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抗肿瘤治疗时都可能引发恶心呕吐。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CINV)是最为常见也是目前研究最为深入的不良反应;放疗所致恶心呕吐(radiation-indu...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抗肿瘤治疗时都可能引发恶心呕吐。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CINV)是最为常见也是目前研究最为深入的不良反应;放疗所致恶心呕吐(radiation-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RINV)、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所致恶心呕吐(targeted therapy and immun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TIINV)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专家组在《化疗所致恶心呕吐全程管理上海专家共识(2018年版)》的基础上,根据近年来抗肿瘤治疗所致恶心呕吐(antineoplastic-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AINV)领域的循证医学新证据,结合上海一线肿瘤治疗专家的实际临床经验,最终形成《抗肿瘤治疗所致恶心呕吐全程管理上海专家共识(2024年版)》,以便进一步在上海地区积极、合理、规范、全程地预防和处理AINV,保障患者的治疗强度和医疗安全。展开更多
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是一种局限于乳腺终末导管,未突破基底膜的乳腺癌病理类型,与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关系密切,被认为是其前驱病变。当DCIS突破基底膜侵入周围组织可形成浸润灶,若...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是一种局限于乳腺终末导管,未突破基底膜的乳腺癌病理类型,与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关系密切,被认为是其前驱病变。当DCIS突破基底膜侵入周围组织可形成浸润灶,若单个浸润灶最大径线小于1 mm或多个浸润灶中最大者径线小于1 mm时,即定义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12%~40%未经治疗和干预的DCIS会进展为IDC,DCIS和IDC可同时存在;但也有相当一部分DCIS始终不会进展,预后相对较好,DCIS的过度诊断和治疗成为目前的关注点。DCIS的组织学分级主要依据细胞核的形态分为低、中、高3个核级,受体的表达情况、分子分型的分布在DCIS、DCIS-Mi和IDC之间也存在着显著差异。伴或不伴微浸润及不同组织学分级的DCIS的临床处理方式、治疗方案、预后及患者风险收益情况有较大差别,也一直存在较多争议。现代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初步实现了对其组织学分级、浸润情况及患者预后的评估。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乳腺影像学检查技术主要有钼靶X线摄影(mammography,MG)、超声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3种检查技术的成像原理不同,在乳腺疾病影像诊断中各有优势和不足,但又可互为补充,在病变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乳腺钼靶X线摄影具有安全可靠、重复性好的优点,是国际指南推荐的首选的乳腺癌筛查方式,DCIS在钼靶X线片上的主要表现可分为非钙化型病变和钙化型病变;在超声上主要表现为肿块型和非肿块型病变,后者又可分为低回声改变、钙化、导管改变和结构紊乱扭曲等;MRI对不伴钙化及多灶性DCIS的检出比钼靶X线摄影敏感性更高,对病变范围的评估准确性更高,但也存在诊断特异性不高、对微钙化显示不敏感等不足;此外,影像组学在DCIS的组织病理学评估预测及指导个体化精准治疗方面潜力巨大。在当前精准医疗时代,影像学特征、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基因检测结果等在预测患者预后方面的价值日益显现,DCIS的早期精确诊断及明确分子分型在临床工作中亦极为重要。通过分子分型、组织学分级和影像表现来预测不同治疗可能带来的获益,以制订最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已成为目前临床治疗的共识。本文就DCIS的影像学表现与分子分型、组织病理学及预后方面的相关性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展开更多
中国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较轻,60%的女性患者在诊断时为绝经前。与绝经后相比,未绝经女性卵巢功能旺盛,可持续大量分泌雌激素、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卵巢功能抑制(ovarian function suppression,OFS)已用于乳腺癌临床治疗数十年,大量循...中国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较轻,60%的女性患者在诊断时为绝经前。与绝经后相比,未绝经女性卵巢功能旺盛,可持续大量分泌雌激素、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卵巢功能抑制(ovarian function suppression,OFS)已用于乳腺癌临床治疗数十年,大量循证证据表明,单用OFS和加用OFS均可降低未绝经女性乳腺癌的复发风险并改善生存。部分OFS研究的长期随访数据(SOFT/TEXT研究12和13年随访、STO-5研究20年随访、亚裔人群的ASTRRA研究8年随访)近期陆续公布,进一步证实对于早期乳腺癌患者加用OFS可显著降低10年以上的复发风险,提高治愈可能。monarchE和NATALEE研究显示,部分CDK4/6抑制剂叠加在绝经前早期乳腺癌患者含有药物去势[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analog,GnRHa)]的辅助内分泌治疗方案时仍可进一步增加生存获益。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召集了国内乳腺癌治疗领域的临床专家,在2021年版的基础上共同商讨编制了《中国早期乳腺癌卵巢功能抑制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4年版)》。本共识建议,GnRHa仍作为绝经前激素受体阳性早期乳腺癌OFS方式的首选。GnRHa联合内分泌治疗基础上添加特定CDK4/6抑制剂的激素受体阳性绝经前乳腺癌获益人群包括:淋巴结阳性,淋巴结阴性且满足任一条件[G3,G2伴Ki-67增殖指数≥20%,G2伴多基因检测(21基因评分、Prosigna PAM50、MammaPrint、EndoPredict)高危]。本共识也认可将2023年St.Gallen共识中有化疗指征的风险因素作为OFS适用判定标准之一。GnRHa用药推荐根据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化疗前的卵巢功能状态进行决策。如果考虑卵巢保护,推荐GnRHa同步化疗,不影响患者生存获益;如果不考虑卵巢保护,GnRHa同步化疗和GnRHa在化疗结束后序贯使用均被认可,后者更为推荐。围绝经期患者的内分泌治疗建议参照绝经前方案。GnRHa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时长建议为5年。中高危患者完成5年联合GnRHa的内分泌治疗后,如果未绝经且耐受性良好,可考虑继续2~5年联合GnRHa的内分泌治疗或单用2~5年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ERM)治疗。辅助治疗方案中添加GnRHa安全可耐受,推荐应用前和患者充分沟通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可能的不良事件,安全性管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对于接受药物去势的患者,在去势过程中不推荐常规监测雌激素水平,如怀疑不完全的OFS(包括改变用法如注射人员缺乏该药物熟练注射经验、更换剂型或出现某些可能提示卵巢功能恢复的生理变化如月经恢复或更年期症状的周期性波动时),可进行雌激素水平测定以辅助决策。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如有需求,无论激素受体阳性或阴性,均可使用GnRHa保护卵巢功能,降低卵巢功能早衰的发生风险,减少生育能力损害,推荐化疗前至少1周开始使用GnRHa,每28 d 1次,直至化疗结束后2周给予最后1剂。针对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开展的临床试验,不推荐仅纳入绝经后人群,也应当探索GnRHa应用条件下的绝经前人群,以明确试验药物对这类患者的实际效应。另外本共识还新增了早期/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OFS药物应用的全程管理路径,以期进一步助力临床决策。展开更多
奥沙利铂是多种恶性肿瘤治疗的基石药物。超敏反应是奥沙利铂令人困扰的不良反应之一,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常迫使医师停用奥沙利铂,转寻其他替代方案,而这些替代方案可能效果更差、耐受性更低和(或)价格更昂贵。奥沙利铂超敏反应主要表现...奥沙利铂是多种恶性肿瘤治疗的基石药物。超敏反应是奥沙利铂令人困扰的不良反应之一,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常迫使医师停用奥沙利铂,转寻其他替代方案,而这些替代方案可能效果更差、耐受性更低和(或)价格更昂贵。奥沙利铂超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经典的Ⅰ型过敏反应,另外还包含细胞因子释放反应及混合型。临床上最关注的是严重过敏反应的管理以及针对发生超敏反应后奥沙利铂再挑战的问题。因此,本专家组基于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对奥沙利铂超敏反应的定义、临床特征、诊断、分类与分级标准、处理以及再挑战进行充分的评估与讨论,最终形成《奥沙利铂超敏反应全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以便进一步规范对奥沙利铂超敏反应的全程管理。本共识已在国际实践指南注册与透明化平台(Practice guideline REgistration for transPAREncy,PREPARE)上注册,注册编号为PREPARE-2024CN371。展开更多
文摘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抗肿瘤治疗时都可能引发恶心呕吐。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CINV)是最为常见也是目前研究最为深入的不良反应;放疗所致恶心呕吐(radiation-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RINV)、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所致恶心呕吐(targeted therapy and immun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TIINV)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专家组在《化疗所致恶心呕吐全程管理上海专家共识(2018年版)》的基础上,根据近年来抗肿瘤治疗所致恶心呕吐(antineoplastic-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AINV)领域的循证医学新证据,结合上海一线肿瘤治疗专家的实际临床经验,最终形成《抗肿瘤治疗所致恶心呕吐全程管理上海专家共识(2024年版)》,以便进一步在上海地区积极、合理、规范、全程地预防和处理AINV,保障患者的治疗强度和医疗安全。
文摘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是一种局限于乳腺终末导管,未突破基底膜的乳腺癌病理类型,与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关系密切,被认为是其前驱病变。当DCIS突破基底膜侵入周围组织可形成浸润灶,若单个浸润灶最大径线小于1 mm或多个浸润灶中最大者径线小于1 mm时,即定义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12%~40%未经治疗和干预的DCIS会进展为IDC,DCIS和IDC可同时存在;但也有相当一部分DCIS始终不会进展,预后相对较好,DCIS的过度诊断和治疗成为目前的关注点。DCIS的组织学分级主要依据细胞核的形态分为低、中、高3个核级,受体的表达情况、分子分型的分布在DCIS、DCIS-Mi和IDC之间也存在着显著差异。伴或不伴微浸润及不同组织学分级的DCIS的临床处理方式、治疗方案、预后及患者风险收益情况有较大差别,也一直存在较多争议。现代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初步实现了对其组织学分级、浸润情况及患者预后的评估。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乳腺影像学检查技术主要有钼靶X线摄影(mammography,MG)、超声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3种检查技术的成像原理不同,在乳腺疾病影像诊断中各有优势和不足,但又可互为补充,在病变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乳腺钼靶X线摄影具有安全可靠、重复性好的优点,是国际指南推荐的首选的乳腺癌筛查方式,DCIS在钼靶X线片上的主要表现可分为非钙化型病变和钙化型病变;在超声上主要表现为肿块型和非肿块型病变,后者又可分为低回声改变、钙化、导管改变和结构紊乱扭曲等;MRI对不伴钙化及多灶性DCIS的检出比钼靶X线摄影敏感性更高,对病变范围的评估准确性更高,但也存在诊断特异性不高、对微钙化显示不敏感等不足;此外,影像组学在DCIS的组织病理学评估预测及指导个体化精准治疗方面潜力巨大。在当前精准医疗时代,影像学特征、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基因检测结果等在预测患者预后方面的价值日益显现,DCIS的早期精确诊断及明确分子分型在临床工作中亦极为重要。通过分子分型、组织学分级和影像表现来预测不同治疗可能带来的获益,以制订最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已成为目前临床治疗的共识。本文就DCIS的影像学表现与分子分型、组织病理学及预后方面的相关性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文摘奥沙利铂是多种恶性肿瘤治疗的基石药物。超敏反应是奥沙利铂令人困扰的不良反应之一,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常迫使医师停用奥沙利铂,转寻其他替代方案,而这些替代方案可能效果更差、耐受性更低和(或)价格更昂贵。奥沙利铂超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经典的Ⅰ型过敏反应,另外还包含细胞因子释放反应及混合型。临床上最关注的是严重过敏反应的管理以及针对发生超敏反应后奥沙利铂再挑战的问题。因此,本专家组基于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对奥沙利铂超敏反应的定义、临床特征、诊断、分类与分级标准、处理以及再挑战进行充分的评估与讨论,最终形成《奥沙利铂超敏反应全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以便进一步规范对奥沙利铂超敏反应的全程管理。本共识已在国际实践指南注册与透明化平台(Practice guideline REgistration for transPAREncy,PREPARE)上注册,注册编号为PREPARE-2024CN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