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理论框架与现实追求 |
郑杭生
童潇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9
|
|
2
|
论“差序格局”对中国社会学理论的贡献 |
夏玉珍
刘小峰
|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4
|
|
3
|
近代留美生与中国社会学社 |
陈新华
|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3
|
|
4
|
新时代中国社会学学科自信的使命担当 |
苑仲达
|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2
|
|
5
|
“中国故事”期待学术话语支撑--以中国社会学为例 |
郑杭生
黄家亮
|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
2012 |
25
|
|
6
|
见证中国社会学重建30年——苏国勋研究员访谈录 |
苏国勋
熊春文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0 |
13
|
|
7
|
中国社会学百年轨迹 |
郑杭生
|
《东南学术》
CSSCI
|
1999 |
32
|
|
8
|
中国社会学崛起的历史基础 |
景天魁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7 |
17
|
|
9
|
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与当代中国社会学再研究 |
郑杭生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7
|
|
10
|
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三篇)——郑杭生与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 |
陆益龙
|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8
|
|
11
|
何为“社会学理论”与“社会学理论”为何——兼论中国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反思 |
文军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2
|
|
12
|
时空转换与中国社会学的问题意识——以城镇化问题为例 |
景天魁
|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0
|
|
13
|
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建设的历史路径 |
景天魁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9 |
9
|
|
14
|
社区调查与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纪念费孝通教授逝世7周年 |
马戎
|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1
|
|
15
|
“理论自觉”与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以郑杭生及其社会运行学派为例 |
奂平清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8
|
|
16
|
中国社会学的双重发端 |
刘少杰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8
|
|
17
|
中国社会学研究概况(2005-2006)——基于CSSCI数据的一种分析 |
周晓虹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8
|
|
18
|
中国社会学的价值追求与理论视野 |
刘少杰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6
|
|
19
|
共识、分歧与趋势: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三十年 |
陈劲松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5
|
|
20
|
留美生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学 |
陈新华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