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6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陆相坳陷湖盆细粒沉积岩岩相类型及成因——以松辽盆地晚白垩世青山口组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孟庆涛 胡菲 +2 位作者 刘招君 孙平昌 柳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37,共18页
页岩油是目前非常规油气研究的热点与难点。细粒沉积岩岩相类型及成因分析是页岩油“源储”特征研究及“甜点”预测的有效途径。松辽盆地青山口组细粒沉积广泛发育,是页岩油富集的有效层段。本文通过岩性、矿物成分、有机质丰度与沉积构... 页岩油是目前非常规油气研究的热点与难点。细粒沉积岩岩相类型及成因分析是页岩油“源储”特征研究及“甜点”预测的有效途径。松辽盆地青山口组细粒沉积广泛发育,是页岩油富集的有效层段。本文通过岩性、矿物成分、有机质丰度与沉积构造4个参数,将松辽盆地青山口组细粒沉积岩划分为6种岩相:高有机质泥纹层黏土质页岩(A)、中高有机质含细粉砂纹层长英质页岩(B)、中低有机质含粗粉砂纹层长英质页岩(C)、低有机质层状粉砂岩(D)、低有机质层状介形虫灰岩(E)和低有机质层状白云岩(F)。进一步从水动力学与有机质富集方面探讨了不同岩相类型的成因,并建立了相应的沉积模式。具体为:在风暴浪基面之下的静水、咸水环境、高湖泊生产力背景中,浮游藻类与黏土絮状物均匀悬浮沉降,形成贫富有机质黏土质纹层,沉积A岩相;在正常浪基面之下的相对静水(浪基面附近局部动荡)、半咸水环境、高湖泊生产力背景中,三角洲径流与洪流带来的细粉砂颗粒继续向湖盆中央搬运,经均匀悬浮沉降形成长英质纹层,间歇期悬浮沉降形成黏土质纹层,形成B岩相;正常浪基面之下,洪水携带粉砂级颗粒,顺着水下分流河道搬运至外前缘,以稳定性浊流的形式进入前三角洲,随流速逐渐降低,分异形成粗粉砂—细粉砂纹层,间歇期悬浮沉降形成黏土质纹层,形成C岩相;正常浪基面之下,三角洲前缘早期沉积物在阵发性浊流的作用下,滑塌至较深水区,形成D和E岩相;于正常浪基面与风暴浪基面之间,在相对干燥的气候背景下的咸水环境中,形成F岩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坳陷湖盆 细粒沉积 岩相 成因模式 页岩油 松辽盆地 青山口组
下载PDF
盆地火山岩相研究进展——基性火山熔岩及水下喷发火山岩相新成果 被引量:2
2
作者 单玄龙 邹玉洁 +5 位作者 衣健 郝国丽 李昂 石云倩 陆俊杰 李嘉慧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1-734,共14页
火山岩相是火山物质喷发类型、搬运方式和就位环境与状态的总和,划分火山岩相是刻画盆地火山岩分布,寻找火山岩有利储层的基础,对盆地火山岩油气勘探具有重要作用。前人以火山岩的“岩性-组构-成因”为分类依据,建立了盆地火山岩“5相1... 火山岩相是火山物质喷发类型、搬运方式和就位环境与状态的总和,划分火山岩相是刻画盆地火山岩分布,寻找火山岩有利储层的基础,对盆地火山岩油气勘探具有重要作用。前人以火山岩的“岩性-组构-成因”为分类依据,建立了盆地火山岩“5相15亚相”分类方案,极大推动了我国盆地深层火山岩勘探进程。目前,我国大规模的盆地火山岩油气勘探已经走过了20余年的历程,随着勘探的深入对该岩相分类方案进行了不断地完善和丰富:针对基性火山熔岩,建立了基性溢流相,以及板状熔岩流、辫状熔岩流和玻质碎屑岩3种亚相及相模式;针对湖盆水下喷发,建立了水下爆发相,以及气携水下热碎屑流、水携火山高密度流和水下降落3种亚相及相模式,形成了“7相21亚相”的新的分类方案。基性溢流相中,辫状熔岩流亚相储层发育条件最好,玻质碎屑岩亚相次之,板状熔岩流亚相稍差;水下爆发相中,气携水下热碎屑流亚相控制有效储层的空间分布。基性溢流相的建立,克服了基性熔岩因单层厚度薄,钻井和地震亚相刻画困难等问题;水下爆发相的建立,实现了沉积盆地从陆上到水下不同喷发环境火山岩相的准确刻画。两种岩相的建立为进一步探索基性火山熔岩发育区和水下喷发火山碎屑岩发育区储层发育规律,寻找有利储层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相 基性溢流相 水下爆发相 火山岩储层 盆地
下载PDF
土壤中硒元素来源和迁移作用研究现状 被引量:1
3
作者 雷万杉 林鑫 +4 位作者 段星星 刘拓 杨生飞 张海东 刘云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4-278,共15页
自然过程和人为因素可以活化和迁移硒进入和离开土壤。查明土壤中硒的来源和迁移作用对富硒土地管理和富硒产业开发具有科学上和实践上的重要意义。岩石圈和大气干湿沉降是土壤硒的最基本来源。地表水径流、地下水淋滤、农作物收割、植... 自然过程和人为因素可以活化和迁移硒进入和离开土壤。查明土壤中硒的来源和迁移作用对富硒土地管理和富硒产业开发具有科学上和实践上的重要意义。岩石圈和大气干湿沉降是土壤硒的最基本来源。地表水径流、地下水淋滤、农作物收割、植物和微生物的挥发是土壤硒丢失的主要途径。土壤中硒的迁移作用可归因于水动力迁移作用、固相吸附作用和动植物循环作用。土壤组成和物理化学条件是控制土壤中硒分布和迁移的直接因素,气候、地形和农业活动通过改变土壤组成和物理化学条件间接地影响土壤中硒的迁移和重分布。在区域尺度(如大洲、国家和省)上,地质背景、气候和地形因素对硒的分布至关重要,而在局部尺度(如县、乡和农田)上,人类活动特别是农业耕作的影响更为显著。基于硒在土壤中的行为特性,提出了一系列硒资源管理策略:1)生物强化和修复,通过动植物循环作用来调节土壤中硒分布和生物有效性,它被认为是一种生态富硒手段;2)灌溉模式,通过改变水动力条件来调整土壤的理化条件,进而改变土壤的固相吸附作用和动植物循环作用,其中漫水灌溉和有氧灌溉结合的水管理模式被认为可以提升土壤硒的有效性;3)农艺措施,如施加硒肥、磷肥、硫肥和撒石灰,通过直接改变土壤组成和理化条件调整土壤硒的分布和有效性,这是传统的富硒农艺措施,但也可能产生一定的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分布 硒管理 土壤构成 气候条件 农业活动
下载PDF
降水和地下水开采对通辽市科尔沁区潜水位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束龙仓 张彤豪 +2 位作者 澈丽木格 刘圣昱 刘波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54-966,共13页
变化环境下(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潜水位动态演化过程识别是当前我国乃至全球水资源领域面临的主要科学问题。为了分析多影响因素下的潜水位时空动态变化,以降水和地下水开采为例,基于通辽市科尔沁区2016年1月—2019年12月实测地下水位... 变化环境下(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潜水位动态演化过程识别是当前我国乃至全球水资源领域面临的主要科学问题。为了分析多影响因素下的潜水位时空动态变化,以降水和地下水开采为例,基于通辽市科尔沁区2016年1月—2019年12月实测地下水位动态数据,采用Mann-Kendall(MK)趋势检验和栅格代数法分析了区域潜水位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利用交叉小波分析、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和多元线性回归法进一步量化分析了不同区域降水和地下水开采对潜水位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科尔沁区潜水位总体呈下降趋势,年均降幅为0.36 m,中部和西部地区潜水位下降较为严重;根据潜水位差值空间分布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潜水位基本平衡区、下降区和严重下降区,其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88%、49.65%和40.47%;基本平衡区的潜水位受降水因素影响显著,受地下水开采变化影响极小,下降区和严重下降区潜水位受地下水开采的影响相较于降水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辽市科尔沁区 潜水位动态 降水 地下水开采 交叉小波
下载PDF
冀中坳陷南部中—新生代构造转换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琦 孙永河 +4 位作者 付晓飞 张万福 李熹微 王有功 彭贤锋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7-460,共14页
为了分析冀中坳陷南部中—新生代构造转换机制及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基于地震解释资料,对该区地质结构特征、构造演化及构造转换过程进行研究,并对其油气地质意义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冀中坳陷南部衡水调节带两侧地质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为了分析冀中坳陷南部中—新生代构造转换机制及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基于地震解释资料,对该区地质结构特征、构造演化及构造转换过程进行研究,并对其油气地质意义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冀中坳陷南部衡水调节带两侧地质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北部为“双断-双向滑脱-背倾半地堑”结构,南部为“多断-单向滑脱-复式半地堑”结构;冀中坳陷南部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大致分为基底演化(中生代)、初始裂陷演化(孔店组—沙四段沉积时期)、强裂陷演化(沙三段—沙二段沉积时期)、弱裂陷演化(沙一段—东营组沉积时期)及后裂陷演化(馆陶组沉积时期以来)5个阶段;冀中坳陷南部经历了基底NNE向构造体系向新生代NE向构造体系的转换,区域中—新生代以来应力场变化是冀中坳陷多方位复杂构造形成的原因;冀中坳陷南部构造转换作用通过影响洼槽迁移进而影响有效烃源岩分布,通过控制砂体入盆通道影响储层砂体展布,构造变换过程中主干断层位移梯度变化导致横向背斜形成指示油气富集的有利部位。构造体制转换形成的不同规模变换构造具有一定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冀中坳陷 断层活动性 构造转换 构造演化 油气分布
下载PDF
泥石流危险范围Laharz修正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文海家 胡吉威 +2 位作者 张辉 向学坤 黄勤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05-918,共14页
泥石流危险区研究涉及触发条件、物源与地形等多种因素,需要开发快速、有效的方法进行危险范围分析。本文基于Laharz基本原理,以泥石流样本为数据基础拟合得到修正模型,并以重庆市巫溪县杨家湾沟为例,采用修正的Laharz ArcGIS工具包,在... 泥石流危险区研究涉及触发条件、物源与地形等多种因素,需要开发快速、有效的方法进行危险范围分析。本文基于Laharz基本原理,以泥石流样本为数据基础拟合得到修正模型,并以重庆市巫溪县杨家湾沟为例,采用修正的Laharz ArcGIS工具包,在不同降雨重现期条件下对泥石流堆积范围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1)采用修正参数使Laharz模型统计量参数的和方差(SSE)和均方根误差(RMSE)减小,确定系数(R^(2))增大,拟合优度得到明显提高;2)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结合现场调查推算的物源体积,在ArcGIS平台采用Laharz工具包可快速模拟不同降雨重现期(10、20、50、100 a)条件下的泥石流堆积范围,并且模拟泥石流堆积宽度与现场调查堆积范围接近,大部分重合;3)采用Laharz修正模型与传统的FLO-2D软件模拟进行对比,其中最远冲出距离、最大堆积宽度和堆积面积在两种方法下模拟结果的差值比率分别在10.00%、15.00%和20.00%量级,采用两种方法模拟结果与实地勘查结果也相近,表明Laharz修正模型具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Laharz修正模型 危险范围 降雨重现期
下载PDF
辽宁本溪地区新太古代晚期钾质花岗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尹志刚 李萌萌 +5 位作者 吴子杰 陈军典 姜然 张凯强 姜琦 郭浩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5-139,共15页
辽宁本溪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东北部,区内广泛发育新太古代深成侵入岩和变质表壳岩,尚无钾质花岗岩的报道。钾质花岗岩的形成过程是早期陆壳发育成熟和稳定的重要标志,本次钾质花岗岩的发现对系统的研究华北克拉通早期陆壳的形... 辽宁本溪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东北部,区内广泛发育新太古代深成侵入岩和变质表壳岩,尚无钾质花岗岩的报道。钾质花岗岩的形成过程是早期陆壳发育成熟和稳定的重要标志,本次钾质花岗岩的发现对系统的研究华北克拉通早期陆壳的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对本溪地区马家沟的钾质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学、成岩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的研究,探讨了岩石成因和形成的构造背景。马家沟岩体为片麻状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锆石U-Pb测年数据显示,岩石^(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为(2490±21)Ma,形成于新太古代晚期。该岩体属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钾质岩石;主要富集高场强元素La、Zr、Th及大离子亲石元素K、Nd等元素,亏损P元素、高场强元素Nb和大离子亲石元素Sr、Ti等;REE曲线为右倾型,负Eu异常,属于S型花岗岩。研究区钾质花岗岩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壳,是变质泥岩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碰撞造山后的伸展环境,代表华北太古宙克拉通固结基底形成之前的最后一次岩浆活动,标志着在新太古代晚期本溪地区微陆块已拼贴完成,并与其他地区一起构成稳定的华北太古宙克拉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太古代晚期 岩石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代学 钾质花岗岩 本溪地区
下载PDF
超深勘察钻孔ASR法地应力测试技术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小林 应黎 赵冬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8-207,共10页
宝灵山隧道是某铁路先开段的重难点控制性工程,其中宝灵山DZ-06勘察钻孔深2118.00 m,是该段深度最大的控制性勘察钻孔。在钻孔的2072.53、2084.27 m深度选取合适岩心,采用ASR法(非弹性应变恢复法)开展了地应力测试,并与该钻孔采用水压... 宝灵山隧道是某铁路先开段的重难点控制性工程,其中宝灵山DZ-06勘察钻孔深2118.00 m,是该段深度最大的控制性勘察钻孔。在钻孔的2072.53、2084.27 m深度选取合适岩心,采用ASR法(非弹性应变恢复法)开展了地应力测试,并与该钻孔采用水压致裂法获取的地应力结果进行对比,同时验证了ASR法对于估测超深钻孔的三维地应力大小和方向的实用价值。结果表明:在钻孔2072.53~2084.27 m深度范围,ASR法2个测点获取的最大主应力、中间主应力、最小主应力平均值分别为59.70、54.03、30.74 MPa,最大主应力近水平,方向近SN向,说明该区域以水平构造应力为主;ASR法的最大主应力测试结果均值与水压致裂法测试结果回归值一致性很好,最小主应力测试结果均值与水压致裂法测试结果回归值的一致性处于合理范围,两种方法的水平主应力方向测试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勘察钻孔 地应力 ASR法 水压致裂法
下载PDF
地磁感应电流多学科交叉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余年 张学健 +1 位作者 孔文新 韦昌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67,共14页
地磁感应电流(geomagnetically induced currents,GIC)是指地球变化磁场在地球表面导体中产生的感应电流,可对电网、油气管道、高铁等人造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包括电力系统失效、通信干扰和电子设备损坏等,影响其稳定运行和功能。研究... 地磁感应电流(geomagnetically induced currents,GIC)是指地球变化磁场在地球表面导体中产生的感应电流,可对电网、油气管道、高铁等人造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包括电力系统失效、通信干扰和电子设备损坏等,影响其稳定运行和功能。研究GIC的意义在于深入理解其产生机理及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应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论文在深入总结GIC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GIC的产生机理及影响因素,包括宇宙空间、地球环境和电力系统对GIC的影响;概述了GIC的研究现状,分别从空间物理、地球物理和电气工程领域对GIC进行了综合评述;进而详细介绍了GIC估算的步骤,包括地磁场数据与建模、地电场和导体中GIC的计算;并重点分析了不同地球物理参数对GIC估算结果的影响以及互相之间的差异;最后,对GIC研究面临的挑战、地球物理在相关问题解决中的潜在贡献以及研究未来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感应电流 地球磁场 大地电磁 地磁灾害
下载PDF
海底热液硫化物中金属、非金属和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的关系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曾志刚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9,共19页
海底热液硫化物的同位素组成不仅可以示踪其来源,也记录了流体及其沉淀过程。本文分析了全球海底热液硫化物的金属(铅、铼、锇、铁、铜、锌)、非金属(硫)及其流体包裹体中的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探讨了硫化物中金属、非金属和稀有气体同... 海底热液硫化物的同位素组成不仅可以示踪其来源,也记录了流体及其沉淀过程。本文分析了全球海底热液硫化物的金属(铅、铼、锇、铁、铜、锌)、非金属(硫)及其流体包裹体中的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探讨了硫化物中金属、非金属和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海底热液硫化物中的硫同位素组成与锇、铁同位素组成之间,铁同位素组成与铅和氦同位素组成之间,存在负相关性;其锇同位素组成与铁同位素组成之间,氙同位素组成与铅、锇同位素组成之间,则存在正相关性。在岩浆去气注入流体阶段形成的硫化物,具δ^(34)S_(VCDT)值较低(约0‰),^(3)He/^(4)He(>8 Ra)、^(40)Ar/^(36)Ar(>300)和^(129)Xe/^(132)Xe(>0.99)值较高的特点。在流体-岩石相互作用阶段,随着岩石中含铅矿物的不断溶解,即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程度的增加,流体中沉淀的黄铁矿、黄铜矿和闪锌矿的铅质量分数增加,伴随^(206)Pb/^(204)Pb值轻微的减小。在流体-海水混合阶段,海水影响的加剧可使硫化物中的锇质量分数(约0×10^(-9))急剧降低,δ^(57)Fe值(<—1.6‰)、187 Os/188 Os值(>1)明显增大;随着流体-海水混合作用的增强,硫化物中黄铁矿的δ^(34)S_(VCDT)值将随着其流体包裹体中^(3)He/^(4)He、^(40)Ar/^(36)Ar、^(129)Xe/^(132)Xe值轻微降低而升高,而其^(3)He/^(4)He值随着其^(130)Xe/^(132)Xe值的降低而降低。以上表明,通过综合分析海底硫化物中金属、非金属和稀有气体的同位素组成和其质量分数,并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揭示岩浆去气、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和流体-海水混合对海底热液循环的影响,进而了解硫化物沉淀过程中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和流体-海水混合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非金属和稀有气体同位素 同位素组成之间的关系 海底热液硫化物
下载PDF
苏鲁造山带新沂地区新元古代花岗片麻岩成因及对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响应
11
作者 张琪 周琦忠 +6 位作者 孙超 施建斌 王博 侯琪 罗跃 冯学知 王国强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0-159,共20页
新沂地区花岗片麻岩位于苏鲁造山带的西缘。本文通过新沂地区花岗片麻岩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其成因与构造环境,以揭示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在该地区的反响。研究认为:研究区花岗片麻岩属准铝... 新沂地区花岗片麻岩位于苏鲁造山带的西缘。本文通过新沂地区花岗片麻岩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其成因与构造环境,以揭示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在该地区的反响。研究认为:研究区花岗片麻岩属准铝质-弱过铝质A型花岗岩,具有高SiO_(2)、富碱、贫CaO、低Al_(2)O_(3)质量分数的特征,以及右倾海鸥型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富集Rb、Zr、Hf等元素,严重亏损Sr、Eu、Nb、Ta等元素,形成年龄为746.0~742.5 Ma。新沂地区花岗片麻岩是来自下地壳物质为主、少量幔源物质的部分熔融,在岩浆演化过程中经历了以钾长石和斜长石为主的分离结晶,而后经过超高压变质作用最终形成。研究区花岗片麻岩形成于新元古代后碰撞伸展环境,是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在苏鲁造山带新沂地区的最初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鲁造山带 新沂地区 新元古代 花岗片麻岩 岩石成因 RODINIA超大陆裂解
下载PDF
中国近海典型含油气盆地中生代岩浆活动与岩浆岩潜山油气藏
12
作者 单玄龙 徐长贵 +4 位作者 衣健 牛成民 郝国丽 郭剑南 闫博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73-1787,共15页
近几年中国近海诸多含油气盆地(如渤海湾、东海、珠江口、琼东南等盆地)钻遇中生代岩浆岩,并且分布广泛。这些盆地中生代岩浆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油气藏特征研究不仅对盆地基底的形成演化具有理论意义,也对岩浆岩潜山油气勘探具有实... 近几年中国近海诸多含油气盆地(如渤海湾、东海、珠江口、琼东南等盆地)钻遇中生代岩浆岩,并且分布广泛。这些盆地中生代岩浆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油气藏特征研究不仅对盆地基底的形成演化具有理论意义,也对岩浆岩潜山油气勘探具有实践价值。综合岩石学、地球化学和油气地质资料,系统对比了渤海湾、东海和珠江口等典型盆地中生代岩浆岩特征和油气藏类型。得出以下结论:我国近海含油气盆地的中生代岩浆岩岩性复杂,包括火山岩和侵入岩两类20余种岩性,其中渤海湾盆地火山岩发育基性到酸性多种类型,而其他盆地除基性火山岩外均较为发育,侵入岩主要为闪长岩和花岗岩等,以及少量的辉绿岩、闪长玢岩等次火山岩;岩浆活动主要发育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三个阶段,受控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及后续的弧后裂谷作用;近海盆地发生了差异构造演化,从侏罗纪的挤压背景转换到白垩纪的区域伸展环境,东海和渤海湾盆地经历弧后裂谷作用,珠江口盆地属于陆缘岩浆弧环境;近海含油气盆地形成了花岗岩风化壳型、岩浆杂岩型和中酸性熔岩型三类油气藏,侵入相的花岗岩、溢流相的中酸性熔岩或多种岩相岩性的叠加杂岩,经历了强烈的风化作用以及构造和流体的改造作用是潜山岩浆岩成储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海含油气盆地 中生代 岩浆岩 岩浆岩油气藏 潜山 渤海湾盆地 东海盆地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东南缘页岩油储层脆性预测与评价
13
作者 于正军 张军华 +3 位作者 周昊 任瑞军 陈永芮 杨玉龙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11-1723,共13页
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二叠系中下部发育页岩油致密储层,脆性预测与评价对其勘探和开发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岩石物理实验、测井资料和叠前地震资料计算了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二叠系页岩油致密储层脆性指数,对Rickman经典公式法、杨氏模量与泊... 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二叠系中下部发育页岩油致密储层,脆性预测与评价对其勘探和开发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岩石物理实验、测井资料和叠前地震资料计算了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二叠系页岩油致密储层脆性指数,对Rickman经典公式法、杨氏模量与泊松比比值法、拉梅系数法和剪切模量法进行了比较、分析与评价。研究认为:1)杨氏模量相对泊松比对岩性有更好的区分度,由拉梅系数表征的泥岩分布率较高;2)根据文献所得测井多参数计算脆性指数的方法应用效果不佳,在Castagna经验公式换算横波速度基础上计算的脆性指数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3)由YPD(Young's modulus-Poisson's ratio-density)式和LMR(拉梅系数-密度)式反演的弹性参数变化率也能较好地指示有利储层,尤以密度变化率为最佳,该属性在扇三角洲前缘及分流河道特征上得到很好的展示;4)岩石物理实验和实际资料应用均表明,ρE/σ为研究区脆性的最佳表征公式,效果好于Rickman经典公式与其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致密储层 页岩油 岩石物理实验 横波速度 杨氏模量 泊松比 脆性指数
下载PDF
基于多阶解析信号的磁源变深度成像方法
14
作者 王彦国 田野 +2 位作者 邓居智 葛坤朋 陈晓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9-291,共13页
解析信号是磁法数据处理与解释的常用工具。本文从不同阶次解析信号及其垂向导数关系出发,引入深度缩放因子,构建了磁源变深度成像函数。该方法利用深度成像的极大值反映场源空间位置,利用反演深度及成像极大值估计场源构造指数。另外,... 解析信号是磁法数据处理与解释的常用工具。本文从不同阶次解析信号及其垂向导数关系出发,引入深度缩放因子,构建了磁源变深度成像函数。该方法利用深度成像的极大值反映场源空间位置,利用反演深度及成像极大值估计场源构造指数。另外,结合不同深度缩放因子、不同阶次的成像结果提高方法的可靠性与适用性。模型试验及实例应用表明,相对于解析信号比值和局部波数的DEXP(depth from extreme points)方法,本文方法在使用更低阶次导数的情况下,能够获得更强的计算稳定性、更高的空间成像分辨率和更准确的场源参数反演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源 解析信号 深度成像 构造指数
下载PDF
GPR信号去噪的变分模态分解
15
作者 刘财 商耀达 +1 位作者 鹿琪 徐杨杨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42-1053,共12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GPR)数据的信噪比,压制由随机扰动引起的随机绕射能量,将二维变分模态分解(two-dimensional 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2D-VMD)引入二维GPR数据的噪声压制处理中。首先,对GPR数... 为了进一步提高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GPR)数据的信噪比,压制由随机扰动引起的随机绕射能量,将二维变分模态分解(two-dimensional 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2D-VMD)引入二维GPR数据的噪声压制处理中。首先,对GPR数据进行2D-VMD处理,并分析各阶本征模态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IMF)分量及其对应的频率-波数域谱来确定雷达剖面中的各回波类型。然后,计算IMF分量与原始数据的互相关系数来确定信号模态和噪声模态,并对信号模态进行重构得到降噪后的数据。理论数据和实测数据测试表明,相比于传统的1D-VMD法,2D-VMD滤波后的含噪正演记录峰值信噪比由6.44 dB增加到7.72 dB;经2D-VMD降噪处理后的雷达剖面在保留有效信号的基础上,可以有效压制随机扰动带来的噪声,并且得到的雷达剖面同相轴连续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地雷达 二维变分模态分解 频率-波数谱 互相关系数 去噪
下载PDF
冻融循环对季冻土区粉质黏土-混凝土界面剪切性能的影响
16
作者 王伯昕 高银龙 +1 位作者 王清 刘佳奇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92-1603,共12页
为探究季冻土区粉质黏土-混凝土界面剪切性能,进行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土体含水率和法向应力的粉质黏土-混凝土二元体冻融循环试验和直剪试验,探讨了界面抗剪强度、抗剪强度参数和抗剪强度损伤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直剪试验得到的应... 为探究季冻土区粉质黏土-混凝土界面剪切性能,进行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土体含水率和法向应力的粉质黏土-混凝土二元体冻融循环试验和直剪试验,探讨了界面抗剪强度、抗剪强度参数和抗剪强度损伤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直剪试验得到的应力-应变曲线均发生应变硬化现象,可分为弹性变形阶段(剪切位移为0~3 mm)和弹塑性变形阶段(剪切位移为4~15 mm);冻融循环对界面抗剪强度有劣化作用,即通过对土体造成损伤,导致界面内摩擦角和黏聚力下降,从而降低界面抗剪强度;随着冻融循环次数增加,界面抗剪强度损伤度增加,当冻融循环进行0、4次,抗剪强度损伤迅速,冻融循环进行12~20次,抗剪强度损伤较缓,最大界面抗剪强度损伤度为25%;土体含水率的增加对抗剪强度有削弱作用,随着土体含水率的增加,界面内摩擦角降低,但黏聚力先增加后减小,当土体含水率为20.7%时,黏聚力达到最大值;法向应力的增加对抗剪强度有增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粉质黏土 界面 剪切性能 冻融循环 抗剪强度 季冻土区
下载PDF
吉林延边和龙地区华集岭钼矿床成矿时代、成矿流体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
17
作者 张雅静 刘万臻 +2 位作者 卢禹含 聂喜涛 张佳楠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54-2170,共17页
华集岭钼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是近年来新发现的钼矿床。该矿床中矿体呈NNW向展布,倾向西,倾角为45°~50°,主要赋存在花岗斑岩及花岗闪长岩中。矿石类型主要有细脉状和浸染状两种,矿石矿物以辉钼矿、磁铁矿和黄铁矿为主... 华集岭钼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是近年来新发现的钼矿床。该矿床中矿体呈NNW向展布,倾向西,倾角为45°~50°,主要赋存在花岗斑岩及花岗闪长岩中。矿石类型主要有细脉状和浸染状两种,矿石矿物以辉钼矿、磁铁矿和黄铁矿为主,少量赤铁矿和钼华,发育云英岩化、钾化、硅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等围岩蚀变。为了确定成矿时代、成矿流体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本文对华集岭钼矿床中的辉钼矿进行了Re-Os测年、流体包裹体测温和H-O-S-Pb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华集岭钼矿床中辉钼矿Re-Os年龄为(178.0±1.1)Ma,处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构造环境。成矿流体由早期的高温、中低盐度、中低密度向晚期的中低温、中低盐度、中等密度演化。石英的δ~(18)O_(H_(2)O)值为-2.1‰~2.6‰,δD_(V-SMOW)值为-115.8‰~-109.7‰,成矿流体显示岩浆水与大气降水混合的特征;辉钼矿w(Re)值为19.564×10^(-6)~23.128×10^(-6),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合的特征;黄铁矿的δ^(34) S_(V-CDT)值为1.9‰~4.2‰,均值为2.7‰,表明硫主要来自幔源;黄铁矿的~(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值分别为17.865~18.279、15.546~15.611、38.011~38.486,进一步表明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合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钼矿 RE-OS测年 成矿流体 流体包裹体 同位素 成矿物质 华集岭钼矿床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始新统物源体系展布特征
18
作者 单玄龙 王志豪 +3 位作者 卫哲 张朋霖 郝国丽 闫博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96-1911,共16页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是南海北部陆缘主要的油气产区之一,因其广阔的油气远景而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对始新统沉积的源区构造背景、源岩成分、古水系及古地貌特征有待进一步研究,坳陷期—断坳转换期物源体系的演化仍不甚...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是南海北部陆缘主要的油气产区之一,因其广阔的油气远景而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对始新统沉积的源区构造背景、源岩成分、古水系及古地貌特征有待进一步研究,坳陷期—断坳转换期物源体系的演化仍不甚清晰。本文通过岩石矿物学分析、稀土元素特征研究及三维地震数据体解析等手段,系统揭示了白云凹陷始新统古地貌演化及物源展布特征。结果表明:文昌期、恩平期源区构造背景均具有再旋回造山带属性,而恩平组沉积同时受到了混合造山带及稳定陆块源区的制约,显示了断坳转换期混源的特征。此外,金红石/石榴石等深成岩矿物比重在恩平组较高,可能指示了源区强烈的构造变质作用。稀土元素特征显示白云凹陷始新统源岩与花岗岩的配分模式相似。坳陷期—断坳转换期古水系由收敛至发散,整体呈顺时针摆动。物源供给总体呈现盆内轴向供给—北部缓坡供给—盆外长轴供给的转换特征,湖盆特征也呈现出小盆浅湖—大盆深湖—宽缓湖盆—浅水广盆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白云凹陷 稀土元素 古水系 古地貌 物源体系
下载PDF
锡林河流域草原生态系统地上生物量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19
作者 刘廷玺 赵心毓 +3 位作者 段利民 王怡璇 黎明扬 李媛康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04-618,共15页
为系统地量化环境因子之间的协同关系及其对生物量时空格局的调控,以锡林河流域为研究区域,测量了2020年5月—9月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地上生物量以及气象因子(包括降水量和气温)、地形因子(包括高程)、土壤因子(包括土壤含水量、干密度、... 为系统地量化环境因子之间的协同关系及其对生物量时空格局的调控,以锡林河流域为研究区域,测量了2020年5月—9月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地上生物量以及气象因子(包括降水量和气温)、地形因子(包括高程)、土壤因子(包括土壤含水量、干密度、有机碳质量分数、全氮质量分数和pH)等三大类共8个环境因子,并通过地理探测器方法定量分析了地上生物量与各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时间维度上,研究区地上生物量在生长季初期稳定增长,在水热条件最好的7月,植被地上生物量增长最为迅速,在9月3日地上生物量达到峰值,此时流域上、下游地上生物量分别为209.12、147.19 g/m^(2);空间维度上,上游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下游(显著性水平p<0.05),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呈现从东南向西北整体减小的趋势。2)整个生长季中,气象因子(降水量和气温)是地上生物量空间格局的关键驱动因子,其对地上生物量分布格局的解释率在60.0%以上;生长季末期,除气象因子外,土壤pH也成为影响研究区地上生物量分布格局的主要驱动因子。3)生长季各阶段,各环境因子对地上生物量的交互作用均呈现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关系。生长季初期,降水量和土壤干密度之间交互作用的影响力最大;生长旺期及末期,随着土壤含水量达到较高水平,土壤干密度与其他环境因子(降水量、气温、pH)的交互作用对流域植被地上生物量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林河流域 草原 地上生物量 环境因子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山东莱阳恐龙蛋研究新进展
20
作者 王强 汪筱林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8-45,共8页
本文简单回顾了山东莱阳恐龙蛋化石群的发现与研究历史,结合近年来在莱阳的新发现和恐龙蛋研究进展,莱阳恐龙蛋化石群的组成由之前的4科5属11种,修订为6科10属12种,另有1科未定和1个存疑种。将与其他地区恐龙蛋化石组合相比,莱阳恐龙蛋... 本文简单回顾了山东莱阳恐龙蛋化石群的发现与研究历史,结合近年来在莱阳的新发现和恐龙蛋研究进展,莱阳恐龙蛋化石群的组成由之前的4科5属11种,修订为6科10属12种,另有1科未定和1个存疑种。将与其他地区恐龙蛋化石组合相比,莱阳恐龙蛋化石群的恐龙蛋类型多样、组合特征明显,是晚白垩世恐龙蛋组合的典型代表,这一组合也很好地反映了晚白垩世胶莱盆地王氏群较高的恐龙多样性。对山东莱阳恐龙蛋进行深入研究,将为进一步探讨晚白垩世莱阳的古地理和古环境等提供详实的古生物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龙蛋 恐龙蛋化石群 王氏群 晚白垩世 莱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