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平民”与“贵族”的分化──“第三代”诗人的心理文化特征 |
陈旭光
谭五昌
|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1
|
|
2
|
重审“第三代”诗 |
魏巍
李向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2
|
|
3
|
论“第三代”诗人的持续性写作 |
刘波
|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0 |
|
4
|
论“第三代”诗歌诗学的语言意蕴 |
吴斌卡
|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5
|
“姿态”的偏至:文化观照下的“第三代”诗歌 |
苏文健
|
《创作与评论》
CSSCI
|
2013 |
0 |
|
6
|
重叙当代诗歌语言的“惯性”机制——以“地下”诗歌、“今天”诗歌和“第三代”诗歌为例 |
霍俊明
|
《文学与文化》
|
2011 |
0 |
|
7
|
“非诗”之美——于坚的《尚义街六号》评析兼论“第三代”诗歌 |
李跃
|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8 |
0 |
|
8
|
文学体制裂缝与“第三代”诗歌呈现 |
罗文军
|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
2010 |
0 |
|
9
|
“第三代”诗研究的成熟之作——评刘波《“第三代”诗歌研究》 |
卢桢
|
《三峡论坛》
|
2013 |
0 |
|
10
|
“第三代”诗歌与民刊传播机制 |
刘波
|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22 |
0 |
|
11
|
纯诗化:“第三代”诗歌的诗学追求 |
朱云
|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
2008 |
0 |
|
12
|
构筑诗的巴比伦塔──“第三代”诗中的“非非”现象 |
李振声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3
|
|
13
|
作为言语行动的诗歌运动——语言哲学视域中的“第三代”诗写作 |
赵黎明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1
|
|
14
|
美国犹太文学“第三代”现象研究--犹太叙事中的民族身份建构 |
徐丽
吴迪
|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 |
1
|
|
15
|
在断裂处延伸——“第三代”诗歌对九十年代个人化诗歌创作的启示 |
于钧博
|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0 |
|
16
|
当代诗歌语言的“惯性”机制——以“地下”诗歌、“今天”诗歌和“第三代”诗歌为例 |
霍俊明
|
《中外诗歌研究》
|
2011 |
0 |
|
17
|
论“第三代”诗歌的叙事化倾向 |
于翠梅
吕周聚
|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
2022 |
0 |
|
18
|
把握“第三代” |
李鹏
|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
1999 |
0 |
|
19
|
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之行政程序研究——以“第三代”行政程序的兴起为线索 |
肖萍
杨彬
|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9
|
|
20
|
规范性与经验性的张力及其消解--西方协商民主“第三代”的理论进路及其局限 |
齐艳红
|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