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28篇文章
< 1 2 10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选择性残腔切削边缘法在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中的应用
1
作者 刘安阳 于俊平 +3 位作者 白熠洲 赵培俍 田金翌 罗斌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02-108,共7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BCS)选择性残腔切削边缘法(CSM)术中冰冻病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普通外科由同一组医生诊治的303例接受BC... 目的:探讨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BCS)选择性残腔切削边缘法(CSM)术中冰冻病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普通外科由同一组医生诊治的303例接受BCS的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利用CSM术中冰冻病理评价切缘,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的累积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RFS)、DFS率及OS率,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不同临床病理因素患者的局部复发率,通过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因素对局部复发的影响。结果:303例BCS患者中位随访119个月(范围:23~211个月),11例出现局部复发,复发中位时间为30个月(范围:5~60个月)。303例患者的5年LRFS、DFS和OS率分别为95.9%、95.0%和97.8%;10年LRFS、DFS和OS率分别为95.9%、93.2%和96.6%,10年累积局部复发率为4.1%。原位癌和浸润性癌10年累积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4.3%及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90,P=0.002)。原位癌局部复发风险高于浸润性癌(HR=5.539,95%CI:1.45~35.83)。结论:在早期乳腺癌BCS中,术中CSM法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它不仅能显著降低再手术的需要,而且还能保持较低的局部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局部切除术 冰冻切片 肿瘤局部复发
原文传递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孤立肿瘤细胞转移的临床意义
2
作者 张梅 李朝阳 侯令密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CAS CSCD 2024年第3期184-188,共5页
腋窝淋巴结的病理状态是影响乳腺癌患者生存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乳腺癌治疗中腋窝淋巴结处理方式从腋窝淋巴结清扫术转向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孤立肿瘤细胞(ITC)和微转移等低容量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显著增加。然而,在当前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的病理状态是影响乳腺癌患者生存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乳腺癌治疗中腋窝淋巴结处理方式从腋窝淋巴结清扫术转向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孤立肿瘤细胞(ITC)和微转移等低容量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显著增加。然而,在当前乳腺癌综合治疗的背景下,ITC转移的预后意义以及相应的治疗策略尚存在较大争议。研究ITC的临床意义对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有重要影响,对ITC转移的认识不断深化将有助于提升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前哨淋巴结 转移
原文传递
2023年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梁旭 宋国红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CAS CSCD 2024年第2期71-77,共7页
2023年,激素受体(HR)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的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回顾了2023年该领域的重点临床研究,特别关注了新辅助和辅助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及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4/6抑制剂等多个新药在晚期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最... 2023年,激素受体(HR)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的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回顾了2023年该领域的重点临床研究,特别关注了新辅助和辅助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及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4/6抑制剂等多个新药在晚期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最新数据表明,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能显著提高高危HR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的病理完全缓解率;在辅助治疗方面,CDK4/6抑制剂带来了无侵袭性疾病生存期的显著改善。对于晚期乳腺癌,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已成为新的标准治疗方案。本文还讨论了CDK4/6抑制剂治疗失败后的二线及后续治疗策略,包括新型抗体药物偶联物、PI3K抑制剂、AKT抑制剂和新型口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降解剂等的应用。这些研究成果为HR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有望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未来的研究将继续优化治疗策略,实现更精准有效的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激素受体 临床研究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
原文传递
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双特异性磷酸酶14与核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的表达及预后价值
4
作者 牛海刚 郭文科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CAS CSCD 2024年第4期199-205,共7页
目的探索三阴性乳腺癌(TNBC)组织中双特异性磷酸酶14(DUSP14)、核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NRIP1)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2018年5月到2020年3月山西医科大学附属汾阳医院收治的106例TNBC患者作为研究对... 目的探索三阴性乳腺癌(TNBC)组织中双特异性磷酸酶14(DUSP14)、核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NRIP1)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2018年5月到2020年3月山西医科大学附属汾阳医院收治的106例TNB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TNBC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DUSP14、NRIP1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用配对卡方检验分析其差异;用Spearman法分析TNBC组织中DUSP14、NRIP1表达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分析TNBC组织中DUSP14、NRIP1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COX分析筛选TNB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TNBC患者癌组织DUSP14及NRIP1阳性表达率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70.75%比12.26%;76.42%比33.96%;P均<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TNBC组织中DUSP14表达水平与NRIP1表达水平正相关(r=0.278,P<0.001)。生存分析显示,DUSP14阳性表达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表达者(37.33%比87.10%;χ^(2)=18.165,P<0.001),NRIP1阳性表达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表达者(41.98%比84.00%;χ^(2)=11.754,P=0.001)。多因素COX分析显示DUSP14、NRIP1及TNM分期是TNB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HR=7.736、10.243、9.875;95%CI:3.739~16.007,4.845~21.657,3.620~26.938,P均<0.050)。结论DUSP14及NRIP1在TNBC患者癌组织中高表达提示预后不良,可能是TNBC潜在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性乳腺癌 双特异性磷酸酶14 核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 预后
原文传递
乳腺癌患者血清外泌体中长链非编码RNA BC200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5
作者 刘政宏 袁春銮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CAS CSCD 2024年第4期212-216,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血清外泌体中长链非编码RNA BC200(lncRNA BC200)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乳腺癌患者和50例乳腺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同时间体检的健康女性30例作...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血清外泌体中长链非编码RNA BC200(lncRNA BC200)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乳腺癌患者和50例乳腺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同时间体检的健康女性30例作为对照组。对血清样本中的外泌体进行提取,观察外泌体颗粒的形态特征并检测颗粒浓度。采用RT-PCR检测3组外泌体样本的lncRNA BC200表达。计量资料的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外泌体中lncRNA BC200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外泌体呈现典型的圆形或椭圆形,具有清晰的脂质双层膜结构;乳腺癌组、乳腺增生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外泌体中lncRNA BC200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76±0.91、1.15±0.42和0.69±0.18,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87,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乳腺癌组和乳腺增生组患者血清外泌体lncRNA BC200的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均<0.001),乳腺癌组高于乳腺增生组(P<0.001);临床分期晚、组织学分级高、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血清外泌体中lncRNA BC200的相对表达量更高(Ⅲ~Ⅳ期比Ⅰ~Ⅱ期:t=5.342,P<0.001;2~3级比1级:t=8.804,P<0.001;淋巴结转移比不转移:t=5.516,P<0.001);血清外泌体lncRNA BC200诊断乳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9(95%CI:0.803~0.967,P<0.001),敏感度为91.73%,特异度为84.05%。结论lncRNA BC200在乳腺癌患者血清外泌体中表达上调,其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或将成为乳腺癌临床诊断的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外泌体 RNA 长链非编码
原文传递
THP方案新辅助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的研究现状
6
作者 王丽君 辛岗 胡崇珠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CAS CSCD 2024年第4期241-243,共3页
新辅助治疗是HER-2阳性乳腺癌综合治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权威指南一致推荐曲妥珠单克隆抗体加帕妥珠单克隆抗体联合紫杉类和卡铂(TCbHP)方案作为早期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首选方案。然而,关于是否将曲妥珠单克隆抗体加帕妥... 新辅助治疗是HER-2阳性乳腺癌综合治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权威指南一致推荐曲妥珠单克隆抗体加帕妥珠单克隆抗体联合紫杉类和卡铂(TCbHP)方案作为早期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首选方案。然而,关于是否将曲妥珠单克隆抗体加帕妥珠单克隆抗体联合紫杉类药物(THP)方案作为首选方案,目前尚存较大争议。本文系统性回顾了THP方案在新辅助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中的研究。虽然THP方案已证明安全且有效,但与TCbHP方案的直接比较研究较少,其作为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首选方案地位仍需进一步研究,以明确THP方案的最合适人群,并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受体 ERBB-2 曲妥珠单克隆抗体
原文传递
PER基因家族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刘银凤 袁关利 马力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CAS CSCD 2024年第1期40-46,共7页
PER基因家族作为昼夜节律核心调控因子的关键成员,在维持机体正常生理节奏以及调控肿瘤发生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将基于近期的研究成果,总结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及PER基因在恶性肿瘤中表达失调的相关证据,并概括PER基因在... PER基因家族作为昼夜节律核心调控因子的关键成员,在维持机体正常生理节奏以及调控肿瘤发生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将基于近期的研究成果,总结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及PER基因在恶性肿瘤中表达失调的相关证据,并概括PER基因在细胞周期、肿瘤细胞代谢、肿瘤免疫以及肿瘤治疗的作用。此外,本文还探讨了PER基因在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中的潜在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夜节律 PER基因 恶性肿瘤
原文传递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研究进展
8
作者 王海波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CAS CSCD 2024年第1期64-64,共1页
[内容简介]在本次讲座中,王海波教授介绍了乳腺癌患者行新辅助治疗的意义和适应证,总结了HER-2阳性乳腺癌、三阴性乳腺癌和激素受体(hormone receptor,HR)阳性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最新进展。对于早期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来说,PHERGain研... [内容简介]在本次讲座中,王海波教授介绍了乳腺癌患者行新辅助治疗的意义和适应证,总结了HER-2阳性乳腺癌、三阴性乳腺癌和激素受体(hormone receptor,HR)阳性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最新进展。对于早期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来说,PHERGain研究证实曲妥珠单克隆抗体联合帕妥珠单克隆抗体3年无侵袭性疾病生存率(invasive disease-free survival,iDFS)为95.4%,提示约三分之一的HER-2阳性早期患者可以安全豁免化疗。APTneo研究探索了曲妥珠联合帕妥珠方案新辅助化疗中增加阿替利珠单克隆抗体的有效性,结果发现含蒽环类化疗方案中增加阿替利珠单克隆抗体,pCR率有显著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辅助治疗 三阴性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单克隆抗体 乳腺癌患者 激素受体 王海波 三分之一
原文传递
激素受体阳性早期乳腺癌辅助治疗的格局转变
9
作者 任予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28-128,共1页
在本次讲座中,任予教授首先介绍了激素受体(hormone receptor,HR)阳性早期乳腺癌辅助治疗的意义和适应证。接着,任予教授分别介绍了HR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最新进展。对于HR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来说,EBCTCG的研究证实5年他莫昔芬治疗... 在本次讲座中,任予教授首先介绍了激素受体(hormone receptor,HR)阳性早期乳腺癌辅助治疗的意义和适应证。接着,任予教授分别介绍了HR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最新进展。对于HR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来说,EBCTCG的研究证实5年他莫昔芬治疗可以降低乳腺癌死亡率,提示约三分之一的HR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可以通过延长辅助内分泌治疗时间来改善生存。SOFT和TEXT研究发现他莫昔芬联合卵巢功能抑制剂优于单独使用他莫昔芬的方案。DARLING-01研究证实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s,CDK)4/6抑制剂在HR阳性乳腺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中的有效性。这些临床研究将有望改变临床实践,让更多早期乳腺癌患者从新辅助治疗中获益。任予教授特别强调了CDK4/6抑制剂在早期辅助强化治疗中的重要性,尤其是monarchE与NATALEE研究的最新成果更加证实了这一点。此外,任予教授还讨论了内分泌治疗的局限性,包括即使延长内分泌治疗时间,HR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的复发风险仍然存在,特别是在特定时间点上的复发高峰。最后,任予教授提出了关于CDK4/6抑制剂早期辅助强化研究的思考,指出N0其余危险的人群复发风险持续、稳定且长久地存在,需要辅助强化治疗,并强调未来需要更多的生物标志物来预测CDK4/6抑制剂的治疗获益,这对于精准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素受体阳性 新辅助治疗 他莫昔芬 辅助内分泌治疗 早期乳腺癌 EBCT 三分之一
原文传递
抗体药物偶联物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
10
作者 叶松青 王瑞娟 曾焕虹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CAS CSCD 2024年第3期192-192,共1页
在本次讲座中,叶松青教授系统地梳理了抗HER-2治疗的4个关键发展阶段,并深入探讨了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 drug conjugate,ADC)在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领域的进展。他首先提及了恩美曲妥珠单克隆抗体(trastuzumab emtansine,T-DM1)作... 在本次讲座中,叶松青教授系统地梳理了抗HER-2治疗的4个关键发展阶段,并深入探讨了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 drug conjugate,ADC)在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领域的进展。他首先提及了恩美曲妥珠单克隆抗体(trastuzumab emtansine,T-DM1)作为早期ADC药物的代表,在临床治疗中取得的实际成效。随后,他着重介绍了新一代ADC药物曲妥珠单克隆抗体-德鲁替康偶联物(trastuzumab deruxtecan,T-DXd),该药物凭借独特的药理机制,在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疗中展现出更为卓越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妥珠单克隆抗体 药理机制 抗体药物偶联物 乳腺癌 DRUG
原文传递
肺癌乳腺转移合并肺栓塞1例
11
作者 李霞 周鸿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CAS CSCD 2024年第3期189-191,共3页
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2022年乳腺癌发病率在中国女性恶性肿瘤中居第2位[1],但乳腺转移性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仅占所有乳腺恶性肿瘤的0.4%~1.3%[2]。乳腺转移性恶性肿瘤比较常见的原发癌是淋巴瘤、白血病和黑色素瘤,肺癌转移到乳腺的病例少... 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2022年乳腺癌发病率在中国女性恶性肿瘤中居第2位[1],但乳腺转移性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仅占所有乳腺恶性肿瘤的0.4%~1.3%[2]。乳腺转移性恶性肿瘤比较常见的原发癌是淋巴瘤、白血病和黑色素瘤,肺癌转移到乳腺的病例少见[3]。笔者报道了1例肺癌乳腺转移同时合并肺动脉栓塞的病例,供同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肺癌 转移 肺栓塞
原文传递
乳腺癌研究中常用细胞系的特征及选择
12
作者 杜华 徐晓艳 +5 位作者 孙微 海玲 刘霞 曹颖 苏畅 师迎旭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19-123,共5页
乳腺癌是一种复杂且具有异质性的疾病。乳腺癌细胞系被广泛用于乳腺癌的建模研究,及分析不同表型的乳腺癌亚型生物学特征。尽管细胞系为肿瘤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同质材料,相对容易培养,但连续细胞传代培养后会积累突变。因此,在研究之前确... 乳腺癌是一种复杂且具有异质性的疾病。乳腺癌细胞系被广泛用于乳腺癌的建模研究,及分析不同表型的乳腺癌亚型生物学特征。尽管细胞系为肿瘤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同质材料,相对容易培养,但连续细胞传代培养后会积累突变。因此,在研究之前确认细胞系的表型能否正确体现目标肿瘤自身的特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乳腺癌细胞系虽具有较高的突变频率和诸多不确定性,不能完全体现乳腺癌原发灶的异质性,但对于同亚型乳腺肿瘤仍然是目前可及的最常规的体外实验模型。目前乳腺癌细胞系分型的命名较为繁杂,乳腺癌细胞系与乳腺肿瘤分类及亚型之间难以直接匹配。因此,笔者根据修订的乳腺癌临床分类,讨论了如何选择不同的乳腺癌细胞系作为实验模型,并对其在乳腺癌转化研究中的应用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细胞系 分子分型 细胞培养技术
原文传递
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铂类应用专家共识(2023版)
13
作者 广东省医学会乳腺病学分会(广东省医学会乳腺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 长江学术带乳腺联盟 +10 位作者 重庆市医学会乳腺病分会 广东省预防医学会乳腺癌防治专业委员会 王坤 张剑 张毅 胡泓 李恒宇 齐晓伟 邱鹏飞 谢菲 张刘璐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新辅助治疗是早期高危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标准处理方式,在新辅助方案中添加铂类药物能显著提高病理学完全缓解率和远期生存率。然而,目前国内外指南对铂类在TNBC新辅助治疗中的应用推荐仍存在差异。因此,由乳腺外科、乳腺内科、肿瘤... 新辅助治疗是早期高危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标准处理方式,在新辅助方案中添加铂类药物能显著提高病理学完全缓解率和远期生存率。然而,目前国内外指南对铂类在TNBC新辅助治疗中的应用推荐仍存在差异。因此,由乳腺外科、乳腺内科、肿瘤科等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组成员综合参考国内外指南以及重要文献,共同编写本共识,对TNBC新辅助治疗方案、铂类药物作用机制、铂类在TNBC新辅助治疗和辅助治疗中的应用价值、铂类疗效预测因子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等进行循证证据分析,提炼核心观点,并进行了专家组意见投票,以期对铂类在TNBC新辅助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建议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性乳腺癌 铂类 新辅助治疗 共识
原文传递
T_(1-2)N_(1mi)M_(0)期乳腺癌患者乳房切除术后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的处理
14
作者 李朝阳 任文琦 +6 位作者 侯令密 蒋燕清 刘沁豪 赵永真 张梅 钱双强 李金穗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CAS CSCD 2024年第2期85-92,共8页
目的:探讨乳房切除术后不同腋窝处理方式对T_(1-2)N_(1mi)M_(0)期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特异性生存率(BCSS)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了SEER数据库中2010—2019年3871例病理诊断为T_(1-2)N_(1mi)M_(0)期单侧浸润性乳腺导管... 目的:探讨乳房切除术后不同腋窝处理方式对T_(1-2)N_(1mi)M_(0)期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特异性生存率(BCSS)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了SEER数据库中2010—2019年3871例病理诊断为T_(1-2)N_(1mi)M_(0)期单侧浸润性乳腺导管癌并行乳房切除的患者数据。根据患者术后腋窝处理情况,将其分为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SLNB)组(2519例)和SLNB联合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组(1352例)。其中,又将SLNB组患者分为术后放射治疗(PMRT)组(706例)和无术后放射治疗(Non-PMRT)组(1813例)。通过倾向评分匹配法(PSM)平衡基线特征后,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患者的BCSS。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及亚组分析均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其风险因素。结果:共185例患者死于乳腺癌,其中SLNB组81例,ALND组104例。SLNB组中,Non-PMRT组乳腺癌相关死亡37例,PMRT组35例。生存分析显示:ALND组与SLNB组患者的BCS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0,P=0.610);Non-PMRT组和PMRT组患者的BCS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93,P=0.34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于全部患者,年龄、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和分子分型是患者BCSS的独立影响因素;对于SLNB组患者,分子分型是患者BCSS的独立影响因素。ALND并没有显著改善患者的BCSS(HR=0.953,95%CI:0.710~1.279,P=0.750);同时,PMRT也没有显著改善仅行SLNB患者的BCSS(HR=1.193,95%CI:0.746~1.908,P=0.462)。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患者是否接受PMRT,ALND均没有为其带来BCSS获益(未接受PMRT:HR=0.998,95%CI=0.700~1.424,P=0.993;接受PMRT:HR=1.286,95%CI=0.770~2.148,P=0.336)。同时,ALND也没有给其他亚组患者带来获益,尤其对于激素受体阴性、HER-2阳性患者,ALND还可能对其BCSS造成不良影响(HR=9.577,95%CI=1.226~74.849,P=0.031)。结论:ALND和PMRT均未能有效改善T_(1-2)N_(1mi)M_(0)期乳腺癌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前哨淋巴结微转移 腋窝淋巴结清扫 预后
原文传递
局部治疗在乳腺癌术后孤立性局部区域复发中的作用
15
作者 薛雨柔 孔洁 +3 位作者 朱龙玉 韩慧娜 张钧 刘志坤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8-24,共7页
目的探讨局部治疗在乳腺癌术后发生孤立性局部区域复发患者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了2011年1月到2020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168例乳腺癌术后发生孤立性局部区域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局部干预方式的有... 目的探讨局部治疗在乳腺癌术后发生孤立性局部区域复发患者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了2011年1月到2020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168例乳腺癌术后发生孤立性局部区域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局部干预方式的有无(手术切除或放射治疗),将其分为局部干预组(115例)和局部未干预组(53例)。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局部区域控制率(LRC)、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无进展生存(PFS)、总生存(OS)。多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中位随访时间53个月(范围:12.0~121.0个月),168例患者中28例(16.7%)发生再次局部区域复发,59例(35.1%)发生远处转移,59例(35.1%)死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局部干预组患者的5年LRC(59.6%比40.0%,χ^(2)=9.550,P=0.002)、DMFS(60.4%比32.2%,χ^(2)=10.828,P=0.001)、PFS(57.9%比28.0%,χ^(2)=18.342,P<0.001)和OS(61.6%比44.9%,χ^(2)=4.176,P=0.041)均优于局部未干预组患者。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局部干预是影响患者5年LRC(HR=2.097,95%CI:1.287-3.417,P=0.003)、DMFS(HR=2.296,95%CI:1.340-3.933,P=0.002)、PFS(HR=2.280,95%CI:1.440-3.611,P=0.000)和OS(HR=1.881,95%CI:1.049-3.374,P=0.034)的独立预后因素。亚组分析发现在单纯区域复发组中,局部干预组在5年LRC(64.9%比35.7%,χ^(2)=8.807,P=0.003)、DMFS(61.1%比27.6%,χ^(2)=8.283,P=0.004)、PFS(61.6%比26.4%,χ^(2)=9.549,P=0.002)、OS(64.9%比38.8%,χ^(2)=5.916,P=0.015)均好于局部未干预组患者。在局部复发(LR)组及局部合并区域复发(LR+RR)组中,局部干预与否在5年LRC、DMFS、PFS、OS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手术联合放射治疗组、单纯放射治疗组和单纯手术组的5年LCR(69.2%比58.5%比53.3%,χ^(2)=1.914,P=0.384)、DMFS(65.1%比58.0%比66.0%,χ^(2)=1.996,P=0.374)、PFS(65.1%比57.0%比53.3%,χ^(2)=1.867,P=0.393)、OS(69.2%比58.5%比66.0%,χ^(2)=1.048,P=0.592)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结论局部治疗可以改善乳腺癌术后发生孤立性局部区域复发患者的局部控制和生存获益,最佳的局部治疗模式仍需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局部区域复发 局部治疗 预后
原文传递
NF2/YAP信号通路通过FSP1诱导CD24高表达的三阴性乳腺癌细胞铁死亡
16
作者 蒲卢兰 李静佳 +4 位作者 陈宇 周瑜清 荣欣欣 侯令密 周方方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CAS CSCD 2024年第4期206-211,共6页
目的研究NF2和YAP表达对CD24高表达的三阴性乳腺癌细胞铁死亡的影响,探讨铁死亡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培养CD24^(high)和CD24^(low)MDA-MB-231细胞,通过台盼蓝染色(TBA)实验检测经半胱氨酸饥饿、铁死亡诱导剂Erastin和RSL3处理后细胞的... 目的研究NF2和YAP表达对CD24高表达的三阴性乳腺癌细胞铁死亡的影响,探讨铁死亡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培养CD24^(high)和CD24^(low)MDA-MB-231细胞,通过台盼蓝染色(TBA)实验检测经半胱氨酸饥饿、铁死亡诱导剂Erastin和RSL3处理后细胞的死亡情况,TBA法检测丙二醛(MDA)含量,分析细胞铁死亡水平。使用Western blot检测NF2和YAP在CD24^(high)和CD24^(low)MDA-MB-231细胞中的蛋白表达情况,并用慢病毒分别进行敲除和过表达,观察细胞铁死亡水平,并采用实时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成纤维细胞特异蛋白1(FSP1)的表达变化。结果经半胱氨酸饥饿、铁死亡诱导剂Erastin和RSL3分别处理后MDA-MB-231细胞死亡率增加,CD24^(low)细胞死亡率高于CD24^(high)细胞(t=14.548,P<0.001;t=8.310,P=0.001;t=8.600,P=0.001)。同时,TBA法结果显示,在含或不含半胱氨酸条件下,CD24^(high)和CD24^(low)MDA-MB-231细胞的MDA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20,P=0.017;t=11.566,P<0.001);与对照组(DMSO)相比,CD24^(high)和CD24^(low)细胞经铁死亡诱导剂Erastin和RSL3处理后MDA水平增加,其中CD24^(low)细胞的MDA含量比CD24^(high)更高(t=10.763,P=0.006;t=24.067,P<0.001)。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NF2与YAP在CD24^(low)和CD24^(high)细胞的蛋白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31,P=0.012;t=4.219,P=0.013),CD24^(low)细胞中YAP的蛋白表达更高(t=4.219,P=0.013),而CD24^(high)细胞中NF2的蛋白表达更高(t=-4.331,P=0.012)。在CD24^(high)MDA-MB-231细胞中构建NF2敲除或(和)YAP过表达细胞株,并用实时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铁死亡关键蛋白FSP1在4组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297,P<0.001)。同时,检测NF2敲除或(和)YAP过表达后CD24^(high)MDA-MB-231细胞的铁死亡情况,结果表明敲除NF2或(和)过表达YAP后加入铁死亡诱导剂Erastin均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细胞死亡(F=38.911,P<0.050),其中在NF2敲除联合YAP过表达条件下,CD24^(high)MDA-MB-231细胞死亡率最高,而在Erastin的基础上添加铁死亡抑制剂Fer-1后细胞的死亡率下降,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56,P=0.855)。结论在CD24高表达的三阴性乳腺癌细胞中敲除NF2联合过表达YAP会抑制FSP1表达,促进细胞铁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铁死亡 成纤维细胞特异蛋白1 NF2 YAP
原文传递
组蛋白乳酸化修饰及其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姚宁宁 蒋丽 +1 位作者 张小霞 陆玉成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CAS CSCD 2024年第4期231-234,共4页
表观遗传修饰的改变在乳腺癌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组蛋白修饰是表观遗传修饰的主要类型之一。有氧糖酵解为癌细胞的无限增殖提供能量,糖酵解产生的乳酸能够促进组蛋白乳酸化修饰的发生,进而影响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进程。因... 表观遗传修饰的改变在乳腺癌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组蛋白修饰是表观遗传修饰的主要类型之一。有氧糖酵解为癌细胞的无限增殖提供能量,糖酵解产生的乳酸能够促进组蛋白乳酸化修饰的发生,进而影响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进程。因此,抑制组蛋白乳酸化修饰的发生能够提高乳腺癌的治疗效果。本文将对组蛋白乳酸化修饰以及其在乳腺癌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酸化修饰 乳酸 Warburg效应 肿瘤学
原文传递
DTNBP1基因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作用及其预后价值
18
作者 伍梦妮 徐志华 陈彦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CAS CSCD 2024年第3期158-168,共11页
目的:探讨DTNBP1基因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的作用及预后价值。方法:收集TCGA数据库建库至今TNBC患者的RNA测序表达结果,共获得621个TNBC患者样本和32个正常样本。选取了与正常样本差异表达较大的前497个TNBC患者样本进行分析;通过生... 目的:探讨DTNBP1基因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的作用及预后价值。方法:收集TCGA数据库建库至今TNBC患者的RNA测序表达结果,共获得621个TNBC患者样本和32个正常样本。选取了与正常样本差异表达较大的前497个TNBC患者样本进行分析;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差异表达基因;Kaplan-Meier生存分析探讨DTNBP1基因表达对497例TNBC患者预后的影响;采用主成分分析、GO及KEGG富集分析,探索DTNBP1基因的功能;用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寻找TNBC的预后因素,构建预后模型;采用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DTNBP1在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细胞(MCF-7)及TNBC(HCC1937、MDA-MB-231、MDA-MB-361、MDA-MB-468)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选取MDA-MB-231和MDA-MB-468细胞系进行转染实验,构建DTNBP1低表达TNBC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DTNBP1低表达细胞和对照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和细胞周期。结果:与正常乳腺组织相比,TNBC有319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056个基因上调,1140个基因下调。以TNBC患者DTNBP1基因mRNA的中位表达量8.12为临界值,将497例TNBC患者分为DTNBP1高表达组(248例)和低表达组(249例),生存分析结果提示2组患者的中位DFS分别为9.8年和18.2年,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24,P<0.001);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DTNBP1高、低表达2组患者共发现1138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表达上调的基因有647个,表达下调的基因有491个。GO功能富集分析发现DTNBP1基因可能参与的生物过程有白细胞迁移、细胞外基质形成和细胞外骨架形成等;可能参与的细胞组分有含胶原的细胞外基质、细胞-基质结和焦点粘连等;可能参与的分子功能有细胞外基质结构组成、抗原结合和细胞黏附分子结合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DTNBP1可能参与的细胞通路有细胞周期、PI3K-Akt、MAPK、Hippo和TNF信号通路。Cox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HR=1.099,95%CI:1.080~1.135,P=0.004),临床分期(HR=2.885,95%CI:1.743~4.284,P<0.001),T分期(HR=12.576,95%CI:6.514~26.583,P<0.001),远处转移(HR=1.676,95%CI:1.477~2.201,P=0.034),N分期(HR=1.922,95%CI:1.567~2.756,P=0.006)及DTNBP1基因表达(HR=2.934,95%CI:1.904~4.513,P<0.001)与TNBC患者的预后相关。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1.168,95%CI:1.126~1.214,P<0.001),T分期(HR=3.771,95%CI:2.731~6.682,P=0.002)及DTNBP1基因表达(HR=1.563,95%CI:1.315~1.961,P<0.001)是TNBC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采用年龄、T分期DTNBP1基因表达构建TNBC患者的临床预后模型,其校准曲线较接近于理想曲线。MCF-10A、MCF-7、HCC1937、MDA-MB-231、MDA-MB-361、MDA-MB-468中DTNBP1基因的mRNA表达量分别为1.00±0.28、1.71±0.41、3.25±0.42、6.81±0.55、2.43±0.21、5.57±0.2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50,P=0.032)。与MCF-10A细胞相比,DTNBP1在MDA-MB-231(t=-0.947,P<0.001)和MDA-MB-468细胞中表达增加(t=-0.978,P=0.021);MDA-MB-231细胞分别转染sh-NC和sh-DTNBP1质粒后DTNBP1基因的mRNA表达量分别为1.00±0.05和0.33±0.0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78,P=0.031);MDA-MB-468细胞分别转染sh-NC和sh-DTNBP1质粒后DTNBP1基因的mRNA表达量分别为1.00±0.10和0.18±0.0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80,P<0.001);MDA-MB-231细胞转染sh-NC和sh-DTNBP1质粒后的细胞克隆数分别为100.00±10.00和24.00±7.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8.771,P<0.001);MDA-MB-468细胞转染sh-NC和sh-DTNBP1质粒后的细胞克隆数分别为100.00±7.00和17.00±4.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9.778,P<0.001);流式细胞周期实验结果显示,转染sh-NC质粒的MDA-MB-231细胞在G0/G1期、S期及G2/M期的细胞数分别为31.94±4.50、25.23±1.20和42.83±1.80,转染sh-DTNBP1质粒的MDA-MB-231细胞在G0/G1期、S期及G2/M期细胞数分别为52.39±3.10、20.11±1.90和27.25±2.40,2组细胞周期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063,P=0.026);转染sh-NC质粒的MDA-MB-468细胞在G0/G1期、S期及G2/M期的细胞数分别为43.15±2.50、31.26±2.90和25.59±3.60,转染sh-DTNBP1质粒的MDA-MB-468细胞在G0/G1期、S期及G2/M期的细胞数分别为64.70±3.00、23.24±3.10和12.06±2.30,2组细胞周期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992,P=0.037)。结论:DTNBP1可能作为TNBC的潜在治疗靶点,其表达水平与TNBC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生物信息学 预后 DTNBP1
原文传递
电穿孔消融技术治疗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黄璐璐 叶萍 +1 位作者 韩宝三 刘春苹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CAS CSCD 2024年第1期52-56,共5页
随着治疗理念的进步和技术的创新,乳腺癌治疗逐渐向微创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电穿孔是一种非热微创消融技术,通过电脉冲增加细胞膜通透性以非热方式导致细胞死亡,可以有效避免治疗区域重要结构的破坏。电脉冲不仅可以显著增强抗肿瘤... 随着治疗理念的进步和技术的创新,乳腺癌治疗逐渐向微创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电穿孔是一种非热微创消融技术,通过电脉冲增加细胞膜通透性以非热方式导致细胞死亡,可以有效避免治疗区域重要结构的破坏。电脉冲不仅可以显著增强抗肿瘤机制的免疫效应,而且与化疗药物联合作用能够提高原发性及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效果。本文对脉冲电场消融的机制、免疫效应、电化学疗法的基础试验和临床研究等方面进展进行总结,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电化学疗法 免疫 电穿孔
原文传递
miRNA-192家族在乳腺癌中的作用机制及诊断价值
20
作者 于溟璇 杜华 +1 位作者 张彩虹 师迎旭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CAS CSCD 2024年第4期235-240,共6页
微RNA(miRNA,miR)-192家族,包括miR-192、miR-194和miR-215,是一组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的小RNA分子,它们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紧密相关,其中miR-192和miR-215具有非常相似的种子序列。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iR-192家族可能在乳腺癌的发展过程中... 微RNA(miRNA,miR)-192家族,包括miR-192、miR-194和miR-215,是一组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的小RNA分子,它们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紧密相关,其中miR-192和miR-215具有非常相似的种子序列。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iR-192家族可能在乳腺癌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这些miRNA分子通过多种机制参与调控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凋亡、代谢、侵袭和转移,对乳腺癌的发展和预后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笔者对miR-192家族在乳腺癌中的作用进行全面总结,不仅能加深对乳腺癌发病机制的理解,还可能为开发新的诊断工具和治疗策略提供有价值的线索。通过总结这些miRNA家族成员的共性和特性,可以为乳腺癌的临床治疗和基础医学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诊断 微RN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