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研究相邻海上风电场间的尾流与功率干扰特性,基于耦合风电场参数化的中尺度天气研究与预报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以北海海域某两相邻理想海上风电场为研究对象展开数值模拟,量化分析了在不同相邻场间距或下游...为研究相邻海上风电场间的尾流与功率干扰特性,基于耦合风电场参数化的中尺度天气研究与预报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以北海海域某两相邻理想海上风电场为研究对象展开数值模拟,量化分析了在不同相邻场间距或下游风电场单机容量设置下的海上风电场尾流效应与功率输出特性。研究发现:当场间距从20D时增至40D时,上游场尾流引起的下游场最大风速亏损由3.5m/s降至2.5m/s,整场功率输出提升21.91%,最大单机功率亏损率由30.03%降至16.78%,场间距的增大有利于上游场尾流内的风速恢复、下游场速度亏损的减缓与整场功率提升。下游场单机容量从3.6MW增至4.5MW时,下游整场功率提升7.96%,最大风速亏损为2.2m/s,;下游场单机容量增至6.0MW,下游整场功率提升14.19%,最大风速亏损增至3.9m/s,相邻游风电场机型配置的阶梯式布局,有利于提升风电场发电量,提高风资源利用率。展开更多
利用地面常规气象观测、FY-2E卫星TBB、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以及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3年5月8日发生在华南的一次暖区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1)该过程发生在出海变性高压脊后部,较强的超低空东...利用地面常规气象观测、FY-2E卫星TBB、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以及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3年5月8日发生在华南的一次暖区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1)该过程发生在出海变性高压脊后部,较强的超低空东南急流遇到喇叭口地形作用形成地面辐合线产生辐合抬升是此次暴雨的启动机制;该过程未受冷空气影响,属于华南回流型暖区暴雨过程。(2)4个β中尺度对流系统(MCS)连续生成、东移发展是造成本次暴雨过程的直接原因,其中,第一个MCS持续时间最长达6 h,先前MCS消亡的同时在其西南侧又新生MCS,造成多个对流系统经过同一地区形成类似的"列车效应"。(3)不同于以往华南暖区暴雨个例水汽集中在850 h Pa或925 h Pa,此个例水汽主要来源于950 h Pa超低空东南急流,该急流使低层能量得以维持;中层小股干冷空气侵入为MCS发展和维持提供了有利条件;垂直螺旋度反映了深厚涡度柱与强烈上升运动的耦合,为暴雨发生提供了动力机制。(4)分析区域自动站风场资料可知,阳江-恩平一带夜间增强的东南风在有利地形下与陆地静风或东北风形成中尺度辐合线,使移入的小尺度对流云团加强并形成MCS,而MCS后侧出流与来自海洋上的东南气流形成新的中尺度辐合线又触发新的MCS,其后向传播特征明显。展开更多
文摘为研究相邻海上风电场间的尾流与功率干扰特性,基于耦合风电场参数化的中尺度天气研究与预报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以北海海域某两相邻理想海上风电场为研究对象展开数值模拟,量化分析了在不同相邻场间距或下游风电场单机容量设置下的海上风电场尾流效应与功率输出特性。研究发现:当场间距从20D时增至40D时,上游场尾流引起的下游场最大风速亏损由3.5m/s降至2.5m/s,整场功率输出提升21.91%,最大单机功率亏损率由30.03%降至16.78%,场间距的增大有利于上游场尾流内的风速恢复、下游场速度亏损的减缓与整场功率提升。下游场单机容量从3.6MW增至4.5MW时,下游整场功率提升7.96%,最大风速亏损为2.2m/s,;下游场单机容量增至6.0MW,下游整场功率提升14.19%,最大风速亏损增至3.9m/s,相邻游风电场机型配置的阶梯式布局,有利于提升风电场发电量,提高风资源利用率。
文摘利用地面常规气象观测、FY-2E卫星TBB、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以及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3年5月8日发生在华南的一次暖区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1)该过程发生在出海变性高压脊后部,较强的超低空东南急流遇到喇叭口地形作用形成地面辐合线产生辐合抬升是此次暴雨的启动机制;该过程未受冷空气影响,属于华南回流型暖区暴雨过程。(2)4个β中尺度对流系统(MCS)连续生成、东移发展是造成本次暴雨过程的直接原因,其中,第一个MCS持续时间最长达6 h,先前MCS消亡的同时在其西南侧又新生MCS,造成多个对流系统经过同一地区形成类似的"列车效应"。(3)不同于以往华南暖区暴雨个例水汽集中在850 h Pa或925 h Pa,此个例水汽主要来源于950 h Pa超低空东南急流,该急流使低层能量得以维持;中层小股干冷空气侵入为MCS发展和维持提供了有利条件;垂直螺旋度反映了深厚涡度柱与强烈上升运动的耦合,为暴雨发生提供了动力机制。(4)分析区域自动站风场资料可知,阳江-恩平一带夜间增强的东南风在有利地形下与陆地静风或东北风形成中尺度辐合线,使移入的小尺度对流云团加强并形成MCS,而MCS后侧出流与来自海洋上的东南气流形成新的中尺度辐合线又触发新的MCS,其后向传播特征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