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蓝型杂交油菜较常规油菜的产量优势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赵继献 胡权 戴祥来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探明甘蓝型杂交油菜较常规油菜的产量优势机理,为油菜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方法】利用2006—2019年度国家油菜区域试验数据资料,对杂交油菜与常规油菜的植株、品质性状及产量进行对比分析,并对杂交油菜与常规油菜的性状进... 【目的】探明甘蓝型杂交油菜较常规油菜的产量优势机理,为油菜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方法】利用2006—2019年度国家油菜区域试验数据资料,对杂交油菜与常规油菜的植株、品质性状及产量进行对比分析,并对杂交油菜与常规油菜的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明确影响油菜产量的主要性状因子。【结果】杂交油菜的最高产量为254.98 kg/667m^(2),平均产量169.31 kg/667m^(2);常规油菜的最高产量为204.28 kg/667m^(2),平均产量159.83 kg/667m^(2);杂交油菜较常规油菜平均产量提高5.93%。影响杂交油菜产量的主要因子是含油率、分枝部位、有效分枝数、角果密度、单株有效角、角粒数和千粒重;影响常规油菜产量的主要因子是含油率、分枝部位、有效分枝数、角果密度、角粒数和千粒重。【结论】杂交油菜在株高、有效分枝数、主花序长、主花序有效角、单株有效角、千粒重、单株产量较常规油菜显著增加,产量显著高于常规油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油菜 常规油菜 产量优势 植株性状 品质性状
下载PDF
从氮素营养的角度分析旱作水稻与花生间作系统的产量优势 被引量:30
2
作者 沈其荣 褚贵新 +2 位作者 曹金留 曹云 殷晓燕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177-1182,共6页
在网室条件下对旱作水稻与花生间作的产量效益进行了2年试验研究,从氮素营养的角度对其产量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稻/花生间作具有显著的产量优势,间作产量可以提高18%~41%(LER)。间作系统中起增产作用的主要作物是水稻,在水稻... 在网室条件下对旱作水稻与花生间作的产量效益进行了2年试验研究,从氮素营养的角度对其产量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稻/花生间作具有显著的产量优势,间作产量可以提高18%~41%(LER)。间作系统中起增产作用的主要作物是水稻,在水稻/花生为3:3和4:2的2种间作方式下,间作水稻分别比单作水稻产量提高58.9%和31.8%,间作对花生产量的影响不显著。水稻与花生间作可明显提高水稻叶片的含氮量,如在水稻单作、水稻/花生为3:3和4:2间作方式,水稻叶片的含氮量分别为21.2、24.9、22.8 g·kg-1,间作水稻含氮比单作水稻分别提高17.5%和7.5%,经方差分析,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花生间作后其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而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表现出间作条件下高于单作。间作减缓了土壤矿质氮下降的速度,提高了土壤的氮素可持续性利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 营养水平 角度分析 旱作水稻 花生 间作系统 产量优势
下载PDF
玉米-豆科作物带状间套作对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优势的影响 被引量:41
3
作者 杨欢 周颖 +6 位作者 陈平 杜青 郑本川 蒲甜 温晶 杨文钰 雍太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76-1487,共12页
为明确玉米大豆套作、玉米花生间作养分吸收利用对产量优势贡献的差异。本研究开展了2年大田试验,通过比较间套作与相应单作成熟期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和利用效率,综合分析了玉米大豆套作、玉米花生间作中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变化。... 为明确玉米大豆套作、玉米花生间作养分吸收利用对产量优势贡献的差异。本研究开展了2年大田试验,通过比较间套作与相应单作成熟期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和利用效率,综合分析了玉米大豆套作、玉米花生间作中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玉米大豆套作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LER)为1.16~1.72,具有套作产量优势,玉米花生间作LER为0.89~1.13,无明显间作产量优势。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中,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总量比相应单作提高32.60%~54.22%、27.35%~34.64%和17.74%~24.42%,氮素利用效率低于相应单作21.99%~42.07%。氮、磷、钾吸收效率对LER的贡献分别为0.34~0.62、0.31~0.46和0.22~0.32,利用效率的贡献分别为–0.11~–0.35、–0.03~–0.31和–0.11~0.22。玉米花生间作体系中,氮、磷、钾养分吸收总量分别高出相应单作–7.86%~31.58%、23.09%~46.52%和1.60%~55.48%,氮素利用效率高出相应单作7.55~26.60。氮、磷、钾吸收效率对LER的贡献分别为0~0.22、0.05~0.27和–0.11~0.32,利用效率的贡献分别为–0.25~0.19、–0.32~0.11和–0.47~0.32。因此,玉米大豆套作优势在营养方面的基础主要来自于相对于单作养分吸收总量的增加,而玉米花生间作无明显间作优势主要因为养分吸收对产量优势的贡献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套作 玉米花生间作 养分吸收量 养分利用效率 产量优势
下载PDF
砂地小麦套作花生的产量优势及其与养分利用效率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秋杰 寇长林 +2 位作者 王永歧 王兴仁 张福锁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70-75,共6页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砂区小麦套作花生、小麦和花生接续种植两种种植方式的产量及施肥效应。结果表明小麦套作花生相对于二作物接续种植有明显的产量优势。4年平均增产分别为27.7%和14.3%,在不施化肥时,这种效应更为明显,但其与...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砂区小麦套作花生、小麦和花生接续种植两种种植方式的产量及施肥效应。结果表明小麦套作花生相对于二作物接续种植有明显的产量优势。4年平均增产分别为27.7%和14.3%,在不施化肥时,这种效应更为明显,但其与施用化肥的增产效应相比甚小。两种方式下,单施或配合施用氮磷化肥均有显著的增产效果,通过改良稳定性分析,以氮磷配合处理产量稳定性最高。合理配合施用氮、磷化肥(N12P12)使小麦套作花生方式下磷对氮的吸收及其利用效率和氮对磷的吸收及利用效率提高,是小麦套作花生较二作物接续种植持续增产的主要原因。但应注意的是随着小麦套作花生复种年限的增加,花生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轮作周期以4年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作 养分利用效率 产量优势 小麦 花生
下载PDF
云南省不同试验区小麦蚕豆间作的产量优势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15
5
作者 姜卉 赵平 +2 位作者 汤利 郑毅 肖靖秀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46-652,共7页
小麦蚕豆间作是云南省主要间作种植模式之一,具有提高产量,减少病虫害,提高养分、水分和光能利用效率等优势。本文基于2001—2010年本间套作课题小组40余组田间试验研究结果,对小麦蚕豆间作体系在云南陆良、玉溪、石林和昆明4个试验区... 小麦蚕豆间作是云南省主要间作种植模式之一,具有提高产量,减少病虫害,提高养分、水分和光能利用效率等优势。本文基于2001—2010年本间套作课题小组40余组田间试验研究结果,对小麦蚕豆间作体系在云南陆良、玉溪、石林和昆明4个试验区的产量优势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小麦蚕豆间作具有明显的增产优势。间作小麦比单作小麦平均增产13.24%,间作蚕豆比单作蚕豆平均增产14.80%,土地当量比(LER)平均值为1.14。但不同试验区的间作产量效应差异较大,其中玉溪、陆良和昆明试验区间作产量优势较大,LER分别为1.21,1.14和1.14。玉溪试验区间作产量优势主要来自于蚕豆,而其他试验区间作产量优势主要来自于小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蚕豆间作 产量优势 土地当量比 产量竞争能力
下载PDF
江苏省杂交晚粳稻产量优势分析及育种策略 被引量:8
6
作者 林添资 刁立平 +6 位作者 景德道 盛生兰 胡春明 张继本 钱华飞 龚红兵 周义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6期3945-3946,共2页
通过江苏省杂交晚粳与常规晚粳4轮(年)区域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研究了穗粒结构和产量形成特点。结果表明:杂交晚粳稻相对于常规晚粳稻,每穗实粒数、株高和生育期都有竞争优势,千粒重和结实率不存在差异,但有效穗明显低于常规晚粳。相关... 通过江苏省杂交晚粳与常规晚粳4轮(年)区域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研究了穗粒结构和产量形成特点。结果表明:杂交晚粳稻相对于常规晚粳稻,每穗实粒数、株高和生育期都有竞争优势,千粒重和结实率不存在差异,但有效穗明显低于常规晚粳。相关分析表明,杂交晚粳产量与分蘖率、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呈0.01水平显著正相关,与株高、穗数呈0.05水平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晚粳 产量优势 育种策略
下载PDF
表型轮回选择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累加陆地棉产量优势相关基因 被引量:6
7
作者 金骏培 张天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46-453,共8页
为创造优良杂交种的亲本和优良杂交种,以湘杂棉 2 号、皖杂 40、中棉所 28 等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杂交组合的亲本为材料创建产量优势相关基因累加的轮回选择群体,并经过了两轮选择。结果表明,在单株水平和组合水平上,相同性状的表现完全... 为创造优良杂交种的亲本和优良杂交种,以湘杂棉 2 号、皖杂 40、中棉所 28 等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杂交组合的亲本为材料创建产量优势相关基因累加的轮回选择群体,并经过了两轮选择。结果表明,在单株水平和组合水平上,相同性状的表现完全一致,两试验点各群体的表现也完全一致。各群体间纵向(同一亲本来源的不同级群体)比较,从平均数看,两轮选择使得包括皮棉产量、籽棉产量和结铃数等性状群体间表现显著提高;从变异度看,所考察的性状在各群体中,总体上未因轮回选择而使遗传变异系数下降太快,遗传方差差异不显著。对本实验室筛选出的 4 个产量性状 SSR 分子标记进行辅助选择的结果表明,用 S1495210(与一衣分 QTL 紧密连锁)、S167255(与一衣分 QTL 连锁)、S3994100(与一籽指性状 QTL 连锁)和 S3452180(与皮棉产量和衣分 2 个产量性状 QTL 关联)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效果显著。同时应用 2个标记进行衣分辅助选择时,比单用其中一个标记效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衣分 轮回选择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QTL 产量性状 产量优势 群体 相关基因 表型 单用
下载PDF
黄瓜亲本遗传距离与F_1产量优势相关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高洪斌 司龙亭 +2 位作者 宋铁峰 魏毓棠 郭晓雷 《辽宁农业科学》 2002年第3期9-12,共4页
报道了黄瓜亲本遗传距离 (D2 )与杂种产量优势的相关系数。研究结果表明 ,在D2 <1 0时 ,超中优势(H1)和离中优势 (H2 )与D2 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 .5 762 和 0 .41 5 8 ,D2 >1 0时 ,相关系数为 0 .0 469和-0 .5 1 0 8,即在一定... 报道了黄瓜亲本遗传距离 (D2 )与杂种产量优势的相关系数。研究结果表明 ,在D2 <1 0时 ,超中优势(H1)和离中优势 (H2 )与D2 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 .5 762 和 0 .41 5 8 ,D2 >1 0时 ,相关系数为 0 .0 469和-0 .5 1 0 8,即在一定范围内 ,杂种优势随亲本遗传距离的增大而增强 ;试验根据双亲遗传距离大小选配亲本 ,预测杂种产量优势的准确率达到 75 % (H1)和 78.6% (H2 ) ;与配合力预测方法相比较 ,依据配合力选配的组合有 84.6%在遗传距离预测范围内。认为遗传距离可以作为黄瓜优势育种中亲本选配的依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本 产量优势 黄瓜 遗传距离 杂种优势 相关关系 杂种一代
下载PDF
中熟类型甬优籼粳杂交稻组合产量优势形成及其形态生理特征 被引量:7
9
作者 李晓芸 孟天瑶 戴其根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16,共7页
以中熟类型甬优籼粳杂交稻组合甬优2640、甬优1640为材料,常规粳稻镇稻11、武运粳30和杂交籼稻丰两优香1号、新两优6380为对照,比较各类型品种在干物质积累、穗部特征、叶片形态及茎秆特性上的差异。结果表明,甬优籼粳杂交稻两年平均产... 以中熟类型甬优籼粳杂交稻组合甬优2640、甬优1640为材料,常规粳稻镇稻11、武运粳30和杂交籼稻丰两优香1号、新两优6380为对照,比较各类型品种在干物质积累、穗部特征、叶片形态及茎秆特性上的差异。结果表明,甬优籼粳杂交稻两年平均产量为11.3 t/hm^2(11.1、11.4 t/hm^2),较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分别高6.6%和13.0%;产量构成上,甬优籼粳杂交稻的每穗粒数和群体颖花量显著高于对照,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低于对照;甬优籼粳杂交稻抽穗期、成熟期的干物质量及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依次为13.4 t/hm2、21.6 t/hm^2、6.9 t/hm^2,均显著高于对照;穗部特征上,甬优籼粳杂交稻的单穗质量和着粒密度高于对照,穗长略低于杂交籼稻,近80%的籽粒集中于中上部,而常规粳稻75%的籽粒集中于中下部,杂交籼稻籽粒分布相对匀称;甬优籼粳杂交稻上3叶的叶宽和卷曲率高于对照,叶长和叶基角处于对照之间(以杂交籼稻最大),披垂度最低,上部1、3叶差异显著;株高、穗高、秆长及穗下节间占秆长的比例以杂交籼稻>甬优籼粳杂交稻>常规粳稻;成熟期单茎茎干质量、单茎鞘干质量及基部节间单位长度干质量以甬优籼粳杂交稻最高。中熟类型甬优籼粳杂交稻组合产量优势特征为足穗基础上,主攻大穗,并保持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形态生理特征表现为籽粒集中于中上部,上3叶大小适宜,叶片内卷且直立,株高及穗下节间占秆长的比例适中,成熟期茎秆充实度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杂交稻 中熟 产量优势 干物质积累 穗部特征 叶片形态 茎秆特性
下载PDF
钵苗机插水稻产量优势及其高产群体形成机制研究(摘要)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雅杰 张洪程 +5 位作者 邢志鹏 龚金龙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中国稻米》 2013年第4期142-142,共1页
水稻机械化移栽是我国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钵苗机插水稻是采用新型插秧机将钵育壮秧按一定的行距和株距均匀地、无植伤地移植于大田的一种机插方式。与常规盘育毯状小苗机插水稻(毯苗机插水稻)相比,钵苗机插水稻具有秧苗素质... 水稻机械化移栽是我国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钵苗机插水稻是采用新型插秧机将钵育壮秧按一定的行距和株距均匀地、无植伤地移植于大田的一种机插方式。与常规盘育毯状小苗机插水稻(毯苗机插水稻)相比,钵苗机插水稻具有秧苗素质高、无植伤、无缓苗期、分蘖早生快发等诸多优势,然而钵苗机插水稻产量优势如何形成以及群体动态特征尚未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插水稻 产量优势 钵苗 摘要 机制 体形 农业现代化 机械化移栽
下载PDF
杂交水稻产量优势稳中求高的育种策略 被引量:1
11
作者 叶润生 何国亮 雷捷成 《福建稻麦科技》 1998年第2期8-11,共4页
对杂交水稻威优64和汕优63十年联合区域试验资料统计分析表明:威优64作早稻区试产量变幅6180~6900kg/hm2,平均6456kg/hm2,变异系数1.16%;作中稻区试6645~7815kg/hm2,变异系数2.08%。汕优63作晚稻区试5759~6525kg/hm2,... 对杂交水稻威优64和汕优63十年联合区域试验资料统计分析表明:威优64作早稻区试产量变幅6180~6900kg/hm2,平均6456kg/hm2,变异系数1.16%;作中稻区试6645~7815kg/hm2,变异系数2.08%。汕优63作晚稻区试5759~6525kg/hm2,平均6215kg/hm2,变异系数1.43%;中稻区试7728~8759kg/hm2,平均8304kg/hm2,变异系数1.73%。两个组合产量较为稳定,未显优势退化现象。今后杂交水稻育种的策略应是稳中求高。首先通过更新不育系和恢复系,选配新组合;其次调整生育期;再次改善栽培技术,以求杂交水稻产量上新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产量优势 稳定性 育种 水稻
下载PDF
小麦F_1代的产量优势及相关性分析
12
作者 周芳菊 陈桥生 +3 位作者 张晓波 张道荣 汤清益 王志顺 《农技服务》 2009年第10期9-10,共2页
通过对106个杂交组合中21个超标优势组合F1代产量性状及相关性分析,发现各超标优势组合的产量三因素均具较高水平。其中,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通径系数为0.8536;穗粒数次之,通径系数为0.4355;千粒重贡献较小,通径系数仅为0.2492。... 通过对106个杂交组合中21个超标优势组合F1代产量性状及相关性分析,发现各超标优势组合的产量三因素均具较高水平。其中,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通径系数为0.8536;穗粒数次之,通径系数为0.4355;千粒重贡献较小,通径系数仅为0.2492。由此表明,湖北麦区生态条件下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的选配应在有效穗数和穗粒数两因子上有所侧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小麦 产量优势 产量因素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基于LCA的不同间作体系产量优势及温室效应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耿川雄 任家兵 +3 位作者 马心灵 龙光强 鲁耀 汤利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9-167,共9页
为了探究间作体系对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效应和产量优势的影响,本文选用小麦/蚕豆和玉米/马铃薯间作种植体系,通过为期2年的田间小区试验,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LCA),以小麦/蚕豆间作和小麦单作、玉米/马铃薯间作和玉米单作为研究对象,以生产... 为了探究间作体系对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效应和产量优势的影响,本文选用小麦/蚕豆和玉米/马铃薯间作种植体系,通过为期2年的田间小区试验,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LCA),以小麦/蚕豆间作和小麦单作、玉米/马铃薯间作和玉米单作为研究对象,以生产1000 kg作物为评价的功能单元,建立农资系统和农作系统生命周期资源消耗以及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研究了不同种植体系的作物产量、全球增温潜势和能源消耗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单作小麦相比,间作小麦两年的产量分别增加18.04%和39.94%;与单作玉米相比,间作玉米的产量分别增加2.65%和23.16%;小麦/蚕豆间作系统两年平均增幅高于玉米/马铃薯间作系统。小麦/蚕豆间作的土地当量比两年均大于1,玉米/马铃薯间作的土地当量比仅有1年大于1。与单作小麦相比,两年间作小麦的全球变暖潜值分别降低15.28%和28.53%,能源消耗分别减少15.29%和28.53%;与单作玉米相比,间作玉米的全球变暖潜值分别降低2.61%和19.05%,能源消耗分别减少2.61%和18.83%。小麦/蚕豆间作的间作产量优势优于玉米/马铃薯,但玉米/马铃薯间作的增温潜势低于小麦/蚕豆间作。合理间作具有显著增产效应,同时可以降低温室效应以及能源消耗,以更低环境代价获得作物高产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生命周期评价法(LCA) 温室效应 玉米/马铃薯 小麦/蚕豆 产量优势
下载PDF
作物间混作产量优势评价方法的探讨
14
作者 季良 《作物研究》 1994年第4期34-37,共4页
本文从相对产量、绝对产量和双变量分析三个方面论述了各种间混作产量优势评价的方法,指出了每种方法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组合形成了一种较为全面的综合分析方法,从而使间混作产量优势的评价方法得到改进和提高,进而为间作试... 本文从相对产量、绝对产量和双变量分析三个方面论述了各种间混作产量优势评价的方法,指出了每种方法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组合形成了一种较为全面的综合分析方法,从而使间混作产量优势的评价方法得到改进和提高,进而为间作试验研究的深入进行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混作 产量优势 作物 评价
下载PDF
CHA杂种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优势特性形成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沈建良 梁振兴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6期559-566,共8页
以 CHA杂种及其亲本为材料,探讨了 CHA杂种小麦产量优势形成过程的生长发育特点以及不同组合优势性状及其大小,从不同角度阐述了 CHA杂种小麦产量优势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 杂种小麦 生长发育 产量优势 CHA化学杂交制种体系 产量构成因素
下载PDF
CHA杂种小麦产量优势形成原因探讨 被引量:1
16
作者 沈建良 梁振兴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85-289,共5页
本文参阅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综合概述了影响CHA杂种小麦产量优势形成的诸多因素,其中包括杂种小麦自身生育特点和栽培环境,同时,还从更深层次阐明了杂种产量优势形成的生理生化基础,以期为栽培上提出关键性的技术措施,使CH... 本文参阅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综合概述了影响CHA杂种小麦产量优势形成的诸多因素,其中包括杂种小麦自身生育特点和栽培环境,同时,还从更深层次阐明了杂种产量优势形成的生理生化基础,以期为栽培上提出关键性的技术措施,使CHA杂种小麦的产量优势得到充分地发挥以及强优势组合选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杂种小麦 产量优势 生育特点 栽培环境
下载PDF
川南浅丘区双晚汕优63、D优63的产量优势和栽培要点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建忠 阴燕 周亚东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10-13,共4页
四川省自70年代末推广杂交晚籼及配套栽培技术后,双季晚稻产量有较大增长,晚稻亩产现已达300公斤,双季亩产700~800多公斤。1984年前的主要当家组合是汕优2号。1984年引进新组合汕优63、筛选了D优63,表现... 四川省自70年代末推广杂交晚籼及配套栽培技术后,双季晚稻产量有较大增长,晚稻亩产现已达300公斤,双季亩产700~800多公斤。1984年前的主要当家组合是汕优2号。1984年引进新组合汕优63、筛选了D优63,表现抗病、高产、米质好,生育期与汕优2号相近。1986年泸州市合江县化育乡示范双晚汕优63、D优63共1582亩,亩产达416.3公斤;1987年沙县种植双晚汕优63、D优63共32万亩,亩产383公斤。在川南用汕优63、D优63与早杂威优49配套,可充分利用当地温光条件,实现双杂高产。汕优63、D优63作双晚的栽培要点是:适期播种、保证安全齐穗,麦壳育秧,小苗寄插;合理密植与施肥,加强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汕优63 亩产 栽培要点 高产 川南 产量优势 适期播种 泸县 泸州市 四川省
下载PDF
R470系列杂交稻新组合生育特性及产量优势比较
18
作者 章兴发 施翔 程建峰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第22期14-16,共3页
以4个超高产杂交中稻新组合及其亲本恢复系R470为材料,比较了各组合生育期、株高、分蘖特性和穗部性状的差异,以及产量的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各组合的性状间均存在一定差异,用恢复系R470配置的不同组合,在分蘖特性、成穗率、穗粒结... 以4个超高产杂交中稻新组合及其亲本恢复系R470为材料,比较了各组合生育期、株高、分蘖特性和穗部性状的差异,以及产量的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各组合的性状间均存在一定差异,用恢复系R470配置的不同组合,在分蘖特性、成穗率、穗粒结构和产量上的优势不同,荣优470的竞争优势明显,其次为天优470和G优470;超亲优势除荣优470外,其他2个组合与亲本R470的差异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470 杂交水稻 生育特性 产量优势
下载PDF
拳头产品:化产量优势为创汇优势——关于我省芦笋生产经营问题的思考
19
作者 高仕廉 张源潮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1989年第10期62-63,共2页
芦笋是我省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之一,1987年全省芦笋罐头出口量已超过5000吨,创汇800多万美元,还有部份通过广东出口。从全国来看,我省芦笋的生产量有明显的优势,1988年种植面积8万亩,占全国芦笋种植面积的十分之一以上,出口量占全国的1/... 芦笋是我省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之一,1987年全省芦笋罐头出口量已超过5000吨,创汇800多万美元,还有部份通过广东出口。从全国来看,我省芦笋的生产量有明显的优势,1988年种植面积8万亩,占全国芦笋种植面积的十分之一以上,出口量占全国的1/2。从发展趋势看,势头良好,芦笋种植已由沿海向内地发展,全省九个地市10多个县均有种植。但是,我们应当认识到,我省芦笋的生产潜力还有待大力挖掘,产量优势也并不等于创汇优势,就目前而言,尚存许多制约因素。1、渠道不畅,引起产品积压。一方面出口管理体制还不尽完善,另一方面港口运力不足。使得出口渠道不够畅通,漳州市就曾积压了4000多万元产值的芦笋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笋罐头 种植面积 绿芦笋 发展趋势 漳州市 产量优势 商品价值 经营问题 质量问题 肥料
下载PDF
抗虫杂交棉慈抗杂3号高产田产量优势分析
20
作者 金珠群 曹光弟 +5 位作者 黄一青 许林英 姜海燕 严培鸿 茅扬昌 张建春 《江西棉花》 2005年第1期29-31,共3页
关键词 抗虫杂交棉 高产 转基因抗虫棉 棉花 产量优势 优质 用药成本 农学会 农业厅 种植面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