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公路交通科技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共找到
25,640
篇文章
<
1
2
…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仰拱结构受力特性与参数优化
被引量:
4
1
作者
陈建勋
牛嘉伟
+2 位作者
刘伟伟
罗彦斌
陈丽俊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6-137,159,共13页
为探索高地应力软岩隧道施工期间仰拱结构受力特性与合理支护参数,以陕西省宝汉高速公路连城山隧道工程为依托,针对仰拱施工病害及其主要影响因子,采用现场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不同影响因素下的仰拱结构变形与力学响应,...
为探索高地应力软岩隧道施工期间仰拱结构受力特性与合理支护参数,以陕西省宝汉高速公路连城山隧道工程为依托,针对仰拱施工病害及其主要影响因子,采用现场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不同影响因素下的仰拱结构变形与力学响应,分析了仰拱结构变形与受力对不同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基于仰拱结构病害特征及数值模拟结果,对仰拱半径(深度)、仰拱厚度等支护参数进行了优化,并进行了工程验证。结果表明:连城山隧道施工期间仰拱二次衬砌最大接触压力达1.034 MPa,混凝土最大应力超过其抗压强度(30 MPa),出现了仰拱回填隆起、开裂等病害,仰拱设计支护参数难以保障结构稳定;地应力水平和基底围岩劣化对仰拱结构变形与受力状态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基底软化深度的影响最为突出,地应力水平次之;减小仰拱半径、增大仰拱厚度、增大仰拱钢筋直径、减小仰拱钢筋间距均能显著抑制仰拱变形,而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对控制仰拱变形效果不明显,且经济性较差;优化后的仰拱受力得以明显改善,有效控制了仰拱结构病害,避免了频繁拆换仰拱,保障了隧道结构安全稳定。研究成果可为类似软岩隧道仰拱变形控制及病害防治提供重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受力特性
现场试验
参数优化
仰拱
软岩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路用性能的热再生沥青混合料RAP掺量研究
被引量:
3
2
作者
王智超
胡槟
+1 位作者
沈明燕
欧阳睿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7,共8页
为解决沥青路面热再生技术中RAP掺量受限,提高沥青混合料再生利用效益,对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RAP掺量开展了研究。首先,从试验材料的性能测试着手,严格控制试验材料的质量,对7种不同RAP掺量下再生沥青混合料进行详细的配合比设计;然后通...
为解决沥青路面热再生技术中RAP掺量受限,提高沥青混合料再生利用效益,对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RAP掺量开展了研究。首先,从试验材料的性能测试着手,严格控制试验材料的质量,对7种不同RAP掺量下再生沥青混合料进行详细的配合比设计;然后通过高温车辙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小梁低温弯曲试验和间接拉伸疲劳试验,综合测试不同RAP掺量下AC-20型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和疲劳耐久性等4类路用性能;最后,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确定了RAP掺量与路用性能评价指标之间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1)随着RAP掺量的增加,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逐渐提高,水稳、低温和疲劳性能逐渐下降,并且其高温、低温和水稳性能的评价指标均在30%~40%的RAP掺量范围内加速变化,而疲劳性能的评价指标在40%~50%RAP掺量范围内加速变化;(2)灰色关联度分析显示RAP掺量与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联系最为紧密,因此其高温性能对RAP掺量变化最为敏感;(3)根据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评价指标与RAP掺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并结合路用性能随RAP掺量增加的变化规律以及沥青路面结构层功能,综合确定本批AC-20型再生沥青混合料中RAP合理掺量范围为35%~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热再生沥青混合料
试验分析
路用性能
RAP掺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公路交通科技》征稿简则
3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公路交通科技》杂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主管、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4年,月刊,大16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现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TPCD).
关键词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学术性期刊
核心期刊
征稿简则
《公路交通科技》
交通运输部
公开发行
北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公路交通科技》征稿简则
4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公路交通科技》杂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主管、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4年,月刊,大16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现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TPCD)...
《公路交通科技》杂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主管、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4年,月刊,大16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现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核心期刊
学术性期刊
征稿简则
《公路交通科技》
交通运输部
公开发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公路交通科技》征稿简则
5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F0003-F0003,共1页
《公路交通科技》杂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主管、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4年,月刊,大16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现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TPCD)...
《公路交通科技》杂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主管、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4年,月刊,大16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现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武汉大学RCCSE核心期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学术性期刊
征稿简则
《公路交通科技》
交通运输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公路交通科技》征稿简则
6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公路交通科技》杂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主管、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4年,月刊,大16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现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TPCD)...
《公路交通科技》杂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主管、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4年,月刊,大16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现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武汉大学RCCSE核心期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学术性期刊
征稿简则
《公路交通科技》
交通运输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网联混合流高速公路车道管理及通行能力分析
被引量:
1
7
作者
王正武
陈涛
+1 位作者
向健
贺正冰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1-202,211,共13页
为提高网联混合交通流环境下高速公路基本路段通行能力,需针对车流量、网联自动驾驶车辆(CAV)比例制定与之匹配的车道管理策略。针对低CAV比例环境下CAV专用车道闲置浪费的问题,提出了一种CAV优先车道管理策略。利用跟驰模型推导了混合...
为提高网联混合交通流环境下高速公路基本路段通行能力,需针对车流量、网联自动驾驶车辆(CAV)比例制定与之匹配的车道管理策略。针对低CAV比例环境下CAV专用车道闲置浪费的问题,提出了一种CAV优先车道管理策略。利用跟驰模型推导了混合交通流基本图模型,构建了人工驾驶车辆(HV)专用车道、CAV专用车道、混行车道及CAV优先车道通行能力模型,分析了高速公路不同车道组合方案适用的交通需求范围。然后,以双向4车道高速公路为例,基于SUMO仿真平台分析了CAV优先车道性能,对不同车道组合方案的通行能力和适用范围进行了仿真验证,并从效率、安全及能耗角度对车道组合方案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适用性方面,CAV比例p≤0.5时,两条混行车道适用的交通需求范围最大,CAV优先车道次之,CAV专用车道最小;在效率方面,p≤0.5时,设置CAV专用车道方案的效率最差,CAV优先车道表现较好,且p越小优先车道效率提升越显著;在安全、能耗方面,设置CAV专用车道方案的能耗和安全性能较佳,CAV优先车道次之;在p>0.5时,设置CAV专用车道方案的综合表现更优;在多种车道管理方案均可行时,相比于两条混行车道方案,采取其他车道管理措施在安全、能耗上的表现均有提升;在需求D≤2500 veh/h,p≤0.5时,相比于其他车道方案,采用CAV优先车道方案既能满足通行需求、降低能耗,也能更充分地利用道路资源,综合表现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车道管理策略
通行能力分析
CAV优先车道
混合交通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钢渣沥青混合料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
2
8
作者
惠迎新
王欣宇
+1 位作者
徐新强
赵涛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38,共17页
为了总结钢渣在道路工程领域的研究现状,推动钢渣沥青混合料的应用,把握其发展现状并梳理发展需求,综述了国内外钢渣沥青混合料的应用与研究进展。通过对钢渣沥青混合料的制备与施工工艺进行总结分析,围绕钢渣掺量变化,分析其对沥青混...
为了总结钢渣在道路工程领域的研究现状,推动钢渣沥青混合料的应用,把握其发展现状并梳理发展需求,综述了国内外钢渣沥青混合料的应用与研究进展。通过对钢渣沥青混合料的制备与施工工艺进行总结分析,围绕钢渣掺量变化,分析其对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归纳出目前钢渣沥青混合料的优势与不足。最后,分别对钢渣沥青混合料的经济效益、体积膨胀性和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估,旨在为钢渣沥青混合料的深入研究与应用提供启示和借鉴。结果表明:钢渣沥青路面具有路用性能优越、服役寿命长、绿色环保等优势,在多个工程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在制备钢渣沥青混合料时,级配、原材料种类以及制备工艺的差异均会对混合料性能产生关键影响;在施工过程中,由于钢渣的特殊性,需严格控制运输、摊铺以及碾压阶段的温度与均匀性;钢渣掺量对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有显著影响,适当掺入钢渣可提升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高温稳定性、抗疲劳性以及抗滑性,但会降低体积稳定性,综合考虑各项指标后建议钢渣适宜掺量范围为40%~50%;在钢渣沥青混合料的推广应用中,应综合评估不同地区的经济效益,并选择合适的钢渣处理工艺,以进一步改善钢渣的应用性能、提高处理效率并降低成本,为工程建设带来更好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钢渣沥青混合料
综合评估
钢渣掺量
制备与施工
路用性能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沥青路面热反射封层材料降温性能与机理研究
被引量:
1
9
作者
张金喜
董子震
+1 位作者
禚永昌
孙国强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热反射型沥青路面封层可有效降低沥青路面温度,从而避免车辙病害。采用中空陶瓷微珠(HCB)和中空玻璃微珠(HGB)两种热反射材料,分别与雾封层和稀浆封层两种预防性养护技术结合,制备沥青路面热反射封层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与X...
热反射型沥青路面封层可有效降低沥青路面温度,从而避免车辙病害。采用中空陶瓷微珠(HCB)和中空玻璃微珠(HGB)两种热反射材料,分别与雾封层和稀浆封层两种预防性养护技术结合,制备沥青路面热反射封层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与X射线衍射(XRD)对两种热反射材料的微观形貌与化学组成进行表征;通过室内降温试验对不同封层形式与不同热反射材料的降温效果进行研究,利用室外降温试验对热反射稀浆封层的降温效果进行研究,并探讨了HCB与HGB在封层中的热反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SEM与XRD试验显示HCB与HGB微观结构与化学组成使其有利于降低路面温度;室内降温试验表明,含8%HGB的热反射稀浆封层温度可降低2.6℃,含100%HGB热反射雾封层温度可降低1℃,热反射稀浆封层降温效果优于热反射雾封层,并且在相同掺量下,添加HGB的降温效果优于添加HCB;室外降温试验结果表明,相比未掺加热反射材料的稀浆封层,含8%HGB的热反射稀浆封层的降温效果可达5.2℃;相比未加铺热反射稀浆封,含8%HGB的热反射稀浆封层的降温效果达到3.3℃,热反射稀浆封在具备养护功能的同时也可以达到降温效果。研究结果可为公路关键路段的日常预防性养护提供一种可行的车辙病害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降温效果
降温试验
热反射材料
热反射封层
中空玻璃微珠
中空陶瓷微珠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粘铝合金板加固RC梁抗弯性能试验及正截面承载力
被引量:
1
10
作者
黄海林
何培根
+1 位作者
周福林
谭永杰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15,125,共12页
为了探讨铝合金板厚度与端部U形铝合金箍板构造对RC梁破坏机理及抗弯性能的影响,对16根铝合金板加固RC梁进行了4点弯曲静力加载试验。在试验梁底铝合金板的表面以及试验梁跨中截面的顶面、侧面粘贴应变片,在试验梁底跨中、梁顶两端支座...
为了探讨铝合金板厚度与端部U形铝合金箍板构造对RC梁破坏机理及抗弯性能的影响,对16根铝合金板加固RC梁进行了4点弯曲静力加载试验。在试验梁底铝合金板的表面以及试验梁跨中截面的顶面、侧面粘贴应变片,在试验梁底跨中、梁顶两端支座布置百分表。为了推导铝合金板加固RC梁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式,基于试验得到的破坏机理,通过引入6个基本假定,分析了5种不同破坏模式的相对受压区高度。建立了各破坏模式下铝合金板加固RC梁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式,并将其与引入文献中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试件破坏形态包括适筋破坏、端部铝合金板与结构胶剥离、端部铝合金板与梁剥离及中部铝合金板剥离4种情况;当端部设置U形铝合金箍板时,可有效抑制端部铝合金板发生剥离,使钢筋与铝合金板的材料性能得到充分发挥,试件承载力与延性明显提升;当铝合金板厚度分别为2~6 mm时,试件承载力随铝合金板厚度的增加而提高;端部设置U形铝合金箍板可有效防止端部铝合金板发生剥离,但试件仍可能会出现中部铝合金板剥离现象;当试件出现适筋破坏特征时,试件抗弯承载力的计算值与试验值比值均在1以下。本研究所提计算式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和适用性,可为工程实际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抗弯加固
粘铝合金板加固
RC梁
正截面承载力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吸波材料对水泥砂浆力学及升温特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
1
11
作者
张丰焰
吴永畅
+2 位作者
邱贺枰
张永亮
钱松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42,共8页
针对吸波材料对吸波砂浆升温特性、力学特性影响不明的研究现状,优选铁粉、石墨、碳纤维、钢纤维、磁铁矿粉等吸波材料,制备吸波砂浆,结合使用红外线热成像与循环微波加热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材料组成吸波砂浆的力学强度、升温特性、温场...
针对吸波材料对吸波砂浆升温特性、力学特性影响不明的研究现状,优选铁粉、石墨、碳纤维、钢纤维、磁铁矿粉等吸波材料,制备吸波砂浆,结合使用红外线热成像与循环微波加热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材料组成吸波砂浆的力学强度、升温特性、温场分布以及微波循环耐久性能。结果表明:碳纤维对砂浆的微波加热特性的改善作用最优,少量的碳纤维吸波水泥砂浆的升温特性就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改善,1.5%的碳纤维含量可以提高水泥砂浆1.59倍的升温速率。石墨和钢纤维对砂浆的升温特性改善效果较优,1.5%的石墨和钢纤维含量可以分别提高水泥砂浆1.19和1.16倍的升温速率。不同种类的吸波材料对水泥砂浆的力学性能有着不同的影响,铁粉的掺入会使砂浆的抗折强度降低;石墨的掺入提高了水泥砂浆的抗折强度,但是随着石墨掺量的增多,提高的程度变小;钢纤维在掺入较小比例时强度得到提高;而碳纤维吸波水泥砂浆的抗折强度随着碳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增加,1.5%的碳纤维含量可以提高水泥砂浆1.13倍的抗折强度。研究表明,所选取的多种吸波材料中,碳纤维可以同时提高砂浆的微波升温特性和力学强度,同时使砂浆获得良好的微波循环耐久性,适合作为微波除冰路面的吸波掺加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力学强度
温度场优化
吸波混凝土
导热材料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膨胀岩隧道缓冲层复合支护体系让压机理
12
作者
刘刚
王皓
+2 位作者
许崇帮
缪圆冰
龚建伍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1-188,共8页
为构建缓冲层复合支护体系理论模型,分析缓冲层复合支护体系让压机理,弥补当前缓冲层让压机理的局限性。利用弹性力学知识,以单层厚壁圆筒模型为基础构建3层厚壁圆筒模型,推导出缓冲层复合支护体系中支护结构受力与外荷载之间函数关系,...
为构建缓冲层复合支护体系理论模型,分析缓冲层复合支护体系让压机理,弥补当前缓冲层让压机理的局限性。利用弹性力学知识,以单层厚壁圆筒模型为基础构建3层厚壁圆筒模型,推导出缓冲层复合支护体系中支护结构受力与外荷载之间函数关系,并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验证缓冲层复合支护结构受力解析解的正确性。基于此理论模型,分析了有无缓冲层复合支护体系中二衬和初支的受力特点,总结出缓冲层让压机理:在含有缓冲层的复合支护体系中,缓冲层材料被压缩,初支能够发生更大的向内变形量,进而吸收外部荷载作用,减小二衬的受力,从而整个结构能够实现让压效果,即缓冲层复合支护通过缓冲层压缩实现让压。通过改变缓冲层厚度对让压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缓冲层厚度为5 cm时,初支的形变量增加了1.34 cm,传递到二衬上的作用力也相应减小了71.6%;当缓冲层厚度增加至10 cm时,二衬的受力也进一步减小,对二衬结构更为有利。在让压支护体系中,随着缓冲层被压缩,初支也会发生更大的变形,初支内部应力也会增大,尤其是环向应力,即缓冲层的让压对初支受力是不利的,对二衬受力是有利的。因此,在复合让压支护体系中,当外部作用力一定时,对支护体系中缓冲层的设计要同时考虑初支和二衬的应力,即缓冲层的厚度存在一个最优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让压机理
厚壁圆筒模型
缓冲层
膨胀岩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桩板式路基引扩孔灌浆后植入桩的承载特性
13
作者
赵宇
张浩
+1 位作者
江磊
王伟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6-64,共9页
为了探明桩板路基结构中引扩孔灌浆后植入预制混凝土桩的承载特性和荷载传递机制,以G3W德阳-上饶高速公路合肥至枞阳段桩板路基桩基工程为依托,开展了2组不同扩孔条件下孔内灌入砂浆后植入预制桩的静载荷试验。考虑植入桩中内部芯桩、...
为了探明桩板路基结构中引扩孔灌浆后植入预制混凝土桩的承载特性和荷载传递机制,以G3W德阳-上饶高速公路合肥至枞阳段桩板路基桩基工程为依托,开展了2组不同扩孔条件下孔内灌入砂浆后植入预制桩的静载荷试验。考虑植入桩中内部芯桩、外围砂浆固结体与周围土三者的相互作用,基于界面剪切试验,揭示了芯桩-砂浆界面、砂浆-土界面剪切性能的非线性,并分别建立了砂浆-土界面双曲线剪切模型和芯桩混凝土-砂浆界面弹性-破坏剪切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引扩孔灌浆后植入桩三维数值分析模型。现场载荷试验结果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可靠性,并对引扩孔灌浆后植入桩的荷载传递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引扩孔灌浆后植入桩桩端荷载约为桩顶总荷载的20%,整体表现为端承摩擦桩的承载特性;外围较高强度水泥砂浆可有效将芯桩荷载传递至周围土,能起到扩径增强的作用;试验工况下芯桩-包裹砂浆界面阻力沿桩长呈两端大、中间小的分布特点,而包裹砂浆-土界面阻力随深度呈逐渐增大变化趋势;外围砂浆厚度的增加有利于提升传统预制管桩承载性能,但其厚度不宜过大,厚径比宜为0.2~0.5,以充分发挥内芯预制桩承载特性和芯桩-砂浆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承载特性
载荷试验
植入桩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00 km客运班线事故特征及情景研究
14
作者
刘畅
夏鸿文
+2 位作者
孟兴凯
王雪然
吴初娜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0-168,共9页
为降低800 km以上客运班线事故潜在发生性,提高企业安全防控能力,研究分析了800 km以上客运班线事故典型特征,构建事故发生重要情景。基于2014—2020年800 km以上客运班线道路交通事故数据展开致因分析及事故易发情景研究。以人、路、...
为降低800 km以上客运班线事故潜在发生性,提高企业安全防控能力,研究分析了800 km以上客运班线事故典型特征,构建事故发生重要情景。基于2014—2020年800 km以上客运班线道路交通事故数据展开致因分析及事故易发情景研究。以人、路、环境为依据,选取关键特征构建了事故特征指标体系。利用决策树模型构建了安全风险模型,探索了运行时段、人因、天气状况、季度、事故发生地区、道路线形、路面状况、节假日情况、春运情况、公路技术等级和公路行政等系统关键因子与翻车、刮擦、碰撞、撞击固定物、追尾、坠车等事故形态间的潜在关系。剖析了事故发生时交通系统内人、路及环境等因素特征及形态,以此构建了800 km以上客运班线的事故易发情景。结果表明:运行时段、人因、天气状况是影响800 km以上客运班线事故发生的关键因子,且与季度、事故发生地区、道路线形、路面状况等因子存在多重耦合关系;节假日情况、春运情况、公路技术等级和公路行政等级不是影响800 km以上客运班线事故发生的关键因子。研究为降低800 km以上客运班线的事故潜在发生性及企业安全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未来,道路运输管理部门与道路运输企业应强化安全管理,规范驾驶员安全驾驶行为,普及事故易发情景下的防御性驾驶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安全
事故特征情景
决策树模型
800
km以上客运班线
事故致因分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公路缓和曲线长度的合理取值分析
15
作者
富志鹏
任春宁
+2 位作者
张腾
张江洪
林宣财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53,共10页
为给车辆由直线(圆曲线)驶入圆曲线(直线)提供合理的路径长度,确保驾驶员能以安全、舒适、自然的状态驶入目标曲线单元,通过对现行路线规范中缓和曲线长度取值规定的合理性分析,发现回旋线参数取值规定易存在曲线单元间长度分配均匀、...
为给车辆由直线(圆曲线)驶入圆曲线(直线)提供合理的路径长度,确保驾驶员能以安全、舒适、自然的状态驶入目标曲线单元,通过对现行路线规范中缓和曲线长度取值规定的合理性分析,发现回旋线参数取值规定易存在曲线单元间长度分配均匀、取值长度过长、不易与地形地物相协调等问题。结合美国《绿皮书》对缓和曲线取值的相关规定,从汽车行驶轨迹、缓和曲线偏移值特征及超高过渡等方面对缓和曲线长度取值进行理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设计速度一定的情况下,随着圆曲线半径的增加,缓和曲线长度取值应随之减小;随着设计速度的增加,缓和曲线长度取值也应随之增加,但增加值较小,可忽略不计;在设计速度和圆曲线半径均相同的情况下,随着缓和曲线长度的增加,驾驶员判断前方平曲线的曲率半径偏小,易驶入临近车道,不利于交通安全。另外,根据缓和曲线偏移值特征及超高过渡所需长度研究发现,通过控制缓和曲线偏移值1 m、缓和曲线长度200 m范围,圆曲线半径与缓和曲线之间的变化关系较为稳定,符合车辆行驶轨迹,基本满足超高过渡段设置的要求。经计算得出当圆曲线半径大于1666 m时,缓和曲线长度宜随圆曲半径的增大而减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缓和曲线长度
理论分析
行驶轨迹
回旋线偏移值
超高过渡段长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微波加热的沥青混合料自愈合性能研究
16
作者
赵毅
刘威震
+2 位作者
张庆宇
翟晓静
张新永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0-70,共11页
微波加热作为一种全新的体积加热形式,因其快速、均匀和节能的加热特性,已广泛应用于食品、陶瓷等行业,但在道路早期养护领域尚处于探索研究阶段。本研究归纳了基于微波加热的沥青混合料自愈合性能研究进展,针对沥青材料自愈合理论、微...
微波加热作为一种全新的体积加热形式,因其快速、均匀和节能的加热特性,已广泛应用于食品、陶瓷等行业,但在道路早期养护领域尚处于探索研究阶段。本研究归纳了基于微波加热的沥青混合料自愈合性能研究进展,针对沥青材料自愈合理论、微波加热机理、微波加热材料、微波加热沥青混合料自愈合影响因素等方面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综述分析表明:由于沥青成分、微观结构以及复杂的相互作用,沥青材料的愈合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裂缝表面分子扩散理论、裂缝表面能理论和毛细流动理论在一定的限定条件下能够很好地表征沥青材料的自愈合特性;微波加热是一种高效、环保的沥青混合料自愈合热诱导形式,通过掺入钢屑、钢渣、炭黑、铁素体颗粒等微波加热材料,可提高沥青混合料的自愈合性能;沥青混合料的自愈合性能受到微波特性、沥青性能及沥青混合料类型、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外部环境对沥青混合料自愈合性能的影响最为显著,当超过最佳加热时间、含水率过高、损伤程度较大时,沥青混合料的自愈合性能显著下降。最后,从实际工程的角度,分析了微波加热沥青混合料自愈合性能工程应用面临的问题,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自愈合性能
微波加热
沥青混合料
路面材料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应力等效关系的汽车零部件疲劳寿命预测模型
17
作者
张禄
周炜
张学文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1-177,共7页
对于预测多级应力加载下的汽车零部件疲劳寿命,已有的相关非线性模型通常需要依赖大量的试验数据,或者较难选取合适的基准值,使得疲劳可靠性理论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存在一定局限性。针对此问题,基于材料疲劳寿命特性曲线,通过分析两级应...
对于预测多级应力加载下的汽车零部件疲劳寿命,已有的相关非线性模型通常需要依赖大量的试验数据,或者较难选取合适的基准值,使得疲劳可靠性理论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存在一定局限性。针对此问题,基于材料疲劳寿命特性曲线,通过分析两级应力之间疲劳损伤转化过程,建立了一种考虑相邻载荷作用的等效转化关系,推导了两级、三级及更高应力等级情况下相邻应力之间的疲劳累积损伤等效公式和剩余疲劳寿命的表达式,进而提出了一种基于应力等效关系的疲劳寿命预测模型。该模型的计算过程仅需不低于两级应力的材料疲劳寿命试验结果。采用二级、三级、四级及五级应力加载试验数据,分别计算并对比了Miner模型、Manson模型、Subramanyan模型、Hashin模型及新模型的相对误差平均值和最大值,进一步汇总了两级至五级应力下各模型疲劳累积损伤与疲劳累积寿命的预测结果、各模型预测疲劳损伤与试验疲劳损伤之差的分布。结果表明,基于相邻载荷作用等效转化的新模型在疲劳寿命的整体预测结果优于Miner模型、Manson模型、Subramanyan模型及Hashin模型,可更为准确地应用于材料多级应力下的疲劳寿命/损伤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工程
疲劳寿命
等效转化
汽车零部件
多级应力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旅游交通综合体影响因素及动力机制研究
18
作者
杨星
余青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4-142,共9页
旅游交通综合体属于交通运输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进程中的新生事物。为有效推进旅游交通综合体健康、可持续发展,针对目前其概念内涵不清晰、影响因素不明确、发展路径不明朗、建设发展偏盲目等问题,基于节点布局规律,借助交通运输学、旅...
旅游交通综合体属于交通运输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进程中的新生事物。为有效推进旅游交通综合体健康、可持续发展,针对目前其概念内涵不清晰、影响因素不明确、发展路径不明朗、建设发展偏盲目等问题,基于节点布局规律,借助交通运输学、旅游学、经济学、系统学等相关理论,提出旅游交通综合体的定义、内涵、主要组成要素及构成原理。借鉴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了旅游交通综合体“孕育阶段—快速成长阶段—逐步成熟阶段—稳定阶段—衰退(或重生)阶段”的演进发展过程。遵循“研究基础—理论体系—影响因素—阶段分析—动力机制”的总体思路,从文献分析、实证探索、自身功能特征分析3方面入手,通过专家问卷调查确定旅游交通综合体的2个1级影响因素、12个2级影响因素和37个3级影响因素。依据主成分分析法,遴选确定7个核心影响因素。利用动力机制中“内生动力、外生动力”等相关概念和作用原理,对旅游交通综合体的影响机理和动力机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5个发展阶段的核心影响因素和辅助影响因素,进而得出旅游交通综合体不同阶段发展演进的影响机理及推动其发展演进的核心动力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旅游交通综合体
主成分分析
动力机制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高温冻结粉土-不同粗糙度混凝土接触面蠕变特性试验研究
19
作者
何菲
陈明伟
+2 位作者
王旭
陈航杰
杨进财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4,共7页
为研究高温冻土-混凝土接触面的蠕变特性,利用自行研制的大型蠕变剪切仪,开展了-1℃条件下冻结粉土与粗糙度分别为0,0.538,0.775,1.225 mm混凝土接触面的分级加载蠕变试验。分析了分级加载条件下接触面蠕变曲线规律及接触面破坏特征,并...
为研究高温冻土-混凝土接触面的蠕变特性,利用自行研制的大型蠕变剪切仪,开展了-1℃条件下冻结粉土与粗糙度分别为0,0.538,0.775,1.225 mm混凝土接触面的分级加载蠕变试验。分析了分级加载条件下接触面蠕变曲线规律及接触面破坏特征,并将分级加载曲线转换为分别加载曲线,研究蠕变速率随时间变化规律,建立剪应力-稳定蠕变速率函数,从而得到接触面长期强度值,进一步建立接触面长期强度与粗糙度的函数关系,以探讨粗糙度抵抗蠕变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高温冻结粉土-混凝土接触面分级加载强度及剪切破坏时间与粗糙度呈线性正相关,随着粗糙度的增大,剪切破坏界面向土体内部偏移,破坏类型由接触面滑移破坏向土体内部破坏发展;通过陈氏法将分级加载曲线转换为分别加载曲线,得到的分别加载蠕变曲线具有衰减和非衰减蠕变特征;建立稳定蠕变速率与剪应力的函数关系符合arrhenius方程,从而得到接触面长期强度仅约为分级加载强度的20%,说明高温冻结粉土-混凝土接触面具有显著的流变效应;接触面长期强度随粗糙度的增大呈线性增长,接触面粗糙度由0 mm增大到1.225 mm时,长期强度可增大220%,可通过增大接触表面粗糙度的方法提高高温冻土-混凝土接触面的长期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蠕变特性
试验研究
高温冻结粉土
长期强度
粗糙度
接触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考虑交通信号和交通密度的城市路段个体行程时间建模
20
作者
黄敏
薛田莉
+2 位作者
周锦荣
李烨焘
张小兰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85-193,共9页
为探究城市路段中交通密度与交通信号对个体车辆行程时间的影响规律,提高城市道路行程时间的预测精度,基于车牌识别数据与信号机配时数据等多种融合数据,提出了由自由流行程时间、密度延误与随机误差项组成的行程时间关系函数,并在该函...
为探究城市路段中交通密度与交通信号对个体车辆行程时间的影响规律,提高城市道路行程时间的预测精度,基于车牌识别数据与信号机配时数据等多种融合数据,提出了由自由流行程时间、密度延误与随机误差项组成的行程时间关系函数,并在该函数基础上构建了考虑个体驾驶习惯的行程时间预测模型。首先,基于道路限速条件、车辆进入路段时的下游交叉口信号状态构建自由流行程时间函数;其次,提出了一种通过密度阈值判断车辆能否在当前信号周期通过下游交叉口的方法,并基于个体车辆进入路段时的路段密度计算出车辆所需等待信号周期个数及等待前方排队疏散所需时间,从而构建密度延误函数;然后,将个体实际行程时间与自由流行程时间、密度延误的差值作为随机误差项,通过高斯混合模型拟合随机误差项的概率分布;最后,选用安徽省宣城市多个路段作为案例,分析各路段行程时间函数各部分的具体表现,对该行程时间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行程时间预测模型的MAPE,MAE,RMSE分别为6%~12%,5~15,13~35,在准确率方面优于其他算法,是一种有效的城市路段个体行程时间预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行程时间预测模型
数据驱动
个体行程时间
交通信号
交通密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仰拱结构受力特性与参数优化
被引量:
4
1
作者
陈建勋
牛嘉伟
刘伟伟
罗彦斌
陈丽俊
机构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
出处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6-137,159,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31286,52308390)
陕西省交通运输厅科技项目(19-06k)
+1 种基金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23-JC-QN-0383)
长安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300102213103)。
文摘
为探索高地应力软岩隧道施工期间仰拱结构受力特性与合理支护参数,以陕西省宝汉高速公路连城山隧道工程为依托,针对仰拱施工病害及其主要影响因子,采用现场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不同影响因素下的仰拱结构变形与力学响应,分析了仰拱结构变形与受力对不同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基于仰拱结构病害特征及数值模拟结果,对仰拱半径(深度)、仰拱厚度等支护参数进行了优化,并进行了工程验证。结果表明:连城山隧道施工期间仰拱二次衬砌最大接触压力达1.034 MPa,混凝土最大应力超过其抗压强度(30 MPa),出现了仰拱回填隆起、开裂等病害,仰拱设计支护参数难以保障结构稳定;地应力水平和基底围岩劣化对仰拱结构变形与受力状态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基底软化深度的影响最为突出,地应力水平次之;减小仰拱半径、增大仰拱厚度、增大仰拱钢筋直径、减小仰拱钢筋间距均能显著抑制仰拱变形,而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对控制仰拱变形效果不明显,且经济性较差;优化后的仰拱受力得以明显改善,有效控制了仰拱结构病害,避免了频繁拆换仰拱,保障了隧道结构安全稳定。研究成果可为类似软岩隧道仰拱变形控制及病害防治提供重要借鉴。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受力特性
现场试验
参数优化
仰拱
软岩
Keywords
tunnel engineering
mechanical property
field test
parameter optimization
inverted arch
soft rock
分类号
U451 [建筑科学—桥梁与隧道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路用性能的热再生沥青混合料RAP掺量研究
被引量:
3
2
作者
王智超
胡槟
沈明燕
欧阳睿
机构
湘潭大学岩土力学与工程安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湘潭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出处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7,共8页
基金
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23A0141)
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17B260)
湖湘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创新团队项目(2019RS1059)。
文摘
为解决沥青路面热再生技术中RAP掺量受限,提高沥青混合料再生利用效益,对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RAP掺量开展了研究。首先,从试验材料的性能测试着手,严格控制试验材料的质量,对7种不同RAP掺量下再生沥青混合料进行详细的配合比设计;然后通过高温车辙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小梁低温弯曲试验和间接拉伸疲劳试验,综合测试不同RAP掺量下AC-20型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和疲劳耐久性等4类路用性能;最后,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确定了RAP掺量与路用性能评价指标之间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1)随着RAP掺量的增加,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逐渐提高,水稳、低温和疲劳性能逐渐下降,并且其高温、低温和水稳性能的评价指标均在30%~40%的RAP掺量范围内加速变化,而疲劳性能的评价指标在40%~50%RAP掺量范围内加速变化;(2)灰色关联度分析显示RAP掺量与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联系最为紧密,因此其高温性能对RAP掺量变化最为敏感;(3)根据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评价指标与RAP掺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并结合路用性能随RAP掺量增加的变化规律以及沥青路面结构层功能,综合确定本批AC-20型再生沥青混合料中RAP合理掺量范围为35%~40%。
关键词
道路工程
热再生沥青混合料
试验分析
路用性能
RAP掺量
Keywords
road engineering
hot recycled asphalt mixture
experimental analysis
road performance
RAP content
分类号
TU455.43 [建筑科学—岩土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公路交通科技》征稿简则
3
出处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文摘
《公路交通科技》杂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主管、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4年,月刊,大16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现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TPCD).
关键词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学术性期刊
核心期刊
征稿简则
《公路交通科技》
交通运输部
公开发行
北大
分类号
G23 [文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公路交通科技》征稿简则
4
出处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文摘
《公路交通科技》杂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主管、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4年,月刊,大16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现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
关键词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核心期刊
学术性期刊
征稿简则
《公路交通科技》
交通运输部
公开发行
分类号
G237.5 [文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公路交通科技》征稿简则
5
出处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F0003-F0003,共1页
文摘
《公路交通科技》杂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主管、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4年,月刊,大16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现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武汉大学RCCSE核心期刊.
关键词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学术性期刊
征稿简则
《公路交通科技》
交通运输部
分类号
G23 [文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公路交通科技》征稿简则
6
出处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文摘
《公路交通科技》杂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主管、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4年,月刊,大16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现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武汉大学RCCSE核心期刊。
关键词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学术性期刊
征稿简则
《公路交通科技》
交通运输部
分类号
G237.5 [文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网联混合流高速公路车道管理及通行能力分析
被引量:
1
7
作者
王正武
陈涛
向健
贺正冰
机构
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麻省理工学院可感知城市实验室
出处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1-202,211,共13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C38037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372296)
+2 种基金
长沙市科技重大专项项目(kh2301004)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3JJ30039)
湖南省教育厅项目(20A023)。
文摘
为提高网联混合交通流环境下高速公路基本路段通行能力,需针对车流量、网联自动驾驶车辆(CAV)比例制定与之匹配的车道管理策略。针对低CAV比例环境下CAV专用车道闲置浪费的问题,提出了一种CAV优先车道管理策略。利用跟驰模型推导了混合交通流基本图模型,构建了人工驾驶车辆(HV)专用车道、CAV专用车道、混行车道及CAV优先车道通行能力模型,分析了高速公路不同车道组合方案适用的交通需求范围。然后,以双向4车道高速公路为例,基于SUMO仿真平台分析了CAV优先车道性能,对不同车道组合方案的通行能力和适用范围进行了仿真验证,并从效率、安全及能耗角度对车道组合方案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适用性方面,CAV比例p≤0.5时,两条混行车道适用的交通需求范围最大,CAV优先车道次之,CAV专用车道最小;在效率方面,p≤0.5时,设置CAV专用车道方案的效率最差,CAV优先车道表现较好,且p越小优先车道效率提升越显著;在安全、能耗方面,设置CAV专用车道方案的能耗和安全性能较佳,CAV优先车道次之;在p>0.5时,设置CAV专用车道方案的综合表现更优;在多种车道管理方案均可行时,相比于两条混行车道方案,采取其他车道管理措施在安全、能耗上的表现均有提升;在需求D≤2500 veh/h,p≤0.5时,相比于其他车道方案,采用CAV优先车道方案既能满足通行需求、降低能耗,也能更充分地利用道路资源,综合表现均衡。
关键词
智能交通
车道管理策略
通行能力分析
CAV优先车道
混合交通流
Keywords
ITS
lane management strategy
capacity analysis
CAV priority lane
mixed traffic flow
分类号
U491.114 [交通运输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钢渣沥青混合料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
2
8
作者
惠迎新
王欣宇
徐新强
赵涛
机构
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宁夏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宁夏交建交通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出处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38,共17页
基金
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BFE02006,2022BEG02009)。
文摘
为了总结钢渣在道路工程领域的研究现状,推动钢渣沥青混合料的应用,把握其发展现状并梳理发展需求,综述了国内外钢渣沥青混合料的应用与研究进展。通过对钢渣沥青混合料的制备与施工工艺进行总结分析,围绕钢渣掺量变化,分析其对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归纳出目前钢渣沥青混合料的优势与不足。最后,分别对钢渣沥青混合料的经济效益、体积膨胀性和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估,旨在为钢渣沥青混合料的深入研究与应用提供启示和借鉴。结果表明:钢渣沥青路面具有路用性能优越、服役寿命长、绿色环保等优势,在多个工程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在制备钢渣沥青混合料时,级配、原材料种类以及制备工艺的差异均会对混合料性能产生关键影响;在施工过程中,由于钢渣的特殊性,需严格控制运输、摊铺以及碾压阶段的温度与均匀性;钢渣掺量对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有显著影响,适当掺入钢渣可提升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高温稳定性、抗疲劳性以及抗滑性,但会降低体积稳定性,综合考虑各项指标后建议钢渣适宜掺量范围为40%~50%;在钢渣沥青混合料的推广应用中,应综合评估不同地区的经济效益,并选择合适的钢渣处理工艺,以进一步改善钢渣的应用性能、提高处理效率并降低成本,为工程建设带来更好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
关键词
道路工程
钢渣沥青混合料
综合评估
钢渣掺量
制备与施工
路用性能
Keywords
road engineering
steel slag asphalt mixtur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teel slag content
preparation and construction
road performance
分类号
U414 [交通运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沥青路面热反射封层材料降温性能与机理研究
被引量:
1
9
作者
张金喜
董子震
禚永昌
孙国强
机构
北京工业大学交通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出处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B1600302)。
文摘
热反射型沥青路面封层可有效降低沥青路面温度,从而避免车辙病害。采用中空陶瓷微珠(HCB)和中空玻璃微珠(HGB)两种热反射材料,分别与雾封层和稀浆封层两种预防性养护技术结合,制备沥青路面热反射封层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与X射线衍射(XRD)对两种热反射材料的微观形貌与化学组成进行表征;通过室内降温试验对不同封层形式与不同热反射材料的降温效果进行研究,利用室外降温试验对热反射稀浆封层的降温效果进行研究,并探讨了HCB与HGB在封层中的热反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SEM与XRD试验显示HCB与HGB微观结构与化学组成使其有利于降低路面温度;室内降温试验表明,含8%HGB的热反射稀浆封层温度可降低2.6℃,含100%HGB热反射雾封层温度可降低1℃,热反射稀浆封层降温效果优于热反射雾封层,并且在相同掺量下,添加HGB的降温效果优于添加HCB;室外降温试验结果表明,相比未掺加热反射材料的稀浆封层,含8%HGB的热反射稀浆封层的降温效果可达5.2℃;相比未加铺热反射稀浆封,含8%HGB的热反射稀浆封层的降温效果达到3.3℃,热反射稀浆封在具备养护功能的同时也可以达到降温效果。研究结果可为公路关键路段的日常预防性养护提供一种可行的车辙病害解决方案。
关键词
道路工程
降温效果
降温试验
热反射材料
热反射封层
中空玻璃微珠
中空陶瓷微珠
Keywords
road engineering
cooling effect
cooling test
thermal reflection material
thermal reflection seal
hollow glass bead
hollow ceramic bead
分类号
U416.217 [交通运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粘铝合金板加固RC梁抗弯性能试验及正截面承载力
被引量:
1
10
作者
黄海林
何培根
周福林
谭永杰
机构
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湖南智谷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出处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15,125,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08207)
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19B188)
+1 种基金
湖南建工集团基础研究项目(JGJTK-2018003)
湖南科技创新计划项目(2023SK2014)。
文摘
为了探讨铝合金板厚度与端部U形铝合金箍板构造对RC梁破坏机理及抗弯性能的影响,对16根铝合金板加固RC梁进行了4点弯曲静力加载试验。在试验梁底铝合金板的表面以及试验梁跨中截面的顶面、侧面粘贴应变片,在试验梁底跨中、梁顶两端支座布置百分表。为了推导铝合金板加固RC梁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式,基于试验得到的破坏机理,通过引入6个基本假定,分析了5种不同破坏模式的相对受压区高度。建立了各破坏模式下铝合金板加固RC梁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式,并将其与引入文献中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试件破坏形态包括适筋破坏、端部铝合金板与结构胶剥离、端部铝合金板与梁剥离及中部铝合金板剥离4种情况;当端部设置U形铝合金箍板时,可有效抑制端部铝合金板发生剥离,使钢筋与铝合金板的材料性能得到充分发挥,试件承载力与延性明显提升;当铝合金板厚度分别为2~6 mm时,试件承载力随铝合金板厚度的增加而提高;端部设置U形铝合金箍板可有效防止端部铝合金板发生剥离,但试件仍可能会出现中部铝合金板剥离现象;当试件出现适筋破坏特征时,试件抗弯承载力的计算值与试验值比值均在1以下。本研究所提计算式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和适用性,可为工程实际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桥梁工程
抗弯加固
粘铝合金板加固
RC梁
正截面承载力
Keywords
bridge engineering
flexural strengthening
strengthened with aluminum alloy plate
RC beam
normal section bearing capacity
分类号
TU746.3 [建筑科学—建筑技术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吸波材料对水泥砂浆力学及升温特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
1
11
作者
张丰焰
吴永畅
邱贺枰
张永亮
钱松
机构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出处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42,共8页
基金
安徽省科研编制计划项目(2022AH040315)。
文摘
针对吸波材料对吸波砂浆升温特性、力学特性影响不明的研究现状,优选铁粉、石墨、碳纤维、钢纤维、磁铁矿粉等吸波材料,制备吸波砂浆,结合使用红外线热成像与循环微波加热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材料组成吸波砂浆的力学强度、升温特性、温场分布以及微波循环耐久性能。结果表明:碳纤维对砂浆的微波加热特性的改善作用最优,少量的碳纤维吸波水泥砂浆的升温特性就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改善,1.5%的碳纤维含量可以提高水泥砂浆1.59倍的升温速率。石墨和钢纤维对砂浆的升温特性改善效果较优,1.5%的石墨和钢纤维含量可以分别提高水泥砂浆1.19和1.16倍的升温速率。不同种类的吸波材料对水泥砂浆的力学性能有着不同的影响,铁粉的掺入会使砂浆的抗折强度降低;石墨的掺入提高了水泥砂浆的抗折强度,但是随着石墨掺量的增多,提高的程度变小;钢纤维在掺入较小比例时强度得到提高;而碳纤维吸波水泥砂浆的抗折强度随着碳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增加,1.5%的碳纤维含量可以提高水泥砂浆1.13倍的抗折强度。研究表明,所选取的多种吸波材料中,碳纤维可以同时提高砂浆的微波升温特性和力学强度,同时使砂浆获得良好的微波循环耐久性,适合作为微波除冰路面的吸波掺加材料。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力学强度
温度场优化
吸波混凝土
导热材料
Keywords
road engineering
mechanical strength
temperature field optimization
microwave-absorbing concrete
heat conducting material
分类号
U414.1 [交通运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膨胀岩隧道缓冲层复合支护体系让压机理
12
作者
刘刚
王皓
许崇帮
缪圆冰
龚建伍
机构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陕西西咸新区城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出处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1-188,共8页
基金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交通强国试点项目(QG2021-1-3-3)。
文摘
为构建缓冲层复合支护体系理论模型,分析缓冲层复合支护体系让压机理,弥补当前缓冲层让压机理的局限性。利用弹性力学知识,以单层厚壁圆筒模型为基础构建3层厚壁圆筒模型,推导出缓冲层复合支护体系中支护结构受力与外荷载之间函数关系,并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验证缓冲层复合支护结构受力解析解的正确性。基于此理论模型,分析了有无缓冲层复合支护体系中二衬和初支的受力特点,总结出缓冲层让压机理:在含有缓冲层的复合支护体系中,缓冲层材料被压缩,初支能够发生更大的向内变形量,进而吸收外部荷载作用,减小二衬的受力,从而整个结构能够实现让压效果,即缓冲层复合支护通过缓冲层压缩实现让压。通过改变缓冲层厚度对让压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缓冲层厚度为5 cm时,初支的形变量增加了1.34 cm,传递到二衬上的作用力也相应减小了71.6%;当缓冲层厚度增加至10 cm时,二衬的受力也进一步减小,对二衬结构更为有利。在让压支护体系中,随着缓冲层被压缩,初支也会发生更大的变形,初支内部应力也会增大,尤其是环向应力,即缓冲层的让压对初支受力是不利的,对二衬受力是有利的。因此,在复合让压支护体系中,当外部作用力一定时,对支护体系中缓冲层的设计要同时考虑初支和二衬的应力,即缓冲层的厚度存在一个最优值。
关键词
隧道工程
让压机理
厚壁圆筒模型
缓冲层
膨胀岩
Keywords
tunnel engineering
yield stress mechanism
thick-wall cylinder model
buffer layer
swelling rock
分类号
U451 [建筑科学—桥梁与隧道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桩板式路基引扩孔灌浆后植入桩的承载特性
13
作者
赵宇
张浩
江磊
王伟
机构
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出处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6-64,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608490)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HSR202102)
+1 种基金
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项目(232102240026)
河南省住房与城乡建设科技计划项目(HNJS-2022-K45)。
文摘
为了探明桩板路基结构中引扩孔灌浆后植入预制混凝土桩的承载特性和荷载传递机制,以G3W德阳-上饶高速公路合肥至枞阳段桩板路基桩基工程为依托,开展了2组不同扩孔条件下孔内灌入砂浆后植入预制桩的静载荷试验。考虑植入桩中内部芯桩、外围砂浆固结体与周围土三者的相互作用,基于界面剪切试验,揭示了芯桩-砂浆界面、砂浆-土界面剪切性能的非线性,并分别建立了砂浆-土界面双曲线剪切模型和芯桩混凝土-砂浆界面弹性-破坏剪切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引扩孔灌浆后植入桩三维数值分析模型。现场载荷试验结果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可靠性,并对引扩孔灌浆后植入桩的荷载传递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引扩孔灌浆后植入桩桩端荷载约为桩顶总荷载的20%,整体表现为端承摩擦桩的承载特性;外围较高强度水泥砂浆可有效将芯桩荷载传递至周围土,能起到扩径增强的作用;试验工况下芯桩-包裹砂浆界面阻力沿桩长呈两端大、中间小的分布特点,而包裹砂浆-土界面阻力随深度呈逐渐增大变化趋势;外围砂浆厚度的增加有利于提升传统预制管桩承载性能,但其厚度不宜过大,厚径比宜为0.2~0.5,以充分发挥内芯预制桩承载特性和芯桩-砂浆的协同作用。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承载特性
载荷试验
植入桩
数值模拟
Keywords
road engineering
bearing characteristics
load test
implanted pile
numerical simulation
分类号
U416 [交通运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800 km客运班线事故特征及情景研究
14
作者
刘畅
夏鸿文
孟兴凯
王雪然
吴初娜
机构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汽车运输研究中心
北京交通大学
出处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0-168,共9页
基金
交通运输战略规划政策项目(2021/8/6)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21-9091b)。
文摘
为降低800 km以上客运班线事故潜在发生性,提高企业安全防控能力,研究分析了800 km以上客运班线事故典型特征,构建事故发生重要情景。基于2014—2020年800 km以上客运班线道路交通事故数据展开致因分析及事故易发情景研究。以人、路、环境为依据,选取关键特征构建了事故特征指标体系。利用决策树模型构建了安全风险模型,探索了运行时段、人因、天气状况、季度、事故发生地区、道路线形、路面状况、节假日情况、春运情况、公路技术等级和公路行政等系统关键因子与翻车、刮擦、碰撞、撞击固定物、追尾、坠车等事故形态间的潜在关系。剖析了事故发生时交通系统内人、路及环境等因素特征及形态,以此构建了800 km以上客运班线的事故易发情景。结果表明:运行时段、人因、天气状况是影响800 km以上客运班线事故发生的关键因子,且与季度、事故发生地区、道路线形、路面状况等因子存在多重耦合关系;节假日情况、春运情况、公路技术等级和公路行政等级不是影响800 km以上客运班线事故发生的关键因子。研究为降低800 km以上客运班线的事故潜在发生性及企业安全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未来,道路运输管理部门与道路运输企业应强化安全管理,规范驾驶员安全驾驶行为,普及事故易发情景下的防御性驾驶知识。
关键词
交通安全
事故特征情景
决策树模型
800
km以上客运班线
事故致因分析
Keywords
traffic safety
accident characteristics and scenarios
decision tree model
long-distance passenger line over 800 km
accident cause analysis
分类号
U49 [交通运输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公路缓和曲线长度的合理取值分析
15
作者
富志鹏
任春宁
张腾
张江洪
林宣财
机构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出处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53,共10页
基金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科技创新基金项目(KCJJ2018-05)。
文摘
为给车辆由直线(圆曲线)驶入圆曲线(直线)提供合理的路径长度,确保驾驶员能以安全、舒适、自然的状态驶入目标曲线单元,通过对现行路线规范中缓和曲线长度取值规定的合理性分析,发现回旋线参数取值规定易存在曲线单元间长度分配均匀、取值长度过长、不易与地形地物相协调等问题。结合美国《绿皮书》对缓和曲线取值的相关规定,从汽车行驶轨迹、缓和曲线偏移值特征及超高过渡等方面对缓和曲线长度取值进行理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设计速度一定的情况下,随着圆曲线半径的增加,缓和曲线长度取值应随之减小;随着设计速度的增加,缓和曲线长度取值也应随之增加,但增加值较小,可忽略不计;在设计速度和圆曲线半径均相同的情况下,随着缓和曲线长度的增加,驾驶员判断前方平曲线的曲率半径偏小,易驶入临近车道,不利于交通安全。另外,根据缓和曲线偏移值特征及超高过渡所需长度研究发现,通过控制缓和曲线偏移值1 m、缓和曲线长度200 m范围,圆曲线半径与缓和曲线之间的变化关系较为稳定,符合车辆行驶轨迹,基本满足超高过渡段设置的要求。经计算得出当圆曲线半径大于1666 m时,缓和曲线长度宜随圆曲半径的增大而减短。
关键词
道路工程
缓和曲线长度
理论分析
行驶轨迹
回旋线偏移值
超高过渡段长度
Keywords
road engineering
transition curve length
theoretical analysis
driving track
offset value of cycloid
length of superelevation transition section
分类号
U412.33 [交通运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微波加热的沥青混合料自愈合性能研究
16
作者
赵毅
刘威震
张庆宇
翟晓静
张新永
机构
重庆交通大学交通土建工程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重庆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迁曹高速公路开发有限公司
出处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0-70,共11页
基金
河北省交通运输厅科技项目(QC2018-3)
重庆交通大学交通土建工程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LHSYS2021-002)
重庆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项目(JDLHPYJD2021011).
文摘
微波加热作为一种全新的体积加热形式,因其快速、均匀和节能的加热特性,已广泛应用于食品、陶瓷等行业,但在道路早期养护领域尚处于探索研究阶段。本研究归纳了基于微波加热的沥青混合料自愈合性能研究进展,针对沥青材料自愈合理论、微波加热机理、微波加热材料、微波加热沥青混合料自愈合影响因素等方面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综述分析表明:由于沥青成分、微观结构以及复杂的相互作用,沥青材料的愈合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裂缝表面分子扩散理论、裂缝表面能理论和毛细流动理论在一定的限定条件下能够很好地表征沥青材料的自愈合特性;微波加热是一种高效、环保的沥青混合料自愈合热诱导形式,通过掺入钢屑、钢渣、炭黑、铁素体颗粒等微波加热材料,可提高沥青混合料的自愈合性能;沥青混合料的自愈合性能受到微波特性、沥青性能及沥青混合料类型、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外部环境对沥青混合料自愈合性能的影响最为显著,当超过最佳加热时间、含水率过高、损伤程度较大时,沥青混合料的自愈合性能显著下降。最后,从实际工程的角度,分析了微波加热沥青混合料自愈合性能工程应用面临的问题,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关键词
道路工程
自愈合性能
微波加热
沥青混合料
路面材料
Keywords
road engineering
self-healing performance
microwave heating
asphalt mixture
pavement material
分类号
U416.217 [交通运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应力等效关系的汽车零部件疲劳寿命预测模型
17
作者
张禄
周炜
张学文
机构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运输车辆运行安全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
出处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1-177,共7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0YFC1511904)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21-9036c)。
文摘
对于预测多级应力加载下的汽车零部件疲劳寿命,已有的相关非线性模型通常需要依赖大量的试验数据,或者较难选取合适的基准值,使得疲劳可靠性理论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存在一定局限性。针对此问题,基于材料疲劳寿命特性曲线,通过分析两级应力之间疲劳损伤转化过程,建立了一种考虑相邻载荷作用的等效转化关系,推导了两级、三级及更高应力等级情况下相邻应力之间的疲劳累积损伤等效公式和剩余疲劳寿命的表达式,进而提出了一种基于应力等效关系的疲劳寿命预测模型。该模型的计算过程仅需不低于两级应力的材料疲劳寿命试验结果。采用二级、三级、四级及五级应力加载试验数据,分别计算并对比了Miner模型、Manson模型、Subramanyan模型、Hashin模型及新模型的相对误差平均值和最大值,进一步汇总了两级至五级应力下各模型疲劳累积损伤与疲劳累积寿命的预测结果、各模型预测疲劳损伤与试验疲劳损伤之差的分布。结果表明,基于相邻载荷作用等效转化的新模型在疲劳寿命的整体预测结果优于Miner模型、Manson模型、Subramanyan模型及Hashin模型,可更为准确地应用于材料多级应力下的疲劳寿命/损伤预测。
关键词
汽车工程
疲劳寿命
等效转化
汽车零部件
多级应力
Keywords
automotive engineering
fatigue life
equivalent transformation
auto parts
multi-stage stress
分类号
U463.1 [机械工程—车辆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旅游交通综合体影响因素及动力机制研究
18
作者
杨星
余青
机构
北京交通大学风景道与旅游交通研究中心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
出处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4-142,共9页
文摘
旅游交通综合体属于交通运输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进程中的新生事物。为有效推进旅游交通综合体健康、可持续发展,针对目前其概念内涵不清晰、影响因素不明确、发展路径不明朗、建设发展偏盲目等问题,基于节点布局规律,借助交通运输学、旅游学、经济学、系统学等相关理论,提出旅游交通综合体的定义、内涵、主要组成要素及构成原理。借鉴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了旅游交通综合体“孕育阶段—快速成长阶段—逐步成熟阶段—稳定阶段—衰退(或重生)阶段”的演进发展过程。遵循“研究基础—理论体系—影响因素—阶段分析—动力机制”的总体思路,从文献分析、实证探索、自身功能特征分析3方面入手,通过专家问卷调查确定旅游交通综合体的2个1级影响因素、12个2级影响因素和37个3级影响因素。依据主成分分析法,遴选确定7个核心影响因素。利用动力机制中“内生动力、外生动力”等相关概念和作用原理,对旅游交通综合体的影响机理和动力机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5个发展阶段的核心影响因素和辅助影响因素,进而得出旅游交通综合体不同阶段发展演进的影响机理及推动其发展演进的核心动力因素。
关键词
交通工程
旅游交通综合体
主成分分析
动力机制
影响因素
Keywords
traffic engineering
tourism transportation complex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dynamic mechanism
influencing factor
分类号
U695.14 [交通运输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高温冻结粉土-不同粗糙度混凝土接触面蠕变特性试验研究
19
作者
何菲
陈明伟
王旭
陈航杰
杨进财
机构
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道桥工程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出处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4,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02272)
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22ZY1QA005)
甘肃省基础研究创新群体项目(21JR7RA347)。
文摘
为研究高温冻土-混凝土接触面的蠕变特性,利用自行研制的大型蠕变剪切仪,开展了-1℃条件下冻结粉土与粗糙度分别为0,0.538,0.775,1.225 mm混凝土接触面的分级加载蠕变试验。分析了分级加载条件下接触面蠕变曲线规律及接触面破坏特征,并将分级加载曲线转换为分别加载曲线,研究蠕变速率随时间变化规律,建立剪应力-稳定蠕变速率函数,从而得到接触面长期强度值,进一步建立接触面长期强度与粗糙度的函数关系,以探讨粗糙度抵抗蠕变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高温冻结粉土-混凝土接触面分级加载强度及剪切破坏时间与粗糙度呈线性正相关,随着粗糙度的增大,剪切破坏界面向土体内部偏移,破坏类型由接触面滑移破坏向土体内部破坏发展;通过陈氏法将分级加载曲线转换为分别加载曲线,得到的分别加载蠕变曲线具有衰减和非衰减蠕变特征;建立稳定蠕变速率与剪应力的函数关系符合arrhenius方程,从而得到接触面长期强度仅约为分级加载强度的20%,说明高温冻结粉土-混凝土接触面具有显著的流变效应;接触面长期强度随粗糙度的增大呈线性增长,接触面粗糙度由0 mm增大到1.225 mm时,长期强度可增大220%,可通过增大接触表面粗糙度的方法提高高温冻土-混凝土接触面的长期强度。
关键词
道路工程
蠕变特性
试验研究
高温冻结粉土
长期强度
粗糙度
接触面
Keywords
road engineering
creep characteristics
experimental study
warm frozen silt
long-term strength
roughness
interface
分类号
TU445 [建筑科学—岩土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考虑交通信号和交通密度的城市路段个体行程时间建模
20
作者
黄敏
薛田莉
周锦荣
李烨焘
张小兰
机构
中山大学智能交通研究中心
广东省智能交通系统重点研究室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
广东方纬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出处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85-193,共9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0YFB1600400)
深圳市科技计划资助项目(202206193000001,20220817201129001)
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项目(2018GkQNCX064)。
文摘
为探究城市路段中交通密度与交通信号对个体车辆行程时间的影响规律,提高城市道路行程时间的预测精度,基于车牌识别数据与信号机配时数据等多种融合数据,提出了由自由流行程时间、密度延误与随机误差项组成的行程时间关系函数,并在该函数基础上构建了考虑个体驾驶习惯的行程时间预测模型。首先,基于道路限速条件、车辆进入路段时的下游交叉口信号状态构建自由流行程时间函数;其次,提出了一种通过密度阈值判断车辆能否在当前信号周期通过下游交叉口的方法,并基于个体车辆进入路段时的路段密度计算出车辆所需等待信号周期个数及等待前方排队疏散所需时间,从而构建密度延误函数;然后,将个体实际行程时间与自由流行程时间、密度延误的差值作为随机误差项,通过高斯混合模型拟合随机误差项的概率分布;最后,选用安徽省宣城市多个路段作为案例,分析各路段行程时间函数各部分的具体表现,对该行程时间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行程时间预测模型的MAPE,MAE,RMSE分别为6%~12%,5~15,13~35,在准确率方面优于其他算法,是一种有效的城市路段个体行程时间预测方法。
关键词
交通工程
行程时间预测模型
数据驱动
个体行程时间
交通信号
交通密度
Keywords
traffic engineering
travel time prediction model
data-driven
individual travel time
traffic signal
traffic density
分类号
U491 [交通运输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仰拱结构受力特性与参数优化
陈建勋
牛嘉伟
刘伟伟
罗彦斌
陈丽俊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基于路用性能的热再生沥青混合料RAP掺量研究
王智超
胡槟
沈明燕
欧阳睿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公路交通科技》征稿简则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公路交通科技》征稿简则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公路交通科技》征稿简则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公路交通科技》征稿简则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网联混合流高速公路车道管理及通行能力分析
王正武
陈涛
向健
贺正冰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钢渣沥青混合料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惠迎新
王欣宇
徐新强
赵涛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沥青路面热反射封层材料降温性能与机理研究
张金喜
董子震
禚永昌
孙国强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粘铝合金板加固RC梁抗弯性能试验及正截面承载力
黄海林
何培根
周福林
谭永杰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吸波材料对水泥砂浆力学及升温特性影响研究
张丰焰
吴永畅
邱贺枰
张永亮
钱松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膨胀岩隧道缓冲层复合支护体系让压机理
刘刚
王皓
许崇帮
缪圆冰
龚建伍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桩板式路基引扩孔灌浆后植入桩的承载特性
赵宇
张浩
江磊
王伟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800 km客运班线事故特征及情景研究
刘畅
夏鸿文
孟兴凯
王雪然
吴初娜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公路缓和曲线长度的合理取值分析
富志鹏
任春宁
张腾
张江洪
林宣财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基于微波加热的沥青混合料自愈合性能研究
赵毅
刘威震
张庆宇
翟晓静
张新永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基于应力等效关系的汽车零部件疲劳寿命预测模型
张禄
周炜
张学文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旅游交通综合体影响因素及动力机制研究
杨星
余青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高温冻结粉土-不同粗糙度混凝土接触面蠕变特性试验研究
何菲
陈明伟
王旭
陈航杰
杨进财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考虑交通信号和交通密度的城市路段个体行程时间建模
黄敏
薛田莉
周锦荣
李烨焘
张小兰
《
公路交通科技
》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
250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