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3,649篇文章
< 1 2 18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IRLS视域下甘青涉藏州县四年级学生阅读素养调查
1
作者 李金云 刘庆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利用PIRLS测评框架,对甘肃和青海涉藏州县500名四年级学生的阅读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的阅读素养水平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而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目的与习惯、教师的阅读指导策略、家庭语言环境... 利用PIRLS测评框架,对甘肃和青海涉藏州县500名四年级学生的阅读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的阅读素养水平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而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目的与习惯、教师的阅读指导策略、家庭语言环境以及文化资源等因素对学生阅读素养具有重要影响。据此提出:在宏观层面上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中观层面上设计多元化的课程、微观层面上优化阅读教学,不同层面的支持网络相互协作,共同推动民族地区小学生阅读素养的全面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RLS 甘青涉藏州县 四年级学生 阅读素养
下载PDF
教师质量:一个概念框架
2
作者 都丽萍 曾晓东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4年第2期27-33,82,共8页
长期以来对基础教育教师质量的内涵缺乏共识,其重要原因在于教师质量观的多元和动态。基于质量内涵的变迁和教师职业特征分析,教师质量应包括教师个人质量、教师团队质量、学校组织质量三个层次。当前,提升基础教育教师质量的重点要从... 长期以来对基础教育教师质量的内涵缺乏共识,其重要原因在于教师质量观的多元和动态。基于质量内涵的变迁和教师职业特征分析,教师质量应包括教师个人质量、教师团队质量、学校组织质量三个层次。当前,提升基础教育教师质量的重点要从监管教师个体转向引导和培育教师团队和建设卓越学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质量 个人质量 团队质量 学校组织卓越
下载PDF
心理学视野下的民族治理研究——评《认同视野中的民族关系》
3
作者 杨宝琰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4年第3期114-116,共3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在我,各族人民就能众志成城。”“民族工作说到底,就是做人的工作。抓不住人心,就搞不好民族团结、做不好民族工作。”习总书记的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在我,各族人民就能众志成城。”“民族工作说到底,就是做人的工作。抓不住人心,就搞不好民族团结、做不好民族工作。”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我们推进民族治理指明了方向。显然,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民族治理的理论和实践离不开“人”这一核心要素。当前,社会治理也正经历着由“硬治理”向“软治理”的转化,强调精细化治理,主张以人为中心开展社会治理,这是因为无论社会治理的主体、客体,还是治理过程和治理内容,均涉及社会心理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化治理 软治理 习总书记 社会心理问题 治理内容 民族治理 争取人心 讲话精神
下载PDF
论教育工学的整体性思维
4
作者 刘庆昌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4年第4期1-7,F0002,共8页
工程思维所追求的不是理论系统所要求的逻辑的严谨,而是属于行动或实践系统所要求的操作意义上的周密和协调。教育工学思维的整体性,决定了它不会也不能拘泥于教育的片段和局部,而必须能统摄教育行动的全方位和全过程。教育行动思维的... 工程思维所追求的不是理论系统所要求的逻辑的严谨,而是属于行动或实践系统所要求的操作意义上的周密和协调。教育工学思维的整体性,决定了它不会也不能拘泥于教育的片段和局部,而必须能统摄教育行动的全方位和全过程。教育行动思维的整体性不完全是完美主义者的自我要求,根底上是由教育目的的整体性决定的;系统理论则为教育行动思维的整体性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教育工学中,整体性思维或说思维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对教育自身的系统理解;对系列思维框架的高度自觉;对教育知行关系的重新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工学 整体性思维 教育行动 教育理论 教育实践
下载PDF
劳动课程体系建设的逻辑理路与实践策略
5
作者 王明娣 冀晓雨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4年第4期90-96,共7页
核心素养时代致力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培育学生劳动素养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劳动教育需具备较为成熟、完备的课程体系。基于以劳育人、跨界整合、学科实践之维对劳动课程体系建设基本参照进行解析,从... 核心素养时代致力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培育学生劳动素养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劳动教育需具备较为成熟、完备的课程体系。基于以劳育人、跨界整合、学科实践之维对劳动课程体系建设基本参照进行解析,从核心理念、学科属性、行动主体之维厘清劳动课程体系建设的逻辑理路,在此基础上提出立足以劳育人,实现五育协调并举;回归具身体验,促进学生劳动素养全面提升;跨越学科边界,系统建构劳动课程体系;回应文化时空特征,扩展劳动课程活动空间;提升教师专业行动力,推进课程专业化实施等劳动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课程 学科实践 具身体验 跨界 专业行动力
下载PDF
新时代良好家风建设的重要价值、主要内容与实践路径
6
作者 高闰青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4年第3期39-44,共6页
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新时代良好家风建设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涵育时代新人的核心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 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新时代良好家风建设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涵育时代新人的核心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包含着厚植家国一体的崇高情怀、发扬孝长慈幼的道德风尚、继承耕读传家的精神品质、秉持俭以养德的立身之本等主要内容。新时代良好家风建设需要探寻新的路径,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家风建设,用日常生活涵育优良家风,用家长言传身教传承良好家风,用家校社协同建设良好家风,成就“积善之家”,创造和谐家园,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造良好的“生态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家风建设 重要价值 主要内容 实践路径
下载PDF
从“封闭”走向“融合”:新时代民族学校体系变革的路向
7
作者 党宝宝 张梦乡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4年第4期20-27,96,共9页
推进民族学校体系变革是新时代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学校大致经历了“初创与形成、恢复与发展、改革与深化、完善与提升”四个发展时期。当前,民族学校发展中还面临一些挑战,如封闭的民族教育体... 推进民族学校体系变革是新时代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学校大致经历了“初创与形成、恢复与发展、改革与深化、完善与提升”四个发展时期。当前,民族学校发展中还面临一些挑战,如封闭的民族教育体系不利于多元化高质量人才的培养,闭环的学校空间格局造成青少年“族内聚集、族外隔离”的现象,孤立的民族学校体制加剧了其与普通学校的差距等。进入新时代,亟须建立高度“开放、融合”的教育体系,促进民族学校融入国家统一的教育体系;在尊重历史、尊重公众情感的基础上,分层推进“民汉合校”;以“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为原则,拓宽各民族青少年交往交流的广度与深度;实施“公平、精准”取向的教育差别化支持政策,全面推进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学校 教育体系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 交往交流交融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新时代师德建设的“情本体”路向
8
作者 于影丽 江楠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4年第5期89-97,共9页
新时代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对师德提出了新要求,要使教师发自内心、自觉自愿约束自己的行为。但在工具理性的过度干预下,外在规范主导下的师德建设范式忽视了教师的情感诉求。李泽厚的“情本体”理论是其主体性理论的核心要义,它强调以... 新时代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对师德提出了新要求,要使教师发自内心、自觉自愿约束自己的行为。但在工具理性的过度干预下,外在规范主导下的师德建设范式忽视了教师的情感诉求。李泽厚的“情本体”理论是其主体性理论的核心要义,它强调以人世情感为人生的根本依托、归宿之意,对促进情感性“内驱逻辑”的师德建设,使教师成为审美情感的主体,提升师德主体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情本体”视域下的师德建设以师德情感为根本依托,师德情感的主体性、直觉性、多元动态性、愉悦性、时间性可克服外驱逻辑下师德发展的局限,并且满足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在实践中,通过增强师德培养的新鲜感以及美感,鼓励教师充实个人生活,关怀教师的情感,增强教师道德敏感性,关注教师道德成长的时间性等方式来完善新时代师德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师德建设 “情本体” 情感 理性
下载PDF
语文课程的学科定位:成因、确立与价值——兼议工具性质观对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9
作者 解光穆 李瑞三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4年第2期83-89,96,共8页
语文课程由于缺乏明确对应的学科,因而就导致这门课程长期存在着本体不明、定位不准、性质不清、目标不著等突出的问题,进而造成各种观点主张聚讼纷纭、对峙激烈。在课程认识中,确立语文课程是一门以学习认识、掌握运用语文表达形式为... 语文课程由于缺乏明确对应的学科,因而就导致这门课程长期存在着本体不明、定位不准、性质不清、目标不著等突出的问题,进而造成各种观点主张聚讼纷纭、对峙激烈。在课程认识中,确立语文课程是一门以学习认识、掌握运用语文表达形式为根本指向的“形式的学科”定位观,对防止和纠正长时期存在的“泛语文”“非语文”现象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同时,确立语文课程属于“形式的学科”定位观,也有利于明确这门课程固有的工具属性,进而推动其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课程 学科定位 形成原因 形式的学科 价值意义
下载PDF
深化素质教育应加强对学科能力培养的研究
10
作者 郝文武 关志康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4年第5期1-6,F0002,共7页
素质教育有多个层面,全面提高全民族素质是核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是主题。培养和发展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任务。近40年来,教育研究,特别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中关于知识教学促进能力发展的研究明显不足。为了全面... 素质教育有多个层面,全面提高全民族素质是核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是主题。培养和发展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任务。近40年来,教育研究,特别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中关于知识教学促进能力发展的研究明显不足。为了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教育研究者要将学科教学研究的侧重点由知识教学综合研究转向以培养能力为重的研究,根据学科特点对不同学科培养能力的教学实践规律、方式方法进行研究,还要加强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研究队伍建设,增加培养学科能力的重点、重大课题,重视和专门策划培养学科能力的期刊栏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质教育 能力培养 学科教学 课程与教学论
下载PDF
小学数学新教材“综合与实践”的活动内容分析及教学启示——以北师大版教材为例
11
作者 吕世虎 锁建军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4年第5期45-53,共9页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新教材为例,对其24个“综合与实践”活动内容的体例结构、情境类型、活动方式、核心问题、结果呈现及评价进行分析,发现:“综合与实践”活动的体例结构以三个环节呈现,依次为“整体预告,明确任务”→“拆分任务,顺次...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新教材为例,对其24个“综合与实践”活动内容的体例结构、情境类型、活动方式、核心问题、结果呈现及评价进行分析,发现:“综合与实践”活动的体例结构以三个环节呈现,依次为“整体预告,明确任务”→“拆分任务,顺次推进”→“展示成果,全面评价”;情境类型的选择以生活情境居多;活动方式倡导“小组合作”,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训练;核心问题贯穿三个环节,彰显着不同的价值;活动结果及评价关注活动实施的过程性、终结性、诊断性,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基于此,对“综合与实践”活动有效开展教学有以下启示:重视体例结构与内容的关系,引导学习者整体把握内容;善于借助教材提供的真实情境,设计主题引入环节与提出任务型问题;开展小组合作与动手实践的组织活动;创造问题资源,借助问题的内在价值实现活动目标;以丰富多元的方式进行结果呈现和评价,以全面体现活动实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新教材 综合与实践 活动内容
下载PDF
立足本土,放眼全球,塑造国际化人才——哥伦比亚大学本地化和全球化的办学特色
12
作者 许洁英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4年第3期102-105,共4页
哥伦比亚大学以其塑造人、服务社会的价值追求,扎根本地、放眼世界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其本地化和全球化相互辉映的办学特色。无论是“本地化”坚守,还是“全球化”进程,其动力都来自于哥伦比亚大学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意识。
关键词 哥伦比亚大学 办学特色 本地化 全球化
下载PDF
审美在数学探究中的功能及实现路径
13
作者 唐恒钧 颜思璇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4年第2期90-96,共7页
从历史上看,数学审美活动推动了数学的发展,在数学家研究方向的选择中起到引导作用。将数学审美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发挥数学审美的激励作用,引导学生以类似数学家探究数学的方式去获取知识,是更好地实现探究教学的突破之径。教师可以挖... 从历史上看,数学审美活动推动了数学的发展,在数学家研究方向的选择中起到引导作用。将数学审美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发挥数学审美的激励作用,引导学生以类似数学家探究数学的方式去获取知识,是更好地实现探究教学的突破之径。教师可以挖掘“三大主题”的审美素材,创设审美情境;关注审美体验的人本回归,实现心灵感悟;落实审美感知的“三大阶段”,推动过程发展;构建问题评价的审美标准,提高问题质量,使数学审美能够成为学生探究的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审美 数学探究 问题提出 数学美
下载PDF
教师情感劳动影响因素研究:发展脉络与现实启示
14
作者 田国秀 贺娟娟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4年第1期1-6,50,F0002,共8页
教学是涉及高强度的情感劳动的工作,教师是典型的情感劳动者。研究教师情感劳动的影响因素,既有助于研究者反思教师情感劳动的复杂性,也有利于教师提升教学质量。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对教师情感劳动的影响因素做了持续而深入的研究... 教学是涉及高强度的情感劳动的工作,教师是典型的情感劳动者。研究教师情感劳动的影响因素,既有助于研究者反思教师情感劳动的复杂性,也有利于教师提升教学质量。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对教师情感劳动的影响因素做了持续而深入的研究,根据研究理论方法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心理动力学方法分析教师情感劳动的个体影响因素,这种内在性的情感模型对理解教师个体影响因素有重要价值,但也存在忽略教师所处社会文化背景的局限;第二类是以社会建构主义方法分析教师情感劳动的社会关系影响因素,这种建构主义的情感因素分析偏重教师的社会文化体验,但依然属于个人与社会的二分法研究思维;第三类是以互动主义方法分析教师个人与社会动态互动中的情感劳动影响因素,这种整合的研究思维兼顾了教师情感劳动内外多层面的影响,但已有的研究更多受后结构主义与女性主义理论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情感劳动 影响因素 发展脉络 价值启示
下载PDF
考试焦虑的特性表征、形成因素与纾解路径——莫施·蔡德纳考试焦虑学说述评
15
作者 赵鑫 贺婷婷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4年第4期65-71,共7页
考试焦虑是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担心可能的消极考试后果或考试失败而表现出的一系列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反应。蔡德纳作为考试焦虑研究领域的代表性人物,综合借鉴压力交易理论、情感认知评价理论和关怀理论等学科视角及其观点,阐释了考试... 考试焦虑是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担心可能的消极考试后果或考试失败而表现出的一系列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反应。蔡德纳作为考试焦虑研究领域的代表性人物,综合借鉴压力交易理论、情感认知评价理论和关怀理论等学科视角及其观点,阐释了考试焦虑的系统学说。考试焦虑生发于考试测评,贯穿于考试过程,统整于显隐要素,受到时空交织下的考试竞争文化、学习过程中的关键人事、考试氛围下的任务变量以及自我认知评价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为有效纾解学生的考试焦虑,可以从营建良性考试竞争文化入手,以预防知识嵌入课程为支撑,将多元适中的考试命题作为保障,依托他者关怀行为实施以及开展正向自我认知评价,弱化并消除考试焦虑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成长发展产生的负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试焦虑 莫施·蔡德纳 学业质量 学业压力
下载PDF
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时代价值、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16
作者 孟亚玲 续琴琴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4年第5期73-80,共8页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新时代构建高质量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战略选择,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党和国家在关键发展节点的重大战略部署。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现实困境: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度不高,缺乏共...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新时代构建高质量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战略选择,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党和国家在关键发展节点的重大战略部署。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现实困境: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度不高,缺乏共享机制;数字观念滞后,师生数字素养水平不高,且数字化学习生态脆弱。我国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可遵循以下行动路径,以推动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政府宏观调控下,扩大优质基础教学资源的投入与开发;加强数字素养,提高数字化转型胜任力;优化数字化学习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教育 数字化转型 数字教育资源 教师数字素养
下载PDF
普通高中生学业成绩性别差异形成机制研究——基于K市的实证分析
17
作者 王星霞 夏平花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4年第4期72-80,共9页
在人口发展不平衡和男孩学业危机的背景下,研究以河南省K市高考成绩为学生学业成绩样本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当前普通高中生学业成绩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进一步考察发现,普通高中生学业成绩性别差异现象的形成机... 在人口发展不平衡和男孩学业危机的背景下,研究以河南省K市高考成绩为学生学业成绩样本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当前普通高中生学业成绩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进一步考察发现,普通高中生学业成绩性别差异现象的形成机制较为复杂,是由个体、家庭、学校教育、社会共同构成的复杂系统,具体表现为:微观层面的个体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父母期望、教养方式,中观层面的学校教育管理、学校教育评价,宏观层面的社会经济制度变迁、社会人口政策调适、女性政治地位提升、性别刻板文化等。未来的高中教育改革一定要关注这种变化,并在对众多影响因素全面考量的情况下进行综合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高中生 学业成绩 性别差异 扎根理论
下载PDF
从“弱者”走向主体——我国儿童福利制度中的儿童形象及其嬗变
18
作者 孙爱琴 周园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4年第3期87-94,105,共9页
儿童福利制度的变迁直接影响儿童的福利处境。新时代,我国儿童福利逐渐走向普惠和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以福利制度中的儿童形象为参照,我国的儿童福利制度逐渐从“无”儿童、救济为主,逐步发展到“救济—发展”共有,直至以发展为主。表现... 儿童福利制度的变迁直接影响儿童的福利处境。新时代,我国儿童福利逐渐走向普惠和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以福利制度中的儿童形象为参照,我国的儿童福利制度逐渐从“无”儿童、救济为主,逐步发展到“救济—发展”共有,直至以发展为主。表现在儿童的价值逐渐从工具性走向本体性,儿童从福利对象走向福利的主体,从消极、等待的被救者走向积极、能动的自救者,儿童-成人的关系从二元对立走向互动的共谋福利者。这是儿童逐渐从“弱者”走向主体存在的发展历程,是对儿童力量的逐步确认与保障,也是儿童认识上的巨大发展和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福利制度 儿童 儿童观 童年社会学
下载PDF
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的困境、理念与策略
19
作者 杨晓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4年第5期7-16,共10页
任何学科话语体系的建构都以其历史传统文化为基础,解决实际问题为动力,理论创新发展为生长点,形成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有机整体。然而,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面临理论水平不高、发展迟缓、不能有效与国际接轨、话语体系... 任何学科话语体系的建构都以其历史传统文化为基础,解决实际问题为动力,理论创新发展为生长点,形成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有机整体。然而,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面临理论水平不高、发展迟缓、不能有效与国际接轨、话语体系薄弱等困境。解决困境需要具有如下话语体系建构理念:教育学的学术话语、政策话语与实践话语之间协调互动;国外教育理论的本土化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现代化的融通;采用多元研究方法;变革教育学话语生成方式,促进话语建构论与话语多元论相结合等。建设的策略主要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基于实践的研究;变革教育学理论的生产范式;加强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教材建设;提升教育学研究者的主体意识,实现教育学研究的文化自觉、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促进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学 话语体系 话语建构 理论自觉
下载PDF
“互联网+”单元教学促进学生学业质量发展的效果研究
20
作者 王浩楠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4年第5期54-63,共10页
学生学业质量的发展是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征。素养本位的学业质量观,对技术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提出了新要求。依托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以“互联网+”单元教学模式的课堂实践为基础,基于OBE理念构建了其促进学生学业质量发展的... 学生学业质量的发展是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征。素养本位的学业质量观,对技术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提出了新要求。依托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以“互联网+”单元教学模式的课堂实践为基础,基于OBE理念构建了其促进学生学业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框架,通过教学实践的方式,探究“互联网+”单元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实施前后,学生学业过程性质量和结果性质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单元教学可有效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的发展,可提升学生学科发展水平,对学生学业质量的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基于分析结果,进一步对“互联网+”单元教学促进学生学业质量发展的原因和学理进行了分析,为在课堂实践中应用“互联网+”单元教学模式,赋能学生学业质量发展提供参考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单元教学 学业质量 学习方式变革 核心素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