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6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认知隐喻学视域下《哈姆雷特》中的“死亡”隐喻分析
1
作者 谢世坚 陈沙君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9期60-67,共8页
莎士比亚戏剧中蕴含大量生命和死亡的隐喻语言,其中《哈姆雷特》中的“死亡”隐喻表达尤为丰富。在认知隐喻学视域下,对《哈姆雷特》中的“死亡”概念隐喻进行系统分析,发现莎士比亚在“死亡”意义的表达上运用了大量隐喻的手法,且剧中... 莎士比亚戏剧中蕴含大量生命和死亡的隐喻语言,其中《哈姆雷特》中的“死亡”隐喻表达尤为丰富。在认知隐喻学视域下,对《哈姆雷特》中的“死亡”概念隐喻进行系统分析,发现莎士比亚在“死亡”意义的表达上运用了大量隐喻的手法,且剧中“死亡”隐喻多为本体隐喻,其源域十分丰富。此外,“死亡”隐喻源域的选择和隐喻映射的过程与说话人的切身体验和死亡态度紧密相关。探究莎剧中“死亡”隐喻的内部结构能够搭建准确理解其戏剧主题和深层内涵的认知桥梁,同时也揭示了概念隐喻在塑造人类认知思维和丰富文学语言表达中的核心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概念隐喻 《哈姆雷特》 认知隐喻
下载PDF
《哈姆雷特》中的女性角色的悲剧成因
2
作者 裴秀萍 《东方娱乐周刊》 2024年第4期190-192,共3页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自莎士比亚创作以来,已有几百年的时间。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一伟大悲剧在当时的读者和评论家眼里都极其重要,原因在于这部作品是莎士比亚对自己时代的一种表达。《哈姆雷特》是英国著名剧作家...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自莎士比亚创作以来,已有几百年的时间。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一伟大悲剧在当时的读者和评论家眼里都极其重要,原因在于这部作品是莎士比亚对自己时代的一种表达。《哈姆雷特》是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这部戏剧揭露了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歌颂了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和反抗精神,在世界戏剧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剧中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主要有王后、奥菲莉娅等。她们身上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人性特点,有其自身的悲剧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姆雷特》 女性角色 悲剧
下载PDF
英语语言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莎士比亚作品《哈姆雷特》为例
3
作者 冯悦 张丽华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6期103-105,共3页
在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背景下,英语语言文学作品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也日益显著。因此,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对于提高英语语言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以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哈姆雷特》为例,深入探讨译者在英语语言文学... 在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背景下,英语语言文学作品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也日益显著。因此,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对于提高英语语言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以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哈姆雷特》为例,深入探讨译者在英语语言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主体性问题。首先研究对话语互动与重译进行概念界定,并对译者主体性的多维度进行分析。然后研究通过选材、解读与建构,对傅光明翻译《哈姆雷特》中的译者主体性进行探析。傅光明翻译的《哈姆雷特》在选材上对原著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的准确把握和巧妙运用,体现了傅光明的语言修养和文学造诣,展现了其译者主体性。在解读层面,傅译本准确地传递了原著中的氛围和情感,在原著与译本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建构层面,傅译的《哈姆雷特》融入了译者的审美理想和文化意识,充分发挥了译者主体性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与互动中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主体性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傅光明
下载PDF
整体性、现实性与中介性:黑格尔主体性视域下的《哈姆雷特》研究
4
作者 刘春鸽 夏梦泽 《外语教育研究》 2024年第4期64-71,共8页
莎剧《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所遭遇的主体性危机是现代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的真实写照,以黑格尔的主体性思想对此加以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该悲剧所体现的现代主体性问题。基于黑格尔主体性思想的整体性、现实性与中介性三个主要特征来探... 莎剧《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所遭遇的主体性危机是现代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的真实写照,以黑格尔的主体性思想对此加以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该悲剧所体现的现代主体性问题。基于黑格尔主体性思想的整体性、现实性与中介性三个主要特征来探讨哈姆雷特的主体性问题,发现以哈姆雷特为代表的现代人身处主客二分的困境,遭遇自我认同的混乱,并深陷难寻助力的僵局。在现代性背景下,以黑格尔的主体性思想为视域考察《哈姆雷特》,能够丰富这部经典作品研究的理论视角,揭示现代人所面临的主体性问题,同时表明文学对表达和解决该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 主体性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下载PDF
双关在英美文学翻译作品中的应用——以《哈姆雷特》为例
5
作者 郭红梅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第1期234-236,共3页
双关词是一种语言现象,其中一个词或短语具有两个或多个相关的意义,经常用于幽默、讽刺或为了强调某种多层次的意味。在英美文学中,双关词不仅增加了文本的丰富性和深度,也为作家提供了展示智慧和机智的机会。当这些作品被翻译成其他语... 双关词是一种语言现象,其中一个词或短语具有两个或多个相关的意义,经常用于幽默、讽刺或为了强调某种多层次的意味。在英美文学中,双关词不仅增加了文本的丰富性和深度,也为作家提供了展示智慧和机智的机会。当这些作品被翻译成其他语言时,双关词的准确传达变得尤为重要,因为其不仅需要传递表面的文字意义,还需传递深层次的文化和情感含义。若翻译未能捕捉到双关词的精髓,可能会导致文学作品失去原有的魅力和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关 英美文学翻译作品 《哈姆雷特》
下载PDF
以《哈姆雷特》为例看德拉克罗瓦的插图创作
6
作者 许若琳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第8期48-51,共4页
德拉克罗瓦作为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绘画的领军人物为世人所熟知,与安格尔所倡导的新古典主义分庭抗礼,对马奈、塞尚、高更等后世画家有深远影响,但德拉克罗瓦的插图创作长久以来却为人们所忽视。通过阅读德拉克罗瓦的日记和梳理他的作品... 德拉克罗瓦作为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绘画的领军人物为世人所熟知,与安格尔所倡导的新古典主义分庭抗礼,对马奈、塞尚、高更等后世画家有深远影响,但德拉克罗瓦的插图创作长久以来却为人们所忽视。通过阅读德拉克罗瓦的日记和梳理他的作品,可以发现正是在文学作品的影响下,才诞生了这样的德拉克罗瓦,这种从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的方法值得所有创作者学习。此外,通过分析其插图作品的选题与创作方法,所获得的经验与结论对于后来者的插图创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拉克罗瓦 《哈姆雷特》 插图创作 文学作品 安格尔 新古典主义 汲取营养 创作方法
下载PDF
宗教语境下《哈姆雷特》的叙事考察——以《圣经》为原型
7
作者 高巧珍 《长治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95-98,117,共5页
《哈姆雷特》是中世纪英国在接受文艺复兴思潮后诞生的经典作品。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决定了其基督教的文化属性。《哈姆雷特》对《圣经》的吸收体现在三个方面:叙事结构、叙事意象以及罪与罚的悲剧主题。基督教的原罪论是其悲剧精神的... 《哈姆雷特》是中世纪英国在接受文艺复兴思潮后诞生的经典作品。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决定了其基督教的文化属性。《哈姆雷特》对《圣经》的吸收体现在三个方面:叙事结构、叙事意象以及罪与罚的悲剧主题。基督教的原罪论是其悲剧精神的根本来源,反映出渗透着宗教意识的时代观念与戏剧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语境 《哈姆雷特》 叙事考察 《圣经》
下载PDF
外国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析——以《哈姆雷特》为例
8
作者 刘燕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4年第9期152-155,共4页
外国文学课程内容涵盖范围广,涉及历史、地理、政治、哲学、自然科学等学科领域,是一门综合性、丰富性突出的课程。由于课程性质和课程内容的独特性,外国文学的课程思政教学举步维艰,如何挖掘外国文学课程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 外国文学课程内容涵盖范围广,涉及历史、地理、政治、哲学、自然科学等学科领域,是一门综合性、丰富性突出的课程。由于课程性质和课程内容的独特性,外国文学的课程思政教学举步维艰,如何挖掘外国文学课程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既能较好地学习西方文化文学知识,又能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文学知识的热爱,做到文化自信、制度自信,成为目前外国文学教学中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以外国文学作品《哈姆雷特》教学为例,以实践教学为本次研究的主要途径,充分挖掘外国文学文本中的思政元素,将文本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践,从而构建外国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文学 课程思政 教学模式 《哈姆雷特》
下载PDF
中西方戏剧作品教学中的“求同求异”说——《窦娥冤》《哈姆雷特》的比较教学
9
作者 谢娟 《语文世界(中旬刊)》 2024年第11期18-20,共3页
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看似相隔甚远,其故事背景、情节设定都似无关联,实则在文化背景、人文故事、读者认知等方面存有共性。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是戏剧文学作品单元,教学任务之一便是体会戏剧(悲剧)的情感,体会作者融入人物形象... 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看似相隔甚远,其故事背景、情节设定都似无关联,实则在文化背景、人文故事、读者认知等方面存有共性。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是戏剧文学作品单元,教学任务之一便是体会戏剧(悲剧)的情感,体会作者融入人物形象的特点。在戏剧文学作品教学中,以此为切入点比较教学《窦娥冤》和《哈姆雷特》,进行分析与设计,比较其“求同求异”的思想特性,便可强化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深刻感受中西方戏剧文化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作品教学 教材分析 《窦娥冤》《哈姆雷特》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莎剧《哈姆雷特》汉译文本中显化现象及其动因研究 被引量:89
10
作者 胡开宝 朱一凡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2-80,共9页
本文运用语料库方法对莎剧《哈姆雷特》梁实秋译本和朱生豪译本中的显化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依据Halliday提出的语言功能的划分,本文将显化分为概念功能信息显化、人际功能信息显化和语篇功能信息显化。研究表明,由于两个译本关注的读... 本文运用语料库方法对莎剧《哈姆雷特》梁实秋译本和朱生豪译本中的显化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依据Halliday提出的语言功能的划分,本文将显化分为概念功能信息显化、人际功能信息显化和语篇功能信息显化。研究表明,由于两个译本关注的读者层次、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不同,和梁译本相比,朱译本的显化程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料库 《哈姆雷特》 汉译文本 显化 动因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莎剧《哈姆雷特》汉译文本中“把”字句应用及其动因研究 被引量:47
11
作者 胡开宝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1-115,共5页
本文基于莎士比亚戏剧翻译语料库,定量分析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的梁实秋译本与朱生豪译本中"把"字句的应用和分布,并从认知语法和语用角度探讨"把"字句应用的内在动因。研究表明,莎剧《哈姆雷特》梁译本和朱... 本文基于莎士比亚戏剧翻译语料库,定量分析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的梁实秋译本与朱生豪译本中"把"字句的应用和分布,并从认知语法和语用角度探讨"把"字句应用的内在动因。研究表明,莎剧《哈姆雷特》梁译本和朱译本中"把"字句的使用频率高于许多汉语原创文学作品,而朱译本中"把"字句每千字使用频率是梁译本的1.7倍。本文认为,上述译本中"把"字句应用的动因主要是认知、句法和语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姆雷特》 汉译文本 “把”字句
下载PDF
诠释与想象的空间:批评史中的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 被引量:20
12
作者 杨慧林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3-61,共9页
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始终受到批评家的关注,并不断激发出新的诠释和想象,以致在相关的论说中,我们或许已经无法断定何为正确,却只能去描述变换不居的错误方式。“莎士比亚问题”也已经不仅是关于作家和文本的争论... 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始终受到批评家的关注,并不断激发出新的诠释和想象,以致在相关的论说中,我们或许已经无法断定何为正确,却只能去描述变换不居的错误方式。“莎士比亚问题”也已经不仅是关于作家和文本的争论,而是不同语境从中延伸的理解和意义。本文以莎士比亚及其《哈姆雷特》为个案,追索最具代表性的诠释方法和批评类型,特别是当代的意识形态批评、性别身份批评和宗教观念批评,从而既为中国语境中的莎士比亚研究提供参照,也使我们更加直观地理解西方的主要批评流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诠释想象
下载PDF
《哈姆雷特》中素体诗的语言功能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红英 于治领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A01期132-132,共1页
素体诗,英语格律诗的一种。每行用五个长短格音步———十个音节组成,每首行数不拘,不压韵。素体诗有着较固定的格律,即以抑扬格五音步建行。这种韵律格式非常接近自然语言,但它绝对高于自然语言,因为它拥有诗的韵律和生动的意象。
关键词 英语格律诗 《哈姆雷特》 语言功能 自然语言 抑扬格 韵律 音步 音节
下载PDF
悲剧与基督教观念——对莎剧《哈姆雷特》的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宗亦耘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5-68,共4页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悲剧观念,它渗透着这个时代的哲学、宗教、历史、文化等种种因素,并因此而各具特色。 通常人们认为最具人文思想的莎士比亚戏剧,由于时代、历史文化的滋养,不可避免地沾染了浓厚的基督教文化气息。这一点是国内研...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悲剧观念,它渗透着这个时代的哲学、宗教、历史、文化等种种因素,并因此而各具特色。 通常人们认为最具人文思想的莎士比亚戏剧,由于时代、历史文化的滋养,不可避免地沾染了浓厚的基督教文化气息。这一点是国内研究者容易忽视的方面。莎士比亚所处的十六世纪的英国,文艺复兴的浪潮来的较晚,但也进行的最彻底。英国史学家摩根指出:“莎士比亚的经历表明他处在欧洲文化发展的十字路口。”山据历史记载,素来有天主教传统的英国,在亨利八世时新教已得到传播,路德派书籍自1520年传入英国,最初颇受欢迎,1525年到1547年间,英国出版了八百版宗教书籍,其中大部分是新教书。新教强调个体的价值,强调人与上帝直接对话,反对教会神权,对改变人们的观念起到了重要作用。至16世纪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姆雷特》 基督教观念 基督教文化 莎士比亚戏剧 悲剧观念 文艺复兴 上帝 加尔文教 莎剧 《圣经》
下载PDF
认知视阈下《哈姆雷特》的修辞识解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兴运 谢世坚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15年第1期147-153,共7页
修辞既是独特的语言现象,也是人类认知思维加工的结果。以认知为视角,系统归纳分析《哈姆雷特》的修辞运用。研究发现: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里大量运用隐喻、双关、排比等修辞,并通过这种"银盘"般的修辞和"金桔"... 修辞既是独特的语言现象,也是人类认知思维加工的结果。以认知为视角,系统归纳分析《哈姆雷特》的修辞运用。研究发现: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里大量运用隐喻、双关、排比等修辞,并通过这种"银盘"般的修辞和"金桔"般的用语营造出一种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氛围。识解这些修辞不仅能深入了解莎剧的语言艺术及思想内涵,对于探寻莎翁在修辞建构中的认知思维更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修辞 认知
下载PDF
《哈姆雷特》剧本的汉译 被引量:15
16
作者 北塔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8期36-41,共6页
我国最早翻译莎翁剧本的是戏剧天才田汉,他为莎翁剧本的传入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后来又有十 多个译本,有散文体,也有诗体;其中公认为最佳的是卞之琳的译本。
关键词 《哈姆雷特》 剧本 汉译
下载PDF
隐喻认知观对中国《哈姆雷特》翻译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8
17
作者 刘翼斌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2010年第2期64-67,共4页
在隐喻认知观看来,翻译实际上就是使意义在原语和目标语不同认知语境中的转换。以此为观照,可以发现作为莎士比亚戏剧的杰出代表作之一的《哈姆雷特》在中国译介、研究众多,但却较少从两种语言文化积淀的角度,加以深入剖析。若对剧中的... 在隐喻认知观看来,翻译实际上就是使意义在原语和目标语不同认知语境中的转换。以此为观照,可以发现作为莎士比亚戏剧的杰出代表作之一的《哈姆雷特》在中国译介、研究众多,但却较少从两种语言文化积淀的角度,加以深入剖析。若对剧中的隐喻加以量化分析,找出其背后隐藏的隐喻构建和解读处理背后的认知理据,即在一个还原了的认知语境中对语义加以再现,将有助于发现《哈姆雷特》在语言和戏剧艺术上的真实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认知观 翻译 意义 《哈姆雷特》
下载PDF
论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坚 杨勇坚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416-417,共2页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代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作家,为世界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之一,代表了莎士比亚最高的艺术成就。研究主要通过对《哈姆雷特》的内容与主人公的分析,来探...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代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作家,为世界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之一,代表了莎士比亚最高的艺术成就。研究主要通过对《哈姆雷特》的内容与主人公的分析,来探索研究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人文主义思想表现及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人文主义
下载PDF
从主题到音舞的互文——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京剧转型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伟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6-110,共5页
京剧莎剧《王子复仇记》实现了京剧与莎剧之间的互文。这种互文性和改写表现在莎剧《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精神的主题在得到表现的基础上,实现了主题与形式的替换与重塑。从而将现代意识灌注于京剧《王子复仇记》之中,在"情与理&qu... 京剧莎剧《王子复仇记》实现了京剧与莎剧之间的互文。这种互文性和改写表现在莎剧《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精神的主题在得到表现的基础上,实现了主题与形式的替换与重塑。从而将现代意识灌注于京剧《王子复仇记》之中,在"情与理"戏剧观念的转换与音舞对叙事的改写中,形成了内容与形式、演出方式、戏剧观念等新的互文关系,即表现为借鉴的"互文性主题"与表现为再造的"音舞性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京剧《王子复仇记》 莎剧《哈姆雷特》 文化 转型
下载PDF
仪式化复仇的困境——《哈姆雷特》悲剧成因新探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德明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3年第5期1-6,98,共7页
文章从悲剧这个剧种的本质特征及其相关的贵族文化意识出发,对《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复仇行动的延宕问题作了新的解读,认为哈姆雷特内心深处有着极其浓厚的贵族文化意识,他试图为自己的复仇行动找到一个与其王子身份和贵族意识相称的公... 文章从悲剧这个剧种的本质特征及其相关的贵族文化意识出发,对《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复仇行动的延宕问题作了新的解读,认为哈姆雷特内心深处有着极其浓厚的贵族文化意识,他试图为自己的复仇行动找到一个与其王子身份和贵族意识相称的公开的、仪式化的机会,但始终未能找到。这也是他一直犹豫不决,举棋不定,最终造成玉石俱焚的悲剧结局根本原因。但是,从诗性正义的角度看,哈氏最终还是完成了他为自己设定的复仇大业,既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完成了父王的遗愿,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重建了被他的叔父颠倒了的伦理秩序和社会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姆雷特》 复仇悲剧 仪式化 诗性正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