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3篇文章
< 1 2 7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_(2)分注井气嘴节流特性及矿场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蔡萌 朱振坤 +2 位作者 刘云 刘钰川 李海成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9-127,共9页
为了解决CO_(2)分注井节流压差建立困难,气嘴易冲蚀的技术难题,通过构建CO_(2)物性变化的流动-传热耦合模型,揭示2级和3级节流气嘴的流场演化机制,优化设计气嘴结构、建立了绕流气嘴节流图版并开展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流量为10 m3/d时,... 为了解决CO_(2)分注井节流压差建立困难,气嘴易冲蚀的技术难题,通过构建CO_(2)物性变化的流动-传热耦合模型,揭示2级和3级节流气嘴的流场演化机制,优化设计气嘴结构、建立了绕流气嘴节流图版并开展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流量为10 m3/d时,2级嘴径1.4 mm和3级嘴径1.6 mm的绕流气嘴分别能产生将近6 MPa和8 MPa的节流压差,证明绕流气嘴结构合理、性能可靠、能够达到调整层间压差的技术要求;参照气嘴图版优选的节流气嘴,现场应用20口井,节流压差可达4 MPa左右,调整后注入压力上升2.4 MPa,加强层相对吸气比例由9.7%上升至50.7%,有效调整了层间差异,解决了分注井小层吸气不均的问题。研究结果指导现场测调,为CO_(2)分注规模化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分注 绕流气嘴 节流机理 气嘴图版 节流压差
下载PDF
纳米SiO_(2)强化CO_(2)地质封存页岩盖层封堵能力机制试验 被引量:1
2
作者 李颖 李茂茂 +4 位作者 李海涛 周军平 LEONHARD Ganzer 罗红文 康夫馨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98,共7页
页岩为CO_(2)盐水层地质封存常见盖层岩石类型,强化盖层封堵能力有利于提高CO_(2)地质埋存量和安全性。为探究随CO_(2)混注纳米SiO_(2)(SNPs)强化盖层封堵能力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对CO_(2)地质封存页岩盖层样品开展原地条件下的超临界CO_... 页岩为CO_(2)盐水层地质封存常见盖层岩石类型,强化盖层封堵能力有利于提高CO_(2)地质埋存量和安全性。为探究随CO_(2)混注纳米SiO_(2)(SNPs)强化盖层封堵能力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对CO_(2)地质封存页岩盖层样品开展原地条件下的超临界CO_(2)酸蚀反应试验,基础组为页岩样品-地层水、对照组为页岩样品-地层水+超临界CO_(2)、优化组为页岩样品-地层水+SNPs+超临界CO_(2),并采用核磁共振测试、场发射扫描电镜可视化观测、X射线衍射测试和岩石力学试验,探究CO_(2)酸蚀反应前后的页岩孔隙结构、表面形貌、矿物成分及力学性质特征。结果表明:优化组的大孔孔隙分量及孔隙度和渗透率增大幅度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优化组黏土矿物与碳酸盐岩矿物相对含量损失少,表明随CO_(2)混注SNPs可使岩样内部酸蚀作用减弱;SNPs在岩石端面吸附聚集或进入岩心孔喉,可使优化组页岩样品力学性能损伤程度降低;随CO_(2)混注SNPs有利于强化CO_(2)盐水层地质封存盖层封堵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 纳米二氧化硅 超临界CO_(2) 盖层封堵能力
下载PDF
CO_(2)快速吞吐提高页岩油采收率现场试验
3
作者 姚红生 高玉巧 +3 位作者 郑永旺 邱伟生 龚月 钱洋慧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9,共10页
页岩油注CO_(2)吞吐提高采收率技术处于探索阶段,目前面临着CO_(2)与页岩储层及流体相互作用机制不明确、数值模拟技术不成熟、缺乏规模注采及低成本回收工艺等技术难题。为探索页岩油注CO_(2)提高采收率主控机理,以苏北盆地溱潼凹陷古... 页岩油注CO_(2)吞吐提高采收率技术处于探索阶段,目前面临着CO_(2)与页岩储层及流体相互作用机制不明确、数值模拟技术不成熟、缺乏规模注采及低成本回收工艺等技术难题。为探索页岩油注CO_(2)提高采收率主控机理,以苏北盆地溱潼凹陷古近系阜宁组二段页岩油为对象开展了超临界CO_(2)水岩反应实验,分析了高温高压条件下页岩矿物溶蚀作用及其对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影响,并通过注CO_(2)恒质膨胀实验、最小混相压力测试评价了地层超压条件下注CO_(2)后原油高压物性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考虑多因素数值模拟研究优化了设计注入参数,最终通过矿场试验验证了技术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1) CO_(2)水岩反应以碳酸质矿物溶蚀占主导,长英质矿物部分溶解,生成中大孔隙;(2)在地层原油中注入适量的CO_(2),显著萃取了原油中间烃组分,原油黏度从5.151 mPa·s下降到1.250 mPa·s,且CO_(2)首先萃取轻烃组分,随生产时间增加萃取组分逐渐变为重烃;(3)基于人工压裂与天然缝网混合介质组分数模模型,优化设计单井吞吐注气量1.7×10~4 t,注气速度500~600 t/d,焖井时间50 d;(4)低压侧加热的页岩油CO_(2)吞吐地面工艺,可依据CO_(2)注入地面工艺多参数数据模型,实现精准控温,避免注入管线冻堵及井下油管和套管材料低温脆断问题;(5)产出气CO_(2)浓度高于80%时,采用气相回收直注工艺,实现产出气回收成本降至104元/t。结论认为,CO_(2)快速吞吐有效提高了页岩油采收率,形成的机理认识和技术系列可为页岩油注CO_(2)吞吐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注CO_(2) 水岩反应 机理 混合介质组分数模 快速吞吐 地面工艺 现场试验
下载PDF
空气驱油可燃气体爆炸安全风险分析
4
作者 曾文广 葛鹏莉 +4 位作者 肖雯雯 刘青山 闻小虎 史宝成 胡姿铭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0-133,140,共5页
目的目前,安全问题仍然是限制空气驱大规模应用的主要原因,为此进行了针对其爆炸极限计算方法的研究。方法通过对6种可燃气体的单组分计算方法、单组分文献值与2种多组分计算方法进行组合,得到了14种计算组合,将其与国内某油田3口井的... 目的目前,安全问题仍然是限制空气驱大规模应用的主要原因,为此进行了针对其爆炸极限计算方法的研究。方法通过对6种可燃气体的单组分计算方法、单组分文献值与2种多组分计算方法进行组合,得到了14种计算组合,将其与国内某油田3口井的爆炸实测值进行比较,以判断哪种组合适应性最好。结果含碳原子单组分燃气计算法与多组分燃气计算中查图-理·查特里修正法组合得到的计算结果整体误差相对较小,更符合爆炸极限实测值。结论可为C_(1)~C_(3)轻烃体积分数达90%以上的井流物的爆炸极限理论计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驱 可燃气体 爆炸 安全风险 惰性气体
下载PDF
双碳愿景下CCUS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 被引量:5
5
作者 胡书勇 郭学强 +1 位作者 张佳轶 陈世纪 《世界石油工业》 2024年第1期81-91,共11页
二氧化碳(CO_(2))捕集与封存技术(CCS)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一项重大技术,如何运用CCS技术实现碳减排,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因地质体具有良好的封闭性和巨大的封存潜力,CO_(2)地质封存成为碳封存的首选方式。单纯的地质封存项目成... 二氧化碳(CO_(2))捕集与封存技术(CCS)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一项重大技术,如何运用CCS技术实现碳减排,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因地质体具有良好的封闭性和巨大的封存潜力,CO_(2)地质封存成为碳封存的首选方式。单纯的地质封存项目成本高昂,不适宜开展大规模推广;油气藏注CO_(2)提高采收率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已经较为成熟,其目的主要是提高油气采收率。将这两者相结合,大幅度提高油气采收率的同时,可实现CO_(2)长久安全封存,节约碳封存成本。在对CO_(2)地质封存与油气藏注CO_(2)提高采收率技术的作用机理与发展现状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提出“双碳”愿景下中国油气工业应大力发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及封存(CCUS)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实现CO_(2)绿色资源化利用,达到既实现CO_(2)的地质封存又提高油气采收率双赢的目的。指出目前的技术瓶颈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特别是随着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向非常规、难采储量油气藏发展,中国大力发展CCUS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更具重要性和迫切性,并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于中国顺利实现“双碳”目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及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及封存 油藏注二氧化碳提高采收率 气藏注二氧化碳提高采收率 油气藏开发 二氧化碳绿色资源化利用
下载PDF
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技术在稠油高低温氧化评价中的应用
6
作者 闫红星 徐建斌 +4 位作者 陶硕 秦敏 姜文瑞 刘妍 杨俊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7615-7622,共8页
为了认识稠油开发过程中低温氧化与高温氧化阶段原油变化规律,利用静态氧化釜开展稠油的高低温氧化实验,借助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分析技术对高低温氧化前后的原油分子量及O、N、S杂原子化合物特征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原油低温氧... 为了认识稠油开发过程中低温氧化与高温氧化阶段原油变化规律,利用静态氧化釜开展稠油的高低温氧化实验,借助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分析技术对高低温氧化前后的原油分子量及O、N、S杂原子化合物特征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原油低温氧化阶段分子量分布特征与原样相似,相对分子量分布范围在200~750,整体呈平缓状单峰型分布,高温氧化阶段分子量分布范围前移,呈明显的前峰单峰型分布;杂原子化合物中的O元素在低温氧化阶段主要以无环的饱和二元酸形式存在,在高温氧化阶段受环化、芳构化及脱甲基作用的影响,伴随着侧链烷基及杂原子基团的断裂和芳构化过程,造成原油中杂原子化合物向着碳数更小、双键当量(double bond equivalents,DBE)值更低的方向演化。该研究探索了温度与原油结构及化学组成之间的关系,对于指导稠油开发现场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火驱 低温氧化 高温氧化 燃烧状态 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
下载PDF
气举井优化配气技术研究与应用
7
作者 张进 张长久 +2 位作者 胡天宇 彭凯 赵松柏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24年第2期77-81,共5页
南堡油田1-3人工岛自2008年投产以来整体以气举采油方式为主,开发十余年,随着含水升高和地层能量下降,如何提高气举井举升效率关系到油田开发中后期的整体经济效益。通过应用气举宏观控制图、井下管柱结构优化、历史井筒压力和实测工况... 南堡油田1-3人工岛自2008年投产以来整体以气举采油方式为主,开发十余年,随着含水升高和地层能量下降,如何提高气举井举升效率关系到油田开发中后期的整体经济效益。通过应用气举宏观控制图、井下管柱结构优化、历史井筒压力和实测工况资料的气举井特征曲线等大数据,相继研究了加深气举、组合式声波射流气举阀、中空柱塞气举、优化配气现场计算方法修正等技术,较大幅度的提高了气举井的开发效果,达到了节约日注气量的目的,也为国内外同类型油田提供了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举采油 加深气举 声波射流气举阀 中空柱塞气举 气举宏观控制图 优化配气
下载PDF
CCUS示范工程碳资产开发减排量核算方法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刘宏彬 孟岚 +3 位作者 尤元鹏 王媛 姚健 廉军豹 《石油科技论坛》 2024年第1期59-65,77,共8页
CCUS/CCS是全球油气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共同战略选择,开展碳减排量核算评估对CCUS项目建设和决策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按照《中国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要求,分析某CCUS示范区块现状,针对CCUS项... CCUS/CCS是全球油气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共同战略选择,开展碳减排量核算评估对CCUS项目建设和决策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按照《中国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要求,分析某CCUS示范区块现状,针对CCUS项目全链条工艺流程中CO_(2)的捕集、管道运输、驱油、埋存各阶段,确定核算边界,识别排放源,提出CO_(2)排放监测方案、计算公式和核算方法。依据项目运行中各环节用能消耗、工艺碳排放、泄漏点监测等,通过工程可研报告中的数据对减排量进行计算,得出在不考虑CO_(2)放空、逸散的情况下,CCUS示范工程投产后首年CO_(2)减排量为60.2×10^(4)t,为CCUS碳资产开发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 碳减排量 核算方法 工艺逃逸 逸散放空
下载PDF
化子坪长6储层长岩心CO_(2)驱替实验及数值模拟评价 被引量:1
9
作者 康宇龙 汪心雯 +5 位作者 李超跃 李采 郭朝斌 刘凯 姚振杰 赵永攀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3-251,共9页
二氧化碳驱提高石油采收率(CO_(2)-EOR)在我国大部分低渗透、低孔隙度油藏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鉴于国家净零排放目标,在采用二氧化碳驱提高采收率时,二氧化碳封存是另一个重要考虑因素。针对低渗油藏,开展天然岩心长岩心CO_(2)驱替试验... 二氧化碳驱提高石油采收率(CO_(2)-EOR)在我国大部分低渗透、低孔隙度油藏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鉴于国家净零排放目标,在采用二氧化碳驱提高采收率时,二氧化碳封存是另一个重要考虑因素。针对低渗油藏,开展天然岩心长岩心CO_(2)驱替试验,并利用TOGA(TOUGH Oil,Gas,Aqueous)软件建立岩心尺度数值模型开展模型的识别与验证,对模型的有效性及物性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1)根据出口气油比可将二氧化碳驱油与封存划分为未见气(0~100)、极少量气(100~1 000)、气体突破(1 000~10 000)、大量气窜(>10000)四个不同阶段;2)孔隙度、渗透率及非均质性对模拟结果影响较大,在后续实际场地模型中应予以重点关注。研究结果可为实际场地规模模型提供参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储层 二氧化碳驱油 二氧化碳封存 长岩心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协同推进高效驱油与终极埋存 加速形成CCUS新质生产力
10
作者 廖广志 王高峰 +8 位作者 王正茂 董伟宏 雷征东 曹晨 郑达 王红庄 刘卫东 高明 黄志佳 《石油科技论坛》 2024年第3期1-9,共9页
超临界态CO_(2)的驱油效果显著优于甲烷、氮气等其他常见驱油气介质。实践证明,CO_(2)混相驱能够在水驱基础上提高采收率10~25个百分点,CO_(2)驱能显著提高低渗透油藏可采储量,是与水驱开发同等重要的开发方式和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技术,... 超临界态CO_(2)的驱油效果显著优于甲烷、氮气等其他常见驱油气介质。实践证明,CO_(2)混相驱能够在水驱基础上提高采收率10~25个百分点,CO_(2)驱能显著提高低渗透油藏可采储量,是与水驱开发同等重要的开发方式和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技术,是新时代油气开发的新质生产力。除了具有增产油气的机理,CO_(2)驱油驱气过程还能够实现碳埋存,具备为碳中和贡献碳指标的特质。需要建立与CO_(2)驱相适应的全新生产工程技术体系,包括建立高效开发与终极埋存油藏工程、全新注入采出与埋存井筒工程、全新地面工程密闭工艺流程、网络化CO_(2)输送管道,确保实现CCUS井筒、地面流程、地质体和管理的完整性及油藏工程的模式化,建议建立务实的财税金融政策扶持体系,培养一批CCUS专业人才队伍,加快CCUS-EGR重大试验,实现与新能源业务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 高效开发 终极埋存 新质生产力 工程思维
下载PDF
CO_(2)驱分层注气工艺管柱适用性分析及展望
11
作者 幸雪松 曹砚锋 +6 位作者 廖朝辉 邹明华 杨树坤 陈欢 李越 赵广渊 郑玉飞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10期2485-2491,共7页
目前,我国现场应用的注气管柱多为笼统注气管柱、同心双管分层注气管柱及偏心投捞分层注气管柱,该类管柱存在着分层数受限、测调效率低、测调精度差及适应性差等问题,难以满足CO_(2)驱油田的精细、高效开发需求。针对这一现象,在现有成... 目前,我国现场应用的注气管柱多为笼统注气管柱、同心双管分层注气管柱及偏心投捞分层注气管柱,该类管柱存在着分层数受限、测调效率低、测调精度差及适应性差等问题,难以满足CO_(2)驱油田的精细、高效开发需求。针对这一现象,在现有成熟分层注水管柱的基础上,设计了液控分层注气管柱、测调一体分层注气管柱、有缆智能分层注气管柱,并对这3种分层注气管柱进行了技术适应性分析和实施难点分析,分析发现:所设计的3种分层注气管柱各有优势,配套井下气体流量计的研制既是设计管柱的主要实施难点也是实现精细化注气的关键。最后,对各类流量测量技术进行了技术特性及研究难度分析,并对井下气体流量计的设计选型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气管柱 CO_(2)驱 分层注气 井下气体流量计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捕集 存埋
下载PDF
枯竭油气藏储集库储热供暖耦合CO_(2)封存性能分析
12
作者 王延欣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21,共10页
利用枯竭油气藏储存热能并封存CO_(2),既可解决太阳能跨季节储热难题,又可扩大可再生能源供暖占比,同时还可提高CO_(2)地质封存的经济性。提出了枯竭油气藏储热供暖耦合CO_(2)封存的新方案,以CO_(2)作为循环工质,夏季吸收太阳热量储存... 利用枯竭油气藏储存热能并封存CO_(2),既可解决太阳能跨季节储热难题,又可扩大可再生能源供暖占比,同时还可提高CO_(2)地质封存的经济性。提出了枯竭油气藏储热供暖耦合CO_(2)封存的新方案,以CO_(2)作为循环工质,夏季吸收太阳热量储存于油气藏背斜构造中,而冬季取出供暖,建立了储释能过程的数学模型,重点分析了枯竭油气藏储能系统热工性能和CO_(2)封存性能。结果表明:(1)新方案储能系统热工性能优异。单井平均采热功率4808.95 kW,每个采暖季可有效利用的平均储热量49859.21 GJ,平均能量储存密度28984.23 kJ/m^(3)。(2)CO_(2)密度对温度敏感的特性降低了热损失,提高了系统效率。枯竭油气藏储能系统平均能量回收效率95.84%,平均热回收效率83.66%。(3)储能加速了CO_(2)溶解。储释能过程中周期性的注入和采出工作气导致气液界面反复膨胀收缩,增加了气水接触面积,提高了传质动力,加速了CO_(2)在水中的溶解。对比储能模式和仅CO_(2)封存模式,CO_(2)溶解比例增量由0.26%上升至2.22%。枯竭油气藏储热供暖耦合CO_(2)封存新方案既有优异的热工性能,又加速了CO_(2)的地质封存,是一种高值化的枯竭油气藏利用和可再生能源供暖方案,具有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竭油气藏 太阳能跨季节储热 可再生能源供暖 CO_(2)封存 地热太阳能联合供暖 储热供暖
下载PDF
稠油油藏水气交替诱导泡沫油冷采提高采收率实验
13
作者 甄贵男 王健 +3 位作者 吴宝成 王炜龙 唐杨 路宇豪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108,共8页
针对普通稠油油藏水驱过程中存在的黏性指进、动用不充分、采出程度低等问题,基于新疆油田吉7油藏开展了水气交替诱导泡沫油冷采技术研究,自行设计泡沫油配样装置,通过Image J软件对泡沫油图像进行表征,对泡沫油的性能、泡径、泡沫数量... 针对普通稠油油藏水驱过程中存在的黏性指进、动用不充分、采出程度低等问题,基于新疆油田吉7油藏开展了水气交替诱导泡沫油冷采技术研究,自行设计泡沫油配样装置,通过Image J软件对泡沫油图像进行表征,对泡沫油的性能、泡径、泡沫数量进行综合分析;设计制作可视化平面模型,开展稠油注气辅助水驱的泡沫油微观驱油机理研究;开展岩心驱替实验,优化水气交替诱导泡沫油冷采的注入参数。研究表明:CO_(2)在低黏原油中形成的泡沫油性能更好,发泡体积为202.1 mL,半衰期为324 s,降黏率为32.35%;泡沫油的发泡体积和半衰期通常与泡径和泡沫油数量呈负相关关系;泡沫油聚并对黏壁残余油有剥离作用,CO_(2)能够有效动用小孔喉原油、油膜和上层原油;在气液比为1∶1、注入压力为30 MPa、驱替速度为0.2 mL/min的条件下,水气交替诱导泡沫油冷采较普通稠油水驱可提高采收率18.90%。研究成果为新疆油田吉7油藏水气交替诱导泡沫油冷采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其他油田水驱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稠油 泡沫油 泡径计算 微观驱油机理 参数优化 冷采 低碳 吉7油藏
下载PDF
Miscibility of light oil and flue gas under thermal action 被引量:1
14
作者 XI Changfeng WANG Bojun +7 位作者 ZHAO Fang HUA Daode QI Zongyao LIU Tong ZHAO Zeqi TANG Junshi ZHOU You WANG Hongzhua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1期164-171,共8页
The miscibility of flue gas and different types of light oils is investigated through slender-tube miscible displacement experiment at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Under the conditions of high temperature and hi... The miscibility of flue gas and different types of light oils is investigated through slender-tube miscible displacement experiment at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Under the conditions of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the miscible displacement of flue gas and light oil is possible.At the same temperature,there is a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and pressure.At the same pressure,the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increases gently and then rapidly to more than 90% to achieve miscible displacement with the increase of temperature.The rapid increase of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ocess that the light components of oil transit in phase state due to distillation with the rise of temperature.Moreover,at the same pressure,the lighter the oil,the lower the minimum miscibility temperature between flue gas and oil,which allows easier miscibility and ultimately better performance of thermal miscible flooding by air injection.The miscibility between flue gas and light oil at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 is more typically characterized by phase transition at high temperature in supercritical state,and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contact extraction miscibility of CO_(2) under conventional high pressure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ght oil flue gas flooding thermal miscible flooding miscible law distillation phase transition minimum miscible pressure minimum miscible temperature
下载PDF
致密油藏CO_(2)驱响应性防气窜体系的制备及性能
15
作者 杜代军 方泽洲 +3 位作者 章洋阳 蒲万芬 张辉 朱建林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35-1142,共8页
以3-二甲胺基丙胺(NNDP)和油酸为原料,制备了具有叔胺结构的CO_(2)响应性单体N,N-二甲基油酸酰胺丙基叔胺(DOAPA),将其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甲苯磺酸钠(SPTS)复配,构建了具有CO_(2)响应性的蠕虫状胶束(CO_(2)-TWMS)。通过考察CO_(2)-TWM... 以3-二甲胺基丙胺(NNDP)和油酸为原料,制备了具有叔胺结构的CO_(2)响应性单体N,N-二甲基油酸酰胺丙基叔胺(DOAPA),将其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甲苯磺酸钠(SPTS)复配,构建了具有CO_(2)响应性的蠕虫状胶束(CO_(2)-TWMS)。通过考察CO_(2)-TWMS与CO_(2)接触前后的电导率、化学结构和微观形貌变化表征了体系的响应性,结合其表面活性变化及致密基质/裂缝双重介质CO_(2)驱替与CO_(2)-TWMS防气窜过程中的压力和采收率变化,揭示了CO_(2)-TWMS防气窜性能与机制。结果表明,当n(SPTS)∶n(DOAPA)=1∶1时,CO_(2)-TWMS的黏度最大(4125 mPa·s)。CO_(2)和N2能够刺激CO_(2)-TWMS电导率在0.90~1.95 mS/cm之间可逆变化,诱导微观形貌在蠕虫状胶束和球形胶束间转换。此外,CO_(2)能够将CO_(2)-TWMS临界胶束浓度(CMC)从0.63 mmol/L(未通入CO_(2))降至0.25 mmol/L,最低表面张力从30.2 mN/m(未通入CO_(2))降至29.1 mN/m,CO_(2)-TWMS在气液界面的吸附效率和效能增强,有利于胶束的形成。在致密基质/裂缝双重介质中,CO_(2)诱导蠕虫状胶束形成,增大驱替过程中的压力,扩大CO_(2)驱替波及率,采收率提高2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蠕虫状胶束 CO_(2)响应性 致密油藏 防气窜 油田化学品
下载PDF
稠化剂提高低渗油藏CO_(2)驱油效果适应性评价
16
作者 闫飞 杨红 +3 位作者 吴佼佼 于茜 姚振杰 梁全胜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47,共7页
针对CO_(2)驱油过程中易发生黏性指进,造成CO_(2)驱油效果严重受限的问题,开展了一种线型嵌段共聚物稠化剂对CO_(2)的增黏性能和对非均质岩心CO_(2)窜流的调控作用评价实验,同时,建立了稠化剂对CO_(2)流度控制和非均质性调控作用定量评... 针对CO_(2)驱油过程中易发生黏性指进,造成CO_(2)驱油效果严重受限的问题,开展了一种线型嵌段共聚物稠化剂对CO_(2)的增黏性能和对非均质岩心CO_(2)窜流的调控作用评价实验,同时,建立了稠化剂对CO_(2)流度控制和非均质性调控作用定量评价方法,分析了稠化剂提高CO_(2)驱油效果作用机制,并利用三维径向流模型对稠化剂提高低渗油藏CO_(2)驱油效果进行了模型模拟。结果表明:油藏条件下,稠化剂可增大CO_(2)黏度18倍;对渗透率级差为5和10的低渗非均质岩心,注入稠化剂-CO_(2)体系1.0 PV后CO_(2)驱,可分别提高CO_(2)驱油效果13.75和11.98个百分点;稠化剂改善黏性指进作用对两类非均质岩心提高驱油效率的贡献分别为79.6%和72.5%;利用稠化剂提高CO_(2)驱油效果的方法在低渗油藏的适应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驱 稠化剂 黏性指进 非均质性 低渗油藏 适应性
下载PDF
重力辅助CO_(2)驱在姬塬油田H436区的实践
17
作者 杨金峰 李曼平 +2 位作者 吕伟 魏敏章 郑自刚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4年第9期24-27,40,共5页
针对姬塬油田侏罗系油藏边底水发育、递减快、采收率低等开发矛盾问题,运用CO_(2)气体重力分异及气顶的膨胀原理,开展重力辅助CO_(2)驱油机理研究、影响因素分析、注采工程方案设计、矿场试验工作。研究表明,要保障重力辅助CO_(2)驱效果... 针对姬塬油田侏罗系油藏边底水发育、递减快、采收率低等开发矛盾问题,运用CO_(2)气体重力分异及气顶的膨胀原理,开展重力辅助CO_(2)驱油机理研究、影响因素分析、注采工程方案设计、矿场试验工作。研究表明,要保障重力辅助CO_(2)驱效果,要求油藏是具备一定地层倾角、油层厚度大、隔夹层不发育的背斜构造的轻质油藏,同时要有稳定的气源;要采用高部位均匀注气,低部位逐级开井,平面上混相驱油,采出端控液生产;注采井井筒需要配套气密封及防腐措施,地面要配套紧急截断装置,防止气窜风险。H436区油藏矿场试验表明,重力辅助CO_(2)驱油能够使濒临废弃的侏罗系低渗透油藏“起死回生”,单井日增油达1.57 t,含水率下降35.7%,降水增油效果显著。研究成果为长庆油田探索侏罗系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技术方向,同时为国家“双碳”目标储备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辅助 CO_(2)驱油 侏罗系油藏
下载PDF
高效润滑剂GLUBE合成评价与现场应用
18
作者 王迎涛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3期687-690,694,共5页
为了增加开发井的泄油面积,提高单井产量,开发井中大位移井、水平井井型占比逐渐增加。井眼轨迹的变化导致钻井过程中摩阻扭矩增大,起下钻过程中憋扭、阻卡问题频发。因此,室内通过分子设计合成以及性能对比评价,得到能够满足中石油润... 为了增加开发井的泄油面积,提高单井产量,开发井中大位移井、水平井井型占比逐渐增加。井眼轨迹的变化导致钻井过程中摩阻扭矩增大,起下钻过程中憋扭、阻卡问题频发。因此,室内通过分子设计合成以及性能对比评价,得到能够满足中石油润滑剂产品标准并且润滑性能指标优于常规润滑剂的高效润滑剂GLUBE。根据体系评价结果,优选出润滑剂推荐加量为2%,抗温能够达到180℃,抗盐20%;在钻井作业后期钻屑含量高时,可增加润滑剂加量至3%。现场应用结果表明,GLUBE在2%加量下能够降低扭矩25.49%;在黏卡高风险井段,电缆静止20 min无黏卡现象发生,能够降低测试仪器黏卡风险,确保了后续电测作业安全快速进行,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设计 润滑 防卡 抗盐 现场应用
下载PDF
石化和化工行业CO_(2)排放量预测及情景分析
19
作者 吴蒙 宋雪娟 +5 位作者 郑长东 朱士飞 徐辉 李阳 马莉敏 秦云虎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87-92,共6页
为了摸清江苏省徐州市石化和化工行业CO_(2)排放量情况,采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了徐州市石化和化工行业CO_(2)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借助STIRPAT模型选取城镇化率、碳排放强度和能源强度等6个变量构建了徐州市石化和化工行业CO_(2... 为了摸清江苏省徐州市石化和化工行业CO_(2)排放量情况,采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了徐州市石化和化工行业CO_(2)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借助STIRPAT模型选取城镇化率、碳排放强度和能源强度等6个变量构建了徐州市石化和化工行业CO_(2)排放量预测模型,分析预测了2023-2030年不同情景下CO_(2)排放量情况.结果表明:1995-2022年徐州市石化和化工行业CO_(2)排放量处于52.83~1224.99万t.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石油煤炭及其燃料加工业CO_(2)排放总量占石化和化工行业CO_(2)排放总量的81.38%~98.20%.徐州市经济发展与石化和化工行业CO_(2)排放量的脱钩状态主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扩张负脱钩为主,表现为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第二阶段以强脱钩为主,表现为高质量经济发展模式.基准情景下,徐州市石化和化工行业2030年CO_(2)排放量为631.96万t,低碳情景下,2030年CO_(2)排放量为507.81万t,强化低碳情景下,2030年CO_(2)排放量为412.36万t.同时,指出了徐州市石化和化工行业CO_(2)减排路径可立足于区域政策调控、能源结构优化、化工产品和技术升级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州市 石化和化工行业 CO_(2)排放 STIRPAT模型 情景分析
下载PDF
CCUS管道泄漏影响定量模拟及对策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梁言 《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 CAS 2024年第1期40-44,I0003,共6页
针对CCUS管道工程运行过程中不同工况下的泄漏事故情景,采用DNV PHAST定量计算软件对二氧化碳超临界/密相管道的泄漏进行定量计算,确定管道外部防护距离,为管道的工程设计、事故状态下安全疏散、现场应急管理等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碳捕获 利用与封存 管道 泄漏 安全风险管控 应急管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