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热释光法测量^(32)P球囊和^(103)Pd支架在血管内的剂量分布 被引量:2
1
作者 苑淑渝 马凤武 +2 位作者 王道平 戴光复 许书河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30-330,347,共2页
本研究采用模拟实验方法,分别对^103Pd支架(简称支架)和^32P球囊(简称球囊)在血管内的剂量分布进行了测量,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32p ^^103pd支架 热释光法 剂量分布 测量 血管内近距离放射治疗
下载PDF
^(32)P液体球囊血管内照射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 被引量:3
2
作者 王任飞 谭建 +2 位作者 董峰 贺能树 魏鼎泰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8-101,共4页
目的 探讨32 P液体球囊血管内近距离照射治疗对防止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量效关系及其抑制再狭窄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  2 7只雌性大白兔髂动脉球囊扩张损伤后 ,实验组 (18只 )分别给予 3、9、18和 36Gy32 P液体球囊行内照射治疗 ,对... 目的 探讨32 P液体球囊血管内近距离照射治疗对防止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量效关系及其抑制再狭窄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  2 7只雌性大白兔髂动脉球囊扩张损伤后 ,实验组 (18只 )分别给予 3、9、18和 36Gy32 P液体球囊行内照射治疗 ,对照组 (9只 )灌注生理盐水。术后于不同时间点取材 ,行HE染色、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电镜观察血管组织形态学的改变 ,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法测量管腔面积和内膜面积。结果 对照组血管内膜明显增生 ,管腔变狭窄。 18Gy组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增殖明显受抑 ,细胞凋亡增加 ,管腔面积无明显丢失 ;36Gy组血栓形成明显 ;3和 9Gy组均未观察到明显的生物效应。结论 32 P液体球囊血管内照射可防止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发生 ,其机制可能为抑制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增殖 ,促进其凋亡及改善血管重塑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2p液体 血管内照射 预防 血管成形术 治疗 再狭窄 量效关系
下载PDF
^(32)P球囊内放射治疗预防动脉损伤后新生内膜过度增生
3
作者 章希炜 杨宏宇 +2 位作者 陈国玉 卢辉俊 高志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894-897,F0002,共5页
目的:选用家兔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观察放射性32P液体球囊血管内放射治疗对损伤后新生内膜过度增生的抑制作用。方法:健康家兔40只制作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随机分成4组:10、20和40GY放射剂量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术后3、7、14、28和56... 目的:选用家兔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观察放射性32P液体球囊血管内放射治疗对损伤后新生内膜过度增生的抑制作用。方法:健康家兔40只制作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随机分成4组:10、20和40GY放射剂量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术后3、7、14、28和56天处死动物,取颈动脉标本HE染色、原位标记凋亡细胞(TUNEL)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染色,应用光学显微镜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切片进行图像分析,计算动脉中膜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率、PCNA阳性率、内膜和中膜厚度及面积、残余管腔面积。结果:球囊损伤后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开始增殖,并向内膜下迁移,其凋亡率和PCNA细胞阳性率均在伤后7天达到高峰。各治疗组各时间段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P<0.01),PCNA细胞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1),20GY和40GY组相似,但都优于10GY组(P<0.01);伤后28天始血管内膜和中膜增厚,面积增加,残余管腔面积缩小,各治疗组伤后28天始血管内膜、中膜增厚面积增加和残余管腔面积缩小明显改善(P<0.01),20GY和40GY组相似,但都优于10GY组(P<0.01)。结论:放射性32P液体球囊血管内放射治疗可以明显抑制球囊损伤后动脉血管壁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减少新生内膜过度增生,预防管腔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2p液体 血管内放射 兔颈动脉损伤模型 血管壁平滑肌细胞
下载PDF
^(32)P液体球囊在血管内吸收剂量的研究
4
作者 苑淑渝 戴光复 +2 位作者 徐志勇 孙福印 马凤武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10-311,共2页
目的 研究32 P球囊在血管内的剂量分布。方法 用肌肉等效材料代替血管壁 ,采用热释光剂量学方法模拟测量靶血管轴向和径向吸收剂量率分布 ,并对相关影响因素 (球囊内压力 ,气泡 )进行了研究。结果  3 0mm× 2 0mm 32 P球囊 ,活... 目的 研究32 P球囊在血管内的剂量分布。方法 用肌肉等效材料代替血管壁 ,采用热释光剂量学方法模拟测量靶血管轴向和径向吸收剂量率分布 ,并对相关影响因素 (球囊内压力 ,气泡 )进行了研究。结果  3 0mm× 2 0mm 32 P球囊 ,活度为 92MBq时 ,血管表面平均吸收剂量率为0 48Gy min ,在径向 0 4mm处为 0 2 2Gy min。结论 血管壁表面剂量分布较均匀 ,径向剂量随距离迅速衰减 ,但存在诸多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2p液体 血管内吸收剂量 近距离放射疗法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用MCNP4b研究^32P液体球囊吸收剂量分布
5
作者 徐志勇 张良安 +1 位作者 戴光复 苑淑渝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14-214,共1页
^32P的液体β源球囊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一种新方法,笔者曾报道^32P液体球囊用Loevinger剂量点核解析函数计算的一维径向吸收剂量分布。本研究用模拟实验测量,改进的剂量点核函数和4b版蒙特卡罗输运代码(MCNP4b)3种方法估... ^32P的液体β源球囊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一种新方法,笔者曾报道^32P液体球囊用Loevinger剂量点核解析函数计算的一维径向吸收剂量分布。本研究用模拟实验测量,改进的剂量点核函数和4b版蒙特卡罗输运代码(MCNP4b)3种方法估算^32P液体球囊在血管模拟体内的吸收剂量。用MCNP4b计算该球囊的三维吸收剂量率分布,为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提供剂量学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2p液体 吸收剂量分布 MCNp4b 剂量点核函数 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模拟实验 吸收剂量率 蒙特卡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