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共找到323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地热发电现状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娜娜 陶诚 +3 位作者 孔彦龙 白冰 熊萍 赵晏强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共11页
地热发电作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发展对于促进能源结构低碳清洁、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在明确世界及中国地热能发电发展历程,以及干蒸汽发电技术、闪蒸式发电技术、双循环(双工质)发电技术、全流发电技术等... 地热发电作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发展对于促进能源结构低碳清洁、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在明确世界及中国地热能发电发展历程,以及干蒸汽发电技术、闪蒸式发电技术、双循环(双工质)发电技术、全流发电技术等主要地热发电技术概况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干热岩发电技术、热伏发电技术、超临界CO_(2)循环发电技术、联合发电技术,以及地热-太阳能、地热-风能、地热-生物质能、地热-海洋能等多能互补发电技术等新兴地热发电技术及其研究进展,结合我国地热发电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我国地热发电发展的建议,以期对我国地热发电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 地热发电 发电技术 现状与问题 建议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有机工质地热能热电联供系统浅析
2
作者 王默晗 孙文龙 李瑛 《制冷与空调(四川)》 2024年第5期739-742,共4页
在传统能源逐渐短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双碳”目标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意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现如今,利用有机工质作为循环介质是最常用的一种地热发电方式,通过清洁的有机工质进行换热不仅成本低,而且换热... 在传统能源逐渐短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双碳”目标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意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现如今,利用有机工质作为循环介质是最常用的一种地热发电方式,通过清洁的有机工质进行换热不仅成本低,而且换热性能很强,能够很好的利用地下热水的热量。利用地热能设计的热电联供系统比传统发电系统节省占地面积小,同时此系统对环境保护有很大益处,与火力发电相比,使用地热资源发电能够很好的节省燃料同时减少CO_(2)、SO_(2)等废气的排放,对于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能 有机工质 朗肯循环
下载PDF
面向中低温地热资源的模块化热伏发电系统设计及性能分析
3
作者 龙西亭 李书恒 +8 位作者 谢和平 孙立成 皋天一 夏恩通 李彪 王俊 李存宝 莫政宇 杜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5-223,共9页
地热能具有绿色清洁、稳定可靠的优势,具备大比例接替传统化石能源的潜力。我国地热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广泛,但地热发电利用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热伏发电技术在中低温地热开发与利用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潜能和价值,但其规模化应用仍极... 地热能具有绿色清洁、稳定可靠的优势,具备大比例接替传统化石能源的潜力。我国地热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广泛,但地热发电利用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热伏发电技术在中低温地热开发与利用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潜能和价值,但其规模化应用仍极具挑战。采用模块化设计提升热伏发电机装机容量是切实可行的。本文提出了一种镜像布置的模块化热伏发电机设计方案,可依据不同的热源形式,灵活调整发电单元数量;换热器采用紧凑式设计,有助于提升系统的体积功率密度。团队据此设计研制了热伏发电样机,并在深圳大学中低温地热热伏发电系统测试平台上对其性能进行了综合测试。结果表明,在冷却水流量3.3 m^(3)/h、温度20℃和加热功率9 kW运行条件下,热伏发电机最大输出功率达到了136.5 W,体积功率密度可达26.9 kW/m^(3),系统发电效率能够达到理论最大热电转换效率的82.5%。鉴于目前热电模块的热电优值(ZT)仅约为0.5,若ZT值达到1~2,在同等条件下,热伏发电机最大输出功率可达1.69~2.63 kW,体积功率密度可达338.3~518.8 kW/m^(3),最大热电转换效率为10.5%,可达理论最大转换效率的92.8%。此时,本文提出的热伏发电机模块化设计方案将更具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伏发电机 模块化 中低温 地热资源 体积功率密度
下载PDF
地热能有机朗肯循环系统设计与动态仿真
4
作者 饶建业 李骥飞 +1 位作者 郭智琳 苗政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27,共9页
针对地热能利用,根据地热井口条件通过热力学计算和设备选型设计了对应的ORC机组,并对该机组动态特性进行了仿真;研究了热源温度和流量、冷却水温度以及工质流量4种参数变化对ORC机组关键运行参数和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机组输出... 针对地热能利用,根据地热井口条件通过热力学计算和设备选型设计了对应的ORC机组,并对该机组动态特性进行了仿真;研究了热源温度和流量、冷却水温度以及工质流量4种参数变化对ORC机组关键运行参数和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机组输出性能对冷却水温度变化最为敏感,冷热源温度增大10℃,轴功分别减小16%和增大7%;热源温度和流量增大都会使过热度、蒸发压力和轴功显著升高,热效率略有下降,但其对机组冷端传热的影响有限,对热端传热的影响很小,过热度和蒸发压力几乎不变;相比冷热源参数的变化,工质流量变化时机组关键参数的波动最小,机组能很快恢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朗肯循环 地热源 动态仿真 系统输出功 热效率
下载PDF
地热能利用技术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2
5
作者 夏晴 郭帅 +3 位作者 马静晨 孟博言 蔡皖龙 孔彦龙 《太阳能》 2024年第7期109-117,共9页
地热能作为5大非碳基清洁能源之一,具有储量大和分布广泛等特点。概述了地热能利用技术分类及发展现状,并进一步介绍了浅层地源热泵技术、水热型供热系统、中深层地埋管供热技术以及增强型地热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发展应用现状。对国内外... 地热能作为5大非碳基清洁能源之一,具有储量大和分布广泛等特点。概述了地热能利用技术分类及发展现状,并进一步介绍了浅层地源热泵技术、水热型供热系统、中深层地埋管供热技术以及增强型地热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发展应用现状。对国内外现今地热能利用技术研究进展及最新研究方向进行综述,从行业重难点问题攻关、多场景地热能利用适应性方案开发、地热储能技术探索等方向对中国未来地热能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做出展望,以期为中国地热领域从业人员提供指导建议与意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能 利用技术 地埋管换热器 建筑供热制冷 增强型地热系统
下载PDF
基于热伏材料中低温地热发电原理与技术构想 被引量:14
6
作者 谢和平 昂然 +5 位作者 李碧雄 邓建辉 莫思特 陈志禹 唐明静 尹聪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2,共12页
本文系统分析了中国中低温地热发电的现状和技术瓶颈,提出了热伏材料概念,以大尺寸单晶热伏材料及其相应的热伏器件等为关键技术切入点,系统提出了高效、稳定的中低温地热热伏发电以及基于冷、热、电联供一体化的工程实施和精准对接的... 本文系统分析了中国中低温地热发电的现状和技术瓶颈,提出了热伏材料概念,以大尺寸单晶热伏材料及其相应的热伏器件等为关键技术切入点,系统提出了高效、稳定的中低温地热热伏发电以及基于冷、热、电联供一体化的工程实施和精准对接的技术原理和构想。该技术构想突破了传统中低温地热发电通过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局限性,利用大尺寸单晶热伏材料将热能直接高效转化为电能,这一创新技术研发对保持中国在地热发电领域尤其是中低温区领域的国际核心竞争力、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实现地热能高效利用和规模开发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同时,该战略性技术构想有望引领全球地热发电新的技术革命,以奠定中国在中低温地热发电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从而实现地热资源的清洁绿色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温地热发电 热伏材料 大尺寸单晶 温差发电 工程化对接技术
下载PDF
地热发电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被引量:23
7
作者 彭第 孙友宏 潘殿琦 《可再生能源》 CAS 2008年第6期106-110,共5页
论述了干蒸汽发电、扩容蒸汽发电、双循环式发电3种地热发电技术及其特点;从所需地热温度、热效率、开采难度、环境污染、设备及其腐蚀性等方面,对3种地热发电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简述了地热发电技术的发展方向与应用前景。
关键词 地热发电 干蒸汽 扩容蒸汽 双循环电站 干热岩
下载PDF
二氧化碳捕集与地热发电全链能流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张富珍 胥蕊娜 姜培学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0-138,共9页
以CO_(2)为工质的增强型地热发电系统(CO_(2)-EGS)拓展了CO_(2)封存汇的种类,同时其从干热岩中获得的热量还可补充因捕集、输运和封存消耗的能量,有效提高了项目的经济性。但多大程度上可填补CO_(2)捕集及输运的能耗是该技术规模化应用... 以CO_(2)为工质的增强型地热发电系统(CO_(2)-EGS)拓展了CO_(2)封存汇的种类,同时其从干热岩中获得的热量还可补充因捕集、输运和封存消耗的能量,有效提高了项目的经济性。但多大程度上可填补CO_(2)捕集及输运的能耗是该技术规模化应用与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为此,通过对CO_(2)捕集电站与地热发电全链系统的解构和耦合,在降低了全链系统某些参数的敏感性基础上,编制了全链优化软件。然后以某超临界燃煤电站为参考电站(热效率设为42.30%,净功为590.8 MW),对4种捕集方法(燃烧后捕集、加压富氧燃烧、化学链燃烧、分级气化)对应的全链系统进行了能流分析。结果表明:①对于中等温度的热储,化学链燃烧和分级气化法与CO_(2)-EGS结合后,全链系统的净输出可超过无CO_(2)捕集的参考电站,即CO_(2)-EGS的输出功可以弥补因捕集和输运造成的能量损失;②对于高温热储,CO_(2)-EGS的净输出可补偿加压富氧、化学链和分级气化法捕集和输运能耗。最后,基于全链能量梯级利用理念,结合CO_(2)膨胀发电的特点,提出了热量反哺的全链能量优化利用方法。结论认为:①全链能耗的主要差异体现在捕集过程,具体数值可达到数量级的差别;②压缩和输运及CO_(2)-EGS的单位能耗差异因捕集气的组分差异导致,数值上相差不大;③热量反哺理念显示了基于全链系统的能量优化利用优势,使系统的能量分配得到了优化,燃烧后捕集和分级气化两种捕集方案的指标得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 干热岩 CO_(2)-EGS 热量反哺 全链能量优化 燃烧后捕集 加压富氧 化学链 分级气化
下载PDF
地热热源分流喷射-ORC发电系统性能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彭继慎 鲁广栋 +1 位作者 宋立业 李逃昌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5300-5307,5412,共9页
为提高中低品位地热发电系统性能,减少发电过程单位功耗?损,针对373-423K范围地热水热源,提出一种基于地热热源的分流喷射-ORC系统以及由喷射器工作条件确定两级换热器蒸发温度的方法,并建立喷射及发电模型。在热力学及能量定律的基础上... 为提高中低品位地热发电系统性能,减少发电过程单位功耗?损,针对373-423K范围地热水热源,提出一种基于地热热源的分流喷射-ORC系统以及由喷射器工作条件确定两级换热器蒸发温度的方法,并建立喷射及发电模型。在热力学及能量定律的基础上,编制计算程序分析不同升压比下,两级换热器中蒸发温度对系统性能及喷射器可逆性程度的影响;对不同热源温度下3种系统工况点参数及性能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分流喷射/喷射-ORC系统均具有一最佳升压比a,且其最佳蒸发温度高于ORC系统;随一级蒸发温度升高,系统净输出功降低,而随二级蒸发温度增加,系统热效率增长;在不同热源温度下,分流喷射-ORC系统均具有最高性能,且随热源温度增加,其性能优越性逐渐增强,在Tg=373、423K时,分流喷射-ORC系统可达到净输出功P=280.88、954.82k W,分别高出喷射-ORC及ORC系统12.54、76.31及55.68、141.52k W。通过分流喷射能够提高地热ORC发电性能,热源温度越高,选择分流喷射系统意义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能源 地热热源 分流喷射 升压比 两级换热器 发电性能
下载PDF
基于热流固耦合的增强型地热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性能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令宝 郭志鹏 +2 位作者 卜宪标 李华山 龚宇烈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1-220,共10页
本文建立了耦合井筒、热储、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的详细数学模型,包括三维非稳态热流固耦合模型和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热动力学模型,参考青海省共和县恰卜恰干热岩体地热地质特征,包括压裂储层、围岩、裂隙、井筒等特征参数,研究了注... 本文建立了耦合井筒、热储、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的详细数学模型,包括三维非稳态热流固耦合模型和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热动力学模型,参考青海省共和县恰卜恰干热岩体地热地质特征,包括压裂储层、围岩、裂隙、井筒等特征参数,研究了注入流量、注入温度和井间距对系统净输出功、年均净输出功和热效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注入流量、注入温度和净间距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岩石孔隙压力和热应力作用使得裂隙渗透率增大,注入泵功耗是降低的,净输出功和热效率也是降低的。注入流量的增大提高了膨胀机轴功、注入泵功耗和生产温度衰减速率,进而导致热效率降低,存在最优的注入流量50 kg/s,使得年均净输出功达到最大值1470.1 kW。注入温度的增大可以提高系统热效率,降低净输出功的年均衰减速率,当注入温度为60℃时,年均净输出功最大。井间距的增大减缓了生产温度的衰减速率,有利于热效率的提高,但是也同时也增大了膨胀机轴功和注入泵功耗。当分支井间距为450 m时,年均净输出功达到最大值1497.3 kW。此研究可为增强地热发电系统的开发利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地热系统 有机朗肯循环 热流固耦合 净输出功 热效率
下载PDF
孤岛式风光柴蓄智能微网系统的研制 被引量:5
11
作者 赵建东 杨磊 刘文辉 《电网与清洁能源》 2012年第5期46-49,53,共5页
为解决海岛地区用电难问题,基于微网技术,利用太阳能、风能、柴油机、蓄电池等研制开发出一套智能微电网系统。以单片机为核心进行了系统方案设计和硬件电路设计,并基于能量调度策略设计了系统运行控制程序。样机系统集成并进行了负载... 为解决海岛地区用电难问题,基于微网技术,利用太阳能、风能、柴油机、蓄电池等研制开发出一套智能微电网系统。以单片机为核心进行了系统方案设计和硬件电路设计,并基于能量调度策略设计了系统运行控制程序。样机系统集成并进行了负载投切试验、稳定性试验和超负荷试验,现已投入试运行。结果表明,该微电网系统工作状况良好,整体性能稳定可靠,智能控制功能满足实际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微网系统 孤岛式 运行策略 样机试验
下载PDF
地下闭式循环地热交换发电系统简介 被引量:4
12
作者 周刚 李金锋 +1 位作者 Helmut Wolff 汤凤林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5-108,共4页
为解决能源问题而提出了地下闭式循环地热交换发电系统。该系统地下部分通过全井下套管形成一个封闭系统,克服了传统地热发电和干热岩发电受地质条件制约、对环境造成危害等缺点,是一种新型的不依赖位置、环境友好的地热发电系统。采用... 为解决能源问题而提出了地下闭式循环地热交换发电系统。该系统地下部分通过全井下套管形成一个封闭系统,克服了传统地热发电和干热岩发电受地质条件制约、对环境造成危害等缺点,是一种新型的不依赖位置、环境友好的地热发电系统。采用大位移技术进行钻井,应用悬链线技术对井身剖面结构进行了优化,提出了地下连接技术要求,应用分支井和膨胀套管技术固井,设计了水泥配方并进行了相关试验,优化了载热流体,计算了有机工质朗肯循环(ORC)的发电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式循环地热发电 钻井与完井 水泥 载热流体 有机工质朗肯循环
下载PDF
渗透率各向异性对地热电池高效储能发电系统的影响
13
作者 甘泉 刘艳婷 +3 位作者 马跃强 汪涛 胡大伟 郅胜 《石油科学通报》 CAS 2024年第3期476-486,共11页
在当前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清洁能源利用的创新技术市场日益扩大。地热电池储能发电技术有望解决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间歇性问题,受到清洁能源领域的关注。地热电池储能系统利用沉积地层中形成的低渗透率、低孔隙度的盖层和基层以... 在当前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清洁能源利用的创新技术市场日益扩大。地热电池储能发电技术有望解决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间歇性问题,受到清洁能源领域的关注。地热电池储能系统利用沉积地层中形成的低渗透率、低孔隙度的盖层和基层以及高渗透率、高孔隙度的中间储层实现热水的储存。这些热水创造了一个高温地热储层,已有研究表明这些储热可以高效回收,甚至可能实现长期甚至季节性的存储。在沉积结构中,其物理特征等方面存在十分明显各向异性,其中渗透率各向异性在流体的流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渗透率各向异性对储能产能的影响至关重要。本研究利用TOUGHREACT-FLAC3D耦合软件建立了地热储能温度场—渗流场—应力场(THM)多场耦合模型,模拟了4种渗透率各向异性的情况,并分析了4种条件下热水注入和生产中热水流动路径、温度和压力的分布以及发电效率。结果表明:(1)渗透率各向异性对注采过程中压力的演变有强烈的影响,压力锋面在渗透率大的方向快速移动,而且各向异性越小,储层等效渗透率越大,注入热水需要的压力越小。(2)热水流动优先在渗透率大的方向流动,温度和压力的传播与热水流动方向一致,但是温度分布主要由流体流动的方向决定,在流动过程中热水用于加热初始环境中较冷的岩石和水造成热量损失,所以渗透率各向异性对储层温度的分布情况影响较小。(3)储层的岩石在高温热水的作用下发生膨胀,其孔隙压力恢复值随温度的升高逐渐高于储层初始的孔隙压力(12 MPa)。(4)在进行的30个注采循环结束后渗透率各向异性为1000时产生的电量最高可以达到5.2 MW。因此,在地热电池储能系统进行选取时,选择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渗透率各向异性大的储层产能效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电池 渗透率各向异性 地热储能 可再生能源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运用全流地热发电技术开发藏滇地区的地热资源 被引量:4
14
作者 孙政 毛润治 +1 位作者 胡亮光 吕灿仁 《动力工程》 CSCD 1994年第6期58-61,共4页
全流螺杆膨胀机的研究与试验已取得较大进展,为提高地热发电效率、简化系统、建设快装移动式井口电站创造了条件。本文简要分析了全流系统的热力学特性,介绍天津大学热能研究所D=80mm及D=315mm转子螺杆机的发电情况。通... 全流螺杆膨胀机的研究与试验已取得较大进展,为提高地热发电效率、简化系统、建设快装移动式井口电站创造了条件。本文简要分析了全流系统的热力学特性,介绍天津大学热能研究所D=80mm及D=315mm转子螺杆机的发电情况。通过理论分析及试验数据的推算,并与西藏羊八井地热发电试验数据进行比较,指出采用全流螺杆机发电,效率将会有大幅度提高。最后,本文作者列举了螺杆机的特点,提出了运用螺杆机全流技术加速发展藏滇地区地热井口电站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杆膨胀机 地热发电 全流发电系统
下载PDF
地下闭式循环热交换系统——一种新型地热发电系统 被引量:8
15
作者 郑秀华 H.Wolff 郑伟龙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04年第1期63-64,共2页
简要论述了德国"地下闭式循环热交换系统"的项目背景,重点介绍了此地热发电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技术关键。
关键词 地热发电 地下闭式循环热交换 定向钻井 完井
下载PDF
肯尼亚地热发电快速发展之路及对中国地热发电的启示 被引量:2
16
作者 谷雪曦 王惠民 《中外能源》 CAS 2022年第2期24-30,共7页
肯尼亚处于东非大裂谷东支,在现代火山作用下富集了丰富的地热资源。奥卡瑞地热田是当前肯尼亚开发的主要火山型高温地热系统,热储以凝灰岩和粗面岩为主,平均温度235℃,储层厚度大于500m。近20年来,肯尼亚政府大力支持地热发电产业发展... 肯尼亚处于东非大裂谷东支,在现代火山作用下富集了丰富的地热资源。奥卡瑞地热田是当前肯尼亚开发的主要火山型高温地热系统,热储以凝灰岩和粗面岩为主,平均温度235℃,储层厚度大于500m。近20年来,肯尼亚政府大力支持地热发电产业发展,专门成立了地热勘探开发公司承担前期勘探开发工作,鼓励开发商办理矿权,从资金、立法和电价补贴等方面出台促进地热产业发展的政策,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获取国际支持。至2020年底,肯尼亚地热发电装机达到865MW,并计划到2030年达到5000MW。中国以中低温地热资源为主,高温地热资源则主要集中在藏南-川西-滇西地区和中国台湾地区。中国地热发电虽然起步较早,但由于资源与需求不匹配以及缺少扶持政策等因素限制,近30年发展基本停滞,至2020年底在运装机容量仅44.56MW,远未达到"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针对中国地热发电产业存在的问题,建议政府下力气摸清资源家底,成立地热勘探资金;支持矿权办理,理顺管理流程;出台积极的地热发电政策,明确发电标杆电价;同时进一步攻关地热发电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发电 高温地热资源 矿权 扶持政策 标杆电价 肯尼亚
下载PDF
日本地热发电开发现状及启示 被引量:4
17
作者 罗承先 《中外能源》 CAS 2015年第12期28-33,共6页
战后日本积极推进地热发电的实用化,至上世纪80年代前半期,日本的地热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20MW。后来因没有继续致力于地热发电新技术的研发,致使1997年的《新能源法》中把地热发电排除在外。进入新世纪后,日本地热开发进入低潮,装机容量... 战后日本积极推进地热发电的实用化,至上世纪80年代前半期,日本的地热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20MW。后来因没有继续致力于地热发电新技术的研发,致使1997年的《新能源法》中把地热发电排除在外。进入新世纪后,日本地热开发进入低潮,装机容量有所缩减。2011年日本东部大地震之后,地热发电开发再度掀起高潮。推行促进地热发电开发的政策措施包括:加大资金资助力度、实施FIT制度、放宽地热开发限制、强化技术开发和促进民众的理解支持。目前日本地热发电开发事业迅速推进,2014年度地热开发事业预算65亿日元,地热调查项目总计已达到23个。到2030年日本计划地热发电规模将扩大到900MW。我国地热发电开发上世纪70年代曾进入热潮,但90年代末放弃了。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呼吁尽快制定地热能开发利用政策,吸取日本等的经验,推动我国地热发电开发热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发电 开发 政策 资金 日本
下载PDF
TFE-TUR复合地热发电系统热力学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维 范文伯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189-193,共5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地热发电系统,并对其进行了热力学优化。与闪蒸系统的比较计算表明,该系统优势明显,且热源温度愈低、千度愈小优势愈突出,充分展示了该系统在开发利用中低温地热资源发电方面的巨大潜力。
关键词 地热 发电 复合系统 热力学
下载PDF
热采回灌井注水能力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罗天雨 《中外能源》 CAS 2019年第6期21-25,共5页
地热回灌措施主要有三类:同井分层回灌、对井回灌和群井生产性回灌,它是实现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有力措施。针对不同回灌井数量、注采井同时存在、不同边界条件、不同排布方式下,回灌井注水能力大小的计算模型进行研究,分析影响回灌能... 地热回灌措施主要有三类:同井分层回灌、对井回灌和群井生产性回灌,它是实现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有力措施。针对不同回灌井数量、注采井同时存在、不同边界条件、不同排布方式下,回灌井注水能力大小的计算模型进行研究,分析影响回灌能力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注水量的因素包括注入井周围是否有采出井,是否存在其他注入井,是否存在地层边界及边界的类型,注入井是否排列为井排以及排布的方式。增加地层渗透率、储层厚度,减小注入水的黏度及地层表皮系数,能够增加注水量。为了提高回灌井的注水能力,应选择厚度大、渗流能力高的地层,选择周围有采出井或地层中存在断层、断裂的情形,采用井排回灌时要选择环状井排。同时避免地层中存在不渗透层的情形,避免选择直线井排。对于注水井,水力压裂措施将极大地降低注水压力、提高注水排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 回灌井 注水量 边界条件 环状井排 水力压裂
下载PDF
地热发电技术的发展现状 被引量:9
20
作者 高学伟 李楠 康慧 《电力勘测设计》 2008年第3期59-62,80,共5页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增长,近几年在能源短缺的情况下,地热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地热发电量也逐年增加,本文主要介绍了地热发电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地热发电原理及主要方式,地热发电规范的编制,以及地热田的回灌、腐蚀、结垢等技术...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增长,近几年在能源短缺的情况下,地热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地热发电量也逐年增加,本文主要介绍了地热发电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地热发电原理及主要方式,地热发电规范的编制,以及地热田的回灌、腐蚀、结垢等技术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发电 地热田 回灌 腐蚀 结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