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伊格尔顿批评观的演变 |
罗婧
|
《今古文创》
|
2024 |
0 |
|
2
|
论伊格尔顿的文学意识形态生产观 |
石敏
|
《理论视野》
CSSCI
|
2024 |
0 |
|
3
|
文本向历史敞开的路径——伊格尔顿文艺形式观研究 |
王健
谢思敏
|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4
|
形式如何成为媒介——重审伊格尔顿形式批评 |
曾勍
|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5
|
作为“策略”的文学:伊格尔顿对言语行为理论的新发展 |
张凤梅
|
《绥化学院学报》
|
2024 |
0 |
|
6
|
从“作为生产者的作者”到文学的生产性——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刍议 |
孙胜忠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23 |
0 |
|
7
|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后现代主义思想批判析论——以伊格尔顿与罗蒂之争为切入点 |
王伟
|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3 |
0 |
|
8
|
马修·阿诺德与现代文学批评——兼及特里·伊格尔顿对阿诺德的再评价 |
陈后亮
|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
2023 |
0 |
|
9
|
共同体视域下的伊格尔顿与罗蒂之争——以《偶然、反讽与团结》为中心 |
王伟
|
《社会科学论坛》
|
2023 |
0 |
|
10
|
利维坦与替罪羊——以后期伊格尔顿为引导的政治哲学“去历史化”批判 |
林云柯
|
《文化艺术研究》
|
2023 |
1
|
|
11
|
赛义德、文化政治与批评理论——伊格尔顿访谈 |
吴格非
|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6
|
|
12
|
伊格尔顿“文学事件”的三重涵义--兼谈作为书名的event |
阴志科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9
|
|
13
|
从“理论之后”到“文学事件”——新世纪伊格尔顿的文学伦理学立场 |
阴志科
|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8
|
|
14
|
文化的危机与弥合——读伊格尔顿的《文化的观念》 |
韩伟
徐蔚
|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15
|
伊格尔顿的文学意识形态论 |
王天保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7
|
|
16
|
伊格尔顿:作为“事件”的文学——从《理论之后》到《文学事件》 |
汤拥华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8
|
|
17
|
意识形态与审美话语——伊格尔顿激进美学的逻辑和立场 |
段吉方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
10
|
|
18
|
“后理论时代”关于宏大叙事问题的探索——伊格尔顿“生命的意义”论析 |
柴焰
|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4
|
|
19
|
从本质到共相——伊格尔顿在《文学事件》中的视角演变 |
阴志科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4 |
5
|
|
20
|
“理论之后”的理论——读特里·伊格尔顿的《理论之后》 |
尹庆红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