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00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水市秦岭镇冬油菜品种筛选试验 被引量:1
1
作者 韩瑜 葛文静 +2 位作者 冉艳宏 王云 李田田 《种业导刊》 2024年第1期20-22,共3页
研究4个甘蓝型冬油菜品种的产量、生育期和越冬率,筛选表现优异的品种,旨在筛选出高产、多抗、越冬率高的冬油菜品种。结果表明,不同冬油菜品种产量表现为甘杂1号>天油14号>平甘1号>天油16号,其中,甘杂1号产量最高,为5 163.4 k... 研究4个甘蓝型冬油菜品种的产量、生育期和越冬率,筛选表现优异的品种,旨在筛选出高产、多抗、越冬率高的冬油菜品种。结果表明,不同冬油菜品种产量表现为甘杂1号>天油14号>平甘1号>天油16号,其中,甘杂1号产量最高,为5 163.4 kg/hm^(2);天油14号次之,为4 232.5 kg/hm^(2)。4个冬油菜品种生育期在325~327 d,其中,天油14号生育期最短、成熟最早;其次是天油16号,生育期为326 d;对照和平甘1号相同,均为327 d。4个冬油菜品种越冬率在75%~82%,其中,甘杂1号越冬率最高,达到82%,表现出较强的抗寒性;天油14号次之,越冬率为80%;平甘1号越冬率为78%;天油16号越冬率最低,为75%。综上,甘杂1号丰产性好,长势强,越冬率高,抗冻性强,是秦岭镇同类型生态区的首选油菜品种,建议大面积推广种植,其次是天油14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油菜 甘蓝型 筛选 产量 越冬率 抗冻性
下载PDF
矮壮素对改善芝麻机收农艺性状的作用及其对光合生理的影响
2
作者 田媛 李丰 +6 位作者 王东勇 张鹏钰 付锦州 戎亚思 戴晋 吴寅 高桐梅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8-133,共6页
为推动芝麻机械化种植技术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在田间以豫芝ND837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矮壮素(CCC)浓度对芝麻农艺性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集成芝麻机收的有效栽培措施。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喷施不同浓度矮壮素为主区:100 mg/L(A1)、200 ... 为推动芝麻机械化种植技术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在田间以豫芝ND837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矮壮素(CCC)浓度对芝麻农艺性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集成芝麻机收的有效栽培措施。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喷施不同浓度矮壮素为主区:100 mg/L(A1)、200 mg/L(A2)、400 mg/L(A3),喷施不同次数为副区:1次(B1)、2次(B2)、3次(B3),以喷施清水为对照(CK),共10个处理。结果表明,喷施矮壮素可使芝麻株高降低2.7%~18.0%、结蒴部位高度下降5.9%~23.7%、缩短空稍尖长度及果轴长度,使株型更紧凑;提高了芝麻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和气孔导度(G_(s))。与对照相比,喷施矮壮素还提高了芝麻单株蒴数和产量,增产幅度达1.0%~8.5%,籽粒粗蛋白含量提高了3.6%~17.6%、硬脂酸和亚油酸含量分别提高了2.2%~8.7%和0.7%~2.6%;降低了胞间CO_(2)浓度(C_(i))和籽粒粗脂肪含量。喷施浓度200 mg/L(A2)条件下,喷施2次(B2)、3次(B3)和400 mg/L(A3)条件下喷施2次(B2)处理的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单株蒴数和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其中A3B2处理净光合速率(P_(n))、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单株蒴数、产量均高于其他处理,较对照增产8.5%。综合所测指标,矮壮素浓度为400 mg/L连续喷施2次处理对改善芝麻机收农艺性状、优化芝麻光合生理、促进稳产优质较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矮壮素 农艺性状 光合特性 产量品质
下载PDF
胡麻籽粒发育过程中重要性状的动态变化
3
作者 赵利 侯静静 +2 位作者 王斌 袁明璐 刘杰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5-33,共9页
为确定胡麻籽粒性状的积累动态和最佳收获期,优化胡麻品质育种和优质栽培技术,以1158-S、BISOW、陇亚10号、CHLH-99、38078为材料,研究胡麻种子发育过程中籽粒重要性状积累动态和变化规律。于开花后5 d开始取样,每隔5 d取1次直至成熟。... 为确定胡麻籽粒性状的积累动态和最佳收获期,优化胡麻品质育种和优质栽培技术,以1158-S、BISOW、陇亚10号、CHLH-99、38078为材料,研究胡麻种子发育过程中籽粒重要性状积累动态和变化规律。于开花后5 d开始取样,每隔5 d取1次直至成熟。取样后立即剥取种子,用于测定籽粒鲜重、千粒重、含油率、5种主要脂肪酸和木酚素含量。结果表明:随着籽粒的逐渐成熟,各种质的含水量、棕榈酸和亚油酸含量逐渐下降,依次于花后40、30和25 d达到稳定;籽粒干重、含油率、α-亚麻酸和木酚素含量不断增加,依次于花后40、35、35和40 d达到稳定。硬脂酸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至稳定趋势,油酸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再迅速上升至稳定趋势,说明胡麻籽粒棕榈酸和亚油酸的积累发生在始粒期,硬脂酸和油酸的积累主要在籽粒发育的中后期,而籽粒干重、含油率、α-亚麻酸和木酚素含量的积累发生在整个籽粒的发育期。各指标积累量正向影响最大的是籽粒干重和油酸含量之间,负向影响最大的是含油率和棕榈酸含量之间。要增大胡麻的含油率、ɑ-亚麻酸和木酚素含量就要尽量延长植物体内油脂、ɑ-亚麻酸和木酚素的合成时间或者增大它们前期的增长速率。花后40 d可作为胡麻重要品质积累最佳的收获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麻 籽粒发育 重要性状 动态变化
下载PDF
摘薹对甘蓝型油菜籽粒品质性状的影响及其综合评价
4
作者 姚琳 张高杨 +4 位作者 孙璇 赵卫喆 刘国梅 袁嘉玮 杜春芳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1-129,共9页
为了探明摘薹对油菜籽粒品质性状的影响,研究以21份甘蓝型油菜品系为材料,进行摘薹处理与正常收获,测定籽粒中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油脂、蛋白质及硫苷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摘薹后棕榈酸、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蛋白质及硫苷含... 为了探明摘薹对油菜籽粒品质性状的影响,研究以21份甘蓝型油菜品系为材料,进行摘薹处理与正常收获,测定籽粒中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油脂、蛋白质及硫苷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摘薹后棕榈酸、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蛋白质及硫苷含量表现为增加的趋势,油酸、油脂含量表现为减少的趋势,芥酸、花生烯酸含量变化趋势并不明显。相关性分析表明,摘薹后油脂与油酸呈极显著正相关,二者均与棕榈酸、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蛋白质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及隶属函数分析表明,摘薹后y15油菜品系籽粒综合性状最优良,y12、y10、y14、y6、y19、y11、y7、y13、y20、y3、y8品系次之,y4、y2、y9品系综合得分低于对照y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摘薹 品质性状 综合评价
下载PDF
不同花生品种黑斑病抗性鉴定
5
作者 芦连勇 华福平 沈希华 《种业导刊》 2024年第1期39-42,共4页
通过田间自然病圃鉴定法对河南省新选育的20个花生品种进行黑斑病抗性鉴定,筛选抗黑斑病品种,为安阳市花生推广种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花生品种对黑斑病抗性存在明显差异,筛选获得高抗品种1个(豫花47号)、抗病品种2个(安花10号、开... 通过田间自然病圃鉴定法对河南省新选育的20个花生品种进行黑斑病抗性鉴定,筛选抗黑斑病品种,为安阳市花生推广种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花生品种对黑斑病抗性存在明显差异,筛选获得高抗品种1个(豫花47号)、抗病品种2个(安花10号、开农31号)、中抗品种4个(周花8号、商花228号、豫花154号、豫花148号)、感病品种12个、高感品种1个(信花11号),未发现对黑斑病完全免疫的品种。豫花47号、安花10号、开农31号对黑斑病的抗性较好,可以在安阳市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品种 黑斑病 抗性鉴定 自然病圃鉴定法
下载PDF
沧州市盐碱地油葵高产栽培技术
6
作者 吴娱 刘春琴 +3 位作者 冯晓洁 刘福顺 徐恩军 王庆雷 《农业科技通讯》 2024年第3期180-181,185,共3页
油葵具有生育期短、适应性广、耐盐抗旱、产量高、出油率高、观赏性好、经济效益高等特点。沧州市约1/2的耕地为盐碱地,在盐碱地上种植油葵可以改良盐碱土,提高盐碱土地的综合利用率,但是油葵的栽培技术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导致产量降... 油葵具有生育期短、适应性广、耐盐抗旱、产量高、出油率高、观赏性好、经济效益高等特点。沧州市约1/2的耕地为盐碱地,在盐碱地上种植油葵可以改良盐碱土,提高盐碱土地的综合利用率,但是油葵的栽培技术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导致产量降低。本文作者从油葵栽培品种的选择、整地、播种方式、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控等方面阐述了沧州地区油葵的高产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油葵 栽培技术 病虫害防控 沧州市
下载PDF
南方大棚西瓜绿色生产技术集成及应用
7
作者 陶抵辉 邓沛怡 姜放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 2024年第10期0213-0216,共4页
本文旨在于探讨南方大棚西瓜的绿色生产技术集成及其应用。首先,研究者分析并研究了南方大棚西瓜生产的关键环节,包括育苗、整地、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和环境控制等;通过综合运用生物技术、生态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提出并实施... 本文旨在于探讨南方大棚西瓜的绿色生产技术集成及其应用。首先,研究者分析并研究了南方大棚西瓜生产的关键环节,包括育苗、整地、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和环境控制等;通过综合运用生物技术、生态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提出并实施应用了一套集成绿色生产技术方案。实验证明,该集成绿色生产技术方案在南方大棚西瓜生产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可以显著提高产量和品质,同时实现对环境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此研究结果可为南方大棚西瓜产业做出有益的贡献,有助于实现绿色农业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绿色生产技术 综合防治 土壤保肥 节水灌溉 环境资源保护
下载PDF
我国大豆种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被引量:7
8
作者 王文月 姚志鹏 +1 位作者 于洋 葛毅强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共6页
我国是大豆消费和进口大国,推动大豆产业振兴、强化大豆种业科技创新对于保障我国粮饲安全意义重大。结合2016年以来我国大豆种植面积、产量、进口量等数据及相关研究进展,深入分析我国大豆产业所面临的刚性需求量大且长期依靠进口、平... 我国是大豆消费和进口大国,推动大豆产业振兴、强化大豆种业科技创新对于保障我国粮饲安全意义重大。结合2016年以来我国大豆种植面积、产量、进口量等数据及相关研究进展,深入分析我国大豆产业所面临的刚性需求量大且长期依靠进口、平均单产水平低且种植面积受限、大豆进口面临潜在风险且不易疏解等形势挑战,简述了“十三五”期间我国大豆种业科技创新发展成效,系统分析了我国大豆种业科技创新面临的种质资源研究水平不高、原始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商业化育种体系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滞后等问题,并据此提出我国大豆种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推动我国大豆种业科技自立自强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粮饲安全 产业现状 种业科技创新 问题短板 对策建议
下载PDF
不同气象条件对高油酸花生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胡延岭 杨海棠 +8 位作者 李盼 于沐 石彦召 刘软枝 朱桢桢 韩艳红 郑晓川 赵利民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9-134,共6页
以河南、山东等5个花生主要产区培育的19个高油酸花生新品种为材料,于2019年~2021年连续3年在郑州种植,采集3年间花生关键生育期(6月~9月)的旬平均气温、旬降水量和旬日照时数等气象数据,结合各个品种的产量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 以河南、山东等5个花生主要产区培育的19个高油酸花生新品种为材料,于2019年~2021年连续3年在郑州种植,采集3年间花生关键生育期(6月~9月)的旬平均气温、旬降水量和旬日照时数等气象数据,结合各个品种的产量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品种对于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的敏感程度不同,冀花16、冀花11对开花下针期的温度和日照时数比较敏感,该时期的异常高温会致使其产量明显下降。中花413、中花412和花育917的产量与旬降水量成显著负相关,耐涝程度较差。对品种的稳定性分析表明,开农1768、南充1704、冀农16、开选016、花育961、郑农花25、郑农花23、冀农11、花育633和1508G等10个高油酸品种为年际间稳定性较好的品种,研究结论为高油酸品种的培育及深入利用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高油酸 气象条件 产量
下载PDF
2016-2021年黄淮南部区试大豆品系(种)产量性状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大刚 杨勇 +1 位作者 胡国玉 黄志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27,共9页
为在黄淮南部合理布局大豆高产品种,对2016-2021年黄淮南部177份参试大豆品系(种)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在不同年份、不同省份试点、不同来源及主要不同育种单位间的差异进行研究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大豆产量相关农艺性状中变异幅度... 为在黄淮南部合理布局大豆高产品种,对2016-2021年黄淮南部177份参试大豆品系(种)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在不同年份、不同省份试点、不同来源及主要不同育种单位间的差异进行研究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大豆产量相关农艺性状中变异幅度最大的是有效分枝,其次是株高和底荚高度,全生育期变异幅度最小。2016-2021年参试大豆品系(种)不同年份平均产量变化范围为2735.00~2918.00 kg·hm^(-2),平均产量最高的年份为2020年;参试大豆品系(种)在四个不同省份试点中,大豆品系(种)产量与单株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山东试点品系(种)株高、主茎节数、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均高于其它试点,平均产量最高,达3156.32 kg·hm^(-2);安徽试点的平均产量最低,仅为2471.15 kg·hm^(-2);主要不同来源参试大豆品系(种)平均产量与单株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平均产量最高的是河南,平均产量为2927.41 kg·hm^(-2),其次是来源于江苏的品系(种);主要不同育种单位中,平均产量最高的选育单位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选育的大豆品系(种)平均产量为3063.87 kg·hm^(-2),其在河南和山东试点的平均产量高达3100.42和3491.20 kg·hm^(-2)。研究结果表明黄淮南部不同省份之间大豆产量差异主要与区域有关,不同年份、不同来源及主要不同育种单位间的大豆品系(种)产量也有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黄淮南部 品系 产量 区试 性状
下载PDF
高产抗病大豆新品种吉育513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被引量:2
11
作者 侯云龙 李健琳 +5 位作者 李明姝 赵晶洁 崔正果 陈健 颜秀娟 郑宇宏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5-251,共7页
为给优质高产大豆品种的研发提供参考和借鉴,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2009年以吉育47为母本,以铁97124-1-1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采用系谱法选育出高产抗病大豆新品种吉育513。2019—2020年参加国家北方春大豆中晚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 为给优质高产大豆品种的研发提供参考和借鉴,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2009年以吉育47为母本,以铁97124-1-1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采用系谱法选育出高产抗病大豆新品种吉育513。2019—2020年参加国家北方春大豆中晚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248.5 kg·hm^(-2),比对照吉育72增产6.1%。2020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301.5 kg·hm^(-2),比对照吉育72增产12.1%。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豆20210032。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和抗病等优良特性,特别适合在吉林省南中部、辽宁省东部和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山西省北部、河北省承德地区以及甘肃省张掖地区进行春季播种。该品种是通过传统育种技术与肥力优化筛选相结合的育种模式选育而成的,这种选育模式将对我国大豆产业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如果优化有机和无机的配施比例,吉育513将更能发挥其高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高产 抗病 国审 吉育513 栽培技术
下载PDF
秸秆覆盖量对夏花生生长、产量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艳艳 李文金 +5 位作者 康涛 李海东 陈建生 张玲 徐慧媛 李光强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4-108,共5页
为了明确适宜替代地膜增产作用的小麦秸秆覆盖量,以花生品种泰育101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覆盖地膜处理为对照(CK),研究不同小麦秸秆覆盖量0 kg/hm^(2)(T1)、3 000 kg/hm^(2)(T2)、6 000 kg/hm^(2)(T3)、9 000 kg/... 为了明确适宜替代地膜增产作用的小麦秸秆覆盖量,以花生品种泰育101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覆盖地膜处理为对照(CK),研究不同小麦秸秆覆盖量0 kg/hm^(2)(T1)、3 000 kg/hm^(2)(T2)、6 000 kg/hm^(2)(T3)、9 000 kg/hm^(2)(T4)处理对夏花生出苗率、土壤容重及微生物数量、主茎高、侧枝长、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分配比例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秸秆覆盖量增加,花生出苗率、土壤微生物数量、主茎高、侧枝长、干物质积累总量、荚果产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与CK相比,当秸秆覆盖量为6 000 kg/hm^(2)(T3处理)时,出苗率显著升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0~20 cm土层土壤容重显著降低,与T4处理无显著差异,但明显低于T1、T2处理;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显著升高;花针期、结荚期主茎高无显著变化,但均显著高于T4、T2、T1处理;饱果成熟期主茎高,花针期、结荚期和饱果成熟期侧枝长,干物质积累总量,根+果针及荚果的干物质积累量,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出仁率均明显升高,且高于其他各处理;茎秆+叶片干物质积累量占总积累量的比例和1 kg果数显著降低。在本研究条件下,种植夏花生时覆盖6 000 kg/hm^(2)小麦秸秆可以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促进花生主茎和侧枝的生长、干物质的积累及产量的提高,可以替代地膜的增产作用,这为减少地膜污染、实现生态种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 覆盖量 夏花生 生长 荚果产量 籽仁产量 土壤容重 微生物 地膜
下载PDF
遮荫对盐胁迫下油葵生长和光合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任羽飞 封晓辉 +4 位作者 李静 郭凯 李伟柳 吴玉洁 刘小京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7-700,共14页
盐碱地光伏系统下作物生长受到盐分和遮荫的双重影响,研究双重逆境下作物的生理响应对该系统内作物种植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以油葵(Helianthus annuus L.)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设3个盐分水平(在初始含盐量的基础上外加NaCl含量0 ... 盐碱地光伏系统下作物生长受到盐分和遮荫的双重影响,研究双重逆境下作物的生理响应对该系统内作物种植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以油葵(Helianthus annuus L.)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设3个盐分水平(在初始含盐量的基础上外加NaCl含量0 g·kg^(−1)、3 g·kg^(−1)和5 g·kg^(−1))和4个遮荫水平(0%、30%、60%和90%),探究遮荫对盐胁迫下油葵生长、光合特性、叶片解剖结构、生物量积累和分配及籽粒产量等的影响,为盐碱地光伏系统下开展作物种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盐分水平下,与不遮荫(遮荫水平0%)处理相比,遮荫会破坏油葵叶片光合反应中心,降低光能转换效率,减小叶片厚度和栅栏组织层,减少光合产物积累,进而抑制茎粗和花盘的生长,影响光合产物分配方向,最终降低籽粒产量;但适度遮荫下油葵会通过增加株高、增大叶面积、提高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ubisco酶)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酶)活性等方式提高叶片的光捕获能力,促进光合作用进行。不同遮荫水平下,与无盐分处理相比,轻(3 g·kg^(−1)NaCl)、重(5 g·kg^(−1)NaCl)度盐胁迫均会降低油葵的光合效率,抑制株高、茎粗、花盘和叶片的生长,减少光合产物的积累,最终降低籽粒产量,且不同盐胁迫浓度下油葵生长和光合生理特性在不同遮荫水平的变化规律不一致。其中,30%遮荫水平能显著提高轻度盐胁迫下油葵叶片的Rubisco酶和PEPC酶活性,减小叶片厚度,增大栅栏组织层,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进而提高油葵光合效率,促进油葵生长。研究表明弱光环境下油葵会通过改变自身形态、光合酶活性、光合产物分配等方式来应对环境胁迫,且遮荫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盐胁迫对油葵造成的负面影响。其中,30%遮荫水平对缓解轻度盐胁迫引起的油葵光合能力降低和生长抑制的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葵 遮荫及盐分互作 盐碱地 光合特性 叶片解剖结构 生物量 籽粒产量
下载PDF
胡麻间作模式对作物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韩静 王一帆 +5 位作者 高玉红 王瑛泽 剡斌 文明 王海娣 刘宏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97-1008,共12页
为明确不同胡麻间作系统中作物养分吸收利用对产量贡献的差异,本研究采用田间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两种间作类型:胡麻||玉米间作(F||M)、胡麻||大豆间作(F||S), 3种带型配置[4∶2 (S1)、6∶3 (S2)和8∶4(S3)],以单作为对照,共计... 为明确不同胡麻间作系统中作物养分吸收利用对产量贡献的差异,本研究采用田间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两种间作类型:胡麻||玉米间作(F||M)、胡麻||大豆间作(F||S), 3种带型配置[4∶2 (S1)、6∶3 (S2)和8∶4(S3)],以单作为对照,共计9组处理,比较分析了两种间作系统中不同带型配置的间作优势以及成熟期养分吸收量和利用效率对间作优势的贡献。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提高了作物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胡麻||玉米间作系统显著高于胡麻||大豆间作,且在8∶4行比配置下达到最大值;两种间作系统中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具有间作产量优势。胡麻||玉米间作系统中,植株氮、磷和钾养分吸收总量比相应单作提高12.15%~50.38%、44.79%~67.29%和3.90%~25.75%,氮素利用效率高出单作73.20%~78.36%;氮、磷和钾吸收因子对LER的贡献分别为1.33~2.10、1.76~2.08和1.11~1.53,利用因子的贡献分别为-0.30~-0.12、-0.42~-0.25和-0.10~0.07。胡麻||大豆间作系统中,植株氮、磷和钾养分吸收总量比相应单作提高6.86%~60.06%、11.97%~59.21%和7.34%~65.30%,氮素利用效率高出单作48.77%~71.74%;氮、磷和钾吸收因子对LER的贡献分别为1.17~2.13、1.20~2.10和1.15~2.15,利用因子的贡献分别为-0.53~-0.30、-0.46~-0.15和-0.52~-0.03。综合分析认为,本研究中8行胡麻4行玉米间作带型能提高作物养分吸收利用能力,增加间作系统作物产量,其间作优势主要来源于养分吸收量的增加,而非利用效率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带型配置 养分吸收 养分利用 作物产量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对黑河43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韩德志 闫晓飞 +4 位作者 魏然 刁鹤楠 姜宇 贾鸿昌 鹿文成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4-201,共8页
为促进黑龙江省北部大豆产业提质增效,本研究以目前国内种植面积最大的大豆品种黑河43为研究对象,设置8组不同施肥处理:常规施肥区,尿素2 kg·666.67 m^(-2)、磷酸二铵8 kg·666.67 m^(-2)、硫酸钾5 kg·666.67 m^(-2);磷处... 为促进黑龙江省北部大豆产业提质增效,本研究以目前国内种植面积最大的大豆品种黑河43为研究对象,设置8组不同施肥处理:常规施肥区,尿素2 kg·666.67 m^(-2)、磷酸二铵8 kg·666.67 m^(-2)、硫酸钾5 kg·666.67 m^(-2);磷处理1区,磷酸二铵8 kg·666.67 m^(-2)、硫酸钾5 kg·666.67 m^(-2);磷处理2区,磷酸二铵10 kg·666.67 m^(-2)、硫酸钾5 kg·666.67 m^(-2);磷处理3区,磷酸二铵12 kg·666.67 m^(-2)、硫酸钾5 kg·666.67 m^(-2);无钾区,尿素2 kg·666.67 m^(-2)、磷酸二铵8 kg·666.67 m^(-2);无磷区,尿素5.13 kg·666.67 m^(-2)、硫酸钾5 kg·666.67 m^(-2);无氮区,磷酸钙8 kg·666.67 m^(-2)、硫酸钾5 kg·666.67 m^(-2);空白区。研究轮作条件下氮、磷、钾对黑河43农艺性状、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肥料处理对黑河43农艺性状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氮肥施用与株高、底荚高显著正相关,其他性状差异均不显著;肥料处理对黑河43籽粒大小及品质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空白CK与缺氮PK处理区百粒重、蛋白质含量均显著低于其它处理,缺氮PK处理区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合理范围内增施氮肥、磷肥可显著提高黑河43的产量,补充钾肥可显著提高黑河43抗病性进而提高产量,其中N3P3K处理区2年产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区。缺素处理区2年产量结果一致,效应依次:NK>NP>PK;通过相关性聚类热图分析,将黑河43综合农艺性状分成2大类,第Ⅰ类为蛋白与产量构成因子:包含产量、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单株荚数、节数、感病率、蛋白、底荚高、百粒重、株高,相邻性状两两相关性最高,第Ⅱ类为脂肪与密度,脂肪含量与密度显著正相关。将不同肥料处理分成2大类,第I类是缺N区,包含空白CK处理区和PK缺氮区,第Ⅱ类是含氮肥区,进一步说明氮肥是黑河43生物量形成的基础,平衡施肥对黑河43产量及品质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43 施肥 农艺性状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主产区大豆生产效率比较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有宝 王曼曼 +1 位作者 吕博 于寒松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128,共9页
大豆产业的振兴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为全面分析主产区大豆的生产效率,基于提高生产效率角度,提出促进大豆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选取2012—2021年我国10个大豆主产区的面板数据,运用DEA-BCC模型和Malmqu... 大豆产业的振兴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为全面分析主产区大豆的生产效率,基于提高生产效率角度,提出促进大豆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选取2012—2021年我国10个大豆主产区的面板数据,运用DEA-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测算主产区大豆生产效率,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对比分析主产区大豆生产效率。结果表明:在2013年、2017年和2021年,主产区大豆综合技术效率均值分别为0.950,0.975和0.974,整体水平较高,但均未达到有效状态,仍有一定提升空间;2021年非DEA有效大豆主产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2012—2021年主产区大豆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值为0.988,处于负增长状态,技术进步是推动主产区大豆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关键因素。综上,提出以下建议:强化大豆产业的科技支撑和资源配置能力,推动技术进步,提高大豆纯技术效率;合理扩大种植规模,优化种植结构,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大豆规模效率;健全灾害防范体系,降低大豆种植灾害风险损失,提高豆农灾害处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生产效率 DEA-BCC MALMQUIST指数
下载PDF
花生赤霉素3-β-双加氧酶(AhGA3ox)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海芬 鲁清 +6 位作者 刘浩 温世杰 王润风 黄璐 陈小平 洪彦彬 梁炫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32-943,共12页
赤霉素3-β-双加氧酶(gibberellin 3-beta-dioxygenase,GA3ox)是参与赤霉素生物合成的关键酶之一,可通过影响赤霉素的形成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目前在花生中尚无系统研究。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花生栽培种基因组数据库中筛选花生GA... 赤霉素3-β-双加氧酶(gibberellin 3-beta-dioxygenase,GA3ox)是参与赤霉素生物合成的关键酶之一,可通过影响赤霉素的形成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目前在花生中尚无系统研究。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花生栽培种基因组数据库中筛选花生GA3ox家族基因,对鉴定出的7个AhGA3ox在栽培种花生基因组中的分布、结构及进化特征、理化性质、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进行分析,并利用qRT-PCR技术对其进行花生组织结构表达模式分析,同时对AhGA3ox家族基因在不同荚果大小的2个花生品系中的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个AhGA3ox基因分布在7条染色体上,均由1个内含子和2个外显子组成。花生AhGA3ox蛋白中均包含1个DIOX_N结构域和1个2OG-FeII_Oxy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表明与大豆的亲缘关系较近,在根、茎、叶、花、果针5个组织中呈现出不同表达模式,不仅在花生果壳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量不同,在2个荚果大小不同的花生品系果壳相同发育时期的表达量也不相同,但多数发育时期在大果品系中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小果品系,推测该家族基因的表达可能对荚果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GA3ox 表达分析 生物信息学 功能分析
下载PDF
大豆地方种质资源鲜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玉梅 丁文涛 +5 位作者 蓝新隆 李清华 胡润芳 郭娜 林国强 赵晋铭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79-2091,I0001-I0004,共17页
【目的】可溶性糖含量是鲜食大豆重要的品质性状之一,研究大豆鲜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的遗传变异,深入解析可溶性糖含量的遗传机制,为鲜食大豆种质创新及品质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来自东北大豆生态区、北方大豆生态区、黄淮海大豆生... 【目的】可溶性糖含量是鲜食大豆重要的品质性状之一,研究大豆鲜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的遗传变异,深入解析可溶性糖含量的遗传机制,为鲜食大豆种质创新及品质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来自东北大豆生态区、北方大豆生态区、黄淮海大豆生态区和南方大豆生态区的133份大豆地方种质,在2021年连江春季、福清春季和秋季3个环境下对鲜籽粒可溶性糖含量进行表型测定,结合82187个高质量SNP标记,基于混合线性模型MLM(Q+K)对可溶性糖含量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挖掘可溶性糖含量显著相关的SNP位点,并以显著SNP位点为中心,两端各扩展119.07 kb连锁不平衡衰减距离为候选区间,根据候选区间内基因的注释和组织表达信息预测候选基因。【结果】3个环境下,鲜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异范围为3.37—33.84 mg·g^(-1),遗传变异系数为24.59%—32.69%,可溶性糖含量遗传率为68.14%。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连江春季、福清春季和秋季3个环境下分别检测到与鲜籽粒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关联的SNP有6、8和22个,表型变异解释率为12.43%—29.27%,以表型变异解释率较高的9个显著SNP位点所在的候选区间进行搜索,共获得86个基因,结合基因注释和组织表达信息,进一步筛选到9个候选基因,主要涉及转录因子、糖蛋白家族和糖类合成转运等生物学过程。其中,Glyma.01g016500、Glyma.13g042100、Glyma.16g131800和Glyma.16g155300在大豆种子及荚中表达水平较高,可作为大豆鲜籽粒可溶性糖的最具潜力候选基因。【结论】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检测到36个与鲜籽粒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关联的SNP,进一步筛选出9个候选基因可能参与大豆鲜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的调控,其中,Glyma.01g016500、Glyma.13g042100、Glyma.16g131800和Glyma.16g155300可作为调控大豆鲜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的关键目标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鲜籽粒 可溶性糖含量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候选基因
下载PDF
大豆叶型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与候选基因鉴定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琼 朱宇翔 +5 位作者 周密密 张威 张红梅 陈新 陈华涛 崔晓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3-632,共10页
大豆叶片的形状和垂直分布影响群体冠层结构和光合效率并最终影响大豆的产量。植物叶片大小、形态因着生位置不同而产生差异的现象称为异形叶,虽然异形叶现象在被子植物中广泛存在,但目前关于大豆叶片发育过程中异形叶的调控的研究还很... 大豆叶片的形状和垂直分布影响群体冠层结构和光合效率并最终影响大豆的产量。植物叶片大小、形态因着生位置不同而产生差异的现象称为异形叶,虽然异形叶现象在被子植物中广泛存在,但目前关于大豆叶片发育过程中异形叶的调控的研究还很有限。本研究通过对283份大豆种质资源的叶长、叶宽、叶形指数和异形叶指数等叶型相关的性状在江苏南京进行连续2年的考察,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检测到181个叶型性状相关位点,其中能够在2个环境或多个性状中重复检测到的位点18个。利用检测到的与叶型相关的SNP位点,结合基因的表达谱数据、拟南芥中同源基因的功能,鉴定与大豆叶片发育和异形叶形成相关的候选基因。其中在20号染色体的相关位点Chr20:36152820上游发现已知的大豆叶形调控基因Ln(Glyma.20G116200)。此外,在19号染色体的相关位点Chr19:45155943附近鉴定到2个候选基因Glyma.19G192700、Glyma.19G194100,分别被注释为Growth-regulating factor 4(GRF4)和LITTLE ZIPPER 3(ZPR3)基因的同源基因,为阐明大豆异形叶等叶型性状遗传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叶型 异形叶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SNP标记
下载PDF
不同密度单粒精播对花生开花动态及结实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梁晓艳 付娆 +6 位作者 李佳佳 衣葵花 唐朝辉 郭峰 王建国 张佳蕾 万书波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0-459,共10页
为探讨不同密度单粒精播对花生开花动态及结实特性的影响,以普通大花生品种花育25为材料,在行距相同的条件下设置4个处理,包括单粒播分别为株距9 cm、12 cm和15 cm,折合播种密度分别为27.8万株·hm^(-2)(S9)、20.8万株·hm^(-2)... 为探讨不同密度单粒精播对花生开花动态及结实特性的影响,以普通大花生品种花育25为材料,在行距相同的条件下设置4个处理,包括单粒播分别为株距9 cm、12 cm和15 cm,折合播种密度分别为27.8万株·hm^(-2)(S9)、20.8万株·hm^(-2)(S12)和16.7万株hm-2(S15)3个处理,和双粒播27.8万株·hm^(-2)(D18,穴距18 cm)1个处理,研究不同密度单粒精播对花生开花习性、果针形成、荚果发育动态、结实范围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双粒播相比,不同密度单粒播均可不同程度地促进花生早开花、多开花,增加有效果针数,促进荚果发育,低密度条件下,效果最为显著;从群体指标看,20.8万株·hm^(-2)的单粒精播模式下,花生开花数、有效果针数、结果数最多,荚果体积最大,荚果饱满度高,产量水平最高。不同密度单粒精播改变了花生的结实范围和荚果空间分布,密度降低,结实范围增加,但不同处理荚果干重(95%以上)仍主要分布在半径6.0 cm以内的空间范围内,密度20.8万株·hm^(-2)(株距12.0 cm)的单粒精播条件下,结实范围与半株距接近,更有利于群体间荚果的均匀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单粒精播 密度 开花动态 结实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