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6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告中的人与物:庄子“物我合一”思想的现代诠释
1
作者 柴宏艳 李智微 《新闻知识》 2024年第4期56-62,95,共8页
广告作为消费社会中的重要媒介,构建了人与物之间的认知链接。无论“物本”为导向还是“人本”为导向的广告,其本质都是对人与物关系的探讨。而庄子的“物我合一”思想,与广告追求的理想化的物与人的关系不谋而合。文章通过阐述人与物... 广告作为消费社会中的重要媒介,构建了人与物之间的认知链接。无论“物本”为导向还是“人本”为导向的广告,其本质都是对人与物关系的探讨。而庄子的“物我合一”思想,与广告追求的理想化的物与人的关系不谋而合。文章通过阐述人与物关系的思想背景、广告中人与物关系的建构,指出在广告中实现“物我合一”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案例分析阐明如何在广告实践中正确运用“物我合一”思想,最终得出几点启示,以期为广告业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告 我合一 人与物
下载PDF
剩余价值哲学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解读——是“人与物的矛盾”还是“人与人的矛盾” 被引量:4
2
作者 郝晓光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0-33,共4页
自上世纪80年代起,笔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理论进行了长达30年的持续研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这一关键性命题和研究纲领,并逐步建立了剩余价值哲学本体论和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采用剩余价值哲学的基本概念... 自上世纪80年代起,笔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理论进行了长达30年的持续研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这一关键性命题和研究纲领,并逐步建立了剩余价值哲学本体论和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采用剩余价值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哲学方法对"社会基本矛盾"问题进行解读,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的极大丰富,社会基本矛盾从"人与物的矛盾"向"人与人的矛盾"发展和转变的必然逻辑,以及"人民内部矛盾"与"人性矛盾"的本质区别和理论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基本矛盾 人与物的矛盾 人与人的矛盾 人性矛盾
下载PDF
《健忘村》:一场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物现实空间的哲思实验 被引量:1
3
作者 郭艳红 邹德文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46-48,共3页
《健忘村》是一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风格化喜剧片。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这部影片其实就是一种逻辑断裂式忘忧的一种“健忘”式的影视化解释,同时,亦是对现实世界中的“健忘”的一种反讽化解构。这部影片以荒诞式的造梦技法,以... 《健忘村》是一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风格化喜剧片。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这部影片其实就是一种逻辑断裂式忘忧的一种“健忘”式的影视化解释,同时,亦是对现实世界中的“健忘”的一种反讽化解构。这部影片以荒诞式的造梦技法,以形形色色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健忘 现实空间 人与物 实验 哲思 现实世界 喜剧片
下载PDF
“人格”与身体之谜——评埃斯波西托《人与物:从身体的视点出发》 被引量:3
4
作者 樊熙奇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20年第1期100-108,共9页
意大利哲学家罗伯托·埃斯波西托(Roberto Esposito)是承袭自福柯转至以阿甘本、内格里为代表的意大利生命政治(biopolitics)理论思潮中又一员"悍将"。与两位"前辈"略显不同的是,他的理论着重点在于将生命政治... 意大利哲学家罗伯托·埃斯波西托(Roberto Esposito)是承袭自福柯转至以阿甘本、内格里为代表的意大利生命政治(biopolitics)理论思潮中又一员"悍将"。与两位"前辈"略显不同的是,他的理论着重点在于将生命政治理论与传统法学理论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物:从身体的视点出发》 人与物 罗马法
下载PDF
人与物的纠缠——论电影《小时代》的都市人生 被引量:1
5
作者 潘文峰 《创作与评论》 CSSCI 2013年第16期77-79,共3页
《小时代》无疑是今夏最受瞩目的影片之一,既叫座也叫骂。自上映以来,争议声就一直此起彼伏。批评的声音大都认同这样的观点:电影虽属于消费、娱乐与休闲,但多少也应该给人的灵魂一点触及,引导甚至启蒙,但导演郭敬明完全遗忘了电... 《小时代》无疑是今夏最受瞩目的影片之一,既叫座也叫骂。自上映以来,争议声就一直此起彼伏。批评的声音大都认同这样的观点:电影虽属于消费、娱乐与休闲,但多少也应该给人的灵魂一点触及,引导甚至启蒙,但导演郭敬明完全遗忘了电影的这一种“开通民智”的作用和目的;俐、时代》所占展现的除了“物质,还是物质”,从头到尾都在宣扬拜金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 人与物 人生 都市 拜金主义 郭敬明
下载PDF
人与物辩证统一下的两种制度范式的整合性研究
6
作者 耿刚德 钟春仿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5-28,共4页
在人与物辩证关系的系统分析视角上,对制度概念提出了新的诠释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找到了一种将西方新制度分析范式和马克思制度分析范式进行通约并整合的理论路径。这一研究拓展了制度分析的视野,实现了两种制度范式的融通与互补,延伸... 在人与物辩证关系的系统分析视角上,对制度概念提出了新的诠释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找到了一种将西方新制度分析范式和马克思制度分析范式进行通约并整合的理论路径。这一研究拓展了制度分析的视野,实现了两种制度范式的融通与互补,延伸了两种制度范式的理论解释力,对于理解我国经济发展取得成功和遭遇挑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物 两种制度范式 整合
下载PDF
工业设计中人与物之间关系的研究
7
作者 张锐 《设计》 2006年第6期51-53,共3页
工业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人与物的关系是绕不过的一个问题,是设计师必须着重研究的。本文提出了人与物之间关系的有效性与和谐性,并结合设计个案进行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 工业设计 人与物关系 有效性 和谐性
下载PDF
浅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8
作者 杨德祥 《人民论坛(中旬刊)》 2014年第11期185-187,共3页
人类社会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出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形上升发展趋势。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中,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也必然会呈现出较多差别。马克思指出,摆脱人对物的依赖关系必须要靠生产资料的重新分配来实现。马克思的终极目的是要实现人的解放... 人类社会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出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形上升发展趋势。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中,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也必然会呈现出较多差别。马克思指出,摆脱人对物的依赖关系必须要靠生产资料的重新分配来实现。马克思的终极目的是要实现人的解放,而不是人的束缚,因此任何制度的设计都应当考虑到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人与物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下载PDF
技术哲学视野中人与物居间关系的现代性危机诊断 被引量:1
9
作者 张郑波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9-57,共9页
'人'与'物'和谐共生,是维持生态平衡与社会稳定发展的规范性基础,随着工业革命、信息技术和神经科学等的迅猛发展,两者之间产生了诸多的现代性危机,包括人与物的对峙分裂、人与物的高度接合、人与物居间关系的价值迷失... '人'与'物'和谐共生,是维持生态平衡与社会稳定发展的规范性基础,随着工业革命、信息技术和神经科学等的迅猛发展,两者之间产生了诸多的现代性危机,包括人与物的对峙分裂、人与物的高度接合、人与物居间关系的价值迷失等,并将引发(或可能引发)生态失衡、道德沦丧、情感扭曲,甚至人类毁灭性的生存灾难。对此,寄希望于回到'未分裂的世界',开启人与物之间相互开放、彼此朗照和让渡融合的共生关系,才能从根本上化解'居间性'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哲学 人与物 居间关系 现代性危机 后人类
下载PDF
试论通讯、付款、人与物管理的信息化
10
作者 邬晓梅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2期138-141,共4页
本文对信息时代人类的通信、邮政业 ,货币交易方式 ,以及人和物管理的信息化的发展进行了研讨和展望。
关键词 通信 付款方式 人与物管理 信息化
下载PDF
人与物因素的沟通──评易健的《美学论纲》
11
作者 蒋振华 章甄绺 《云梦学刊》 1998年第1期74-76,共3页
关键词 对象化 人的本质力量 自然人化 人与物的关系 “自然的人化” 美学 马克思 实践活动 质形式 实践主体
下载PDF
浅谈人与物的关系——以人为本的政治经济学解析
12
作者 尹宗贻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306-307,共2页
马克思在其诸多的关于政治经济学的著作中都有过过对人与物关系的论述,他认为,人是主体,物事客体。物对人的统治是异化,这种现象存在于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前的所有的社会形态中,这时人被物奴役,极不自由。他主张在社会主义、共产主... 马克思在其诸多的关于政治经济学的著作中都有过过对人与物关系的论述,他认为,人是主体,物事客体。物对人的统治是异化,这种现象存在于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前的所有的社会形态中,这时人被物奴役,极不自由。他主张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阶段,人应该是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重新掌握对物的控制权,以人为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物 以人为本 政治经济学
下载PDF
日本社会人与物的变革
13
《中国图书评论》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83-83,共1页
本书以1945年为起点,从社会学研究的角度,以文化研究的手法,通过生动的事例揭示了日本社会“人与物”变革的内外在要素,阐释了日本的民族性格和一般民众的生活理念。日本民族文化是融合东西方文明而受益匪浅的成功范例。从吸纳先进... 本书以1945年为起点,从社会学研究的角度,以文化研究的手法,通过生动的事例揭示了日本社会“人与物”变革的内外在要素,阐释了日本的民族性格和一般民众的生活理念。日本民族文化是融合东西方文明而受益匪浅的成功范例。从吸纳先进的制度典章到时尚的衣食住行。日本历来被冠以“改良”、“现实”以及“拿来主义”等标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社会 人与物 变革 “拿来主义” 社会学研究 东西方文明 文化研究 生活理念
下载PDF
风雪中的融合——对《喜马拉雅》影片中的人与物的解读
14
作者 于晓陆 《青藏高原论坛》 2013年第4期57-61,共5页
《喜马拉雅》讲述的是一个藏族村民运盐换粮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喜马拉雅雪域高原深处的一个名为"多泊村"的村子。整个故事是以部落内部新旧头领更替矛盾为主线,通过塑造了一系列的人与物的形象,进一步挖掘了在这种头领更替习... 《喜马拉雅》讲述的是一个藏族村民运盐换粮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喜马拉雅雪域高原深处的一个名为"多泊村"的村子。整个故事是以部落内部新旧头领更替矛盾为主线,通过塑造了一系列的人与物的形象,进一步挖掘了在这种头领更替习俗背后所蕴涵的深层次的智慧观念。在整部影片的结尾,无论是新旧头领间的矛盾、父与子的矛盾、恋人之间的矛盾还是人与自然的冲突最终都被藏人那种处事豁达与包容一切的胸怀所消融,形成了一幅"风雪中的融合"的画卷。本文正是通过对影片中刻画的人与物符号的解读来揭示影片的深层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 融合 人与物 解读
下载PDF
人与物合,诗与史合--观陈钰枢老师《石灰吟》一课有感
15
作者 张鹏 《教育视界》 2022年第20期46-47,共2页
咏物诗重在以物喻人、托物言志。陈钰枢老师执教《石灰吟》一诗,注重对咏物诗文体特点的把握,通过将石灰的一生与诗人相对照,增进学生对咏物诗的理解。同时,通过适时引入的史料,帮助学生更为立体地了解诗人一生的行迹,解读“清白”的丰... 咏物诗重在以物喻人、托物言志。陈钰枢老师执教《石灰吟》一诗,注重对咏物诗文体特点的把握,通过将石灰的一生与诗人相对照,增进学生对咏物诗的理解。同时,通过适时引入的史料,帮助学生更为立体地了解诗人一生的行迹,解读“清白”的丰富内涵,品读诗人的高尚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吟》 诗教学 人与物 诗与史合
下载PDF
在物化横流中坚持人的品性——关于“人与物”的思考
16
作者 汪波 《作文成功之路》 2006年第Z1期25-27,共3页
关键词 人与物 人与人 思考 质文明 品性 横流 异化 现代文明 现代人
下载PDF
文学创作和人与物的对话
17
作者 霍红艳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1999年第2期15-17,共3页
关键词 文学创作 创作主体 人与物 “人”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安娜·卡列尼娜》 与物 审美客体 《天净沙·秋思》
下载PDF
探讨人与物的本质安全措施
18
作者 梅莉 杜晓林 +1 位作者 梅勇 梅林 《管理观察》 2010年第28期263-264,共2页
安全生产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做了重大贡献.在一段时间里采用什么模式做好企业、社会的安全生产和监管,巩固安全成果,把握好人与物的本质安全是的关键.
关键词 人与物 本质 安全措施
下载PDF
乘物以游心:在教育中重构人与物的关系
19
作者 俞晓婷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30,共8页
“人的世界”是由物构筑的相对稳定、可靠的世界,是与他人共在且有意义的世界,因而人与物之间有着丰富的精神关联。人与物的精神互动塑造、影响着人,是不可忽视的教育因子。教育正是在“物对人的限制”和“人在物中的自由”之间演进发... “人的世界”是由物构筑的相对稳定、可靠的世界,是与他人共在且有意义的世界,因而人与物之间有着丰富的精神关联。人与物的精神互动塑造、影响着人,是不可忽视的教育因子。教育正是在“物对人的限制”和“人在物中的自由”之间演进发展的。但现代社会人与物的关系走向异化,走向物质化,教育也推进着这种物质化的进程,因此教育需建构新的待物观,重构“人的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物的关系 人与物的异化 观教育
原文传递
从“人与物”说起——论冯至《伍子胥》与里尔克《布里格随笔》
20
作者 朱芮贤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6-116,共11页
冯至对里尔克诗文中的人与物关系进行了创造性接受和转化。分析冯至如何在自己的诗文中接受、化用里尔克所构建的人与物关系,以及如何从里尔克的“观看”方式中得到启发。进而以人与物关系为视点,对冯至的《伍子胥》与里尔克的《布里格... 冯至对里尔克诗文中的人与物关系进行了创造性接受和转化。分析冯至如何在自己的诗文中接受、化用里尔克所构建的人与物关系,以及如何从里尔克的“观看”方式中得到启发。进而以人与物关系为视点,对冯至的《伍子胥》与里尔克的《布里格随笔》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个人体悟作用下,该视点引导二人走向了不同的文学表现与主旨。借此,可以管窥冯至的心路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至 里尔克 人与物 《伍子胥》 《布里格随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