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3篇文章
< 1 2 5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62 a三峡地区区域性暴雨过程气候特征及长期变化规律 被引量:1
1
作者 王荣 叶殿秀 +3 位作者 肖潺 赵珊珊 陈鲜艳 李威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6,共11页
【目的】充分认识三峡地区区域暴雨过程的气候特征及长期变化规律对于科学防汛以及合理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三峡地区33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961—2022年逐日降水量资料和目前重庆市气候中心业务采用的区域性暴雨过程监... 【目的】充分认识三峡地区区域暴雨过程的气候特征及长期变化规律对于科学防汛以及合理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三峡地区33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961—2022年逐日降水量资料和目前重庆市气候中心业务采用的区域性暴雨过程监测指标,对三峡地区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客观识别,并利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区域性暴雨过程的气候特征和长期变化规律。【结果】结果表明:(1)三峡地区近三分之二的暴雨以区域性过程形式出现,平均每年区域性暴雨过程有8.4次,主要出现在5—9月,尤以6—7月为集中发生时段。区域性暴雨过程首次开始日期多年平均为5月8日,末次结束日期为9月17日。平均每次过程的暴雨覆盖范围为8.6站,持续时间1.3 d,平均暴雨强度为74.7 mm/d。(2)三峡地区区域性暴雨过程年频次存在2~3 a和8 a左右的变化周期,年平均区域性暴雨过程覆盖范围存在4~6 a和8~11 a周期变化。(3)近62 a三峡地区区域性暴雨过程的首次开始日期显著提前,末次结束日期无明显变化,发生期显著变长;发生频次没有明显变化趋势、平均持续时间、平均覆盖范围、平均综合强度也均没有明显变化趋势,但平均暴雨强度呈增强趋势。(4)近62 a,三峡地区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各项指标均未发生突变现象。【结论】研究成果为三峡地区防汛减灾、水资源管理以及回应三峡工程对局地气候影响的社会关切等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暴雨过程 气候特征 变化趋势 变化周期 三峡地区 极端降雨 降水 三峡水库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研究三峡地区环境负荷引起的地壳垂直形变
2
作者 段虎荣 张成浩 +2 位作者 梁文康 王金驰 刘鹏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4-629,共6页
构建三峡地区大气和陆地水质量变化模型,利用GNSS、GRACE-FO和环境质量变化模型计算三峡地区2019~2022年环境负荷引起的地壳垂直形变,探讨基于GRACE-FO数据的球谐函数法和结合质量变化模型的格林函数法在计算环境负荷垂直形变上的差异... 构建三峡地区大气和陆地水质量变化模型,利用GNSS、GRACE-FO和环境质量变化模型计算三峡地区2019~2022年环境负荷引起的地壳垂直形变,探讨基于GRACE-FO数据的球谐函数法和结合质量变化模型的格林函数法在计算环境负荷垂直形变上的差异。研究发现,2种方法计算的陆地水负荷垂直形变在时空分布上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但是后者的精度和空间分辨率更高;基于质量变化模型计算的CQWZ站和HBZG站的环境总负荷垂直形变与GNSS实测结果相关系数达到0.88和0.83;2019~2022年三峡库区和洞庭湖流域的地壳垂直形变速率分别为0.5~0.7 mm/a和0.6~1.5 mm/a,原因是2022年该区域水位降低导致地壳回弹上升;三峡库区附近地壳夏季上升、冬季下沉,垂直形变幅度约为-5~18 mm,主要受水库蓄水和大气负荷驱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地区 负荷垂直形变 GNSS GRACE-FO 质量变化模型
下载PDF
三峡地区“七药”
3
作者 沈梦玥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4年第7期17-22,共6页
目的:探究三峡地区“七药”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围绕三峡地区“七药”系列中草药的主要品种、命名方式、植物来源及功效进行文献研究、走访调查。结果:三峡地区“七药”主要品种有80余种,民间常根据其形状... 目的:探究三峡地区“七药”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围绕三峡地区“七药”系列中草药的主要品种、命名方式、植物来源及功效进行文献研究、走访调查。结果:三峡地区“七药”主要品种有80余种,民间常根据其形状、功效应用、生长环境进行命名,多具有活血止血、清热解毒、祛风湿等功效。结论:三峡地区“七药”具有较大开发利用价值,应予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药” 品种 命名 功效 三峡地区
下载PDF
关于秭归县三峡地区遥感地质解译标志的建立
4
作者 罗楠鑫 《炎黄地理》 2024年第9期193-195,共3页
三峡地区,位于中国长江上游,以其复杂的地质构造、丰富的自然资源及重要的生态地位而闻名。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该地区的地质特征,文章通过对秭归县三峡地区遥感图像(来源:资源三号(ZY-3))的信息分析,收集前人解译成果,结合野外调查成果,... 三峡地区,位于中国长江上游,以其复杂的地质构造、丰富的自然资源及重要的生态地位而闻名。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该地区的地质特征,文章通过对秭归县三峡地区遥感图像(来源:资源三号(ZY-3))的信息分析,收集前人解译成果,结合野外调查成果,对研究区的线性构造、环状构造、地质体、地层岩性等特殊地质单元进行解译,建立该区典型解译标志,为地质调查提供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译标志 线性构造 地质调查 三峡地区 资源三号 生态地位 地质单元 遥感地质解译
下载PDF
三峡地区近代天主教堂的本土化建构特征——以石磙淌天主教堂为例
5
作者 吕思佳 《城市建筑》 2024年第12期198-201,共4页
以湖北长阳石磙淌天主教堂为代表的三峡地区的近代天主教堂具有西方宗教文化和本土化特色相融合的特征,是本土建筑技术和西方建筑形式结合的新的建筑体系。受三峡地区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现阶段对三峡地区宗教建筑... 以湖北长阳石磙淌天主教堂为代表的三峡地区的近代天主教堂具有西方宗教文化和本土化特色相融合的特征,是本土建筑技术和西方建筑形式结合的新的建筑体系。受三峡地区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现阶段对三峡地区宗教建筑的研究尚待深入。文章以石磙淌天主教堂为例,分析三峡地区近代天主宗教建筑的本土化建构特征,探讨其对历史建筑保护及乡土建筑建造的价值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地区 文化交融 宗教建筑 本土化
下载PDF
鄂西三峡地区220kV线路差异化防雷技术与策略 被引量:65
6
作者 阮羚 谷山强 +2 位作者 赵淳 姚尧 李晓岚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7-166,共10页
鄂西三峡地区气候、地理环境复杂,雷电活动频发,线路抵御雷击能力薄弱。有效提高输电线路防雷性能评估水平与治理能力,对保证鄂西三峡地区供电的稳定可靠是十分重要的。为此,基于差异化防雷技术与策略开展了鄂西三峡地区220kV线路防雷... 鄂西三峡地区气候、地理环境复杂,雷电活动频发,线路抵御雷击能力薄弱。有效提高输电线路防雷性能评估水平与治理能力,对保证鄂西三峡地区供电的稳定可靠是十分重要的。为此,基于差异化防雷技术与策略开展了鄂西三峡地区220kV线路防雷综合治理研究。具体来说,从线路回数、塔形、档距、地貌、防雷措施等方面统计分析了鄂西三峡地区220kV线路雷击故障分布规律,分析结果可从宏观上指导实施差异化防雷改造;进而选择雷害严重的典型线路采用差异化防雷技术开展逐基杆塔的微观化防雷风险评估,评估时综合考虑线路走廊雷电活动、地形地貌、线路结构和绝缘配置的差异性;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防雷措施,并依据投入产出比制定技术经济性较高的差异化防雷治理方案;针对治理方案开展逐基杆塔和全线防雷性能预评估,分析改造前后防雷性能变化情况;最后应跟踪评估改造方案挂网后的实际治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异化防雷 鄂西三峡地区 输电线路 220kV 雷击闪络风险 治理策略
下载PDF
三峡地区震旦系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29
7
作者 陈孝红 李华芹 +2 位作者 陈立德 王传尚 汪啸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6-73,共8页
本文对三峡地区秭归庙河陡山沱组第一段至第三段、宜昌棺材崖陡山沱组第三段上部至灯影组底部以及四溪灯影组石板滩段和白马沱段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组成特点的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地区震旦系碳同位素组成与全球新元古代广布的后Marinoan... 本文对三峡地区秭归庙河陡山沱组第一段至第三段、宜昌棺材崖陡山沱组第三段上部至灯影组底部以及四溪灯影组石板滩段和白马沱段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组成特点的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地区震旦系碳同位素组成与全球新元古代广布的后Marinoan冰期地层δ^(13)C的分布模式基本一致。本文还讨论了地层中碳同位素组成与生物演化和地层层序发展的关系,指出陡山沱组一段白云岩中δ^(13)C的负异常可以作为震旦系底界划分的标志,最晚Varanger冰期在三峡地区由陡山沱组三段上部出现的三级层序界面所替代,震旦系内部陡山沱组一段和三段可能形成于Marinoan冰期之后,伊迪卡拉生物分异发展之前,而陡山沱组四段及上覆灯影峡组则大致与国外伊迪卡拉期地层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震旦系 化学地层 Marinoan冰期 氧同位素 三峡地区 碳同位素
下载PDF
三峡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58
8
作者 江晓波 马泽忠 +4 位作者 曾文蓉 周万村 周爱霞 李爱农 孙育秋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08-112,共5页
三峡地区是生态环境的脆弱地区,这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息息相关。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角度出发,利用RS和GIS技术,阐明了20世纪最后10年库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在数量、结构、类型和空间分布上的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库区土地利用... 三峡地区是生态环境的脆弱地区,这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息息相关。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角度出发,利用RS和GIS技术,阐明了20世纪最后10年库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在数量、结构、类型和空间分布上的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库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力,得出以下结论:(1)10年间除建设用地和草地面积增加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都呈现出不同程度衰减;(2)建设用地以高速增长,增幅达21528.09hm2;(3)耕地减少的幅度较大,达18399.29hm2,主要转变为建设用地;且减少的耕地多为位置相对优越,产量较高的优质良田;(4)林地面积总趋势是减少,主要转变为草地、旱地和建设用地,其中有林地减少的幅度较大,达7411.93hm2;(5)草地的面积总体增加,主要源自于林地和旱地的变化;(6)库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空间格局分为3个主导因子变化区域:耕地-城镇型、林灌-耕地型和复合型;(7)库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力主要为:经济因素、人口压力、宏观政策及三峡工程4个方面,这4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共同影响库区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地区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 驱动力分析
下载PDF
长江三峡地区埃迪卡拉(震旦)系锆石U-Pb新年龄对庙河生物群和马雷诺冰期时限的限定(英文) 被引量:31
9
作者 尹崇玉 唐烽 +6 位作者 柳永清 高林志 杨之青 王自强 刘鹏举 邢裕盛 宋彪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93-400,共8页
首次报道应用高分辨率、高精度离子微探针(SH R IM PⅡ)定年方法,对采自三峡地区黄陵背斜西翼湖北省秭归县九曲脑剖面震旦系灯影组与陡山沱组界线和陡山沱组底部的凝灰岩锆石进行的U -Pb定年研究。分析结果,灯影组与陡山沱组界线的凝灰... 首次报道应用高分辨率、高精度离子微探针(SH R IM PⅡ)定年方法,对采自三峡地区黄陵背斜西翼湖北省秭归县九曲脑剖面震旦系灯影组与陡山沱组界线和陡山沱组底部的凝灰岩锆石进行的U -Pb定年研究。分析结果,灯影组与陡山沱组界线的凝灰岩锆石测点形成2组,较年轻的一组由16个测点组成,舍去偏离较大的1个点,给出的206Pb /238U 比值年龄加权平均值为549.9M a±6.1M a(M SW D =1.48),代表该层位的实际年龄并限定了庙河生物群的最小年龄。采自陡山沱组底部的另一样品测点同样分为2组:一组由3个点组成,给出784M a±15M a(M SW D =0.05)的继承年龄值;另一组由15个测点组成,给出206Pb/238U比值年龄加权平均值为628.3M a±5.8M a(M SW D =0.86)。这一定年结果是目前中国震旦(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底部首次获得的SH R IM P锆石U -Pb年龄。采样点紧邻作为震旦系底界的“盖帽碳酸盐岩”之上,基本可以限定震旦系的底界年龄。该结果与国际地层委员会2004年发布的《国际地层表》中埃迪卡拉系(Ediacaran)的底界年龄630M a非常接近,表明中国修订后的震旦系/南华系界线年龄应为630M a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埃迪卡拉系 长江三峡地区 庙河生物群 马雷诺冰期
下载PDF
三峡地区“14·9”极端暴雨型滑坡泥石流成灾机理分析 被引量:20
10
作者 李滨 冯振 +4 位作者 赵瑞欣 贺凯 代贞伟 高杨 朱赛楠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8-127,共10页
从三峡地区2014年9月极端降雨的强度、暴雨与地质灾害的关系和触发特大滑坡的地质特征角度出发,系统分析了"14.9"暴雨型特大滑坡泥石流的发育特征,分析认为"14.9"极端降雨是一次暴雨、局地特大暴雨的降水过程,过程... 从三峡地区2014年9月极端降雨的强度、暴雨与地质灾害的关系和触发特大滑坡的地质特征角度出发,系统分析了"14.9"暴雨型特大滑坡泥石流的发育特征,分析认为"14.9"极端降雨是一次暴雨、局地特大暴雨的降水过程,过程主要集中于渝东北地区以及湖北巴东、秭归等地,最大单日降雨量达到403.4 mm,降雨强度明显超过川东地区区域内群发性岩质滑坡的降水临界值(250 mm/d),导致大范围地质灾害的发生;"14.9"暴雨红层地区滑坡主要是侏罗系与三叠系中上统岩层组成的层状碎屑岩斜坡失稳,破坏模式主要包括近水平顺层滑移破坏、滑移—拉裂破坏、滑移—溃屈破坏、变倾角旋转滑移破坏、斜倾顺层视倾向破坏和沿堆积层与基岩界面滑动等六种类型,且这些山体失稳后伴有泥石流灾害,形成更大范围的链生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极端暴雨 三峡地区 滑坡泥石流 成灾模式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和三峡地区小流域侵蚀产沙的塘库沉积^(137)Cs断代 被引量:26
11
作者 齐永青 张信宝 +2 位作者 贺秀斌 文安邦 伏介雄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41-648,共8页
选择川中丘陵区和三峡地区四川盐亭、南充和重庆开县的4个小流域,采集塘库沉积泥沙137Cs样品,确定了1963年以来塘库淤沙量,并据此分析了流域输沙模数和侵蚀模数。研究表明,开县春秋沟的淤沙模数最高,为1869t.km-2.a-1;盐亭武家沟和集流... 选择川中丘陵区和三峡地区四川盐亭、南充和重庆开县的4个小流域,采集塘库沉积泥沙137Cs样品,确定了1963年以来塘库淤沙量,并据此分析了流域输沙模数和侵蚀模数。研究表明,开县春秋沟的淤沙模数最高,为1869t.km-2.a-1;盐亭武家沟和集流沟分别为701t.km-2.a-1和710 t.km-2.a-1;南充天马湾沟为566 t.km-2.a-1。对小流域地貌特征的分析和谷地水田取样结果表明,除塘库淤积区外,各小流域谷地内基本无泥沙淤积。因此,除南充天马湾沟按现有水面面积作为淤积面积求算的淤沙模数明显偏小外,其他小流域的塘库淤沙模数基本可以表征各研究小流域的侵蚀模数。对研究小流域侵蚀产沙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除降雨和土地利用状况外,地形起伏、土壤抗蚀性及岩层产状也是三地侵蚀程度差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三峡地区 侵蚀产沙 ^137CS 小流域
下载PDF
长江三峡地区汉代以来人类文明的兴衰与生态环境变迁 被引量:23
12
作者 朱诚 张强 +1 位作者 张之恒 于世永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42-450,共9页
巫山张家湾遗址考古发掘结果表明 ,研究区汉代曾有较发达的农业及手工业活动。陶窑和废铁渣、废陶坯及大量陶片、汉代砖瓦的发现充分表明当时的手工业活动已具相当的规模。铁锸等铁制农具及猪、马等家畜骨头的发现表明农业已相当发达。... 巫山张家湾遗址考古发掘结果表明 ,研究区汉代曾有较发达的农业及手工业活动。陶窑和废铁渣、废陶坯及大量陶片、汉代砖瓦的发现充分表明当时的手工业活动已具相当的规模。铁锸等铁制农具及猪、马等家畜骨头的发现表明农业已相当发达。孢粉分析表明当时植被主要以草本植物为主 ,木本植物较少 ,地面植被呈退化趋势 ,生态环境恶化。地面植被的减少导致地表侵蚀的增强 ,大量碎屑物质从赵家坡山上冲刷下来 ,破坏了当时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人们被迫迁徙。该文研究结果还表明 ,在利用孢粉分析的手段恢复古环境演变时应考虑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须与其它指标相互印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峡地区 汉代 人类文明 张家湾遗址 孢粉 粒度 生态环境
下载PDF
鄂西-三峡地区的古人类资源及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3
作者 刘武 高星 +2 位作者 裴树文 武仙竹 黄万波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14-521,共8页
自20世纪50年代发现长阳人化石以来,迄今在鄂西-三峡地区已经发现了至少10处古人类化石地点,时代跨越了整个更新世时期,尤其以更新世中、晚期人类化石最为丰富。除人类化石外,在这一地区还发现了大量的古人类制作的石器、骨器、艺术品... 自20世纪50年代发现长阳人化石以来,迄今在鄂西-三峡地区已经发现了至少10处古人类化石地点,时代跨越了整个更新世时期,尤其以更新世中、晚期人类化石最为丰富。除人类化石外,在这一地区还发现了大量的古人类制作的石器、骨器、艺术品、装饰品等人类活动遗存,以及与古人类伴生的动物化石。近年的野外发掘及实验室研究证明鄂西-三峡地区更新世中期以来一直是古人类生存与繁衍昌盛的区域,该地区丰富的古人类资源对研究与中国古人类演化有关的一系列关键学术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演化 人类化石 更新世 鄂西-三峡地区
下载PDF
长江三峡地区灌木生物量及产量估测模型 被引量:29
14
作者 万里强 李向林 +1 位作者 苏加楷 白静仁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1年第5期5-10,15,共7页
为探讨灌木生物量估测模型 ,以便得出估测灌木生物量及产量的简易方法。研究了长江三峡地区主要灌木植物的生物量及产量与植株冠幅的相关规律。结果表明 ,灌木当年生枝叶产量及地上生物量与植株冠幅呈显著 (P<0 .0 1)的正相关 :Y=a&#... 为探讨灌木生物量估测模型 ,以便得出估测灌木生物量及产量的简易方法。研究了长江三峡地区主要灌木植物的生物量及产量与植株冠幅的相关规律。结果表明 ,灌木当年生枝叶产量及地上生物量与植株冠幅呈显著 (P<0 .0 1)的正相关 :Y=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峡地区 灌木 生物量 产量 估测模型 植株冠幅
下载PDF
三峡地区废弃地植被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30
15
作者 陈芳清 张丽萍 谢宗强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86-291,共6页
废弃地是一类极度退化的生态系统。对三峡地区的矿山废弃地、退(弃)耕地、工程建设废弃地、垃圾填埋场、地质灾害废弃地、砍伐迹地等废弃地类型的形成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并结合国内外恢复生态学的研究进展,讨论了该地区废弃地植被恢复... 废弃地是一类极度退化的生态系统。对三峡地区的矿山废弃地、退(弃)耕地、工程建设废弃地、垃圾填埋场、地质灾害废弃地、砍伐迹地等废弃地类型的形成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并结合国内外恢复生态学的研究进展,讨论了该地区废弃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一般规律,对该地区废弃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对策及其方法与步骤提出了一些建议。认为人类干扰是该地区废弃地形成的主要原因。废弃地植被的恢复与重建应该遵循规划系统性、设计与施工生态性、目标植被的物种多样性等原则。而土壤基质的固定与恢复、先锋群落的构建、后期管理中生物多样性的逐步丰富是三峡地区废弃地植被生态恢复与重建过程中三个关键的步骤与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地区 生态恢复 生态建设 废弃地 植被 生态学
下载PDF
长江三峡地区典型灌丛的生物量及其再生能力 被引量:37
16
作者 贺金生 王其兵 胡东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512-520,共9页
灌丛是三峡地区典型的退化生态系统类型。本文采用收获法和模拟砍伐实验研究了三峡地区铁仔灌丛、木灌丛、荆条灌丛和黄栌灌丛的生物量及黄栌灌丛、木灌丛地上部分砍伐后的再生能力。研究结果表明,这4种类型的灌丛总生物量分别为... 灌丛是三峡地区典型的退化生态系统类型。本文采用收获法和模拟砍伐实验研究了三峡地区铁仔灌丛、木灌丛、荆条灌丛和黄栌灌丛的生物量及黄栌灌丛、木灌丛地上部分砍伐后的再生能力。研究结果表明,这4种类型的灌丛总生物量分别为22.5±5.1、21.0±3.7、16.9±7.5和13.6±2.4thm-2,相当于同纬度地带性生态系统常绿阔叶林(30年林龄)的10%~25%4种灌丛灌木层占总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和地下部分生物量的90%以上。在生物量-物种序列中,前5种植物占总生物量的84%以上。不同地点灌丛生物量的比较表明,同一种类型灌丛,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总生物量没有明显差异。通过模拟砍伐实验,黄栌灌丛、木灌丛地上部分全部砍伐后1年地上部分生物量就可以恢复到对照的42.7%和62.0%,说明这些灌丛类型具较高的生长速度和很大的恢复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 三峡地区 退化生态系 灌丛 生物量
下载PDF
湖北省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原理及生态保护修复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李涛 唐涛 +2 位作者 邓红兵 吴钢 蔡庆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8896-8902,共7页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阐述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原理的基础上,以湖北省三峡地区为例,针对该区域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从生态系统...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阐述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原理的基础上,以湖北省三峡地区为例,针对该区域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着眼,探讨了试点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总体思路及目标,并提出应从水环境、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长江岸线、污染土地、废弃矿山、江河湖库生态修复,三峡地区濒危动植物保护,江河沿线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机制体制创新等方面入手实施具体修复措施,探索构建"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区域联动、部门协同"的生态保护修复体系。研究结果可为试点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对其他区域的相关工作也具有借鉴和示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共同体 生态环境问题 流域生态系统管理 生态岸线 湖北三峡地区
下载PDF
三峡地区枣子坪旧石器遗址 被引量:14
18
作者 裴树文 陈福友 +3 位作者 冯兴无 高星 卫奇 李国洪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00-212,共13页
枣子坪旧石器遗址埋藏于三峡地区长江右岸的第Ⅱ级基座阶地内。 2 0 0 0和 2 0 0 2年经历了两次抢救性发掘 ,揭露面积 10 0 0m2 ,出土石制品 10 1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器、石核、石片、石锤和断块等。古人类选取河卵石为原料进行剥片和... 枣子坪旧石器遗址埋藏于三峡地区长江右岸的第Ⅱ级基座阶地内。 2 0 0 0和 2 0 0 2年经历了两次抢救性发掘 ,揭露面积 10 0 0m2 ,出土石制品 10 1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器、石核、石片、石锤和断块等。古人类选取河卵石为原料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 ;石器以中型为主 ,毛坯多为完整石片 ,刮削器是石器的主要类型 ;石器加工较简单 ,多数单向加工 ,且以正向为主。石器工业具有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主工业鲜明特点 ,同时蕴含了向长宽等比小型化发展的趋势。地貌和地层对比显示 ,该遗址可能与井水湾遗址同时 ,属旧石器时代中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地区 枣子坪 旧石器时代中期 遗址 石制品
下载PDF
鄂西三峡地区雷电定位系统与卫星闪电观测数据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6
19
作者 姚尧 阮羚 +3 位作者 周世平 周文俊 陈家宏 李涵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990-2996,共7页
鄂西三峡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输电线路走廊,雷击闪络事故比较严重。为研究这一地区雷电活动规律,对2005-2008年电网雷电定位系统(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LLS)和卫星搭载的闪电图像传感器(lightning imagesensor,LIS)数据进行了配对比... 鄂西三峡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输电线路走廊,雷击闪络事故比较严重。为研究这一地区雷电活动规律,对2005-2008年电网雷电定位系统(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LLS)和卫星搭载的闪电图像传感器(lightning imagesensor,LIS)数据进行了配对比较研究。其中,以LIS数据为基准,在5ms时间误差范围内寻找LLS中与之配对的地闪数据,从2264个LIS闪电数据中成功配对出391组数据,配对数据平均地闪定位误差距离为0.114°(约11km),标准偏差为0.087,说明LIS和LLS数据对应性良好,具有很高的精度和平稳度。通过配对数据可以计算出鄂西三峡地区云闪与地闪比值Z1,其值大于通过传统平均闪电密度方法计算出的云闪与地闪比值Z0。同时,对比Prentice等人实测的云闪与地闪比值,则介于Z0和Z1之间。分析原因为,LIS对云层底部或高度较低处发生地闪的探测效率较低,导致计算结果差异。并且,通过配对数据还可以分析云闪与地闪比值Z1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发现鄂西三峡地区的Z1在2、5、9月有最大值(都>10),Z1空间分布与平均海拔高度相关系数为-0.33。研究表明,基于实时数据分析的雷电数据配对方法,能较好地反映雷暴的局部空间、时间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西三峡地区(TGAWH) 雷电观测 雷电定位系统(LLS) 闪电图像传感器(LIS) 云闪与地闪之比 时间配对
下载PDF
长江三峡地区上震旦统稳定同位素异常及地层意义 被引量:26
20
作者 王伟 松本良 +3 位作者 王海峰 大出茂 狩野獐宏 穆西南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82-388,共7页
三峡地区广泛发育的上震旦统 ,及下伏的南沱组和古城组冰碛层 ,有良好的生物地层控制及全球对比意义。新秭归城附近的雾河剖面 ,自南沱组顶部到水井沱组下部出露有利于化学地层学研究的一系列碳酸盐岩沉积。对这一剖面的碳、氧、锶同位... 三峡地区广泛发育的上震旦统 ,及下伏的南沱组和古城组冰碛层 ,有良好的生物地层控制及全球对比意义。新秭归城附近的雾河剖面 ,自南沱组顶部到水井沱组下部出露有利于化学地层学研究的一系列碳酸盐岩沉积。对这一剖面的碳、氧、锶同位素研究发现 :1)碳、锶和氧同位素在陡山沱组顶部到灯影组底部存在明显异常 ;2 )碳同位素在寒武系 -前寒武系界线附近有负异常 ;3 )碳同位素和锶同位素在剖面上的演化具有全球对比意义 ;4)陡山沱组顶部到灯影组底部的碳、锶同位素异常 ,与可能存在末远古纪的冰期 ,即所谓的“后 Marinoan冰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锶同位素 后Marinoan冰期 化学地层学 长江三峡地区 上震旦统 稳定同位素异常 地层意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