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世说新语》中“何所+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探析
1
作者 杜真豪 《今古文创》 2024年第45期110-113,136,共5页
笔者认为“何所+动词”的形式在《世说新语》中并不存在所字结构,主张从层次分析的角度出发,结合结构、意义等将“何所+动词”的形式放于具体的上下文语境和完整句子中进行分析。该形式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主语成分+何所+动词”;二是... 笔者认为“何所+动词”的形式在《世说新语》中并不存在所字结构,主张从层次分析的角度出发,结合结构、意义等将“何所+动词”的形式放于具体的上下文语境和完整句子中进行分析。该形式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主语成分+何所+动词”;二是“主语成分+副词+何所+动词”;三是较为特殊的结构“主语成分+动词+何所+动词”“主语成分+何所+副词+动词”。“何所+动词”的联系十分紧密,“何所”与主语成分之间可以加入动词和副词成分,“何所”后可以加入不同类型的副词修饰动词,其内部结构层次会随之改变。“何所”,是一个复音疑问代词,其意义相当于疑问代词“何”,具有“什么”“为什么”“哪里”“表反问”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所+动词 结构层次 整体性
下载PDF
《道行般若经》中“何所”的用法 被引量:4
2
作者 张幼军 舟人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4-57,93,共5页
“何所”在东汉支娄迦谶所译《道行般若经》中有九种用法。其意义原本是“何处” ,是一个名词性短语 ,后扩大到“何” ,相当于“什么”“哪个”“为何” ,作主语、宾语、定语和状语。此外 。
关键词 《道行般若经》 何所 语法 疑问代词 类关系代词
下载PDF
复音疑问代词"何所"凝固的过程、动因与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浩 《励耘语言学刊》 2020年第2期105-117,共13页
探索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发生发展机制一直是汉语史上的重要问题.本文对上、中古汉语、汉译佛经"何所"的用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旨在探讨复音疑问代词"何所"的来源及促成其词汇化的动因与机制.复音疑问代词"何... 探索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发生发展机制一直是汉语史上的重要问题.本文对上、中古汉语、汉译佛经"何所"的用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旨在探讨复音疑问代词"何所"的来源及促成其词汇化的动因与机制.复音疑问代词"何所"有两个来源,一是源于跨层结构"何/所V";一是源于偏正短语"何所".语义—语法两维条件,隐喻、语用推理机制、主观认同类推机制和重新分析,致使"何所"由跨层结构或偏正短语逐步凝固为一个复音疑问代词.而且,通过穷尽的"何所"用例考察,我们认为汉译佛经的"何所"与本土汉语存在历史演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所 双音化 动因 机制
下载PDF
古汉语“何所”浅析
4
作者 陈经卫 方有国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55-56,共2页
"何所"结构是古汉语中较为常见的凝固形式之一,历来为诸多语法学者所研究和探讨,但是仍存在着众多分歧。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并结合古汉语诸多典籍,认为在古汉语中,"何所"结构并不仅仅是一种主谓倒装的疑问... "何所"结构是古汉语中较为常见的凝固形式之一,历来为诸多语法学者所研究和探讨,但是仍存在着众多分歧。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并结合古汉语诸多典籍,认为在古汉语中,"何所"结构并不仅仅是一种主谓倒装的疑问句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汉语 何所 结构特点 发展
下载PDF
“何所”质疑
5
作者 李书田 《医古文知识》 2004年第1期 39,共1页
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古文>一书是辽宁省中医药人员职称晋升的一本考试教材,该书出版后,受到广大中医药职称晋升人员的欢迎.应当说是一部非常好的教材.但书中难免有个别疏漏之处,如教材19页:'欲何所之?'句.作者的解... 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古文>一书是辽宁省中医药人员职称晋升的一本考试教材,该书出版后,受到广大中医药职称晋升人员的欢迎.应当说是一部非常好的教材.但书中难免有个别疏漏之处,如教材19页:'欲何所之?'句.作者的解释是:何,为前置宾语,'之'为动词,即'欲之何所'.作者在这里将'何'看作是前置的宾语,而将'所'看作是一个名词,表处所,是错误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古文》 职称晋升 中医药 何所 质疑
下载PDF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何所从来
6
作者 马鹏宇 《学理论》 2021年第5期4-6,共3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治国理政的重要依据,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期的。溯源中国制度的优势何所从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制度自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制度的文化底蕴、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体系为其学理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治国理政的重要依据,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期的。溯源中国制度的优势何所从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制度自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制度的文化底蕴、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体系为其学理支撑、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其政治保证,充分把握这"三大法宝"是理解中国制度优势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优势 何所从来
下载PDF
论汉译佛经“何所”与“诸所”的源形式 被引量:3
7
作者 冯赫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0-86,共7页
汉译佛经不仅是丰富的佛学资源,而且是研究汉语历史语言及语言接触的重要材料。汉译佛经特有的"何所"不见于本土汉语,与汉语来源于"何所V"结构的"何所"不存在历史演变的关系。译经这类"何所"... 汉译佛经不仅是丰富的佛学资源,而且是研究汉语历史语言及语言接触的重要材料。汉译佛经特有的"何所"不见于本土汉语,与汉语来源于"何所V"结构的"何所"不存在历史演变的关系。译经这类"何所"及其变体"何许"可以解释为"所/许"脱离空间范畴后与疑问词"何"的组合,不属于汉语本身的自然演变。汉译佛经特有的"诸所"的源形式与汉语里固有的"诸所V"结构有关,但又不是"诸所V"结构内"诸所"直接词汇化的结果,而是形成于"诸所V"结构中"诸所有(N)"的特殊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经语言 源形式 何所 “诸所”
原文传递
论当代华裔美国作家的中国文化观——以徐忠雄、伍慧明、梁志英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关冬梅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第8期35-36,共2页
从文化分析的角度,解读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华裔文学繁荣期代表作家的中国文化观。主要分析徐忠雄的《家园》、伍慧明的《骨》和梁志英《何所不死》,探讨美国华裔文学发展到繁荣期华裔作家变化的中国文化观。
关键词 华裔文学繁荣期 《家园》 《骨》 何所不死》 崭新的华裔美国文化
下载PDF
“何许人”的语源、语义考
9
作者 严慈 《励耘语言学刊》 2006年第2期148-158,共11页
"何许人"一语,初见于王充《论街》,而源于司马迁《史记》"何所人"。"许"、"所"一声之转。但在这里,"所"、"许"并非表示"处"的名词,而是用同"等"的助词。"何许人"犹"何等人",相当于"什么样的人",指来历不明的人,... "何许人"一语,初见于王充《论街》,而源于司马迁《史记》"何所人"。"许"、"所"一声之转。但在这里,"所"、"许"并非表示"处"的名词,而是用同"等"的助词。"何许人"犹"何等人",相当于"什么样的人",指来历不明的人,不是历来所谓的"何处人"。现代的"何许样人"、"何等样人",是"何许人"白话化的表现,也是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所” “许” “处” “等” “何等人”
下载PDF
论焦点标记“所” 被引量:5
10
作者 徐江胜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6,共6页
"所"字结构中"所"总是联系着施动者和动词,由此演变为施动关系标记,进而又虚化为焦点标记。古汉语中常见的许多"何所V"形式,其中"所"并非与V结合成"所V"结构,"所"是焦点标... "所"字结构中"所"总是联系着施动者和动词,由此演变为施动关系标记,进而又虚化为焦点标记。古汉语中常见的许多"何所V"形式,其中"所"并非与V结合成"所V"结构,"所"是焦点标记,在句法层面不起作用,在语用上强调"何"。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还可见到古汉语遗留下来的焦点标记"所"的痕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动关系标记 焦点标记 何所V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