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7篇文章
< 1 2 6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兰亭序》的真伪问题
1
作者 黄永年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24,共10页
1965年郭沫若发文称《兰亭序》非王羲之手迹,高二适与严北溟著文反对。双方之根本分歧在于,高、严二先生未能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尊重客观事物并力求找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字体来看,《兰亭序》属于稿、行之间的新体——行书,而王羲... 1965年郭沫若发文称《兰亭序》非王羲之手迹,高二适与严北溟著文反对。双方之根本分歧在于,高、严二先生未能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尊重客观事物并力求找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字体来看,《兰亭序》属于稿、行之间的新体——行书,而王羲之属于守成派,故写不出新体的《兰亭序》。另外,从南北书派的异同角度考察,王羲之生活的东晋以及其后的南北朝前期的书法,尚未出现南北的不同书派;而今本《兰亭序》与北朝碑志之间存在南帖北碑的差异。可见,郭老认为《兰亭序》非王羲之手迹是有道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亭序》真伪 王羲之 郭沫若 南帖北碑
下载PDF
翁方纲对宋拓《兰亭序》的鉴藏与考辨
2
作者 刘润泽 《大学书法》 2024年第6期92-99,共8页
翁方纲是清代著名碑帖鉴藏大家。笔者对翁方纲鉴藏宋拓本《兰亭序》进行搜集整理,归纳出翁方纲采用的考证方法:文献考释法、校勘比对法、版框测量法及临摹订正法。所得结论为:《兰亭序》诸宋本以定武本《兰亭序》为最;赵子固落水本为标... 翁方纲是清代著名碑帖鉴藏大家。笔者对翁方纲鉴藏宋拓本《兰亭序》进行搜集整理,归纳出翁方纲采用的考证方法:文献考释法、校勘比对法、版框测量法及临摹订正法。所得结论为:《兰亭序》诸宋本以定武本《兰亭序》为最;赵子固落水本为标准器;“定武肥本”乃唐古刻,明确了翁方纲始终以《兰亭序》为最高审美标准的宗法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翁方纲 宋拓《兰亭序》 鉴藏 《苏米斋兰亭考》
下载PDF
跟着书家学文言文 王羲之《兰亭序》
3
作者 郝有芃 《书法教育》 2024年第4期54-57,共4页
看一看《兰亭序》笔势极具变化,笔力劲健,行笔流畅匀和,不激不厉,作者运笔从容自如,字形欹侧而又整饬,既妍美清新又俊朗劲健,历代书家无不受其影响,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 看一看《兰亭序》笔势极具变化,笔力劲健,行笔流畅匀和,不激不厉,作者运笔从容自如,字形欹侧而又整饬,既妍美清新又俊朗劲健,历代书家无不受其影响,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我国东晋时期书法家,历任秘书郎、长史、宁远将军、江州刺史、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他的书法博采众长,兼善诸体,摆脱汉魏书风,自成一家,其书风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亭序》 妍美 书风 东晋时期 山东省临沂市 从容自如 右将军
下载PDF
从《兰亭序》书文之赏解读魏晋园林文化 被引量:4
4
作者 戴秋思 张兴国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5-98,共4页
东晋时期的《兰亭序》,不仅是一篇语言上具有独特价值的名文,更是一本名帖,堪称书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侧面,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文学、美学、书法、园林等多个领域。基于园林、书法、文学艺术具有时... 东晋时期的《兰亭序》,不仅是一篇语言上具有独特价值的名文,更是一本名帖,堪称书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侧面,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文学、美学、书法、园林等多个领域。基于园林、书法、文学艺术具有时代共通性的特点以及艺术泛化思想的基础,从魏晋士人园林的地域环境特征、园林美学思想的重大转变、山水自然审美意识的真正觉醒、哲学思想对园林的影响、"曲水流觞"文化实践在后世的持续发展等方面对魏晋园林文化意象进行了解析。揭示出魏晋园林是中国自然山水园林文化的奠基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史上的一大转折时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兰亭序》 书法 文学 魏晋园林文化
下载PDF
中国大陆《兰亭序》真伪论辨回顾 被引量:5
5
作者 陈雅飞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02-110,共9页
《兰亭序》传为王羲之的千古书法名作。宋人开始对传世《兰亭序》是否为右军所作表示怀疑 ,但因缺乏出土文物的印证而不得深入。清代乾隆年间至民国时期 ,学者对此进行考证 ,主要立场是否定此帖为王羲之所作。 2 0世纪 60年代 ,南京近... 《兰亭序》传为王羲之的千古书法名作。宋人开始对传世《兰亭序》是否为右军所作表示怀疑 ,但因缺乏出土文物的印证而不得深入。清代乾隆年间至民国时期 ,学者对此进行考证 ,主要立场是否定此帖为王羲之所作。 2 0世纪 60年代 ,南京近郊出土的东晋墓志为《兰亭序》真伪之辨提供新线索 ,中国大陆学界开始进行比较严肃的学术争论 ,史称“兰亭论辨”。这场论辨继承了明末清初兴起的实学思想和清代乾嘉学派的传统 ,围绕隶书笔意、文字出入、文章风格、智永依托《兰亭序》等焦点问题 ,取得突破性进展。 2 0世纪 80年代的论辨呈现出一种维护传统、驳论否定论者的走向 ,学者们不仅考证兰亭真伪 ,而且把反思的视角投向前期论辨 ,使学术研究趋于客观冷静的分析。 2 0世纪 90年代后期 ,新出土的《高崧墓志》为全面认识六朝书法提供实物资料 ,“《兰亭序》国际学术研讨会”对兰亭现象作了综合探讨 ,真伪之辨日益深入。《兰亭序》真伪是关系到书法史、汉字发展史的问题 ,意义重大。围绕此帖展开的真伪论辨涉及了社会科学学术探讨的种种层域 ,对已成定论的学术观点进行新的探讨 ,体现了学术的开放性和独立的学术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亭序》 兰亭论辨 中国书法史 王羲之
下载PDF
论中国书法与传统音乐的艺术共通性——以《兰亭序》及《汉宫秋》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柴帅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122-128,共7页
中国书法与传统音乐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和文化依托,展现了传统艺术“尊天、远神、重人”的文化取向,体现了人在理想、道德、情操、信念、审美、价值等方面的精神追求。晋代王羲之书法作品《兰亭序》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奇迹,千百年来无人企... 中国书法与传统音乐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和文化依托,展现了传统艺术“尊天、远神、重人”的文化取向,体现了人在理想、道德、情操、信念、审美、价值等方面的精神追求。晋代王羲之书法作品《兰亭序》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奇迹,千百年来无人企及,而距今久已的琴曲《汉宫秋》又名《汉宫秋月》,以其超越旋律之外的幽幽神韵,让人领略到中国传统音乐的玄妙精深。行书《兰亭序》与琴曲《汉宫秋》,从中国书法与传统音乐之间有形与无形的交织,韵律与节奏的融合,色彩与声音的转换,人文精神的共通,探寻中国书法与传统音乐的艺术共通性,体味二者之间深邃、悠远的想象空间和品位空间。中国传统艺术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人文精神就是传统艺术的灵魂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书法 传统音乐 古琴 《兰亭序》 《汉宫秋》
下载PDF
陶诗与王羲之《兰亭序》艺术规律的共性 被引量:2
7
作者 魏耕原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8-66,共9页
文学和书法的关系,比不上画与书的关系,所以很少见到诗与书法的"对话"。然而魏晋风流的两座高峰都出现在东晋,即陶诗与王羲之的法帖《兰亭序》,共同体现着魏晋文学艺术的峰巅,无论结构的如斜而反直,还是似断若连的笔画与句法... 文学和书法的关系,比不上画与书的关系,所以很少见到诗与书法的"对话"。然而魏晋风流的两座高峰都出现在东晋,即陶诗与王羲之的法帖《兰亭序》,共同体现着魏晋文学艺术的峰巅,无论结构的如斜而反直,还是似断若连的笔画与句法,或是外淡而尚奇的审美趋向,都存在着种种密切的联系。揭示出其间的共性,打通诗与书的关节,也可在客观上展示东晋的审美时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诗 《兰亭序》 斜而直 断若连 淡与奇
下载PDF
歌词《兰亭序》的及物性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纪燕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631-633,共3页
语言学为文学语篇赏析提供了一种客观分析的视角,可以使文本分析的结果更加科学可信。用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理论分析《兰亭序》发现,物质过程和环境成分在数量上的前景化是形成歌词这样的语篇画面感、影像感突出的语言学原因;关系过... 语言学为文学语篇赏析提供了一种客观分析的视角,可以使文本分析的结果更加科学可信。用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理论分析《兰亭序》发现,物质过程和环境成分在数量上的前景化是形成歌词这样的语篇画面感、影像感突出的语言学原因;关系过程和行为过程多为歌词营造的意境做铺垫;零言语过程是语篇存在过程的结果。及物性过程作为表达经验功能的重要手段,在歌词文体价值和主题意义构建上各司其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文山 《兰亭序》 系统功能语言学 及物性 语篇分析
下载PDF
《兰亭序》真伪之争的核心问题 被引量:1
9
作者 张传旭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7-149,共3页
关键词 《兰亭序》 真伪问题 70年代 80年代 代表作 王羲之 郭沫若 高二适 学术界 行书
下载PDF
解释学视野下的《兰亭序》真伪之辨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毅青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81-190,共10页
从解释学的理论来看,郭沫若在《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中的考证明显观念先行,说明艺术史研究对史料的考证与风格的判断不可能脱离主观的前理解,以及由此而展开的循环论证。前理解在艺术史研究中的影响使艺术史研... 从解释学的理论来看,郭沫若在《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中的考证明显观念先行,说明艺术史研究对史料的考证与风格的判断不可能脱离主观的前理解,以及由此而展开的循环论证。前理解在艺术史研究中的影响使艺术史研究必须意识到自身方法的限度,从而更客观地探索艺术史研究的方法,更谨慎地下判断。事实也证明,古史辨派的诸多辨伪其实均非古书为伪,而只是现代人不懂得古代的书体。就中国艺术史而言,善意的前见远比彻底颠覆传统的前见更为可靠与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释学 《兰亭序》 真伪之辨 艺术史研究 前理解
下载PDF
《兰亭序》与庄子生命观 被引量:1
11
作者 肖鹰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50-158,共9页
1965年郭沫若发文否定传世《兰亭序》书帖、文章真实性,引发了延续20余年的争议。值得注意的是,争议双方都以"一死生""齐彭殇"为庄子生命观,区别在于以之作为肯定或否定《兰亭序》的论据。文章认为,"一死生&qu... 1965年郭沫若发文否定传世《兰亭序》书帖、文章真实性,引发了延续20余年的争议。值得注意的是,争议双方都以"一死生""齐彭殇"为庄子生命观,区别在于以之作为肯定或否定《兰亭序》的论据。文章认为,"一死生""齐彭殇",不仅不是庄子提出的,而且是违背庄子生命哲学的本义的;庄子的生命哲学是顺应自然中的任性率真。王羲之在《兰亭序》中感怀伤世,痛惜无常的生命,而发出"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真率之言,正是庄子"喜怒通四时"的生命精神之"真"的通达发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哲学 王羲之 《兰亭序》
下载PDF
《兰亭序》文理辩正——与施蛰存先生商榷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启林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40-46,共7页
从20世纪60年代在书法界发起的“兰亭论争”,一直围绕着《兰亭序》的真伪展开。1990年施蛰存先生《批〈兰亭序〉》一文从文章结构及语意角度对《兰亭序》做了彻底的否定,从而有意无意地从文学作品评价的角度否定了《兰亭序》的真实性。... 从20世纪60年代在书法界发起的“兰亭论争”,一直围绕着《兰亭序》的真伪展开。1990年施蛰存先生《批〈兰亭序〉》一文从文章结构及语意角度对《兰亭序》做了彻底的否定,从而有意无意地从文学作品评价的角度否定了《兰亭序》的真实性。兹从东晋的历史文化背景及王羲之的思想与人生观入手对《兰亭序》一文详加剖析,反驳施文在对《兰亭序》文理分析中的种种错误观点,以期给《兰亭序》这篇名文以一个公正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亭序》 文理 魏晋风度 老庄之辨 人生观
下载PDF
董其昌与《兰亭序》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一梅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36,共6页
董其昌是中国书法史上耀眼的明星,也是二王书风的杰出传承者。本文通过对其一生关于《兰亭序》收藏、鉴赏、临摹等活动的考察,试图从这个独特的视角来考察其书风的特点,以及《兰亭序》在其书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兰亭序》 董其昌 临摹 书风
下载PDF
王铎与《兰亭序》《圣教序》 被引量:4
14
作者 薛龙春 《中国书画》 2012年第7期64-69,共6页
临帖活动贯穿王铎(1593-1652年)读书于孟津谷蜥山时,他曾在墙壁上临写王羲之《十七帖》①。后来的四十多年中,无论生活是安逸还是忙乱,无论是在山中还是在水上,王铎都须臾不忘临帖②。临帖既是王铎日常活动之一,也是王铎建构其... 临帖活动贯穿王铎(1593-1652年)读书于孟津谷蜥山时,他曾在墙壁上临写王羲之《十七帖》①。后来的四十多年中,无论生活是安逸还是忙乱,无论是在山中还是在水上,王铎都须臾不忘临帖②。临帖既是王铎日常活动之一,也是王铎建构其书法风格的管道。他是明代末年董其昌之后又一力学传统的典型③。在笔者搜集到的王铎较为可靠的书画(包括刻帖)作品中,临帖作品有246件,超过总量的四分之一。这样的数量与比例,王铎以前的书家无出其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亭序》 王铎 《十七帖》 日常活动 书法风格 临帖 王羲之 董其昌
下载PDF
《兰亭序》事端——关于《兰亭序》的书法史笔记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涛 《中国书画》 2004年第2期39-68,共30页
《兰亭序》简称《兰亭》,还有其他许多异名别称,例如《兰亭集序》、《临河叙》、《兰亭诗序》、《兰亭帖》、《禊序》、《禊帖》等等。《兰亭序》是王羲之在兰亭"修禊"盛会时用行书写的一篇序文底稿,书法本来精美,后来又因了... 《兰亭序》简称《兰亭》,还有其他许多异名别称,例如《兰亭集序》、《临河叙》、《兰亭诗序》、《兰亭帖》、《禊序》、《禊帖》等等。《兰亭序》是王羲之在兰亭"修禊"盛会时用行书写的一篇序文底稿,书法本来精美,后来又因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遂成为中国书法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俗号"天下第一行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亭序》 书法史 定武本 书圣 禊帖 临本 智永 兰亭记 刘怀民墓志 启功先生
下载PDF
《兰亭序》的来龙去脉 被引量:1
16
作者 何清谷 《华夏文化》 1994年第3期35-36,共2页
《兰亭序》的来龙去脉何清谷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出身贵族。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因与王述不和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早... 《兰亭序》的来龙去脉何清谷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出身贵族。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因与王述不和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改变初学,正书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亭序》 王羲之书法 魏晋南北朝 东晋书法 真迹 唐太宗朝 兰亭诗 摹本 书法家 出身贵族
下载PDF
屏上提笔临书圣 雅集何须到兰亭 故宫博物院端门数字馆《兰亭序》数字交互展示项目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萌 《紫禁城》 2017年第7期150-156,共7页
故宫博物院端门数字馆正式开放的时间,恰好也是春天,正与兰亭集禊的时间相仿佛。
关键词 《兰亭序》 故宫博物院 雅集 交互 时间
下载PDF
《兰亭序》与魏晋生命精神解读——兼与肖鹰先生商榷
18
作者 袁济喜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8-86,共9页
王羲之《兰亭序》中对于庄子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从新的思想高度进行了批评。庄子思想在魏晋时代被重新解读,成为不同层次的士人精神世界的渊薮。王羲之的《兰亭序》吸取了前人的思想,依据自己的人生哲学,对之进行了重新阐释,超越了前... 王羲之《兰亭序》中对于庄子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从新的思想高度进行了批评。庄子思想在魏晋时代被重新解读,成为不同层次的士人精神世界的渊薮。王羲之的《兰亭序》吸取了前人的思想,依据自己的人生哲学,对之进行了重新阐释,超越了前人,是魏晋风度的高峰之作。对于王羲之与庄子人生观的解读,应当本着知人论世的精神,进行全面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兰亭序》 生命哲学 审美精神
下载PDF
由姚华评《兰亭序》看其碑帖观的转变
19
作者 徐传法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7-200,共4页
姚华作为清末民初的重要书家,他的碑帖观念,对整个时期的书法风貌产生一定影响。姚华对《兰亭序》认识的转变,可以发现其碑帖观念的清晰脉络,先是尚碑抑帖,后来不排斥帖学,再到无所谓碑、帖之分,认为刻帖、墨迹,更应该作为取法临摹的对... 姚华作为清末民初的重要书家,他的碑帖观念,对整个时期的书法风貌产生一定影响。姚华对《兰亭序》认识的转变,可以发现其碑帖观念的清晰脉络,先是尚碑抑帖,后来不排斥帖学,再到无所谓碑、帖之分,认为刻帖、墨迹,更应该作为取法临摹的对象。由姚华个案研究可以窥见清代末期书法审美的转向,即由清中期的尚碑之风慢慢走向清末民初时期的碑帖融合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艺术 艺术作品 姚华 《兰亭序》 碑学 碑帖观念
下载PDF
章法自然·气韵生动——简析《兰亭序》的艺术性
20
作者 刘守瑶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6期16-18,共3页
魏晋时代,是文学艺术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是这时期文学艺术上的代表作之一.一、《兰亭序》的背景及其艺术价值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是那个时代的骄子.他创造性地发展了我国的书法艺术,《兰亭序》是王羲之撰... 魏晋时代,是文学艺术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是这时期文学艺术上的代表作之一.一、《兰亭序》的背景及其艺术价值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是那个时代的骄子.他创造性地发展了我国的书法艺术,《兰亭序》是王羲之撰拟并书写的一篇文稿,内容是记叙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他和友人司徒谢安、右司马孙绰及其子凝、微、操等四十二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于会稽山阴(浙江绍兴)之兰亭,举行祓禊活动的事迹.置身“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间,享受着“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大好春光,王羲之陶醉了.“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他“游目聘怀”.于是,死生大事这一魏晋时期的热门话题,便又出现在他的脑海里.他想到人“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的得意忘形,又想到了“情随事迁”时“感慨系之”的惆怅,以及对“俯仰之间,以为陈迹”的困惑,尤其是古人对人生短暂、生死无常的的痛惜,提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这一观点,指出应发奋有为.这是他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一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和“一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忘作”这一社会属性的辩证关系,也是经历了对汉末以来长期离乱之苦的社会出现的人生无常,及时行乐,消极无为的思潮的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亭序》 气韵生动 法自然 《文心雕龙·风骨》 “之” 书法艺术 “所”字 “以”字 艺术性 “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