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3篇文章
< 1 2 9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出土文献》稿约
1
出土文献 CSSCI 2024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出土文献》为出土文献领域首份正式出版发行的学术期刊,前身为2010年创刊的同名CSSCI来源辑刊,是本领域重要的专门性学术刊物。期刊于2020年3月推出创刊号,每季度最后一月中旬出版,16开。《出土文献》期刊常设栏目包括:(1)出土文献与... 《出土文献》为出土文献领域首份正式出版发行的学术期刊,前身为2010年创刊的同名CSSCI来源辑刊,是本领域重要的专门性学术刊物。期刊于2020年3月推出创刊号,每季度最后一月中旬出版,16开。《出土文献》期刊常设栏目包括:(1)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甲骨、金文、战国文字、秦汉三国简牍等);(2)出土文献与古代史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文献 古文字研究 秦汉三国 出版发行 学术刊物 战国文字 学术期刊 常设栏目
下载PDF
古文字青年学者协同创新联盟第一届“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优秀成果奖”
2
作者 出土文献 CSSCI 2024年第4期F0004-F0004,共1页
古文字青年学者协同创新联盟第一届“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优秀成果奖”自评选公告发布以来,共收到申报材料59份。经评选委员会评定,评出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
关键词 古文字研究 优秀成果奖 出土文献 青年学者 评选委员会 公告发布 申报材料 协同创新联盟
下载PDF
清华简《两中》篇复原研究——出土竹书的微观考古实践
3
作者 贾连翔 出土文献 CSSCI 2024年第4期1-19,170,共20页
清华简《两中》篇残损严重,现存残简142枚,可缀合为竹简87支。本篇使用了6个不同竹筒制作的竹简进行抄写,其简背大多有划痕,通过简文内容和划痕等信息,可以对竹简进行初步编连。再根据竹简残损位置和反印墨迹呈现的对称关系,可推知本篇... 清华简《两中》篇残损严重,现存残简142枚,可缀合为竹简87支。本篇使用了6个不同竹筒制作的竹简进行抄写,其简背大多有划痕,通过简文内容和划痕等信息,可以对竹简进行初步编连。再根据竹简残损位置和反印墨迹呈现的对称关系,可推知本篇原为一卷竹书,曾以三次对折的方式收卷,可借之检验竹简的编连,并推知本篇原应有简88支,简三九佚失。经统计,完整竹简满简抄写33±8字(重文、合文、残文均计1字),现存2971字,推测原篇约有3014字,结构基本完整,是清华简中又一部长篇竹书。《两中》篇的复原,为竹书的微观考古提供了重要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中》 清华简 缀合编连 竹简形制 微观考古
下载PDF
释西周金文中的“虐”字
4
作者 陈斯鹏 出土文献 CSSCI 2024年第3期32-37,169,共7页
西周金文选钟乙“虣(暴)虐”之“虐”写作“”,从卜、虎会意,表示以兵杖搏虎,为“虐”之初文。“(虐)”字的造字意图与“虣”字之表示以戈钺搏虎相类,对应的词也意义相近,故文献中常见“虣(暴)虐”连言。■盨铭文“虐”所从“匕”、《... 西周金文选钟乙“虣(暴)虐”之“虐”写作“”,从卜、虎会意,表示以兵杖搏虎,为“虐”之初文。“(虐)”字的造字意图与“虣”字之表示以戈钺搏虎相类,对应的词也意义相近,故文献中常见“虣(暴)虐”连言。■盨铭文“虐”所从“匕”、《说文》“虐”篆文所从“爪”,均为“卜”形之讹变。《说文》对“虐”字形、字义的说解,以及目前学术界将“虐”字追溯至甲骨文从虎抓人形之字的主流意见,均不可靠。西周金文霸姬盘中的“”字也应释为“虐”,读为“效”,义为致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金文 选钟 霸姬盘
下载PDF
论河西简文“胡驿(胡译)”“羌译”“羌胡译”“匈奴译”
5
作者 王子今 出土文献 CSSCI 2024年第2期72-79,171,共9页
居延汉简“译”“胡驿”简文,应是显示身分的语词。“胡驿”应当就是“胡译”,涉及在民族语言交流中的特殊职任。悬泉置出土汉简除“译”的身分外,又有“羌译”“羌胡译”“匈奴译”等。“羌译”“羌胡译”“匈奴译”应是胜任中原语言... 居延汉简“译”“胡驿”简文,应是显示身分的语词。“胡驿”应当就是“胡译”,涉及在民族语言交流中的特殊职任。悬泉置出土汉简除“译”的身分外,又有“羌译”“羌胡译”“匈奴译”等。“羌译”“羌胡译”“匈奴译”应是胜任中原语言与西北民族语言对译的专职人员。有简例可见出身“羌”者。在西北边地行政生活中,其作用受到重视。“译人”在汉代民族文化交流中有重要的作用。考察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应当注意“译人”之表现的积极的社会文化意义。相关研究有助于深化对西北民族关系史及丝绸之路史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泉置 胡译 羌译 匈奴译 民族语言 丝绸之路史
下载PDF
再论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的真实性——答叶翰教授
6
作者 夏含夷 出土文献 CSSCI 2024年第4期158-169,174,共13页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是从香港地区古董市场买回来的盗掘品,因此其真伪一直是中国国内外辩论的问题。最近慕尼黑大学叶翰教授做了题作《以文本方法论清华简〈系年〉的真伪问题》的长篇论文,表面上是对尤锐作《出土周史:〈系年〉竹书与早...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是从香港地区古董市场买回来的盗掘品,因此其真伪一直是中国国内外辩论的问题。最近慕尼黑大学叶翰教授做了题作《以文本方法论清华简〈系年〉的真伪问题》的长篇论文,表面上是对尤锐作《出土周史:〈系年〉竹书与早期中国史学》的书评,但是论文主要目的是利用所谓“文本方法”论证清华简《*系年》是伪造的。我既不同意叶翰教授的结论,也不同意他的方法。相反,我提出要考察写本的真伪最佳证据是当该文献公开发表之后出现的新证据与之相合。除了清华简整体的证据诸如简背划痕和《*越公其事》与2020年从枣林铺纸厂M46出土的《*吴王夫差起师伐越》的相似性以外,我还指出,《*系年》第17和18两章提到“晋庄平公”,这个名称在传世文献从来未见,但是在2023年秦家嘴1093号墓出土了一篇文献也载有这个名称,说明《*系年》的用法完全可靠,不可能是2008年以前的伪作者所知。因此,《*系年》无疑是真实的战国时代的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战国时代 写本文化 真伪问题 《系年》
下载PDF
清华简《两中》夏启受命“枳山之阳”与上博简《鬼神之明》商纣“捷于只社”探研
7
作者 魏栋 出土文献 CSSCI 2024年第4期20-27,170,171,共10页
清华简《两中》记载夏启取代伯益为王的历史传说时,提及帝“命启于枳山之阳”。简文“枳山”即《孟子·万章上》与《史记·夏本纪》中的“箕山”,位于今河南省登封市东南。“枳山”即“箕山”,为“只”“其”二声字通假提供了... 清华简《两中》记载夏启取代伯益为王的历史传说时,提及帝“命启于枳山之阳”。简文“枳山”即《孟子·万章上》与《史记·夏本纪》中的“箕山”,位于今河南省登封市东南。“枳山”即“箕山”,为“只”“其”二声字通假提供了可靠案例。《两中》夏启受命于“枳(箕)山之阳”可证伯益避夏启之地当为《孟子·万章上》的“箕山之阴”,而非《史记·夏本纪》的“箕山之阳”。上博简《鬼神之明》“受捷于只社”的准确意思应当是商纣被斩获于“只社”。“只社”应读为“淇社”,是淇水附近商都朝歌境内的地名。商纣被斩首于朝歌,具体地点鹿台/南单之台、只(淇)社之间为微地名、小地名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中》 枳山之阳 箕山 《鬼神之明》 只社
下载PDF
殷墟卜用龟腹甲中甲形态研究
8
作者 李延彦 出土文献 CSSCI 2024年第2期6-16,168,共12页
本文描述了殷墟卜用龟腹甲中甲齿缝片的形态,结合钻凿、形态特征组合,将中甲齿缝片残片分为十四大类,并简要论述成因。
关键词 殷墟 龟腹甲 中甲 形态
下载PDF
地湾汉简《孝经》残文考论
9
作者 张固也 田雅宁 出土文献 CSSCI 2024年第2期80-88,172,共10页
《地湾汉简》编号为86EDHT∶17的残简正面为《孝经·诸侯章》经文,背面为其传文。残简经文语句顺序与今本《孝经》有异,而与今本《文子》相同,但后者为东汉时人所伪造,故残简不可能是“《文子》残章”,而应该属于汉代的今文本。《... 《地湾汉简》编号为86EDHT∶17的残简正面为《孝经·诸侯章》经文,背面为其传文。残简经文语句顺序与今本《孝经》有异,而与今本《文子》相同,但后者为东汉时人所伪造,故残简不可能是“《文子》残章”,而应该属于汉代的今文本。《孝经》与今本《文子》分别对竹简《文子》相关论述进行过改编,其将王者不骄不溢的论述,改造为诸侯“制节谨度而能分施”的主张,反映出晚周天子衰微诸侯力征的时代背景,也适应了汉代王侯“制节谨度以翼天子”的时代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湾汉简 孝经 文子
下载PDF
“古书诗书多互称”说辩证
10
作者 刘娇 出土文献 CSSCI 2024年第1期139-157,174,共20页
《墨子》《战国策》《吕氏春秋》等书引《诗》之文句而称“书”、引《书》之文句而称“诗”,以及不见于今传《诗》《书》的同一文句在被古书引用时或称“诗”或称“书”的现象,孙诒让以“古书诗书多互称”之说作解,以往学者又有讹误说... 《墨子》《战国策》《吕氏春秋》等书引《诗》之文句而称“书”、引《书》之文句而称“诗”,以及不见于今传《诗》《书》的同一文句在被古书引用时或称“诗”或称“书”的现象,孙诒让以“古书诗书多互称”之说作解,以往学者又有讹误说、“书”为五经总名说、“诗”非《诗经》文本之专名说、所引文句同出一源而分采入“诗”“书”之说等。本文从先秦时人所称“诗”之含义以及“诗”“书”之间存在交集等复杂情况出发,逐一考察具体用例,广搜古书中类似文句以为参照,探究所谓“诗书互称”现象背后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书诗书多互称” 原因
下载PDF
走马楼西汉简新见“长沙临湘少内禁钱计”校缪案编联整理与研究
11
作者 雷长巍 李建平 出土文献 CSSCI 2024年第4期119-131,173,共14页
走马楼西汉简整理过程中,新见“长沙临湘少内禁钱计”校缪案相关简牍60余枚,基于对系列制度的考证及疑难词语的考释,基本可以重新编联相关文书;利用新见材料与里耶秦简有关计类文书对读,可以厘清秦汉简牍中多有争议的“问计官名所”类... 走马楼西汉简整理过程中,新见“长沙临湘少内禁钱计”校缪案相关简牍60余枚,基于对系列制度的考证及疑难词语的考释,基本可以重新编联相关文书;利用新见材料与里耶秦简有关计类文书对读,可以厘清秦汉简牍中多有争议的“问计官名所”类语句的句读、意义及相关制度;通过复原“长沙临湘少内禁钱计”校缪案件,据此探索汉代中央朝廷与王国“禁钱计”往来及调查审核程序,可为学界研究秦汉文书制度及法律等相关课题提供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马楼西汉简 文书复原 计官名所 校缪
下载PDF
从画像石、简牍看秦汉的拜谒行为——兼论“二重证据法”与史料之间的“多重关联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悦 祁萌 出土文献 CSSCI 2024年第2期128-141,173,共15页
在不同性质的材料之间建立恰当的联系,对于历史学研究至关重要,“二重证据法”即被认为主要强调了传世文献与出土资料之间的关系。本文以古代拜谒行为为考察对象,探究画像石中的拜谒形象和名谒的呈现方式、出土文献中的名谒与“君前臣... 在不同性质的材料之间建立恰当的联系,对于历史学研究至关重要,“二重证据法”即被认为主要强调了传世文献与出土资料之间的关系。本文以古代拜谒行为为考察对象,探究画像石中的拜谒形象和名谒的呈现方式、出土文献中的名谒与“君前臣名”表达的意义、历史文献中对于拜谒场景的多元叙述,试图将图、物、文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搭建起血肉丰满的拜谒历史场景。在继承“二重证据法”研究理念的同时,试图展现史料之间更为立体的“多重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重证据法” 拜谒 画像石 简牍 历史文献
下载PDF
阴阳理论之前的“阴”和“阳”——以郭店简、清华简相关文献为例
13
作者 艾兰 陈鹏宇(译) 出土文献 CSSCI 2024年第2期155-167,174,共14页
学界一般认为,阴阳二元理论直到公元前3世纪才出现。郭店一号墓竹简和清华简的埋藏年代都在公元前300年左右,可以作为验证这一观点的理想材料。本文考察了这些文献中“阴”和“阳”的含义,认为这些例证或用本义,或直接表示自然形象,或... 学界一般认为,阴阳二元理论直到公元前3世纪才出现。郭店一号墓竹简和清华简的埋藏年代都在公元前300年左右,可以作为验证这一观点的理想材料。本文考察了这些文献中“阴”和“阳”的含义,认为这些例证或用本义,或直接表示自然形象,或表示相关隐喻。由此证明,在公元前3世纪之前,“阴”和“阳”并不表示二元理论。本文还注意到,这些材料中,阴、阳对自然形象的隐喻决定了后世理论的发展轨迹,在这些隐喻的基础上互补的二元论体系得以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店楚简 清华简
下载PDF
人工智能引导人类直觉产生的甲骨新缀第21-30组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霜洁 出土文献 CSSCI 2024年第2期17-23,168,169,共9页
本研究运用“知微缀”,以人工智能引导人类直觉的交互方式,带动研究者高效地发现新的甲骨缀合。本研究还融入新的可视分析方法,通过提高人的注意力表现进行加速。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知微缀” 甲骨 拼缀
下载PDF
从一方新见玺印谈楚官名“柱国”
15
作者 王磊 出土文献 CSSCI 2024年第2期100-111,172,173,共14页
新见一方“上■邦■事鉨”的官印,印文构形与楚文字相同,风格则较为方正、呆板,可能是秦汉之际故楚地起义军政权所制造。印文记录了两个职官,“上■邦”当即上柱国,为楚国官名;“■事”可读为“家士”,是治大夫家邑狱讼之官。本文认为,... 新见一方“上■邦■事鉨”的官印,印文构形与楚文字相同,风格则较为方正、呆板,可能是秦汉之际故楚地起义军政权所制造。印文记录了两个职官,“上■邦”当即上柱国,为楚国官名;“■事”可读为“家士”,是治大夫家邑狱讼之官。本文认为,楚文字中“■”多假借为“属”,柱国的本义当来源于“属邦”,表示委托国事之意,在设立之初即为重要的职官。柱国初设大致在战国中期,地位仅下于令尹,多由将领担任,主于军事,也负责部分行政事务。战国时期,赵国可能也设有柱国。秦汉之际,故楚地起义军政权承袭楚的旧制,柱国的行政权力扩大,相当于相国。柱国官名历代多有沿用,其官或作为戎秩、勋官,呈现变实为虚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玺印 柱国 官名
下载PDF
释甲骨文的“■”字——兼论卜辞中“■”地的地望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聪 出土文献 CSSCI 2024年第2期1-5,28,168,共7页
甲骨文中的“■”字,近来学者多据楚简中的“樊”字释其为“樊”。考察“樊”字的早期字形,可知“■”与“樊”当无关系。根据战国玺印中从“网”的“■”字及甲骨文中作“■”形的“■”字,可知“■”从“■”从“网”,“网”亦声,是... 甲骨文中的“■”字,近来学者多据楚简中的“樊”字释其为“樊”。考察“樊”字的早期字形,可知“■”与“樊”当无关系。根据战国玺印中从“网”的“■”字及甲骨文中作“■”形的“■”字,可知“■”从“■”从“网”,“网”亦声,是为“网捕”这一词造的专字。“■”字的异体“■”“■”,在卜辞中用为地名,可读为“盟”,即古书中常见之“盟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墟卜辞
下载PDF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肆)
17
出土文献 CSSCI 2024年第4期F0004-F0004,共1页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肆)》共收录《成后》《昭后》《两中》等三篇竹书,都是前所未见的文。《成后》《昭后》共16支简,两篇原编联为一卷,成后即周成王,昭后为周昭王,属于训典类文献,多用古语,涉及西周早期史实。《两中》为88支简长...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肆)》共收录《成后》《昭后》《两中》等三篇竹书,都是前所未见的文。《成后》《昭后》共16支简,两篇原编联为一卷,成后即周成王,昭后为周昭王,属于训典类文献,多用古语,涉及西周早期史实。《两中》为88支简长篇竹书,与第十二辑的《参不韦》类似,记述两中与夏启的对话。两中指导夏启要秉持中道,顺从五章,遵循九德,效法天则来治理国家。简文涉及夏朝初期的历史传说、上古政治思想史等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昭王 战国竹简 夏启 竹书 西周早期 政治思想史 清华大学 夏朝
下载PDF
简牌学术资源数据共享平台
18
出土文献 CSSCI 2024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简学术资源数据共享平台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信息科技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极大地提高了简牍研究的效率和精确度,有效助力简学一流学科发展。本平台按照“六库一平台”的架构设计,开发了简读实物库、释文库、字形库、著录库、文献... 简学术资源数据共享平台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信息科技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极大地提高了简牍研究的效率和精确度,有效助力简学一流学科发展。本平台按照“六库一平台”的架构设计,开发了简读实物库、释文库、字形库、著录库、文献库和专家库,提供简平台使用手册扫码了解牌学术资源多源数据收录和智能检索。同时,围绕数字简“数据要素×简牌”“人工智能+简膜”“智能设备+简牌”“大模型+简膜”四个方面开展相关工作,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探索走出一条信息技术赋能简牌学发展、人工智能助力文化遗产保护的特色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共享平台 人工智能 智能检索 智能设备 大数据 学术资源 文献库 一流学科
下载PDF
安大战国简《仲尼曰》续探
19
作者 顾史考 出土文献 CSSCI 2024年第4期70-87,172,共19页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二)》的《仲尼曰》,是一篇基本完整的战国儒家竹书,共由二十五小章组成,几乎每章皆冠以“仲尼曰”三字,内容多与《论语》及《缁衣》《中庸》《大学》等文献中的章节相应而相对简略,另有部分内容未见传世。笔者针...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二)》的《仲尼曰》,是一篇基本完整的战国儒家竹书,共由二十五小章组成,几乎每章皆冠以“仲尼曰”三字,内容多与《论语》及《缁衣》《中庸》《大学》等文献中的章节相应而相对简略,另有部分内容未见传世。笔者针对《仲尼曰》前半篇的章节先前已发表一文,试分析各章各句与传世文献相应章句的异同,以便进一步探讨此篇出土文献的性质,以及其能给战国时代孔门文献发展史带来的信息与意义。本文接于该文之后,续以对《仲尼曰》后半篇的分析,回顾整篇的情况并对前所得出的结论加以回思和重新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仲尼曰》 《论语》 孔子语录 《缁衣》 《中庸》 《大学》 安大竹简
下载PDF
谈《厚父》中的两个“在”及其他
20
作者 尉侯凯 出土文献 CSSCI 2024年第3期49-59,170,共12页
清华简《厚父》中有两个用法特殊的“在”字,分别见于“在夏之哲王”“其在时后王之飨国”。前者为时间名词,义同“往昔”之“昔”,后者是时间介词,相当于表“至于”的“于”。表时间名词的“在”有异体作“”■“甾”“兹”,同义词有... 清华简《厚父》中有两个用法特殊的“在”字,分别见于“在夏之哲王”“其在时后王之飨国”。前者为时间名词,义同“往昔”之“昔”,后者是时间介词,相当于表“至于”的“于”。表时间名词的“在”有异体作“”■“甾”“兹”,同义词有“徂”“■”“者”。小臣簋“■东夷”、录■卣“■淮夷”之“■”,以及子犯钟“者楚荆”之“者”,均应理解为时间名词。师■簋“淮夷”之“”,从屮、■声,可径释为“栽”,是“”■的另一异体。卌二年逑鼎“■玁狁”、应侯簋“■淮南夷”中的“■”“■”,亦应释“(栽)”,为往昔、从前之义。相应地,甲骨文中的“■”“■”“■”,可改释为“才”,用作时间名词或动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