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4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史学与新艺术史学的交融研究
1
作者 夏燕靖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4-111,共8页
围绕新艺术史学所关注的研究对象及所涉及的领域,着重阐述新史学视域下的艺术史学研究自20世纪初叶发端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实现了研究领域的突破性进展。这一转变与史学自身革新要求、增强人文现实关怀及多学科交叉渗透密切相关。新艺... 围绕新艺术史学所关注的研究对象及所涉及的领域,着重阐述新史学视域下的艺术史学研究自20世纪初叶发端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实现了研究领域的突破性进展。这一转变与史学自身革新要求、增强人文现实关怀及多学科交叉渗透密切相关。新艺术史学研究通过与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交融,形成了多元化的交叉互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史学 史学 新艺术史学 交融交互
下载PDF
“以史为鉴”与中国传统史学的历史理性
2
作者 王记录 李红霞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5-13,共9页
“以史为鉴”是传统史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传统史学历史理性最重要的表现之一。从周人的“殷鉴”开始,人们便把前代的经验和教训当作处理现世各类事务的依据,“以史为鉴”成为政治家、史学家历史理性觉醒的最重要表现。在“以史为鉴... “以史为鉴”是传统史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传统史学历史理性最重要的表现之一。从周人的“殷鉴”开始,人们便把前代的经验和教训当作处理现世各类事务的依据,“以史为鉴”成为政治家、史学家历史理性觉醒的最重要表现。在“以史为鉴”观念支配下,古代史家的理性思维表现在三个方面:强调完善德行必须读史;立足于现实而思考“以史为鉴”的意义;自觉运用历史知识讨论现实中出现的问题。“以史为鉴”还蕴含着丰富的人本主义理性精神,历代王朝内部政治文化结构的相似性、人类认识的局限性、重人事的观念、直书精神和信史原则以及历史境况的复杂性,都成为古代史家思考“以史为鉴”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史为鉴 传统史学 历史理性
下载PDF
藏族传统史学的体系及其史学观念的总体特征 被引量:8
3
作者 孙林 张月芬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58-67,共10页
藏民族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同时也有其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献。本世纪初在敦煌石窟发现的吐蕃时期的历史文书表明,至少在公元9世纪,藏族已形成其风格独具的历史编撰体系了。
关键词 传统史学 历史编撰 敦煌石窟 吐蕃 藏族 史学观念 历史文献 体系 文书 时期
下载PDF
传统史学的史料开掘与农史研究的题材拓展 被引量:3
4
作者 田富强 张洁 池芳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115-118,共4页
传统史学与农史研究在史料的开掘和题材的拓展方面虽然表现出了迥然各异的轨迹与线索 ,但其对于史料的重视与开拓却是一脉相承的。这一动向体现出治史者对题材深化的自觉把握与全新审视 。
关键词 传统史学 农史研究 史料 题材
下载PDF
中国传统史学对民族融合的作用 被引量:10
5
作者 乔治忠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02-107,共6页
中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深层原因,是学术上值得探讨的问题。民族融合的关键因素在于文化的认同,而传统史学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为发达的组成部分。从先秦到汉代,华夏文化中系统的礼制伦理文化和"大一统"的政治历史观,成为民族... 中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深层原因,是学术上值得探讨的问题。民族融合的关键因素在于文化的认同,而传统史学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为发达的组成部分。从先秦到汉代,华夏文化中系统的礼制伦理文化和"大一统"的政治历史观,成为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核心。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史学凸现为民族融合的先导和最稳定因素,这源于各个少数民族政权竞相仿从汉族政权的官方记史、修史体制,从而导致历史观、史学意识的文化认同,以及祖先血脉的认同,构成持久的民族凝聚力。隋唐以后直至清朝,传统史学始终发挥着这种凝聚力量。因此,中国传统史学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史学引导了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史学 民族融合 凝聚力 文化认同 官方修史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史家对传统史学的新书写——以钱穆前期的传统中国史学研究为例 被引量:6
6
作者 徐国利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7,共7页
20世纪上半叶,如何认识和书写中国传统史学成为中国现代史学史的重要学术课题。在三、四十年代,钱穆对中国传统史学作了多角度的研究,从先秦典籍的类别《诗》、《书》、《春秋》和"礼"探讨中国史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认为中国... 20世纪上半叶,如何认识和书写中国传统史学成为中国现代史学史的重要学术课题。在三、四十年代,钱穆对中国传统史学作了多角度的研究,从先秦典籍的类别《诗》、《书》、《春秋》和"礼"探讨中国史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认为中国史学具有自由、人本和理性的精神;传统史学多样化的体裁扩大了历史记载的范围和内容,通史体裁的创立和完善则确立了中国史学发展的道路,也为中国现代新史学变革指明了路向。钱穆对传统史学的内涵、特质和价值深入发掘,与反传统史家的主张相对立,是对中国传统史学的新认识和新书写,在中国现代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穆 中国传统史学 经史关系 史学精神 通史意识
下载PDF
试述《明太宗实录》对建文帝形象的描写与塑造——兼论传统史学的曲笔与直书问题 被引量:6
7
作者 谢贵安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19-222,共4页
《明太宗实录》是以朱棣为传主的帝王专史,为了突出朱棣这个主角,该实录将他的对手建文皇帝塑造成反派配角,对其形象进行了有意的弱化、矮化和丑化,将建文帝描写和塑造成僭伪者和昏君的形象,经常受到朱棣感召的被动形象,以及听任"... 《明太宗实录》是以朱棣为传主的帝王专史,为了突出朱棣这个主角,该实录将他的对手建文皇帝塑造成反派配角,对其形象进行了有意的弱化、矮化和丑化,将建文帝描写和塑造成僭伪者和昏君的形象,经常受到朱棣感召的被动形象,以及听任"奸臣"摆布的庸君形象。对建文帝形象的塑造,反映了实录修纂具有主观性的一面。然而,该实录在记载建文事迹时,在不太敏感的内容上也保持了据实直书,也具有客观性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实录》 建文帝 形象塑造 传统史学 史学主观性
下载PDF
传统史学、新史学和公共史学的“三国鼎立”——以武则天研究为例 被引量:7
8
作者 孟宪实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43-47,共5页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历史个案研究无疑蕴藏着丰富的政治与文化的解释空间。然而,梳理武则天的研究史我们会发现,这个聚讼不休的话题,在相当大程度上透视出我们史学的一种基本状况,即:对武则天的评价,专业史学内...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历史个案研究无疑蕴藏着丰富的政治与文化的解释空间。然而,梳理武则天的研究史我们会发现,这个聚讼不休的话题,在相当大程度上透视出我们史学的一种基本状况,即:对武则天的评价,专业史学内部纷争不止,而在“公共史学”领域内几乎一面倒。如果现在让所有愿意发表意见的中国人举手,倾向于认为武则天是个坏女人的观点一定遥遥领先。史学的进步,对于公共史学领域的影响,微乎其微。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史学 武则天 三国鼎立 史学 中国历史 内部纷争 史学领域 女皇帝
下载PDF
传统史学与价值认同 被引量:4
9
作者 许兆昌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7-50,共4页
价值认同是维系社会的根本保障。价值认同的体系化与制度化,在世界其他古代文明地区,一般是借助宗教教权的推动才得以实现。而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却显示出其相对的特殊性。中国本土的道教及印度舶来的佛教,都没有达到能够建构主流... 价值认同是维系社会的根本保障。价值认同的体系化与制度化,在世界其他古代文明地区,一般是借助宗教教权的推动才得以实现。而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却显示出其相对的特殊性。中国本土的道教及印度舶来的佛教,都没有达到能够建构主流社会价值体系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认同 传统史学 史学传统 中国社会 社会价值体系 古代文明 制度化 体系化
下载PDF
封建传统史学的没落与通俗史学的兴盛——明代史学探论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小树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91-96,共6页
一中国封建时代的传统史学至两宋达到极盛,名家辈出,名著众多,在著作体裁、记述内容和史学思想上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到明代,在中国封建制度进入晚期阶段的同时,以“庙堂史学”为基本形式的封建传统史学也开始了它的没落时期。引... 一中国封建时代的传统史学至两宋达到极盛,名家辈出,名著众多,在著作体裁、记述内容和史学思想上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到明代,在中国封建制度进入晚期阶段的同时,以“庙堂史学”为基本形式的封建传统史学也开始了它的没落时期。引发这种没落的直接原因,是封建专制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史学 通俗史学 起居注 明代史学 朱元璋 撰修 纪传体 当代史 《元史》 《三国志》
下载PDF
朝鲜王朝官修《高丽史》与中华传统史学 被引量:5
11
作者 崔岩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2-46,共5页
《高丽史》是朝鲜王朝取代高丽王朝后,由官方主持纂修的一部纪传体正史。这部官修史书以汉文字仿中华传统史学正史体例纂修,记述高丽王朝四百七十五年的历史进程,对高丽诸王事迹及王朝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载录颇详,为后世留下了一... 《高丽史》是朝鲜王朝取代高丽王朝后,由官方主持纂修的一部纪传体正史。这部官修史书以汉文字仿中华传统史学正史体例纂修,记述高丽王朝四百七十五年的历史进程,对高丽诸王事迹及王朝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载录颇详,为后世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史学遗产。无论修史模式、体例编排、撰作主旨,还是参修者的历史观念、著史原则,无不深受中华传统史学影响。《高丽史》纂修展现了十四、十五世纪朝鲜史学与中华传统史学之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丽史》 中华传统史学 中朝关系
下载PDF
张荫麟的新中国通史撰著对中国传统史学的实质性继承 被引量:5
12
作者 徐国利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6-106,共11页
新式中国通史撰著是中国现代新史学发展成就最大的领域之一。中国现代史家批判性继承中国传统史学和通史编纂理论撰著新中国通史,张荫麟在这方面贡献卓著。他系统阐发新通史理论,并以之为指导撰写新中国通史《中国史纲》。他对中国传统... 新式中国通史撰著是中国现代新史学发展成就最大的领域之一。中国现代史家批判性继承中国传统史学和通史编纂理论撰著新中国通史,张荫麟在这方面贡献卓著。他系统阐发新通史理论,并以之为指导撰写新中国通史《中国史纲》。他对中国传统史学和通史编纂理论做了"实质性继承",采用长编考异法、追求文史合一、重视历史人物的书写和弘扬以史经世精神。他在融合中国传统与现代史学理论撰著中国通史方面建构了新范式,为中国现代新史学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荫麟 新中国通史 《中国史纲》 中国传统史学 实质性继承
下载PDF
中国传统史学的宗教职能及其对自身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袁林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2-109,共8页
在典型宗教不占主导位置的中国古代社会,史学执行了一部分宗教职能,通过道德价值审判与舆论导向发挥着重要社会作用,这是史学得以与经学并列成为显学的基础。主流史学道德价值观本质上与社会统治集团一致,反映了其利益取向和追求,而且... 在典型宗教不占主导位置的中国古代社会,史学执行了一部分宗教职能,通过道德价值审判与舆论导向发挥着重要社会作用,这是史学得以与经学并列成为显学的基础。主流史学道德价值观本质上与社会统治集团一致,反映了其利益取向和追求,而且不会对其行为产生根本性的控制。传统史学的宗教职能,使其成为一种关心社会现实的入世的学问,而积极的入世使其获得强盛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史学 宗教职能 道德价值审判 入世
下载PDF
《周易》与传统史学的历史思维 被引量:3
14
作者 汪高鑫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42-146,4,共5页
《周易》丰富的思维术,对传统史学的历史思维有着重要影响。《周易》的天、地、人相联系的整体思维,启发了传统史学的"究天人之际";"《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通变思维,启发了传统史学的"通古今之变"... 《周易》丰富的思维术,对传统史学的历史思维有着重要影响。《周易》的天、地、人相联系的整体思维,启发了传统史学的"究天人之际";"《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通变思维,启发了传统史学的"通古今之变";"一致百虑"思维,启发了传统史学的"成一家之言";"作《易》者其有忧患乎"的忧患意识,启发了传统史学的历史借鉴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思维术 传统史学 历史思维
下载PDF
“史德”与传统史学的明道自觉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雄伟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8-60,47,共3页
“史德”是章学诚在刘知几史才“三长”说基础上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刘知几在回答礼部尚书郑惟忠“千古多文人而少良史”的疑问时提出才、学、识的史才“三长”说。按照通俗的理解,“才”是指研究和写作历史的能力,“学”是指掌握史... “史德”是章学诚在刘知几史才“三长”说基础上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刘知几在回答礼部尚书郑惟忠“千古多文人而少良史”的疑问时提出才、学、识的史才“三长”说。按照通俗的理解,“才”是指研究和写作历史的能力,“学”是指掌握史料的广度和深度,“识”是指鉴别史料的见识和善恶直书的胆识。章学诚直接针对史识的局限性而提出史德的概念。在他看来,刘知几把史识理解为“欲于记诵之间,知所抉择,以成文理耳”的能力,仍然是一般的文士之识而不是真正的史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史学 史德 自觉 明道 刘知几 章学诚 “才” “学”
下载PDF
中国传统史学与近代新史学的创建及历史解释学的阐释——以20世纪初梁启超和章太炎的新史学为中心 被引量:2
16
作者 徐国利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15,共11页
20世纪初中国近代新史学的创建,实际上是在批判和继承传统史学的双重变奏中进行的。这在新史学的两位领袖梁启超、章太炎创建的新史学中有充分体现。他们引用西方近代史学理论批判中国传统史学和创建近代新史学。然而,他们创建的新史学... 20世纪初中国近代新史学的创建,实际上是在批判和继承传统史学的双重变奏中进行的。这在新史学的两位领袖梁启超、章太炎创建的新史学中有充分体现。他们引用西方近代史学理论批判中国传统史学和创建近代新史学。然而,他们创建的新史学不仅对中国传统史学作了不同程度的肯定,还多有直接或间接的继承,实为融合了传统史学的新史学。对于这种史学现象,伽达默尔的历史解释学和希尔斯的传统论可以提供有益的阐释新视角。他们都指出传统在历史认识中不仅具有主体性地位和决定性影响,而且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相较而言,在看待传统史学与新史学的关系,梁启超持文化激进立场,章太炎则持文化保守立场。他们处理传统史学与新史学创建关系的理论和实践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新史学的发展道路和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 传统史学 梁启超 章太炎 历史解释学 传统
下载PDF
直书、名教和传统史学批评的特点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文玖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0-102,共3页
在中国古代史学批评中,直书和名教是两个重要的标准。这两个标准是相辅相成而又相互制约的,是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二者统一于传统史学的“史义”之中。
关键词 史学批评 传统史学 名教 矛盾统一体 中国古代 相互制约 标准 史义
下载PDF
“予夺褒贬”与“据事直书”——中国传统史学的两种治史理念及其演变趋势 被引量:2
18
作者 罗炳良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3-88,共6页
评价历史和叙述历史是历史学中两项最基本的内容,史家治史应当两者并重,不应在价值观念上心存轩轾,或者区分畛域。但因不同时期史家治史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以致发展成“予夺褒贬”和“据事直书”两种治史理念。这两种理念的形成及其演变... 评价历史和叙述历史是历史学中两项最基本的内容,史家治史应当两者并重,不应在价值观念上心存轩轾,或者区分畛域。但因不同时期史家治史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以致发展成“予夺褒贬”和“据事直书”两种治史理念。这两种理念的形成及其演变趋势,对中国传统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予夺褒贬 据事直书 传统史学 治史理念
下载PDF
在后现代视野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史学的思想价值 被引量:2
19
作者 江湄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5-118,122,共5页
中国史学史研究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把科学史学的理论方法论体系当作真理标准,以之重塑中国史学传统,给它化上时妆。而后现代主义把"现代"的价值观和知识体系加以相对化,让我们多少能换一种眼光来看中国传统史学,把它从科学史学... 中国史学史研究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把科学史学的理论方法论体系当作真理标准,以之重塑中国史学传统,给它化上时妆。而后现代主义把"现代"的价值观和知识体系加以相对化,让我们多少能换一种眼光来看中国传统史学,把它从科学史学的"镜象"中移出,让它在科学史学的对照下显出"新意"与"个性",给现代史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另类启发。作者力图给出几个例子,以引起讨论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 中国传统史学 儒学体系
下载PDF
传统史学理论的特征及其对外国教育史研究范式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红亚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7期91-93,共3页
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100多年中,以兰克为代表的传统史学理论不仅主导着历史学的研究范式,而且支配着教育史学的研究方法。文章分析了传统史学理论的内涵,阐释了该理论对外教史研究范式的影响,提出了我国外国教育史研究范式革新的几点... 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100多年中,以兰克为代表的传统史学理论不仅主导着历史学的研究范式,而且支配着教育史学的研究方法。文章分析了传统史学理论的内涵,阐释了该理论对外教史研究范式的影响,提出了我国外国教育史研究范式革新的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史学理论 外国教育史 研究范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