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3篇文章
< 1 2 6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遗理念的本土化与地方化——以甘、浙、穗三地国家级非遗项目七夕节为例
1
作者 储冬爱 周俊逸 《文化遗产》 CSSCI 2024年第1期26-33,共8页
中国的非遗保护既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精神为规范指导,也以文化行政为主导,形成了自己的实践逻辑,七夕节即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调查发现,甘、浙、穗三地的七夕习俗差异巨大,非遗的保护、发展却呈同质化趋势。非遗唤醒了文化持有者... 中国的非遗保护既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精神为规范指导,也以文化行政为主导,形成了自己的实践逻辑,七夕节即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调查发现,甘、浙、穗三地的七夕习俗差异巨大,非遗的保护、发展却呈同质化趋势。非遗唤醒了文化持有者的主体意识,自在的传承转入自为的操演,但“国字号”效应,以及“我们”与“他者”“个体”与“共同体”的博弈也使其陷入身份政治的困境;非遗让“地方”被重新发现,七夕作为一种符号重回大众视野,“乞巧文化节”“中国情人节”等节日的发明正是非遗的产物,表达不同主体、层面对七夕的不同想象与诉求,以官方为主导的非遗实践总是倾向于利益主导,带有强烈的非遗主义色彩,“再地方化”却可能使“地方”更为遥远,也加剧了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的隔膜与疏离。非遗不啻为一种资源,但首先是文化,更是一种享有者的权利,只有真正回到传统,实现对“文化享有者的尊重”,非遗保护方能回到本原的意义,创新也才有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理念 七夕 非遗主义 身份政治 文化权利
下载PDF
节日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转化策略——以郧西七夕为例
2
作者 徐金龙 张璨璨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1-35,共5页
岁时节日民俗作为农业文明的伴生物,至今仍有着维系社会稳定、传承文化记忆的社会功能。七夕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北省郧西县作为我国七夕文化之乡,目前仍较完整地保留着相关民俗。郧西依... 岁时节日民俗作为农业文明的伴生物,至今仍有着维系社会稳定、传承文化记忆的社会功能。七夕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北省郧西县作为我国七夕文化之乡,目前仍较完整地保留着相关民俗。郧西依托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充分结合当代社会要求,全面激活七夕文化记忆,打造七夕文化品牌,将郧西七夕文化资源转化为地方经济与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这对于节日民俗类非遗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日民俗 非物质文化遗产 资源转化 郧西七夕
下载PDF
福州七夕分豆结缘习俗的源起及流变
3
作者 周艳菊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2-28,共7页
福州一带过七夕,在传统节俗之外,还有分豆结缘。所分之豆为蚕豆,这是福州的地域民俗。最初的分豆结缘应是从佛教舍豆结缘迁移而来。至清乾隆时期,民间感念知府李拔在此地造福惠泽一方,拈蚕豆纪念他在此地大倡蚕桑之功。福州七夕分豆结... 福州一带过七夕,在传统节俗之外,还有分豆结缘。所分之豆为蚕豆,这是福州的地域民俗。最初的分豆结缘应是从佛教舍豆结缘迁移而来。至清乾隆时期,民间感念知府李拔在此地造福惠泽一方,拈蚕豆纪念他在此地大倡蚕桑之功。福州七夕分豆结缘习俗融合了结缘、纪念等多重内涵,又有民众趋吉的心理沉淀其中。清乾隆以后,七夕分蚕豆结缘习俗便在福州一带流行开来,甚至只兴结缘而不闻乞巧。民国年间,结缘与乞巧在福州七夕中融合起来。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分豆结缘之风渐趋式微。进入21世纪,分豆结缘旧俗焕发新生。出于对和谐的追求,福州“邻里节”应运而生,它直接脱胎于传统的“结缘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州民俗 七夕 分豆结缘
下载PDF
苏轼七夕、中秋、元宵词的内涵及特色
4
作者 杨加加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79-84,共6页
北宋词人苏轼一生创作了三百多首词,其中对中国传统节日七夕、中秋、元宵的书写独具内涵,其对前人诗词句意的化用独树一帜,对典故和史实的引用自然贴切,显示出东坡精湛的文笔。结合苏轼曲折的人生历程来阐释苏轼词作的具体内容,可从某... 北宋词人苏轼一生创作了三百多首词,其中对中国传统节日七夕、中秋、元宵的书写独具内涵,其对前人诗词句意的化用独树一帜,对典故和史实的引用自然贴切,显示出东坡精湛的文笔。结合苏轼曲折的人生历程来阐释苏轼词作的具体内容,可从某种程度上窥探词人幽曲深远的心灵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节令词 七夕 中秋 元宵
下载PDF
物候诗学视野下的唐代七夕诗观照
5
作者 何宇 《运城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50-54,共5页
物候诗学所包含的“四时流行”“诗人在场”“当时当地”等内涵,为唐代七夕诗研究增加了新视角,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唐前七夕诗以吟咏“牛女”离怨情为主,诗中的物候元素趋同,衬托了七夕诗的悲离情绪;唐代七夕诗中的物候书写呈现出细... 物候诗学所包含的“四时流行”“诗人在场”“当时当地”等内涵,为唐代七夕诗研究增加了新视角,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唐前七夕诗以吟咏“牛女”离怨情为主,诗中的物候元素趋同,衬托了七夕诗的悲离情绪;唐代七夕诗中的物候书写呈现出细致化和多元化的特点,节俗与物候的交织描写为神话浪漫主义色彩浓重的七夕诗增加了节日欢庆的现实感,同时诗中节日庆祝和物候感知的双重描写还突破了“悲秋”文学传统,产生了“迎秋”“享秋”的新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魏六朝 唐代 七夕 物候诗学 悲秋
下载PDF
浪漫七夕处处新风 婚俗改革润物无声
6
《中国民政》 2024年第15期48-49,共2页
今年8月10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也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各地民政部门积极响应群众需求,安排婚姻登记机构在“七夕”当天(周六)正常办公,全力保障新人办理结婚登记的需求。与此同时,各地还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集体婚... 今年8月10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也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各地民政部门积极响应群众需求,安排婚姻登记机构在“七夕”当天(周六)正常办公,全力保障新人办理结婚登记的需求。与此同时,各地还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集体婚礼、特色颁证仪式等活动,弘扬新时代文明婚俗新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婚登记 民政部门 七夕 婚俗 中国的传统 传统节日 浪漫色彩 新风
下载PDF
七夕文化源流考论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学智 李路兵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7-62,共6页
织女、牵牛两星的称谓,最早见于《诗经》。西汉初的长安,牛郎、织女的爱情神话开始生成,长安斗门今存西汉牛女二石像,这是牛女星宿最早的人形化。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神话的人物和情节已经定型,唐宋以后在民间口传中又进一步演进。七夕... 织女、牵牛两星的称谓,最早见于《诗经》。西汉初的长安,牛郎、织女的爱情神话开始生成,长安斗门今存西汉牛女二石像,这是牛女星宿最早的人形化。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神话的人物和情节已经定型,唐宋以后在民间口传中又进一步演进。七夕节俗也起源于长安。西汉初长安已有七月七日守夜乞愿、穿针乞巧的节俗,六朝时传播到江南,至唐代已风靡全国,尤以长安为盛。长安斗门的石婆庙庙会正是七夕节俗生动的载体,附近的牛女二石像石婆庙,不仅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而且是弘扬七夕文化的宝贵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夕文化 七夕节俗 牛女神话 牛女石像
下载PDF
古人的七夕习俗
8
作者 郑学富 《西部教育研究(陕西)》 2024年第8期92-93,共2页
七夕因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这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而被演变为中国的情人节。其实在中国古代,七夕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是女子学女红、秀智巧、比才艺的日子。拜月学巧拜月即是拜织女。古代女子为什么要在七夕拜织女呢?织女是一位纺织... 七夕因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这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而被演变为中国的情人节。其实在中国古代,七夕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是女子学女红、秀智巧、比才艺的日子。拜月学巧拜月即是拜织女。古代女子为什么要在七夕拜织女呢?织女是一位纺织高手、女红大师,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要在鹊桥与牛郎相会,此时,人们才能见到她,设香案祭拜,请求传授女工技艺。古时候,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穷人家的孩子,都要精通女红。女红指女子所做的针线、纺织、刺绣、缝纫等“针线活”。男子择妻的标准,也以“德、言、容、工”等四个方面来衡量,其中的“工”即为女红活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女子 情人节 七夕 女红 月初 爱情故事 织女 穷人家
下载PDF
BVLGARI 七夕情缘 此刻示爱
9
作者 Chaos 《钟表》 2024年第4期32-33,共2页
时光流转,爱意不止。跨越岁月长河,诉说着璀璨动人的不朽真情。在此刻示爱,细诉矢志不渝的坚定誓言与深情厚意,感受由珍贵瞬间凝结而成的永恒篇章。BVLGARI宝格丽甄选腕表佳作献礼七夕情人节,在刹那间定格隽永爱意。坚守初心,爱意于此... 时光流转,爱意不止。跨越岁月长河,诉说着璀璨动人的不朽真情。在此刻示爱,细诉矢志不渝的坚定誓言与深情厚意,感受由珍贵瞬间凝结而成的永恒篇章。BVLGARI宝格丽甄选腕表佳作献礼七夕情人节,在刹那间定格隽永爱意。坚守初心,爱意于此刻定格。宝格丽Lvcea系列腕表以珍珠母贝表盘映衬心心相依的澄澈时刻。珍珠母贝表盘经由匠人精细切割并拼合而成,莹润生辉,如同浪漫夜色里的皎洁月光,见证永不褪色的纯洁爱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夕 珍珠母贝 时光流转 腕表 爱意 定格 示爱
下载PDF
浪漫诗韵话七夕
10
作者 宋小娟 《绿色天府》 2024年第8期70-70,共1页
七夕,这个充满诗意与浪漫的节日,宛如一首悠扬的古曲,在岁月的琴弦上轻轻弹奏。翻开泛黄的诗卷,七夕的情思如繁星般璀璨。古老而浪漫的节日,携着千年的相思,穿越岁月的长河,轻轻地落在了人间。七夕,又称女儿节、乞巧节、穿针节,是我国... 七夕,这个充满诗意与浪漫的节日,宛如一首悠扬的古曲,在岁月的琴弦上轻轻弹奏。翻开泛黄的诗卷,七夕的情思如繁星般璀璨。古老而浪漫的节日,携着千年的相思,穿越岁月的长河,轻轻地落在了人间。七夕,又称女儿节、乞巧节、穿针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也是我们心中的“情人节”。这一天,中国民间有乞巧、晒书、拜月、拜魁星、吃巧果等习俗。历朝历代多情善感的诗人们,在七夕节这天,咏颂他们爱情的诗歌数不胜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儿节 乞巧节 七夕 情人节 传统节日
下载PDF
本期主题:七夕
11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24年第8期92-95,共4页
七夕之夜,天空中银河璀璨,牵牛星与织女星遥遥相望。自古以来,牛郎织女的传说赋予了七夕无尽的美好与期待。多少文人墨客被这凄美的故事感动,留下了传诵千古的诗篇。现在,让我们一同漫步在古诗的意境中,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深情与执着。
关键词 牛郎织女 遥遥相望 七夕 诗的意境 文人墨客 跨越时空
下载PDF
七夕节,潮汕奴仔一起"出花园"
12
作者 陈文兰 《潮商》 2024年第4期66-68,共3页
提起"出花园",潮汕人并不陌生.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前后,"出花园"成年礼习俗在潮汕大地遍地开花,繁复考究的传统环节颇为吸睛.二0一八年,汕头"出花园"项目被列入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直至现在... 提起"出花园",潮汕人并不陌生.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前后,"出花园"成年礼习俗在潮汕大地遍地开花,繁复考究的传统环节颇为吸睛.二0一八年,汕头"出花园"项目被列入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直至现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的潮汕会馆都会在当地为孩童举办"出花园"仪式,"出花园"成为联结海内外潮人情谊、增强族群凝聚力的文化纽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纽带 潮汕人 月初 成年礼 七夕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马来西亚 新加坡
下载PDF
论如何在实践中将振兴七夕节与实现文化自信相结合
13
作者 杨宇 《文化产业》 2024年第4期125-128,共4页
传统七夕节的文化资源积累深厚,但其现代化转型过程并不顺利,要想振兴七夕节,就必须积极响应国家的文化政策和发展理念,抓住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机遇期和窗口期。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离不开对七夕节日... 传统七夕节的文化资源积累深厚,但其现代化转型过程并不顺利,要想振兴七夕节,就必须积极响应国家的文化政策和发展理念,抓住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机遇期和窗口期。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离不开对七夕节日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二者需要在实践中结合起来才能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具体来说,应该将宏观布局与微观发力相结合,保护性发展与创新性发展相结合,多元化发展与一体化发展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现代化转型 七夕 创新性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 资源积累 窗口期 保护性发展
下载PDF
七夕节的文化透视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彩清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35-36,共2页
起源于古代天体日月星辰崇拜的七夕节蕴含了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爱情观、道德观和婚恋观,潜移默化地发挥了先进文化唤醒民众意识的作用,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对中国妇女的精神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经济建设的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 七夕 女性角色 七夕文化
下载PDF
闲话唐诗说七夕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全晓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4期13-17,共5页
七夕是中国民众传统岁时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历代文人士大夫竞相歌咏的对象。唐代七夕诗不仅数量很多,而且内容很丰富,是唐代七夕节俗的生动写照,反映了唐代七夕节的主要节俗活动及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 唐诗 七夕 七夕
下载PDF
七夕五考 被引量:14
16
作者 吴天明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75-85,共11页
七夕宗教文化现象无比繁杂而又影响甚巨,古今中外学者虽多有研究而始终不得要领。本文综合运用历史文献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比较全面地考证了这一宗教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为相关宗教神话、天文历法、民族迁徙、民风民俗、文学艺术的... 七夕宗教文化现象无比繁杂而又影响甚巨,古今中外学者虽多有研究而始终不得要领。本文综合运用历史文献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比较全面地考证了这一宗教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为相关宗教神话、天文历法、民族迁徙、民风民俗、文学艺术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道路。作者认为,中国几千年来无比繁杂的七夕宗教文化均当源于夏人的原始宗教和天文历法。原始夏历纪日,当兼顾月亮盈亏规律和夏人宗教信仰,而将一月四分为一七、二七、三七、四七,所余时日当另作月尾,以应女人行经之期。一七、二七,月呈死而复生状,象征先妣生命力、生殖力均得复活,且有无限生命神力,故古人祭之,意在假借月神女神两种生命神力;三七、四七,月呈将死状,象征先妣生殖力、生命力均渐死去,无力可借,故古人不祭。古人“七夕”祭祀先,意在祈祷活人“长生又长生”;又有“七七”丧葬礼,则欲祈祷死者复活,“长生再长生”,佛教只是附会了中国的这一原始宗教而已。古人“七夕”祭祀先后,青年男女无论婚否均可纵情野合,暂时恢复群婚时代的自由,但已婚男女只能一年一度才可放纵,平日则被严禁越轨,这才是牛郎织女神话的本像。西王母本称“西母”,亦称“希母遮”、“西摩”、“西膜”,本是西北羌戎的“母虎工”,其神话最晚从殷代开始传入中原,并最晚在汉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夕 丧葬 牛郎织女 西王母
下载PDF
从乞巧节到中国情人节——七夕节的当代重构及意义 被引量:18
17
作者 张勃 《文化遗产》 CSSCI 2014年第1期34-40,共7页
七夕节当下正经历着从乞巧节到中国情人节的蜕变,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化重构。它融合本土资源与外来资源、传统资源与现代资源,并具有主动谋求的鲜明特征。这一文化重构具有重要意义:它有效帮助七夕节摆脱生存困境,促进了节日的重振复兴;... 七夕节当下正经历着从乞巧节到中国情人节的蜕变,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化重构。它融合本土资源与外来资源、传统资源与现代资源,并具有主动谋求的鲜明特征。这一文化重构具有重要意义:它有效帮助七夕节摆脱生存困境,促进了节日的重振复兴;中国节日体系中从此增加情人节的设置,丰富了社会成员的生活内容;由于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七夕节的重构,客观上促进全社会进行特定的文化反思的。当下七夕节的文化重构不是终点,而只是一个阶段性成果。未来七夕节应该是情人节、乞巧节乃至小人节等更多节日主题在同一时、空间共生共荣。突破单一情人节的遮蔽,实现多种节日主题共生共荣的重要路径是七夕节历史记忆的日常生活化和目前仍然活跃的地方七夕节俗活动一定程度的普遍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夕 乞巧节 中国情人节 文化重构
下载PDF
《七夕奇妙游》对文化记忆的浪漫想象与当代重构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兵娟 李涵 《新闻爱好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8-50,共3页
七夕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在近年来的传承与发展中被标签化为“中国情人节”。《七夕奇妙游》利用视听符号,全面激活七夕节,并由古人七夕的星空仰望、闺阁祈愿、男女之爱、生之向往等节日价值衍生出航天巡游、女性逐梦、中国浪漫、家国... 七夕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在近年来的传承与发展中被标签化为“中国情人节”。《七夕奇妙游》利用视听符号,全面激活七夕节,并由古人七夕的星空仰望、闺阁祈愿、男女之爱、生之向往等节日价值衍生出航天巡游、女性逐梦、中国浪漫、家国力量等当代价值,在传承基础上重构了七夕节日的文化内涵。《七夕奇妙游》通过传统的文化价值、个体价值和黏合群体的社会价值实现了节日文化记忆在当代的价值延伸,强化了文化记忆在道德引导和文化自觉方面的作用,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夕奇妙游 文化记忆 内涵重构 创新转化
下载PDF
七夕拜魁星习俗的异域渊源 被引量:10
19
作者 刘宗迪 《文化遗产》 CSSCI 2013年第6期95-105,158,共11页
在东南地区闽、浙、赣、台诸省,七月七日不仅是乞巧节,还被视为"魁星生日",七日之夕,女子拜织女求手巧,男子拜魁星求功名。东南地区的七夕魁星崇拜始于宋代,是随海上贸易而来的西亚风俗与中土七夕节俗相互融合的结果。魁星崇... 在东南地区闽、浙、赣、台诸省,七月七日不仅是乞巧节,还被视为"魁星生日",七日之夕,女子拜织女求手巧,男子拜魁星求功名。东南地区的七夕魁星崇拜始于宋代,是随海上贸易而来的西亚风俗与中土七夕节俗相互融合的结果。魁星崇拜源于西亚的天狼星崇拜,在西亚被视为文人保护神的天狼星,传入中国之后,就演变为主司科场功名的文运之神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夕 魁星 天狼星 魁星踢斗
下载PDF
符号经济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七夕节” 被引量:9
20
作者 叶舒宪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23-28,共6页
符号经济又称非物质经济,它是“现代化走向终结”之际替代工业、制造业而成为新经济引擎的。符号经济勃兴的现实需求,向传统的人文学术和学者提出了转换知识结构与知识功能的新课题。“文化”如何走出书斋变为“资本”?文化资本如何经... 符号经济又称非物质经济,它是“现代化走向终结”之际替代工业、制造业而成为新经济引擎的。符号经济勃兴的现实需求,向传统的人文学术和学者提出了转换知识结构与知识功能的新课题。“文化”如何走出书斋变为“资本”?文化资本如何经过发掘和符号再造,替代有限的和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本文通过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七夕节”的符号价值分析,给出了具体的示范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经济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七夕 文化资本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