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彼得·乌兹(Johann Peter Uz)是18世纪备受推崇的诗人,被同时代人誉为德国的贺拉斯。然而在生前他的名声就已衰退:人们认为他阿那克里翁派的洛可可诗歌过于平庸、缺乏特点。随着“狂飙突进”诗歌(Sturm-und-Drang-Lyrik)...约翰·彼得·乌兹(Johann Peter Uz)是18世纪备受推崇的诗人,被同时代人誉为德国的贺拉斯。然而在生前他的名声就已衰退:人们认为他阿那克里翁派的洛可可诗歌过于平庸、缺乏特点。随着“狂飙突进”诗歌(Sturm-und-Drang-Lyrik)日益取代他的地位,1782年,乌兹本人得出结论:自己作为一个诗人已经过时了。然而他的诗作中也有一些成分得到流传:青年歌德在他的“狂飙突进”诗歌中沿用了阿那克里翁派的母题和形式元素,但也日益与之划清界限,并选取了新的倾向。在对乌兹的两首代表性的洛可可诗歌《春之乐趣》(Frühlingslust)与《致阿莫尔》(An Amor)的分析中,笔者将主要采用定量内容分析法展现阿那克里翁派诗歌是如何被“制造”的;彼时的文学批评在其中看到了平庸与神韵的混合,这一方面导致了它被取代,但另一方面也使它在“狂飙突进”诗歌中能得到传承。而后以《小小的花,小小的叶子》(Kleine Blumen, kleine Bl?tter)一诗为例,笔者将展现青年歌德对阿那克里翁派的传承与最终克服。本文用齐姆纳(R. Zymner)创造的术语“作者真实性”(autorfaktual)和“人物虚构性诗歌”(personafiktionale Lyrik)取代“体验诗”(Erlebnislyrik)这一颇有争议的概念,通过对乌兹和歌德诗歌的比较,讨论歌德“塞森海姆之歌”(Sesenheimer Lieder)中的个人自传式倾向。展开更多
文摘约翰·彼得·乌兹(Johann Peter Uz)是18世纪备受推崇的诗人,被同时代人誉为德国的贺拉斯。然而在生前他的名声就已衰退:人们认为他阿那克里翁派的洛可可诗歌过于平庸、缺乏特点。随着“狂飙突进”诗歌(Sturm-und-Drang-Lyrik)日益取代他的地位,1782年,乌兹本人得出结论:自己作为一个诗人已经过时了。然而他的诗作中也有一些成分得到流传:青年歌德在他的“狂飙突进”诗歌中沿用了阿那克里翁派的母题和形式元素,但也日益与之划清界限,并选取了新的倾向。在对乌兹的两首代表性的洛可可诗歌《春之乐趣》(Frühlingslust)与《致阿莫尔》(An Amor)的分析中,笔者将主要采用定量内容分析法展现阿那克里翁派诗歌是如何被“制造”的;彼时的文学批评在其中看到了平庸与神韵的混合,这一方面导致了它被取代,但另一方面也使它在“狂飙突进”诗歌中能得到传承。而后以《小小的花,小小的叶子》(Kleine Blumen, kleine Bl?tter)一诗为例,笔者将展现青年歌德对阿那克里翁派的传承与最终克服。本文用齐姆纳(R. Zymner)创造的术语“作者真实性”(autorfaktual)和“人物虚构性诗歌”(personafiktionale Lyrik)取代“体验诗”(Erlebnislyrik)这一颇有争议的概念,通过对乌兹和歌德诗歌的比较,讨论歌德“塞森海姆之歌”(Sesenheimer Lieder)中的个人自传式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