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2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6-BA诱导大豆子叶节和茎尖出芽的研究 被引量:34
1
作者 林树柱 曹越平 +2 位作者 卫志明 马晓平 陈鲁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38-142,共5页
以大豆品种“合丰35”的成熟种子为材料,研究6-BA诱导子叶节和茎尖出芽的结果表明,大豆萌发和不定芽诱导时分别加入0.4mg·L-1和1.1mg·L-16-BA,每个外植体分化出的芽数最多为3.56;茎尖再生系统中,6-BA诱导茎尖不定芽形成的最... 以大豆品种“合丰35”的成熟种子为材料,研究6-BA诱导子叶节和茎尖出芽的结果表明,大豆萌发和不定芽诱导时分别加入0.4mg·L-1和1.1mg·L-16-BA,每个外植体分化出的芽数最多为3.56;茎尖再生系统中,6-BA诱导茎尖不定芽形成的最佳浓度是3.5mg·L-1,最佳诱导时间是24~28h左右,平均每个外植体分化出的不定芽数为2.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BA 子叶节 茎尖 出芽 不定芽诱导 不定芽形成 成熟种子 合丰35 大豆品种 再生系统 最佳浓度 诱导时间 外植体 分化
下载PDF
TDZ和BA对诱导大豆胚轴植株再生的影响 被引量:20
2
作者 张晓娟 方小平 +2 位作者 罗丽霞 周新安 许泽永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4-26,共3页
大豆未成熟种子和萌动种子胚轴在含有 TDZ和 BA的培养基上 ,通过器官发生 ,可获得再生植株。培养基中同时加入 TDZ和 BA,能够增加不定芽的形成和再生植株的数量 ,其中以 2 .0 mg/ L BA+0 .75mg/ LTDZ处理再生效率最高。诱导培养基中适... 大豆未成熟种子和萌动种子胚轴在含有 TDZ和 BA的培养基上 ,通过器官发生 ,可获得再生植株。培养基中同时加入 TDZ和 BA,能够增加不定芽的形成和再生植株的数量 ,其中以 2 .0 mg/ L BA+0 .75mg/ LTDZ处理再生效率最高。诱导培养基中适当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器官发生 TDZ 胚轴 BA 植株再生
下载PDF
栽培大豆与半野生大豆杂种F_2群体中RFLP标记的偏分离及其形成原因的分析 被引量:31
3
作者 张德水 陈受宜 +1 位作者 惠东威 庄炳昌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62-367,共6页
本文研究了大豆56个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标记在一栽培大豆/半野生大豆杂种F2群体中的分离。结果表明,25%的RFLP标记表现了偏分离,偏离的方向主要趋于栽培大豆亲本,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存在着配子体选择... 本文研究了大豆56个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标记在一栽培大豆/半野生大豆杂种F2群体中的分离。结果表明,25%的RFLP标记表现了偏分离,偏离的方向主要趋于栽培大豆亲本,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存在着配子体选择。这对研究大豆的遗传及育种选择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分离 大豆 RFLP标记 杂种群体
下载PDF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ZA的选育和初步研究 被引量:46
4
作者 赵丽梅 孙寰 黄梅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68-270,共3页
寻找和选育不同细胞质来源的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不论是对大豆细胞质不育系本身的研究,还是对大豆杂交种生产,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项试验的测交结果证实了大豆品系ZD8319含有雄性不育细胞质。以此为基础育成了细胞质雄性... 寻找和选育不同细胞质来源的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不论是对大豆细胞质不育系本身的研究,还是对大豆杂交种生产,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项试验的测交结果证实了大豆品系ZD8319含有雄性不育细胞质。以此为基础育成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ZA和保持系ZB,并找到了恢复系,同时,还发现了另一份材料(暂称XXT)也含有不育细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细胞质 不育 选育 杂交育种
下载PDF
大豆辐射育种的某些研究 被引量:25
5
作者 王连铮 裴颜龙 +2 位作者 赵荣娟 王岚 李强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共5页
自 1993年以来 ,对大豆品种杂交后代进行辐射处理 ,并进行了选择。研究结果证明 ,大豆种子经辐射处理可改变其熟期、品质、抗性和丰产性。已选出 41个大豆突变系 ,其中中作 965在河南、甘肃等地试验 ,增产突出 ,且中抗孢囊线虫病。
关键词 大豆 辐射育种 新品种
下载PDF
从大豆幼胚诱导器官发生再生植株 被引量:15
6
作者 周思君 尹光初 +4 位作者 雷勃钧 何志鸿 卢翠华 张开旺 钱华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285-291,共7页
采用MSO培养基诱导了大豆(G.max L.)幼胚的器官(不定芽)发生,最高诱导频率达90%。再生植株移入土壤巳经获得种子。诱导器官发生的适宜幼胚长度为5~6mm。提高培养基中微量元素的浓度能大幅度地提高诱导频率,但并非所有微量元素都需要... 采用MSO培养基诱导了大豆(G.max L.)幼胚的器官(不定芽)发生,最高诱导频率达90%。再生植株移入土壤巳经获得种子。诱导器官发生的适宜幼胚长度为5~6mm。提高培养基中微量元素的浓度能大幅度地提高诱导频率,但并非所有微量元素都需要高浓度。被试的所有基因型表现了基本相似的反应。再生培养物可保持一年以上而不丧失植株再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幼胚 组织培养 再生植株
下载PDF
大豆子叶节丛生芽的诱导 被引量:11
7
作者 刘金华 王丕武 +2 位作者 武丽敏 于彦春 王雷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5-17,共3页
通过器官发生途径 ,由大豆子叶节诱导丛生芽。在相同的培养基和激素浓度条件下 ,不同基因型之间的诱导率相差很大 ,其中以“吉林 30”、“吉林 4 7”和“美引一号”的诱导率较高。不同的激素组合和水平 ,对大豆子叶节丛生芽的诱导率也不... 通过器官发生途径 ,由大豆子叶节诱导丛生芽。在相同的培养基和激素浓度条件下 ,不同基因型之间的诱导率相差很大 ,其中以“吉林 30”、“吉林 4 7”和“美引一号”的诱导率较高。不同的激素组合和水平 ,对大豆子叶节丛生芽的诱导率也不同 ,其中诱导培养基以MSB +6 BA 4mg/L +IBA 0 2mg/L及MSB +6 BA 2mg/L+IBA 0 2mg/L +K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子叶节 丛生芽 诱导率
下载PDF
Ti质粒介导的B、t、k-δ内毒素蛋白基因转化大豆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9
8
作者 徐香玲 高晶 +1 位作者 刘伟华 李集临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6-11,共6页
以Ti质粒为介导,将pKT54B7C5质粒上的B、t、k-δ内毒素蛋白基因导入东北大豆“黑农37”、“黑农39”等品种。采用多种外植体和感染方法,从胚轴和子叶节诱导出丛生芽与再生植株。经卡那霉素筛选和冠瘿碱检测,初步... 以Ti质粒为介导,将pKT54B7C5质粒上的B、t、k-δ内毒素蛋白基因导入东北大豆“黑农37”、“黑农39”等品种。采用多种外植体和感染方法,从胚轴和子叶节诱导出丛生芽与再生植株。经卡那霉素筛选和冠瘿碱检测,初步证明外源基因导入大豆基因组中。共获得81株再生植株,其中成活30株,仅3株结7个荚,得到7粒种子。PCR检测和DNA分子杂交,鉴定这7株再生植株呈阳性反应,证明外源基因已导入并整合到大豆的基因组中。7粒种子均已萌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质粒 内毒素蛋白基因 再生植株
下载PDF
外源DNA导入大豆获得一不育材料 被引量:13
9
作者 赵丽梅 刘德璞 +2 位作者 孙寰 袁英 黄梅 《大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83-87,共5页
获得不育系的途径有许多.如远缘杂交,自然变异,无性系变异等。本试验以吉林20号大豆为受体,采用花粉管通道导入技术,导入远缘材料鹰咀豆(CicerL.arieticem)总体DNA,于D2代获得一不育变异株D8804—... 获得不育系的途径有许多.如远缘杂交,自然变异,无性系变异等。本试验以吉林20号大豆为受体,采用花粉管通道导入技术,导入远缘材料鹰咀豆(CicerL.arieticem)总体DNA,于D2代获得一不育变异株D8804—7,通过对该材料雌雄育性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初步认为,D8804—7材料为雌雄育性均不正常,自交可结少量种子,不育性可自交保持的不育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花粉管通道 不育系 外源导入 DNA
下载PDF
Ri质粒介导大豆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转化大豆的研究 被引量:29
10
作者 徐香玲 李兴华 +2 位作者 刘伟华 李集临 王毅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79-288,共10页
本文用含有Ri质粒的发根农杆菌介导,克隆在大肠杆菌JM109中,中间载体质粒PES(具有大豆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通过三亲杂交的方法,将质粒PES导入具Ri质粒的发根农杆菌(pRiA4b)中,用二元载体法转化黑龙江省常见的大豆品种,合丰25,黑农33... 本文用含有Ri质粒的发根农杆菌介导,克隆在大肠杆菌JM109中,中间载体质粒PES(具有大豆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通过三亲杂交的方法,将质粒PES导入具Ri质粒的发根农杆菌(pRiA4b)中,用二元载体法转化黑龙江省常见的大豆品种,合丰25,黑农33等品种.用子叶节,胚轴,幼胚和整株感染转化子菌液,诱导出毛状根,经纸电泳检测有25%左右的毛状根含有冠瘿碱.感染的下胚轴,诱导的毛状根直接形成愈伤组织,从愈伤组织分化出芽,幼胚培养获得不定芽,叶状体和胚状体结构,由器官发生途径产生丛生芽.从下胚轴和子叶节获得丛生芽并再生植株,经纸电泳检测约30%再生植株含有冠瘿碱,PCR和DNA斑点杂交检测均证明大豆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已导入并整合到大豆基因组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质粒 大豆 转基因植株
下载PDF
克服大豆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等不良性状技术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杨光宇 郑惠玉 +1 位作者 韩春凤 胡金海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75-282,共8页
本试验利用结荚习性不同的3个栽培大豆(G.max)作母本,以株高不同的2个野生大豆(G.soja)和2个半野生大豆(G.gracilis)作父本配制的12个杂交组合和8个回交组合,研究克服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等不良性状的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选用植株较矮、... 本试验利用结荚习性不同的3个栽培大豆(G.max)作母本,以株高不同的2个野生大豆(G.soja)和2个半野生大豆(G.gracilis)作父本配制的12个杂交组合和8个回交组合,研究克服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等不良性状的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选用植株较矮、主茎较粗、百粒重较大的有限、亚有限性栽培种作母本;选用植株较矮、百粒重较大的野生种作父本将有利于克服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等不良性状;野生亲本的选择似乎更为重要。从克服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等不良性状来看,选用半野生大豆作亲本更为有效。只有从直立、半直立植株的后代中才有可能分离出稳定的直立型材料。百粒重的遗传进度较小,对其进行选择似乎效果不明显。在F_3代进行选择性回交可以大幅度提高其后代直立、半直立型植株的分离频率和百粒重。只要亲本选配适当,仅需一次回交即可克服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的不良性状。我们从一次选择性回交的后代中已获得栽培型、百粒重20克以上,产量较高的优良品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野生 种间杂交 回交 育种
下载PDF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W_(945)A、W_(948)A的选育 被引量:24
12
作者 张磊 戴瓯和 张丽亚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27-330,共4页
用大豆W202(中油89B)作母本,分别与W210、W212二个品种杂交的F1 发现不育株,通过正反交测定属质核互作型不育,通过连续四代核置换回交,获雌雄育性较稳定的二个不育系W945A和W948A。
关键词 大豆 质核互作 雄性不育系 选育方法
下载PDF
大豆细胞质遗传芽黄突变体的发现 被引量:25
13
作者 马国荣 刘佑斌 盖钧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334-338,共5页
本研究新发现一个大豆芽黄突变体NJ89-3.该突变体典型表现为,从第一对真叶开始,新生叶表现明显黄化,但随叶片充分伸展定形,逐渐变为正常绿色.植株最后一张叶片充分伸展定形后,芽黄植株与正常绿色植株并无明显区别.研究表明NJ89-3的芽黄... 本研究新发现一个大豆芽黄突变体NJ89-3.该突变体典型表现为,从第一对真叶开始,新生叶表现明显黄化,但随叶片充分伸展定形,逐渐变为正常绿色.植株最后一张叶片充分伸展定形后,芽黄植株与正常绿色植株并无明显区别.研究表明NJ89-3的芽黄性状由细胞质基因突变引起,属细胞质遗传,建议将此细胞质基因命名为cyt-Y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芽黄 细胞质遗传
下载PDF
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的亲本分析 被引量:49
14
作者 盖钧镒 崔章林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9-23,共5页
中国1923~1992年间育成的564个大豆品种可追溯到308个祖先亲本,其中230个为地方品种,39个为主要来自美国的引种,其余39个为遗传基础不详的国内育种品系。从中分别评出东北、黄淮海、南方三大主产区育成品种的... 中国1923~1992年间育成的564个大豆品种可追溯到308个祖先亲本,其中230个为地方品种,39个为主要来自美国的引种,其余39个为遗传基础不详的国内育种品系。从中分别评出东北、黄淮海、南方三大主产区育成品种的主要祖先亲本10,10,7份,另有国外引种10份,共计37份。由308个祖先亲本构成的308个系谱树中,5个衍生有50个以上的育成品种,最多的为金元,共衍生有7轮208个品种。近12年育成品种的亲本中16%为地方品种,39%为育成品种,32%为育种品系,13%为国外引种。三大主产区间育种亲本相互引用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育种 品种 亲本 杂交
下载PDF
大豆花药愈伤组织的分化及其内源激素分析 被引量:35
15
作者 叶兴国 王连铮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555-561,共7页
选用31个栽培大豆基因型进行花药培养。愈伤组织诱导率2.2%~36.6%,8个基因型的出愈率在25%以上,6个基因型产生了芽或胚状体,只有丰收黄、鲁豆10号二个基因型既产生了芽,又产生了胚状体,具有相对高的培养力。3年内共产生了14个再生芽... 选用31个栽培大豆基因型进行花药培养。愈伤组织诱导率2.2%~36.6%,8个基因型的出愈率在25%以上,6个基因型产生了芽或胚状体,只有丰收黄、鲁豆10号二个基因型既产生了芽,又产生了胚状体,具有相对高的培养力。3年内共产生了14个再生芽、9个胚状体、6个芽状物和一个根、芽齐全的小再生植株。虽然获得花粉植株属于15年来的第一例,但愈伤组织分化率仍然很低,这与愈伤组织的状态和质量较差有很大关系。愈伤组织和再生芽、胚状体中没有ABA、ZT等分化所需激素,IAA或GA_3等生长素的含量也比较低,这是愈伤组织分化率低、再生芽容易枯死、胚状体不发育的根本原因。在培养基中添加ABA等激素后,愈伤组织中仍无ABA存在,认为激素平衡和协调问题应从诱导愈伤组织时入手解决,以此来提高愈伤组织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花药培养 愈伤组织分化 胚状体 内源激素
下载PDF
γ射线慢照射大豆苗期植株的效果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培英 许德春 +1 位作者 孟丽芬 郭玉红 《核农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1期25-29,共5页
本文用60Coγ射线慢照射大豆苗期植株,研究其效果。结果表明,慢照射对M1代(当代)大豆植株的生长发育和籽粒产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不同剂量,以及同一剂量的不同剂量率间,对株高,每株英数,叶片的长宽比等性状的影响不同。... 本文用60Coγ射线慢照射大豆苗期植株,研究其效果。结果表明,慢照射对M1代(当代)大豆植株的生长发育和籽粒产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不同剂量,以及同一剂量的不同剂量率间,对株高,每株英数,叶片的长宽比等性状的影响不同。而且出现种子急性照射从未有过的变化,如出现1、2、4小叶的复叶,2个以上的多生长点。M2代幼苗出现1片、3片真叶或子叶,且子叶连体或皱折。小剂量率的辐射效果大于大剂量率。苗期惺照射可以引起大豆后代籽粒蛋白质含量的突变,如91-4404的蛋白质含量达50.02%,较原材料增加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育种 慢照射 苗期 Γ射线 辐射育种
下载PDF
不同激素条件下大豆原生质体培养和植株再生 被引量:5
17
作者 吕慧能 盖钧镒 +2 位作者 马育华 卫志明 许智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28-333,共6页
以栽培大豆(Glycine max(L.)Merr.)南农86-21、南农86-4、南农73-935为材料,用K8/K8p基本培养基比较了不同原生质体密度和不同激素种类、水平对未成熟子叶原生质体培养的影响,发现它们的差异表现在植板率、产生愈伤组织的速度和频率、... 以栽培大豆(Glycine max(L.)Merr.)南农86-21、南农86-4、南农73-935为材料,用K8/K8p基本培养基比较了不同原生质体密度和不同激素种类、水平对未成熟子叶原生质体培养的影响,发现它们的差异表现在植板率、产生愈伤组织的速度和频率、愈伤组织的颜色和结构等几方面。对低激素来源南农73-935的愈伤组织通过器官发生诱导分化产生完整植株。通过液/固双层培养能促进分裂后的细胞形成大的愈伤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原生质体 植株再生 组织培养
下载PDF
花生DNA导入大豆后代蛋白组分及氨基酸的变异性 被引量:6
18
作者 许守民 苗以农 +5 位作者 常今花 索塔林 王丕武 张晓玲 刘宗昭 张军 《大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16-320,共5页
花生DNA导入大豆后,子代种子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高出双亲,表现出杂种优势。对萌发各期子叶蛋白的电泳分析表明,导入后代的绝大部分蛋白亚基组分与大豆相似,但分子量近30KD的一条蛋白带与花生的相似,β亚基的变化也与大豆的有... 花生DNA导入大豆后,子代种子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高出双亲,表现出杂种优势。对萌发各期子叶蛋白的电泳分析表明,导入后代的绝大部分蛋白亚基组分与大豆相似,但分子量近30KD的一条蛋白带与花生的相似,β亚基的变化也与大豆的有差异。导入后代的甘氨酸、亮氨酸、组氨酸和苏氨酸含量明显高于两亲本,而谷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缬氨酸、蛋氨酸、色氨酸低于亲本;其它氨基酸含量接近两亲本之一或居中,其中丝氨酸、异亮氨酸含量与花生的相似。结果表明:花生DNA导入大豆后,引起了后代在蛋白质和氨基酸方面的明显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DNA 大豆 蛋白质 氨基酸
下载PDF
大豆杂种优势及高优组合的筛选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跃强 王曙明 +3 位作者 孙寰 赵丽梅 孟祥勋 刘凯 《作物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1期10-11,共2页
大豆质-核互作不育系的发现及其三系配套技术为未来大豆生产中利用杂交种提高产量奠定了基础,使得大豆杂交种优势的研究及高优组合的筛选成为当务之急。本试验所选配的高优组合如果经过二次测产进一步确定,有希望成为将来大豆杂交种... 大豆质-核互作不育系的发现及其三系配套技术为未来大豆生产中利用杂交种提高产量奠定了基础,使得大豆杂交种优势的研究及高优组合的筛选成为当务之急。本试验所选配的高优组合如果经过二次测产进一步确定,有希望成为将来大豆杂交种的亲本组合。1材料与方法实验采用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杂种优势 配套技术 筛选
下载PDF
苯甲酰胺与电子束复合处理对大豆的损伤效应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国全 于少华 +4 位作者 李梦 朴铁夫 包和平 陈光 许耀奎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2年第3期38-41,共4页
应用电子束和苯甲酰胺单因子和复因子处理大豆风干种子的结果表明:苯甲酰胺单因子处理,对大豆M_1代的苗高、成株率、孕性和根尖细胞染色体畸变频率均未产生明显影响,即苯甲酰胺本身无药效反应;苯甲酰胺和电子束复因子处理较电子束单因... 应用电子束和苯甲酰胺单因子和复因子处理大豆风干种子的结果表明:苯甲酰胺单因子处理,对大豆M_1代的苗高、成株率、孕性和根尖细胞染色体畸变频率均未产生明显影响,即苯甲酰胺本身无药效反应;苯甲酰胺和电子束复因子处理较电子束单因子处理的苗高、成株率和孕性明显降低,根尖细胞染色体畸变频率明显增加,即苯甲酰胺能够增强电子束的损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效应 苯甲酰胺 大豆 电子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