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3,388篇文章
< 1 2 1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ra:从技术哲学到文艺学的思考(笔谈) 被引量:6
1
作者 吴冠军 赵宪章 文化艺术研究 2024年第1期10-15,111,共7页
哲学学者吴冠军从技术哲学的视角提出:从ChatGPT、DALL·E到Sora,基于转化器的AIGC大模型并不只改变了内容创作,还改变了“世界”在最字面上的意义。世界化成的过程,越来越多被以有损压缩-重新生成为发生学机制的AIGC之创造性活动... 哲学学者吴冠军从技术哲学的视角提出:从ChatGPT、DALL·E到Sora,基于转化器的AIGC大模型并不只改变了内容创作,还改变了“世界”在最字面上的意义。世界化成的过程,越来越多被以有损压缩-重新生成为发生学机制的AIGC之创造性活动所介入,这就导致“宇宙”(我们眼里的“物理宇宙”)与“元宇宙”不断深层次地叠加,“自然进程”与“人工创造”不断深层次地交织以至进入无可区分之域。这就意味着,我们所熟悉的那个“世界”,将一去不复返:当AIGC已“深”到参与世界化成本身之中时,讨论“深伪”将越来越没有意义。文艺学学者赵宪章则从“语图关系学”的视角提出:Sora的横空出世及其未来演进,不仅不是图像时代符号危机的解除,更不是语图关系研究的终结。恰恰相反,Sora加深了这一危机,语图关系研究也延宕出新的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RA 世界化成 元宇宙 语图关系
下载PDF
相由心生:AIGC时代的艺术生产与审美新景观——由文生视频AI模型Sora引发的思考 被引量:12
2
作者 夏德元 文化艺术研究 2024年第1期24-31,112,共9页
ChatGPT、Bert、Midjourney等大语言模型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社会已进入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的时代。AIGC技术促进了科学与人文、技术与艺术的深度融合,使艺术创作的门槛不断降低。文生图、文生视频AI模型的快速迭代升级,不仅正在改写... ChatGPT、Bert、Midjourney等大语言模型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社会已进入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的时代。AIGC技术促进了科学与人文、技术与艺术的深度融合,使艺术创作的门槛不断降低。文生图、文生视频AI模型的快速迭代升级,不仅正在改写艺术生产的格局,重塑视觉文化景观,也必将对人们的日常审美生活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影响。OpenAI新近推出的文生视频AI模型Sora的惊人表现,再次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和心理震撼,从科学哲学和艺术哲学层面对Sora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审思,或可有利于缓解人们的技术焦虑,并有望建立一种审慎乐观的人机共生信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RA 文生视频 AIGC 人机共生 艺术生产 审美革命
下载PDF
Sora:作为世界模拟器的“天空”媒介 被引量:5
3
作者 邓建国 文化艺术研究 2024年第1期16-23,112,共9页
目前,关于文生视频人工智能应用Sora的分析存在两个极端:过于内行的技术分析,让人云里雾里;过于外行的“炸裂”分析,让人惊恐不已。从媒介学、传播学和新闻学角度分析Sora,可以发现,它同时属于超级媒介、基础设施型媒介、冷/热媒介、贫... 目前,关于文生视频人工智能应用Sora的分析存在两个极端:过于内行的技术分析,让人云里雾里;过于外行的“炸裂”分析,让人惊恐不已。从媒介学、传播学和新闻学角度分析Sora,可以发现,它同时属于超级媒介、基础设施型媒介、冷/热媒介、贫/富媒介、新/旧媒介、真/假媒介。Sora证明了物理规律的强大和现实的坚韧,能“画出不可画者”,朝着元宇宙方向迈进。在人工智能的重重包围和步步逼近下,在人类创造力的顶峰,红旗仍将高高飘扬;在各种虚拟现实技术盛行的今天,新闻业更应坚守现实本身,此时,机构型媒体作为信源的品牌公信力将变得更加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AIGC SORA 文生视频 媒介 元宇宙 繁花
下载PDF
优化:人工智能时代的文论问题 被引量:2
4
作者 曾军 文化艺术研究 2024年第2期1-13,112,共14页
日常用语中的“优化”指采取一定措施使事物变得优异。作为计算科学和运筹学中的重要内容,优化是指在一定限制条件下,选取某种方案以获得“最优化”的目标。将优化引入文论,可以与美化相关联,彼此之间有同有异。生成式AI中,优化有模型... 日常用语中的“优化”指采取一定措施使事物变得优异。作为计算科学和运筹学中的重要内容,优化是指在一定限制条件下,选取某种方案以获得“最优化”的目标。将优化引入文论,可以与美化相关联,彼此之间有同有异。生成式AI中,优化有模型训练、创意提示、调试迭代三种方式。文艺作品之所以能够被优化,与其作为物质基础的艺术媒介及其作品的“可修正性”有关。在优化的技术演进中,先后经历了手工加工时代的优化、机械复制时代的优化、数字创生时代的优化三个阶段。手工加工时代出现了诸如对“手稿”的“润色、修改”,对“乐器”的“调音”,对“原作”的“临摹、誊写甚至重写”,对“文物、遗迹”的“修复”等不同的“类优化”类型;机械复制时代出现了“参数优化”“剪辑优化”“表演优化”等类型;数字创生时代出现了以算法优化为核心的智能优化。将优化引入文论,需要警惕“最优化”的结果不是“奇异性”,而是“普通性”的算法悖论、数据和变量中的偏差不易被纠偏;相反,易强化成偏见的偏差悖论以及随机并不意味着不同,而只是相似,是风格的重复的生成悖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 可修正性 人工智能时代 媒介艺术史 文论问题
下载PDF
城市的新景观、诗学隐喻与修辞语言——论小说、舞台剧和电视剧《繁花》 被引量:1
5
作者 胡志毅 文化艺术研究 2024年第1期68-74,115,共8页
金宇澄的小说《繁花》采取了图文并茂的方式来表现上海的城市空间,被认为是最好的表现上海的“城市小说”,舞台剧、电视剧《繁花》则通过舞台和影像直观地展现了上海的城市新景观。在舞台剧《繁花》中,导演马俊丰运用转台、多演区、多... 金宇澄的小说《繁花》采取了图文并茂的方式来表现上海的城市空间,被认为是最好的表现上海的“城市小说”,舞台剧、电视剧《繁花》则通过舞台和影像直观地展现了上海的城市新景观。在舞台剧《繁花》中,导演马俊丰运用转台、多演区、多媒体等手段来展示舞台的假定性、空间性和意象性。电视剧《繁花》则拍出了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后的上海这个魔都的魅力。导演王家卫没有完全按照小说、舞台剧的散点式来结构,而是围绕着阿宝的焦点展开叙述,因此将电视剧《繁花》拍成了电影,或者说上升到了电影的高度。这也可以说是电视剧《繁花》的美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篇小说 舞台剧 电视剧 《繁花》 城市新景观
下载PDF
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和运用 被引量:1
6
作者 陈立旭 文化艺术研究 2024年第1期1-9,111,共10页
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和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强化了道路自信、理... 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和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强化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气;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相合相融相通,凝聚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有效发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时代治国理政的借鉴、启迪作用;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发掘和运用 文化自信
下载PDF
越界与变脸:激进文艺思潮的前世今生(三人谈)
7
作者 刘康 单小曦 刘欣 文化艺术研究 2024年第4期10-17,110,共9页
激进思潮与文艺有不解之缘。从法国大革命、俄国革命到中国革命,感性的文艺与政治的询唤永远在纠缠打斗。20世纪60年代席卷全球的激进运动,既产生了鲍勃·迪伦、滚石乐队,也推起了福柯、德勒兹以及今天在中国大热的齐泽克、巴迪乌... 激进思潮与文艺有不解之缘。从法国大革命、俄国革命到中国革命,感性的文艺与政治的询唤永远在纠缠打斗。20世纪60年代席卷全球的激进运动,既产生了鲍勃·迪伦、滚石乐队,也推起了福柯、德勒兹以及今天在中国大热的齐泽克、巴迪乌、韩炳哲等。激进思潮不断越界、变脸,挟互联网之便利,与全球盛行的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推波助澜,各种意识形态话术病毒式传播,去疆域化成了部落化,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添加更多焦虑和撕裂。聚焦“后学”激进文艺思潮的半个多世纪的演变,从激进文艺理论的美国化、中国化的角度,反思情绪骚动(或曰“情动”)与理性实践的失衡,乃是知识人的职责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进思潮 美国化 中国化 情动 齐泽克 韩炳哲
下载PDF
作为观念的景观:互文理论视域下的奥运传播景观与国家形象塑造——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为例
8
作者 甘莅豪 张虹倩 文化艺术研究 2024年第5期101-110,116,共11页
大型社会景观不仅可以从批判性、现代性视角观照,也应该从建构性、后现代性视角来切入。从后现代性的互文理论来看,社会景观并非单一时空背景中的主体独白和表演,而是一种多声部的时空和主体互文现象,既是一种视觉的呈现过程,也是一种... 大型社会景观不仅可以从批判性、现代性视角观照,也应该从建构性、后现代性视角来切入。从后现代性的互文理论来看,社会景观并非单一时空背景中的主体独白和表演,而是一种多声部的时空和主体互文现象,既是一种视觉的呈现过程,也是一种观念的建构过程。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例,可从共时性互文、历时性互文和主体性互文三个方面分析,探究此次全球性景观设计和生产的内在逻辑,及其所传达出来的国家形象观念。从共时性互文视角来看,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生成于五个空间事件:国际奥林匹克运动改革、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部分国家的体育政治化、全球的后疫情治理和中国人喜迎春节。从历时性互文视角来看,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景观中的固定仪式环节在继承以往冬奥会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革新,巧妙传达了“简约、环保和绿色”的新时代理念。从主体性互文来看,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不仅致敬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更致敬了历届冬奥会,塑造了一个更加从容、包容的中国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社会 互文 奥运会 国家形象
下载PDF
“不可传达”的传达:元宇宙技术与中国文化灵韵——以《黑神话:悟空》为例
9
作者 邓建国 文化艺术研究 2024年第5期11-18,111,共9页
“灵韵”曾被视为“不可传达”,作为记录和传输身体的元媒介,元宇宙技术为游戏玩家提供巨大的沉浸感和互动性,进而也为改变“灵韵”的传达提供了新的可能。《黑神话:悟空》的成功得益于发达国家研发的虚幻引擎技术和显卡算力、中国制作... “灵韵”曾被视为“不可传达”,作为记录和传输身体的元媒介,元宇宙技术为游戏玩家提供巨大的沉浸感和互动性,进而也为改变“灵韵”的传达提供了新的可能。《黑神话:悟空》的成功得益于发达国家研发的虚幻引擎技术和显卡算力、中国制作团队的长期主义和巨量资源投入以及以《西游记》为代表的精妙绝伦、充满想象力的中国神话美学和文化传统。这三者合一使得中华文化中的“灵韵”(物质性、空间性、身体性和叙事性)在数字时代被忠实地记录和广泛地传播,进而打破了本雅明所言的“机器复制”和“灵韵保存”之间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虚幻引擎 本雅明 灵韵 《黑神话:悟空》 中华文化
下载PDF
被重建的童年记忆与人类的游戏化生存——从《黑神话:悟空》和Jellycat看游戏文化的发展趋势
10
作者 夏德元 文化艺术研究 2024年第5期1-10,111,共11页
电子游戏《黑神话:悟空》和玩具品牌Jellycat的现象级流行反映了年轻人重建童年记忆的需求及游戏化生存的趋势。《黑神话:悟空》通过经典故事《西游记》唤起集体记忆,并以现代化的方式重新演绎儿时的英雄梦想;Jellycat则通过毛绒玩具温... 电子游戏《黑神话:悟空》和玩具品牌Jellycat的现象级流行反映了年轻人重建童年记忆的需求及游戏化生存的趋势。《黑神话:悟空》通过经典故事《西游记》唤起集体记忆,并以现代化的方式重新演绎儿时的英雄梦想;Jellycat则通过毛绒玩具温暖、治愈等特质和游戏化的情景营销策略,满足人们对情感慰藉的需求。对童年的追寻,不仅是一种情感寄托,也是自我认同与身份探索的重要途径。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认知的提高,游戏化思维日益渗透到人类生活实践的广泛领域。游戏化机制的应用和虚拟与现实的融合,不仅激发了用户的创造潜力,形成一种新的内容生产模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游戏文化的进一步泛化,游戏将成为人们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人类整体向游戏化生存的社会形态迈进。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有望从根本上颠覆社会组织形式,给人的主体性带来质疑和挑战。如何在虚拟世界中重建童年记忆,获得身体自由与精神充实之间的平衡,在娱乐活动中找到生命的意义,是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神话:悟空》 Jellycat 游戏文化 童年记忆重建 游戏化思维 游戏化生存
下载PDF
另一个声音,同一个声音——从声音人物、概念人物到节奏人物
11
作者 姜宇辉 文化艺术研究 2024年第5期42-52,113,共12页
人声,向来是一个迷人的哲学主题。从亚里士多德到罗兰·巴特,人声一直被置于声音和意义之间,作为沟通的纽带和转换的环节。在声音人类学的相关研究中,它主要展现为声音人物这个关键的形态。这个概念又与当代哲学有着密切关联,尤其... 人声,向来是一个迷人的哲学主题。从亚里士多德到罗兰·巴特,人声一直被置于声音和意义之间,作为沟通的纽带和转换的环节。在声音人类学的相关研究中,它主要展现为声音人物这个关键的形态。这个概念又与当代哲学有着密切关联,尤其是德勒兹和加塔利在《什么是哲学?》中所阐发的概念人物。在概念人物的哲学创造和声音人物的艺术体验之间,梅西安最早创发的节奏人物这个概念起到了连接的作用。但节奏本就具有肯定与否定这两个不可分割的面向,它既是生命的创造,但同时又面临着死亡的深渊。这两个面向在当代对人声的研究中也有深刻体现。从卡内提到阿甘本,从多勒到声智小组,否定性之人声似乎正在成为数字时代重构主体性的一个强力节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声 声音人物 概念人物 节奏人物 否定性 非声
下载PDF
“尔滨”与“小土豆”:旅游地爆红的社会动因及消费深化
12
作者 厉新建 李姗 文化艺术研究 2024年第1期51-55,114,共6页
哈尔滨成为2024年初的顶流城市,出现现象级的“尔滨与小土豆”景观。究其本质可以发现,第一,一个旅游目的地爆红有社交媒体算法和推送机制的偶然性,但也有深刻的社会原因;成为网红后要想保证游客体验,需要目的地社会的整体性保障作为重... 哈尔滨成为2024年初的顶流城市,出现现象级的“尔滨与小土豆”景观。究其本质可以发现,第一,一个旅游目的地爆红有社交媒体算法和推送机制的偶然性,但也有深刻的社会原因;成为网红后要想保证游客体验,需要目的地社会的整体性保障作为重要支撑。第二,旅游目的地发展要从资源主体向玩法主体转变,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个体越来越陷入“隐身”状态的背景下,要突出社交属性和氛围,满足游客自我表现和凸显主体性的诉求。第三,旅游目的地要吸引消费,就需要回应需求,要站在他者视角来营造“消费圣殿”的空间与环境,处理好消费深化与成本投入之间的平衡,理性看待情绪价值,处理好即时的快感消费与持续的快乐体验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景观 网红目的地 哈尔滨 消费圣殿 情绪价值
下载PDF
论影游融合视域下的《黑神话:悟空》现象
13
作者 陈旭光 文化艺术研究 2024年第5期19-24,112,共7页
《黑神话:悟空》作为一款国产3A游戏,不仅是一部成功的游戏,而且已经成为一个综合了多种传统艺术与新媒介艺术,超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跨越游戏、网络、电影、文旅等媒介或产业的重要文化现象。其成功可置于影游融合的新美学定位与文... 《黑神话:悟空》作为一款国产3A游戏,不仅是一部成功的游戏,而且已经成为一个综合了多种传统艺术与新媒介艺术,超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跨越游戏、网络、电影、文旅等媒介或产业的重要文化现象。其成功可置于影游融合的新美学定位与文化产业格局中去理解和阐释。影游融合是人工智能时代“想象力消费”的重要表征,也是电影工业美学“接着讲”的绝佳案例。《黑神话:悟空》是典型的电影化的游戏,体现了“影游融合”新美学、新思维和新产业的新高度。“影游融合”研究与《黑神话:悟空》的技术、美学和产业实践,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有望拓展电影产业发展,进而推动包括电影、剧集、游戏、动漫等在内的文化产业的整体性、整合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游融合 《黑神话:悟空》 电影化游戏 想象力消费 电影工业美学
下载PDF
自由与超越:巴黎奥运会开幕式的存在主义美学——后疫情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奥运会
14
作者 甘莅豪 文化艺术研究 2024年第4期1-9,110,共10页
从存在主义哲学视角出发,探讨2024年巴黎奥运会开幕式的美学创新及其对人类的价值,可以看到:相较于东京奥运会以“物哀共情”模式展示的悲情美学,巴黎奥运会开幕式通过存在主义的“自由与超越”理念进行艺术表达,体现了对现代奥运开幕... 从存在主义哲学视角出发,探讨2024年巴黎奥运会开幕式的美学创新及其对人类的价值,可以看到:相较于东京奥运会以“物哀共情”模式展示的悲情美学,巴黎奥运会开幕式通过存在主义的“自由与超越”理念进行艺术表达,体现了对现代奥运开幕式观念的突破与超越。开幕式中的多个场景,包括巴黎城市剧场、新浪漫主义三人行、变装皇后秀、跑酷表演及艺术作品的创新展示等,都表达了一种萨特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哲学。由此,巴黎奥运会不仅深入探讨了后疫情时代人类存在的意义,深刻反思和谴责了人类战争行为,展示了在荒诞情境中人类的无畏勇气和无限创造力,同时也彰显了对于自由与多元价值的积极追求。进而言之,如果将中国的传统思想,如儒家和道家的自由观念引入讨论,不仅可以丰富对存在主义美学的理解,也可为处理自由与规范的关系提供新的视角,指向了一条兼顾个体自由表达与社会和谐一致的奥运会开幕式观念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黎奥运会 开幕式 存在主义 美学 萨特
下载PDF
近代上海粤乐传播与新型民族音乐发展——以精武体育会粤乐部为中心的考察
15
作者 黄轲 文化艺术研究 2024年第5期78-91,115,共15页
奉行“精武主义”的上海精武体育会不仅是一个中国近代史上闻名遐迩的武术社团组织,还是一个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促进机构。该会开设了众多文化与音乐类课程,其中办学规模与社会影响最大的是粤乐的教学与表演。该会专设的粤乐... 奉行“精武主义”的上海精武体育会不仅是一个中国近代史上闻名遐迩的武术社团组织,还是一个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促进机构。该会开设了众多文化与音乐类课程,其中办学规模与社会影响最大的是粤乐的教学与表演。该会专设的粤乐部,有全职和兼职的粤乐教员及行政工作人员,有固定的粤乐教室与设置于总部及分部的教学点,更有络绎不绝的会内外学习者。在教学基础上,粤乐部又组建乐队,开展粤曲奏唱、粤剧排演、用粤调配乐伴奏“国操”舞蹈等演出,以及开发有西洋乐器加入的粤曲合奏与伴奏形式,还为其演出编印中西乐谱集。该会粤乐由此成为精武会组织发展与外联之名片、上海粤乐之翘楚,更因注入时代因子、都市特质及中西贯通人才的作用,而成为近代上海城市音乐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近代中国多元音乐形态中一支推动新型民族音乐发展的显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武主义 精武体育会粤乐部 粤乐传播 上海城市音乐史 新型民族音乐 中西音乐交流
下载PDF
《我本是高山》的类型建构、上镜头性与伦理化叙事
16
作者 范志忠 吴远航 文化艺术研究 2024年第1期81-87,115,116,共9页
《我本是高山》沿袭了新主流电影的创作规律和类型化特征,通过经典类型化叙事来塑造人物性格,以一种近乎质朴的影像表达、上镜头性与伦理化叙事,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时空,承载着电影价值观和情感弥合点。影片在网络上引发的巨大争议,则提... 《我本是高山》沿袭了新主流电影的创作规律和类型化特征,通过经典类型化叙事来塑造人物性格,以一种近乎质朴的影像表达、上镜头性与伦理化叙事,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时空,承载着电影价值观和情感弥合点。影片在网络上引发的巨大争议,则提醒人们反思电影批评对于创作者、对于观众及对于批评本身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本是高山》 类型建构 上镜头性 伦理化叙事
下载PDF
英模人物传记片“崇高美”的多层次书写——评《我本是高山》
17
作者 张燕 文化艺术研究 2024年第1期88-93,116,共7页
《我本是高山》是根据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的真实事迹改编创作的一部英模人物传记片。影片运用当代主流电影的创新理念与艺术思维,以人为本、以戏为核,融汇写实与写意,自觉强化戏剧性叙事,深度审视与开掘人物内在的生命... 《我本是高山》是根据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的真实事迹改编创作的一部英模人物传记片。影片运用当代主流电影的创新理念与艺术思维,以人为本、以戏为核,融汇写实与写意,自觉强化戏剧性叙事,深度审视与开掘人物内在的生命精髓与人文内涵,艺术性地呈现出平凡英雄的行为、情感、情怀、精神等多层次的崇高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本是高山》 人物传记片 崇高美 英模人物
下载PDF
文旅融合背景下微短剧业态的效益转化与产业赋能
18
作者 何天平 李杭 文化艺术研究 2024年第4期57-64,113,共9页
文旅融合背景下,作为数字文化新业态的微短剧蕴藏着拉动地方文旅消费的巨大潜力,微短剧业态和文旅产业的有机结合更是展现出兼具审美价值、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独特发展路径。“微短剧+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意义空间共... 文旅融合背景下,作为数字文化新业态的微短剧蕴藏着拉动地方文旅消费的巨大潜力,微短剧业态和文旅产业的有机结合更是展现出兼具审美价值、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独特发展路径。“微短剧+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意义空间共创再现城市形象、以农文旅产业联动开发乡村在地资源、以创新表达“活化”历史文化遗产三种主要策略。尽管“微短剧+文旅”模式已取得丰硕成果,相关实践也展现出丰富的想象空间,但进一步推动“微短剧+文旅”模式的提质升级以实现微短剧和文旅的深度双向赋能,还要从创作、运营、新质生产力培育等多方面入手,多措并举构筑“微短剧+”高质量发展产业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短剧 文旅融合 效益转化 产业赋能
下载PDF
庆典仪式和文化记忆——纪念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80周年
19
作者 胡志毅 文化艺术研究 2024年第4期26-32,111,共8页
1944年,在欧阳予倩、田汉、熊佛西、瞿白音等人的倡导下,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在桂林举办。来自西南八省的28个单位、895位演职员参加了演出,与会者达千人之数。演出剧目有话剧23个,歌剧1个,平剧29个,桂剧8个等,总计演出170场,观众达十... 1944年,在欧阳予倩、田汉、熊佛西、瞿白音等人的倡导下,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在桂林举办。来自西南八省的28个单位、895位演职员参加了演出,与会者达千人之数。演出剧目有话剧23个,歌剧1个,平剧29个,桂剧8个等,总计演出170场,观众达十多万人次。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具备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所谓庆典的三要素:“精神”发言人、戏剧节的创作者的作品、戏剧节的欢腾场面的记忆。用皮埃尔·诺拉的“记忆之场”学说,从庆典仪式、作品展现、文化记忆、剧展意义四个方面来阐释,它已作为一种庆典仪式和文化记忆载入中国现代戏剧史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庆典仪式 文化记忆 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 桂林
下载PDF
《维纳斯》历史意义的再生机制研究——以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为视角
20
作者 吕春媚 王欣彤 文化艺术研究 2024年第4期42-49,112,共9页
当代美国非裔女剧作家苏珊-洛里·帕克斯的代表作《维纳斯》是一部基于真实历史改编的戏剧。该剧通过丰富的文化符号,再现了南非土著妇女巴特曼的一生,重新诠释了历史文本。运用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理论,跨语境解读《维纳斯》中独特... 当代美国非裔女剧作家苏珊-洛里·帕克斯的代表作《维纳斯》是一部基于真实历史改编的戏剧。该剧通过丰富的文化符号,再现了南非土著妇女巴特曼的一生,重新诠释了历史文本。运用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理论,跨语境解读《维纳斯》中独特的符号体系,揭示出动态文本观的重要性,有助于系统理解该剧的历史意义衍生机制。戏剧文本的创造功能与记忆功能的相互作用实现了历史意义的挖掘,创新的交际模式在信息传递与创造的过程中有效修订了原有历史,空间模拟复现了非裔群体作为边缘人的双重困境。《维纳斯》不仅激发了读者和观众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意识,还鼓励人们审视和思考历史的真实性,从而实现了历史书写的更深层次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纳斯》 苏珊-洛里·帕克斯 历史意义 再生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