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6,59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3年全国三大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控植保贡献率评价研究报告 被引量:4
1
作者 刘慧 朱晓明 +3 位作者 卓富彦 李跃 李萍 刘万才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2-66,103,共6页
2023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河南、山东等15省(自治区、直辖市)植保体系开展了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控植保贡献率评价试验。试验统一设置严格防控区、统防统治区、农户自防区处理,以完全不防治病虫害和完全不... 2023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河南、山东等15省(自治区、直辖市)植保体系开展了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控植保贡献率评价试验。试验统一设置严格防控区、统防统治区、农户自防区处理,以完全不防治病虫害和完全不防治病虫草害为对照处理,采用多点试验测产的方法进行科学评估。结果表明,2023年全国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病虫草害防控植保贡献率为30.59%,其中,小麦、水稻、玉米分别为27.58%、40.58%和25.66%。据此测算,全国共挽回小麦、水稻、玉米产量损失分别为3767.15万t、8383.95万t、7411.69万t,合计挽回三大粮食作物1.93亿t。结果还表明,杂草对水稻的危害最重,其次是玉米和小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作物 病虫害防控 植保贡献率
原文传递
湖北省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3
2
作者 曾凡松 许艳云 +5 位作者 郭子平 顾辉 万利 邓春林 周华众 杨立军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9-114,共6页
2018—2020年,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针对湖北省小麦生产病虫害发生特点,集成了适合湖北省麦区的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探索了新的推广模式。2021—2023年连续3年在湖北省大面积推... 2018—2020年,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针对湖北省小麦生产病虫害发生特点,集成了适合湖北省麦区的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探索了新的推广模式。2021—2023年连续3年在湖北省大面积推广应用该模式,累计应用面积达163.05万hm^(2),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时分析了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病虫害 绿色防控 技术集成 应用实践 对策建议
原文传递
琯溪蜜柚蓟马发生为害规律及药剂防效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武英 张天翔 +2 位作者 史国强 林晓兰 曹明华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61,共6页
对福建南部地区琯溪蜜柚果园蓟马发生情况开展调查,并进行了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福建南部地区琯溪蜜柚上的蓟马有黄胸蓟马、茶黄蓟马、稻管蓟马、西花蓟马4个种类,其中黄胸蓟马为优势种群,占96.7%。蓟马主要活动高峰期在3月中旬到5... 对福建南部地区琯溪蜜柚果园蓟马发生情况开展调查,并进行了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福建南部地区琯溪蜜柚上的蓟马有黄胸蓟马、茶黄蓟马、稻管蓟马、西花蓟马4个种类,其中黄胸蓟马为优势种群,占96.7%。蓟马主要活动高峰期在3月中旬到5月中旬,不同品种琯溪蜜柚树上蓟马的种群动态变化情况没有明显差异。吡虫啉和阿维·氯苯酰喷涂树干的防治持效期较长,15 d后的校正防效为71.4%和60.4%;5种复配药剂对蓟马都有较好的防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琯溪蜜柚 蓟马 发生规律 防治
原文传递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小麦茎基腐病菌周年侵染循环规律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永芳 董志平 +6 位作者 陈立涛 王孟泉 刘佳 齐永志 勾建军 李秀芹 崔彦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4,共8页
2018—2022年利用我国小麦茎基腐病优势病原假禾谷镰刀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病菌周年侵染循环规律。利用室内分层接种技术,明确了小麦播种层及以上的病菌能侵染小麦胚芽、地中茎、根茎结合处、芽鞘或叶鞘,但不侵染根系,病菌在种子5... 2018—2022年利用我国小麦茎基腐病优势病原假禾谷镰刀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病菌周年侵染循环规律。利用室内分层接种技术,明确了小麦播种层及以上的病菌能侵染小麦胚芽、地中茎、根茎结合处、芽鞘或叶鞘,但不侵染根系,病菌在种子5 cm以下不侵染小麦,为深翻有效压低菌源基数提供了依据。采用田间接种发现,苗期感病严重的可造成死苗,或分蘖减少;成株期茎秆枯死或白穗,分蘖更易发病,白穗呈零散分布,分散在小麦的不同高度。小麦收获后贴茬播种玉米,麦茬上携带的病菌能在玉米田生态环境中继续繁衍;玉米收获后,病菌随麦茬与玉米秸秆同时粉碎并旋耕,使病菌在田间得到扩散,进而再次侵染下茬小麦。据此揭示了黄淮海小麦秸秆还田、玉米(谷子等夏播作物)免耕播种等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小麦茎基腐病逐渐成为严重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病害。同时,研究结果表明假禾谷镰刀菌是当地菌源,经逐年优选和积累成为了优势病原,提出了以生态调控为核心的茎基腐病绿色防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免耕播种 保护性耕作 小麦茎基腐病 病菌侵染 周年发生规律
原文传递
2019-2021年云南省草地贪夜蛾发生和为害动态 被引量:1
5
作者 李亚红 周文文 +4 位作者 吴海峰 沈云峰 郑科美 陈亚平 陆明红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48,共6页
通过收集田间调查数据,总结了云南省2019-2021年入侵前3年草地贪夜蛾为害作物种类、扩散区域、发生面积等情况。结果显示,玉米是该虫在云南的主要寄主,为害面积占比超过98%;甘蔗、小麦、高粱、生姜等作物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为害。甘蔗... 通过收集田间调查数据,总结了云南省2019-2021年入侵前3年草地贪夜蛾为害作物种类、扩散区域、发生面积等情况。结果显示,玉米是该虫在云南的主要寄主,为害面积占比超过98%;甘蔗、小麦、高粱、生姜等作物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为害。甘蔗、高粱、水稻、小麦集中在苗期受害,成熟期基本未见为害,而生姜收获期心叶部也受到为害。地处滇南低海拔地区且与境外接壤的普洱、红河、文山、德宏、临沧、保山、西双版纳7市(州)在3年内的发生面积较大、发生程度较重,其发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8.47%;其次,玉溪、大理、楚雄、昆明等滇中地区发生面积占全省发生面积的21.89%;滇东北地区的曲靖和昭通以及滇西北地区的丽江、迪庆、怒江的发生面积较少,合计仅占9.65%,草地贪夜蛾的发生表现出从北到南逐渐加重的趋势。每年的5月下旬以后,草地贪夜蛾的发生面积迅速增加,并在6—7月达到发生的高峰期,夏季发生面积最大;2019年和2021年夏季草地贪夜蛾百株虫量和被害株率最高,2020年秋季最高;受玉米价格高、农民防治意愿高等因素影响,冬季鲜食玉米平均百株虫量、被害株率较小,为害程度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云南 为害作物 发生区域
原文传递
《中国植保导刊》2024年重点选题
6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79,共1页
《中国植保导刊》是由农业农村部主管、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植保专业科技期刊。期刊遵循“立足学科前沿,引导行业发展,服务农业生产”的办刊宗旨,重点报道植保领域新成果、新技术、新信息、新动态以及植保工... 《中国植保导刊》是由农业农村部主管、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植保专业科技期刊。期刊遵循“立足学科前沿,引导行业发展,服务农业生产”的办刊宗旨,重点报道植保领域新成果、新技术、新信息、新动态以及植保工作新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科技期刊 办刊宗旨 植保工作 重点选题 学科前沿 《中国植保导刊》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公开发行
原文传递
欢迎订购《中国植保导刊》《中国农技推广》杂志合订本
7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7-27,共1页
杂志社尚存有少量的1996年以来历年《中国植保导刊》《中国农技推广》杂志合订本,数量有限,欲购从速。
关键词 农技推广 杂志合订本 《中国植保导刊》 杂志社
原文传递
“天敌释放+”设施豇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被引量:1
8
作者 李萍 孙作文 成文华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115,共2页
“天敌释放+”是以温室大棚内释放天敌昆虫为核心,配合健身栽培、生态调控、理化诱控和生物农药等措施的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2023年山东省在聊城市莘县妹冢镇大棚春提前茬豇豆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以蓟马、斑潜蝇、叶螨、蚜虫、... “天敌释放+”是以温室大棚内释放天敌昆虫为核心,配合健身栽培、生态调控、理化诱控和生物农药等措施的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2023年山东省在聊城市莘县妹冢镇大棚春提前茬豇豆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以蓟马、斑潜蝇、叶螨、蚜虫、根腐病、锈病、灰霉病等病虫害为靶标,试验示范小花蝽、丽蚜小蜂、捕食螨等天敌释放的效果,集成天敌释放配套技术,评估技术模式的效果、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防控技术 天敌释放 生物农药 丽蚜小蜂 健身栽培 天敌昆虫 捕食螨 温室大棚
原文传递
小麦主要病害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贺佳 郝瑞 任淑芳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23,共6页
传统的小麦病害监测主要依靠人工田间调查,当涉及区域尺度时,该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而遥感技术的出现为区域尺度下的小麦病害监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在介绍小麦病害遥感监测生理机制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地遥感、无人机遥感、卫星遥... 传统的小麦病害监测主要依靠人工田间调查,当涉及区域尺度时,该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而遥感技术的出现为区域尺度下的小麦病害监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在介绍小麦病害遥感监测生理机制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地遥感、无人机遥感、卫星遥感在小麦病害遥感监测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推进小麦病害遥感技术应用、提高病害监测预警水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病害 遥感监测 近地遥感 无人机 卫星
原文传递
广东省水稻生产无人机植保社会化服务现状与对策 被引量:1
10
作者 石敏 陈凤娴 魏无双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4-108,共5页
无人机植保社会化服务是实施农药减量增效的重要手段,推广该服务有利于突破广东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卡点瓶颈。当前广东省水稻生产无人机植保服务的补贴政策力度大、服务模式灵活多样、发展优势区域特点突出,但仍存在供需不匹配、覆盖率... 无人机植保社会化服务是实施农药减量增效的重要手段,推广该服务有利于突破广东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卡点瓶颈。当前广东省水稻生产无人机植保服务的补贴政策力度大、服务模式灵活多样、发展优势区域特点突出,但仍存在供需不匹配、覆盖率不高、市场竞争地区间冷热不均、部分服务效果不佳、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不高以及小农户实际采纳率低等问题。本文从优化无人机植保服务现行扶持政策、构建植保服务作业标准体系、强化植保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服务作业连片化规模化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生产 无人机 植保服务 现状 对策
原文传递
我国玉米南方锈病研究进展
11
作者 张瑞平 周联东 +7 位作者 马朝阳 王文洁 王蕊 孙佩 张培风 殷春渊 刘经纬 王长青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36,共9页
玉米南方锈病是由多堆柄锈菌引起的真菌性气传病害,一旦发生,极难防治,已成为我国玉米主产区主要病害,严重危害我国玉米产量和品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玉米南方锈病在我国的危害情况、流行的影响因素、病原菌检测方法和致病机制、防治方... 玉米南方锈病是由多堆柄锈菌引起的真菌性气传病害,一旦发生,极难防治,已成为我国玉米主产区主要病害,严重危害我国玉米产量和品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玉米南方锈病在我国的危害情况、流行的影响因素、病原菌检测方法和致病机制、防治方法,以及玉米抗南方锈病的机制、遗传基础和种质资源等,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玉米南方锈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南方锈病 多堆柄锈菌 流行因素 遗传基础 种质改良 防治
原文传递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玉米田双斑萤叶甲和瓢虫发生动态
12
作者 赵秀梅 王立达 +7 位作者 郑旭 李青超 王连霞 兰英 刘悦 刘洋 刘颖 王振营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31,37,共6页
为明确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区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玉米田双斑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发生动态,采用黄色粘虫板进行诱集监测,同时调查田间诱集的主要天敌昆虫。2021、2022年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翻埋还田、秸秆碎混还田、秸秆覆... 为明确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区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玉米田双斑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发生动态,采用黄色粘虫板进行诱集监测,同时调查田间诱集的主要天敌昆虫。2021、2022年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翻埋还田、秸秆碎混还田、秸秆覆盖还田、秸秆移出对照4种方式下双斑萤叶甲诱集高峰期和全诱集期诱虫量有差异,秸秆碎混还田方式诱虫量最多,显著高于秸秆翻埋还田和秸秆移出对照,与秸秆覆盖还田差异多为不显著。黄板主要诱集天敌为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玉米秸秆翻埋还田、秸秆碎混还田、秸秆覆盖还田、秸秆移出对照4种方式瓢虫诱虫量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斑萤叶甲 异色瓢虫 黄色粘虫板 玉米田 秸秆还田方式
原文传递
籼稻种质资源A232抗三化螟的相关特性分析
13
作者 罗俊涛 李永洪 +2 位作者 蒋钰东 郑军 曾正明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14,共5页
比较抗螟与感螟水稻种质在农艺性状、维管束结构、营养物质含量方面的差异,可为解析水稻品种的抗螟机理提供参考。以抗螟籼稻种质A232、感螟对照F77及杂交稻冈优188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考察供试材料对三化螟抗性的差异及主要农艺性状的... 比较抗螟与感螟水稻种质在农艺性状、维管束结构、营养物质含量方面的差异,可为解析水稻品种的抗螟机理提供参考。以抗螟籼稻种质A232、感螟对照F77及杂交稻冈优188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考察供试材料对三化螟抗性的差异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差异;用显微测量法比较供试材料维管束性状的差异;分别测定供试材料的还原糖、总糖及氮、磷、钾含量。结果表明:A232对三化螟表现中抗,其鞘维管束间距、茎秆直径、小维管束间距、茎大维管束直径均极显著低于感螟对照F77;除A232的还原糖含量显著低于F77与冈优188外,3种供试材料的总糖、氮、磷、钾含量差异均不显著。经综合分析,抗螟种质A232分蘖力较强、株高较矮、叶鞘较短、小维管束排列更紧密,植株还原糖含量较低,这些特点有利于抵抗或减轻三化螟幼虫为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抗虫性 三化螟 枯心率 农艺性状 维管束 营养物质
原文传递
稻纵卷叶螟抗药性监测及高效防治药剂筛选
14
作者 张帅 李鸿双 +7 位作者 秦萌 董蓓蓓 任宗杰 杨凤霞 陈秋芳 吴向辉 吴顺凡 高聪芬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5-69,共5页
2023年在监测湖南邵东、安徽无为稻纵卷叶螟种群抗药性水平的基础上,在湖南和安徽开展了施药防治稻纵卷叶螟田间试验。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湖南邵东稻纵卷叶螟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四唑虫酰胺、四氯虫酰胺、阿维菌素、甲维盐表现中抗,... 2023年在监测湖南邵东、安徽无为稻纵卷叶螟种群抗药性水平的基础上,在湖南和安徽开展了施药防治稻纵卷叶螟田间试验。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湖南邵东稻纵卷叶螟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四唑虫酰胺、四氯虫酰胺、阿维菌素、甲维盐表现中抗,抗性倍数12.0~38.9倍;对茚虫威、乙基多杀菌素敏感;安徽无为种群高抗氯虫苯甲酰胺(115.4倍),中抗甲维盐(13.3倍),对茚虫威敏感。湖南、安徽2地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推荐剂量下,多杀霉素和乙基多杀菌素对稻纵卷叶螟的虫口防效为70.7%~90.3%,保叶效果为81.1%~91.6%;茚虫威的综合虫口防效与保叶效果也较高,上述3种药剂控制试验地稻纵卷叶螟的效果优于其他供试药剂。由此推荐在稻纵卷叶螟防治实践中使用多杀菌素类药剂、茚虫威,严格限制稻纵卷叶螟已产生抗性的双酰胺类、阿维菌素类药剂、毒死蜱的使用,以延缓抗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 抗药性监测 杀虫剂 防效
原文传递
草地贪夜蛾与东方黏虫的耐寒性及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越冬情况比较
15
作者 常向前 吕亮 +2 位作者 杨小林 王佐乾 张舒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共5页
草地贪夜蛾和东方黏虫均为我国农业重大害虫,两者具有相似的寄主和生态位,存在种间竞争。通过室内低温模拟试验、冬季室外笼罩试验及田间调查,比较了草地贪夜蛾与东方黏虫的耐寒性,以及两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越冬情况的差异。研究发现:... 草地贪夜蛾和东方黏虫均为我国农业重大害虫,两者具有相似的寄主和生态位,存在种间竞争。通过室内低温模拟试验、冬季室外笼罩试验及田间调查,比较了草地贪夜蛾与东方黏虫的耐寒性,以及两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越冬情况的差异。研究发现:东方黏虫幼虫在7℃的平均存活时间是草地贪夜蛾的5.7~5.8倍,在0℃是草地贪夜蛾的4.2~7.2倍。在7℃,草地贪夜蛾的蛹在28 d内全部死亡,东方黏虫的蛹存活可超过28 d;在0℃,草地贪夜蛾的蛹最多存活14 d,东方黏虫的蛹存活可超过14 d。冬季在武汉室外笼罩3个月后,发现有存活的东方黏虫幼虫,未发现存活的草地贪夜蛾。在长江中下游的几个典型区域均发现了田间越冬存活的东方黏虫幼虫、蛹或成虫,而未发现活体草地贪夜蛾。上述结果表明,东方黏虫比草地贪夜蛾更耐寒,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可以越冬,草地贪夜蛾在该区域无法越冬,这导致翌年春季作物上东方黏虫可能早于草地贪夜蛾出现,使其在种间竞争的初期占据优势。该结论为研究入侵物种(草地贪夜蛾)与本地物种(东方黏虫)的种间竞争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东方黏虫 耐寒性 越冬 长江中下游地区 种间竞争
原文传递
抗茶角胸叶甲茶树资源的筛选
16
作者 康彦凯 丁玎 +5 位作者 杨辉 杨文波 李赛君 瞿玉国 段继华 周凌云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7-71,108,共6页
在茶角胸叶甲暴发流行于茶树资源圃的次月,通过测定当年生茶枝第3叶虫孔数目与为害面积,鉴定评价了57份茶树种质材料对茶角胸叶甲(Basilepta melanopus Lefevre)的抗虫性和抗性等级。研究表明,所鉴定材料中未发现完全免疫的茶树资源,但... 在茶角胸叶甲暴发流行于茶树资源圃的次月,通过测定当年生茶枝第3叶虫孔数目与为害面积,鉴定评价了57份茶树种质材料对茶角胸叶甲(Basilepta melanopus Lefevre)的抗虫性和抗性等级。研究表明,所鉴定材料中未发现完全免疫的茶树资源,但明确61-丰-01、宋坳73-01、中叶黄、白毫早、槠叶齐抗虫性强,同时发现福大60、雨大3号、苦茶47与苦茶3号均为中高感茶树品种(系)。57份茶树种质资源之间抗茶角胸叶甲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中小叶种和苦茶资源抗虫性较差,在抗虫性品种选育时可进行规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质资源 茶角胸叶甲 危害率
原文传递
葡萄霜霉病流行传播模型和扩散规律研究
17
作者 于舒怡 李柏宏 +3 位作者 刘丽 王辉 关天舒 刘长远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5,共10页
为明确葡萄霜霉病流行空间传播动态规律,对葡萄霜霉病的传播梯度和空间分布进行定时定株系统调查。应用OriginPro 2019软件中曲线方程拟合程序分别构建病害的直向和多向传播梯度模型,并推导获得病害最大传播距离和传播速率。结果表明,... 为明确葡萄霜霉病流行空间传播动态规律,对葡萄霜霉病的传播梯度和空间分布进行定时定株系统调查。应用OriginPro 2019软件中曲线方程拟合程序分别构建病害的直向和多向传播梯度模型,并推导获得病害最大传播距离和传播速率。结果表明,沈阳地区葡萄霜霉病初期病株集中在菌源中心附近,且单株病情指数偏低;随后菌源中心四周病株的病情指数急剧增加,且水平方向上单株病情指数呈现明显钟罩状分布。病害直向传播曲线呈中心式传播。Exponential模型是病害直向传播梯度的最佳模拟模型。病害在平行于(或垂直于)垄向的传播呈现典型的偏正态分布,由于风向和风速的不同,发病中心分别向北向和东向发生了一定的偏移。病害多向传播梯度呈钟罩状非对称分布,Gaussian曲面模型是拟合病害多向传播的最佳模型。利用Exponential模型可较准确预测出东、西、南和北4个方向上的最大传播距离为19.3~41.1 m,日均传播速率为0.18~0.45 m/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霜霉病 空间动态 模拟模型 传播梯度
原文传递
山东湿地生防菌筛选及解淀粉芽孢杆菌JQ-3的防病促生作用
18
作者 张淑静 张淑凤 +5 位作者 杨萍 肖琳 曲田丽 张保华 牛赡光 杜丰玉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21,共6页
山东为湿地大省,为充分发掘湿地微生物所蕴藏的生防潜力,以耐药灰霉菌为靶标,从山东省内14处湿地累计分离到具拮抗作用的生防菌143株,其中拮抗作用较强的包括5株解淀粉芽孢杆菌、4株枯草芽孢杆菌以及较为少见的沙福芽孢杆菌、南海芽孢... 山东为湿地大省,为充分发掘湿地微生物所蕴藏的生防潜力,以耐药灰霉菌为靶标,从山东省内14处湿地累计分离到具拮抗作用的生防菌143株,其中拮抗作用较强的包括5株解淀粉芽孢杆菌、4株枯草芽孢杆菌以及较为少见的沙福芽孢杆菌、南海芽孢杆菌各1株。选择对灰霉菌菌丝生长抑制力最强的解淀粉芽孢杆菌JQ-3,初步调查其防病促生作用,发现该菌能较好地预防葡萄果实感染灰霉病,在花生幼苗盆栽试验中表现出对白绢病的预防作用,并能促进幼苗根系生长。综上得出,山东湿地蕴藏着较丰富的生防微生物资源,本研究分离得到的解淀粉芽孢杆菌JQ-3可用于功能菌剂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湿地 农用生防菌 灰霉病 花生白绢病
原文传递
无人机以不同参数施药防治花生褐斑病的效果
19
作者 刘彦珍 吴秋芳 +1 位作者 王彩霞 王景顺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2-86,共5页
为探索无人机作业防治花生褐斑病的适宜用药与飞行参数,在河南省内黄县花生田开展了飞防试验,使用植保无人机喷施戊唑醇、咪鲜胺或吡唑醚菌酯,设置不同的飞行高度、速度和喷药量,调查不同处理防治花生褐斑病的效果与处理区花生荚果增产... 为探索无人机作业防治花生褐斑病的适宜用药与飞行参数,在河南省内黄县花生田开展了飞防试验,使用植保无人机喷施戊唑醇、咪鲜胺或吡唑醚菌酯,设置不同的飞行高度、速度和喷药量,调查不同处理防治花生褐斑病的效果与处理区花生荚果增产情况。结果表明,无人机喷施上述药剂对褐斑病均有一定防效,处理区荚果产量均高于清水对照;不同处理区防病效果存在差异,随着防效的提高,相应处理区内瘪荚果减少、多粒荚果增多;3种药剂中,咪鲜胺的应用效果整体优于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经综合评价,无人机施药防治花生褐斑病的适宜方案为25%咪鲜胺乳油30 mL/667m^(2)+飞防助剂1 mL/667m^(2),飞行高度2 m、速度3 m/s,喷药流量1.4 L/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保无人机 花生褐斑病 杀菌剂 防效 增产率
原文传递
中国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科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20
作者 吴先福 郭韫丽 +1 位作者 游秋花 薛芳森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3-31,38,共10页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隶属植物保护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通过梳理该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该学科建设和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到的发表于2000—2022年的5746篇研究...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隶属植物保护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通过梳理该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该学科建设和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到的发表于2000—2022年的5746篇研究生学位论文为数据来源,运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科学位论文的发文量总体呈先增后降趋势;关键词共现分析发现学科重点围绕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烟粉虱(Bemisia tabaci)等重大农业害虫开展研究;关键词聚类分析显示研究的重点领域集中在基因克隆、系统发育、转录组等13个主题;关键词突现分析表明转录组、生殖、共生菌等将成为未来的研究趋势。通过探索当前我国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科的研究热点及研究进展,可为未来学者完善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学位论文 CITESPACE 知识图谱 可视化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