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9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副词化与话语标记化——文水方言动词短语“说话”的多重语法化
1
作者 吕佩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6-106,共11页
由于所处语境不同,相关动因与机制也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山西文水方言中的动词短语“说话”发生了多重语法化:一是语法化为时间副词,在句法分布上存在诸多限制,表短时义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二是语法化为话语标记,必须带有语气词,表达负面评... 由于所处语境不同,相关动因与机制也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山西文水方言中的动词短语“说话”发生了多重语法化:一是语法化为时间副词,在句法分布上存在诸多限制,表短时义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二是语法化为话语标记,必须带有语气词,表达负面评价已经高度规约化。山西文水方言“说话”的多重语法化反映了语法化的两条基本轨迹:客观化与主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文水方言 “说话” 多重语法化 短时副词 话语标记
下载PDF
数据会“说话” 变化有力量——“平均数”教学实录与评析
2
作者 马芸 《小学教学研究》 2024年第30期92-94,共3页
文章基于学生“数据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经历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推测数据、理解数据、表达数据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感悟数据会说话,变化有力量的过程。
关键词 数据意识 平均数 数据会“说话”
下载PDF
从“作品”到“说话”:建构数字时代的大文艺观 被引量:8
3
作者 黎杨全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8-154,共7页
在社交媒体时代,大众文艺评论等互动活动成为文艺消费的内容,评论者需要摆脱作品中心主义,建构涵盖“作品”与“活动”的大文艺观。数字时代的大文艺观与人们时常提到的“大文艺”观有两点不同,一是将作品外的“活动”包括在内,二是“... 在社交媒体时代,大众文艺评论等互动活动成为文艺消费的内容,评论者需要摆脱作品中心主义,建构涵盖“作品”与“活动”的大文艺观。数字时代的大文艺观与人们时常提到的“大文艺”观有两点不同,一是将作品外的“活动”包括在内,二是“作品”与“活动”并非机械叠加,而是被交流所贯穿,成为一条条话题素,不再有作品内外的区别。中国传统的“说话”概念可有效涵盖数字时代大文艺观中“作品”与“活动”的二重性。同时,这构成了一种SNS社区式集体生产,既承认了传统的著作权,又体现了网络的开源精神。在文化参与的背后,我们也需要注意到数字资本主义的文化生产逻辑走向了精神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 大文艺观 “说话” 精神政治
下载PDF
“由虚入实”的“说话”——从《一句顶一万句》到《我不是潘金莲》 被引量:5
4
作者 郝朝帅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0-65,共6页
从《一句顶一万句》到《我不是潘金莲》,刘震云的两部长篇小说同声相应,都是在探询人与人之间"说不着话"的心灵困境。二者可谓是从"似实还虚"走到"由虚入实"。而且在表现了人们由于"说不着"而... 从《一句顶一万句》到《我不是潘金莲》,刘震云的两部长篇小说同声相应,都是在探询人与人之间"说不着话"的心灵困境。二者可谓是从"似实还虚"走到"由虚入实"。而且在表现了人们由于"说不着"而造成的不尽尴尬背后,小说也深入揭示了中国人说话爱"绕"的心理传统。同时,这两部形态独具的小说也进一步掘进了当代汉语写作的审美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话” “虚与实” “绕” 文学突围
下载PDF
“说话”小说:民族化的现代小说形式探索——以《白夜》和《高老庄》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许爱珠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2-125,共4页
现代性与民族化的有机交融是中国当代小说艺术的终极追求,贾平凹凭借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在当代小说形式的探索中,创新性地继承了古典白话小说的优质,融之于现代小说叙事技巧中,逐渐完善了具有个人风格特征的现代"说话"小... 现代性与民族化的有机交融是中国当代小说艺术的终极追求,贾平凹凭借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在当代小说形式的探索中,创新性地继承了古典白话小说的优质,融之于现代小说叙事技巧中,逐渐完善了具有个人风格特征的现代"说话"小说范式,为当代小说通往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化方向做出了积极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话”小说 通俗化 现代叙事 民族化
下载PDF
从宋元“说话”到邵氏早期“稗史片” 被引量:2
6
作者 彭利芝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6-80,共5页
上海"天一"时期拍摄的早期"稗史片",奠定了邵氏影片的基本风格,引领了我国第一次古装片风潮,也开启了中国本土电影的发展之路。邵氏早期"稗史片"的出现是电影艺术与我国传统俗文学交融的结果。在艺术形式... 上海"天一"时期拍摄的早期"稗史片",奠定了邵氏影片的基本风格,引领了我国第一次古装片风潮,也开启了中国本土电影的发展之路。邵氏早期"稗史片"的出现是电影艺术与我国传统俗文学交融的结果。在艺术形式上,是对通俗文艺样式的延续与发展;在题材选择上,承继宋元"说话"以来通俗小说的常见类型;在审美旨趣上,继续宋元"说话"以来俗文学以俗为美的风格,集中体现市民阶层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旨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邵氏 “天一” “稗史片” “说话” 俗文学
下载PDF
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机测“说话”项的应考方略 被引量:3
7
作者 熊婕 杨瑾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71-73,共3页
文章通过对目前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说话"项的评分标准进行解读,分析机测"说话"项的本质特征并探讨相应的应试技巧,以期为考生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 “说话” 评分标准 应试技巧
下载PDF
PSC“说话”测试项的现状与改革设想 被引量:3
8
作者 钱华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53-58,共6页
"说话"测试项是普通话水平测试中难度最大的考核项。由于考核形式单一、话题固定不变等因素而引发的应试人背稿、离题等现象,直接影响了"说话"测试的效度。本文通过对目前"说话"测试项现状的实证分析,借... "说话"测试项是普通话水平测试中难度最大的考核项。由于考核形式单一、话题固定不变等因素而引发的应试人背稿、离题等现象,直接影响了"说话"测试的效度。本文通过对目前"说话"测试项现状的实证分析,借鉴国内外口语测试的理论,提出改进"说话"考核的部分设想,以进一步完善该测试项的考核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话水平测试 “说话”测试项 现状分析 改革设想
下载PDF
“说话”的大众——再论瞿秋白的“文艺大众化”思想 被引量:3
9
作者 杨慧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74-80,共7页
大众"说话",即自由地表达自己,这是瞿秋白"文艺大众化"思想的核心议题和最终目标。瞿秋白通过重新阐释"大众"和"领导"的阶级属性,赋予"大众"和"大众文艺"前所未有的主体地... 大众"说话",即自由地表达自己,这是瞿秋白"文艺大众化"思想的核心议题和最终目标。瞿秋白通过重新阐释"大众"和"领导"的阶级属性,赋予"大众"和"大众文艺"前所未有的主体地位,并且在平等与自由的维度,重新确立了"领导"权力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在其充满理想主义的表述中,大众不仅要获得解放而且要获得自由,大众文化审美与超越的精神诉求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与发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瞿秋白 文艺大众化 大众 “说话”
下载PDF
宋人“说话”四家数管窥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亦辉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63-66,共4页
宋人“说话”家数问题 ,迄今尚无定论。要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必须理清宋元时代“说话”与“小说”两个概念的内涵。在此基础上 ,深析《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文本 ,可以得出“小说”“合生”“起令随令”“商谜”新的四家说。
关键词 “说话” 四家数 小说 起令随令 《都城纪胜》 宋朝时期
下载PDF
《手机》的“说话”主题及其局限 被引量:4
11
作者 郭宝亮 倪素梅 《理论与创作》 2005年第5期62-65,共4页
刘震云的长篇新作<手机>由于同电影<手机>摽在了一起使它显得通俗了许多.与<故乡面和花朵>、<一腔废话>相比,<手机>的确好读多了,有趣得多了.这也许是刘震云的一次有意识的调整.调整意味着刘震云在寻求... 刘震云的长篇新作<手机>由于同电影<手机>摽在了一起使它显得通俗了许多.与<故乡面和花朵>、<一腔废话>相比,<手机>的确好读多了,有趣得多了.这也许是刘震云的一次有意识的调整.调整意味着刘震云在寻求读者的支持,他有条件地放弃了先前作品的寓言化的形式探求,而追求一种更本色化的叙述,这很有可能是由于电影改编的需要.但同时,刘震云的一贯的对深度的追求、对形而上的思考却丝毫没有减少.可以说,<手机>是刘震云把有趣的形式与有深度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的一次新的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机》 刘震云 长篇小说 “说话” 主题 当代文学研究
下载PDF
宋元“说话”的书面化与“说话”底本蠡测 被引量:4
12
作者 纪德君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A1期35-38,134,共5页
宋元'话本',最初是为了满足人们消闲娱乐之需而将艺人'说话'成果书面化的产物,似不宜简单地将它视为说话人的'底本'。说话人的底本,一般比较简略,主要由故事梗概和一些常用的诗词赋赞或其它参考资料等构成。当... 宋元'话本',最初是为了满足人们消闲娱乐之需而将艺人'说话'成果书面化的产物,似不宜简单地将它视为说话人的'底本'。说话人的底本,一般比较简略,主要由故事梗概和一些常用的诗词赋赞或其它参考资料等构成。当然,'话本'一旦进入传播领域,并为某些说话人所得,那么也可能被说话人当作'底本'来使用。这样,'话本'也就兼具了'底本'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话” 话本 底本
下载PDF
从普通话水平测试谈“说话”教学及训练 被引量:3
13
作者 宋艳旭 彭路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07年第10期94-95,共2页
“说话”是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最后一个测试项。它是在测试中的唯一一项无文字材料的考题,也是分值最高的一项,它综合考查应试人对普通话的实际运用能力。从近年来的测试实践看,此题失分率最高,可以说是测试的一个“瓶颈”。教师若... “说话”是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最后一个测试项。它是在测试中的唯一一项无文字材料的考题,也是分值最高的一项,它综合考查应试人对普通话的实际运用能力。从近年来的测试实践看,此题失分率最高,可以说是测试的一个“瓶颈”。教师若想使学生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获取高的等级,必须在《普通话》课程教学中加强“说话”训练,突破“说话”难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话水平测试 “说话”训练 课程教学 实际运用能力 文字材料 综合考查 “瓶颈” 失分率
下载PDF
新闻工作者如何提升“说话”能力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文晶 《传媒观察》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9-60,共2页
关键词 新闻工作者 “说话” 能力 “读图时代” 文字新闻 语言准确 形象生动 新闻质量 新闻语言 语言修养
下载PDF
机测普通话“说话”项测评分析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邹斌 《镇江高专学报》 2011年第4期84-87,共4页
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说话"项随着测试方式的改变出现了测试成绩合格率随等级上升而逐渐下降的趋势。可以从改进正音方法,提高"说话"的准确性;培养普通话思维习惯,重视语感实践,提高"说话"的... 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说话"项随着测试方式的改变出现了测试成绩合格率随等级上升而逐渐下降的趋势。可以从改进正音方法,提高"说话"的准确性;培养普通话思维习惯,重视语感实践,提高"说话"的熟练性;重视机测前心理辅导,提高"说话"的流畅性;创建良好的测试环境,提高"说话"的适应性等方面入手,提高测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智能测试 普通话 “说话”
下载PDF
普通话机测中“说话”项的测评分析及教学培训 被引量:1
16
作者 廖秀云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3期92-96,共5页
随着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的实施和推广,"说话"项的测试增加了相应的难度,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文章对机测"说话"项进行了测评状况的调查分析,并对机测方式下的"说话"教学培训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 机测 “说话” 测评状况 教学培训
下载PDF
“说话”训练原则及方法 被引量:2
17
作者 康健 《川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13-15,31,共4页
“说话”训练是普通话水平训练的高级阶段。根据我院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具体情况,研讨说话训练的原则,探求说话训练的方法,以提高普通话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 普通话水平测试 “说话”训练 普通话教学 教学效果
下载PDF
关于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说话”应试技巧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惠鲜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2期73-75,共3页
“说话”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主要考查应试者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能力和所能达到的规范程度。此项对应试者的等级判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试者要取得好成绩,一是要加强说话前的训练准备;二是要注意说话的应试技巧。
关键词 普通话水平测试 “说话” 应试技巧 话题 材料
下载PDF
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说话”项“流畅度”的分析——以一篇藏族应试者“说话”项录音文档为例
19
作者 陈双玉 李德龙 《西藏教育》 2013年第12期56-58,共3页
言语的生成受制内部生理和心理、外部环境和交际对象等因素影响,必然有“起落停顿”、“轻重交替”等表现。从语音学角度讲,又被称为“节奏”。从测试学角度讲,这种现象被称为“流畅度”。因此,测试学角度的“流畅度”研究实质上是... 言语的生成受制内部生理和心理、外部环境和交际对象等因素影响,必然有“起落停顿”、“轻重交替”等表现。从语音学角度讲,又被称为“节奏”。从测试学角度讲,这种现象被称为“流畅度”。因此,测试学角度的“流畅度”研究实质上是对语音节奏及其要素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话水平测试 流畅度 “说话” 应试者 文档 录音 藏族 因素影响
下载PDF
论小说与“说话”伎艺的早期形态
20
作者 张莉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1-96,共6页
“说话”一词的产生以及成为一种独立的表演伎艺之名,不会早于隋唐时期。但在我国历史上,“说话”伎艺最基本的艺术元素——用口语来说故事,也即口头表演形态的客观存在,则萌生甚早,且与带有民间街谈巷语性质的“小说”有着非常密... “说话”一词的产生以及成为一种独立的表演伎艺之名,不会早于隋唐时期。但在我国历史上,“说话”伎艺最基本的艺术元素——用口语来说故事,也即口头表演形态的客观存在,则萌生甚早,且与带有民间街谈巷语性质的“小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从文献记载来看,“小说”一词的出现,远早于“说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话” 早期形态 伎艺 小说 表演形态 隋唐时期 艺术元素 文献记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