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共找到741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轨道交通浮置板轨道纵向联板的动力效应分析
1
作者 杨新文 孙志昂 +1 位作者 张昭 张英杰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22-829,共8页
城市轨道交通浮置板轨道纵向联结处存在薄弱环节,轨道设计时对板与板纵向联结的动态效应考虑不足。通过引入等效密度及等效地基系数的方法对钢弹簧浮置板轨道系统板下基础进行合理的模型简化,建立了预制式和现浇式浮置板系统振动特性三... 城市轨道交通浮置板轨道纵向联结处存在薄弱环节,轨道设计时对板与板纵向联结的动态效应考虑不足。通过引入等效密度及等效地基系数的方法对钢弹簧浮置板轨道系统板下基础进行合理的模型简化,建立了预制式和现浇式浮置板系统振动特性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充分考虑了钢轨、剪力铰和板下基础对浮置板结构振动特性的影响,研究了浮置板轨道系统模态与谐响应特性,分析了浮置板纵向联结处的动力效应特性。结果表明:浮置板轨道在1~200 Hz低频段的模态振型变化主要表现为四种运动方式:刚体运动、弯曲、弯扭组合和扭转;对于预制板轨道系统,浮置板主导整个系统的振动特性表现的频段在系统模态分析和谐响应分析中表现出一致的规律;对于现浇板轨道系统,当频率为32.6~57.8 Hz时,浮置板对系统振动特性的主导作用弱化,表现为过渡频段;浮置板联板动力效应产生的低阶弯曲模态在预制板系统中表现为刚体运动模态;对于由Ns块板组成的浮置板系统,联板效应引起的单块板每阶弯曲模态频率附近的附加模态数为N_(s)/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置板轨道 城市轨道交通 模态分析 有限元法 联板效应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的非高斯风压预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2
作者 李锦华 邓羊晨 +2 位作者 李涛 黄永虎 李春祥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8-81,共4页
利用有限的随机风场时程数据预测未知点位置的随机风场时程,以实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目的,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实验费用和资源,降低实验测试难度。利用Matlab仿真软件建立基于支持向量机(SVM)非高斯风压预测仿真方法。仿真结果表明,SVM... 利用有限的随机风场时程数据预测未知点位置的随机风场时程,以实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目的,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实验费用和资源,降低实验测试难度。利用Matlab仿真软件建立基于支持向量机(SVM)非高斯风压预测仿真方法。仿真结果表明,SVM核函数的选择对非高斯风压预测仿真影响较大,线性核函数模型对非高斯风压的预测仿真效果优于高斯核函数与指数核函数。基于SVM线性核函数模型能有效预测非高斯风压,为风洞试验或风场实测的虚拟仿真教学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高斯风压 虚拟仿真 教学改革 人工智能 支持向量机 预测
下载PDF
基于Revit的地铁铺轨参数化建模及工程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陶琦 张忠 +1 位作者 刘正元 酒静超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4年第2期85-87,共3页
文章以广州地铁十四号线二期工程轨道铺设项目为工程背景,基于Revit软件开展了地铁铺轨参数化建模研究,完善了地铁轨道及附属部件的参数化族库,实现了地铁轨道模型的快速搭接工作。研究结果表明:开展的地铁铺轨参数化建模显著提升了地... 文章以广州地铁十四号线二期工程轨道铺设项目为工程背景,基于Revit软件开展了地铁铺轨参数化建模研究,完善了地铁轨道及附属部件的参数化族库,实现了地铁轨道模型的快速搭接工作。研究结果表明:开展的地铁铺轨参数化建模显著提升了地铁轨道构件的建模效率,降低了建模出错率;基于地铁轨道参数化模型可以提高地铁轨道工程三维模型的装配和搭接效率,加快施工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VIT 地铁铺轨 参数化 建模效率
下载PDF
站城融合下城市轨道交通多场景关键站点识别
4
作者 国景枫 宋瑞 何世伟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946-4959,共14页
为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抵御安全风险的能力,从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2个层面出发,考虑站城融合和改进的CRITIC-TOPSIS(ICT)法,提出一种多场景下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关键站点识别方法。首先,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和Space-L方法建立城市轨道交通... 为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抵御安全风险的能力,从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2个层面出发,考虑站城融合和改进的CRITIC-TOPSIS(ICT)法,提出一种多场景下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关键站点识别方法。首先,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和Space-L方法建立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模型。其次,考虑网络结构特征和站城耦合度,选取度中心性、介数中心性、接近中心性和POI搭建站点重要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ICT法建立综合指标“ICT指数”以评价站点重要度。之后,面向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建立静态和动态场景下的关键站点识别方法。最后,以2023年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为例,识别静态和动态场景下的关键站点序列。并且通过分析关键站点失效后的网络鲁棒性参数变化,对识别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前20位静态关键站点和动态关键站点主要分布在10号线、2号线和14号线,多数为指数较高的“枢纽型”站点(如十里河站和西直门站)。动态关键站点中包含度较小但其余指标值较大的“奇点”(如牛街站和牡丹园站),其周边集聚了众多城市服务要素。关键站点失效后的网络鲁棒性明显下降,验证了其对于网络抵御安全风险的重要影响。另外,经过对比分析,证明了多场景下考虑站城融合和ICT法识别关键站点的合理性。研究结论能够为保障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运营提供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 站城融合 CRITIC-TOPSIS 复杂网络 关键站点识别
下载PDF
重庆轨道交通一体化运营调度系统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彭磊 王多宏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3-138,共6页
在轨道交通“多网融合”与多主体协同运营的新形势下,为实现不同交通网络、不同线路之间的高效协同与衔接,有必要构建面向一体化运营背景下的多层级轨道交通运营调度系统。以重庆轨道交通一体化运营调度系统构建为例,在总结重庆轨道交... 在轨道交通“多网融合”与多主体协同运营的新形势下,为实现不同交通网络、不同线路之间的高效协同与衔接,有必要构建面向一体化运营背景下的多层级轨道交通运营调度系统。以重庆轨道交通一体化运营调度系统构建为例,在总结重庆轨道交通运营调度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重庆轨道交通运营调度需求与目标,从总体架构、功能定位、协调机制、协同模式等方面,构建重庆轨道交通一体化运营调度指挥系统方案,提出面向重庆远期交通规划的多主体协同运营调度中心设置方案,并基于大数据平台和云计算技术,设计重庆轨道交通一体化运营调度指挥平台技术方案,以实现不同运营主体之间运营调度指挥的协调,为多层级轨道交通多主体之间线路互联互通运营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多主体协同运营 一体化运营调度 协调机制 技术方案
下载PDF
地铁工程减振垫浮置板无砟道床施工技术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戴瑞盛 《建筑技术开发》 2024年第1期64-66,共3页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在市区内安全且高效的出行方式需求逐渐增大,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满足人们日常出行,各大城市在地铁建设方面加大了建设力度。为更好打造舒适环保型地铁,广大设计人员在减振降噪方面做出较大努力,将地铁对...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在市区内安全且高效的出行方式需求逐渐增大,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满足人们日常出行,各大城市在地铁建设方面加大了建设力度。为更好打造舒适环保型地铁,广大设计人员在减振降噪方面做出较大努力,将地铁对居民生活影响降到最低。结合青岛地铁4号线减振垫整体道床施工,从施工工法流程方面着手,采用轨排架轨法施工,是目前应用较广泛,减振等级高的减振道床之一,总结一套行之有效的工艺流程,解决关键控制技术,是广大建设人员共同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振垫浮置板无砟道床 轨排架轨法 施工工艺
下载PDF
大断面浅埋暗挖隧道下穿既有公路方案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周海燕 《路基工程》 2024年第3期201-206,共6页
以浙江某新建铁路隧道下穿X604县道为工程背景,通过数值模拟结合实测数据分析不同超前支护方式、隧道开挖方法对既有公路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表沉降主要发生在掌子面1倍洞径范围内,超前支护中管棚在控制变形方面更有优势,但施工技... 以浙江某新建铁路隧道下穿X604县道为工程背景,通过数值模拟结合实测数据分析不同超前支护方式、隧道开挖方法对既有公路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表沉降主要发生在掌子面1倍洞径范围内,超前支护中管棚在控制变形方面更有优势,但施工技术较复杂;分部开挖能有效减少应力释放,CD法在控制变形方面优于三台阶法和两台阶法;综合沉降控制、经济成本、施工难度等因素,采用两台阶法施工+超前小导管注浆支护更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隧道 下穿公路 变形控制 超前支护 CD法 台阶法 经济性
下载PDF
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停车线设计相关问题探讨
8
作者 陈明亮 陈福贵 《四川建筑》 2024年第2期95-98,共4页
为探讨列车在故障情况下,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恢复运营,又经济合理地布置停车线密度,研究停车线设置间隔对提高行车组织灵活性和降低工程投资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停车线的作用、主要形式、适用条件进行分析,研究影响停车线设置间隔因素,... 为探讨列车在故障情况下,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恢复运营,又经济合理地布置停车线密度,研究停车线设置间隔对提高行车组织灵活性和降低工程投资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停车线的作用、主要形式、适用条件进行分析,研究影响停车线设置间隔因素,提出在不同速度分级下,停车线设置标准的相关建议,从而为城市轨道交通配线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配线设计 停车线 救援时间 最高运行速度
下载PDF
基于微观蠕滑饱和的地铁线路钢轨波磨发生概率及发展特征
9
作者 王志强 雷震宇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58-467,共10页
聚焦轮轨接触行为,从微观角度研究了地铁线路上钢轨波磨的发生概率和发展特性.利用车辆−轨道多体动力学数值模型,并结合Modified-Fastsim切向接触算法,提出了蠕滑率饱和临界值用于分析轨面光滑和粗糙条件下不同曲率半径线路上的波磨发... 聚焦轮轨接触行为,从微观角度研究了地铁线路上钢轨波磨的发生概率和发展特性.利用车辆−轨道多体动力学数值模型,并结合Modified-Fastsim切向接触算法,提出了蠕滑率饱和临界值用于分析轨面光滑和粗糙条件下不同曲率半径线路上的波磨发生概率.同时,采用Archard模型计算了轮轨接触斑的平均磨耗深度,进而分析了钢轨波磨的演化特征.结果显示,内外侧轮轨接触蠕滑在线路曲线半径小于450 m时均趋近于饱和,说明内外侧钢轨均具有发生波磨的可能性,而当线路曲线半径大于450 m时,钢轨波磨发生概率降低.轨面不平顺的存在能够导致轮轨接触产生反馈振动,从而提高轮轨系统钢轨波磨的发生概率.随着线路曲线半径的增加,轮轨接触斑平均磨耗深度趋于减小,且平均磨耗深度减小速率表现为先增大后降低,说明曲线半径越小,钢轨波磨磨耗程度越大,磨耗速率越快.内外侧(左右侧)接触斑的平均磨耗深度变化相似,外侧接触斑的平均磨耗深度在小半径曲线上略高于内侧,表明内外侧(左右侧)钢轨的磨耗程度和磨耗速率基本相似,但考虑到内外侧轮轨接触几何关系有所差异,外轨倾向于轨侧波磨,内轨则主要为轨顶波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线路 钢轨波磨 微观接触 蠕滑特性 磨耗
下载PDF
采用延续进路缩短市域铁路有岔站股道有效长方案
10
作者 宋睿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37-340,344,共5页
[目的]相比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CTCS2+ATO(中国列车自动运行控制系统第二级+列车自动运行)系统由于采用了将保护区段内置的方式,股道的有效长较长,导致部分地下有岔车站土建投资增加。市域铁路的地下站相对较多,采用CTCS2+AT... [目的]相比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CTCS2+ATO(中国列车自动运行控制系统第二级+列车自动运行)系统由于采用了将保护区段内置的方式,股道的有效长较长,导致部分地下有岔车站土建投资增加。市域铁路的地下站相对较多,采用CTCS2+ATO系统会增加项目的土建投资,为提高项目经济性,需研究缩短CTCS2+ATO系统对市域铁路有岔站股道有效长要求的方案。[方法]在保证安全防护距离不变的前提下,对有岔车站,通过采用配置虚拟地面数据来确保停车到位,同时通过设置延续进路来缩短股道的有效长。详细分析了采用该方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如延续进路解锁方式、信号布置及虚拟数据配置原则、故障场景下的安全性保障、安全线设置等。[结果及结论]对于采用延续进路方案的解锁方式,推荐采用停稳即解锁方式;同时,对于设置有侧线的有岔站,为提高运行效率,推荐在股道正向接车方向设置安全线,在反向接车方向不设置安全线。对于市域铁路有岔站,采用延续进路方案相比原方案,站台端至道岔岔前基本轨缝的距离可由70 m缩短至25 m,可显著减少地下车站规模及土建投资,提高项目的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铁路 信号系统 延续进路 股道有效长
下载PDF
重庆市郊铁路江跳线客流时空特征分析
11
作者 吴祥国 翟长旭 +1 位作者 张建嵩 刘晨辉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2-200,共9页
市郊铁路是城市中心城区联接周边城镇组团及其城镇组团之间的通勤化、快速度、大运量的轨道交通系统。以重庆市郊铁路江跳线为研究对象,从时间与空间2个维度,线路与站点2个层面,选取全日与早高峰的相关客流指标进行系统性解析,并与城市... 市郊铁路是城市中心城区联接周边城镇组团及其城镇组团之间的通勤化、快速度、大运量的轨道交通系统。以重庆市郊铁路江跳线为研究对象,从时间与空间2个维度,线路与站点2个层面,选取全日与早高峰的相关客流指标进行系统性解析,并与城市轨道交通客流指标对比分析,以期为市郊铁路规划设计、运营组织以及客流预测等项目应用提供借鉴。研究结果表明:江跳线节假日客流量大,客流波动也大;其客流时间分布形态与轨道5号线南段较为相似,但高峰时间特征值较低。江跳线断面客流较为均衡,站点进出站客流也较为集中;但江跳线对外交通出行比例高,平均运距及其线路占比也较大。最后,从沿线用地开发、公交一体化、运输组织以及线路建设等方面,对江跳线的发展提出优化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轨道交通 市郊铁路 客流时空特征 重庆市
下载PDF
杭州地铁通勤客流特征研究
12
作者 司凌霄 唐梦然 +2 位作者 童海强 鞠盈丞 曾周静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2024年第7期100-108,共9页
为解决城市就业与居住空间失衡的问题,文章深入研究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出行的时空特征。研究基于中国移动手机信令数据,分析杭州市职住人口空间分布和地铁通勤数据在职住空间匹配程度下的时空特点。研究过程中,静态特征依托职住平衡、空... 为解决城市就业与居住空间失衡的问题,文章深入研究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出行的时空特征。研究基于中国移动手机信令数据,分析杭州市职住人口空间分布和地铁通勤数据在职住空间匹配程度下的时空特点。研究过程中,静态特征依托职住平衡、空间错位和就业-居住偏离三大指数,得出杭州市就业人口和居住人口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致性,同时工作人口相对于居住人口呈现出更为聚集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杭州市多中心化的空间结构特点。动态联系依托杭州市轨道交通乘客的出行特征,包括出行距离、出行时间等。结果显示,城市轨道交通在长距离通勤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同时城市轨道交通的通勤吸引范围大约为1 km,步行作为主要的接驳方式。通过对静态特征和动态联系的深入研究,得出杭州市职住空间匹配合理程度以及地铁通勤时空特征的初步结论,为未来城市规划和交通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职住平衡 手机信令 通勤 地铁接驳
下载PDF
地铁通信设备与综合支吊架结合设置的研究与应用
13
作者 杨勇 张伟 +2 位作者 李永乐 高羽 王孝辉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4年第8期268-270,共3页
以地铁车站公共区综合支吊架受力分析与模数化安装为例,介绍了当今轨道交通管线综合系统的发展趋势、整体布局的优化设计和安装适用性。通过分析管线综合系统的构成,研究其系统内受力分析以及对公共区进行空间优化的效果,为实现地铁车... 以地铁车站公共区综合支吊架受力分析与模数化安装为例,介绍了当今轨道交通管线综合系统的发展趋势、整体布局的优化设计和安装适用性。通过分析管线综合系统的构成,研究其系统内受力分析以及对公共区进行空间优化的效果,为实现地铁车站的地铁通信设备与管线综合系统在施工期间的结合安装、应用提供了可参照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管线综合 综合支吊架 受力分析 通信设备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脆弱性分析 被引量:22
14
作者 曲迎春 徐仲之 +2 位作者 龚航 黄智仁 王璞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276-2283,共8页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是城市公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北京地铁和深圳地铁为研究对象,建立两个城市的轨道交通网络模型,利用两个城市的地铁乘客刷卡数据,估计城市轨道交通需求OD;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分析两个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拓扑结构,提...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是城市公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北京地铁和深圳地铁为研究对象,建立两个城市的轨道交通网络模型,利用两个城市的地铁乘客刷卡数据,估计城市轨道交通需求OD;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分析两个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拓扑结构,提出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脆弱性的评价指标;建立城市公共交通双层网络,对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脆弱性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与深圳市轨道交通网络脆弱边地理分布很相似,深圳市轨道交通网络平均而言更加脆弱;轨道交通网络的脆弱性与其网络复杂度密切相关;城市常规公交网络可以降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脆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乘客刷卡数据 轨道交通网络 OD估计 脆弱性
下载PDF
重载列车下弹性支承块式无砟轨道静载试验 被引量:11
15
作者 吴斌 李世业 +3 位作者 曾志平 王卫东 王俊东 吴志鹏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7-31,共5页
研究目的:弹性支承块式无砟轨道是重载铁路长大隧道内较为适宜的轨道结构形式。夺文以中南部通道隧道内弹性支承块式无砟轨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足尺模型静载试验,研究单个支承块在道床板板端竖向荷载(工况一)、板端横竖向荷载(工况二... 研究目的:弹性支承块式无砟轨道是重载铁路长大隧道内较为适宜的轨道结构形式。夺文以中南部通道隧道内弹性支承块式无砟轨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足尺模型静载试验,研究单个支承块在道床板板端竖向荷载(工况一)、板端横竖向荷载(工况二)、板中竖向荷载(工况三)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及轨道结构裂缝发展趋势。研究结论:(1)以30 t轴重列车静荷载作为参考,工况一道床板和支承块混凝土分别在3. 3、3. 1倍静轮载时达到轴心抗拉强度,工况二道床板和支承块混凝土分别在3. 0、3. 1倍静轮载时达到轴心抗拉强度,工况三道床板和支承块混凝土分别在4.9、2. 9倍静轮载时达到轴心抗拉强度;(2)工况一道床板裂缝出现于支承块角点位置及支承块长侧边中线位置,并扩展至道床板短侧面,角点处裂缝延伸扩展呈"八"字型,工况三道床板未见明显开裂;(3)列车横向荷载导致支承块角点位置道床板混凝土受力增加;(4)本研究成果对于弹性支承块式无砟轨道的设计、施工及维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支承块式无砟轨道 静载试验 裂缝 重载铁路 足尺模型
下载PDF
基于静力水准仪测试地铁隧道整体道床剥离量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柳飞 贺美德 +3 位作者 余乐 刘勇 李宇杰 吴炼石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356-360,共5页
剥离脱空是整体道床比较常见的病害之一。为在不破坏道床的情况下准确地测量道床结构的剥离度,利用道床静力水准仪测量得到的道床在列车停靠站台时刻和列车驶经监测位置时刻对应的沉降量的差值推算得到道床结构的剥离脱空量,并与道床钻... 剥离脱空是整体道床比较常见的病害之一。为在不破坏道床的情况下准确地测量道床结构的剥离度,利用道床静力水准仪测量得到的道床在列车停靠站台时刻和列车驶经监测位置时刻对应的沉降量的差值推算得到道床结构的剥离脱空量,并与道床钻芯取样测量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道床结构底部剥离量越大,列车通过道床结构时,其自身的沉降变形就越大,且静力水准仪测得的沉降值波动范围也较大,随着剥离量的减小,道床自身的沉降变形减小,道床静力水准仪测量得到的道床沉降值波动减小,数值基本稳定。根据这一规律,提出了静力水准推算道床剥离量计算公式。与取芯测量结果相比,静力水准推算得到的剥离量小于取芯测量的结果,但两者的变化规律一致,且两者得到的道床剥离脱空范围也基本一致,因此,利用静力水准仪推算道床剥离量的方法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道床 剥离 静力水准 隧道
下载PDF
天津地铁改造中车站箱体位移控制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郑刚 姜忻良 +4 位作者 侯树民 刘洪 崔奕 纪颖波 鲍鹏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33-736,741,共5页
在天津市地铁一号线既有线路改造中,必须解决将原车站进行延伸改造所涉及的开挖与支护问题。由于土质软弱,需采取注浆来减少因深开挖和回填土所引起的车站箱体位移与沉降以及控制地下水渗透。因车站地处交通要道下,附近交通拥挤,使得改... 在天津市地铁一号线既有线路改造中,必须解决将原车站进行延伸改造所涉及的开挖与支护问题。由于土质软弱,需采取注浆来减少因深开挖和回填土所引起的车站箱体位移与沉降以及控制地下水渗透。因车站地处交通要道下,附近交通拥挤,使得改造工作难度较大。对控制箱体在开挖过程中的位移、改造完成并回填土后的沉降以及减少开挖改造对交通的影响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改建 基坑支护 位移 沉降
下载PDF
基础沉降对土路基上板式轨道动力性能影响分析 被引量:39
18
作者 韩义涛 姚力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8-31,共4页
研究目的:无砟轨道的稳定性和耐久性由线下基础决定,而土路基上无砟轨道铺设成功的核心是不均匀沉降的控制,因此研究不均匀沉降对轮轨系统的动力影响对工程设计很有必要。研究方法:应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建立了土路基上车辆-板... 研究目的:无砟轨道的稳定性和耐久性由线下基础决定,而土路基上无砟轨道铺设成功的核心是不均匀沉降的控制,因此研究不均匀沉降对轮轨系统的动力影响对工程设计很有必要。研究方法:应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建立了土路基上车辆-板式轨道耦合动力学垂向模型,并编制相应的仿真计算程序。研究结果:选用不同沉降工况进行计算,得出轮轨系统的动力响应,以及不均匀沉降对轮轨系统的动力影响规律。研究结论:当车辆通过路基不均匀区段时,轮轨动力作用急剧增大,CA砂浆和路基面动应力明显增大,设计速度为250 km/h时,路基不均匀沉降建议控制在20 mm/20 m以内,困难路段不得超过30 mm/20 m,设计速度为300 km/h时,路基不均匀沉降建议应控制严格在20 mm/20 m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路基 板式轨道 不均匀沉降 动力学
下载PDF
朔黄铁路小半径曲线无缝线路稳定性及安全储备量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马战国 程建平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11,共5页
随轴重的增加,重载列车作用于轨道的荷载明显增加,在温度力和列车动载荷作用下,小半径曲线无缝线路产生"弹动"失稳。结合30t轴重条件下朔黄铁路无缝线路的稳定性问题,采用不等波长无缝线路稳定性计算方法,研究朔黄铁路小半径... 随轴重的增加,重载列车作用于轨道的荷载明显增加,在温度力和列车动载荷作用下,小半径曲线无缝线路产生"弹动"失稳。结合30t轴重条件下朔黄铁路无缝线路的稳定性问题,采用不等波长无缝线路稳定性计算方法,研究朔黄铁路小半径曲线无缝线路的稳定性以及不同强化措施下无缝线路的安全储备量。结果表明:在大轴重货车运行条件下,半径为400m的曲线无缝线路的最大温升已超过允许温升,其稳定性已无法满足要求;半径为450和500m的曲线无缝线路实际的安全储备量也明显降低;采用轨枕加密、更换重载轨枕和扣件的强化措施,可明显提高小半径曲线无缝线路稳定性;对于半径为400m的曲线无缝线路采用更换重载轨枕的强化措施后,在考虑制动温升为10℃条件下,其安全系数提高至1.43,即其稳定性得到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铁路 无缝线路 小半径曲线 稳定性 安全储备 钢轨温度
下载PDF
地铁线路邻近建筑物室内振动烦恼率预测分析
20
作者 宋玉香 唐果 +2 位作者 金阳 张诗雨 刘勇 《振动.测试与诊断》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1-807,833,共8页
为实现地铁线路邻近建筑物室内振动舒适度定量计算,提出场地振动响应数值模拟与链式衰减公式相结合的预测的方法,得到不同类型建筑物室内振动响应。首先,以预测振级为自变量,采用正态分布函数描述人对振动感觉的随机性,建立地铁线路邻... 为实现地铁线路邻近建筑物室内振动舒适度定量计算,提出场地振动响应数值模拟与链式衰减公式相结合的预测的方法,得到不同类型建筑物室内振动响应。首先,以预测振级为自变量,采用正态分布函数描述人对振动感觉的随机性,建立地铁线路邻近建筑物室内振动烦恼率模型;其次,以石家庄地铁为例,建立了场地振动预测模型,借助链式衰减公式,得到不同类型建筑物的室内振动烦恼率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烦恼率模型变异系数取0.15时,均方根误差为0.086,模型预测精度满足要求;在设计工况下给出了各类建筑物在不同区域的达标距离,对于0类区域,Ⅰ~Ⅴ类建筑物达标距离分别为12,14,20,44和46 m,对于5类区域任意距离都达标。该研究成果可为烦恼率评价法在地铁沿线建筑物振动舒适度预测和评估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室内振动 建筑物 振动预测 烦恼率模型 舒适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