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9,12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森列”与“饾饤”:南宋园林假山营造的两种类型及其结合发展 被引量:1
1
作者 顾凯 叶聪 戴文翼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4-130,共7页
现有中国园林史研究已经认识到南宋是园林中石假山营造得到重要发展的时期,然而南宋园林假山营造的具体方式及其形态特点尚未得到有效探讨。在深入研读相关文献与图像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来源与后世影响,探讨南宋园林假山营造的类型及其... 现有中国园林史研究已经认识到南宋是园林中石假山营造得到重要发展的时期,然而南宋园林假山营造的具体方式及其形态特点尚未得到有效探讨。在深入研读相关文献与图像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来源与后世影响,探讨南宋园林假山营造的类型及其发展。首先从“置”与“叠”2种基本方式出发,在历史语境中探讨“森列”与“饾饤”这2类南宋常见的假山营造类型及其来源与影响;进而关注二者在仿“飞来峰”营造中的结合与发展,从而更清晰地认识南宋,乃至其后的石假山营造。这一研究将对其后中国园林假山发展的认识,乃至当代假山特点的理解提供坚实的历史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中国园林史 假山营造 南宋 飞来峰
下载PDF
从实例看中国园林建筑意境的营构手法
2
作者 赵江华 曹林娣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0-36,共7页
中国园林作为“艺术”首重意境,近年来,文化界有识之士对中国园林意境的内涵和表现手法多有阐发,也涉猎到园林建筑的意境,但尚缺乏对园林意境在传统范本创作实践中应用的系统探讨。运用例证法即用确凿、典型的中国园林建筑的意境营构实... 中国园林作为“艺术”首重意境,近年来,文化界有识之士对中国园林意境的内涵和表现手法多有阐发,也涉猎到园林建筑的意境,但尚缺乏对园林意境在传统范本创作实践中应用的系统探讨。运用例证法即用确凿、典型的中国园林建筑的意境营构实例,从建筑造型、建筑空间意象组合以及建筑与园林其他艺术元素交融三方面,阐述中国园林建筑意境营构的各种表达方式,为新园林创作提供可资借鉴的艺术范本。提出新园林设计者,应该站在中国历史文化巨人的肩头往上攀登,创造新的辉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中国园林建筑意境 建筑造型 意象组合 艺术元素交融 艺术范本
下载PDF
从“华宫”到“废墟”:18—19世纪欧洲圆明园形象之变
3
作者 魏昕怡 侯文炜 +2 位作者 董建文 沈伟棠 林双毅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8-144,共7页
在19世纪以前,圆明园是欧洲关注中国园林的一个焦点,其在欧洲的形象之成形、衍化及原因还充满着诸多的未知。采用图式比对与文献分析等方法,还原了18—19世纪在欧洲造园热潮、话语基调转变以及殖民侵略的背景下,“革新之参照”“民族风... 在19世纪以前,圆明园是欧洲关注中国园林的一个焦点,其在欧洲的形象之成形、衍化及原因还充满着诸多的未知。采用图式比对与文献分析等方法,还原了18—19世纪在欧洲造园热潮、话语基调转变以及殖民侵略的背景下,“革新之参照”“民族风格的冲击”“归化的东方园林”和“政治化废墟”4种形象产生与转变的完整历程。在此基础上,通过剖析“圆明园”初现、转变以及再造的缘由与历程,不仅明确了欧洲文化、社会及政治对圆明园特殊地位与焚毁结局的推动作用,亦揭示了圆明园形象衍变的历程也是欧洲人自我审视与曲解中国园林乃至中国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圆明园形象 误读 跨文化传播 中国园林
下载PDF
乡村景观治理模式的演变路径及动力学机制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谷康 王怡舞 王浩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7-63,共7页
运用历史比较法、内容分析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乡村景观及其治理体系的演进历程进行全景式分析。将治理模式分为起步阶段、改革阶段和完善阶段,结合各时期乡村景观建设成效,归纳治理影响因素与对景观的调节机制,认为国家对... 运用历史比较法、内容分析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乡村景观及其治理体系的演进历程进行全景式分析。将治理模式分为起步阶段、改革阶段和完善阶段,结合各时期乡村景观建设成效,归纳治理影响因素与对景观的调节机制,认为国家对乡村的定位决定景观治理目标与重点,土地、人口管理、经济产业等制度改革引导乡村治理的潜力挖掘,行政财政体制制约乡镇的治理效能,社会文化嬗变加速治理程序的价值转向。最后,基于演变路径提出建议,以期探索更加规范化、法制化的乡村景观建设与治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乡村景观 治理模式 历史变迁 演变路径 动力学机制
下载PDF
基于SNA的城市周边乡村公共空间精准优化研究——以白鹿原地区车村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魏萍 蔺宝钢 +1 位作者 张斌 刘涛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96,共6页
针对城市周边乡村公共空间布局形态与村民需求不匹配的现状,提出“两模型三层级”的乡村公共空间精准优化方法。以西安周边乡村-车村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构建车村公共空间双层网络模型,即:物质网络模型与村民行为网络模... 针对城市周边乡村公共空间布局形态与村民需求不匹配的现状,提出“两模型三层级”的乡村公共空间精准优化方法。以西安周边乡村-车村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构建车村公共空间双层网络模型,即:物质网络模型与村民行为网络模型(两模型)。从“聚落-片区-单点”3个层级(三层级)设计衡量公共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的相关指标,并通过双层网络模型指标的对比分析,精准定位车村公共空间需要优化提升的要素。最后,基于“社会-空间”互动逻辑,以空间布局形态与村民需求匹配为导向,从聚落布局优化、片区派系完善、单点品质提升三方面提出精准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周边乡村 公共空间 社会网络分析(SNA) 精准优化
下载PDF
基于地域空间构建中国传统风景园林体系
6
作者 夏成钢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23,共6页
地域空间是传统风景园林形成的第一要素,也是风景园林学关注的基本点。当下中国风景园林学的视野与实践早已超越以往园林史的论述范畴,因此有必要回归初始,参照地理学概念,结合史学新理论,重新诠释历史中的风景园林。事实与文献表明,中... 地域空间是传统风景园林形成的第一要素,也是风景园林学关注的基本点。当下中国风景园林学的视野与实践早已超越以往园林史的论述范畴,因此有必要回归初始,参照地理学概念,结合史学新理论,重新诠释历史中的风景园林。事实与文献表明,中国传统风景园林存在着三大体系,即农耕传统体系、游牧传统体系与高寒传统体系。每个体系都有着各自的环境认知、营造手法与游览方式,以及大、中、小3个尺度的空间形态。蒙元之后三大体系交流日趋频繁,各有取舍兴衰。以三体系三尺度的结构进行梳理,可以更全面地认知中国风景园林本质,支持学科建设与实践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体系 地域空间 胡焕庸线 经典中国园林 农耕传统风景园林体系 游牧传统风景园林体系 高寒传统风景园林体系
下载PDF
沿江型湿地公园景观环境特征对人群自然感知及感知复愈性的影响——以上海后滩公园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干靓 唐艺源 尹杰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2,共7页
丰富的自然体验与感知有利于发挥绿地的健康效益,明确影响滨江人群自然感知及感知复愈性的景观环境要素对于精细化提升公园绿地环境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以典型沿江型湿地公园上海后滩公园为例,采用游客受雇佣拍摄法,获得景观环境感知特... 丰富的自然体验与感知有利于发挥绿地的健康效益,明确影响滨江人群自然感知及感知复愈性的景观环境要素对于精细化提升公园绿地环境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以典型沿江型湿地公园上海后滩公园为例,采用游客受雇佣拍摄法,获得景观环境感知特征数据及感知自然程度和感知复愈程度评分数据,探索与人群自然感知及感知复愈性相关的公园绿地景观环境影响要素。研究发现:1)场景内存在水体、植被物种丰富度越高、视觉主体植被健康程度越高、场地的整洁程度越高、无硬质铺地道路或道路类型为线性延伸路径,对人群的自然感知程度和感知复愈程度更有利;2)场景内有动物出现、人工修剪痕迹更少会显著提升人群对自然的感知程度,但与人群的感知复愈程度相关性不显著;3)场景内的土地裸露度会负向影响公众在自然中的复愈感受,而对人群的自然感知程度无显著影响。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对沿江型湿地公园景观环境提出设计优化建议:1)增加水体要素;2)提高植被物种丰富度;3)提高场景整洁度,降低土地裸露度,同时也须避免对植被的过度修剪;4)营造丰富生境,提高野生动物多样性及其可观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自然感知 感知复愈性 景观环境特征 设计优化 上海
下载PDF
中国园林的跨文化传播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8
作者 刘露 刘雅靓 +2 位作者 徐冉 邱慧 沈守云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0-76,共7页
中国园林的海外营建不仅是工程项目的建设,更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文化传播。系统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园林的海外发展脉络,构建了中国园林的跨文化传播研究框架,通过时空分析和文化影响力计算等,定量研究并可视化展示了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的海外营建不仅是工程项目的建设,更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文化传播。系统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园林的海外发展脉络,构建了中国园林的跨文化传播研究框架,通过时空分析和文化影响力计算等,定量研究并可视化展示了中国园林跨文化传播的时空范围、方式和效果等。研究表明:1)依据传播速度和特点,中国园林在海外的跨文化传播可划分为4个阶段;2)中国园林跨文化传播的源地主要为苏州、上海和北京;3)中国园林跨文化传播的目的地与影响力具有高度的空间聚集性,主要集中于美国纽约、华盛顿,德国慕尼黑,法国巴黎,以及日本札幌、川崎等城市;4)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技术规范共同影响着中国园林的跨文化传播效果。研究结果对于理解中国园林的跨文化传播路径和特点及提高中国园林的跨文化传播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中国园林 跨文化传播 时空分布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后工业景观公园生态设计思潮演变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江海燕 王杨杨 +1 位作者 黄晓彤 马源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0-116,共7页
在信息化和智能化引领的新型工业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后工业景观公园”作为工业遗存活化利用的主要载体,因其标志性和典型性成为风景园林界实践的重要对象,研究其生态设计思潮的演变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 在信息化和智能化引领的新型工业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后工业景观公园”作为工业遗存活化利用的主要载体,因其标志性和典型性成为风景园林界实践的重要对象,研究其生态设计思潮的演变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国内外后工业景观公园近60年的发展历程,根据公园建设背景、指导理论、生态设计手法,将生态设计思潮划分为1960—1985年探索期的环境修复模式、1986—2005年融合期的郊野景观模式、2006—2019年发展期的自然景观模式以及2020年以来兴盛期的生物友好模式4个阶段。生态设计思潮经历了从消除场地污染的环境修复到兼顾科学修复与艺术表达,从利用自生长植被群落、保护生物栖息地到设计适应生物多样性的友好环境,从被动到主动、从以人为中心的安全防控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审美转变。以期能为我国生态文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工业景观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后工业景观 工业遗产公园 生态设计 思潮演变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生态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体系构建研究——以佛山市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马源 陈丽华 关志烨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6-112,共7页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目前存在重经济轻保护、重遗产轻环境等问题,促进生态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能够有效推动城乡建设与文化传承相得益彰的高品质空间建设。佛山是一座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丰富文化遗产的城市,平...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目前存在重经济轻保护、重遗产轻环境等问题,促进生态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能够有效推动城乡建设与文化传承相得益彰的高品质空间建设。佛山是一座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丰富文化遗产的城市,平衡好历史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之一。以佛山市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技术,在摸清文化遗产资源类型、空间分异特征的基础上,搭建生态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和联动发展的分析框架,构建文化遗产空间保护体系。首先,全面挖掘和梳理佛山市多层次多元化的生态-文化资源,划定不同等级的资源集聚区;其次,提出“文化遗产+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空间保护体系构建策略;最后,构建“生态基底+遗产空间+遗产廊道”的分级分类空间保护利用模式。生态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体系的构建是从文化遗产单体保护到生态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和系统性整体保护的转变,对于城乡环境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国土空间规划 文化遗产 生态保护 协同保护体系 佛山市
下载PDF
游客感知视角下城市绿地空间社会价值评估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罗巧灵 荣佳雨 +1 位作者 周俊方 马杰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0-56,共7页
城市绿地空间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最容易被人类感知和利用,对其量化评估与影响因素探究可为城市绿地空间优化提供科学依据。现有研究较少考虑服务设施对游客感知城市绿地社会价值的影响。因此,以武汉市东湖风景区为例,利用SolVES模型将... 城市绿地空间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最容易被人类感知和利用,对其量化评估与影响因素探究可为城市绿地空间优化提供科学依据。现有研究较少考虑服务设施对游客感知城市绿地社会价值的影响。因此,以武汉市东湖风景区为例,利用SolVES模型将6类游客社会价值感知数据进行空间量化,并探究自然资源环境要素和服务设施兴趣点密度对社会价值指数与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游客对东湖风景区社会价值偏好为文化价值>娱乐价值>美学价值>生物多样性价值>康体价值>可持续价值;社会价值热点区域集中在听涛景区和磨山景区,且大多分布在高程20~40m、坡度2°~6°、距离水体100m范围内;在影响因素上,旅游景点设施和植被覆盖度对各类社会价值影响的贡献值最大,且与社会价值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游客感知 城市绿地空间 生态系统服务 社会价值
下载PDF
多元价值视角下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沈洁 林诗琪 +1 位作者 龙若愚 吴语婧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77,共7页
针对中国现行《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强调环境效益、对微观尺度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关注度不够的现象,通过文献爬梳、3轮专家问卷调研和3个建成项目的实证评价研究,逐步确立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在环境、社会、经济与美学方面的11项效益... 针对中国现行《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强调环境效益、对微观尺度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关注度不够的现象,通过文献爬梳、3轮专家问卷调研和3个建成项目的实证评价研究,逐步确立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在环境、社会、经济与美学方面的11项效益及其指标构成、各项指标的含义、评价方法和评分标准,构建了以多元价值为导向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绩效评价体系”。该体系能够为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为创造可持续的雨水景观设计实践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海绵城市 雨水管理 多元价值 绩效评价
下载PDF
景观人类学视角下的泮溪酒家保护更新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谦 肖磊 +1 位作者 王慧 孙琦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4-70,共7页
基于景观人类学的理念和方法指导泮溪酒家历史环境的保护更新,以空间生产和场所构建的理论结合人类学田野调查、结构化访谈及大数据分析等方法研究泮溪酒家及所处西关历史环境的“空间”“场所”景观及二者“多相”共生的情况。在此基... 基于景观人类学的理念和方法指导泮溪酒家历史环境的保护更新,以空间生产和场所构建的理论结合人类学田野调查、结构化访谈及大数据分析等方法研究泮溪酒家及所处西关历史环境的“空间”“场所”景观及二者“多相”共生的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泮溪酒家保护更新的实践,以“空间”和“场所”视角扩大研究范围,串联象征符号,挖掘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实践与社会关系,生产与构建出具有地方特色且符合当地居民情感记忆的景观。最后以“多相律”理论探求内外景观的统一与融合共生,为中国城乡建设中的历史环境保护更新提供新视角与方法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景观人类学 空间与场所 多相律 泮溪酒家 历史环境保护更新
下载PDF
基于面积系数法的乡村景观碳模型建构及测度研究——以直山村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哲 袁福甜 +1 位作者 王立亚 周正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105,共7页
“双碳”视野下的乡村景观研究与实践是当代风景园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面向,乡村景观碳源碳汇量化解析与制图分析是其研究基础与技术途径,以面积系数法构建的乡村景观碳模型及其测度技术研究亟待开展。基于“三生空间”景观要素进行乡村... “双碳”视野下的乡村景观研究与实践是当代风景园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面向,乡村景观碳源碳汇量化解析与制图分析是其研究基础与技术途径,以面积系数法构建的乡村景观碳模型及其测度技术研究亟待开展。基于“三生空间”景观要素进行乡村碳源碳汇因子聚类,建立碳源碳汇清单并计算景观要素基础碳量,依托GIS平台关联对应面积、获取碳系数,建立乡村景观碳模型。以直山村为例,根据景观要素SHP图形数据库将碳模型进行制图表达,实现乡村景观要素的碳量集成与测度解析。相关研究为乡村景观要素碳源碳汇联立分析提供了一种可借鉴、可发展的技术框架与测度方法,为乡村景观碳模型系统建构与纵深发展提供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乡村景观 面积系数法 碳模型 测度
下载PDF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制度发展历程
15
作者 宋霖 王晓洁 +1 位作者 严国泰 周宏俊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29,共6页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是对其进行保护、利用和管理的基本依据。爬梳1978年以来主管部门发布的公文、法规和标准,并对照国家级风景区总规成果,划分并总结出总规编制要求的初定、总规法制基础的形成、总规编制和建设管理的规范、总规监管和...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是对其进行保护、利用和管理的基本依据。爬梳1978年以来主管部门发布的公文、法规和标准,并对照国家级风景区总规成果,划分并总结出总规编制要求的初定、总规法制基础的形成、总规编制和建设管理的规范、总规监管和法规体系的完善(分增强法律效力、完善法规体系2个阶段)、总规制度的保留和调整5个时期的阶段性、总体性特征,分析制度制定与实践相互促进的关系,揭示业已形成的总规“编制、审批-执行、检查-实施评估”的程序,展现“现状调研-资源评价-总体布局-专项规划”并指导“实施和管理”的总规基本内容、方法和步骤的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风景名胜区 总体规划制度 规划编制 规划史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城市滨水空间秋季景观特征识别与活力提升——以上海市黄浦江为例
16
作者 汪洁琼 江卉卿 +2 位作者 陈俊延 柯楠 王敏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21,共7页
上海市积极深化“一江一河”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滨水空间,以绿化品质提升的“四化”建设为引领,促进季节性景观营造,从而激发滨水空间活力。针对城市滨水空间尺度大、范围广、数据多的特征,以人工智能赋能下滨水秋季景观... 上海市积极深化“一江一河”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滨水空间,以绿化品质提升的“四化”建设为引领,促进季节性景观营造,从而激发滨水空间活力。针对城市滨水空间尺度大、范围广、数据多的特征,以人工智能赋能下滨水秋季景观特征的全覆盖、多时相、数字化识别为核心,以上海市黄浦江滨水空间中心城区段为例,训练滨水空间秋季景观特征识别的深度学习算法构建语义分割模型,实现对实证案例大批量样本数据的秋季景观特征智能化识别与测度;通过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basedservices,LBS)大数据分析手段,量化揭示上海市黄浦江滨水空间中心城区段活力时空分布特征。探索影响城市滨水空间活力的秋季景观特征的关键因素,为城市滨水空间秋季景观的营造与活力激发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人工智能 城市滨水空间 秋季景观特征 语义分割 基于位置的服务(LBS)
下载PDF
基于生态网络优化对比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策略研究
17
作者 周燕 刘梦瑶 +2 位作者 王丽娜 禹佳宁 罗巧灵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3-49,共7页
生态网络构建有助于整合破碎绿地斑块,识别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过程中的关键区域并制定针对性措施,为生态型国土空间整治提供方法与技术支撑。然而,目前基于自然资源与土地利用现状构建的单一时空情景生态网络,忽略了网络与城市发展的动态... 生态网络构建有助于整合破碎绿地斑块,识别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过程中的关键区域并制定针对性措施,为生态型国土空间整治提供方法与技术支撑。然而,目前基于自然资源与土地利用现状构建的单一时空情景生态网络,忽略了网络与城市发展的动态变化,其稳定性与连通性缺乏验证反馈,契合城市发展的合理网络优化方案尚不明晰,生态保护措施难以适应未来城市空间的发展变化。在构建现有生态网络的基础上,对未来城市土地利用扩张情况进行预测,从生态源地、廊道、节点的动态修复视角设置增加生态踏脚石、清除生态障碍点和保护关键生态夹点3种网络优化情景,通过网络连通性分析对3种修复情景进行优化效应评估。结果显示,3种修复情景中,消除生态障碍点对生态网络的优化作用最明显,是未来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的主要关注方向。以通城县为例,判定了生态网络的最佳优化方案,提出适应现状地域特征、面向未来发展方向的生态安全格局,从生态资源要素与城市发展动态演替的视角为生态格局优化提供新思路,为生态型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提供科学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网络 MSPA 情景模拟 生态安全格局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下载PDF
风景名胜区影响下的城镇建设与发展路径探析
18
作者 宋霖 王晓洁 +1 位作者 严国泰 王瑞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5-70,共6页
风景名胜区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类保护地,多年来在保护资源并发展旅游的同时,带动了城镇建设发展。按照城市型、近郊型和独立型3种类型梳理24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与城镇的关系,揭示风景名胜区带动城镇建设与发展的路径,即通过管控区内建... 风景名胜区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类保护地,多年来在保护资源并发展旅游的同时,带动了城镇建设发展。按照城市型、近郊型和独立型3种类型梳理24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与城镇的关系,揭示风景名胜区带动城镇建设与发展的路径,即通过管控区内建设用地、划定外围保护地带、调整边界及布局旅游服务基地等规划措施,在防止自身被城市化的同时,促进相关城镇的空间建设、经济发展及职能转变。指明景城之间已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以期为新时期新需求下的保护地与城镇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风景名胜区 区域一体化 总体规划 景城关系
下载PDF
创建行动导向下美丽乡村联创联建的规划设计方法探索
19
作者 陈晨 刘冰洁 +2 位作者 张轶佳 刘竹阳 陈智杰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56,共7页
伴随着浙江省乡村发展愿景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再到共同富裕的纵深推进,以单个行政村为单元的美丽乡村创建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发展诉求。基于自然资源禀赋或基础设施地理空间连续性的美丽乡村联创联建工作,是破解各行政村独... 伴随着浙江省乡村发展愿景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再到共同富裕的纵深推进,以单个行政村为单元的美丽乡村创建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发展诉求。基于自然资源禀赋或基础设施地理空间连续性的美丽乡村联创联建工作,是破解各行政村独立发展的多重瓶颈的创新性尝试。针对具有明确的目标、资金、时间约束的美丽乡村创建行动,基于“产业-空间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试图探讨一种面向美丽乡村联创联建的规划设计方法,即“二阶三心法”。这一方法从乡村地区的存量资源切入,旨在系统性、创造性地回应创建行动目标,开展面向产业-空间复合型目标的空间规划干预:一是基于“土地矛盾最小化原则”进行空间节点设计,二是基于“空间投入-融合效益最大化原则”形成特色主线,三是基于“优先塑造-示范带动原则”打造示范样板。进一步的,结合湖州市道场乡菰城片区规划设计工作,探讨了该方法在产业策划和空间设计层面落地应用的关键问题和解决策略,为中国先发地区美丽乡村联创联建的规划设计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创建行动 美丽乡村 联创联建 存量资源 村庄设计
下载PDF
活态遗产视角下南诏洞天福地景观场域建构
20
作者 唐孝祥 徐应锦 +2 位作者 舒畅 白颖 王鑫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5-61,共7页
洞天福地场域的持续建构过程充分展现了活态遗产的时空整体性特征。以南诏洞天福地巍宝山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场域理论的梳理与活态遗产特征的对应整合,构建由场域本体建构、场域系统结构、场域空间呈现三方面组成的景观场域研究框架。结... 洞天福地场域的持续建构过程充分展现了活态遗产的时空整体性特征。以南诏洞天福地巍宝山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场域理论的梳理与活态遗产特征的对应整合,构建由场域本体建构、场域系统结构、场域空间呈现三方面组成的景观场域研究框架。结合历史文献和现状遗存,梳理其作为一个典型少数民族崇拜洞天福地的场域建构。研究表明:源于自然地理的圣显传说被广泛传播,推动了巍宝山宫观建筑群本体场域的建构,维系了信众与宗教信仰关系的活跃;少数民族信仰与道教祭祀活动的互动融合从本体尺度的景观序列、聚落尺度的空间共生、区域尺度的仪式空间拓展了场域系统、结构与标志性;以巍宝山为中心的文本记述从艺术的角度映射了神圣场域的建构规律与秩序,代代相传的建设行为、祭祀活动与文本记忆引导信众维持场域的活态。通过场域线索对巍宝山的物质、非物质及其关系结构开展系统研究,以期多层次阐释洞天福地的活态遗产特征,为全面理解中国洞天福地空间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活态遗产 南诏洞天福地 场域本体 场域结构 场域呈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