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4,205篇文章
< 1 2 2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省生态系统固碳量与固碳价值的测度及其时空格局演变 被引量:3
1
作者 黄馨 韩玲 马超群 资源与产业 2024年第1期141-153,共13页
生态系统固碳功能强大,是实现碳中和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论文从土地利用视角,运用固碳速率法分别对2000年和2020年陕西省县域森林、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固碳量及固碳价值进行估算,并采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 生态系统固碳功能强大,是实现碳中和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论文从土地利用视角,运用固碳速率法分别对2000年和2020年陕西省县域森林、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固碳量及固碳价值进行估算,并采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陕西省森林、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固碳量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森林固碳量增长最为显著,是对陕西省生态系统固碳增量贡献最大的类型;2)陕西省县域森林、草地的固碳量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森林固碳热点区集中在秦岭山区,草地固碳热点区集中在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冷点区都集中在关中平原中部地区;3)陕南秦巴山区是陕西省固碳能力最强的区域,而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则是固碳量增加最多的区域,各地级市中除西安市固碳能力下降外,其余城市固碳量均实现了增加,其中延安和榆林是增长最快的两个城市;4)陕西省生态系统固碳价值最高的前5位城市依次是汉中、延安、安康、宝鸡和商洛,总计占全省固碳价值总量的78.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固碳 碳汇 陕西省
下载PDF
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对区域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杨恺钧 曹安琪 方慈慧 资源与产业 2024年第1期35-49,共15页
将产业集聚、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经济效率纳入同一研究框架,聚焦长江经济带,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为我国在“双碳”背景下推进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及长江经济带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参考。论文基于2012—2020... 将产业集聚、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经济效率纳入同一研究框架,聚焦长江经济带,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为我国在“双碳”背景下推进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及长江经济带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参考。论文基于2012—2020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市面板数据,综合利用超效率SBM和区位熵法,构建计量模型,实证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探讨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并进一步分析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区域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整个区域已形成“带状”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集聚平均水平随年份波动上升,上中下游产业集聚水平呈递增格局,水平差异较大且有逐渐增加趋势;2)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通过整合内部网络资源和提升外部整体能力,对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3)产业集聚的发展通过竞争效应和合作效应促进绿色技术创新,而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可以提升经济动力和效率,因而绿色技术创新在产业集聚与绿色经济效率之间具有中介作用;4)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上中下游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据此,从加强产业集群建设,发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强化发展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和推动新能源汽车区域异质性发展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 产业集聚 绿色经济效率 绿色技术创新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的产业涵义 被引量:3
3
作者 周宏春 资源与产业 2024年第3期1-5,共5页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是一个重大判断,涉及两者内涵与产业载体。因为先进生产力必然要落实到产业和产业链上,所以从产业涵义角度讨论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关系,可以引发人们对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是一个重大判断,涉及两者内涵与产业载体。因为先进生产力必然要落实到产业和产业链上,所以从产业涵义角度讨论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关系,可以引发人们对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布局的深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产业转型升级 绿色生产力 产业布局 产业载体 先进生产力 产业链 重大判断
下载PDF
粮食主产区的新型城镇化与粮食安全——基于土地规模化经营中介效应检验 被引量:1
4
作者 华坚 杨梦依 曹慧敏 资源与产业 2024年第1期50-60,共11页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新型城镇化成为粮食主产区城乡二元结构变革和农业生产方式转型的关键。论文基于2007—2021年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省级面板数据,从产业链视角利用熵值法测度粮食安全水平,基于新型城镇化内涵构建包含人口、经济、...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新型城镇化成为粮食主产区城乡二元结构变革和农业生产方式转型的关键。论文基于2007—2021年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省级面板数据,从产业链视角利用熵值法测度粮食安全水平,基于新型城镇化内涵构建包含人口、经济、社会、空间的多维度指标体系并测度新型城镇化水平,探究新型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并以土地规模化经营为中介变量,分析新型城镇化及其各维度影响粮食安全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粮食主产区的新型城镇化对粮食安全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土地规模化经营在新型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作用过程中存在中介效应;2)分维度异质性分析表明,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对粮食安全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土地规模化经营在其中发挥部分或完全的中介效应。为此,提出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鼓励土地规模化经营并从人口、经济、社会、空间城镇化多个维度因地制宜调整粮食发展战略是粮食主产区发展的长远之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新型城镇化 土地规模化经营 粮食主产区 中介效应
下载PDF
收益系统观视角下的森林碳汇资源资产价值实现机制建构 被引量:1
5
作者 蔡为民 王燕秋 +2 位作者 林国斌 霍长宝 孙晓兵 资源与产业 2024年第2期13-22,共10页
森林碳汇资源资产价值的实现在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目标实现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现状分析—观念提出—理论搭建—制度建构”的思维脉络,对森林碳汇资源资产价值实现问题进行了探索,以期为“落实所有者... 森林碳汇资源资产价值的实现在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目标实现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现状分析—观念提出—理论搭建—制度建构”的思维脉络,对森林碳汇资源资产价值实现问题进行了探索,以期为“落实所有者权益”目标实现提供新的思路。通过森林蓄积量扩展法和市场价值法测算了中国近4次森林资源清查的森林碳汇价值存量,发现我国森林碳汇价值存量具有总量大且持续增长的特征,说明研究森林碳汇价值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梳理政府公开资料发现,虽然森林碳汇拥有巨大价值存量,但真正能够转化为收益的价值存量占比较低,各地林区广泛依赖政府财政支出或补贴的方式维持经营管理,因此如何创新森林碳汇价值实现模式、将价值存量最大化转换为资产收益、切实落实森林碳汇资源资产所有者权益是亟待解答的重要问题。凝练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系统观核心内涵,深入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实践,提出“收益系统观”的研究思路,从全局观、链条观、发展观的视角进行机制设计。“收益系统观”是将自然资源经济价值实现等同于资产收益实现,从收益的获得出发,到“全民共享”目标达到结束,为每一关键节点设计机制要素,以打通收益实现的制度链条,真正实现森林碳汇资源资产经济价值,切实落实收益共享的目标任务。以“收益系统观”视角切入,对森林碳汇资源资产价值实现进行了理论机制搭建,从总体框架、关键环节、保障机制方面充分考虑各部分的需求,初步形成森林碳汇资源资产价值实现机制理论体系。基于搭建出的理论体系,对价值实现机制进行制度建构。对收益获得这一关键环节,提出市场、金融、产业3种收益获得路径,并分别给出制度优化建议;对收益管理这一重要保障,针对收益管理中委托代理方式不明的问题提出“互动完全式”委托代理方式;对收益分配这另一重要保障,提出分配制度要充分体现“全民所有”属性,在收益分配的主客体和主次关系上做出了分析,提出中央、地方、企业、全民之间需进行3次分配,同时建立完善的收益预算和收益使用管理制度以使收益分配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公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资产管理 森林碳汇 价值实现 委托代理 辩证唯物主义系统观
下载PDF
碳减排和水生态承载双重约束下的江苏化工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军飞 车雅静 +1 位作者 顾岩 丁童慧 资源与产业 2024年第2期111-123,共13页
长江经济带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发展区域,其生态修护和资源合理高效利用关系国家发展全局。江苏化工产业为污染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产业,妥善处理产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对推动长江大保护以及实现协同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苏... 长江经济带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发展区域,其生态修护和资源合理高效利用关系国家发展全局。江苏化工产业为污染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产业,妥善处理产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对推动长江大保护以及实现协同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苏省化工产业为研究对象,2017年为基准年,构建碳减排和水生态承载双重约束下化工产业结构多目标优化模型,运用NSGA-Ⅱ-VIKOR算法,探讨不同情景下江苏化工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结果表明:1)相比低碳发展型、节水发展型和经济发展型情景,均衡发展型情景下江苏化工产业节约用水998.48万m^(3),碳排放强度年下降率为4.27%,产值年增长率达到4.73%,在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碳排放强度显著降低的同时,兼顾经济高质量发展。2)化工产业结构仍需调整,具体为支持发展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限制发展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重点针对化学纤维制造业采取节水降碳措施。3)优化结果的实现需要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能源方向优化调整,煤炭消费比重下降5.54%,天然气及电力等清洁能源上涨5.45%。4)水资源配置转移方向基本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一致,通过水资源分配优化可使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分别节约9.8%和5.14%的用水量,并通过水交易市场转移配置到橡胶和塑料制品业。据此,建议提升区域生态承载能力,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构建清洁高效能源消费体系,提升能源利用率;建设节水型产业发展体系,实现产业与水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减排 水生态承载力 化工产业 多目标优化 产业结构
下载PDF
黄河流域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及时空演化研究
7
作者 王成军 杨倩 +2 位作者 冯涛 杜传甲 张炳林 资源与产业 2024年第4期10-20,共11页
黄河流域长期过量的矿产资源开发导致的生态退化和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如何在环境约束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黄河流域的重要课题。首先,将9个位于黄河流域的省份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3个子系统的7个二级指标... 黄河流域长期过量的矿产资源开发导致的生态退化和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如何在环境约束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黄河流域的重要课题。首先,将9个位于黄河流域的省份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3个子系统的7个二级指标和28个三级指标,构建黄河流域矿产资源开发、经济和环境耦合协调评价体系,基于2011—2021年各省份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对该区域各省三大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其次,构建黄河流域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3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并使用ArcGIS来研究其时空格局上的演变过程。研究发现:1)2011—2021年各省综合发展指数不断提高,整体呈现为下游高于中游高于上游,上、中、下游地区综合发展指数增长率分别为59.2%、51.9%、60.9%;2)2011—2021年,耦合指数处于高值的省份数量逐渐增加,处于低值的省份数量逐渐减少,中、下游地区耦合指数水平均高于全流域的平均水平;3)从时间分布上来看,2011—2021年黄河流域个别省份处于协调状态以上,但仍有省份协调表现较差,三者的耦合协调度已接近失衡,但仍在稳定的向勉强协调发展,仍有很大空间;4)从空间格局来看,各省份协调指数均稳步增长,到2021年,处于协调状态的省份有8个,占所有省份的88.89%,且呈现“东高西低”(下游协调指数高于上游)的空间分布及省份间的两极分化现象。该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的环境保护和治理及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基于研究,提出促进黄河流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重点关注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加强科学规划建设;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加强生态环境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耦合协调度 熵权法 时空演化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上中游地区城市工业生态效率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以成渝经济圈和武汉都市圈为例
8
作者 陈建明 钱慕凡 周申蓓 资源与产业 2024年第4期50-61,共12页
实现最优工业生态效率对促进工业绿色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度长江经济带上中游代表性地区成渝经济圈和武汉都市圈26个城市2010—2021年工业生态效率,通过Arcgis可视化工具对比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并... 实现最优工业生态效率对促进工业绿色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度长江经济带上中游代表性地区成渝经济圈和武汉都市圈26个城市2010—2021年工业生态效率,通过Arcgis可视化工具对比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并运用Tobit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别识别工业生态效率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两个城市群工业生态效率整体均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且与最优效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2)城市群内部的地级市之间效率值存在少部分两极分化的现象;3)工业生态效率受科技研发投入、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可达性、对外开放水平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可达性对于工业生态效率的提升起到较强的促进作用,对外开放程度与科技研发投入对于工业生态效率的促进作用还不明显,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外商投资水平和增强科技研发投入质量以实现其对工业生态效率的正向影响。为此,通过强化城市群内外部的融合发展、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和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以提高长江经济带上中游地区工业生态效率水平,促进地区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生态效率 SBM模型 TOBIT模型 地理探测器模型 成渝经济圈 武汉都市圈
下载PDF
社会网络视角下企业集体主义文化对组织韧性的影响研究
9
作者 张阳 王俞欣 田鸣 资源与产业 2024年第3期180-194,共15页
为了深入研究企业集体主义文化与组织韧性之间的关系,本文从社会网络视角出发,以2012—2021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作为样本,研究了企业集体主义文化对组织韧性的影响作用,以及企业商业社会资本、企业政治社会资本在企业集体主... 为了深入研究企业集体主义文化与组织韧性之间的关系,本文从社会网络视角出发,以2012—2021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作为样本,研究了企业集体主义文化对组织韧性的影响作用,以及企业商业社会资本、企业政治社会资本在企业集体主义文化与组织韧性之间发挥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集体主义文化对组织韧性的影响系数为0.5137,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企业集体主义文化对组织韧性起着正向的促进作用。2)企业集体主义文化对企业商业社会资本的回归系数为11.9419,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企业集体主义文化与企业商业社会资本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企业集体主义文化能够促进企业商业社会资本的积累。企业集体主义文化对组织韧性的影响在加入中介变量企业商业社会资本后依然显著,回归系数为0.5171,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而企业商业社会资本对组织韧性的回归系数为0.0003,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企业商业社会资本在企业集体主义文化与组织韧性之间发挥着中介效应。3)企业集体主义文化对企业政治社会资本的回归系数为0.9354,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表明企业集体主义文化与企业政治社会资本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企业集体主义文化能够促进企业政治社会资本的积累。企业集体主义文化对组织韧性的影响在加入中介变量企业政治社会资本后依然显著,回归系数为0.5087,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而企业政治社会资本对组织韧性的回归系数为0.0054,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表明企业政治社会资本在企业集体主义文化与组织韧性之间同样也发挥着中介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主义文化 组织韧性 社会网络 企业商业社会资本 企业政治社会资本
下载PDF
重庆市中心城区城市空间扩展特征识别与未来演化模拟分析
10
作者 官冬杰 李梦丹 +1 位作者 周李磊 杨文 资源与产业 2024年第4期133-146,共14页
城市时空演化特征模拟及驱动因素探究,可为区域城市发展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决策参考。基于城市空间扩展判别模式、空间扩展特征测度指标和PLUS模型,探究1980—2020年重庆市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的城市扩展模式,分析空间格局变化特征... 城市时空演化特征模拟及驱动因素探究,可为区域城市发展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决策参考。基于城市空间扩展判别模式、空间扩展特征测度指标和PLUS模型,探究1980—2020年重庆市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的城市扩展模式,分析空间格局变化特征,预测未来城市扩展趋势并揭示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980—2020年,随着重庆市中心城区各方位扩展分异性缓慢上升,城市破碎化程度加剧,形成“多方向、多扩展翼、多条带”扩展模式,呈现“西快东慢、西南-东北延伸”分布格局;2)1980—2020年,重庆市中心城区扩展速度和强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城市扩展方向由内部和边缘式填充向外部发展,城市形态由逐渐趋于紧凑向逐渐趋于松散、破碎和不规则化分布;3)未来2030年重庆市中心城区仍将向外围扩展,扩展速度有所减缓,扩展方向差异性明显,经济和规划政策因素的影响作用愈发凸显;4)地形、GDP、距水域的距离、距离道路距离和开发区规划是影响重庆市城市扩展快慢的主要驱动力。受地理条件限制,在“多方向、多条带”城市分布格局下,经济、交通、政策为核心的社会经济因素已成为驱动重庆市中心城区空间扩展的关键。建议未来充分发挥经济战略的动能作用,完善与周边城市的经济合作模式,响应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号召,增强城市的社会经济活力;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完善区县间交通路网,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以提升城市空间内部结构,带动区域发展;同时,考虑重庆市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及农耕地保护区域,将市政府生境保护纳入城市未来发展规划中,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统筹环境与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扩展 空间格局 驱动因素 PLUS模型 重庆市中心城区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与生态韧性耦合协调研究
11
作者 朱智洺 徐婕 +1 位作者 李红艳 桂梦婷 资源与产业 2024年第3期21-35,共15页
能源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等复杂关系,促进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与生态韧性的协调发展对于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双碳”战略目标,以及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为了深入开展对能源消... 能源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等复杂关系,促进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与生态韧性的协调发展对于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双碳”战略目标,以及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为了深入开展对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度研究,本文以我国30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与生态韧性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以及GM-ARIMA模型,来测度分析和揭示2004—2021年我国30个省份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度及其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并且还对2022—2026年我国各省份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度做出了预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看,2004—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均值与生态韧性均值都分别小于0.6和0.7,耦合协调度类型主要有勉强协调、濒临失调、轻度失调、中度失调4种。2)从时序上看,2004—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度分别呈现出了波动上升、波动下降、持续下降、平稳不变4种不同的变化趋势。3)从空间上看,2004—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度均存在着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且各省份的局部空间集聚模式都显现得相对平均。4)从预测结果上看,2022—2026年我国30个省份在情景2和情景3的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度值要明显高于情景1,说明降低碳排放强度不但可以有效防治对生态的破坏,而且还能够推动经济社会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 生态韧性 耦合协调度模型 时空分析
下载PDF
国内外“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研究的发展现状与热点分析
12
作者 李慧敏 代博鑫 +1 位作者 李锋 曹永超 资源与产业 2024年第3期48-61,共14页
当今,为了缓解水、能源、粮食3种资源供需矛盾对国际社会造成的沉重压力,从而促使对“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的探究成为了国际学术界一项热门的研究课题。为了把握国内外“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研究的发展脉络,以便能够为未来的“水... 当今,为了缓解水、能源、粮食3种资源供需矛盾对国际社会造成的沉重压力,从而促使对“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的探究成为了国际学术界一项热门的研究课题。为了把握国内外“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研究的发展脉络,以便能够为未来的“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研究建议,本文决定将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利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计量软件对以往的“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研究进行梳理,通过对该研究领域所涉及的文献数量、作者合作情况、国家合作情况等信息的可视化呈现,以突发关键词为重点,从时间维度角度来探究“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研究的发展概况与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22年对“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的研究已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一致重视,论文发文数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并且各研究国之间均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合作关系。2)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治理、研究模型是以往研究文献中出现次数较多的关键词,不但反映出对“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研究要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之下,而且还拓宽了该纽带关系的研究范围、研究视角、研究方法。3)2010—2022年对“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的研究已经从纽带关系的内部机制拓展至纽带关系的外部环境,研究方法也由较多的定性分析转向了定量化的模拟预测分析。4)经关键词时间线演进趋势和突现强度分析表明,当前学术界对于“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的研究已呈现出由初步探索向着纵深解析的转变,并且新的研究方法已被学术界广泛应用于对“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的探索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Sviewer CITESPACE “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 可视化分析
下载PDF
稀土资本市场的量化波动——《产业链视角的稀土上市公司股价波动量化因果关系研究》书评
13
作者 安海忠 资源与产业 2024年第1期182-182,共1页
关于稀土的研究在我国尤其常见,关于资本市场、股票市场等金融时间序列波动关系的研究在国内国际也都有大量研究,董志良、高湘昀教授的研究成果——《产业链视角的稀土上市公司股价波动量化因果关系研究》一书,运用了先进的量化因果研... 关于稀土的研究在我国尤其常见,关于资本市场、股票市场等金融时间序列波动关系的研究在国内国际也都有大量研究,董志良、高湘昀教授的研究成果——《产业链视角的稀土上市公司股价波动量化因果关系研究》一书,运用了先进的量化因果研究方法,对全球稀土产业链相关上市企业股票波动关系进行了研究。该书于2023年12月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九章,共计30余万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科学出版社 金融时间序列 股价波动 股票市场 稀土上市公司 因果关系研究 产业链视角 股票波动
下载PDF
创新型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技术进步的中介效应
14
作者 尹庆民 戴敏 资源与产业 2024年第2期124-140,共17页
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技术创新带来的技术进步是人力资本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驱动力。基于2005—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以技术进步为中介变量建立中介效应回归模型,通过全区域和分区域回归分析,研究创新型人力资本... 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技术创新带来的技术进步是人力资本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驱动力。基于2005—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以技术进步为中介变量建立中介效应回归模型,通过全区域和分区域回归分析,研究创新型人力资本通过技术进步传导路径影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各区域产业结构布局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都有增加教育、科技投资以提升创新型人力资本存量和质量从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求,且越是经济发达地区,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时对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存量和质量要求越高。2)创新型人力资本能够显著促进全区域范围内技术进步,而欠发达地区创新型人力资本的技术进步效应要明显优于发达地区,发展落后地区创新型人力资本的技术进步效应不明显。3)创新型人力资本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完全中介效应推动区域整体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但不利于产业结构高级化。分区域来看,发达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强,自主创新对创新型人力资本提出的高要求会弱化创新型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间接效应,强化创新型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直接效应,从而以遮掩效应呈现创新型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的间接效应;较发达地区通过技术进步中介效应呈现创新型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的间接效应,但因主要以吸收领悟外来技术和在此基础上的模仿创新为技术进步来源,间接效应程度稍低;欠发达地区因“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效应驱动,创新型人力资本能够直接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升级。4)进一步探究创新型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潜在影响机制,发现投资率对除中部地区以外的创新型人力资本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均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金融发展水平对除西部地区以外的创新型人力资本影响产业结构高级化均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而对创新型人力资本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在区域整体和西部地区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建议加强创新型人力资本前瞻性培育,积极建立区域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加快提升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不断优化产业发展外部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型人力资本 产业结构合理化 产业结构高级化 技术进步 中介效应 调节效应
下载PDF
粮食主产区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
15
作者 华坚 吴雅茹 资源与产业 2024年第2期86-100,共15页
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而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对接传统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关键抓手,对保障粮食供给安全、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在系统分析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逻... 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而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对接传统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关键抓手,对保障粮食供给安全、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在系统分析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逻辑的基础上,基于2008—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测度粮食主产区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水平,探究其时空演变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识别。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粮食主产区农业社会化服务整体水平呈持续增长态势,形成了以技术信息服务和公共设施服务为核心支撑的发展结构;2)三大主产区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均有提高,发展水平按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黄淮海主产区、长江流域主产区、东北主产区,但由于各维度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各主产区分别形成了不同的结构特征;3)粮食主产区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各省发展差距较大但协调发展态势良好,且空间正向集聚效应增强;4)多方因素均对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造成影响且程度大小不一,从位居前两位的影响因子看,经济社会发展层面为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发展规模,农村生产生活层面为土地规模经营水平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据此,提出如下建议:兼顾总体建设和结构优化,在扬长补短中加快发展;充分发挥自身禀赋优势并把握外界机遇,针对性解决突出问题和促进发展;加快资源跨区共享联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经济社会有序运行和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持续改善,为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粮食主产区 农业社会化服务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研究可视分析
16
作者 袁汝华 王雅平 贾葵源 资源与产业 2024年第2期151-163,共13页
系统梳理国内外企业绿色创新成果,对比找出国内研究的空白,同时探索企业主体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趋势,为进一步完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基于WOS和CNKI数据库资源(1993-2022年),经高级检索和人工筛选后分别得到... 系统梳理国内外企业绿色创新成果,对比找出国内研究的空白,同时探索企业主体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趋势,为进一步完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基于WOS和CNKI数据库资源(1993-2022年),经高级检索和人工筛选后分别得到861和509篇相关文献,运用文献可视化计量分析工具CiteSpace,从文献时间分布、发文区域、关键词共现、关键词时间线和突现词等方面,分析国内外研究领域特点。研究表明:1)该主题的研究区域主要是中国和欧美国家,发文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且中心性高。其中中国高质量文献数量在近5年间增长较快,以实证研究为主;欧美国家间的研究合作密切,全球视角明显。2)国内研究初具框架,但尚未形成完整体系,正处于稳步上升、持续趋热阶段。国内研究关注过程导向,主要研究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实现机理,同时立足于本国独特的制度环境,产出了一些富有中国特色的成果。3)国外研究体系更为健全,注重结果导向,即关注企业绿色创新的“绩效”,聚焦绿色技术创新的价值,包括经济价值、社会舆论价值、生态价值等,同时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上升到了战略视角。国外研究大致经历了“模糊期”“多元发展期”和“蓬勃发展期”3个阶段。由此,对未来发展做出预测,提出以下建议:未来研究应聚焦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价值导向和市场导向;“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应向多元学科拓展,如与生态学结合,从理论视角探索绿色技术与生态保护的内在联系;未来要细化机制研究,基于实际,探索阻碍企业开展绿色创新的问题,提出更多具有实践意义的方法论。本文为中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为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绿色技术自主创新之路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 绿色技术创新 CITESPACE 文献计量学 知识图谱
下载PDF
构建嵌套于城市碳账户下的可计算城乡家庭碳账户框架
17
作者 刘耕源 王丽娜 +6 位作者 高原 吴铭婉 徐多 陈钰 陈操操 谢涛 王泽鑫 资源与产业 2024年第2期1-12,共12页
家庭作为社会最小单元,是消费端的主要参与主体。在消费端基础上确立碳排放责任,有助于厘清基于利益相关者降低碳排放的动力机制。目前个人碳普惠管理实践过程中仍存在消费引发的碳排放边界难以说清、个人负碳市场交易逻辑复杂、个人减... 家庭作为社会最小单元,是消费端的主要参与主体。在消费端基础上确立碳排放责任,有助于厘清基于利益相关者降低碳排放的动力机制。目前个人碳普惠管理实践过程中仍存在消费引发的碳排放边界难以说清、个人负碳市场交易逻辑复杂、个人减排逻辑道义纠结、缺乏稳定的管理体系等问题。若以家庭端作为制度安排和市场交易的基础,建立城乡家庭碳账户就是核心基石。本研究目标为初步构建家庭碳账户框架,明确其账户范围、边界、计算方法和与城市碳账户和个人碳捕获衔接的可扩展逻辑。综述了现有个人碳账户和家庭碳账户的研究现状,基于我国碳排放管理特色,构建城乡家庭碳账户体系,包含资产、权益、负债三大子账户,确定了家庭碳账户核算边界、抽样方式和计算方法。并进一步解释了城乡家庭碳账户与城市碳账户的链接嵌套逻辑,设计了城乡家庭碳账户参与城市碳配额管理的方式,以及区别了城乡家庭碳账户与个人碳普惠。从账户的角度出发,将家庭碳账户与碳市场相结合,“有形的手”碳配额市场与“无形的手”碳减排权益市场相结合,共同为家庭消费端碳减排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在一定程度避免了不同核算边界下的责任重叠问题,易于与我国碳管理体系衔接。本文提出的城乡家庭碳账户可作为适应中国碳管理特色的精细化深度减排的重要工具,对以家庭为单元的碳排放额度分配、减排及交易,深度推进碳普惠的激励机制设计,调动城市多级嵌套的碳减体系等具有基础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碳账户 城乡地区 碳减排 碳普惠 碳配额管理
下载PDF
基于ARIMA模型的黄土高原河谷城市生态足迹动态模拟及测算——以甘肃省兰州市为例
18
作者 虞文宝 资源与产业 2024年第1期133-140,共8页
为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探究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的成因,论文在测算黄土高原河谷城市——甘肃省兰州市2002—2014年人均生态足迹的发展轨迹的基础上,引入ARIMA模型,模拟预测了该市2015—2020年生态足迹变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1)2002—2014年... 为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探究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的成因,论文在测算黄土高原河谷城市——甘肃省兰州市2002—2014年人均生态足迹的发展轨迹的基础上,引入ARIMA模型,模拟预测了该市2015—2020年生态足迹变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1)2002—2014年,甘肃省兰州市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呈现上升态势,数值由2.70 hm^(2)增长至4.25 hm^(2),增幅达到1.57倍;2)从生态足迹增速看,2002—2014年人均生态足迹平均增速达到4.04%,同一时期兰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为11.88%,较人均生态足迹增速高出7.84%,表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高于资源环境消耗的速度;3)2015—2020年甘肃省兰州市人均生态足迹仍然呈现上升态势,预测值分别达到4.48 hm^(2)、4.61 hm^(2)、4.75 hm^(2)、4.89 hm^(2)、5.02 hm^(2)和5.17 hm^(2),甘肃省兰州市生态赤字逐年增大,总生态足迹是城市土地利用总面积的19.59倍,说明经济发展与地区生态需求呈现较强正相关性,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并未出现,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提出了甘肃省兰州市降低生态足迹的具体路径:1)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降低生态赤字,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推动绿色发展,构建生态类型多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城乡一体的生态网络,提高生态环境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河谷城市 ARIMA模型 生态足迹 动态模拟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油气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19
作者 范秋芳 高梦琦 刘浩旻 资源与产业 2024年第3期36-47,共12页
为了厘清油气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本文将2002—2021年我国油气行业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油气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对碳排放的影响作用,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运用逐步回归方法验证了油气行业... 为了厘清油气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本文将2002—2021年我国油气行业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油气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对碳排放的影响作用,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运用逐步回归方法验证了油气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人均研发投入与碳排放之间的作用关系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油气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显著降低了碳排放比值,其影响系数为-1.913,表明通过加大油气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能够显著降低该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本文在运用替换被解释变量、替换解释变量,以及增加控制变量等方法开展进一步回归分析后发现,上述检验结果依然稳健。2)人均研发投入在固定资产投资与碳排放比值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值为24.7%。此外,油气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还显著降低了人均研发投入,而人均研发投入通过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则可以有效抑制碳排放比值。3)油气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对碳排放的影响作用是短期的且影响系数较小,对主营业务收入的影响作用是长期的且影响系数较大。4)在我国油气行业的稳定增长时期与转型升级时期之内,固定资产投资对碳排放比值的影响作用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在油气行业的稳定增长期内,固定资产投资与碳排放比值之间并无显著的相关关系,而在油气行业的转型升级期内,固定资产投资则显著抑制了碳排放比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行业 碳排放比值 固定资产投资 人均研发投入
下载PDF
数字金融、营商环境与企业双元创新
20
作者 童纪新 殷铭 资源与产业 2024年第2期23-35,共13页
基于2011—2019年省级面板以及企业微观大数据集,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数字金融对企业双元创新的影响程度,并从营商环境角度出发,剖析数字金融对企业双元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1)数字金融对企业突破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的回归... 基于2011—2019年省级面板以及企业微观大数据集,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数字金融对企业双元创新的影响程度,并从营商环境角度出发,剖析数字金融对企业双元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1)数字金融对企业突破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数字金融水平每提高1%,企业突破式创新水平提高58.83%,渐进式创新水平提高49.92%,表明数字金融通过拓宽数字金融覆盖广度及加大使用深度推动企业创新水平提高,走出“低端锁定”局面,助力更高水平创新成果产出;2)在异质性分析中,中部、西部地区数字金融对企业双元创新的回归系数分别为2.6077和1.2378,高于东部地区的0.3917,表明由于区位资源禀赋差异,与经济基础雄厚的东部地区相比,数字金融在金融资源较为匮乏的中西部地区对企业双元创新推动的边际效应更加突出;3)在机制检验中,数字金融与企业突破式创新及营商环境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5883和0.4299,且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数字金融与企业突破式创新和营商环境均有正相关关系;营商环境对企业突破式创新影响系数为1.032,营商环境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74.19%;此外,在企业渐进式创新方面,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符号相反,营商环境在影响企业渐进式创新过程中发挥了遮掩效应,随着数字金融支持力度加大,营商环境的改善驱动企业将更多资源聚焦在突破式创新项目中,减少对渐进式创新项目的关注。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建议继续优化数字金融支持政策,搭建数字金融区域协调平台和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为企业双元创新提供外部保障,激发双元创新的内生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金融 双元创新 营商环境 金融排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