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683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空间数字化转型的规划框架与策略探讨
1
作者 刘超 田野佑民 +1 位作者 陈树熙 钮心毅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24年第1期47-61,共15页
城市数字化转型是城市在信息智能时代背景下提升治理效能、居民生活质量及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城市的数字化转型离不开空间的数字化转型,以推动实现共治共享、生态友好的城市空间数字化转型。文章旨在构建城市空间数字化转型的规... 城市数字化转型是城市在信息智能时代背景下提升治理效能、居民生活质量及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城市的数字化转型离不开空间的数字化转型,以推动实现共治共享、生态友好的城市空间数字化转型。文章旨在构建城市空间数字化转型的规划框架,涵盖现状分析、目标设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智能模型构建,以及针对生活空间、公共空间与产业空间的多类型空间数字化转型策略。通过案例解析与文献综述,文章系统探讨了各空间类型在全生命周期内的数字化转型策略,旨在促进城市的数字可持续发展并对转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剖析,为我国城市空间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提供可探讨的规划框架与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城市 数字化转型 精细化治理 城市空间 区域规划
下载PDF
创新型城市研究三十年——基于科学知识图谱视角
2
作者 郑烨 杨青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24年第1期166-185,共20页
自从创新型城市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被学界关注,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但是仍然少有研究对其进行系统梳理,这势必会影响到创新型城市研究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文章以1990—2021年WOS数据库中SSCI期刊数据库收录的401篇研究创新型城市的... 自从创新型城市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被学界关注,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但是仍然少有研究对其进行系统梳理,这势必会影响到创新型城市研究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文章以1990—2021年WOS数据库中SSCI期刊数据库收录的401篇研究创新型城市的论文为样本,其中包括中国学者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采用CiteSpace V绘制三十余年来创新型城市研究的知识图谱,对创新型城市研究的基本概况、热点主题与演进脉络进行系统分析与总结。研究发现:①该领域文献呈反“L”形曲线分布,是一个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议题,机构间合作比较分散,缺乏核心研究团队;②研究主要围绕企业家精神、公众参与、经济发展、政策创新、智慧城市、城市竞争、可持续发展等七个方面展开;③研究经历了萌芽期(1990—2006年)、发展期(2007—2017年)、爆发期(2018—2021年)三个发展阶段,整体发展脉络由创新型城市的概念、内涵等主题,向建设所需要素、建设成效、智慧建设等主题,再转向绿色创新、技术发展与创新效率等方向进行演进。基于此,总结了未来研究的三个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型城市 科学知识图谱 CiteSpace V 文献计量分析
下载PDF
城市实验室:基于新数据、新要素及新路径的批判与展望
3
作者 龙瀛 张恩嘉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24年第1期30-46,共17页
过去十年间,颠覆性技术深刻地影响了城市各个方面,改变了城市研究与实践的方法、对象及路径,也对城市实验室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重塑。文章基于第四次工业革命颠覆性技术的发展,从方法论、本体论及实践论层面分析了颠覆性技术对... 过去十年间,颠覆性技术深刻地影响了城市各个方面,改变了城市研究与实践的方法、对象及路径,也对城市实验室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重塑。文章基于第四次工业革命颠覆性技术的发展,从方法论、本体论及实践论层面分析了颠覆性技术对城市实验室研究工作的影响并批判了目前研究在数据分析、研究视角及实践应用方面的局限,进而通过实际案例提出并展望了城市实验室在发展主动城市感知方法、研究新的生活方式和空间结构以及通过数字创新技术赋能规划设计和管理的潜力、未来发展趋势及机遇。最后,文章呼吁整合以上三种新机遇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城市更新、收缩城市等城市空间新问题和新挑战,以期为人居环境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颠覆性技术 城市实验室 城市科学 主动城市感知 空间重塑 数字创新
下载PDF
基于访问序列的历史街区功能组合模式研究——以哈尔滨中央大街为例
4
作者 朱海玄 吴翠玲 赵紫璇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24年第1期117-134,共18页
移动定位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它们在城市空间研究中的大量实践与应用,为空间研究的量化计算提供了可能。历史街区反映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其活化利用对城市发展与历史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大量研究已经证明街区功能植入是... 移动定位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它们在城市空间研究中的大量实践与应用,为空间研究的量化计算提供了可能。历史街区反映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其活化利用对城市发展与历史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大量研究已经证明街区功能植入是一条可行的路径,对其的功能访问可以揭示人在空间中的活动规律,更好地探讨人与空间的互动关系。因此,文章以哈尔滨中央大街历史街区为例,基于行为轨迹数据识别行为序列,采用Apriori算法,从空间访问序列和功能访问序列两个方面进行关联规则的计算与挖掘,进而探讨街区的功能组合模式。研究发现:①基于访问序列的关联规则挖掘,可以从行为主体视角挖掘人与空间的互动模式,对功能组合模式进行探究;②在一级功能访问序列中,餐饮类与购物类的组合模式访问概率最大,对其他功能的具有带动作用;③在二级功能访问序列中,组合模式大多为历史文化遗迹、购物中心、饮品店和住宿服务之间的相互组合,其中饮品店、购物中心的访问概率最大,且与其他功能进行组合的稳定性强;④街区的历史文化遗存、空间本底环境会促进其他功能空间的使用。文章所提及的街区功能访问组合模式的计算方法对研究其他空间关联问题同样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组合 访问序列 历史街区 中央大街
下载PDF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城市群网络结构韧性动态响应分析——以上海2022年新冠疫情为例
5
作者 王星 沈丽珍 秦萧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24年第1期148-165,共18页
城市网络结构韧性是灾情下的研究热点之一。文章以2022年上海新冠疫情为研究案例,发现疫情冲击下的长三角人流、信息流、复合流网络的结构韧性表现为先增强再减弱的动态响应态势,差异在于:人流网络韧性增强依靠疫情期间局部地区“城市... 城市网络结构韧性是灾情下的研究热点之一。文章以2022年上海新冠疫情为研究案例,发现疫情冲击下的长三角人流、信息流、复合流网络的结构韧性表现为先增强再减弱的动态响应态势,差异在于:人流网络韧性增强依靠疫情期间局部地区“城市小团体”的稳定,韧性减弱则是随着政策放开,核心、边缘城市间的联系逐渐恢复,使得区域处于不稳定状态;信息网络因为虚拟空间关注度增强导致整体网络联系的增强,韧性减弱则是热度下降后网络联系趋于常态化;复合网络受到叠加作用,整体波动较小且恢复速度较快,在复工阶段已经基本恢复。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对城市网络应对突发卫生事件时的稳定与优化提出针对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疫情 城市网络 多重要素流 网络结构韧性动态响应 长三角城市群
下载PDF
夜间市长研究进展与启示
6
作者 王东红 蒋文莉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24年第1期135-147,共13页
在过去的20年中,全球有40多个城市任命了夜间市长或倡导组织,负责维持夜间活动和管理。尽管城市的夜间基础设施和监管模式存在差异,但对夜间治理结构的必要性已经成为共识。文章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了夜间市长职位的概念起源、职... 在过去的20年中,全球有40多个城市任命了夜间市长或倡导组织,负责维持夜间活动和管理。尽管城市的夜间基础设施和监管模式存在差异,但对夜间治理结构的必要性已经成为共识。文章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了夜间市长职位的概念起源、职位性质、潜力责任和治理模式四个方面。国外夜间治理经历了更长的发展过程,有着成熟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从健全机制、社会参与、配套保障等方面可为提升我国城市夜间城市管理质量和水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治理 夜间市长 夜间经济 进展
下载PDF
人工智能视角下的未来城市结构:发掘复杂网络背后的空间特征
7
作者 林旭辉 彭炜程 杨滔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24年第1期62-78,共17页
在城市规划和网络分析的领域中,深入洞察城市道路网络的构造及其隐藏在背后的空间特征对于理解城市的功能和组织架构至关重要。传统的城市网络分析方法主要关注道路的固有物理属性,如长度和连通性,但这些方法往往无法充分展现城市网络... 在城市规划和网络分析的领域中,深入洞察城市道路网络的构造及其隐藏在背后的空间特征对于理解城市的功能和组织架构至关重要。传统的城市网络分析方法主要关注道路的固有物理属性,如长度和连通性,但这些方法往往无法充分展现城市网络的复杂性和多维特性。特别是当考虑城市空间中的沿街功能信息或可视区域时,传统方法在捕捉城市空间的深层特征方面存在限制。为解决上述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方法,通过变分图自编码器(VGAE)捕捉和分析城市道路网络及其空间特征,以深入理解城市的功能和组织架构。与侧重于道路物理属性的传统城市网络分析方法相比,本方法考虑了沿街功能信息和可视区域等维度,揭示了城市网络复杂性和多维特性的新层面。通过结合城市道路网络和空间数据,VGAE模型揭示了城市空间在融入不同数据后的隐空间结构变化,从而发现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分布的关键作用。这一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城市空间的新结构,而且展现了这种结构的独特性。这种隐藏空间结构的理解,可以被视为一种“空间基因”,有潜力成为生成和规划未来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为我们理解和预测城市空间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研究 网络分析 图神经网络(GNN) 变分图自编码器 复杂网络 空间句法
下载PDF
理想城市的演进:基于数字孪生城市和元宇宙的思辨
8
作者 翁阳 党安荣 +1 位作者 李翔宇 田颖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24年第1期1-14,共14页
城乡规划事业追求理想城市的脚步从未停止,从关注空间秩序到人文关怀再到社会形态,对理想城市的认知维度各不相同,但对不完美世界的改造行动却一直贯穿人居环境建设的始末。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理想城市建设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文... 城乡规划事业追求理想城市的脚步从未停止,从关注空间秩序到人文关怀再到社会形态,对理想城市的认知维度各不相同,但对不完美世界的改造行动却一直贯穿人居环境建设的始末。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理想城市建设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文章通过对时下兴起的数字孪生城市和元宇宙的比对分析,探讨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实现理想城市的路径和展望。初步结论:①数字孪生城市侧重对实体城市的改良来实现理想城市,而元宇宙则专注于在数字虚拟世界对理想城市的想象和新建;②数字孪生城市建立的依然是中心化下的空间秩序和管理模式,而元宇宙则倾向于实现一个去中心化的社会形态;③数字孪生城市对理想城市的实践依然需要回归到空间生产层面,而元宇宙的实践隐含着社会组织新的尝试。二者在技术领域有大量交织,但由于上述差异,对理想城市的建设路径出现了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城市 数字孪生城市 元宇宙 空间生产 社会组织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编制美国小镇总体规划中的角色、挑战与机遇——以ChatGPT为例
9
作者 刘扬鹤 彭仲仁 +1 位作者 侯清 鲁开发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24年第1期215-229,共15页
文章以城市规划人工智能四阶段为理论基础,对基于GPT–4模型的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编制美国小镇总体规划中的应用进行了实测,并归纳了其现有的应用性与局限性。研究发现,当前的ChatGPT处于人工智能协助规划阶段,即作为辅助工具可在... 文章以城市规划人工智能四阶段为理论基础,对基于GPT–4模型的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编制美国小镇总体规划中的应用进行了实测,并归纳了其现有的应用性与局限性。研究发现,当前的ChatGPT处于人工智能协助规划阶段,即作为辅助工具可在处理静态数据、撰写文本、绘制图表、渲染示意图与学习其他规划案例方面显示出潜力,可以协助规划师完成章节概述、分析社区特征与现状、确立社区发展目标等工作,从而节省编写规划的人力与资金成本。但同时,限于数据、安全与技术等原因,ChatGPT在用地规划与设计方面有明显不足,尚不能实现自动或自主规划,而这也是其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tGPT 生成式人工智能 总体规划 小镇规划
下载PDF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征稿简则
10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24年第1期230-231,共2页
本刊栏目设置本刊设有7个固定栏目,分别是:1.主编导读。介绍本期主题、编辑思路、文章要点、下期主题安排。2.特约专稿。发表由知名学者撰写的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论文,每期1-2篇,字数不限。3.学术文章。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方法、案例... 本刊栏目设置本刊设有7个固定栏目,分别是:1.主编导读。介绍本期主题、编辑思路、文章要点、下期主题安排。2.特约专稿。发表由知名学者撰写的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论文,每期1-2篇,字数不限。3.学术文章。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方法、案例分析等研究成果。每期6篇左右,字数不限。4.国际快线(前沿)。国外城市与区域规划最新成果、研究前沿综述。每期1-2篇,字数约20000字。5.经典集萃。介绍有长期影响、实用价值的古今中外经典城市与区域规划论著。每期1-2篇,字数不限,可连载。6.研究生论坛。国内重点院校研究生研究成果、前沿综述。每期3篇左右,每篇字数6000-8000字。7.书评专栏。国内外城市与区域规划著作书评。每期3-6篇,字数不限。根据主题设置灵活栏目,如:人物专访、学术随笔、规划争鸣、规划研究方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点院校 书评 城市与区域规划 学术随笔 编辑思路 人物专访 栏目设置 特约专稿
下载PDF
主编导读
11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24年第1期I0003-I0006,共4页
由大数据、物联网、深度学习、元宇宙等技术驱动的智能技术正迅速渗透当代城市的物理-社会-赛博三元空间。目前亟须从规划视角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对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影响,以应对围绕人工智能与未来城市的科学问题和社会议题。本期聚焦“... 由大数据、物联网、深度学习、元宇宙等技术驱动的智能技术正迅速渗透当代城市的物理-社会-赛博三元空间。目前亟须从规划视角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对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影响,以应对围绕人工智能与未来城市的科学问题和社会议题。本期聚焦“人工智能与未来城市社会”,关注生成式大模型、智慧城市、数字孪生、自动驾驶等技术对未来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的重大影响,梳理人工智能驱动的未来城市新技术,研判智慧技术衍生的城市发展新趋势,探索可指导未来智慧城市发展的新理论,发掘智能技术影响下人类社会面临的新问题,以期从多学科视角和国际前沿视野探讨人工智能背景下未来城市社会的规划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智能技术 大数据 技术驱动 物联网 国际前沿 多学科视角
下载PDF
首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人口规模问题之论争(1949—1959)
12
作者 李浩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24年第1期201-214,共14页
首都人口规模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争议性问题。文章基于查阅原始档案及老专家访谈,对1949—1959年首都北京城市规划工作中有关城市人口规模的研究、讨论、分歧和决策等情况进行了相对系统的梳理,分析了... 首都人口规模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争议性问题。文章基于查阅原始档案及老专家访谈,对1949—1959年首都北京城市规划工作中有关城市人口规模的研究、讨论、分歧和决策等情况进行了相对系统的梳理,分析了影响首都人口规模确定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国家领导人的政策指示对新中国初期北京人口规模的确定产生了根本性的重大影响,并决定了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的走向。这一案例启示,应对城市规划中的专业技术工作和政策研究内容进行适当的区分,并切实加强城市规划的政策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划史 首都 北京 城市总体规划 人口规模
下载PDF
当代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驱动的城市公共空间“共建共治”初探
13
作者 李洋 李彦婕 +3 位作者 冯楚凡 赵桐 马申 李依浓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24年第1期98-116,共19页
以大语言模型(LLM)为代表的当代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为进一步汇聚专业领域知识智慧、赋能多元主体共塑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带来巨大契机。文章探索了当代NLP技术支持的公共空间“共建共治”技术框架与关键问题:首先,梳理明确城市公共空... 以大语言模型(LLM)为代表的当代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为进一步汇聚专业领域知识智慧、赋能多元主体共塑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带来巨大契机。文章探索了当代NLP技术支持的公共空间“共建共治”技术框架与关键问题:首先,梳理明确城市公共空间“共建共治”机制及技术发展需求;其次,结合当代NLP技术特征归纳其在公共空间“共建共治”中的潜力;最后,提出当代NLP技术驱动的城市公共空间“共建共治”技术框架、原型案例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空间 参与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NLP) 大语言模型(LLM)
下载PDF
1960年以来韩国国土空间开发与人口集聚规律研究
14
作者 王超深 吴潇 冯田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24年第1期186-200,共15页
对人口流动规律认识不到位,进而影响生产要素空间配置与相应政策制定的情况,在我国长期存在且学术争议大。在此背景下,文章以发展基础和历程与我国高度接近的韩国为实证对象,重点从人口变化视角对国土均衡发展战略进行了反思。研究发现... 对人口流动规律认识不到位,进而影响生产要素空间配置与相应政策制定的情况,在我国长期存在且学术争议大。在此背景下,文章以发展基础和历程与我国高度接近的韩国为实证对象,重点从人口变化视角对国土均衡发展战略进行了反思。研究发现,人口向都市区集聚是普遍规律,因此,文章从经济增长、交通网络和公共政策三个方面研究了其与人口变化的关系,建构了人口集聚的机制模型。在第三产业主导背景下,首都都市区依赖强大的规模效应和决策话语权,始终获得更多的要素配置和发展机会,能更好地引领地区或国家发展,其人口集聚难以避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开发 人口集聚 大都市区 高速铁路
下载PDF
基于社会技术想象理论的中国自动驾驶政策特征与演化
15
作者 吴杰 仲浩天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24年第1期79-97,共19页
自动驾驶汽车已成为智能技术革命中最引人注目的技术之一,催生了关于未来城市发展与居民日常生活的想象。基于社会技术想象理论,文章收集了我国2015—2023年中央政府和16个试点城市的自动驾驶政策文本,利用共词分析、LDA主题建模与相似... 自动驾驶汽车已成为智能技术革命中最引人注目的技术之一,催生了关于未来城市发展与居民日常生活的想象。基于社会技术想象理论,文章收集了我国2015—2023年中央政府和16个试点城市的自动驾驶政策文本,利用共词分析、LDA主题建模与相似度计算三种技术,对关于自动驾驶汽车社会技术想象的关键议题进行挖掘,最后通过质性内容分析进一步揭示其社会技术想象所隐含的技术治理逻辑,得到如下结论:①中国自动驾驶政策主题演变逻辑经历了从鼓励产业发展到专注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②其侧重点也呈现区域性特征和层级性;③2020年后政策发文总量上升,但仍具有“重制造、轻应用”“聚焦高端技术、忽视居民日常生活”等特征。综上,文章得出政府对于自动驾驶汽车的想象在很大程度上仍局限于技术和产业,完善政策内容、提高对技术与城市互动机制的认知以及优化技术落地城市的试验机制,对于保障公平、高效、可持续的自动驾驶汽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驾驶汽车 社会技术想象 城市与区域发展 政策文本分析
下载PDF
未来城市智能技术促进多领域协同效益研究
16
作者 夏静怡 庄博凯 来源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24年第1期15-29,共15页
协同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以来得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而社区作为复杂城市巨系统的基本空间单元,其规划、建设、运营、治理的过程离不开多领域之间的协同。随着智能技术进步与应用推广,越来越多更高效或新兴的... 协同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以来得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而社区作为复杂城市巨系统的基本空间单元,其规划、建设、运营、治理的过程离不开多领域之间的协同。随着智能技术进步与应用推广,越来越多更高效或新兴的智慧社区协同方式逐渐成为可能,然而目前学界与业界对这些协同方式的具体体现及效益尚不明确,仍存在资源浪费、建设低效、布局失衡等问题。文章以协同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智慧社区规划建设经验与智能技术创新应用案例,剖析了智慧社区多领域协同的本质、机理与效益,总结出智能技术影响下社区协同机制所体现出的空间依托、人本导向、效率提升三大特征,并初步探讨了协同效益视角下未来社区规划建设的指导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社区 多领域 协同效益
下载PDF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征订
17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24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下载PDF
未来城市的冷热思考——张宇星、刘泓志、沈振江、吕斌、周榕、尹稚、武廷海访谈纪实 被引量:2
18
作者 龙瀛 李伟健 +1 位作者 张恩嘉 王鹏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23年第1期234-250,共17页
回顾历史,技术的发展不断重塑并推动着人类城市文明的演进,当下第四次工业革命同样以一系列颠覆性技术改变并影响着城市的未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未来城市的演化趋势及建设方法,但不同研究间大多彼此孤立,社会各界仍缺乏充分的交... 回顾历史,技术的发展不断重塑并推动着人类城市文明的演进,当下第四次工业革命同样以一系列颠覆性技术改变并影响着城市的未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未来城市的演化趋势及建设方法,但不同研究间大多彼此孤立,社会各界仍缺乏充分的交流探讨以达成共识。为此,文章邀请了七位来自学界、业界不同方向的领域专家,围绕历史演进、生产生活、城乡关系、社会可持续发展、工程实践以及城市运营视角下的六个核心议题依次进行讨论与展望。专家基于各自的研究与实践经验提出见解,并普遍认同技术给当下城市空间及生产生活方式带来深刻影响。面向未来,充分理解城市本体的变化,以问题为导向、以人为本,明晰适合我国的价值取向与城市发展路径成为专家们的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次工业革命 数字化 未来城市 智慧技术 专家访谈
下载PDF
未来城市的空间原型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4
19
作者 龙瀛 李伟健 +4 位作者 张恩嘉 严庭雯 陈婧佳 李派 佟琛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23年第1期1-17,共17页
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产生的一系列新兴技术对当下城市居民生活以及城市空间产生了诸多深远影响。文章对技术、生活方式与城市空间演化机制进行分析,采用“回溯+推演”的方法,基于已有文献、实践案例以及机构智库在技术发展与未来城市... 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产生的一系列新兴技术对当下城市居民生活以及城市空间产生了诸多深远影响。文章对技术、生活方式与城市空间演化机制进行分析,采用“回溯+推演”的方法,基于已有文献、实践案例以及机构智库在技术发展与未来城市空间方面的研究,推导新技术、新生活方式驱动下的未来城市空间,并从区域、城市等多尺度及不同场景出发,系统性展望和提炼未来城市空间的原型与多主体实现路径,最终总结出十大趋势与八大议题,旨在激发更多有关未来城市空间的战略思考,进而明晰创造未来城市空间的核心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次工业革命 未来城市 智慧城市 颠覆性技术 以人为本
下载PDF
未来城市的运行机制与建构方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鹏 付佳明 +1 位作者 武廷海 夏成艳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23年第1期18-30,共13页
未来城市并非单纯通过预测而来,更需要通过实践以创造。基于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将发生更深层次的空间变革,并体现于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时空的连接关系中。文章通过梳理四次工业革命中城市物质、能量与信息的机制变化,总结未来... 未来城市并非单纯通过预测而来,更需要通过实践以创造。基于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将发生更深层次的空间变革,并体现于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时空的连接关系中。文章通过梳理四次工业革命中城市物质、能量与信息的机制变化,总结未来城市的空间组织机制,基于信息、物理和社会空间的集合体特征,探讨未来城市中流、场、网的形成以及数字纽带在连接供需、连接系统和连接时空中的作用。基于国内外已有研究和实践案例的梳理,从单个系统内部的供需匹配机制、多系统间联动、区域多主体协同三个方面,提出未来城市构建的基本方法,以系统论和本体论的视角阐释未来城市的创造逻辑,进而有效引导未来城市的规划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城市 运行机制 规划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