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共找到16,90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地区黄河反Z形河道的成因机制分析
1
作者 李永军 王芊 +3 位作者 段丰浩 彭建兵 王盼龙 程三友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66,共8页
河流演化取决于区域地球动力学过程。青藏高原东北缘黄河反Z形河段流经五大构造带,大多数河段产于断层破碎带和碎裂岩带中,河道大多分布于造山带山前大断裂、构造单元结合部。NWW向断裂主控长线型延伸河道,NE向、NW向断裂主控短折线拐... 河流演化取决于区域地球动力学过程。青藏高原东北缘黄河反Z形河段流经五大构造带,大多数河段产于断层破碎带和碎裂岩带中,河道大多分布于造山带山前大断裂、构造单元结合部。NWW向断裂主控长线型延伸河道,NE向、NW向断裂主控短折线拐弯河道,NE向、NW向两组断裂交切形成锯齿状摆动延伸河道。青藏高原持续向NE方向挤压过程中,在阿拉善和鄂尔多斯两地块的正向联合阻挡下,构造上表现为NWW-SEE向复合与叠加造山带,地貌上表现为隆起与凹陷相间,河流主流向总体与主构造带展布方向平行。受到扬子、秦岭、鄂尔多斯等块体阻挡后,加剧了NE向张性走滑断裂活动,导致河流由原SEE向短折线大角度向NE向拐弯,并驱使NE向张性走滑断裂的NW盘大幅度沉降,形成西高东低的斜倾式地堑,河流向NE向前行,在遭遇下一个NWW-SEE向断裂带阻挡后,逼迫河流NW-NWW向回流,形成了黄河独有的斜U形大回流。断裂构造是控制河道形成、演化、延伸、拐弯和构成反Z形河道组合样式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反Z形河道 断裂控河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黄河河道的主控因素及其衍生地质问题
2
作者 彭建兵 李永军 +1 位作者 王祚鹏 段丰浩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在黄河的形成与演化研究中,长久被轻视但极为重要的记录是河道的形态、产出位置及其与河岸地质体的依存关系。研究认为,黄河河道总体呈现长线型延伸、短折线拐弯、锯齿状摆动3种延伸样式,区域大地构造演化、断裂构造作用等内动力地质作... 在黄河的形成与演化研究中,长久被轻视但极为重要的记录是河道的形态、产出位置及其与河岸地质体的依存关系。研究认为,黄河河道总体呈现长线型延伸、短折线拐弯、锯齿状摆动3种延伸样式,区域大地构造演化、断裂构造作用等内动力地质作用是黄河河道形成与演化的主控因素,青藏高原、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和华北平原是区域大地构造演化所形成的3个独特构造-地貌单元,流域的构造因素分别造就了反Z形、“几”字形和宽V形3种几何学形态迥异的河道组合样式,3种样式河段在形成与演化中,衍生出各自特有的地质、工程、开发与保护等方面问题,据此提出了开发治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延伸样式 控河因素 衍生工程地质问题 治理建议 黄河
下载PDF
黄河下游游荡段断面形态与过流能力调整及相互关系研究
3
作者 曹京京 申红彬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58,共4页
黄河下游游荡段河床演变情况复杂,是重点关注与治理河段。基于河床滞后响应模型,分别建立游荡段主槽宽度、水深等断面形态参数以及平滩流量的滞后响应模型,并模拟分析主槽宽度与主槽水深、主槽宽度与河相系数、平滩流量与河相系数、流... 黄河下游游荡段河床演变情况复杂,是重点关注与治理河段。基于河床滞后响应模型,分别建立游荡段主槽宽度、水深等断面形态参数以及平滩流量的滞后响应模型,并模拟分析主槽宽度与主槽水深、主槽宽度与河相系数、平滩流量与河相系数、流速与河相系数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断面形态参数及过流能力模拟值与实测值变化趋势基本吻合,确定系数与纳什效率系数均在0.80以上,相互关系的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变化趋势符合良好。其中:2000年前主槽宽度减小,水深变幅不大,河相系数逐渐减小,平滩流量逐渐减小到最小值,但流速逐渐增大到最大值;2000年后主槽宽度增大,水深增大,但河相系数继续减小,平滩流量虽然逐渐增大,但是流速逐渐减小,相关机理尚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荡段 断面调整 过流能力 滞后响应 相互关系 黄河下游
下载PDF
西霞院水库流路演变及泥沙淤积分布特征
4
作者 李昆鹏 刘强中 +3 位作者 王振凡 李丽珂 李珍 黎思恒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54,103,共5页
西霞院水库是小浪底水库的反调节水库,主要对小浪底水库下泄的不稳定水流进行反调节。系统梳理了2007—2022年西霞院水库调度运行方式、入库水沙、流路演变以及泥沙淤积分布特征,其成果可为西霞院水库优化减淤调度提供科技支撑。结果表... 西霞院水库是小浪底水库的反调节水库,主要对小浪底水库下泄的不稳定水流进行反调节。系统梳理了2007—2022年西霞院水库调度运行方式、入库水沙、流路演变以及泥沙淤积分布特征,其成果可为西霞院水库优化减淤调度提供科技支撑。结果表明:1)西霞院水库入库年均水量为305.55亿m^(3)、年均沙量为1.34亿t,入库泥沙持续淤积造成库区流路发生显著变化,焦枝铁路老桥至坝前库段由运行初期的4条流路逐渐演变成1条流路。2)至2022年8月,西霞院水库泥沙淤积总量为7 253.6万m^(3),其中大坝—xxy07断面区间泥沙淤积量为6 964.5万m^(3);水库汛限水位131.00 m以下库容为0.184亿m^(3),淤积比为76.71%;库水位131.00~134.00 m反调节库容为0.567亿m^(3),已被侵占0.003亿m^(3)。3)西霞院水库泥沙中SiO_(2)、Al_(2)O_(3)、CaO含量占总组成的80.14%;泥沙颗粒角形因数小于等于1.30。4)西霞院水库距坝5.8 km以上现状滩面高程比淤积平衡后设计滩面高程高3 m以上,建议西霞院水库在小浪底水库排沙期水位降至132.00 m以下运行,避免上游滩面高程持续抬升侵占反调节库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路演变 泥沙淤积 调节库容 淤积平衡 西霞院水库
下载PDF
黄河下游纵向不均衡调整现象研究进展与展望
5
作者 马子普 吴保生 +4 位作者 张原锋 薛源 沈逸 覃超 张红武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50,共9页
黄河下游河道存在明显的纵向不均衡调整现象,即河道沿程冲淤分布不均匀以及纵比降的调整等。不均衡调整现象研究是河床演变学的前沿,研究和解决相关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对抑制黄河下游河床抬升及悬河发展、保障下游河道防... 黄河下游河道存在明显的纵向不均衡调整现象,即河道沿程冲淤分布不均匀以及纵比降的调整等。不均衡调整现象研究是河床演变学的前沿,研究和解决相关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对抑制黄河下游河床抬升及悬河发展、保障下游河道防洪安全具有重大应用价值。梳理了黄河下游各类不均衡调整现象,回顾和总结了黄河下游河道纵向不均衡调整及“驼峰”现象的研究进展,阐述了涉及的科学问题。当前,对黄河下游纵向不均衡调整的形成机制还缺乏清晰认识,地形对不均衡调整的影响还不明确,溯源冲淤与沿程冲淤的影响还无法区分,侵蚀基准面的影响作用还无法量化;“驼峰”现象的研究仍以资料分析为主,对“驼峰”河段的迁移规律、响应机制及未来的演变趋势仍缺乏深刻的机理性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均衡调整 “驼峰”现象 侵蚀基准面 溯源冲淤 黄河下游
下载PDF
洞庭湖团洲垸2024溃堤洪水过程复演 被引量:1
6
作者 胡德超 王敏 +3 位作者 毛冰 元媛 邓春艳 朱勇辉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0-188,共9页
针对洞庭湖团洲垸2024年7·5溃堤洪水,采用湖泊与民垸整体二维水动力数值模拟方法,从宏观过程、细部水流结构等方面全方位复盘团洲垸的溃堤洪水,并开展钱团间堤溃决洪水危险性计算。模型准确计算了溃口内外水位的平衡时间;准确给出... 针对洞庭湖团洲垸2024年7·5溃堤洪水,采用湖泊与民垸整体二维水动力数值模拟方法,从宏观过程、细部水流结构等方面全方位复盘团洲垸的溃堤洪水,并开展钱团间堤溃决洪水危险性计算。模型准确计算了溃口内外水位的平衡时间;准确给出了团洲垸溃口流量、溃口内外水位、蓄洪量、淹没面积等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准确再现了溃口处的水面跌坎,据此揭示了溃口附近水位低于下游湖区同期水位的原因;绘出了溃口附近水位及流速的平面分布,定量分析了溃口附近水面的“外凹内凸”特征及纵横比降。与实测数据相比,模型的水位计算相对误差在溃堤洪水过程中(除溃决初期)一般在10 cm以内,在溃口内外水位达平衡后降至5 cm以下;流量计算相对误差一般在5%以内,峰值流量相对误差2.5%。模型水量守恒统计误差为0.6%;团洲垸最大进洪量的模型计算值与水文部门基于蓄洪量-水位曲线分析结果的差别为6.8%。在洪水复演的基础上,沿钱团间堤自北向南假定了3个溃口,分别在封堵/不封堵已有团洲垸溃口的条件下,开展钱团间堤的溃堤洪水过程计算。从流场、溃口流量过程、民垸蓄洪量和淹没面积等方面,定量评估了钱团间堤溃堤洪水的危险性。研究结果为洪水情势与风险评估、堤防守护等提供了技术支撑。针对真实溃堤洪水计算所提出的河湖与蓄滞洪区一体化二维模拟、民垸精细建模、试算获得溃口断面地形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模拟效果和精度,该方法可供同类研究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团洲垸 溃堤洪水 二维水动力模型 民垸精细建模 河湖与民垸一体化洪水计算
下载PDF
小浪底水库减淤调度模式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婷 赵东晓 +3 位作者 马怀宝 贾梦豪 董华 王远见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6-30,共5页
小浪底水库在黄河中下游防洪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保持库区较大库容、延长拦沙运用期,对黄河防洪保安具有重大意义。基于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入库水沙条件变化以及调度实践分析,提出了近期小浪底水库减淤调度模式:前汛期洪水期考虑... 小浪底水库在黄河中下游防洪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保持库区较大库容、延长拦沙运用期,对黄河防洪保安具有重大意义。基于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入库水沙条件变化以及调度实践分析,提出了近期小浪底水库减淤调度模式:前汛期洪水期考虑下游河道淤积和主槽过流能力,尽量利用大流量过程开展降低水位排沙运用,冲刷库区河槽新增淤积物,以恢复河槽过流能力,保持库区高效输沙通道;水库排沙运用过后,运用水位宜不高于库区较大滩地滩面,利用河槽输沙调沙能够有效减缓滩面淤积;后汛期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根据上游来沙情况择机开展水库回蓄,尽早将库水位蓄至HH37断面附近滩面以上,利用HH37断面以上库段临时调沙,减缓滩面淤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淤 河槽 调沙作用 调度模式 小浪底水库
下载PDF
水库清淤物处置原则研究及综合利用实践案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志晶 姚仕明 +2 位作者 杨绪海 金中武 周银军 《中国水利》 2024年第8期46-50,共5页
针对当前水库清淤物处置及资源化利用等问题,引入固废处置的“三化”原则,从无害化处理、减量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3个方面,提出了水库清淤物处置及综合利用的控制指标及限值要求。以大渡河沙湾水库清淤实践为例,分析了“三化”达标的不... 针对当前水库清淤物处置及资源化利用等问题,引入固废处置的“三化”原则,从无害化处理、减量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3个方面,提出了水库清淤物处置及综合利用的控制指标及限值要求。以大渡河沙湾水库清淤实践为例,分析了“三化”达标的不同级配泥沙应用于堤防建设、城市建设及造地回填等工程的实践与成效,研究成果可为水库清淤及淤积物处置利用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清淤 淤积物处置 资源化利用 控制指标
下载PDF
振荡流作用下近床面泥沙颗粒受力研究
9
作者 杨幂 张庆河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3-330,共8页
在海岸地区,泥沙运动对地形演变有着显著影响,而泥沙颗粒受到的拖曳力是引起运动的主要作用力.在采用离散颗粒模型研究泥沙运动时,颗粒拖曳力的准确性直接决定了泥沙运动规律计算的合理性,因此研究波浪作用下床(壁)面附近泥沙颗粒的受... 在海岸地区,泥沙运动对地形演变有着显著影响,而泥沙颗粒受到的拖曳力是引起运动的主要作用力.在采用离散颗粒模型研究泥沙运动时,颗粒拖曳力的准确性直接决定了泥沙运动规律计算的合理性,因此研究波浪作用下床(壁)面附近泥沙颗粒的受力对于深入了解泥沙运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颗粒解析模型对不同周期振荡流作用下单个泥沙颗粒在近壁面不同距离处的受力进行了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在相同雷诺数情况下,周期越大,拖曳力系数越小;壁面距离越小,拖曳力系数越大,当距离增大至5倍粒径以上时,壁面的影响不明显.借鉴振荡流作用下圆柱的拖曳力系数,根据模拟结果拟合了振荡流作用下颗粒拖曳力系数随斯托克斯数和雷诺数变化的周期修正公式;借鉴明渠流中颗粒拖曳力系数的壁面修正形式,拟合了拖曳力系数随壁面距离和雷诺数变化的壁面修正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荡流 拖曳力系数 近床面颗粒 周期影响 壁面影响
下载PDF
斜坡非均匀无黏性泥沙起动流速公式研究
10
作者 李楠 谭龙金 廖海梅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78-83,共6页
为探究具有堰塞坝特征的大比降天然非均匀沙河道工程的泥沙颗粒起动流速,在前人基础上重新定义隐蔽度的概念,综合考虑泥沙颗粒的隐暴效应,采用滚动起动模式对斜坡上泥沙颗粒进行受力分析,建立斜坡非均匀无黏性泥沙颗粒的垂线平均流速公... 为探究具有堰塞坝特征的大比降天然非均匀沙河道工程的泥沙颗粒起动流速,在前人基础上重新定义隐蔽度的概念,综合考虑泥沙颗粒的隐暴效应,采用滚动起动模式对斜坡上泥沙颗粒进行受力分析,建立斜坡非均匀无黏性泥沙颗粒的垂线平均流速公式.采用实测资料对该公式及前人总结出的公式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本文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度更高,误差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动流速 滚动起动 无黏性泥沙 隐蔽度 暴露度
下载PDF
梯级防护网对上游河道下切防护研究
11
作者 王冰炜 郭志学 +1 位作者 钱撼 张婧 《吉林水利》 2025年第1期1-6,共6页
当河流上游来沙量小于水流的挟沙能力,水流对河床冲刷侵蚀作用加强,发生持续性下切。在河道铺设防护网可形成抗冲侵蚀基面对抗水流冲刷,能够有效抑制河床持续性下切,但其下游的冲坑影响防护网自身稳定,建设梯级防护网叠加保护使防护形... 当河流上游来沙量小于水流的挟沙能力,水流对河床冲刷侵蚀作用加强,发生持续性下切。在河道铺设防护网可形成抗冲侵蚀基面对抗水流冲刷,能够有效抑制河床持续性下切,但其下游的冲坑影响防护网自身稳定,建设梯级防护网叠加保护使防护形成整体效果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通过20组室内水槽试验,研究梯级防护网对上游河道下切防护。结果表明:相较于单级防护网,梯级防护网保护的河床更快达到平衡,且平衡下切深度明显减小;虽河床抗冲防护效率随水流强度的增大而减小,但梯级防护网的防护效率明显高于单级防护网,水流强度相同时,梯级防护网防护效率随间距的增大而减小;在高水流强度下,网间距略大时,网间叠加防护失效,防护效率与单级防护网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床防护 梯级防护网 下切深度 防护效率
下载PDF
1955-2021年期间长江中游枝城至螺山河段与三口洪道水沙输移变化规律
12
作者 姚仕明 郭小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72-1587,共16页
长江与洞庭湖之间存在复杂的江湖水沙交换关系,水沙变化引起江湖冲淤变化,从而对长江中游区域防洪、水资源利用、航运及水生态环境等产生较大影响。本文利用实测资料较为系统地分析了荆江与洞庭湖水沙输移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55-2021... 长江与洞庭湖之间存在复杂的江湖水沙交换关系,水沙变化引起江湖冲淤变化,从而对长江中游区域防洪、水资源利用、航运及水生态环境等产生较大影响。本文利用实测资料较为系统地分析了荆江与洞庭湖水沙输移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55-2021年期间枝城、沙市、螺山站年径流量变化趋势不明显,监利站年径流量增幅为17.4%,三口分流洪道与七里山站均以减少为主;1955-1989年期间枝城与沙市站年输沙量变化趋势不明显,监利站明显增加,三口分流洪道与七里山站明显减少,1990-2021年期间各站均显著减少,其中三峡工程运用后荆江河段(枝城站)、三口分流洪道、洞庭湖出湖及城螺河段年输沙量分别减少90.1%、90.2%、22.5%及76.6%;受水库下泄径流过程改变的影响,荆江河段、荆江三口分流洪道、洞庭湖出湖与城螺河段年内径流过程均呈不同程度的坦化,枯水期平均流量均显著增加,消落期平均流量稍有增加,汛期出现一定程度的减少,蓄水期稍有减少,下泄径流过程坦化以及2006、2011年特枯水年分别引起荆江三口年均分流量减少41.2亿和32.4亿m~3。随着三峡上游水库群陆续建成运用,荆江河段、三口分流洪道、洞庭湖出湖及城螺河段径流量将进一步坦化,由于干流河床泥沙补给逐渐减少,输沙量将进一步减少,预计长江与洞庭湖水沙输移变化规律将基本保持现有变化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 长江 洞庭湖 荆江 水沙输移
下载PDF
浑河橡胶坝调水冲沙原型试验分析
13
作者 邢钧策 《水利技术监督》 2025年第1期296-299,共4页
为降低橡胶坝长期运行淤积后对行洪安全的影响,文章采用原型观测方式对浑河各级橡胶坝下的调水冲沙进行分析,确定调水冲沙的最优方式。结果表明,采用逐级塌坝并结合上游水库放水方式下可有效降低橡胶坝泥沙淤积,从而保障浑河的行洪安全... 为降低橡胶坝长期运行淤积后对行洪安全的影响,文章采用原型观测方式对浑河各级橡胶坝下的调水冲沙进行分析,确定调水冲沙的最优方式。结果表明,采用逐级塌坝并结合上游水库放水方式下可有效降低橡胶坝泥沙淤积,从而保障浑河的行洪安全。研究成果对于其他河流橡胶坝运行方式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淤积 调水冲沙 原型观测试验 浑河
下载PDF
多沙河流悬移质含沙量预测方法探讨
14
作者 邢晶尧 《水利技术监督》 2025年第1期155-157,共3页
为提高多泥沙河流含沙量预测的适用性,文章采用队列回归模型,以辽宁地区多泥沙河流柳河为具体实例,结合柳河彰武站近20年含沙量实测数据,分析队列回归模型对多泥沙河流含沙量预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队列回归模型通过建立含沙量回归模型... 为提高多泥沙河流含沙量预测的适用性,文章采用队列回归模型,以辽宁地区多泥沙河流柳河为具体实例,结合柳河彰武站近20年含沙量实测数据,分析队列回归模型对多泥沙河流含沙量预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队列回归模型通过建立含沙量回归模型,其含沙量预测误差总体在±20%以内,适合于多泥沙河流含沙量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沙量预测 队列回归模型 适用性分析 多泥沙河流
下载PDF
水库拦沙对黄河下游河床演变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申冠卿 张原锋 +1 位作者 王平 张广明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5-484,共10页
为充分认识水库拦沙对其下游河道河床演变及防洪的影响,基于三门峡水库和小浪底水库拦沙期水沙及断面观测资料,研究了黄河下游河槽冲淤、洪水冲刷效率、河槽几何特征、排洪能力等规律。结果表明:水库拦沙期,黄河下游沿程河槽均发生了不... 为充分认识水库拦沙对其下游河道河床演变及防洪的影响,基于三门峡水库和小浪底水库拦沙期水沙及断面观测资料,研究了黄河下游河槽冲淤、洪水冲刷效率、河槽几何特征、排洪能力等规律。结果表明:水库拦沙期,黄河下游沿程河槽均发生了不均衡冲刷;河床粗化明显,粗化后床沙中值粒径最大值为冲刷前的2.1~2.5倍;高村以上河段同水位过洪能力增加明显,冲刷后较大的河槽容积可为小浪底水库排沙提供暂时的滞沙;河床粗化后细泥沙和中泥沙补给能力不足,河槽冲刷效率随冲刷历时的增加衰减明显。由于水库多年调节水沙过程及下游相对完善的河道整治工程约束,小浪底水库拦沙期黄河下游河槽冲刷重心下移,河床粗化程度增加,冲刷效率明显降低。研究成果可为水库水沙调控技术指标的选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床演变 河床粗化 冲刷效率 泥沙调节 水库拦沙期 黄河下游
下载PDF
保持河道稳定的水沙条件及形态参数研究
16
作者 林明钦 《浙江水利科技》 2025年第1期38-43,共6页
河道演变关系人们的生命和经济安全,目前河道演变没有规则,而河流阻力规律可以很好地揭示河流形态变化过程。以汾河中游段为研究对象,基于河流阻力对保持河道稳定的水沙条件进行研究,提出一个考虑来沙量和泥沙起动速度的阻力系数表达式... 河道演变关系人们的生命和经济安全,目前河道演变没有规则,而河流阻力规律可以很好地揭示河流形态变化过程。以汾河中游段为研究对象,基于河流阻力对保持河道稳定的水沙条件进行研究,提出一个考虑来沙量和泥沙起动速度的阻力系数表达式,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阻力系数表达式可以对汾河中游段河型进行划分,划分结果与实际情况一致。根据水沙条件对河流状态进行划分,提出来水无沙的新情势,在新情势下河流将长期保持单股状态,利于河型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形态 阻力规律 水沙条件 新情势
下载PDF
小浪底水库运行以来对黄河下游河道河床演变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远见 王强 +2 位作者 刘彦晖 刘刚 江恩慧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05-515,共11页
小浪底水库自1999年10月下闸蓄水,23年来深刻改变了进入黄河下游河道的径流泥沙过程,进而引起了下游河道的再造床。本研究以1960—2022年长序列水文泥沙、断面地形、遥感影像等多源资料为基础,从径流泥沙、冲淤演变、形态调整三个方面... 小浪底水库自1999年10月下闸蓄水,23年来深刻改变了进入黄河下游河道的径流泥沙过程,进而引起了下游河道的再造床。本研究以1960—2022年长序列水文泥沙、断面地形、遥感影像等多源资料为基础,从径流泥沙、冲淤演变、形态调整三个方面阐明了小浪底水库运行以来对下游河道河床演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库拦沙效果显著,下泄水量在年内分配更加均匀、沙量则向汛期更加集中;大流量和高含沙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发生频率均有所降低;悬沙调整不明显,床沙粗化显著。(2)扭转了黄河下游河道持续淤积的趋势,冲淤调整主要发生在花园口至高村的游荡性河段;冲刷效率持续下降,主槽过流能力得到显著恢复。(3)游荡性河段横断面形态向窄深发展,二级悬河发育得到有效缓解,整体河势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研究成果丰富了多沙河流修建水库对下游河道影响的科学认识,也可为小浪底水库优化调度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泥沙 冲淤演变 形态特征 游荡性河段 黄河下游
下载PDF
黄河水沙变化:历史、现状与未来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晓燕 王鹏 党素珍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35-1145,共11页
在现状防洪工程格局下,实现长治久安,核心在于黄河下游能否长期“河床不抬高”,而决定河床淤积抬高的关键因素是水沙条件。本文分析了2200多年来黄河下游决溢频次、黄土高原气候和社会环境变化,利用史料、前人研究成果和实测数据等,对... 在现状防洪工程格局下,实现长治久安,核心在于黄河下游能否长期“河床不抬高”,而决定河床淤积抬高的关键因素是水沙条件。本文分析了2200多年来黄河下游决溢频次、黄土高原气候和社会环境变化,利用史料、前人研究成果和实测数据等,对不同历史时期黄河水沙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从西汉时期至1970年代,黄河水沙量总体呈现为“水量越来越少、沙量越来越多”的趋势:在东汉故道行河的前837年(公元70—907年),黄河沙量只有4亿~5.5亿t/a、下游水量超600亿m^(3)/a,随后的127年黄河沙量增至7亿t/a左右、下游水量减至580亿m^(3)/a;1579—1918年黄河沙量增加到15亿t/a、下游水量减至570亿m^(3)/a;1933—1979年是黄土高原产沙最丰的时期,黄河潼关站实测输沙量为16.2亿t/a,若还原坝库拦沙后“天然”输沙量达19.2亿t/a。1980年代至今,黄河水沙呈现出“水沙均减”的趋势,其中,2000—2023年潼关站实测输沙量为2.34亿t/a,还原坝库拦沙后“天然”输沙量为5.5亿t/a,与唐代持平,下游实测径流量290亿m^(3)/a,是唐末的46%。未来,依靠持之以恒的水土保持,黄河沙量或许可以长期控制在4亿~5亿t/a,达到东汉故道行河前期的来沙水平,但因下游来水量难超270亿m^(3)/a,黄河下游现行河道的行河寿命难以比肩东汉故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水沙变化 黄土高原 历史时期 现状情势 未来预测
下载PDF
黄河下游花园口以上河段滞沙能力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申冠卿 王平 张武欣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55,47,共9页
黄河下游河床调整主要取决于来水来沙和河床边界条件,河床调整沿程不均衡特征明显,花园口以上河段床演变对水沙条件的变化响应尤为突出,泥沙冲淤调整幅度最大。基于河道冲淤及水沙演进特性、滞沙可行性、河槽几何特性等分析,提出了花园... 黄河下游河床调整主要取决于来水来沙和河床边界条件,河床调整沿程不均衡特征明显,花园口以上河段床演变对水沙条件的变化响应尤为突出,泥沙冲淤调整幅度最大。基于河道冲淤及水沙演进特性、滞沙可行性、河槽几何特性等分析,提出了花园口以上河段可作为泥沙天然反调节“库”概念,结合黄河下游实测洪水资料,采用水力计算方法,计算了花园口以上河段的河槽排洪能力及不同河槽规模条件下河槽允许滞沙量,提出了反调“库”滞沙能力,可为小浪底水库排沙指标的确定提供依据,对维持小浪底水库有效库容、弥补后续清水河床沙源不足、改善黄河下游河槽冲淤不均衡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均衡调整 河槽动态库容 滞沙能力 泥沙反调节库 水沙调控 黄河下游
下载PDF
舟山LNG取水泵站泥沙减淤清淤试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郭雅琼 邹国良 马进荣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1-191,共11页
LNG接收站取水流道内水流形态复杂,泥沙淤积问题往往难以避免,特别是在含沙量较高水域,流道内泥沙淤积可能威胁接收站的正常运营。为实现LNG取水泵站不停机条件下清淤,开展取水泵站射流冲刷物理模型试验,模拟了射流冲沙装置开启后吸水... LNG接收站取水流道内水流形态复杂,泥沙淤积问题往往难以避免,特别是在含沙量较高水域,流道内泥沙淤积可能威胁接收站的正常运营。为实现LNG取水泵站不停机条件下清淤,开展取水泵站射流冲刷物理模型试验,模拟了射流冲沙装置开启后吸水间射流水流特征及冲刷效果,探究了射流冲刷设置的喷嘴与翼墙夹角、射流流量、冲刷时间等因素影响下流道内减淤清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理想状态下吸水间射流冲沙装置连续作用12h基本可达到较为理想的清淤效果;一次大风浪过后,装置连续作用0.5h基本可达到较为理想的清淤效果。清淤效果视射流流量、喷嘴与翼墙夹角以及冲刷时间不同而有差别。结合取水泵站泥沙淤积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成果,取水泵站淤积区主要发生在前池、过滤池末端、吸水间和消防泵附近,建议在这些区域安装射流冲沙装置,实现不停机状态下的减淤清淤,提高取水安全保证率,从而提高运营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舟山LNG 取水泵站 泥沙淤积 射流冲刷 物理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