期刊文献+
共找到2,675篇文章
< 1 2 1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线粒体基因序列的广西柑橘木虱遗传多样性及种群结构分析
1
作者 邓铁军 杨丽婷 +3 位作者 雷薇 刘丽辉 刘吉敏 陈琦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00-2107,共8页
【目的】研究广西柑橘木虱遗传多样性及种群结构,为制定柑橘木虱的防控措施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分析来自我国广东、贵州、云南、海南、广西以及越南太平和柬埔寨暹粒等地区的9个柑橘木虱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确定并设计针对多态性... 【目的】研究广西柑橘木虱遗传多样性及种群结构,为制定柑橘木虱的防控措施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分析来自我国广东、贵州、云南、海南、广西以及越南太平和柬埔寨暹粒等地区的9个柑橘木虱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确定并设计针对多态性位点的引物。利用获得的引物对采集自广西合浦、环江、富川、西林、永福和右江6个柑橘产区的柑橘木虱线粒体基因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使用DnaSP 6.12对测序序列进行多态性分析和单倍型多样性分析;采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使用PopART绘制单倍型网络图以展示种群进化结构和关系。【结果】对来自我国和越南太平、柬埔寨暹粒的9个柑橘木虱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共获得22个多态性位点,针对多态性位点区域序列设计引物并筛选获得5对有效引物,其中包括8个多态性位点。利用5对引物对采集自广西6个柑橘产区的18个柑橘木虱线粒体基因进行PCR扩增并测序,获得总长度2272 bp的线粒体基因序列,经分析发现广西柑橘木虱共包含6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882、核苷酸多样性为0.00181。最大似然进化树、贝叶斯进化树和单倍型网络分析发现,广西西林柑橘木虱种群与云贵川等我国西南地区高海拔的柑橘木虱种群在遗传距离上较近,其他地区的柑橘木虱种群与我国南方和东南亚的种群更接近。【结论】广西柑橘木虱种群展现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表现明显的种群结构分化和多样性;广西柑橘木虱种群遗传分化受地理距离影响明显,二者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木虱 遗传多样性 种群结构 单倍型 柑橘 广西
下载PDF
2024年2月广西低温阴雨天气对早稻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2
作者 覃晓玲 陈丽娜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7期206-208,共3页
分析了2024年2月持续低温阴雨天气对广西早稻生产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结果表明:持续低温天气严重影响早稻生产的进度和秧苗长势;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可以有效缓解其对早稻生产的影响,从而为广西地区早稻生产的科学管理提... 分析了2024年2月持续低温阴雨天气对广西早稻生产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结果表明:持续低温天气严重影响早稻生产的进度和秧苗长势;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可以有效缓解其对早稻生产的影响,从而为广西地区早稻生产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也为类似气候条件下的早稻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低温阴雨 广西
下载PDF
早稻幼苗生长发育对不同波长蓝光的响应
3
作者 陈杏 张晓娟 +3 位作者 唐承柱 周智 夏茂 刘红梅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14-1821,共8页
为确定适合早稻工厂化育秧的蓝光二极管(LED)最佳补光波长,以白光LED为对照(CK),设置T1(400 nm)、T2(420 nm)、T3(450 nm)3种波长蓝光处理,研究不同波长蓝光对湘早籼24号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波长蓝光均能加快水稻幼苗的生... 为确定适合早稻工厂化育秧的蓝光二极管(LED)最佳补光波长,以白光LED为对照(CK),设置T1(400 nm)、T2(420 nm)、T3(450 nm)3种波长蓝光处理,研究不同波长蓝光对湘早籼24号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波长蓝光均能加快水稻幼苗的生长,较CK显著降低了幼苗株高和丙二醛含量,T3处理幼苗的叶面积、根长和壮苗指数最大,分别较CK增加14.04%、53.45%和60.00%。与CK相比,T3处理幼苗的叶绿素(a+b)、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分别增加37.81%、59.76%、68.80%、106.41%和38.54%。此外,T3处理幼苗的气孔密度较CK显著增加55.22%,同时也增强了幼苗的根系吸收能力和抗逆能力,使植株生长更健壮。综上,T3可作为早稻工厂化育秧的较佳补充光源。本研究结果为确立水稻工厂化育秧的精准补光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蓝光 精准补光 工厂化育秧
下载PDF
江西双季早稻播种育秧期低温连阴雨灾害分析
4
作者 周乾聪 段里成 +1 位作者 郭瑞鸽 蔡哲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74-79,共6页
基于江西省82个国家气象站点1961—2023年的逐日气象资料,研究了江西省双季早稻播种育秧期低温连阴雨气象灾害风险,结果表明:1961—2023年江西省早稻播种育秧期平均气温以0.379℃/10 a的速度升高,日照时数呈先减后增趋势;不同等级低温... 基于江西省82个国家气象站点1961—2023年的逐日气象资料,研究了江西省双季早稻播种育秧期低温连阴雨气象灾害风险,结果表明:1961—2023年江西省早稻播种育秧期平均气温以0.379℃/10 a的速度升高,日照时数呈先减后增趋势;不同等级低温连阴雨灾害发生天数均呈先增后减趋势,高频区发生在1980s、1990s,2000年以后则发生较少;2001—2023年的整体发生频率比1961—2000年的低,但高频区向赣西北转移,赣东北和赣中有所减弱;综合风险等级显示,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抚州市、吉安市、萍乡市、宜春市、南昌市和九江市,中风险区主要包括赣南北部和赣东北地区,低风险区以赣南南部地区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连阴雨 灾害 双季早稻 风险分析 分布特征
下载PDF
海南五指山产区不同雪茄品种晾制后烟叶感官质量和代谢组的差异分析
5
作者 杨鸿宇 郑煜 +7 位作者 耿召良 孙占伟 雷云康 张瑞娜 宋朝鹏 高华军 颜统晶 蔡斌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53-1764,共12页
【目的】研究海南五指山产区2个雪茄品种晾制后烟叶质量差异的物质基础,为今后雪茄品种选育、原料生产技术改进和质量特色彰显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基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和四川中烟工业有限责任... 【目的】研究海南五指山产区2个雪茄品种晾制后烟叶质量差异的物质基础,为今后雪茄品种选育、原料生产技术改进和质量特色彰显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基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和四川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感官质量评价方法,分析五指山产区雪茄品种海研101和海研201晾制后烟叶中代谢产物、代谢通路、常规化学成分及感官质量的差异。【结果】2个雪茄品种晾制后烟叶中总氮、总糖、还原糖、烟碱、钾、氯等常规指标差异较小,但晾制后海研201烟叶的总多酚含量(2.54%)显著高于海研101(P<0.05,下同),海研201烟叶整体颜色转化更深且均匀、外观品质明显更好;感官质量评价显示,海研201烟叶的香韵、香气丰富度、杂气和品质特征等方面均优于海研101,整体感官质量差异较大;2个雪茄品种晾制后烟叶中共检测到1138种代谢物,其中404种代谢物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在HMDB数据库中成功注释到分类及功能的差异代谢物有133种,包括80种上调差异代谢物和53种下调差异代谢物;晾制后烟叶中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苯丙烷的生物合成与黄酮和黄酮醇的生物合成途径,其中富集到的极显著(P<0.0001)差异代谢物包含莨菪亭、咖啡酸、阿魏酸和对羟基肉桂酸等多酚类物质,以及山柰酚、槲皮素、阿福豆苷、山柰酚3-O-半乳糖苷等黄酮类产物。【结论】同一生态条件下,2个雪茄品种晾制后烟叶的感官质量和代谢谱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部分多酚和黄酮类代谢产物的相对含量,可能与2个品种雪茄烟叶感官质量的差异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茄晾制 非靶向代谢组学 品种差异 苯丙烷的生物合成 海南五指山
下载PDF
湖南早稻生产状况分析及育种技术对策 被引量:4
6
作者 徐庆国 伏军 《作物研究》 1995年第1期25-27,共3页
通过对湖南1980~1993年水稻与早稻的总产、单产及播种面积的变化状况,早稻当家品种(组合)、主体品种(组合)与审定品种的变化与应用状况等的分析,找出了湖南早稻生产滑坡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今后早稻育种的目标应是以高... 通过对湖南1980~1993年水稻与早稻的总产、单产及播种面积的变化状况,早稻当家品种(组合)、主体品种(组合)与审定品种的变化与应用状况等的分析,找出了湖南早稻生产滑坡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今后早稻育种的目标应是以高产为主,加强早熟与中熟偏早类型品种的选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品种 育种 湖南
下载PDF
不同磷肥用量下红壤区早稻季产量与田面水磷素动态变化
7
作者 宋惠洁 吴艳 +4 位作者 胡丹丹 胡志华 柳开楼 徐小林 张九兰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57,共7页
探明红壤区早稻季产量与田面水磷素动态变化,为红壤稻区的水肥管理提供数据支撑。于2022年开展不同磷肥用量的田间试验,设置P_(2)O_(5)用量分别为0、26.6、33.8、41.1、48.3、55.6、62.8、70.1 kg/hm^(2)(分别为P0、P26.6、P33.8、P41.1... 探明红壤区早稻季产量与田面水磷素动态变化,为红壤稻区的水肥管理提供数据支撑。于2022年开展不同磷肥用量的田间试验,设置P_(2)O_(5)用量分别为0、26.6、33.8、41.1、48.3、55.6、62.8、70.1 kg/hm^(2)(分别为P0、P26.6、P33.8、P41.1、P48.3、P55.6、P62.8、P70.1处理),测定磷素吸收量与早稻产量,监测施肥后0、1、3、5、7 d田面水总磷浓度和含量的变化,并分析监测期内水稻产量、磷素吸收量及田面水总磷含量与磷肥用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磷素吸收量随磷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P55.6处理磷素吸收量最高,其次是P48.3、P62.8、P41.1、P33.8、P26.6和P70.1处理,但均未达到显著差异,P0处理最低,拟合计算发现,最佳磷肥用量为50.29 kg/hm^(2);早稻产量呈随磷肥用量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P0处理产量最低,其次是P26.6处理,二者均显著低于其他施磷处理,其他各处理间未达到显著差异,以P55.6处理产量最高,其次是P48.3处理,P41.1、P33.8处理较P48.3处理略有降低,拟合计算发现,51.88 kg/hm^(2)时产量最高;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田面水总磷浓度和含量逐渐增加,各磷肥用量田面水总磷浓度、含量均在施肥后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施肥后1 d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并在施肥后3 d趋于稳定;结合线性方程发现,施肥后0~7 d,田面水总磷含量与磷肥用量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施肥后0、1、3、5、7 d磷肥用量每增加1 kg/hm^(2),田面水总磷含量分别增加0.046、0.033、0.011、0.011、0.020 kg/hm^(2)。因此,我国红壤稻田早稻季适宜磷肥(P_(2)O_(5))施用量为51.09 kg/hm^(2),施肥后3 d内是磷流失的高风险期,应减少排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磷肥用量 早稻 田面水磷素浓度变化 田面水磷素含量变化 产量
下载PDF
Oriented Generation of Novel Thermo-Sensitive Genic Male Sterile Lines with Improved Grain Shape and Outcrossing Rate in Early-Season Rice
8
作者 ZHANG Huali CHEN Junyu +5 位作者 LI Ruiqing WANG Huimei DAI Dongqing LIANG Minmin WU Mingyue MA Liangyong 《Rice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2期129-133,I0001-I0016,共21页
Two-line hybrid rice with excellent quality is preferred in the Chinese market.However,there is a trade-off between reducing costs for hybrid seed production and lowering the outcrossing rate of the sterile line,which... Two-line hybrid rice with excellent quality is preferred in the Chinese market.However,there is a trade-off between reducing costs for hybrid seed production and lowering the outcrossing rate of the sterile line,which is largely determined by the stigma exsertion rate(SER).In this study,we constructed mutants of male sterility lines with improved grain length(GL)and SER in three elite early-season indica rice varieties through targeted manipulation of the TMS5 and GS3 genes using CRISPR/Cas9-mediated multiplex systems.We obtained a series of marker-free gs3 single mutants and gs3tms5 double mutants with significantly higher SER,longer grains,and increased 1000-grain weight compared with the wild type(WT).Importantly,the typically thermo-sensitive genic male sterile(TGMS)trait with a higher SER was observed in gs3tms5 mutants,and their F1 hybrids exhibited remarkable improvements in grain shape and yield-related traits.Our findings provided an efficient method to generate new valuable TGMS germplasm with improved SER through the mutagenesis of GS3 and TMS5 synergistically,and demonstrated that GS3 had pleiotropic effects on grain size,SER,and grain quality in early-season indica r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RILE ELITE SEASON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江西省双季早稻小满寒及高温逼熟气象灾害特征分析
9
作者 章起明 易艳红 +2 位作者 杨林 汪建军 郭水连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67-73,共7页
利用1993—2022年江西省11个地市79个国家气象站历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气候变暖背景下江西省双季早稻小满寒和高温逼熟等气象灾害的发生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近30年来分别有80.0%和93.3%的年份发生了不同程度、不同范... 利用1993—2022年江西省11个地市79个国家气象站历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气候变暖背景下江西省双季早稻小满寒和高温逼熟等气象灾害的发生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近30年来分别有80.0%和93.3%的年份发生了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小满寒及高温逼熟灾害;从时间变化上来看,遭受小满寒侵袭的站数随着时间变化呈减少的趋势,其中发生轻度及以上灾害站数的年际变化倾向率为-0.369站/a(P<0.05),发生重度灾害站数的为-0.102站/a(P<0.05);发生高温逼熟的站数呈递增的趋势,其中发生轻度及以上灾害站数的年际变化倾向率为0.783站/a(P<0.05),发生重度灾害站数的为0.503站/a(P<0.05),高温逼熟灾害范围在1993—2012年间扩张明显;江西省小满寒高发期为5月中旬至下旬前期,高频中心主要位于赣西北和赣东北地区;高温逼熟高发时段为7月初至中旬,高频中心主要位于浙赣铁路沿线一带、吉泰盆地、赣南北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双季早稻 小满寒 高温逼熟 灾害特征
下载PDF
基于稻田与台站气温的江西早稻高温热害指标对比 被引量:2
10
作者 余焰文 陈昆 +2 位作者 蔡哲 李杉 孙慧天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24年第2期147-158,共12页
利用江西省90个县(区)2012-2021年国家气象站和2017-2021年8个稻田小气候站数据资料,分析稻田与相应台站气温差异,并对比台站日最高气温≥35℃指标H1(NS)、稻田日最高气温≥35℃指标H1(RS)、台站日最高气温≥37℃指标H2(NS)、稻田日最... 利用江西省90个县(区)2012-2021年国家气象站和2017-2021年8个稻田小气候站数据资料,分析稻田与相应台站气温差异,并对比台站日最高气温≥35℃指标H1(NS)、稻田日最高气温≥35℃指标H1(RS)、台站日最高气温≥37℃指标H2(NS)、稻田日最高气温≥37℃指标H2(RS)的高温热害统计结果,提出适用于江西的早稻高温热害指标,提升高温监测预警和防御能力。结果表明:(1)稻田较台站有降温效应,日最高气温(T_(max))、日平均气温(T)和日最低气温(T_(min))总体偏低0.6℃、0.4℃和0.3℃,且降温幅度随早稻生长增大,抽穗-成熟期>移栽-孕穗期>播种-移栽期。(2)高温期间,晴天条件下稻田降温幅度最大,T、T_(max)和T_(min)较相应台站平均偏低0.8℃、1.0℃和0.7℃,阴天多云和雨天稻田降温幅度总体较为接近。(3)H1(NS)热害下,稻田与相应台站的逐日气温、逐小时气温均差异显著,且夜间稻田降温强度大于白天。稻田气温总体偏低1.2℃左右,金溪稻田偏低最多,T、T_(max)和T_(min)平均偏低1.5℃、1.1℃和2.6℃。(4)不同指标统计近10a高温热害县(区)数、平均持续时间、灾害县(区)平均减产率模拟值和全省减产率模拟值,均以H1(NS)最大、H2(RS)最小。H2(NS)与H1(RS)统计的平均持续时间、灾害县(区)平均减产率模拟值和全省减产率模拟值差异不显著,但均与H1(NS)、H2(RS)统计结果差异显著,且H2(NS)统计的全省减产率模拟值与实际更接近。台站T_(max)≥37℃更适合作为江西省早稻高温热害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气象站 稻田小气候 降温效应 热害指标
下载PDF
不同施氮水平对南方早稻氮素吸收利用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54
11
作者 江立庚 曹卫星 +6 位作者 甘秀芹 韦善清 徐建云 董登峰 陈念平 陆福勇 秦华东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90-496,共7页
在大田不同施氮条件下,研究了3个水稻品种的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及其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增加,水稻氮素积累总量增加,而氮素的生产效率和收获指数下降。相同施氮量条件下提高穗肥比率,氮素积累量及其回收效率和运转效率增... 在大田不同施氮条件下,研究了3个水稻品种的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及其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增加,水稻氮素积累总量增加,而氮素的生产效率和收获指数下降。相同施氮量条件下提高穗肥比率,氮素积累量及其回收效率和运转效率增加,而氮素生产效率下降。不同施氮条件下水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变化对产量和品质性状产生重要影响,稻米蛋白质含量随氮素积累量增加而显著增加,随氮素生产效率提高而极显著下降;垩白米率及面积随氮素收获指数增加而显著提高。穗数随氮素积累量增加而显著增加,随氮素收获指数和氮素生产效率增加而显著下降;结实率随氮素生产效率增加而极显著提高,随氮素积累量增加而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运筹 南方地区 早稻 氮素 吸收 利用 产量 稻米品质
下载PDF
双季稻区不同栽培方式对早稻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1
12
作者 唐海明 逄焕成 +6 位作者 肖小平 聂泽民 汤文光 于天一 汪柯 李强 杨光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11-718,共8页
为探明洞庭湖平原双季稻区不同栽培方式对早稻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以常规稻和杂交稻为材料,系统比较研究了塑料软盘育秧抛栽、手插和机插3种栽培方式。结果表明,与机插相比,抛栽和手插促进了早稻生育进程,全生育期缩短,抛... 为探明洞庭湖平原双季稻区不同栽培方式对早稻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以常规稻和杂交稻为材料,系统比较研究了塑料软盘育秧抛栽、手插和机插3种栽培方式。结果表明,与机插相比,抛栽和手插促进了早稻生育进程,全生育期缩短,抛栽和手插分别缩短5~8 d和2~4 d。群体根系和地上部干重均表现为抛栽>手插>机插,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成熟期植株根系和穗干物质占总干物质量的比例为抛栽>手插>机插,茎干物质的比例为手插>抛栽>机插;叶干物质比例在分蘖期和齐穗期为机插>手插>抛栽,灌浆期和成熟期为手插>抛栽>机插。分蘖期、齐穗期和灌浆期,抛栽和手插水稻叶片SPAD值均显著高于机插;成熟期,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水稻叶面积指数表现为抛栽>手插>机插。不同栽培方式间水稻产量差异显著,抛栽最高,机插最低;抛栽和手插分别比机插增产1203.3~1346.7 kg hm–2和776.7~1045.4 kg hm–2。说明不同栽培方式水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有各自特征,与手插和机插相比,抛栽处理干物质总量大而且分配合理,有利于改善产量构成因素,增加水稻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栽培方式 生育期 干物质 产量
下载PDF
施氮量对高产早稻氮素利用特征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77
13
作者 曾勇军 石庆华 +1 位作者 潘晓华 韩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409-1416,共8页
以高产早稻组合陆两优996(两系)和金优463(三系)为材料,通过不同的氮肥施用量对其氮素吸收特征、群体结构及产量形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施氮有利于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以及茎、叶、穗中的氮素含量,提高叶面积指数,促进齐穗期以前... 以高产早稻组合陆两优996(两系)和金优463(三系)为材料,通过不同的氮肥施用量对其氮素吸收特征、群体结构及产量形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施氮有利于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以及茎、叶、穗中的氮素含量,提高叶面积指数,促进齐穗期以前特别是分蘖盛期至齐穗期的干物质生产和氮素积累。施氮量增加,分配到茎和叶中氮素的量及比例增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稻谷生产效率下降。(2)每穗粒数和有效穗数是影响双季早稻产量的最主要因素,适量施氮可以提高临界茎重以上的茎蘖比例,增加每穗粒数。过量施氮会抑制水稻的前期分蘖,降低临界茎重以上的茎蘖比例,使每穗粒数降低,同时影响后期特别是乳熟期以后的物质生产和氮素吸收。本试验条件下,穗型较大、株型紧凑的组合陆两优996,施氮量以225kghm-2为宜;而分蘖力较强、穗型较小、株型较松散的组合金优463,施氮量以180kghm-2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 早稻 氮素利用 产量形成
下载PDF
福建早稻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50
14
作者 李娟 章明清 +3 位作者 孔庆波 姚宝全 颜明娟 林琼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38-946,共9页
根据近年来完成的135个氮、磷、钾肥效试验结果,建立福建早稻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结果表明,土壤对稻谷的平均贡献率为73.5%,施用氮、磷、钾平均增产18.1%、5.4%和8.6%,土壤贡献率和氮、磷、钾增产效果与肥力等级成正比。山区早稻高... 根据近年来完成的135个氮、磷、钾肥效试验结果,建立福建早稻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结果表明,土壤对稻谷的平均贡献率为73.5%,施用氮、磷、钾平均增产18.1%、5.4%和8.6%,土壤贡献率和氮、磷、钾增产效果与肥力等级成正比。山区早稻高产临界指标分别为碱解氮212 mg/kg、Olsen-P26 mg/kg和速效钾116 mg/kg,沿海早稻则分别为碱解氮203 mg/kg、Olsen-P 22 mg/kg和速效钾104 mg/kg,明显低于山区稻田。早稻最高施肥量平均为N166 kg/hm2、P2O569 kg/hm2和K2O 113 kg/hm2,经济施肥量平均为N 134 kg/hm2、P2O535 kg/hm2和K2O 78kg/hm2,但不同生产区域和土壤肥力等级的氮、磷、钾推荐用量有一定差异。建立了土测值与氮、磷、钾推荐用量的回归方程式,从而达到因土施肥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氮、磷、钾 临界指标 推荐施肥
下载PDF
施氮量与栽插密度对超级早稻中早22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4
15
作者 林洪鑫 潘晓华 +2 位作者 石庆华 彭春瑞 吴建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2-28,共7页
以超级早稻中早22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施氮量与栽插密度组合对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及其互作对产量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在中、低施氮水平下,不同密度间产量差异很小,而在高氮水平下,适当降低密度有利高... 以超级早稻中早22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施氮量与栽插密度组合对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及其互作对产量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在中、低施氮水平下,不同密度间产量差异很小,而在高氮水平下,适当降低密度有利高产。在0~195kg/hm2施氮范围内,有效穗数、生物产量、产量、氮素积累总量、最高茎蘖数、分蘖穗率和生产100kg子粒需氮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结实率显著下降;每穗粒数施氮处理极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在24×104~30×104蔸/hm2的栽插密度范围内,有效穗数和生物产量随栽插密度的提高而提高,每穗粒数和分蘖穗率下降,结实率、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素积累总量差异不显著。产量与生物产量和氮素积累总量均呈抛物线关系,最适生物产量和氮素积累总量分别为14.90t/hm2和155.4kg/hm2。在本试验条件下,N195kg/hm2与30×104蔸/hm2的肥密组合有利于中早22发挥高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早稻 中早22 施氮量 栽插密度 产量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广东早稻播期的适应性调整 被引量:29
16
作者 陈新光 王华 +2 位作者 邹永春 林青山 蔡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4748-4755,共8页
利用广东省86个气象站1961-2009年资料以及2009年早稻地理分期播种试验数据,分析了气候变暖背景下广东早稻生长季的气候变化特点,并探索适应气候变化的广东早稻播种期调整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自1997年以来,广东早稻生长季气候变化较为显... 利用广东省86个气象站1961-2009年资料以及2009年早稻地理分期播种试验数据,分析了气候变暖背景下广东早稻生长季的气候变化特点,并探索适应气候变化的广东早稻播种期调整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自1997年以来,广东早稻生长季气候变化较为显著:(1)广东早稻生长季气候变暖明显,热量资源增加显著;光照资源略有减少;降水量略多于常年,但年际变幅加大;(2)春季低温阴雨天气结束日期提前,总日数减少;早稻幼穗分化期低温冷害结束日期提早;"龙舟水"期间降水集中期推后。在考虑气候资源与灾害变化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广东早稻播种期调整方案为南部地区提前7-10d,中部地区提前5-7d,北部地区提前3-4d。广东早稻播期调整的研究,不仅是早稻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而且对全年农业生产布局调整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早稻生长季 播期调整 广东省
下载PDF
氮肥和孕穗后期高温对两个早稻品种产量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17
作者 杨军 陈小荣 +7 位作者 朱昌兰 彭小松 贺晓鹏 傅军如 欧阳林娟 边建民 胡丽芳 贺浩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23-533,共11页
为探究氮肥和孕穗后期高温对水稻产量的复合影响,以杂交稻淦鑫203和常规品系中531为材料,设置2个氮肥水平,于水稻孕穗后期38℃高温处理4d,分析高温处理下2个水稻品种产量、生理指标的差异及氮肥效应。结果表明,同一氮肥水平下,与自然温... 为探究氮肥和孕穗后期高温对水稻产量的复合影响,以杂交稻淦鑫203和常规品系中531为材料,设置2个氮肥水平,于水稻孕穗后期38℃高温处理4d,分析高温处理下2个水稻品种产量、生理指标的差异及氮肥效应。结果表明,同一氮肥水平下,与自然温度相比,孕穗后期高温处理下2个供试品种的单株产量、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每穗颖花分化数和收获指数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单株产量、结实率和收获指数差异达显著水平;而颖花退化率、单茎叶质量和单茎茎鞘质量则不同程度增加,其中颖花退化率差异达显著水平。同一氮肥水平下,与自然温度相比,高温处理后期2个品种的叶绿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上升,中531高氮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增幅低于正常氮肥处理。自然温度和高温处理下,与正常氮肥水平相比,高氮处理增加2个品种的单株产量和单株有效穗数。另外,在高温条件下,与正常氮肥水平相比,高氮处理显著增加中531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和收获指数,显著降低结实率。值得注意的是,高温条件下,2个品种高氮处理的单株产量降幅低于常氮处理,说明适当高氮可减轻高温的减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孕穗后期 高温 产量 叶绿素含量 氮肥
下载PDF
高温胁迫对不同早稻品种胚乳淀粉合成酶类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6
18
作者 李木英 石庆华 +2 位作者 胡志红 潘晓华 谭雪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622-1629,共8页
【目的】探讨高温胁迫对水稻胚乳灌浆影响的酶学生理特征。【方法】选用水稻耐热型品种082、农大228和热敏感品种协青早B、茉莉占,采用高温胁迫与常温对比试验方法,研究灌浆前期高温对胚乳淀粉合成酶类活性及淀粉积累的影响。【结果】... 【目的】探讨高温胁迫对水稻胚乳灌浆影响的酶学生理特征。【方法】选用水稻耐热型品种082、农大228和热敏感品种协青早B、茉莉占,采用高温胁迫与常温对比试验方法,研究灌浆前期高温对胚乳淀粉合成酶类活性及淀粉积累的影响。【结果】胚乳淀粉合成酶活性高峰出现在花后9~12d。高峰期间及之前,胚乳SS、AGPase、SSS和Q酶受高温影响活性上升,高峰之后,除Q酶外,均较对照下降,耐热品种胚乳淀粉合成酶类活性的下降幅度明显小于热敏感品种。高温影响淀粉积累速率与AGPase、SSS、SS和R酶活性相关显著。【结论】不同水稻品种胚乳淀粉合成酶对高温的感应存在差异,AGPase、SSS、SS和R酶是高温影响淀粉积累速率的关键酶。高温影响直链淀粉含量下降与Q酶活性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高温胁迫 胚乳 酶活性
下载PDF
等养分条件下稻草还田替代双季早稻氮钾肥比例的研究 被引量:34
19
作者 曾研华 范呈根 +5 位作者 吴建富 曾勇军 周春火 谭雪明 潘晓华 石庆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58-668,共11页
【目的】研究等量氮磷钾养分投入条件下,长期稻草原位全量还田配施化肥对双季早稻氮(N)、磷(P)、钾(K)养分吸收累积、转运及养分利用的影响,为南方稻区稻草资源有效利用,维持并提高土壤肥力及水稻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江西... 【目的】研究等量氮磷钾养分投入条件下,长期稻草原位全量还田配施化肥对双季早稻氮(N)、磷(P)、钾(K)养分吸收累积、转运及养分利用的影响,为南方稻区稻草资源有效利用,维持并提高土壤肥力及水稻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江西温圳国家级耕地质量监测点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陆两优996为供试材料,在不施化肥和施用化肥基础上设稻草还田、稻草烧灰还田和稻草不还田共6个处理,除空白对照外,所有处理养分投入量相等。于2015年在早稻移栽期、分蘖期、幼穗分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取地上部植株样,分析水稻植株不同部位的N、P、K含量和累积量以及转运比例,并计算N、P、K养分利用效率。【结果】稻草还田提高了水稻产量,施肥条件下稻草还田处理比稻草烧灰还田和稻草不还田处理平均增产2.9%~6.4%,比不施肥区产量增幅高达23.8%~26.0%,且差异达显著水平。无论是施肥区处理,还是无肥区处理,与稻草烧灰还田和稻草不还田处理相比,稻草还田植株中K含量及N、P、K积累量在整个生育期均较高,而N、P含量在生育后期较高,N、P、K积累量以施肥区处理大于相应的无肥区处理;稻草还田提高水稻N、P、K养分农学效率、回收率和养分偏生产力,且N、K差异达显著水平,同时显著增加K的收获指数;稻草还田还提高了抽穗至成熟期茎鞘中N、P、K的转运量、转运率及转移养分对籽粒的贡献率,而叶片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结论】稻草还田配施化肥能提高水稻产量,同时还可以调节N、P、K养分的积累和转运,提高养分的吸收利用效率。本试验条件下,稻草还田可替代化肥氮肥(N)29.5%、磷肥(P_2O_5)4.0%和钾肥(K_2O)50.0%。综合考虑,稻草还田相比稻草烧灰还田而言是南方稻区土壤养分管理实现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早稻 稻草还田 稻草烧灰还田 养分吸收
下载PDF
抽穗期干旱复水对不同产量早稻品种结实及一些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8
20
作者 陈小荣 刘灵燕 +7 位作者 严崇虎 钟蕾 朱昌兰 彭小松 贺晓鹏 傅军如 欧阳林娟 贺浩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7-83,共7页
为了探明生育后期干旱复水对双季早稻产量补偿效应及其生理机制,选择淦鑫203和淦鑫206为材料,于抽穗期干旱7d,然后复水处理,分析了其结实和产量、剑叶渗透调节物质、丙二醛(MDA)和内源激素含量及保护酶活性等。结果表明,干旱复水处理后... 为了探明生育后期干旱复水对双季早稻产量补偿效应及其生理机制,选择淦鑫203和淦鑫206为材料,于抽穗期干旱7d,然后复水处理,分析了其结实和产量、剑叶渗透调节物质、丙二醛(MDA)和内源激素含量及保护酶活性等。结果表明,干旱复水处理后供试品种的结实率、千粒重及单株产量均表现出不同程度下降,其中,结实率和单株产量降幅均达显著水平;抽穗期干旱7d复水不存在产量补偿效应;两个品种剑叶可溶性糖(SS)、游离脯氨酸(Pro)、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表现为干旱处理显著高于CK,以复水0d后相差最大,复水后上述指标均明显下降,但处理与CK之间至复水12d后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总体上,淹水条件下抽穗期两个品种剑叶IAA、GA3含量随生育进程呈现上升趋势,而ABA、ZR含量呈现下降趋势;干旱复水处理下两个品种剑叶ABA、IAA及ZR含量呈持续上升趋势,GA3含量则表现出先降后升趋势。抽穗期干旱处理将启动稻株体内抗衰老机制,复水后将在一定程度上激活稻株体内生长促进因子并抑制生长抑制因子,但其效果十分有限,且与品种产量相关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不同产量品种 干旱复水 结实 生理指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