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3,329篇文章
< 1 2 16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建园林技术征稿启事
1
古建园林技术 2024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宗旨:本刊以继承、弘扬优秀传统建筑、历史建筑及古典园林的文化和技艺为宗旨,坚持技术性、学术性、科学性、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致力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结合、关注行业发展的动态,全心全意为广大作者和... 宗旨:本刊以继承、弘扬优秀传统建筑、历史建筑及古典园林的文化和技艺为宗旨,坚持技术性、学术性、科学性、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致力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结合、关注行业发展的动态,全心全意为广大作者和读者服务,为历史文化保护事业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园林 历史文化保护 古建园林技术 传统文化理念 实用性 探索传统 优秀传统 技术性
下载PDF
历史建筑地标景观的可视化表达方法研究——以延安南关街片区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黄嘉颖 赵伟伟 张璐 古建园林技术 2024年第2期53-57,共5页
历史建筑地标景观的可视化展示对于彰显城市文化特征、树立城市形象意义重大。以延安南关街片区为例,借助GIS平台对其历史建筑地标景观进行景观域面可视范围测度、景观视线廊道构建以及景观视野图景优化,从域面、轴线和焦点三个层面探... 历史建筑地标景观的可视化展示对于彰显城市文化特征、树立城市形象意义重大。以延安南关街片区为例,借助GIS平台对其历史建筑地标景观进行景观域面可视范围测度、景观视线廊道构建以及景观视野图景优化,从域面、轴线和焦点三个层面探析历史建筑地标景观的可视化表达方法与途径。研究表明,可视化分析方法可为景观表达提供数据基础和科学支撑,有助于营造增进视觉体验的可视空间语境,实现历史建筑地标景观的可见、可感与可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建筑 地标景观 可视化 延安南关街片区
下载PDF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南巡行宫图的鉴定与研究
3
作者 何蓓洁 马鑫悦 朱蕾 古建园林技术 2024年第5期99-104,共6页
十八世纪法国地图学家、版画家及建筑师勒胡日(Georges Louis Le Rouge)出版的《英中式园林》(Jardins anglo-chinois)系列图册提供了大量中国园林图像,其中57幅中国皇帝南巡行宫铜版画翻刻自法国来华传教士钱德明从中国寄出的画作。这... 十八世纪法国地图学家、版画家及建筑师勒胡日(Georges Louis Le Rouge)出版的《英中式园林》(Jardins anglo-chinois)系列图册提供了大量中国园林图像,其中57幅中国皇帝南巡行宫铜版画翻刻自法国来华传教士钱德明从中国寄出的画作。这两套收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的南巡行宫图尚未见于已有研究,且与目前已知南巡行宫图均有所不同,是还没有被认知和利用的新材料。鉴于此,有必要核定行宫图基本信息,追踪行宫图来源及流传过程,本文综罗图文史料重新梳理康乾南巡历史和图像涉及的南巡行宫园林建置沿革,考证图绘背景和年代,揭示了行宫图分别绘于乾隆首次及第四次南巡前,弥补了康熙至乾隆中期南巡行宫图像的缺失,具有重要的史料和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南巡行宫图 园林图像 勒胡日 钱德明 中西园林文化交流
下载PDF
唐五代建筑材等与平面主要尺度特征关联性研究
4
作者 刘婷婷 段智钧 钱威 古建园林技术 2024年第2期20-23,共4页
本文搜集宋《营造法式》之前唐五代木构建筑遗存中的典型实例,研究材等与平面各主要尺度特征的关联性。探究建筑材等与建筑当心间、步架均值、外檐出跳均值等平面主要尺度的相关性,初步推论:唐五代木构建筑中,建筑的材等等级与当心间,... 本文搜集宋《营造法式》之前唐五代木构建筑遗存中的典型实例,研究材等与平面各主要尺度特征的关联性。探究建筑材等与建筑当心间、步架均值、外檐出跳均值等平面主要尺度的相关性,初步推论:唐五代木构建筑中,建筑的材等等级与当心间,有成正比的趋势。材等与步架比值在8.85~16.94的范围内,材等与外檐出跳比值在2.03~3.75的区域范围。为古建筑营造尺度规律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等 当心间 步架 外檐出跳 关联性
下载PDF
当代闽南造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探析--以泉州西湖公园桃花岛造园实践为例
5
作者 赖世贤 王剑平 古建园林技术 2024年第1期48-52,共5页
闽南极具地域特色的造园文化是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泉州西湖公园桃花岛造园实践为例,通过文献回溯和案例研究,探究闽南园林的特点并分析时代发展过程中由于服务对象、功能要求、用地规模和建造技术改变而引起造园方面的... 闽南极具地域特色的造园文化是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泉州西湖公园桃花岛造园实践为例,通过文献回溯和案例研究,探究闽南园林的特点并分析时代发展过程中由于服务对象、功能要求、用地规模和建造技术改变而引起造园方面的变化。泉州西湖公园桃花岛园林的建设力求回应这种变化,营建地域文化特色显著、时代特征强烈的闽南园林,并试图反思造园文化中传承与发展、造园与养园之关系,总结实践中的不足,以期为之后的造园活动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南 桃花岛园林 造园文化 传承 发展
下载PDF
独乐寺建筑与塑像一体化设计模式探析
6
作者 陈斯亮 喻梦哲 +1 位作者 许心悦 甄刚 古建园林技术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独乐寺蕴含基于文化理念和整尺思维的一体化设计模式,将院落规划、建筑空间设计和塑像布设通盘考量,以十一面观音面长(1.338m合4.5尺)作为基准长统摄像、阁、寺各级尺度,使各部分具有和谐的比例关系,设计时令观音心部位于阁心并作为原点... 独乐寺蕴含基于文化理念和整尺思维的一体化设计模式,将院落规划、建筑空间设计和塑像布设通盘考量,以十一面观音面长(1.338m合4.5尺)作为基准长统摄像、阁、寺各级尺度,使各部分具有和谐的比例关系,设计时令观音心部位于阁心并作为原点,综合运用方格网、同心圆、放射线等手段实现核心要素的对位关联,形成具有空间互动性及文化内涵的整体,体现出中国古代的“天圆地方、建极向心”宇宙观、“数形义合一”营造思想、“型范”思维和人本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乐寺 一体化设计 像面基准长 建极向心 数形义合一
下载PDF
故宫南薰殿明代彩画装饰艺术考略——以脊檩、藻井、井口天花、梁枋彩画为核心
7
作者 杨红 纪立芳 古建园林技术 2024年第6期12-16,共5页
北京故宫南薰殿建于明代,从木构到内檐色彩装饰均体现了明早中期特征,其彩画可视为明代紫禁城高等级金琢墨石碾玉彩画的典型例证,也是明代建筑单体彩画保存完整者。本文在梳理南薰殿建筑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参照其他明代建筑色彩装饰档案... 北京故宫南薰殿建于明代,从木构到内檐色彩装饰均体现了明早中期特征,其彩画可视为明代紫禁城高等级金琢墨石碾玉彩画的典型例证,也是明代建筑单体彩画保存完整者。本文在梳理南薰殿建筑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参照其他明代建筑色彩装饰档案文献及实物案例,探讨了南薰殿彩画在明代彩画中的等级序列。并对顶棚以上脊檩,顶棚以下藻井、井口天花、梁枋彩画,从构图、纹饰、工艺等角度进行论述,发现顶部空间各装饰元素细节互相呼应,尤其是代表皇权至上的龙纹在各构件间彼此的关联,作为明代宫廷文化的特殊见证,均显示出这座建筑与皇权紧密联系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薰殿 等级 皇权 天花 龙纹
下载PDF
“丈八八”形制影响下的大木构架尺度表达——以木格倒苗寨及土家大寨传统民居为例
8
作者 袁晓菊 张兴国 古建园林技术 2024年第3期8-13,共6页
川渝地区苗族、土家族木构技术中传承因袭的“丈八八”形制,是将“八”为尾数的数字运用于传统建筑尺寸设计的地方营造习俗。这种以简明易记的尺寸数字把握建筑空间尺度的营造习俗,是地方传统建筑营造技术的经验积累和智慧总结,也是传... 川渝地区苗族、土家族木构技术中传承因袭的“丈八八”形制,是将“八”为尾数的数字运用于传统建筑尺寸设计的地方营造习俗。这种以简明易记的尺寸数字把握建筑空间尺度的营造习俗,是地方传统建筑营造技术的经验积累和智慧总结,也是传统建筑模数制度的发展延续和重要呈现。本文以叙永木格倒苗寨及秀山土家大寨传统民居为例,通过详实的实地调研和匠师访谈,探究“丈八八”形制在传统大木技术中的具体表达机制,分析不同地域间“丈八八”形制的关联和差异,并借此阐释川渝苗族、土家族传统建筑营造的一些重要规律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 苗族 土家族 传统建筑 大木构架 丈八八
下载PDF
我国近代博览建筑的起源与发展——以天津为例
9
作者 冯琳 胡畔 +1 位作者 宋昆 孙艳晨 古建园林技术 2024年第2期97-103,共7页
近代天津开埠以后,尤其北洋新政的推行,促进了城市博览事业的发展。文章梳理了近代天津自北洋新政至民国政府时期博览建筑的设计与建设,探讨了近代天津博览建筑从沿用传统、效仿西法到走向现代三个不同阶段的特征,揭示了在政权更迭、文... 近代天津开埠以后,尤其北洋新政的推行,促进了城市博览事业的发展。文章梳理了近代天津自北洋新政至民国政府时期博览建筑的设计与建设,探讨了近代天津博览建筑从沿用传统、效仿西法到走向现代三个不同阶段的特征,揭示了在政权更迭、文化冲击、社会发展等各方面因素影响下近代天津博览建筑的产生与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览建筑 近代天津 建筑特征 演变规律
下载PDF
“陡如山,平如川”——兰州地区亭类建筑翼角部分大木营造研究
10
作者 叶明晖 李佳洁 夏润乔 古建园林技术 2024年第3期116-121,共6页
兰州地区亭类建筑作为传统建筑的缩影,除了具有大木营造体系的典型特征,而且拥有该类建筑的独特营造之术。文章通过实地调研及匠师访谈,对亭类建筑上架木构中翼角部位的关键构件进行剖析,明晰亭的多种结构承重方式,进而厘清兰州亭类建... 兰州地区亭类建筑作为传统建筑的缩影,除了具有大木营造体系的典型特征,而且拥有该类建筑的独特营造之术。文章通过实地调研及匠师访谈,对亭类建筑上架木构中翼角部位的关键构件进行剖析,明晰亭的多种结构承重方式,进而厘清兰州亭类建筑与周边及官式营造之差异,最后将结构类型延伸至与屋架“陡如山,平如川”形式上的统一,从“构件—结构—形式”探寻兰州地区亭类建筑独特的建构逻辑。故此,从建筑类型研究上进一步完善兰州地区传统建筑大木营造的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地区 亭类建筑 大木营造 屋架
下载PDF
汉藏文化交融背景下的安多地区藏族建筑檐下装饰构件做法研究
11
作者 李江 刘纯溪 +1 位作者 杨菁 刘亚如 古建园林技术 2024年第5期6-11,共6页
安多地区是我国三大藏区之一,处于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四川盆地过渡的关键地带。在汉、藏建筑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背景下,安多地区藏族建筑基于自身地域特点发展出了“摞活”“挑头檩”“挂牌”“花板代栱”等类型多样、兼具汉... 安多地区是我国三大藏区之一,处于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四川盆地过渡的关键地带。在汉、藏建筑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背景下,安多地区藏族建筑基于自身地域特点发展出了“摞活”“挑头檩”“挂牌”“花板代栱”等类型多样、兼具汉藏融合特点的檐下装饰构件做法,极大丰富了藏族建筑异彩纷呈的整体面貌。以往安多地区受到了地理尺度巨大、科研力量欠缺等研究限制,而如今成为“一带一路”沿线的热点区域后,其地域性营造特征又面临着特色丧失的显著趋同化威胁,亟需对安多地区藏族建筑具有代表性和多样化的檐下装饰构件做法开展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藏文化交融 安多地区 藏族建筑 檐下装饰构件
下载PDF
援军体系下明蓟镇西协四路军事聚落布局特征研究
12
作者 赵之枫 赵铭 韩刘伟 古建园林技术 2024年第3期80-87,共8页
作为明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镇城、卫所、堡寨等军事聚落分布格局体现了长城防御体系的整体运作机制,对其从军事视角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化对长城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从军事聚落援军体系出发,通过史料查询、实地调研、数理分析等方... 作为明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镇城、卫所、堡寨等军事聚落分布格局体现了长城防御体系的整体运作机制,对其从军事视角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化对长城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从军事聚落援军体系出发,通过史料查询、实地调研、数理分析等方法,梳理军事聚落兵力、分布、道路等因素,并运用GIS空间分析对相关要素进行空间落位,从而探索不同等级聚落兵力分布和援军效率,分析长城防御体系中军事聚落分布格局。研究表明,聚落分布格局防御体系上表现为指挥有序的圈层结构;防御单元上表现为互为协防的网络结构;防御格局上表现为高效应援的梯次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蓟镇 军事聚落 分布格局 援军体系
下载PDF
先秦丘居形态及其对古代营城理念的影响
13
作者 赵晓峰 张国禹 赵天择 古建园林技术 2024年第2期116-120,共5页
本文梳理了“丘”的概念及其五重涵义,用图形化的方式考释了“敦丘”“陶丘”“融丘”和“昆仑丘”四种丘居形态。并由此出发,解析了古代多重城制的成因,择居丘南的缘起,以及地法昆仑的三种方法,以探究丘居形态对古代营城理念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 丘居形态 营城理念 多重城制 择居丘南 地法昆仑
下载PDF
济南洪范池泉群浪溪河流域泉水聚落水适应性景观演变研究
14
作者 肖华斌 刘莹 王慧英 古建园林技术 2024年第1期75-78,共4页
水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地区文化,在特定区域内,人类和水及其自然环境长期且持续地相互适应,最终呈现出具有适应性的复合景观系统。洪范池泉群作为济南十大泉群之一,其中浪溪河流域泉水分布众多,泉水聚落分布密集,独特的泉水系统... 水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地区文化,在特定区域内,人类和水及其自然环境长期且持续地相互适应,最终呈现出具有适应性的复合景观系统。洪范池泉群作为济南十大泉群之一,其中浪溪河流域泉水分布众多,泉水聚落分布密集,独特的泉水系统形成了具有典型地域特征的水适应性景观。基于认知水适应性视角,将浪溪河流域泉水聚落水适应性景观分为水适应主体(林田系统、聚落系统)、水适应客体(自然水系统、人工水系统)和水适应过程,并根据“人—水—地”相互适应作用的不同阶段特点,将其水适应性景观演变过程划分为萌芽期、发展期、转变期以及稳定期,对各时期水适应性景观系统要素特征进行分析,最终归纳整体演变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水适应性景观 泉水聚落 生态智慧 浪溪河流域
下载PDF
基于乾隆园林诗的避暑山庄“松风”声景观研究
15
作者 刘庭风 温彩琴 赵珂 古建园林技术 2024年第5期105-109,共5页
“松风”是我国古代常见的声音意象,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松风”声音的营造方式有助于了解历史上从“松风”意象到“松风”感知的整体经营过程。本研究基于现代声景学理论,以园主人的感知为先导,以古代“松风”意象的听觉审美演变为背景,... “松风”是我国古代常见的声音意象,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松风”声音的营造方式有助于了解历史上从“松风”意象到“松风”感知的整体经营过程。本研究基于现代声景学理论,以园主人的感知为先导,以古代“松风”意象的听觉审美演变为背景,通过挖掘乾隆在避暑山庄中有关“松风”听觉感知的园林诗,分析相关景点与建筑中选址、空间与要素组合中呈现的设计理法,厘清了避暑山庄中“松风”声景观的营造方式与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隆园林诗 避暑山庄 “松风”声景观 感知 营造
下载PDF
“丘”与“台”:中国早期陵墓封土形态之缘起探究
16
作者 赵晓峰 王璐 赵天择 古建园林技术 2024年第4期60-64,共5页
本文梳理了学术界关于墓葬建筑“封土”成因的三种认识:“山陵模拟说”“台榭享堂说”“居丘筑台说”。在“居丘筑台说”的基础上,详细考释了“丘”“台”“坟”的平面及空间形态,提出了封土墓的产生是丘、台直接影响的结果,质疑了当前... 本文梳理了学术界关于墓葬建筑“封土”成因的三种认识:“山陵模拟说”“台榭享堂说”“居丘筑台说”。在“居丘筑台说”的基础上,详细考释了“丘”“台”“坟”的平面及空间形态,提出了封土墓的产生是丘、台直接影响的结果,质疑了当前学术界的主流认识:封土由享堂下的台榭转化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形态 演变
下载PDF
陕西安康地区传统民居大木作营造技艺研究
17
作者 李涛 李小转 马琳珠 古建园林技术 2024年第6期24-29,共6页
本文通过采用田野调查、现场测绘和工匠访谈,研究了陕西安康地区传统民居大木作营造技艺,对木构架体系、节点构造设计以及营造流程中的备料、初步加工、立架方法、与外墙结构搭接关系等进行详细记录,并对其营造技艺的风格特点和形成因... 本文通过采用田野调查、现场测绘和工匠访谈,研究了陕西安康地区传统民居大木作营造技艺,对木构架体系、节点构造设计以及营造流程中的备料、初步加工、立架方法、与外墙结构搭接关系等进行详细记录,并对其营造技艺的风格特点和形成因素进行分析,为安康地区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保护传承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传统民居 营造技艺 大木作 安康地区
下载PDF
激活历史密码 再现古都史脉--安徽凤阳“明中都”新传统建筑设计记思
18
作者 郭华瑜 胡占芳 李国华 古建园林技术 2024年第1期79-83,共5页
在众多历史文化名城中,城市迅猛发展大大促进了新城区的开发。如何在新城建设中延续文脉,塑造有历史底蕴的新建筑?一直是城市建设者思考与探索的问题。本文以安徽凤阳明中都文化旅游中心、非遗展示中心、云霁社区活动中心三组新传统建... 在众多历史文化名城中,城市迅猛发展大大促进了新城区的开发。如何在新城建设中延续文脉,塑造有历史底蕴的新建筑?一直是城市建设者思考与探索的问题。本文以安徽凤阳明中都文化旅游中心、非遗展示中心、云霁社区活动中心三组新传统建筑设计实践为例,以三组新建筑的选址与明中都城之三座祭祀祠庙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契机,探索三者在明中都、清凤阳府、凤阳县的各时期城市形态变迁中的史脉变化,思考在此类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应如何溯城脉,塑造融合传统与当下的新城区建设格局;探索应如何理史脉,顺文脉,选择适宜建筑语言,再造融合史脉传承与场所精神的新传统建筑。凤阳县三组新传统建筑的设计实践,就是对激活历史密码,彰显历史城市史脉、城脉、文脉的一次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传统建筑设计 明中都 明代官式祠庙 重塑城脉 场所精神
下载PDF
闽南沿海红砖民居屋顶构造工艺研究
19
作者 成丽 于仲 古建园林技术 2024年第2期24-29,共6页
闽南沿海红砖民居的屋顶多以红瓦覆盖,在当地自然、人文等因素的影响下,发展出独具地域特色的形态特征和构造工艺,蕴含着深厚的建构思想与营造智慧。文章采用田野调研、匠师访谈等方法,从屋顶各部位的构造特征入手,归纳材料种类、尺寸... 闽南沿海红砖民居的屋顶多以红瓦覆盖,在当地自然、人文等因素的影响下,发展出独具地域特色的形态特征和构造工艺,蕴含着深厚的建构思想与营造智慧。文章采用田野调研、匠师访谈等方法,从屋顶各部位的构造特征入手,归纳材料种类、尺寸与砌筑方式,探究其设计规律与原理,梳理构造做法的地域差异,总结构造设计与防雨、排水、抗风等实用功能的关联,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以及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南传统建筑 红砖民居 屋顶 构造工艺 营造智慧
下载PDF
永乐宫壁画中的建筑识别与元代民居建筑基因初探
20
作者 宋辉 邱雅茹 张晓楠 古建园林技术 2024年第3期88-94,共7页
中国古代官式建筑由于遗址、遗迹尚存,文献资料相对详实、考古信息不断涌现,备受关注,而明以前的民居建筑研究却因一手材料信息的缺失,难以明辨。元代民居就是其中之一,由于案例匮乏,导致相关研究始终有限。因此,以永乐宫壁画这一元代... 中国古代官式建筑由于遗址、遗迹尚存,文献资料相对详实、考古信息不断涌现,备受关注,而明以前的民居建筑研究却因一手材料信息的缺失,难以明辨。元代民居就是其中之一,由于案例匮乏,导致相关研究始终有限。因此,以永乐宫壁画这一元代画卷中所表达的建筑信息为基础,通过对壁画中建筑信息的辨识,分析元代民居的内外建筑构成要素与分布特征,理清其类型特点,探明其基因构成,以求揭示元代民居承宋启明过渡发展演进规律及其影响,补白元代民居建筑史研究的相关成果,为以永乐宫为主体的元代建筑史研究提供一个审视的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乐宫壁画 元代民居 建筑类型 基因 建筑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