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黄海日本鲭资源和群体结构的年代际变化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建生 严利平 张辉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3-521,共9页
为了解东黄海区域内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的资源动态,利用1980—2019年东黄海日本鲭渔业统计产量、机轮围网平均单位船组年产量(CPUE)和生物学测定数据,对该群体捕捞产量、资源量指数和群体结构之间的年代际变动关系进行了研究。... 为了解东黄海区域内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的资源动态,利用1980—2019年东黄海日本鲭渔业统计产量、机轮围网平均单位船组年产量(CPUE)和生物学测定数据,对该群体捕捞产量、资源量指数和群体结构之间的年代际变动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黄海各年代日本鲭的平均产量以20世纪80年代最低,21世纪10年代最高为42.39×104 t,随着年代的推移表现出持续增加的趋势,其中东海区持续增加,黄渤海区先增加后降低。机轮围网平均CPUE前期在波动中上升,至1999年达到高峰值3776.00 t·单位船组^(-1),其后呈下降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为1954.60 t·单位船组^(-1),20世纪90年代升高至2839.80 t·单位船组^(-1),21世纪00年代又急剧降低至1701.10 t·单位船组^(-1),21世纪10年代继续降低为1372.00 t·单位船组^(-1)。日本鲭的平均叉长、平均体质量和优势叉长组均随年代的推移表现出持续减小的趋势:平均叉长从1982年的337.15 mm减小为2009年的309.67 mm,到2019年再继续减小至265.90 mm;平均体质量从1982年的547.21 g减小为2009年425.55 g,其后到2019年又减小至226.40 g;优势叉长组从1982年的320~360 mm减小为2009年的290~330 mm,然后到2019年继续减小至250~280 mm。20世纪80—90年代,机轮围网平均CPUE可以作为指示日本鲭捕捞产量变化的依据,但21世纪以后已经不能作为判断日本鲭捕捞产量变化的依据。日本鲭捕捞产量维持在高位水平是捕捞强度的增加造成的,而非其自身资源量的增加所致。建议今后从科学层面建立日本鲭综合评价指数,合理评估资源量,在此基础上提出每年的最大可持续产量;渔业管理层面,建议在特定水域设立日本鲭种质资源保护区,同时制定针对日本鲭不同生长阶段的管理措施,尽快出台日本鲭总可捕量(total allowable catch,TAC)管理制度,达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黄海 日本鲭 捕捞产量 群体结构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末次冰消期以来东黄海暖流系统的演化 被引量:41
2
作者 李铁刚 江波 +3 位作者 孙荣涛 张德玉 刘振夏 李青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45-954,共10页
以黑潮为主干的东黄海暖流系统,所携带的高温高盐水对我国近海的海洋环境和大气环流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为系统重建由黑潮暖流、对马暖流和黄海暖流组成的东黄海暖流系统在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演化过程,建立末次冰消期以来东黄海暖流系... 以黑潮为主干的东黄海暖流系统,所携带的高温高盐水对我国近海的海洋环境和大气环流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为系统重建由黑潮暖流、对马暖流和黄海暖流组成的东黄海暖流系统在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演化过程,建立末次冰消期以来东黄海暖流系统的演化模式,对取自黑潮主流轴附近的DGKS9603孔、现代对马暖流边缘的CSH1孔和与黄海暖流相伴生的冷水体下面的泥质沉积区YSDP102孔的古海洋记录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现代东黄海暖流系统是伴随着末次冰消期以来黑潮的演化和海平面的脉冲式上升而形成与演化的,地理边界条件是非常重要的控制因素。16kaB.P.黑潮对冲绳海槽的影响开始加强,之后随着海平面的上升,对马暖流开始发育,到8.5kaB.P.左右,现代对马暖流正式形成,期间黑潮暖流经历了Heinrich 1和Younger Dryas事件的两次减弱过程。7—6kaB.P.是黑潮暖流和对马暖流末次冰消期以来最强盛的时期;约6.4kaB.P.左右黄海暖流开始出现,至此东黄海暖流系统的基本格局已完全形成;在5.3—2.8kaB.P.期间,冲绳海槽发生了以“Pulleniatina低值事件”为标志的黑潮变弱过程,导致对马暖流主流轴在3kaB.P.左右发生了一次向太平洋方向的偏转事件,低温、高营养物质含量的陆架冷水团对冲绳海槽北部影响加强,期间在黄海暖流附近冷水体下面堆积了巨厚的泥质沉积体系。此后,由黑潮暖流、对马暖流和黄海暖流组成的东黄海暖流系统显著加强,直至达到现代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冰消期 全新世 东黄海 暖流系统
下载PDF
基于框架法的东黄海日本鲭产卵群体形态差异分析 被引量:20
3
作者 刘楚珠 严利平 +4 位作者 李建生 吕振波 张壮丽 张辉 李圣法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08-917,共10页
利用2010年1月至5月在闽南、闽东、温台和烟威渔场采集的254尾产卵期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样品,分析了4个海域日本鲭产卵群体的形态差异。每尾样品先以框架测量法(truss method)测定20个框架的数据;再利用相对生长测定法(allometri... 利用2010年1月至5月在闽南、闽东、温台和烟威渔场采集的254尾产卵期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样品,分析了4个海域日本鲭产卵群体的形态差异。每尾样品先以框架测量法(truss method)测定20个框架的数据;再利用相对生长测定法(allometric method)对框架数据进行标准化,消除个体大小差异对分析的影响。用254尾样品标准化后的框架数据进行的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提取了3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86.63%。第2主成分主要受第二背鳍基底长度和臀鳍基底长度的影响;第3主成分主要受鳃盖腹部末端至腹鳍起点距离的影响。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4个日本鲭产卵群体的形态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体型的长短引起的。通过逐步判别分析(Stepwise Discriminant Function Analysis,DFA)建立了4个日本鲭产卵群体的判别公式,其判别准确率P1为97.06%~100%,判别准确率P2为97.14%~100%,综合判别率为99.2%。研究结果显示,源自4个海域的日本鲭产卵群体具有显著的形态差异。本研究旨在为东黄海日本鲭种群的划分从形态特征上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黄海 日本鲭 产卵群体 形态差异 框架法
下载PDF
GLM和GAM模型研究东黄海鲐资源渔场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56
4
作者 郑波 陈新军 李纲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79-386,共8页
鲐是我国近海重要中上层鱼类,研究其资源变动、渔场分布与时空、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该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根据1998-2004年我国东黄海大型鲐围网渔业的生产统计和时间、空间、表温、表层盐度、表温梯度、表温的月差异等环... 鲐是我国近海重要中上层鱼类,研究其资源变动、渔场分布与时空、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该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根据1998-2004年我国东黄海大型鲐围网渔业的生产统计和时间、空间、表温、表层盐度、表温梯度、表温的月差异等环境数据,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和广义线性模型(GLM)对鲐资源丰度和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南部海域,作业渔场集中在122.5°E^124°E、26.5°N^28°N,适宜表温26.5~30℃,适宜表层盐度33.3~34.3,并明显集中在锋区周边海域;在北部海域,作业渔场集中在122.5°E^125.5°E、33°N^37.5°N,适宜表温15~20℃,适宜表层盐度31.3~32.3,集中在冷水区边缘海域。相对资源密度指数大于0.5的海域为122°30′E^124°30′E、26°30′N^28°N,122°30′E^125°30′E、33°N^34°30′N和124°E^125°E、34°30′N^37°N。研究认为,南北不同海域鲐分布的适宜表温和表层盐度差异明显。影响鲐资源丰度的环境因子重要性依次为时间、空间和海洋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线性模型 广义可加模型 资源与渔场 海洋环境因子 东黄海
下载PDF
东黄海小黄鱼秋季索饵环境栖息指数的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陈红波 李继龙 +2 位作者 杨文波 李东颖 王继隆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48-351,共4页
通过获取的Modis和SeaWiFS遥感数据,包括2001、2002、2004、2005年东黄海秋季海表水温和叶绿素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对环境数据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进行分析,得出小黄鱼最佳栖息地指数(HSI)... 通过获取的Modis和SeaWiFS遥感数据,包括2001、2002、2004、2005年东黄海秋季海表水温和叶绿素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对环境数据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进行分析,得出小黄鱼最佳栖息地指数(HSI)模型。利用Surfer软件绘制小黄鱼不同年份秋季HSI的分布,得出32°N^33°N、122°30′~123°30′E海域范围内小黄鱼的HSI值较高(HSI>0.5),比较适合小黄鱼索饵栖息,而在30°N以南、125°E以东海域HSI指数值较低(HSI<0.5),不太适合其索饵栖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东黄海 索饵洄游 栖息地指数
下载PDF
东黄海鲐鱼形态差异分析 被引量:21
6
作者 邵锋 陈新军 +1 位作者 李纲 钱卫国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4-209,共6页
应用4种数理统计方法,采用19个形态比例性状,对东黄海鲐鱼(包括日本鲐的五岛西部种群和东海西部种群,澳洲鲐)3个群体形态差异进行研究。差异系数(cD)检验证实,日本鲐的五岛西部与东海西部2个种群形态上尚未达到亚种差异水平。... 应用4种数理统计方法,采用19个形态比例性状,对东黄海鲐鱼(包括日本鲐的五岛西部种群和东海西部种群,澳洲鲐)3个群体形态差异进行研究。差异系数(cD)检验证实,日本鲐的五岛西部与东海西部2个种群形态上尚未达到亚种差异水平。均数差异系数表明,日本鲐的五岛西部和东海西部种群间比例性状差异显著有FL/BL,SPL1/BL,ED/BL,D2-4/BL,D2-5/BL,D3-5/BL,D4-7/BL,D6-7/BL等8个参数(P〈0.05),日本鲐与澳洲鲐间有FL/BL,SPL1/BL,D1—3/BL,D2—3/BL,D2-4/BL,D2-5/BL,D3-4/BL,D3-5/BL,D4-5/BL,134—6/BL,D4-7/BL,D5-6/BL,D5-7/BL,D6-7/BL等14个参数(P〈0.05)。主成分分析构建了四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67.09%。建立了日本鲐的五岛西部与东海西部以及澳洲鲐3群体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P1为70.0%~85.0%,判别准确率只为72.4%~82.3%,综合判别率为78.6%。研究认为,可通过比例性状差异来判别3个群体的归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鲐 澳洲鲐 形态差异 东黄海 多元分析
下载PDF
东黄海鲐鱼生物经济模型及管理策略探讨 被引量:15
7
作者 张广文 陈新军 李纲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47-452,共6页
鲐鱼是我国近海重要经济鱼类,如何综合考虑生物、经济和社会效益来科学制定渔业管理目标是确保该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研究内容。根据中、日、韩三国鲐鱼围网生产作业数据及相关经济数据,构建基于Schaefer剩余产量的生物经济模型,探讨... 鲐鱼是我国近海重要经济鱼类,如何综合考虑生物、经济和社会效益来科学制定渔业管理目标是确保该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研究内容。根据中、日、韩三国鲐鱼围网生产作业数据及相关经济数据,构建基于Schaefer剩余产量的生物经济模型,探讨不同管理目标下的产量及其对应捕捞努力量,以及1年(短期)、5年(中期)和10年(长期)的经济效益和资源状况。结果表明,最大持续产量(MSY)、最大经济产量(MEY)和生物经济平衡点(BE)对应的捕捞努力量(以我国大型灯光围网的单位网次产量为准)分别为23964网次,13816网次和27631网次,其对应的第1年产量和利润分别为39.29万t和5.56亿元,22.65万t和3.20亿元,及45.30万t和6.41亿元;前5年累计的产量和利润分别为181.88万t和19.78亿元,131.04万t和25.81亿元,及192.10万t和13.12亿元;前10年累计的产量和利润分别为354.62万t和34.53亿元,272.32万t和57.24亿元,及362.08万t和14.07亿元。研究表明,以BE为管理目标则其短期经济效益为最大,而以MEY为管理目标则其长期经济效益为最大。探讨了不同管理方法对鲐鱼渔业所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鲐鱼 生物经济模型 大型灯光围网渔业 东黄海
下载PDF
东黄海鲐鱼资源丰度与表温关系 被引量:14
8
作者 崔科 陈新军 《南方水产》 CAS 2007年第4期20-25,共6页
根据1998~2004年东黄海区鲐鱼灯光围网生产统计资料和相应年份的海洋表层水温(SST)数据以及厄尔尼诺现象的表征指标(Elnio3·4A),以31°N线将东黄海区域划分为南部和北部2个作业渔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rine Explorer4... 根据1998~2004年东黄海区鲐鱼灯光围网生产统计资料和相应年份的海洋表层水温(SST)数据以及厄尔尼诺现象的表征指标(Elnio3·4A),以31°N线将东黄海区域划分为南部和北部2个作业渔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rine Explorer4·0对鲐鱼的资源丰度和作业渔场进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分析和研究,并探讨其与SST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北部作业渔场的平均单位努力渔获量(CPUE)高于南部作业渔场,且前者较为稳定。通过对产卵场SST与资源丰度的关系分析发现,产卵场在4~5月产卵期的SST与当年南部作业渔场的CPUE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每年3~4月Elnio3·4A指标与次年南部作业渔场CPUE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鲐鱼 资源丰度 单位努力渔获量(CUPE) 海洋表层水温(SST) 厄尔尼诺 东黄海
下载PDF
基于GIS的东黄海渔场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李小恕 李继龙 贾静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2005年第4期44-48,共5页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结合近年对东黄海海洋渔业资源与环境的调查资料,对东黄海渔场的渔业资源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空间分析与叠加,得到该渔场的资源分布与水温、初级生产力、饵料、底质等因子的时空分布专题图,经过相关分析...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结合近年对东黄海海洋渔业资源与环境的调查资料,对东黄海渔场的渔业资源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空间分析与叠加,得到该渔场的资源分布与水温、初级生产力、饵料、底质等因子的时空分布专题图,经过相关分析,即可掌握当前该渔场资源的概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场 地理信息系统(GIS) 东黄海 水温 初级生产力 饵料
下载PDF
东黄海表层水温与叶绿素分布分析及其与围网船位分布关系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化成君 张衡 张胜茂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15年第2期128-136,共9页
本文利用MTSAT卫星数据反演的海表温度资料和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提供的叶绿素含量数据以及全国海洋捕捞信息动态采集网络采集的围网船只的船位数据,对2012年在24°~36°N、120°~130°E范围内的东海及黄海部分海... 本文利用MTSAT卫星数据反演的海表温度资料和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提供的叶绿素含量数据以及全国海洋捕捞信息动态采集网络采集的围网船只的船位数据,对2012年在24°~36°N、120°~130°E范围内的东海及黄海部分海域表层水温和叶绿素含量分布状况及其对鲐鱼(Scomber japonicas)、鲹鱼(Decapterus maruadsi)渔场分布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2012年黄、东海表层水温呈现出秋冬海表温度偏低,而春夏偏高的态势,沿岸流区域秋冬季平均偏低约0.5℃,春夏季平均偏高约1.5℃,暖流区域秋冬季平均偏低约0.9℃,春夏季平均偏高约1.2℃;(2)研究海域的叶绿素含量的分布与海流流域有关;(3)利用渔船船位来间接表示渔场的位置移动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黄海 海表温度 叶绿素 渔场
下载PDF
2014年东黄海海表温度季节变化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化成君 伍玉梅 +2 位作者 张衡 崔雪森 杨胜龙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16年第3期193-205,共13页
利用MODIS反演的海表温度数据以及东黄海区表面温度历史数据等,对2014年在25°~40°N、120°~128°E范围内的东海及黄海部分海域表层水温状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2014年东黄海表层水温的最大值约为35℃,于8... 利用MODIS反演的海表温度数据以及东黄海区表面温度历史数据等,对2014年在25°~40°N、120°~128°E范围内的东海及黄海部分海域表层水温状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2014年东黄海表层水温的最大值约为35℃,于8月出现在台湾西南沿岸,表层水温的最小值于1月出现在黄海北部为-2^-1℃;2、2014年东黄海表层水温上半年长江口以北海域(包含长江口)的表层水温偏高,长江口以南海域的海表温度偏低,7~9月(夏季)长江口以南海域水温偏高,长江口以北海域略有偏低,10~12月大部分海域水温偏低;3、海表温度梯度与常年相比变化不大,仅在冬季时,黄海暖流的暖水舌前锋较常年的平均状态略有偏北;4、研究海域在5~6月增温最快,温度上升迅速,是引发赤潮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黄海 海表温度 海表温度异常 海表温度梯度
下载PDF
关于中国、日本和韩国东黄海渔业资源变化趋势的探讨 被引量:1
12
作者 郑元甲 《现代渔业信息》 1995年第11期12-15,共4页
东黄海渔业资源变动趋势,一直引起国内外有关资源专家们的兴趣和重视。日本长崎县于1995年3月15日邀请日本、中国和韩国研究东黄海渔业资源专家着重探讨东黄海渔业资源变动趋势的机理。
关键词 中国 日本 韩国 东黄海 渔业资源
下载PDF
应用年龄结构产量模型评估东黄海带鱼资源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发凯 田中荣次 +1 位作者 岩田繁英 俞存根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2期91-98,共8页
根据日本水产厅1981年到2009年间的日本海·东海带鱼系群渔获量和单位努力量渔获量(CPUE)数据,对东黄海海域带鱼资源进行了评估。本文主要利用年龄结构产量模型(Age-structured production model,ASPM)评估了该海域带鱼系群的... 根据日本水产厅1981年到2009年间的日本海·东海带鱼系群渔获量和单位努力量渔获量(CPUE)数据,对东黄海海域带鱼资源进行了评估。本文主要利用年龄结构产量模型(Age-structured production model,ASPM)评估了该海域带鱼系群的资源尾数和生物量,描述了带鱼资源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该海域带鱼系群的资源尾数持续下降,从1981年的1.7×10~7尾降至2009年的0.8×10~7尾。至于年龄组成,4到8龄的资源尾数急剧下降,从1997年开始几乎没有高年龄组资源。从1981年到1985年,种群生物量急剧减少,从7×10~4 t降至不足3×10~4 t。从2003年开始,种群生物量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低于1981年的10%.参数敏感性测试表明,相较于其他参数,陡度系数h和自然死亡系数M对模型的影响较大。当M的值越小时,评估的资源尾数越小;当h的值越大时,资源尾数下降的速率越慢,即补充的速率越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鱼 资源评估 年龄结构产量模型 东黄海
下载PDF
东黄海区鳀鱼资源变动及渔业管理 被引量:12
14
作者 唐明芝 连大军 +1 位作者 卢岩 尹希万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4-45,共2页
关键词 Ti鱼 资源变动 渔业管理 东黄海
下载PDF
东黄海鱿鱼生物学特性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葛允聪 蒋绍义 邱盛尧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102-106,共5页
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Steenstrup 1880)原名太平洋斯氏柔鱼,以下简称鱿鱼,是珍贵的海产品之一。历年来,在东黄海的底拖网、流网和围网渔获物中经常出现鱿鱼,由于50~70年代渔业资源较好,未引起人们的重视。80年代以来我国... 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Steenstrup 1880)原名太平洋斯氏柔鱼,以下简称鱿鱼,是珍贵的海产品之一。历年来,在东黄海的底拖网、流网和围网渔获物中经常出现鱿鱼,由于50~70年代渔业资源较好,未引起人们的重视。80年代以来我国的渔业资源出现严重衰退现象,随着我国《渔业法》的颁布实施,禁渔线和禁渔期的划定,传统的底拖网渔场上每年第三季度几乎到了无鱼可捕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鱿鱼 生物学特性 东黄海
下载PDF
东黄海区鳀鱼资源变动及渔业管理 被引量:2
16
作者 慕康庆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30-31,共2页
关键词 东黄海 鳀鱼资源 渔业管理 资源开发
下载PDF
东黄海区鳀鱼资源变动及渔业管理 被引量:1
17
作者 唐明芝 连大军 卢岩 《中国水产》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66-67,共2页
关键词 东黄海 TI鱼资源 资源波动 渔业管理
下载PDF
广东黄海林(先胜)黑龙江陶汉明
18
作者 宋国强 《棋艺(象棋)》 2007年第3期15-16,共2页
经过四天七轮的激烈争夺,备受关注的第3届"波尔轴承杯"象棋公开赛于2006年12月20日下午在浙江慈溪市收盘。来自北京的象棋大师蒋川一路过关斩将,决赛中加赛快棋击败江苏特级大师王斌夺得冠军,王斌获得亚军,王跃飞、陶汉明分... 经过四天七轮的激烈争夺,备受关注的第3届"波尔轴承杯"象棋公开赛于2006年12月20日下午在浙江慈溪市收盘。来自北京的象棋大师蒋川一路过关斩将,决赛中加赛快棋击败江苏特级大师王斌夺得冠军,王斌获得亚军,王跃飞、陶汉明分别获得三四名。前四名分别获得由宁波波尔轴承有限公司提供的15000元、8000元、4000元和3000元奖金。本次比赛五至八名(名次不区分)获得者是张江、赵鑫鑫、苗永鹏、于幼华。现选评5盘精彩对局,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方 红方 东黄海 黑龙江 波尔 先胜 象棋 轴承杯 获得者 特级大师
下载PDF
丹东黄海引进MAN低地板城市客车及BRT技术
19
作者 王瑞武 《人民公交》 2006年第2期13-13,共1页
关键词 城市客车 低地板客车 东黄海 引进 大中型客车 技术 商用车辆 客车底盘 汽车集团 大容量
下载PDF
丹东黄海,经典公交车产品激情演绎
20
作者 王瑞武 《人民公交》 2008年第3期8-9,共2页
以生产大中型公交客车而闻名业内的丹东黄海,2007年实现销售大中型公交客车3294辆,已连续4年位列全国各厂家之首。
关键词 公交客车 东黄海 公交车 柴油发动机 客车技术 人性化 城市客车 低地板 悬挂系统 排放标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