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3,721篇文章
< 1 2 18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瓜SRAP遗传连锁图的构建及始花节位的基因定位 被引量:129
1
作者 潘俊松 王刚 +3 位作者 李效尊 何欢乐 吴爱忠 蔡润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7-172,共6页
在由黄瓜自交系S06与S52杂交产生的F2群体中,应用SRAP(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标记构建黄瓜的分子遗传连锁图谱.使用了64个多态性引物组合,共得到108个多态性条带,单对引物组合最多的产生5个多态性条带,平均1.7个.... 在由黄瓜自交系S06与S52杂交产生的F2群体中,应用SRAP(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标记构建黄瓜的分子遗传连锁图谱.使用了64个多态性引物组合,共得到108个多态性条带,单对引物组合最多的产生5个多态性条带,平均1.7个.在F2群体中对这些多态性位点进行连锁分析,并用Mapmaker 3.0构建连锁群,77个标记位点进入9个连锁群(LOD≥3.0),总长1114.2 cM,标记平均间距14.5 cM,标记均匀分布于整个连锁群.同时将始花节位性状控制基因ffn(first flower node)定位在第Ⅸ连锁群上,与两侧标记DC1EM5和ME7EM2A的距离分别为10.3和12.1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节位 连锁群 遗传连锁图 引物 标记位点 基因定位 SRAP F2群体 控制基因
下载PDF
复杂网络上传播动力学研究综述 被引量:73
2
作者 周涛 傅忠谦 +4 位作者 牛永伟 王达 曾燕 汪秉宏 周佩玲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13-518,共6页
近年来,真实网络中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特性的发现激起了物理学界对复杂网络的研究热潮,其中网络拓扑结构对复杂网络上动力学行为的影响是研究焦点之一.文中对复杂网络上传播动力学研究做了综述,包括介绍了经典传播模型,讨论了小世界网... 近年来,真实网络中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特性的发现激起了物理学界对复杂网络的研究热潮,其中网络拓扑结构对复杂网络上动力学行为的影响是研究焦点之一.文中对复杂网络上传播动力学研究做了综述,包括介绍了经典传播模型,讨论了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的传播特性以及网络免疫技术.总结了物理学家进入网络研究领域的意义,并提出了目前尚无答案且值得进一步研究的4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网络 研究综述 网络拓扑结构 动力学研究 动力学行为 无标度网络 小世界网络 标度特性 传播模型 研究领域 物理学家 免疫技术 传播特性 焦点
下载PDF
中国东南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4
3
作者 余心起 吴淦国 +4 位作者 张达 狄永军 臧文拴 张祥信 汪群峰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167-1174,共8页
介绍了对中国东南部中生代时期由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转换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即:中侏罗世太平洋构造域开始作用,形成的北东向构造形迹叠加在早期和同期的近东西向构造带之上,开始了从东西向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北东-北北东向太... 介绍了对中国东南部中生代时期由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转换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即:中侏罗世太平洋构造域开始作用,形成的北东向构造形迹叠加在早期和同期的近东西向构造带之上,开始了从东西向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北东-北北东向太平洋构造域的体制转换;早期以南岭东段闽西、赣南、粤北一带为构造域转换的交接带,此后可能以“非正交叠加斜向迁移”的方式向北东方向浙闽沿海一带发展,于早白垩世全面完成转换过程;赣江断裂带和吴川-四会断裂带是南岭以北两大构造域的分界线。在地球动力学体制上,由挤压应力体制转换为伸展应力体制,并一直持续到中生代末期至第三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体制转换 中生代 古特提斯构造域 太平洋构造域 中国东南部 构造体制 转换作用 特提斯构造域 吴川-四会断裂带 东西向构造带
下载PDF
杂草中具重金属超积累特征植物的筛选 被引量:93
4
作者 魏树和 周启星 +3 位作者 王新 曹伟 任丽萍 宋玉芳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259-1265,共7页
针对目前植物修复中Cd单一污染和Cd—Pb—Cu—Zn复合污染的超富集植物缺乏研究,采用田间盆栽模拟试验方法,对东北沈阳地区20科54种田间杂草植物进行其重金属耐性及积累能力的初步系统研究.结果发现: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龙葵(... 针对目前植物修复中Cd单一污染和Cd—Pb—Cu—Zn复合污染的超富集植物缺乏研究,采用田间盆栽模拟试验方法,对东北沈阳地区20科54种田间杂草植物进行其重金属耐性及积累能力的初步系统研究.结果发现: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龙葵(Solanum nigrum)和小白酒花((Conyza canadensis)对Cd单一及Cd—Pb—Cu—Zn复合污染耐性均较强,对Cd有较高的积累能力,具有超富集植物的基本特征,进一步研究的价值很大.重金属元素间存在着协同和拮抗效应,在进行超富集植物筛选时,单一元素试验应与复合元素试验相结合,同时建议在利用某种重金属超富集植物进行修复实践之前,也应该进行类似的评估,以确保修复效果.田间盆栽模拟试验具有方法简单,接近植物生长环境条件,便于植物种识别鉴定等优点,是筛选重金属富集植物的一种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草 重金属污染 超积累特征 污染土壤 植物修复 超富集植物
下载PDF
地形对“00.7”北京特大暴雨过程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34
5
作者 张朝林 季崇萍 +3 位作者 Ying-Hwa Kuo 范水勇 轩春怡 陈敏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72-578,共7页
针对2000年7月4-5日北京地区的一次特大暴雨过程(24 h降水量达240 mm),利用MM5/WRF三维变分系统,对地基GPS大气水汽监测资料、地面自动气象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进行了同化分析;然后以分析结果作为MM5v3.6模式初值对此过程进行了模拟.... 针对2000年7月4-5日北京地区的一次特大暴雨过程(24 h降水量达240 mm),利用MM5/WRF三维变分系统,对地基GPS大气水汽监测资料、地面自动气象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进行了同化分析;然后以分析结果作为MM5v3.6模式初值对此过程进行了模拟.分别以1,5, 10和20 mm作为降水量客观检验阈值,模拟区域内的测站24 h降水TS评分依次高达0.72, 0.76,0.67和0.63.基于以上对照试验,在总体保持模式大气下边界地形与地理分布特征,尽可能不改变初始时刻模式大气的动力和热力协调性的原则下,进行了不同地形分辨率(分别约为110, 50和3.7 km)对降水影响的敏感性试验,研究表明,北京独特的地形特征和复杂的地势变化对此次降水的强度和落区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过程 地形 数值研究 2000年7月 气象观测资料 地理分布特征 模式大气 地基GPS 自动气象站 MM5V3 敏感性试验 北京地区 监测资料 大气水汽 分析结果 客观检验 TS评分 对照试验 降水影响 降水量 分系统 协调性 分辨率
下载PDF
过去300年中国部分省区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73
6
作者 葛全胜 戴君虎 +3 位作者 何凡能 郑景云 满志敏 赵赟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825-832,共8页
通过对清代文献资料中田亩数据的分析,认为册载数据基本能够反映耕地面积的总体变化趋势和区域差别,但在总量上失之过低,为能更真实地反映耕地资源的变化实际,文中对其进行了相应处理。在此基础上,研究了300余年以来我国内地18省耕地资... 通过对清代文献资料中田亩数据的分析,认为册载数据基本能够反映耕地面积的总体变化趋势和区域差别,但在总量上失之过低,为能更真实地反映耕地资源的变化实际,文中对其进行了相应处理。在此基础上,研究了300余年以来我国内地18省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特点,总体而言,过去300年间研究区的耕地资源数量呈抛物线式变化,清前期的增长趋势明显,但至清晚期逐渐稳定下来,民国时期略有下降,新中国建立初期基本得到恢复。但是,此后又开始持续减少,过去300年间耕地资源的变化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域性特点,东部地区的垦殖活动远较西部地区剧烈,但在清前期,西部地区,如四川、甘肃、云南、贵州等省份耕地资源数量的增长趋势更加迅猛。分析表明,这种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人口增长、政府政策调整、战争影响、自然原因和特定作物的引种与种植扩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耕地资源 数量变化 驱动因素 耕地面积 时空变化 过去300年
下载PDF
南海北部地壳结构的深地震探测和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73
7
作者 丘学林 施小斌 +3 位作者 阎贫 吴世敏 周蒂 夏戡原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1-236,共6页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其北部具有被动大陆边缘特征,深部地壳结构的研究对深入认识南海北部边缘的构造属性、演化历史、含油气盆地的形成过程,以及南海成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南海北部地壳结构的深地震探测经历了声纳浮标...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其北部具有被动大陆边缘特征,深部地壳结构的研究对深入认识南海北部边缘的构造属性、演化历史、含油气盆地的形成过程,以及南海成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南海北部地壳结构的深地震探测经历了声纳浮标、双船扩展剖面和海底地震仪几个阶段,声纳浮标探测了解到上地壳的结构特征,双船扩展剖面首次获得了地壳结构和莫霍面起伏的情况,海底地震仪探测则得到了详细的地壳结构模型。文中回顾了这些深地震探测和研究的历史,介绍和总结了最新的研究进展和重要成果,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工作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地壳结构 深地震探测 声纳浮标探测 双船扩展剖面 海底地震仪 被动大陆边缘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古新世—早始新世左旋走滑活动的反射地震证据 被引量:48
8
作者 韩文功 季建清 +3 位作者 王金铎 于建国 张新钰 余绍立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383-1388,共6页
在渤海南部莱州湾附近,横过郯庐断裂的反射地震剖面直接显示了郯庐断裂带的延伸、运动性质和活动时限的证据。郯庐断裂带在渤海内几何形态和断裂组合与陆上出露情况基本一致,根据切过断裂带的剖面和平面上断裂系组合特征,判断其为兼... 在渤海南部莱州湾附近,横过郯庐断裂的反射地震剖面直接显示了郯庐断裂带的延伸、运动性质和活动时限的证据。郯庐断裂带在渤海内几何形态和断裂组合与陆上出露情况基本一致,根据切过断裂带的剖面和平面上断裂系组合特征,判断其为兼具垂直位移的左旋走滑运动断裂系。由于断裂带活动控制了同构造沉积地层的发育,可以确定其活动的时限相当于渤海湾盆地孔店组和沙四段沉积期,即为古新世-早始新世期。此后,可能由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方向的改变,引起区域性应力场的改变,北北东向严格意义上的郯庐断裂带不再有明显的活动,转而被北东向的右旋走滑构造活动所替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地震反射 古新世-早始新世 左旋走滑运动 渤海湾盆地 反射地震剖面 地震证据 走滑活动 早始新世 古新世
下载PDF
关于气候变暖的争议 被引量:49
9
作者 王绍武 罗勇 +2 位作者 赵宗慈 董文杰 杨保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917-922,共6页
综合评述了关于气候变暖的争议,重点介绍了有关对Mann等建立的千年温度变化曲线的评估,并介绍了争议各方的论点.比较了王绍武等于1996年建立的千年全球平均温度曲线与其他作者的结果.指出:(1)Mann等千年温度曲线反演年到10年尺度气温变... 综合评述了关于气候变暖的争议,重点介绍了有关对Mann等建立的千年温度变化曲线的评估,并介绍了争议各方的论点.比较了王绍武等于1996年建立的千年全球平均温度曲线与其他作者的结果.指出:(1)Mann等千年温度曲线反演年到10年尺度气温变化的能力较差.IPCC报告认为1990s是近千年最暖的10年,1998年是最暖的1年的结论证据不足.(2)不同作者的气温低频变化曲线上,中世纪暖期(MWP)及小冰期(LIA)均有反映.不应该反对使用这两个名词.(3)20世纪,特别是1975-2000年的变暖是比较强的.但是,是否这是近千年来最强的,仍需要更多的资料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中世纪暖期 小冰期 20世纪 温度变化曲线 气温变化 温度曲线 10年尺度 1996年 1998年
下载PDF
过去40年中国气候与物候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82
10
作者 葛全胜 郑景云 +1 位作者 张学霞 郝志新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048-1053,共6页
根据中国近40年的日气候观测资料与物候观测资料,分析了近40年中国气温、降水与自然物候的变化趋势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近40年来,从全国平均状况看,较为明显的升温阶段出现在1980年以后.其中升温率最大的时期为非生长期,最小的时... 根据中国近40年的日气候观测资料与物候观测资料,分析了近40年中国气温、降水与自然物候的变化趋势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近40年来,从全国平均状况看,较为明显的升温阶段出现在1980年以后.其中升温率最大的时期为非生长期,最小的时期为生长期.从区域变化差异看:东部大部分地区、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和新疆的部分地区生长期温度在1980年以后都有不同幅度的上升,其中升幅最大的地区出现在华北;降温区则出现在秦岭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西南地区东部、长江中游)以及新疆的部分地区.(2)生长期期间,全国平均降水在近40年中存在明显的准年代波动,却没有明显的增加或减少趋势.但1980年以后,生长期期间降水趋势变化的区域差异却较为明显:新疆、东北及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地区降水增加,而除此之外的全国大多数地区则以降水减少占绝对优势;其中华北地区的降水减少最为明显.(3)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东北、华北、西北、长江下游地区与云南南部春季物候期提前,西南地区东部、长江中游地区春季物候期推迟;这一变化趋势与中国生长期期间的温度变化趋势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气候变化 物候变化 过去40年 区域差异 气温 降水 自然物候 升温率 升温阶段
下载PDF
下扬子苏南地区构造-热演化及烃源岩成烃史研究——以圣科1井为例 被引量:25
11
作者 袁玉松 郭彤楼 +2 位作者 胡圣标 曾萍 陈安定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53-758,共6页
下扬子地区为我国南方重要油气勘探区,圣科1井位于下扬子苏南句容盆地.以其Ro为古温标的热史恢复结果表明,苏南地区整个古生代海相盆地发育阶段热流值相对低而平稳;印支-早中燕山期,基底热流值有所升高;晚燕山期热流值大幅度升高,早白... 下扬子地区为我国南方重要油气勘探区,圣科1井位于下扬子苏南句容盆地.以其Ro为古温标的热史恢复结果表明,苏南地区整个古生代海相盆地发育阶段热流值相对低而平稳;印支-早中燕山期,基底热流值有所升高;晚燕山期热流值大幅度升高,早白垩世末达到最高古热流(84mW·m-2);进入晚白垩世,热流值开始降低,盆地冷却.盆地演化经历了加里东、印支、燕山、喜山四大构造抬升事件,其造成的不整合面上地层剥蚀量分别为400,700,2500,850m,不整合面对应地史时期基底古热流值分别为57,67,84,58mW·m-2生烃史正演计算表明,下古生界烃源岩经历过多期生烃,但二叠系和下三叠统烃源岩只经历了一期生烃过程,盆地沉降史和剥蚀量估算结果分析认为,苏南地区K2-E伸展盆地发育阶段表现为弱拉张,伸展阶段盆地最大沉降量在100m左右.从热史、构造沉降史和烃源岩成熟度史综合分析,苏南地区“二次生烃”的条件不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南地区 构造-热演化 成烃 烃源岩成熟度 发育阶段 不整合面 油气勘探区 下扬子地区 热流值 地层剥蚀量 盆地沉降史 最大沉降量 构造沉降史 热史恢复 海相盆地 早白垩世 晚白垩世 盆地演化 构造抬升 下古生界 生烃过程
下载PDF
静电纺丝法制备组织工程纳/微米纤维支架 被引量:33
12
作者 何创龙 黄争鸣 +3 位作者 张彦中 刘玲 韩晓建 鲁亚南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175-1182,共8页
静电纺丝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新型组织工程多孔支架制备方法,电纺支架具有独特的微观结构和适当的力学性能。由于具有与天然细胞外基质相近的纳米级结构,电纺支架能够仿生细胞外基质的结构特点,使之有望成为理想的组织工程支架。文中介绍... 静电纺丝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新型组织工程多孔支架制备方法,电纺支架具有独特的微观结构和适当的力学性能。由于具有与天然细胞外基质相近的纳米级结构,电纺支架能够仿生细胞外基质的结构特点,使之有望成为理想的组织工程支架。文中介绍了静电纺丝和同轴静电纺丝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过程、电纺支架的加工方法和结构特点以及电纺纤维的定向收集技术,阐述了各种天然和合成聚合物纳/微米电纺支架在软骨、骨、血管、心脏、神经等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同轴静电纺丝 纳米纤维 组织工程 支架 组织工程支架 静电纺丝法 多孔支架 制备方法 纤维
下载PDF
组织液定向流动的动力学机理与人体经络现象 被引量:32
13
作者 丁光宏 沈雪勇 +3 位作者 姚伟 党瑞山 杨静 陈尔瑜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1-70,共10页
研究了在人体小腿穴位深处骨间膜等毛细血管相对缺少的结缔组织中的组织液流动.解剖发现人小腿穴位处骨闻膜上毛细血管和胶原纤维的分布呈与经络方向一致的平行排列.据此建立了组织液流动两维渗流模型,采用多孔介质来模拟平行胶原纤维... 研究了在人体小腿穴位深处骨间膜等毛细血管相对缺少的结缔组织中的组织液流动.解剖发现人小腿穴位处骨闻膜上毛细血管和胶原纤维的分布呈与经络方向一致的平行排列.据此建立了组织液流动两维渗流模型,采用多孔介质来模拟平行胶原纤维等细胞外基质所构成的组织间隙,通过计算流体力学数值计算,得到了血压、组织压、毛细血管间距、毛细血管壁渗透系数以及多孔率等参数对流场的影响,其结果都与生理现象相吻合.计算结果显示了平行胶原纤维的存在使得组织液流动更加均匀,为组织间隙中的物质交换和细胞生存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组织液的流动会对其中的肥大细胞会产生较大的壁面剪切应力,血压和组织间隙压等参数会对切应力产生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液 毛细血管 胶原纤维 经络现象 小腿 人体 血压 平行 排列 计算结果
下载PDF
基于GPS资料研究中国区域电离层TEC的周日变化、半年度及冬季异常现象 被引量:24
14
作者 霍星亮 袁运斌 +2 位作者 欧吉坤 闻德保 罗孝文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26-630,共5页
利用球谐函数模型和2000-2002年间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站双频GPS P码观测数据,计算了中国区域电离层电子总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年变化时间序列值,并着重以2001年计算结果为例,研究了中国区域电离层的周日平均变化特... 利用球谐函数模型和2000-2002年间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站双频GPS P码观测数据,计算了中国区域电离层电子总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年变化时间序列值,并着重以2001年计算结果为例,研究了中国区域电离层的周日平均变化特性和“半年度异常”(即电离层TEC值在春秋出现峰值,冬夏出现谷值)、“冬季异常”(即冬季日间的TEC值高于夏季日间的TEC 值)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 GPS资料 周日变化 异常现象 冬季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 2000-2002年 TEC content 球谐函数模型 电子总含量 2001年 EC值 观测数据 时间序列 计算结果 变化特性 基准站 年变化 日平均
下载PDF
太行山-恒山太古代古老陆块: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制约 被引量:36
15
作者 刘树文 李江海 +3 位作者 潘元明 张健 李秋根 黄雄南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826-833,共8页
太行山-恒山-五台山变质地块的构造热演化和地质年代学研究,以及前寒武纪高压麻粒岩带、五台群金刚库组高压变质泥质岩的发现表明,可能存在太古代末到古元古代初东部陆块、西部陆块之间的碰撞造山带,太行山变质地块北段与恒山变质地块... 太行山-恒山-五台山变质地块的构造热演化和地质年代学研究,以及前寒武纪高压麻粒岩带、五台群金刚库组高压变质泥质岩的发现表明,可能存在太古代末到古元古代初东部陆块、西部陆块之间的碰撞造山带,太行山变质地块北段与恒山变质地块的地质学、地质年代学、构造热演化和地球化学资料对比反映这两个变质地块在华北地台形成演化早期应为同一构造单元,相当于东部陆块的西部活动陆缘,经历了东部、西部陆块碰撞作用而发生构造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的强烈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古代 古老陆块 年代学 地球化学 太行山-恒山-五台山 变质地块 碰撞作用 碰撞造山带
下载PDF
渤海盐度长期变化特征及可能的主导因素 被引量:47
16
作者 吴德星 牟林 +2 位作者 李强 鲍献文 万修全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1-195,共5页
基于渤海沿岸葫芦岛、秦皇岛、塘沽和渤海海峡北部北隍城4个海洋观测站35a(1961~1996年)和渤海常规断面21a(1978~1999年)的盐度观测资料,分析了渤海盐度的年际和长期变化特征;比较1958年8月和2000年8月渤海盐度场,讨论了它们之间的本... 基于渤海沿岸葫芦岛、秦皇岛、塘沽和渤海海峡北部北隍城4个海洋观测站35a(1961~1996年)和渤海常规断面21a(1978~1999年)的盐度观测资料,分析了渤海盐度的年际和长期变化特征;比较1958年8月和2000年8月渤海盐度场,讨论了它们之间的本质差异,并对导致渤海盐度场变异的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近35a来全渤海平均盐度升高近2,渤海湾老黄河口附近海域盐度升高近10。2000年渤海的盐度已高于渤海海峡东侧北黄海的盐度。4个海洋观测站和断面站盐度观测值的时变曲线反映出明显的年际尺度变化。葫芦岛、秦皇岛和北隍城3个海洋观测站盐度观测资料的谱分析结果揭示,以上3个海洋站在12a频段均存在显著谱峰;另外,葫芦岛2.5,4和24a,秦皇岛3和24a,北隍城7和21a的谱峰也是显著的。基于年代平均淡水通量收支分析,认为黄河入海流量持续锐减是导致渤海盐度升高的主导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盐度 变化特征 盐度场变异 入海流量 黄河
下载PDF
指纹识别技术的新进展 被引量:39
17
作者 田捷 陈新建 +5 位作者 张阳阳 杨鑫 何余良 李亮 谢卫华 郑志鹏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00-408,共9页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指纹识别技术已经被日益广泛的用于个人的身份鉴别,譬如ID卡、指纹硬盘等.目前,在线指纹采集技术和自动指纹识别算法都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各种指纹识别技术,包括指纹获取、分类、增强和匹配,性能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指纹识别技术已经被日益广泛的用于个人的身份鉴别,譬如ID卡、指纹硬盘等.目前,在线指纹采集技术和自动指纹识别算法都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各种指纹识别技术,包括指纹获取、分类、增强和匹配,性能都有了显著的提高.文中概述了指纹识别领域的最新进展,对每个步骤的相关算法进行了讨论,特别针对两个重要而有挑战性的问题:低质量指纹图像的增强和弹性形变指纹图像的匹配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另外,还讨论了国际指纹识别评测算法FVC2004和FpVTE2003,基于此可以进行全面、客观地识别算法的性能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特征 指纹 增强 匹配 细节 图像注册 相似度衡量
下载PDF
龙门山泥盆纪锶同位素演化曲线的全球对比及海相地层的定年 被引量:39
18
作者 黄思静 石和 +2 位作者 张萌 武文慧 沈立成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945-951,共7页
在将龙门山泥盆纪海相碳酸盐锶同位素演化曲线全球对比的基础上,用锶同位素地层学原理确定了剖面中Frasnian/Famennian阶和泥盆/石炭系的界线,研究表明,龙门山泥盆纪锶同位素演化曲线有良好的全球可对比性,显示锶同位素地层学在全球远... 在将龙门山泥盆纪海相碳酸盐锶同位素演化曲线全球对比的基础上,用锶同位素地层学原理确定了剖面中Frasnian/Famennian阶和泥盆/石炭系的界线,研究表明,龙门山泥盆纪锶同位素演化曲线有良好的全球可对比性,显示锶同位素地层学在全球远距离对比以及作为海相地层定年工具中的潜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锶同位素演化曲线 锶同位素地层学 全球对比 海相地层定年 泥盆纪 龙门山 海相沉积物
下载PDF
中国陆面数据同化系统研究的进展与前瞻 被引量:102
19
作者 李新 黄春林 +7 位作者 车涛 晋锐 王书功 王介民 高峰 张述文 邱崇践 王澄海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3-173,共11页
陆面数据同化的核心思想是在陆面过程模型的动力框架内,融合不同来源和不同分辨率的直接与间接观测,准确一致地估计地表水分和能量循环的各个分量.作者已初步建立了中国陆面数据同化系统;同化方法采用了集合Kalman滤波,模型算子使用CoL... 陆面数据同化的核心思想是在陆面过程模型的动力框架内,融合不同来源和不同分辨率的直接与间接观测,准确一致地估计地表水分和能量循环的各个分量.作者已初步建立了中国陆面数据同化系统;同化方法采用了集合Kalman滤波,模型算子使用CoLM和SiB2等陆面过程模型,观测算子采用针对土壤(包括融化和冻结)、积雪等不同地表状态的微波辐射传输模型.该系统同化被动微波遥感观测如SSM/I,TMI和AMSR以及土壤和积雪的常规观测,已计算得到中国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的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积雪和冻土的同化资料.文中阐述了在同化系统的构建、同化算法的研究、陆面过程模型和微波辐射传输模型的集成以及大气驱动数据制备等方面的进展,讨论了陆面数据同化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展望了未来的研究重点和同化方法在陆地表层系统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数据同化 陆面过程 被动微波遥感 KALMAN滤波
下载PDF
扬子克拉通35亿年碎屑锆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9
20
作者 柳小明 高山 +2 位作者 凌文黎 袁洪林 胡兆初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334-1337,共4页
对来自宜昌三峡地区震旦纪莲沱组和南沱组标准剖面的砂岩与冰积岩中大量碎屑锆石的LA-ICP-MSU-Pb定年结果发现,其中含有年龄为3319—3508Ma的锆石,这些锆石年龄均十分谐和(谐和度99%—100%),且具有典型的岩浆型振荡环带阴极发光图... 对来自宜昌三峡地区震旦纪莲沱组和南沱组标准剖面的砂岩与冰积岩中大量碎屑锆石的LA-ICP-MSU-Pb定年结果发现,其中含有年龄为3319—3508Ma的锆石,这些锆石年龄均十分谐和(谐和度99%—100%),且具有典型的岩浆型振荡环带阴极发光图像和典型岩浆成因的Th/U比值(0.46—0.76),表明这些锆石为中-古太古代岩浆作用的产物,这些锆石是在扬子克拉通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锆石,对崆岭群变碎屑岩锆石的进一步定年研究,未发现>3.3Ga的锆石年龄,表明扬子克拉通可能存在比崆岭高级变质地体更古老的陆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太古代 碎屑锆石 锆石定年 扬子克拉通 地质意义 锆石年龄 阴极发光图像 定年研究 标准剖面 三峡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