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14篇文章
< 1 2 19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葡萄酒中11种人工合成着色剂
1
作者 李广 李琪 +1 位作者 顾敏 张锋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46-250,共5页
为快速识别葡萄酒中是否添加人工合成着色剂并准确定量,该实验样品采用乙酸铵溶液稀释、8000 r/min离心后直接过滤法进行前处理,梯度洗脱、Zorbax SB-C_(18)柱分离、多波长检测(288 nm、425 nm、515 nm、620 nm),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 为快速识别葡萄酒中是否添加人工合成着色剂并准确定量,该实验样品采用乙酸铵溶液稀释、8000 r/min离心后直接过滤法进行前处理,梯度洗脱、Zorbax SB-C_(18)柱分离、多波长检测(288 nm、425 nm、515 nm、620 nm),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检测葡萄酒中11种人工合成着色剂的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前处理简单,各着色剂最大吸收波长检测无杂质干扰、灵敏度高、检出限(0.05 mg/L)、定量限(0.15 mg/L)低,在质量浓度0.20~5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4),方法精密度试验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86%~2.61%,加标回收率为93.0%~103.0%。适用于葡萄酒中人工合成着色剂的快速、准确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合成着色剂 葡萄酒 直接过滤 检测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利用人工合成小麦基因资源实现产量突破的育种实践
2
作者 杨武云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5-263,共9页
【目的】人工合成小麦是科学家模拟小麦进化过程,利用四倍体小麦与二倍体节节麦杂交、染色体加倍而成的新型六倍体小麦资源,集合了双亲的优良性状,可作为桥梁改良现代小麦。【方法】回顾了四川小麦80多年的育种历程,对利用人工合成小麦... 【目的】人工合成小麦是科学家模拟小麦进化过程,利用四倍体小麦与二倍体节节麦杂交、染色体加倍而成的新型六倍体小麦资源,集合了双亲的优良性状,可作为桥梁改良现代小麦。【方法】回顾了四川小麦80多年的育种历程,对利用人工合成小麦基因资源实现产量水平突破的方法技术进行了分析,希望为进一步利用小麦近缘属种育种应用提供参考。【结果】利用大群体有限回交法和重组自交系育种法改良初级人工合成小麦及其衍生系,育成了产量提升近30%的小麦品种川麦42及衍生品种川麦104,维持四川小麦产量台阶20余年。【结论】种质资源发掘、育种方法技术创新,是实现产量新突破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合成小麦 产量 小麦近缘属种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多源影像数据的灌浆期人工合成小麦抗旱性评价 被引量:3
3
作者 燕雯 金秀良 +6 位作者 李龙 徐子涵 苏悦 张跃强 景蕊莲 毛新国 孙黛珍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74-1686,共13页
【目的】基于无人机多源影像及产量数据评价人工合成小麦种质的抗旱性,优选高通量抗旱性鉴定指标,发掘抗旱人工合成小麦种质资源,为加快拓展小麦抗旱遗传资源、提升旱地小麦育种水平提供技术支撑和种质材料。【方法】以80份人工合成小... 【目的】基于无人机多源影像及产量数据评价人工合成小麦种质的抗旱性,优选高通量抗旱性鉴定指标,发掘抗旱人工合成小麦种质资源,为加快拓展小麦抗旱遗传资源、提升旱地小麦育种水平提供技术支撑和种质材料。【方法】以80份人工合成小麦种质及对照小麦品种新春37为试验材料,在田间进行小区播种,设置干旱和灌溉2种水分处理;利用无人机搭载多光谱及热红外相机采集试验材料灌浆期多源影像进行拼接处理,通过阈值分割等方法提取各试验材料的光谱指数;利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鉴选抗旱相关光谱指标,结合单指标及综合评价方法鉴定人工合成小麦种质的抗旱性。【结果】基于无人机多源影像数据提取了80份人工合成小麦种质的19种光谱指数。不同光谱指数抗旱系数与小区产量抗旱指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OSAVI的抗旱系数与抗旱指数的关联度最高,NDVI、CIre和NDRE的抗旱系数与抗旱指数的关联度较高。部分光谱指数的抗旱系数间相关性较高,存在冗余信息,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9个光谱指数的抗旱系数转换为3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3个综合指标的贡献度分别为59.6%、12.0%和9.6%。利用加权隶属函数法聚合综合指标,通过公式计算获得各人工合成小麦种质的综合抗旱性度量值。基于抗旱指数鉴定出6份强抗旱人工合成小麦种质,基于综合抗旱性度量值鉴定出5份强抗旱种质,其中,SW004和SW009在2种方法的评价结果中均被评为强抗旱种质。基于OSAVI的抗旱系数对80份人工合成小麦种质进行抗旱性分级,分级结果与基于综合抗旱性度量值的分级结果基本一致。根据OSAVI的抗旱系数鉴定出的6份强抗旱种质中,有5份在基于综合抗旱性度量值分级中也被鉴定为强抗旱种质。【结论】基于无人机多源影像提取的光谱指数NDVI、OSAVI、CIre和NDRE,以及基于光谱指数的综合抗旱性度量值均可用于辅助鉴定小麦种质抗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影像 光谱指数 人工合成小麦 抗旱性 灌浆期
下载PDF
人工合成小麦和地方品种穗发芽抗性育种利用效率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泽厚 王琴 +5 位作者 叶美金 万洪深 杨宁 杨漫宇 杨武云 李俊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55-1266,共12页
【目的】小麦穗发芽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限制因子。具有抗穗发芽特性的人工合成小麦和地方品种是改良栽培小麦穗发芽抗性的重要基因资源,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转育人工合成小麦和地方品种穗发芽抗性位点,评价人工合成小麦和地方... 【目的】小麦穗发芽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限制因子。具有抗穗发芽特性的人工合成小麦和地方品种是改良栽培小麦穗发芽抗性的重要基因资源,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转育人工合成小麦和地方品种穗发芽抗性位点,评价人工合成小麦和地方品种导入系抗穗发芽育种利用效率,筛选抗穗发芽小麦新材料,为小麦穗发芽抗性育种提供数据和材料支撑。【方法】以抗穗发芽的人工合成小麦SYN792和四川地方品种涪陵须须麦为母本,以穗发芽敏感品种川麦45为轮回亲本,构建2个BC1F7群体。2017年,通过整穗发芽鉴定法对2个BC1F7群体的1796个株系进行穗发芽表型初筛,然后利用与人工合成小麦PHS-3D和地方品种PHS-A1穗发芽抗性位点连锁的SSR标记进行分子标记选择,筛选出整穗发芽率(SGR)小于35%且携带PHS-3D和PHS-A1抗性位点的导入系;2018和2019年,连续2年对初筛选出的PHS-3D和PHS-A1导入系进行整穗发芽率、籽粒发芽指数(GI)和产量相关性状鉴定,其中,籽粒发芽鉴定试验设置25℃(18GI)和32℃(19GI)2个发芽温度。通过不同环境下穗发芽抗性和产量数据,分析人工合成小麦和地方品种导入系抗穗发芽育种利用效率,筛选抗穗发芽且综合性状好的优异导入系。【结果】经整穗发芽鉴定初筛,从1796个衍生系中筛选出SGR值小于35%的株系537个;进一步对筛选出的537个株系进行分子标记检测,发现332个株系导入了人工合成小麦PHS-3D和地方品种PHS-A1穗发芽抗性位点,包括人工合成小麦导入系73个、地方品种导入系259个;地方品种PHS-A1导入系的频率显著高于人工合成小麦PHS-3D导入系。2018和2019年通过对332个穗发芽抗性位点导入系穗发芽鉴定发现,不同年份穗发芽指标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穗发芽指标SGR和GI表现出相对稳定的趋势;人工合成小麦和地方品种导入系的3个穗发芽指标平均值(18GI、18SGR和19SGR)均低于23%,差异不显著。不同发芽温度导入系的GI值差异较大,发芽温度32℃时,人工合成小麦PHS-3D导入系的GI值显著低于地方品种PHS-A1导入系。筛选出的73个人工合成小麦导入系中,红粒系穗发芽指标值均低于白粒系;其中,11个人工合成小麦白粒导入系表现中抗及以上抗性水平,14个红粒导入系在不同发芽温度时GI值均低于35%。2年产量相关性状分析表明,人工合成小麦PHS-3D导入系的千粒重显著高于地方品种PHS-A1导入系,而穗粒数显著小于地方品种PHS-A1导入系。根据产量性状和穗发芽抗性表现,筛选出23个穗发芽抗性和综合性状均较好的优异导入系,包括7个人工合成小麦PHS-3D导入系、16个地方品种PHS-A1导入系;人工合成小麦优异导入系中有2个白粒导入系穗发芽抗性中抗以上,2个红粒导入系不同发芽温度的GI值均低于25%,表现出稳定的穗发芽抗性。【结论】人工合成小麦和地方品种均可用于改良现代栽培小麦穗发芽抗性,利用地方品种进行穗发芽抗性育种改良效率优于人工合成小麦;但人工合成小麦导入系的穗发芽抗性的稳定性优于地方品种导入系。筛选出的23个人工合成小麦和地方品种导入系是小麦穗发芽抗性和产量性状改良的重要基因资源;特别是人工合成小麦白粒导入系(编号5201)和红粒导入系(编号5497和5505)是非常有育种利用价值的穗发芽抗性育种亲本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人工合成小麦 地方品种 穗发芽 产量相关性状
下载PDF
人工合成菌群替代传统母曲对高温大曲质量的影响
5
作者 郭小龙 邓灿 +4 位作者 张明春 高瑞杰 刘蒲临 熊笠君 缪礼鸿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9-248,共10页
传统高温大曲是经自然发酵而生产的,存在微生物群落组成复杂、所需的风味组分及含量难以控制等缺点。为了优化高温大曲微生物菌群结构和提高大曲品质,以小麦为原料,将高温大曲中分离筛选的地衣芽孢杆菌BL44、酿酒酵母SCY62、宛氏拟青霉... 传统高温大曲是经自然发酵而生产的,存在微生物群落组成复杂、所需的风味组分及含量难以控制等缺点。为了优化高温大曲微生物菌群结构和提高大曲品质,以小麦为原料,将高温大曲中分离筛选的地衣芽孢杆菌BL44、酿酒酵母SCY62、宛氏拟青霉PV3、微小根毛霉RP1和嗜热子囊菌TC1分别制备成固态菌剂,按不同添加比例构建2种人工合成菌群替代传统母曲(CK)制作高温大曲,并进行实验室酿酒试验分析。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3种大曲的优势真菌属为Lichtheimia,优势细菌属为Bacillus。大曲的理化指标测定结果显示,接种人工合成菌群的高温大曲的液化力和糖化力比CK均有显著提高。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结果显示,接种人工合成菌群替代传统母曲能显著提高大曲及酒醅中四甲基吡嗪的含量。人工合成菌群1和菌群2接种的大曲中四甲基吡嗪含量分别为31.90 mg/kg和56.73 mg/kg,比CK分别提高了2.80、4.99倍;高温堆积发酵酒醅中人工合成菌群1和菌群2的四甲基吡嗪含量分别为0.76 mg/kg和2.74 mg/kg,比CK分别提高了4.03和14.61倍。以上结果表明,人工合成菌群在定向调控大曲酶活性以及白酒中某些特定风味组分及含量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合成菌群 高温大曲 高通量测序 理化指标 挥发性物质 四甲基吡嗪
下载PDF
近断层桥梁抗震的人工合成地震动
6
作者 王燕航 刘浪 《工程建设》 2024年第7期40-45,共6页
人工合成地震动作为抗震设计的一种重要手段,能够模拟出具有指定频率和幅度的地震波形,用于评估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基于人工合成地震动,对桥梁的破坏机理和结构变形特点进行研究,总结近断层桥梁抗震的应用及影响,展望近断层桥梁抗震... 人工合成地震动作为抗震设计的一种重要手段,能够模拟出具有指定频率和幅度的地震波形,用于评估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基于人工合成地震动,对桥梁的破坏机理和结构变形特点进行研究,总结近断层桥梁抗震的应用及影响,展望近断层桥梁抗震的研究方向。结果表明:通过对地震波的脉冲成分提取,具有滑冲效应脉冲的近断层地震动引起的结构响应远大于具有方向性效应脉冲的近断层地震动。当滑冲效应和方向性效应均达到脉冲峰值时,结构响应最明显,引起严重的地震破坏。具有滑冲效应脉冲的地震动引起的永久位移会进一步加剧震害。黏弹性人工边界可对子结构节点施加地震荷载,时程分析结果更贴近现实。本文成果可为桥梁工程的抗震设计和安全评估提供有效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桥梁 人工合成地震动 桥梁抗震 耐震性能 破坏机理 抗震设计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人工合成甜味剂检测的优化与改进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倩 张静静 +1 位作者 许莉萍 宋闰英 《现代食品》 2024年第8期192-194,共3页
本文旨在探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在人工合成甜味剂检测中的应用,并针对现有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优化与改进措施。通过优化色谱条件、改进样品前处理方法和提升检测灵敏度等方式,可实现对多种人工合成甜味剂的高效、准确检测。本文的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在人工合成甜味剂检测中的应用,并针对现有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优化与改进措施。通过优化色谱条件、改进样品前处理方法和提升检测灵敏度等方式,可实现对多种人工合成甜味剂的高效、准确检测。本文的研究为高效液相色谱法在人工合成甜味剂检测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参考,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和消费者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人工合成甜味剂 检测 优化
下载PDF
南极长城站周边土壤、潮间带沉积物和企鹅粪土沉积层中人工合成麝香的分布及生态风险
8
作者 吕建霞 华艺 +3 位作者 王司麟 王晨 王玲 尹晓斐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89-2597,共9页
人工合成麝香(Synthetic musks,SMs)具有内分泌干扰效应并且其挥发性强,能够通过大气传输到达偏远地区.本文测定了中国南极长城站沉积物、土壤和企鹅粪便中四种SMs的含量,并分析了其生态风险.佳乐麝香(Galaxolide,HHCB)和吐纳麝香(Tonal... 人工合成麝香(Synthetic musks,SMs)具有内分泌干扰效应并且其挥发性强,能够通过大气传输到达偏远地区.本文测定了中国南极长城站沉积物、土壤和企鹅粪便中四种SMs的含量,并分析了其生态风险.佳乐麝香(Galaxolide,HHCB)和吐纳麝香(Tonalide,AHTN)是样品中的主要SMs,二甲苯麝香(Musk xylene,MX)和酮麝香(Musk ketone,MK)未在样品中检出.有87.50%的样品检出HHCB,含量为ND—18.35 ng·g^(−1)dw(干重),平均值为4.56 ng·g^(−1)dw;有81.25%的样品中检出AHTN,含量为ND—21.47 ng·g^(−1)dw,平均值为6.41 ng·g^(−1)dw.企鹅岛山顶的粪土样品中SMs含量最高,说明SMs可能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并通过排泄物排出.南极长城站污水口和俄国站垃圾处理厂的两个点位也含有较高含量的SMs,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人类的活动引入的SMs的污染.有研究表明AHTN比HHCB更容易通过大气进行远距离传输,而在本研究中,分析HHCB和AHTN的含量比发现,大部分样品中AHTN含量都高于HHCB,说明大气沉降是南极地区SMs的主要来源.而长城站污水口和俄国垃圾处理厂两个点位HHCB的含量高于AHTN,进一步说明这两个点位SMs主要来源于科考人员的活动.对沉积物进行风险评估,检出的两种SMs的风险熵值均小于0.1,表明从理论上来说这两种污染物不会对南极生态环境造成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合成麝香 南极 大气传输 风险评估.
下载PDF
稀有矿物方硼石人工合成与功能特性研究进展
9
作者 汪强强 孙瑞锦 +5 位作者 武岳彤 郭杰森 陈飞 马宇欣 孟德忠 赵长春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42,共10页
方硼石是一个罕见的极性矿物家族,大量针对方硼石热释电性的研究表明,方硼石在未进行任何改性的情况下就具有接近PZT等材料的热释电性能,而其结构并不是传统的钙钛矿构型,且不含有任何毒性元素,它作为一种热释电材料极具研究与应用价值... 方硼石是一个罕见的极性矿物家族,大量针对方硼石热释电性的研究表明,方硼石在未进行任何改性的情况下就具有接近PZT等材料的热释电性能,而其结构并不是传统的钙钛矿构型,且不含有任何毒性元素,它作为一种热释电材料极具研究与应用价值。遗憾的是受限于材料质量等原因,至今方硼石的热释电机理与共性构效关系并未被阐明,因此针对方硼石的系统性改性研究还未深入开展,其热释电应用潜力也未被很好地开发。基于以上科学问题,本文综述了方硼石矿物晶体材料的人工合成方法和介电、热释电、铁电、铁磁、铁弹以及非线性光学等性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后续进一步合成方硼石单晶、研究其本征物性以及性能调控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硼石 硼酸盐矿物 人工合成 性能研究
下载PDF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肉及肉制品中9种人工合成着色剂的研究
10
作者 李丽鑫 肖智超 +5 位作者 赵云龙 王蕊 马文思 王文浩 代佳和 刘发山 《食品与发酵科技》 CAS 2024年第3期112-116,共5页
建立同时测定肉及肉制品中9种水溶性人工合成着色剂含量的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氨水-乙腈-水溶液(1∶70∶29,v/v/v)提取,固相萃取小柱富集净化,多波长检测分析。肉及肉制品中9种水溶性人工合成着色剂在0.1~10μg/mL浓度内... 建立同时测定肉及肉制品中9种水溶性人工合成着色剂含量的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氨水-乙腈-水溶液(1∶70∶29,v/v/v)提取,固相萃取小柱富集净化,多波长检测分析。肉及肉制品中9种水溶性人工合成着色剂在0.1~10μg/mL浓度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9,检出限为0.02~0.20mg/kg,回收率为75.0%~103.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10%~1.73%。研究结果表明,本方法前处理操作简单,各种色素分离度和回收率高,检测结果准确,且实验重现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法 肉及肉制品 人工合成着色剂
下载PDF
基于人工合成菌群提升白酒品质的策略分析
11
作者 张清玫 刘芳 +3 位作者 张建敏 彭志云 郑佳 赵东 《酿酒科技》 2024年第8期71-77,共7页
传统白酒中结构高度复杂的酿造菌群是白酒酿造过程中酒精及各种风味物质生成代谢的重要原动力,功能稳定高效的酿造菌群是白酒品质的重要保证。因此,挖掘白酒酿造微生物的功能、选育核心功能菌种、人工合成酿造菌群,对实现白酒酿造的可... 传统白酒中结构高度复杂的酿造菌群是白酒酿造过程中酒精及各种风味物质生成代谢的重要原动力,功能稳定高效的酿造菌群是白酒品质的重要保证。因此,挖掘白酒酿造微生物的功能、选育核心功能菌种、人工合成酿造菌群,对实现白酒酿造的可控化和品质的稳定化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本文综述了白酒酿造过程中核心功能微生物的挖掘、筛选与人工酿造菌群的组装,以期为白酒品质和产量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 功能微生物 高通量筛选 人工合成菌群
下载PDF
可吸收生物膜复合人工合成骨粉填充在牙种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2
作者 杨丹 雷明辉 付敬敏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7期1125-1130,共6页
目的探讨可吸收生物膜复合人工合成骨粉填充在牙种植中的效果。方法开展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在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因牙列缺损就诊的98例单颗前牙缺失伴唇侧骨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目的探讨可吸收生物膜复合人工合成骨粉填充在牙种植中的效果。方法开展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在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因牙列缺损就诊的98例单颗前牙缺失伴唇侧骨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男29例、女20例,年龄(40.95±8.03)岁,给予口腔修复膜复合人工合成骨粉填充;研究组男26例、女23例,年龄(41.37±7.86)岁,给予可吸收生物膜复合人工合成骨粉填充。对比两组患者种植体植入成功率(种植3个月、6个月、12个月)、种植体牙周健康情况(种植前、种植12个月)、种植体唇侧骨壁厚度(种植后即刻、种植12个月)、骨缺损再生情况(种植3个月)、种植体龈沟液因子(种植前、种植3个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两组患者种植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种植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种植前,两组患者牙周袋深度、附着丧失水平及牙龈沟出血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种植12个月,研究组牙龈沟出血指数、牙周袋深度、附着丧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1.01±0.16)比(1.13±0.19)、(2.19±0.36)mm比(2.41±0.42)mm、(2.01±0.32)mm比(2.23±0.38)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82、2.784、3.100,均P<0.05)。种植后即刻,两组患者1 mm、4 mm、7 mm、10 mm位点的唇侧骨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种植12个月,研究组1 mm、4 mm、7 mm、10 mm位点的唇侧骨厚度均高于对照组[(2.21±0.36)mm比(2.03±0.34)mm、(2.32±0.41)mm比(2.07±0.38)mm、(2.39±0.41)mm比(2.13±0.38)mm、(2.62±0.41)mm比(2.31±0.45)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45、3.130、3.256、3.565,均P<0.05)。研究组种植3个月的植骨高度、成骨高度均高于对照组[(2.71±0.43)mm比(2.42±0.39)mm、(2.62±0.41)mm比(2.29±0.37)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97、4.183,均P<0.05)。种植前,两组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骨形成蛋白-2(BMP-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种植3个月,研究组VEGF、BMP-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46.58±7.12)mg/L比(39.56±6.28)mg/L、(486.57±62.18)ng/L比(429.84±59.67)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76、4.608,均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10.20%(5/49)比8.16%(4/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2,P=0.727)。结论可吸收生物膜复合人工合成骨粉填充在牙种植中可改善种植体牙周健康情况,减少患者术后骨量丢失,促进骨缺损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列缺损 可吸收生物膜 人工合成骨粉 牙种植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饮料中8种人工合成着色剂的含量
13
作者 郭璞 《食品安全导刊》 2024年第9期93-96,共4页
建立了固相萃取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饮料中8种着色剂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8种着色剂在0.5~50.0μ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精密度实验RSD在0.7%~2.2%;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1.67%~93.79%,RSD≤3.8%... 建立了固相萃取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饮料中8种着色剂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8种着色剂在0.5~50.0μ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精密度实验RSD在0.7%~2.2%;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1.67%~93.79%,RSD≤3.8%。对20批不同类型饮料中8种人工合成着色剂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饮料中色素均未超出规定限值。本方法简便、高效,可用于同时测定饮料中8种人工合成着色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料 高效液相色谱法 人工合成着色剂
下载PDF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特长角变异系的选育 被引量:6
14
作者 牛应泽 郭世星 +2 位作者 付绍红 刘玉贞 汪良中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51-155,共5页
用中国西藏东部采集的1个白菜型油菜地方品种与云南甘蓝类蔬菜白花芥蓝远缘杂交,人工合成了甘蓝型油菜新材料,从杂种后代中通过系统选育,获得了1个特长角变异系,其主花序中部角果平均长度2 0cm左右,果身长16~18cm ,果喙长3cm左右。从... 用中国西藏东部采集的1个白菜型油菜地方品种与云南甘蓝类蔬菜白花芥蓝远缘杂交,人工合成了甘蓝型油菜新材料,从杂种后代中通过系统选育,获得了1个特长角变异系,其主花序中部角果平均长度2 0cm左右,果身长16~18cm ,果喙长3cm左右。从中获得的极端最长角果达31 5cm ,果身长2 6 1cm ,果喙长5 4cm。这是迄今芸苔属植物中很少见到的长角果油菜材料。该材料的平均角果长度大约为普通甘蓝型油菜的3倍左右,遗传已基本稳定,定名为川农特长角。本文报导其选育经过和主要特征特性,并对其育种和研究利用价值作了简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人工合成 特长角果 特征特性 变异系 系统选育 人工合成 特长 平均长度 甘蓝类蔬菜
下载PDF
人工合成小麦RSP的LMW-GS基因克隆 被引量:3
15
作者 兰秀锦 龙海 +4 位作者 刘千 颜泽洪 魏育明 刘登才 郑有良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691-1698,共8页
RSP是用抗穗发芽的节节麦与圆锥小麦合成的人工六倍体小麦Triticumturgidum-Aegilopstauschii),其抗穗发芽特性在维持小麦面粉加工品质方面有着潜在的重要价值。为了了解其低分子量谷蛋白这一对小麦加工品质有直接重要影响的蛋白组分情... RSP是用抗穗发芽的节节麦与圆锥小麦合成的人工六倍体小麦Triticumturgidum-Aegilopstauschii),其抗穗发芽特性在维持小麦面粉加工品质方面有着潜在的重要价值。为了了解其低分子量谷蛋白这一对小麦加工品质有直接重要影响的蛋白组分情况,本研究采用PCR法从合成小麦RSP中克隆得到3个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LMW-GSs)基因,命名为LMWRSP-1、LMWRSP-2和LMWRSP-3。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AY676681、AY676682和AY676683。其中,LMWRSP-1和LMWRSP3的编码区长度分别为825bp和915bp,可分别编码274和304个氨基酸。LMWRSP-2由于在编码区内有1个提前终止密码子,推测为不编码成熟蛋白的假基因。与已知LMW-GS基因进行比较发现,LMWRSP-1与Glu-A3位点基因的相似性最高,LMWRSP-3与Glu-D3位点的基因相似性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合成小麦 圆锥小麦 节节麦 LMW-GS基因 序列分析 六倍体小麦 基因克隆 人工合成 RSP GENBANK
下载PDF
人工合成烃类包裹体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勇 葛云锦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07-813,共7页
人工合成烃类包裹体不仅可以作为分析仪器校正的标样,还可以增进人们对烃类包裹体形成机制和水—岩作用机理的认识。人工合成包裹体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人工晶体生长法、焊封石英管法和金刚石压腔法,其中利用愈合人工石英(水晶)单晶裂隙... 人工合成烃类包裹体不仅可以作为分析仪器校正的标样,还可以增进人们对烃类包裹体形成机制和水—岩作用机理的认识。人工合成包裹体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人工晶体生长法、焊封石英管法和金刚石压腔法,其中利用愈合人工石英(水晶)单晶裂隙合成流体包裹体技术已成为标准的合成技术。目前人工合成烃类包裹体主要利用晶体生长法合成,包括高温高压利用石英(或方解石)晶体生长愈合裂缝形成流体包裹体和低温下采用过饱和溶液重结晶形成流体包裹体。由于高温高压条件下烃类可能发生裂解,母液保真是成功实现人工合成烃类包裹体的重要前提条件。国外在人工合成烃类包裹体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认识,但远不及人工合成无机体系流体包裹体研究那样系统和完善。国内关于人工合成烃类包裹体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人工合成烃类包裹体 人工合成技术
下载PDF
人工合成的黑曲霉NRRL3135菌株植酸酶基因在毕赤酵母系统中的高效表达 被引量:41
17
作者 贝锦龙 陈庄 +3 位作者 杨林 廖玲 王珣章 蒋宗勇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4-258,共5页
本文以黑曲霉 (Aspergillusniger)NRRL3135菌株植酸酶基因为对象 ,通过基因人工合成的方法去除了该基因的内含子与信号肽编码序列 ,换用在毕赤酵母 (Pichiapastoris)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密码子以优化其表达。该人工合成植酸酶基因 (PhyA as... 本文以黑曲霉 (Aspergillusniger)NRRL3135菌株植酸酶基因为对象 ,通过基因人工合成的方法去除了该基因的内含子与信号肽编码序列 ,换用在毕赤酵母 (Pichiapastoris)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密码子以优化其表达。该人工合成植酸酶基因 (PhyA as)以N端融合的方式正确插入到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PICZαA。通过电击将重组表达载体整合入酵母染色体DNA中得到重组转化子。SDS PAGE结果与表达产物酶学性质研究表明植酸酶得到分泌表达 ,且与天然产物性质基本一致。筛选得若干株高产基因工程菌 ,其中SPAN Ⅲ菌株达到了在摇床培养条件下 ,每毫升发酵液产生 16 5 0 0 0u植酸酶的水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人工合成 植酸酶基因 phyA-as 毕赤酵母表达系统
下载PDF
玉米人工合成群体配合力效应及遗传潜势研究 被引量:39
18
作者 铁双贵 郑用琏 +3 位作者 刘丁良 徐尚忠 李建生 刘纪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8-34,共7页
选用6个自交系为测验种,采用NCII遗传交配设计,对以我国西南地区优良玉米地方种质 巫溪14,兰花早和北美,热、亚热带种质为主体的人工合成群体LBM、WBM、LLS、WLS和两个美国 优良群体BSSSR、BS16等6个... 选用6个自交系为测验种,采用NCII遗传交配设计,对以我国西南地区优良玉米地方种质 巫溪14,兰花早和北美,热、亚热带种质为主体的人工合成群体LBM、WBM、LLS、WLS和两个美国 优良群体BSSSR、BS16等6个群体的配合力效应及遗传潜势进行了系统评估。两年两地(武汉、安阳) 的研究结果表明:LBM、WBM、WLS群体的单株产量GCA高于BSSSR和BS16;参试的36个组合中 高产组合主要集中在以WBM、WLS、LBM为亲本之一的组合中,其中以WBM × HZ85产量最高;根 据SCA效应及产量表现,确定了若干杂种优势配对模式;杂种优势类群的划分存在明显的交叉,表明 人工合成群体遗传变异丰富、遗传基础复杂,具有较好的轮回选择及组配优势组合的遗传潜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人工合成群体 配合力效应 遗传潜势
下载PDF
源于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的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川麦42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被引量:38
19
作者 张顒 杨武云 +3 位作者 胡晓蓉 余毅 邹裕春 李青茂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2期141-145,共5页
川麦42(99 1572)是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利用CIMMYT引进的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Syn CD768(Altar84/Aegilopstauschii188)与四川小麦杂交选育的高产、抗病、优质小麦新品种。在四川省区域试验和国家区域试验中分别增产46 50%和16 ... 川麦42(99 1572)是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利用CIMMYT引进的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Syn CD768(Altar84/Aegilopstauschii188)与四川小麦杂交选育的高产、抗病、优质小麦新品种。在四川省区域试验和国家区域试验中分别增产46 50%和16 3%,平均产量达5 86t/hm2,最高产量达7 53t/hm2。川麦42不仅创造了四川省区试平均产量最高新纪录(6 13t/hm2),连续2年省区试产量超过6t/hm2。该品种对条锈病高抗-免疫,品质达到优质中筋小麦标准,综合农艺性状分析结果表明,川麦42是一个丰产性好、适应性广、抗病性和品质表现俱佳的突破性穗数穗重并重型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合成 农艺性状 小麦 育种 川麦42 适应性 抗病性 品质 产量
下载PDF
从CIMMYT引进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D染色体组微卫星分子标记的遗传差异 被引量:23
20
作者 倪中福 张义荣 +2 位作者 梁荣奇 刘广田 孙其信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42-548,共7页
采用微卫星 (SSR)分子标记技术 ,选用 2 3个D染色体组特异性引物对来自CIMMYT的 2 6份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D染色体组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 ,2 6份材料在D染色体组上存在丰富的等位基因变异 (92个 ) ,平均每个基因座为 4个。... 采用微卫星 (SSR)分子标记技术 ,选用 2 3个D染色体组特异性引物对来自CIMMYT的 2 6份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D染色体组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 ,2 6份材料在D染色体组上存在丰富的等位基因变异 (92个 ) ,平均每个基因座为 4个。遗传距离计算结果也显示 ,2 6份材料D染色体组之间具有较大的遗传差异 ,平均遗传距离高达 0 .4 95 5。因此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D染色体组中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可以作为拓宽普通小麦遗传基础的新的遗传变异来源。研究还发现 ,由同一个粗山羊草基因型与不同硬粒小麦杂交合成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 (如合成种 17和 18)在所用检测的 2 3个基因座中有 3个存在差异 ,说明小麦在多倍化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MMYT 人工合成 六倍体小麦 D染色体组 微卫星分子标记 遗传差异 异源多倍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