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78篇文章
< 1 2 17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子》地上地下诸本考异(一)
1
作者 汪韶军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19-24,共6页
古今的《老子》诠释似乎陷入了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的“诠释学的无政府主义”窘境。但通过对地上地下几个重要版本的对勘,可获取更为可信的文本,从而为校准或深入理解老子思想奠定坚实基础。此处择取一些重要字词考订异同,在此基础上确... 古今的《老子》诠释似乎陷入了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的“诠释学的无政府主义”窘境。但通过对地上地下几个重要版本的对勘,可获取更为可信的文本,从而为校准或深入理解老子思想奠定坚实基础。此处择取一些重要字词考订异同,在此基础上确定“寻寻呵不可名也”“涣乎其如释”“纯乎其如朴”“浑乎其如浊”“若饗于太牢”“我怕焉未兆”等文本,消除或防止相关的一些误读,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梳理出文本流变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传世本 出土四本 异文
下载PDF
深入探究《老子》蕴含的育人哲理
2
作者 王林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93-98,共6页
育人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千秋大业。《老子》一书中蕴含着丰富深刻的育人哲理,值得人们深入探究。具体而言,其中的育人哲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敬业爱生是育人之本;遵循规律是育人之魂;有无相生是育人之道;慎终如始是育人之基... 育人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千秋大业。《老子》一书中蕴含着丰富深刻的育人哲理,值得人们深入探究。具体而言,其中的育人哲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敬业爱生是育人之本;遵循规律是育人之魂;有无相生是育人之道;慎终如始是育人之基。《老子》一书中的育人哲理对当代社会具有诸多启迪。当代人们仍需认真汲取《老子》一书中的智慧,不断深化对育人规律的认识,为社会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育人哲理 爱心 规律
下载PDF
《老子》“下知有之”的管理境界及其当代启示
3
作者 周黎岩 陈祥林 《党政干部论坛》 2024年第2期28-30,共3页
《老子》第十七章曰:“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意思是领导者的治理水平有四个等次之分,最高境界是“下知有之”,即最高明的执政者治理天下,老百姓只知道有那么一个人,却感受不到他在管理。老子“下知有之... 《老子》第十七章曰:“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意思是领导者的治理水平有四个等次之分,最高境界是“下知有之”,即最高明的执政者治理天下,老百姓只知道有那么一个人,却感受不到他在管理。老子“下知有之”的“无为”思想以被管理者为中心,注重效法天道、地道、人道,实现和谐治理。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法自然 管理境界 《老子》 当代启示 治理水平 老子 被管理者
下载PDF
《老子》“柔弱胜强”义辨
4
作者 吴战洪 王红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10-19,共10页
古今注《老子》“柔弱胜强”者,多脱离老子思想实际、道论真谛及文本整体语境,多基于“柔弱”与“刚强”二元对立的视角,将“柔弱胜强”解读为军事领域的权谋诡诈之术,这种解读实属偏狭、不确。基于时代背景、老子道论诸内涵及相互关联... 古今注《老子》“柔弱胜强”者,多脱离老子思想实际、道论真谛及文本整体语境,多基于“柔弱”与“刚强”二元对立的视角,将“柔弱胜强”解读为军事领域的权谋诡诈之术,这种解读实属偏狭、不确。基于时代背景、老子道论诸内涵及相互关联,贯通《老子》文本语境,并遵照音义通转的语用古例,经文本细读与考辨:知“柔弱胜强”有方法论的普遍价值意义。“柔弱”主要指具有大道至德之刚柔融和一体的生命体或力量状态,“刚强”指“柔弱”之力量或不道诸事物,“胜”不唯有“战胜”义,更有“顺适”“融和”“超拔”诸义。“柔弱胜强”要义有:德化外物以卫生,顺道超欲以修身,顺聚道智以济世,修道用兵可“无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柔弱胜强 二元对立 顺适 融和 超拔
下载PDF
《老子》之“域”的辩证意蕴及张力
5
作者 王传林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5-131,共7页
《老子》第二十五章提出“域中有四大”,“四大”分别为“道、天、地、王”,其义表明“域”包容并蕴育“四大”。《老子》强调“域中有四大”,隐约道出“域”具有可名与不可名、时空性与超时空性、有限性与无限性、本源性与人文性密切... 《老子》第二十五章提出“域中有四大”,“四大”分别为“道、天、地、王”,其义表明“域”包容并蕴育“四大”。《老子》强调“域中有四大”,隐约道出“域”具有可名与不可名、时空性与超时空性、有限性与无限性、本源性与人文性密切交织的基本特质及内在张力。《老子》将“王”视为“域”中“四大”之一并阐明“王”何以为“大”,即以人为起点建构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价值理路,凸显出“王”之于“域”的能动性即人的精神位格与价值位格。进而,《老子》以“王亦大”与“人法地”阐明意义世界生成的基本路径,以及“人”在“域”中的地位。历史地看,春秋以降,后世学者常以八极、无称、宇宙、空间、时空或场域解释《老子》之“域”,逐渐形成以有释域与以无释域两个基本诠释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域” 辩证意蕴 价值向度
下载PDF
《老子》“有无玄同”与“道物相即”的疏解
6
作者 赖锡三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1-12,共12页
“有”“无”“道”“物”等是《老子》的最核心概念,通过《老子》第一章、第四十章、第四章、第六章、第十一章、第十四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五章、第五十二章、第四十二章对之加以疏通理解,给予关系性的“消极澄清”和“积极讲明”... “有”“无”“道”“物”等是《老子》的最核心概念,通过《老子》第一章、第四十章、第四章、第六章、第十一章、第十四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五章、第五十二章、第四十二章对之加以疏通理解,给予关系性的“消极澄清”和“积极讲明”。“消极澄清”在于指出《老子》不属西方形上学思维的二元论架构,因此不宜用上下纵贯两层的存有论模式(如形上/形下两层、本体/现象两层等模型)来理解《老子》的无-有、道-物、母-子的关系。“积极讲明”在于透过“有无玄同”之妙门、“虚用相即”之玄牝、“有无相即”之利用、“有无相即”之恍惚、“道物相即”之冲和等小节的疏理,来把握《老子》道行运动乃透过“即无即有,即隐即显,即虚即用,即道即物”的吊诡两行重玄性格。而这种吊诡两行重玄性格,有时透过“母子”来隐喻,有时透过“恍兮惚兮”来容状,有时透过“有无玄同”和“有无利用”来吊诡表达。总而言之,要融贯解读《老子》的“非二元性”思维(不二),并非要去外部寻求形而上的超越总根据(离二求一),而是有、无“异名”(二)又“同出”(不二),道、物“相异”(二)又“相即”(不二)。亦即透过“二而不二”的吊诡两行重玄性格,将更善解《老子》的玄妙之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玄同 玄牝
下载PDF
《老子》上德、常德、广德、玄德对价值二元论的超越之疏解
7
作者 赖锡三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1-18,共18页
《老子》“上德”“常德”“广德”“玄德”等思想对价值二元论有着治疗与转化作用。通过对《老子》的上德、常德、广德、玄德进行探讨,并对章句进行疏解与融贯,我们可以认识到《老子》由“玄同之道”所领会延伸而来的“玄同之德”的内... 《老子》“上德”“常德”“广德”“玄德”等思想对价值二元论有着治疗与转化作用。通过对《老子》的上德、常德、广德、玄德进行探讨,并对章句进行疏解与融贯,我们可以认识到《老子》由“玄同之道”所领会延伸而来的“玄同之德”的内涵,即“消极澄清”和“积极讲明”。“消极澄清”在于厘清《老子》对儒家仁义礼智的批判治疗之心,不在于简单的反道德或纯粹的反价值。“积极讲明”在于阐述《老子》“和光同尘”的慈柔玄德观。《老子》在“德”加了“上”“常”“广”“玄”等独特修辞,目标在于治疗价值的暴力,活化道德的宽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和光同尘 知白守黑 上德 常德 广德 玄德 浑沌 袭明
下载PDF
《老子》“柔软化刚强”的自我转化艺术之疏解
8
作者 赖锡三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1-9,共9页
《老子》“柔软化刚强”(柔弱胜刚强)的自我实践与转化艺术,并非仅属个体内在的修养,它总是考量到“非同一性”的力量共在,因此具有了共生哲学的公共意义。圣人的“抱一为式”,不强用自我偏执的有为来支配关系,宜调整为在关系连动的变化... 《老子》“柔软化刚强”(柔弱胜刚强)的自我实践与转化艺术,并非仅属个体内在的修养,它总是考量到“非同一性”的力量共在,因此具有了共生哲学的公共意义。圣人的“抱一为式”,不强用自我偏执的有为来支配关系,宜调整为在关系连动的变化中,相互调适而丰富彼此。《老子》主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逆向思维”与“柔弱思维”,则反向显示出“日损”的“减法”或“后退”模式,带来“柔化强”的奇妙效果。《老子》充满对于“道”的虚位性修辞,旨在彰显道无为而任让万物去“自生自长”“自然而然”。对于《老子》而言,“物极必反”的众多现象,一再反映出“反者道之动”的吊诡运动与均衡之理。因而《老子》提醒我们,应该对事物活动所体现的反向运动(道之反动),保持着精微敏锐的觉察(微明)。《老子》的“柔弱”,是同时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都考虑在内,并思考两者“相反又相成”(不只是相反)的调节性。《老子》强调的“柔软”是一种能回应、能变化的内势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柔弱 刚强 抱一 共生 关系互连网
下载PDF
《老子》的两行调中与微妙玄通之疏解
9
作者 赖锡三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1-11,共11页
对于《老子》而言,天地之道(天之道),有其维持不断运转的力量原理,是透过“两行且调中”的互补互救,成就活动之道的均衡而生生。《老子》要我们保持“宠辱若惊”的两端警觉,也就是不偏执在“近名”和“近刑”的任一极端状态。宠辱若惊,... 对于《老子》而言,天地之道(天之道),有其维持不断运转的力量原理,是透过“两行且调中”的互补互救,成就活动之道的均衡而生生。《老子》要我们保持“宠辱若惊”的两端警觉,也就是不偏执在“近名”和“近刑”的任一极端状态。宠辱若惊,也暗示了一种不住两边的中道调节修养观。《老子》用了九个比拟之辞来形容有道之士“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人格特质与行事风貌。二十章中,“我”与“众人”的对比描述,非常形象地显示出《老子》中的真人特质与俗众品味的“差异性”。对《老子》而言,真正最为“天下贵”的珍贵智慧,乃是不住两边的“两行调中”之修养:“既不可”得而亲,“也不可”得而疏;“既不可”得而利,“也不可”得而害;“既不可”得而贵,“也不可”得而贱。这种“两端不住”的否定辩证,不只是消极地不住执于两边,它更要积极地以“调中”来促成两边对话与两行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两行调中 微妙玄通 守中 天之道 人之道 共生 无限游戏
下载PDF
《老子》经典化过程中的哲学转向——以王弼《老子注》为例
10
作者 何波宏 《宜宾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00-109,共10页
在中国哲学史上,哲学经典的形成多非圣人立言、一蹴而就,而是有赖后代思想家对同一文本不断加以解释,拓展其意涵、深化其论述,令该文本在解释史中延续生命并不断崭露新的思考维度,最终成为经典。《老子》作为中国哲学里一部思想深邃、... 在中国哲学史上,哲学经典的形成多非圣人立言、一蹴而就,而是有赖后代思想家对同一文本不断加以解释,拓展其意涵、深化其论述,令该文本在解释史中延续生命并不断崭露新的思考维度,最终成为经典。《老子》作为中国哲学里一部思想深邃、版本宏富、被大量思想家注解阐发的哲学经典,是思想史上经典化的代表。众多老子注本中,王弼注展现出超然的思想深度与理性精神,一扫前代老学的虚无主义与超验倾向,崭露出《老子》文本广阔的思想视野与强大的解释力,为其经典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与前代老学文本相对照,王弼的《老子注》更加清晰地呈现了《老子》文本在解释史中的义理化、哲学化转向,并折射出哲学文本经典化的群体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王弼 哲学化 经典化 《老子注》
下载PDF
论《老子》思想的两个层次及其关系——兼及《庄子》对《老子》的扬弃
11
作者 姜晓琨 《社会科学论坛》 2024年第6期211-226,共16页
“道法自然”与“反者道之动”是《老子》道论的两大内容,与之相对应,浑沌无心的“清虚以自守”和分别意识下的“卑弱以自持”,是《老子》倡导的合道行为的两个方面,亦是其思想的两个层次。要理解老子的思想,需要以“清虚以自守”的究... “道法自然”与“反者道之动”是《老子》道论的两大内容,与之相对应,浑沌无心的“清虚以自守”和分别意识下的“卑弱以自持”,是《老子》倡导的合道行为的两个方面,亦是其思想的两个层次。要理解老子的思想,需要以“清虚以自守”的究竟义来统摄全书,这样才能避免对《老子》的阴谋论误读;同时,也要理解《老子》保留“卑弱以自持”的现实考量。“清虚以自守”是理想和最高境界,“卑弱以自持”是现实准则和外在表现。全书各有三分之一左右的章节在探讨这两个部分的内容。把握《老子》思想,抓住这两个层次的内容有如提纲挈领,《老子》首章即能印证这一点。《庄子》继承了浑沌无心的层次并大加发挥,同时完全舍弃了“卑弱以自持”这一分别意识层次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思想层次 浑沌无心 分别意识 《庄子》
下载PDF
辅成万物之自然:《老子》生态思想论析
12
作者 王瑞雄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99-104,共6页
挖掘《老子》的生态思想对于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破解生态危机的难题具有重要意义。《老子》的宇宙论服务于实践论,为实践提供模型。《老子》的宇宙论模型认为道以虚为体,以生为用,道生养万物是一种无意志和无目的的自然而然的过程。... 挖掘《老子》的生态思想对于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破解生态危机的难题具有重要意义。《老子》的宇宙论服务于实践论,为实践提供模型。《老子》的宇宙论模型认为道以虚为体,以生为用,道生养万物是一种无意志和无目的的自然而然的过程。而人类的责任在于知物守道,无欲无为,辅成万物之自然。面对生态危机,《老子》的启示是人类应当顺己之自然,合于天道,顺物之自然,成就万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生态哲学 人与自然
下载PDF
《老子》校读五题
13
作者 路永照 《社会科学论坛》 2024年第4期106-121,共16页
《老子》文本经反复易手抄写,文字不断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有的仅是个别用词的问题,对于文旨没太大影响,但有些改写却使得《老子》文句因此难以读通,甚至表达的章意与老子思想相悖。当今的《老子》研究得益于几种出土本与传世本的对照,可... 《老子》文本经反复易手抄写,文字不断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有的仅是个别用词的问题,对于文旨没太大影响,但有些改写却使得《老子》文句因此难以读通,甚至表达的章意与老子思想相悖。当今的《老子》研究得益于几种出土本与传世本的对照,可以对《老子》的几处倔拗难解或不合老子哲学的文字考虑新的校读方向,包括“宠辱若惊”应读为“宠辱若缨”,“有物混成”应读为“有状昆成”,“挫其锐”应读为“挫其阅”,“圣人皆孩之”应读为“圣人皆阂之”,“清静为天下正”应读为“清清为天下正”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文本 校读
下载PDF
析《老子》之“和”的三重意蕴
14
作者 路永照 张锐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在《老子》中有8见“。六亲不和,有孝慈”与“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之“和”属于经验范围之内,在社会伦理关系方面的运用。“音声相和”与“冲气以为和”之“和”指事物对立统一的性质,是对事... “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在《老子》中有8见“。六亲不和,有孝慈”与“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之“和”属于经验范围之内,在社会伦理关系方面的运用。“音声相和”与“冲气以为和”之“和”指事物对立统一的性质,是对事物存在的普遍规律的表述。“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与“和其光,同其尘”的“和”表达理想状态,是老子哲学的价值取向所在。“和”在《老子》文本三个层面的运用,对于老子哲学思想的呈现起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伦理 辩证法 价值
下载PDF
思想与文本:传世本《老子》首章释义
15
作者 余琼洁 付瑞珣 《高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49-57,共9页
传世本《老子》第一章系《道经》之首,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所在。在此章里,《老子》提出了“常(恒)道”“非常(恒)道”等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又分别以“无名”代指“常(恒)道”、以“有名”表示“非常(恒)道”。而在此基础上,... 传世本《老子》第一章系《道经》之首,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所在。在此章里,《老子》提出了“常(恒)道”“非常(恒)道”等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又分别以“无名”代指“常(恒)道”、以“有名”表示“非常(恒)道”。而在此基础上,其进一步论及“无名”与“有名”,即“无”与“有”各自范畴下相对存在的“始”与“母”这组概念,进而重点对“有”之范畴下的“妙”与“徼”,即其后曰“此两者”之所指予以阐释,最终揭示了二者同出于“玄”(“道”)而“异名”的本质关系,借此表达了“有”出于“无”的哲学观点。不唯如此,此章还从整体上展现了两个层面、共三重意涵的《老子》思想,一者“本体论”层面,即《老子》道家哲学中以“无中生有”为核心的“宇宙生成论”;二者“认识论”层面,其一是《老子》所表示“常(恒)道”之“不可知论”的基本立场,其二是《老子》提出的体认“非常(恒)道”以追求“常(恒)道”的实践途径。正是基于如上两点理论创见,其后《老子》“道论”的整个哲学体系才得以构建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有无 本体论 认识论
下载PDF
对等理论下《老子》德译中的概念隐喻认知——以卫礼贤《老子》德译为例
16
作者 尹一帆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2期21-24,74,共5页
近几年,在国内学者研究中再次形成“老子热”,虽然中德对《老子》研究成果颇丰,但基于译本层面研究其概念隐喻的少之又少,且国内以卫礼贤德译本为例对此进行的研究尚属空白。因此该文特选取崇文书局推出的荆楚文化系列典籍中汉德对照的... 近几年,在国内学者研究中再次形成“老子热”,虽然中德对《老子》研究成果颇丰,但基于译本层面研究其概念隐喻的少之又少,且国内以卫礼贤德译本为例对此进行的研究尚属空白。因此该文特选取崇文书局推出的荆楚文化系列典籍中汉德对照的卫礼贤《老子》德译本,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进行研究,意在探求卫礼贤是如何理解与处理《老子》中的隐喻表述,并在对等理论的支持下探讨其译介的精准性,明确隐喻的正确译介对传达老子思想和中华文化价值的重要性。经研究发现,卫礼贤对《老子》概念隐喻的德译虽有偏颇之处、可优化的空间,但总体上实现了对等,他通过灵活运用翻译策略及技巧,准确传达出了《老子》的目标域和蕴含的道家思想,为德语读者理解中国古典文籍的概念隐喻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等理论 德译 《老子》 隐喻 卫礼贤 道家
下载PDF
学习越调《老子》唱腔音乐的感悟
17
作者 王果 《文化产业》 2024年第16期104-106,共3页
在越调《老子》的声腔创作中,最大的特点是继“申派”声腔神韵固本求新。全剧的唱腔风格苍劲豪迈、清新优雅而又空灵飘逸。但却不失“申派”声腔的神韵,每段唱腔都彰显着申凤梅大师声腔的灵魂,尤其是“老子”的唱段无不显示着“申派”... 在越调《老子》的声腔创作中,最大的特点是继“申派”声腔神韵固本求新。全剧的唱腔风格苍劲豪迈、清新优雅而又空灵飘逸。但却不失“申派”声腔的神韵,每段唱腔都彰显着申凤梅大师声腔的灵魂,尤其是“老子”的唱段无不显示着“申派”声腔的特质,这一点是我辈值得学习和传承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凤梅 越调 唱腔音乐 唱腔风格 《老子》 声腔
下载PDF
论《老子》“仁”的内涵与特点
18
作者 冯兴梅 《今古文创》 2024年第6期65-67,共3页
老子的“仁”具有偏私的意思,“不仁”即是不偏私,它表明了道的自然属性和无意识的特征,进而表现了道的最为深远的德;老子的“仁”也有友善、仁爱的意思,老子对仁、善、慈较为看重,这是老子所欣赏的待人之方和处事之法;老子的“仁”是... 老子的“仁”具有偏私的意思,“不仁”即是不偏私,它表明了道的自然属性和无意识的特征,进而表现了道的最为深远的德;老子的“仁”也有友善、仁爱的意思,老子对仁、善、慈较为看重,这是老子所欣赏的待人之方和处事之法;老子的“仁”是一种自然之爱,这种自然之爱是自发且自觉的,人为和强迫的仁并不是真正的仁。老子的“仁”具有自然性、否定式和超越性的特征,这是老子的“仁”区别于儒家之“仁”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老子 自然性 否定式 超越性
下载PDF
试论陆贾《新语》对《老子》的接受
19
作者 李露 《今古文创》 2024年第30期62-64,共3页
成书于汉初的《新语》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策论典籍,其在内容与思想上都对《老子》多有接受。用历代《老子》注本解读《新语》不仅可以进一步申说《新语》中佶屈聱牙之词句,亦能厘清《新语》中的黄老思想之源。本文分为两部分:一是通... 成书于汉初的《新语》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策论典籍,其在内容与思想上都对《老子》多有接受。用历代《老子》注本解读《新语》不仅可以进一步申说《新语》中佶屈聱牙之词句,亦能厘清《新语》中的黄老思想之源。本文分为两部分:一是通过《老子》与《新语》互见之文本,用历代《老子》注本为《新语》作注;二是从《新语》文本出发,探析陆贾的黄老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语》 陆贾 《老子》 黄老思想
下载PDF
《老子》“道法自然”新诠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锐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05-205,共1页
《老子》第25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学界对于如何理解“道法自然”,素有争论。王弼解释为“法,谓法则也。人不违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违天,乃得全载,法天也。天不违道,乃得全覆,法道也。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 《老子》第25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学界对于如何理解“道法自然”,素有争论。王弼解释为“法,谓法则也。人不违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违天,乃得全载,法天也。天不违道,乃得全覆,法道也。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这导致自然在道之上。河上公解“道法自然”为“道性自然,无所法也”,这有违前面的句式,但是保证了道的超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法自然 河上公 《老子》 超越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