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4,250篇文章
< 1 2 2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砜吡草唑与嗪草酮复配应用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2
1
作者 高兴祥 冯克 +5 位作者 张国福 杨素梅 李美 李健 金岩 张耀中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1-368,共8页
为明确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田新型除草剂砜吡草唑与嗪草酮复配应用于大豆Glycine max玉米Zea mays带状复合种植田的可行性,在温室内采用Gowing法测定砜吡草唑与嗪草酮复配的联合作用类型,并通过盆栽法测定两者复配制剂80%砜吡·... 为明确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田新型除草剂砜吡草唑与嗪草酮复配应用于大豆Glycine max玉米Zea mays带状复合种植田的可行性,在温室内采用Gowing法测定砜吡草唑与嗪草酮复配的联合作用类型,并通过盆栽法测定两者复配制剂80%砜吡·嗪草酮水分散粒剂(water dispersible granule,WDG)的杂草防除谱以及对大豆和玉米的安全性。结果显示,砜吡草唑与嗪草酮复配防除禾本科杂草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和稗Echinochloa oryzicola的联合作用类型属于增效作用;对阔叶杂草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和龙葵Solanum nigrum的联合作用类型属于加成作用。80%砜吡·嗪草酮WDG对6种禾本科杂草马唐、稗、牛筋草Eleusine indica、狗尾草Setaira viridis、虎尾草Chloris virgata、大狗尾草Setaira faberii和4种阔叶杂草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青葙Celosia argentea、铁苋菜Acalypha australis、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的防除效果均很好,其GR50在6.1~21.6 g(a.i.)/hm^(2)之间,GR90在16.3~50.5 g(a.i.)/hm^(2)之间,对苘麻和龙葵的防除效果略差,其GR50分别为53.3 g(a.i.)/hm^(2)和25.4 g(a.i.)/hm^(2),GR90分别为282.1 g(a.i.)/hm^(2)和96.7 g(a.i.)/hm^(2),低于其田间推荐剂量300~360 g(a.i.)/hm^(2),且该药剂对玉米和大豆的安全性都很高,在玉米与马唐、稗、牛筋草、马齿苋、青葙及铁苋菜这6种杂草之间的选择性指数均大于13.6,在大豆与这6种杂草之间的选择性指数均远大于28.5。表明砜吡草唑完全可与嗪草酮复配应用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的杂草防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砜吡草唑 嗪草酮 联合作用类型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防除效果 安全性
原文传递
生物农药白僵菌杀虫剂的研发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农向群 王广君 +5 位作者 王以燕 李梅 袁善奎 冯士骞 涂雄兵 张泽华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8-293,共16页
生物农药在植物保护和生态维护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白僵菌Beauveria spp.是昆虫病原真菌的典型代表,经长期大量地研究、发掘和试验,逐渐发展成为一类重要的生物杀虫剂。该文从研发白僵菌杀虫剂的角度,对其分类鉴别、菌种选育、大... 生物农药在植物保护和生态维护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白僵菌Beauveria spp.是昆虫病原真菌的典型代表,经长期大量地研究、发掘和试验,逐渐发展成为一类重要的生物杀虫剂。该文从研发白僵菌杀虫剂的角度,对其分类鉴别、菌种选育、大量培养与发酵生产、产品制剂化与规范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提出研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菌种基因层面及与植物互作角度对提升产品功效进行展望,以期为促进白僵菌杀虫剂的研发提供参考,也为其他杀虫真菌的研发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杀虫剂 白僵菌鉴定 菌种选育 规模化培养 真菌农药制剂
原文传递
广东省不同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无毒基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汪文娟 陈凯玲 +3 位作者 杨健源 封金奇 朱小源 苏菁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5-653,共9页
为明确广东省不同稻区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生理小种与无毒基因的类型与分布,利用7个中国鉴别品种、11个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及3个广东省优质抗源稻种三黄占2号、青六矮和珍桂矮,采用苗期喷雾接种方法对2018—2019年分别从广东省不... 为明确广东省不同稻区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生理小种与无毒基因的类型与分布,利用7个中国鉴别品种、11个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及3个广东省优质抗源稻种三黄占2号、青六矮和珍桂矮,采用苗期喷雾接种方法对2018—2019年分别从广东省不同稻区感染稻瘟病的不同栽培稻品种上分离获得的368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与无毒基因分析。结果显示,利用中国鉴别品种共鉴定出6群30个生理小种,其中优势种群为ZB和ZC,出现频率分别为44.29%和43.48%,优势生理小种为ZB13和ZC13,出现频率分别为26.90%和29.35%。利用11个水稻抗稻瘟病单基因系鉴定出测试菌株对含有Pi9、Pi1、Pik-h和Pi50这4个水稻抗稻瘟病单基因系的无毒性频率均大于80.00%;来自粤北、粤西和珠三角3个稻区的稻瘟病菌对抗源稻种三黄占2号的毒性频率低于11.76%,对珍桂矮的毒性频率大于69.41%。表明2018—2019年广东省稻瘟病菌群体生理小种结构复杂,多样性丰富,在粤北、粤西和珠三角稻区可利用的抗性基因一致,可推广使用含抗性基因Pi9、Pi50、Pik-h和Pi1的水稻品种;三黄占2号抗性好,抗谱较宽,可作为广东省抗稻瘟病种质资源加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菌 生理小种 优势小种 无毒基因型
原文传递
球孢白僵菌定殖提高番茄对灰霉病抗性及其作用机理 被引量:1
4
作者 隋丽 路杨 +3 位作者 周麟妍 李南楠 张正坤 李启云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3-210,共8页
为明确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定殖对番茄植株抗病性的影响及作用机理,采用灌根法将球孢白僵菌芽生孢子悬浮液接种于番茄植株内,并通过人工接种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评价球孢白僵菌定殖后番茄对灰霉病的抗性水平;检测灰霉菌胁... 为明确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定殖对番茄植株抗病性的影响及作用机理,采用灌根法将球孢白僵菌芽生孢子悬浮液接种于番茄植株内,并通过人工接种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评价球孢白僵菌定殖后番茄对灰霉病的抗性水平;检测灰霉菌胁迫下番茄植株不同位置叶片内球孢白僵菌的相对含量;测定番茄叶片内草酸氧化酶(oxalate oxidase,OXO)、几丁质酶(chitinase,CHI)和ATP合成酶(ATP synthase,atpA)3种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定殖能够提高番茄植株对灰霉病的抗性,接种灰霉菌第5天,番茄植株发病率、病斑直径和病情指数分别下降了61.6%、41.4%和26.4%;在灰霉菌胁迫下番茄植株内球孢白僵菌偏好于在病原菌感染位置定向聚集,并且引起植物抗病基因OXO、CHI和atpA的表达量上调。表明球孢白僵菌能通过内生定殖与植物互作提高植物抗病性,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领域有较大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内生定殖 番茄灰霉病 抗性 作用机理 招募作用 抗病基因
原文传递
2021年湖南省草地贪夜蛾迁飞路径及虫源地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谭泗桥 王梓轩 +4 位作者 何健璇 马智能 尹丽 张政兵 张永生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140,共9页
为明确2021年湖南省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迁飞路径与虫源地,基于2021年湖南省60个县(市、区)的高空测报灯诱集数据及性诱捕数据,通过HYSPILT分析平台分析其迁飞轨迹及虫源地,同时使用NCL气象软件分析2021年草地贪夜蛾迁飞... 为明确2021年湖南省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迁飞路径与虫源地,基于2021年湖南省60个县(市、区)的高空测报灯诱集数据及性诱捕数据,通过HYSPILT分析平台分析其迁飞轨迹及虫源地,同时使用NCL气象软件分析2021年草地贪夜蛾迁飞期间的天气背景,获得草地贪夜蛾在湖南省的迁飞路径。结果表明,2021年3月下旬最早在湘西南(怀化市)发现草地贪夜蛾,4月下旬至5月中旬进入草地贪夜蛾大规模迁入期。草地贪夜蛾主要经西、中、东3条路线迁入湖南省,西线以贵州省为主要虫源地,中线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主要虫源地,东线则以广东省为主要虫源地。草地贪夜蛾迁出路径由湘西南迁向湘东北直至迁飞出省,最远可达江苏省沿海地区。结合迁飞轨迹与水平风场分析发现,由东太平洋以及孟加拉湾的热带及亚热带暖湿气流提供的运载气流是草地贪夜蛾迁飞的重要条件。2021年湖南省草地贪夜蛾的迁飞路径整体表现为由西南向东北,虫源地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小部分分布在广东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迁飞路径 轨迹分析 虫源地
原文传递
异色瓢虫对苹果-蛇床草微景观中两种蚜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及选择偏好性 被引量:1
6
作者 蔡志平 张兴瑞 +2 位作者 肖云丽 张建萍 戈峰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05,共10页
为评估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对苹果-蛇床草微景观中2种寄主上绣线菊蚜Aphis spiraecola和胡萝卜微管蚜Semiaphis heraclei的生物防治潜能,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异色瓢虫1~4龄幼虫和雌、雄成虫对2种蚜虫3~4龄若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寻... 为评估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对苹果-蛇床草微景观中2种寄主上绣线菊蚜Aphis spiraecola和胡萝卜微管蚜Semiaphis heraclei的生物防治潜能,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异色瓢虫1~4龄幼虫和雌、雄成虫对2种蚜虫3~4龄若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寻找效应以及捕食偏好性。结果表明,异色瓢虫1~4龄幼虫和雌、雄成虫对绣线菊蚜和胡萝卜微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功能反应类型,其中,雌成虫对绣线菊蚜的捕食能力最强,为411.284,雄成虫对胡萝卜微管蚜的捕食能力最强,为356.403;2龄幼虫对绣线菊蚜的瞬时攻击率最大,为1.231,3龄幼虫对胡萝卜微管蚜的瞬时攻击率最大,为1.277。异色瓢虫各虫态对绣线菊蚜和胡萝卜微管蚜的寻找效应均随着蚜虫密度的升高而降低。当2种蚜虫共存且总密度为60头/皿时,不同密度比例下异色瓢虫对2种蚜虫均无显著偏好性;当总密度为240头/皿,绣线菊蚜与胡萝卜微管蚜的密度比例为1∶5、2∶4、3∶3和4∶2时异色瓢虫对绣线菊蚜表现出显著的偏好性,而在密度比例为1∶5、3∶3和4∶2时异色瓢虫对胡萝卜微管蚜表现出显著的负偏好性。表明异色瓢虫对苹果-蛇床草微景观中绣线菊蚜的防控潜能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色瓢虫 绣线菊蚜 胡萝卜微管蚜 功能反应 选择偏好 苹果 蛇床草
原文传递
异烟酸甲酯/α-环糊精微胶囊制备及其对蓟马的引诱效果分析
7
作者 陈艺欣 林硕 +4 位作者 田厚军 林凌鸿 李恒 陈勇 魏辉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3-202,共10页
为研制环境友好型和可控释放的蓟马信息化合物新剂型,通过饱和溶液搅拌法制备异烟酸甲酯/α-环糊精微胶囊,采用L_(9)(3^(4))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包埋条件,通过红外光谱、X-衍射和扫描电镜对微胶囊结构进行分析,探讨微胶囊的释放动力学,并... 为研制环境友好型和可控释放的蓟马信息化合物新剂型,通过饱和溶液搅拌法制备异烟酸甲酯/α-环糊精微胶囊,采用L_(9)(3^(4))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包埋条件,通过红外光谱、X-衍射和扫描电镜对微胶囊结构进行分析,探讨微胶囊的释放动力学,并应用于田间大棚诱集蓟马明确其引诱效果。结果显示,微胶囊最佳包埋条件是温度为40℃、搅拌速率为800 r/min、芯壁质量比为0.3∶1.0、反应时间为3 h,该条件下的包埋率为53.16%;制备的微胶囊呈球状结构,分散均匀;微胶囊释放动力学符合Korsmeyer-Peppas模型,其释放机制由Fickian扩散控制。微胶囊诱集瓜蓟马Thrips palmi的平均数量达到475.5只/板,分别是对照和异烟酸甲酯原药诱集数量的2.58倍和1.96倍,,说明微胶囊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持效期和引诱效果。表明蓟马引诱剂微胶囊化可提高其稳定性和持久性,可用于昆虫信息素缓释载体产品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环糊精 异烟酸甲酯 微胶囊 释放动力学 蓟马 引诱效果
原文传递
瑞香素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治效果及其作用机理
8
作者 杨亮 韩松庭 +5 位作者 李吉秀 王垚 李石力 江厚龙 陈少鹏 丁伟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09-718,共10页
为探究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瑞香素对烟草Nicotiana tabacum青枯病的防治效果及其诱导抗性作用,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评价瑞香素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治效果,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 为探究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瑞香素对烟草Nicotiana tabacum青枯病的防治效果及其诱导抗性作用,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评价瑞香素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治效果,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技术分析其对烟草体内酶活性、木质素含量、激素水平和抗性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瑞香素对烟草青枯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2.85 mg/L处理的防治效果最佳,其次是5.70 mg/L和11.40 mg/L处理,接种后14 d的相对防效依次为66.93%、42.52%和48.03%。瑞香素处理可显著提高烟草体内过氧化物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处理后12 h分别较对照显著提高了3.56倍、1.68倍和1.82倍;瑞香素处理后4 d和7 d烟草根部木质素含量分别较对照显著提高了1.33倍和1.54倍;瑞香素处理后6 h烟草体内茉莉酸和脱落酸含量分别较对照显著提高了35.98%和34.55%,而水杨酸含量较对照显著降低了25.56%。同时,叶面喷施2.85 mg/L瑞香素后显著抑制了茉莉酸途径拮抗基因JAZ3的表达,处理后6 h的表达量较对照下调了9.19倍,同时显著促进病程相关基因PR1的表达。提前喷施2.85 mg/L瑞香素能有效控制田间烟草青枯病发生,相对防效达到52.22%~75.54%,显著高于对照药剂苯并噻二唑的相对防效33.50%~53.00%。表明瑞香素能提升烟草体内酶活性和根部木质素含量,促进抗性基因表达,对田间烟草青枯病有稳定的防治效果,具有开发为防治烟草青枯病的植物激活剂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香素 烟草青枯病 诱导抗性 植物激活剂 防治效果 抗性基因
原文传递
替代寄主米蛾卵驯化对夜蛾黑卵蜂相关生物学参数的影响
9
作者 李维薇 王德海 +7 位作者 刘正玲 李伟 宁德凯 罗嵘 詹莜国 史爱民 王春娅 谢永辉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8-584,共7页
为评估替代寄主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卵能否用于驯化天敌夜蛾黑卵蜂Telenomus remus及其驯化效果,通过分析不同驯化代数夜蛾黑卵蜂对米蛾卵的寄生效果,比较用米蛾卵驯化的F30代夜蛾黑卵蜂品系和用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卵驯化的... 为评估替代寄主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卵能否用于驯化天敌夜蛾黑卵蜂Telenomus remus及其驯化效果,通过分析不同驯化代数夜蛾黑卵蜂对米蛾卵的寄生效果,比较用米蛾卵驯化的F30代夜蛾黑卵蜂品系和用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卵驯化的夜蛾黑卵蜂品系的发育历期、寿命和寄生效果等生物学参数的差异。结果显示,用米蛾卵驯化的F1、F10和F30代夜蛾黑卵蜂对米蛾卵的寄生率分别为1.94%、16.14%和85.00%,子代蜂羽化率分别为4.76%、30.28%和85.72%,随着米蛾卵驯化代数增长,夜蛾黑卵蜂的寄生率和子代蜂羽化率均显著增加。用米蛾卵驯化的F30代夜蛾黑卵蜂品系的发育历期和雌成蜂寿命分别为12.67 d和6.92 d,前者显著长于用斜纹夜蛾驯化的夜蛾黑卵蜂品系,后者与用斜纹夜蛾驯化的夜蛾黑卵蜂品系无显著差异。用米蛾卵驯化的F30代夜蛾黑卵蜂品系和用斜纹夜蛾驯化的夜蛾黑卵蜂品系对斜纹夜蛾的寄生率分别为98.63%和99.04%,子代蜂羽化率分别为84.33%和80.81%,2个品系之间均无显著差异。表明米蛾卵是夜蛾黑卵蜂扩繁的优良替代寄主,在夜蛾黑卵蜂商品化应用及生物防治夜蛾科害虫方面有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蛾黑卵蜂 米蛾卵 斜纹夜蛾 驯化 生物防治 替代寄主
原文传递
成株期小麦对荻草谷网蚜的田间抗蚜性和耐蚜性评价
10
作者 胡想顺 赵洁 +7 位作者 姜子诃 韩顺琴 蔚睿 吴舒舒 王建锋 赵惠燕 刘同先 韩德俊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0-68,共19页
为拓展和获取对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表现稳定的小麦抗源,以我国146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利用2020年麦田蚜虫发生严重的机会,采用有蚜株蚜害级别计算抗蚜指数,采用耐蚜值(调查株蚜害级别/千粒重损失率)计算耐蚜指数,以此评估... 为拓展和获取对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表现稳定的小麦抗源,以我国146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利用2020年麦田蚜虫发生严重的机会,采用有蚜株蚜害级别计算抗蚜指数,采用耐蚜值(调查株蚜害级别/千粒重损失率)计算耐蚜指数,以此评估小麦的抗蚜性水平和耐蚜性水平;2022年利用人工辅助接蚜的方法对2020年表现稳定的部分小麦品种(系)的评估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在自然感蚜条件下2个试验点6次调查中仅山农116、泉麦31和濮麦116表现稳定的抗蚜性,在人工接蚜时仅郑麦132表现稳定的抗蚜性;中育1220、泰禾麦2号和瑞华1408在自然感蚜时蚜量较低,千粒重损失率低于5.00%,人工接蚜亦表现良好的耐蚜性,表明其兼具耐蚜性和一定的抗蚜性;泰麦601、瑞华592、轮选166和中农麦4007在自然感蚜的高蚜量情况下和人工辅助接蚜时均能保持较低的千粒重损失率(小于15.00%),表明成株期小麦的抗蚜性减弱是一种普遍现象,耐蚜性是比抗蚜性更稳定的遗传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荻草谷网蚜 抗蚜性 耐蚜性 田间抗性
原文传递
野尻链霉菌9-13对大豆炭疽病病原菌的抑制活性及作用机制
11
作者 石妞妞 连金番 +5 位作者 邱德柱 居骋 张楠 殷越 李本金 杜宜新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30-840,共11页
为明确野尻链霉菌Streptomyces nojiriensis 9-13对大豆炭疽病病原菌的抑制活性及作用机制,采用对峙培养法、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该菌株对引起大豆炭疽病的平头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胶孢炭疽菌C. gloeospori... 为明确野尻链霉菌Streptomyces nojiriensis 9-13对大豆炭疽病病原菌的抑制活性及作用机制,采用对峙培养法、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该菌株对引起大豆炭疽病的平头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胶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和C. plurivorum,以及对苯醚甲环唑和啶氧菌酯的平头炭疽菌抗药性突变体的拮抗活性、抑菌活性和对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观察野尻链霉菌9-13发酵液对平头炭疽菌菌丝形态和细胞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野尻链霉菌9-13对引起大豆炭疽病的3种病原菌平头炭疽菌、胶孢炭疽菌和C. plurivorum均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野尻链霉菌9-13的10%发酵液对3种大豆炭疽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56.67%~87.04%,且抑制活性与发酵液的浓度呈正相关。此外,野尻链霉菌9-13对苯醚甲环唑和啶氧菌酯的平头炭疽菌抗药性突变体同样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野尻链霉菌9-13的10%发酵液对苯醚甲环唑和啶氧菌酯的平头炭疽菌抗药性突变体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74.79%~77.80%和46.53%~58.33%。野尻链霉菌9-13的10%发酵液对9种供试炭疽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均达100.00%。野尻链霉菌9-13发酵液可以破坏平头炭疽菌菌丝的细胞膜结构,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发酵液处理后平头炭疽菌菌丝表现出膜相关的红色荧光斑点。表明野尻链霉菌9-13是一株具有开发前景的生防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炭疽病 野尻链霉菌 抑菌机理 生物防治 抗性治理
原文传递
繁育寄主植物对浅黄恩蚜小蜂生防潜能的影响
12
作者 赵悦 钱胤凯 +3 位作者 章思腾 张凯 张俊杰 王晶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8-95,共8页
为明确以雪莲果Smallanthus sonchifolius为寄主植物繁育的浅黄恩蚜小蜂Encarsia sophia的生防潜能,测定雪莲果繁育的浅黄恩蚜小蜂个体大小以及其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 MED隐种和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的致死能力,并解... 为明确以雪莲果Smallanthus sonchifolius为寄主植物繁育的浅黄恩蚜小蜂Encarsia sophia的生防潜能,测定雪莲果繁育的浅黄恩蚜小蜂个体大小以及其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 MED隐种和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的致死能力,并解析其寄生2种粉虱若虫后的子代发育情况。结果表明,雪莲果繁育的浅黄恩蚜小蜂雌雄蜂体长、头宽及后足胫节长度均显著高于番茄繁育的浅黄恩蚜小蜂。雪莲果繁育的浅黄恩蚜小蜂对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的平均致死数量分别为24.7头和25.0头,显著高于番茄繁育的21.4头和21.0头。相对于番茄,雪莲果繁育的浅黄恩蚜小蜂寄生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若虫后其子代发育时间更短,平均分别为13.2 d和12.5 d;而且子代羽化率也显著高于番茄繁育的子代羽化率,分别为84.1%和86.9%。表明与番茄相比,雪莲果为寄主植物繁育的浅黄恩蚜小蜂对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具有更强的生防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黄恩蚜小蜂 雪莲果 烟粉虱 温室白粉虱 大量繁育 生防潜能
原文传递
苹果树腐烂病菌VmMFS1~VmMFS3基因的功能分析
13
作者 张琼 刘昭阳 +3 位作者 高承宇 杜旋 冯浩 黄丽丽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9-260,共12页
为绿色持久防控苹果树腐烂病,该研究分析苹果树腐烂病菌Valsa mali的3个主要协同转运蛋白超家族(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MFS)编码基因的氨基酸序列特征,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RT-qPCR)技术分析这3个... 为绿色持久防控苹果树腐烂病,该研究分析苹果树腐烂病菌Valsa mali的3个主要协同转运蛋白超家族(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MFS)编码基因的氨基酸序列特征,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RT-qPCR)技术分析这3个基因在苹果树腐烂病菌侵染阶段的表达水平,通过构建这3个基因的缺失突变体和回补菌株分析其在病原菌营养生长、致病力和非生物胁迫应答等方面的功能。结果表明,这3个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均具有MFS保守结构域,将其命名为VmMFS1~VmMFS3;VmMFS1和VmMFS2的进化距离较近,均与VmMFS3的进化距离较远;在苹果树腐烂病菌侵染过程中VmMFS1~VmMFS3基因表达均显著上调;与野生型03-8菌株相比,VmMFS1~VmMFS3基因缺失突变体的菌落形态无明显差异,但生长速度下降;VmMFS1~VmMFS3基因缺失突变体的致病力均显著降低;VmMFS1~VmMFS3基因缺失突变体对H_(2)O_(2)胁迫的敏感性无明显变化,但对NaCl胁迫更敏感;基因回补后基因缺失突变体的表型缺陷能恢复到野生型菌株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生物胁迫 主要协同转运蛋白超家族 苹果黑腐皮壳菌 致病力 H_(2)O_(2)胁迫 NACL胁迫
原文传递
中国梨喀木虱对六种非寄主越冬植物的适应性
14
作者 赵龙龙 高欣 +3 位作者 薛涪 冀佳悦 魏明峰 马瑞燕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2-599,共8页
为明确中国梨喀木虱Cacopsylla chinensis越冬代(也称冬型梨木虱)在非寄主越冬植物(苹果树、桃树、樱桃树、李树、杏树、山楂树)上的适应性,于实验室内测定其在选择性条件下对不同植物组合的趋向偏好及产卵特点,并测定非选择性条件下其... 为明确中国梨喀木虱Cacopsylla chinensis越冬代(也称冬型梨木虱)在非寄主越冬植物(苹果树、桃树、樱桃树、李树、杏树、山楂树)上的适应性,于实验室内测定其在选择性条件下对不同植物组合的趋向偏好及产卵特点,并测定非选择性条件下其在不同植物上的存活、产卵以及寄主转换后的死亡情况。结果显示,在选择性条件下,当有寄主植物梨树枝条存在时,冬型梨木虱对其的趋向占比为24.29%,而对苹果树、桃树、李树、杏树、樱桃树和山楂树枝条的趋向占比分别为25.76%、20.81%、13.26%、8.25%、4.01%和3.62%,在梨树和苹果树枝条上的产卵量为111.00粒和7.67粒,未在其他果树枝条上产卵;当无寄主植物梨树枝条存在时,冬型梨木虱对苹果树枝条的趋向占比最高,为35.45%,明显高于对樱桃树、杏树、桃树、山楂树和李树枝条的趋向占比,分别为15.96%、13.19%、13.05%、12.41%和9.95%,且在苹果树、樱桃树、李树、桃树、杏树和山楂树枝条上的产卵量分别为14.25、9.75、7.25、4.75、2.75和1.00粒,总产卵量下降。在非选择性条件下,梨树枝条上冬型梨木虱的致死中时为17.11 d,在其他非寄主果树枝条上的致死中时集中在7.00~9.00 d;其在梨树枝条上的14 d累计产卵量最高,为136.67粒,而在苹果树、樱桃树、桃树、杏树、山楂树和李树枝条上的14 d累计产卵量大幅减少,分别为41.00、11.30、5.33、1.00、1.00和0.67粒,在梨树枝条上卵的孵化率为74.26%,在苹果树枝条上卵的孵化率为24.80%,在其他果树枝条上卵极少孵化。冬型梨木虱从非寄主苹果树转到寄主梨树时对其存活影响较小,第8天累计死亡率为13.33%,相反,从寄主梨树转到非寄主苹果树上后对其存活影响明显,第8天累计死亡率达到了81.67%。表明所测试的非寄主植物均不能满足冬型梨木虱存活和子代发育所需营养,仅可作为临时替代寄主或越冬过渡寄主,非寄主植物苹果树可作为致死性诱集植物用于冬型梨木虱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梨喀木虱 非寄主植物 苹果 越冬 适应性 产卵
原文传递
草地贪夜蛾对玉米和五种非禾本科作物的寄主选择性与寄主适合度及为害风险
15
作者 邱良妙 刘其全 +2 位作者 陈秀琴 卢学松 刘必炮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8-927,共10页
为监测和防控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采用叶碟法和半田间模拟选择法分别测定该害虫对玉米与5种非禾本科作物的取食选择性和产卵选择性,室内测定取食不同作物后草地贪夜蛾的生长发育、存活率和繁殖力,采用种群增长趋势指数评... 为监测和防控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采用叶碟法和半田间模拟选择法分别测定该害虫对玉米与5种非禾本科作物的取食选择性和产卵选择性,室内测定取食不同作物后草地贪夜蛾的生长发育、存活率和繁殖力,采用种群增长趋势指数评价寄主适合度,进一步通过田间试验验证其寄主选择性。结果表明:在有玉米可选择条件下,草地贪夜蛾幼虫对玉米的取食选择率最高,其次是花生和甘蓝;在无玉米可选择条件下,草地贪夜蛾对花生和甘蓝的取食选择率最高,但不论有无玉米可选择条件下,草地贪夜蛾对茄子和香蕉的取食选择率均最低,并随时间延长而降低,甚至不取食,表现明显的拒食。在有玉米可选择条件下,5 d内12对成虫在玉米上的产卵量最高,为2452.50粒,分别是在花生、甘蓝和豇豆上的6.29倍、5.79倍和11.43倍,未在茄子和香蕉上产卵,在纱网上的产卵量达468.25粒;在无玉米可选择条件下,在纱网的产卵量高达1812.50粒,显著高于在非禾本科作物上的产卵量,预示该害虫在嗜食寄主缺乏或饱和受害时具有优先向周围环境扩散的习性而非在不适宜寄主上产卵。相较于玉米,取食5种供试作物的草地贪夜蛾发育迟缓,存活率下降,其中取食花生、甘蓝和豇豆的可以完成生活史,适合度分别为0.46、0.07和0.04,但取食茄子和香蕉的不能完成生活史;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证实该害虫对不同寄主的选择性与适应性有差异。表明该害虫对花生的为害风险大,对甘蓝和豇豆的为害风险小,为害茄子或香蕉的风险极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玉米 禾本科植物 寄主选择性 适合度 为害风险
原文传递
祁连山中段狼毒入侵退化草甸群落格局及环境解释
16
作者 刘咏梅 董幸枝 +2 位作者 李潇雨 朱志梅 李艳莹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48-1258,共11页
为明确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入侵退化草甸的群落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在青海省祁连县选取典型研究区,综合运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o-way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TWINSPAN)分类方法、除趋势对应分析(detrended corre... 为明确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入侵退化草甸的群落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在青海省祁连县选取典型研究区,综合运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o-way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TWINSPAN)分类方法、除趋势对应分析(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DCA)和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排序方法,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空间分析技术,在区域尺度上分析狼毒型退化草甸群落的分类特征及环境响应。结果表明:研究区草甸群落中共调查到18科30属37种植物,其中早熟禾Poa annua、狼毒、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委陵菜Potentilla chinensis、花苜蓿Medicago ruthenica和麻花艽Gentiana straminea等为优势种,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异叶米口袋Gueldenstaedtia diversifolia、肉果草Lancea tibetica、草玉梅Anemone rivularis和披针叶野决明Thermopsis lanceolata等为主要伴生种。TWINSPAN分类将退化草甸群落划分成6种群落,分别是早熟禾+高山嵩草+披针叶野决明+二裂委陵菜Potentilla bifurca群落、狼毒+早熟禾+委陵菜+披针叶野决明群落、狼毒+早熟禾+麻花艽+花苜蓿群落、早熟禾+狼毒+草玉梅+花苜蓿群落、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花苜蓿+蒲公英+鹅绒委陵菜Argentina anserina群落、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早熟禾+车前Plantago asiatica+鹅绒委陵菜群落。其中,狼毒入侵群落中毒杂草类植物占比明显高于原生草甸群落,莎草科植物不具有生长优势,入侵群落中狼毒平均盖度随着入侵程度的加重而增加。对土壤、地形、气候因子以及综合环境因子的DCA和CCA排序结果显示,影响狼毒入侵草甸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土壤含水量,其次为年均温和经度,表明研究区内植物群落的分布格局受水分、热量和空间因子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指示种分析 除趋势对应分析 典范对应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 环境因素 狼毒
原文传递
高原鼢鼠鼠丘不同演替阶段植物功能群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7
作者 张静 叶国辉 +3 位作者 孙文倩 董隆明 张志莹 花立民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78-1089,共12页
为明确高寒草甸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鼠丘不同演替阶段植物功能群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选取不同年限鼠丘及无鼠丘草地对植物的繁殖方式、生活型和根系类型进行调查,采用冗余分析法探究鼠丘植物功能群(繁殖功能群、生活型功能群和根... 为明确高寒草甸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鼠丘不同演替阶段植物功能群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选取不同年限鼠丘及无鼠丘草地对植物的繁殖方式、生活型和根系类型进行调查,采用冗余分析法探究鼠丘植物功能群(繁殖功能群、生活型功能群和根系功能群)物种数、多度和地上生物量特征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无鼠丘草地植物繁殖方式以种子繁殖兼具无性繁殖的功能群占优势,其多度相对百分比为58.4%,地上生物量相对百分比为64.8%,鼠丘上植物以种子繁殖功能群为主,在3年生鼠丘上占比最高,多度相对百分比和地上生物量相对百分比分别为76.4%和75.5%;无鼠丘草地植物的生活型以地面芽和地下芽功能群为主,其多度相对百分比分别是52.4%和39.8%,地上生物量相对百分比分别是47.3%和48.5%,而鼠丘上植物中地面芽功能群减少,地上芽功能群增多,2年生鼠丘上植物以地下芽功能群占优势,其多度相对百分比和地上生物量相对百分比分别为68.0%和73.6%;无鼠丘草地植物以根茎型和须根型功能群为主,其多度相对百分比达到57.7%和28.0%,地上生物量相对百分比达到56.9%和25.7%,1年生和2年生鼠丘上植物以轴根型和根茎型功能群为主,3年生鼠丘上植物以块根型、轴根型、须根型和根茎型功能群为主,3年以上鼠丘上植物以块根型、须根型和根茎型功能群为主。冗余分析结果表明高原鼢鼠干扰主要通过改变土壤水分、土壤氮磷养分等资源条件来影响鼠丘植物功能群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鼢鼠 植物功能群 演替 繁殖方式 生活型 根系类型
原文传递
红火蚁回避虫生真菌的化学生态学机制分析
18
作者 雷妍圆 李群臣 +3 位作者 符展源 朱惠政 Hussin Abid 官昭瑛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35-943,共9页
为探讨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对虫生真菌的回避性,解析影响其选择自然生境土壤的信息化学物质,于室内采用双向选择装置观察红火蚁工蚁对含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和爪哇虫草菌Cordyceps j... 为探讨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对虫生真菌的回避性,解析影响其选择自然生境土壤的信息化学物质,于室内采用双向选择装置观察红火蚁工蚁对含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和爪哇虫草菌Cordyceps javanica蚁巢土壤(土堆型、分散型和隐巢型)的群体选择行为,通过培养皿选择性试验测定红火蚁单头工蚁对含菌土壤的回避性及运动响应行为,并运用动态顶空吸附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影响红火蚁在不同含菌土壤中运动的土壤挥发物成分。结果显示:红火蚁个体和群体对含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土壤均表现出显著排斥和回避行为,而对含爪哇虫草菌土壤无明显回避行为。3种含菌土壤的挥发物种类和释放量存在一定差异,含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土壤的挥发物组分较相似,均含较高比例的烃类(分别为44.86%和35.10%)和酮类(分别为35.76%和51.33%)物质,醛类化合物是含球孢白僵菌土壤的特有挥发物组分,吡嗪类是含金龟子绿僵菌土壤的特有挥发物组分;含爪哇虫草菌土壤的挥发物种类和释放量都较少,仅检测到3种挥发物。表明土壤中不同种类虫生真菌的挥发物组分差异可能会引起红火蚁的选择行为差异,爪哇虫草菌对红火蚁无明显的驱避作用,可能与其挥发物种类和含量较少有关,在红火蚁菌剂的研发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火蚁 虫生真菌 含菌土壤 真菌挥发物 回避行为
原文传递
绿僵菌与FKBP52联合使用对西花蓟马的毒力 被引量:3
19
作者 尹仙枫 朱凯辉 +3 位作者 王芳 张蓉 王福莲 涂雄兵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8-185,共8页
为阐明绿僵菌与昆虫免疫抑制蛋白的增效机理,采用浸渍法测定昆虫免疫抑制蛋白FKBP52与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的毒力和其体内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 为阐明绿僵菌与昆虫免疫抑制蛋白的增效机理,采用浸渍法测定昆虫免疫抑制蛋白FKBP52与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的毒力和其体内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 transferase,GST)、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PO)及几丁质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金龟子绿僵菌和FKBP52蛋白联合使用对西花蓟马的致死中时LT_(50)为7.32 d,优于绿僵菌单用(10.87 d)或FKBP52蛋白单用的(14.15 d)。金龟子绿僵菌和FKBP52蛋白联合使用9 d时,西花蓟马的累计死亡率达81.11%,显著高于绿僵菌单用(45.56%)或FKBP52蛋白单用的(36.67%);金龟子绿僵菌和FKBP52蛋白联合使用的协同毒力指数为24.10,表现为增效作用。金龟子绿僵菌与FKBP52蛋白联合使用1 d后,西花蓟马体内CarE和PO活性小于金龟子绿僵菌单用后的活性;联合使用2 d后,西花蓟马体内几丁质酶活性小于绿僵菌单用后的活性,而CarE和GST活性均大于金龟子绿僵菌单用后的活性;联合使用3 d后,西花蓟马体内几丁质酶、CarE和PO活性均大于绿僵菌单用后的活性。表明与金龟子绿僵菌单用相比,金龟子绿僵菌和FKBP52蛋白联合使用后西花蓟马体内CarE、GST、PO和几丁质酶活性抑制或诱导效应与时间有关,这可能是两者具有增效作用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龟子绿僵菌 西花蓟马 免疫抑制蛋白 保护酶 解毒酶
原文传递
吲哚诱导对茶树抗茶小绿叶蝉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吕晓彤 周孝森 +5 位作者 邹佳婷 辛肇军 蔡晓明 罗学平 蔡红兵 边磊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122,共9页
为明确吲哚处理对茶树抗茶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的影响,以龙井43为材料,使用吲哚诱导茶树作为处理,以未处理茶树作为对照,于室内测定茶小绿叶蝉对不同茶树的选择趋向,利用昆虫刺探电位图谱分析茶小绿叶蝉的取食行为,通过气相色谱-质... 为明确吲哚处理对茶树抗茶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的影响,以龙井43为材料,使用吲哚诱导茶树作为处理,以未处理茶树作为对照,于室内测定茶小绿叶蝉对不同茶树的选择趋向,利用昆虫刺探电位图谱分析茶小绿叶蝉的取食行为,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吲哚处理对茶树挥发物的影响,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茶树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在所有时间段茶小绿叶蝉成虫更趋向于取食对照组茶树,至48 h时对照组茶树上的成虫数量是处理组的2.45倍;茶小绿叶蝉3龄幼虫在吲哚处理组茶树上的非取食波(NP波)持续时间占总取食时间的72.15%,在对照组茶树上的非取食波(NP波)持续时间占比则为33.07%,且在对照组茶树上的主要取食波E2波的持续时间是处理组茶树上的3.58倍。相较于对照组茶树,吲哚处理组茶树释放出的挥发物总量显著增加,其中α-法尼烯可以趋避害虫并对天敌有吸引力,且吲哚处理组茶树的防御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表明吲哚处理茶树后,茶小绿叶蝉对其的取食量下降,茶树的挥发物释放量增加且抗性防御基因表达量提高,增强了茶树对茶小绿叶蝉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茶小绿叶蝉 吲哚 诱导防御 取食行为 抗性 挥发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