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另类”到正统:《明实录》对陈献章的历史书写 |
刘小龙
|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2
|
“另类”姿态和“另类”效应——以汪曾祺小说《受戒》为中心 |
钱振文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5
|
|
3
|
论华裔美国文学对中国典故的“另类”改写 |
包相玲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3
|
|
4
|
超越“另类”——对《遭遇发展》的话语分析 |
孙睿昕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2 |
3
|
|
5
|
浅谈小说阅读教学的“另类”视角——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 |
崔雪梅
段岩霞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14 |
4
|
|
6
|
“另类”的文化含义——评王兆胜的《林语堂的文化情怀》 |
赵稀方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4
|
|
7
|
学术论著:需要“另类”表述——读任火先生《编辑独语》兼谈学术文体 |
任遂虎
|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2
|
|
8
|
《妖猫传》:大唐气象的“另类”呈现及美学价值 |
张雪莲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18 |
3
|
|
9
|
杨显惠作品的“另类”观感 |
黄桂元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12 |
2
|
|
10
|
重视母亲教育——《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另类”解读 |
李从娜
任倩
|
《湖南教育(上旬)(A)》
|
2013 |
3
|
|
11
|
“另类”母亲:《大披肩》中母亲身份的伦理解读 |
赵娜
|
《外文研究》
|
2014 |
3
|
|
12
|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另类”主题 |
李士芹
|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3
|
|
13
|
一道容易做错的解几题的“另类”解法 |
陈宽宏
|
《中学数学教学》
|
2009 |
1
|
|
14
|
沈从文“另类”作品解读 |
王海燕
|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4 |
1
|
|
15
|
新闻宣传中的“另类”:新闻炒作 |
吴庚振
陈丽芳
|
《采写编》
|
2002 |
1
|
|
16
|
近几年高考中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另类”题型 |
李宗来
|
《中学生理科应试》
|
2016 |
2
|
|
17
|
图书出版“另类”赢利模式思考 |
袁玲
余人
|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18
|
关注校园里的“另类”学生 青少年的欺侮行为及其预防矫治 |
高良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4 |
2
|
|
19
|
线性规划的“另类”应用 |
黄平海
|
《福建中学数学》
|
2011 |
2
|
|
20
|
海外投资“另类”隐痛 |
李箐
曹祯
|
《财经》
北大核心
|
2009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