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0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世说新语》中“何所+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探析
1
作者
杜真豪
《今古文创》
2024年第45期110-113,136,共5页
笔者认为“何所+动词”的形式在《世说新语》中并不存在所字结构,主张从层次分析的角度出发,结合结构、意义等将“何所+动词”的形式放于具体的上下文语境和完整句子中进行分析。该形式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主语成分+何所+动词”;二是...
笔者认为“何所+动词”的形式在《世说新语》中并不存在所字结构,主张从层次分析的角度出发,结合结构、意义等将“何所+动词”的形式放于具体的上下文语境和完整句子中进行分析。该形式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主语成分+何所+动词”;二是“主语成分+副词+何所+动词”;三是较为特殊的结构“主语成分+动词+何所+动词”“主语成分+何所+副词+动词”。“何所+动词”的联系十分紧密,“何所”与主语成分之间可以加入动词和副词成分,“何所”后可以加入不同类型的副词修饰动词,其内部结构层次会随之改变。“何所”,是一个复音疑问代词,其意义相当于疑问代词“何”,具有“什么”“为什么”“哪里”“表反问”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所
+动词
结构层次
整体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道行般若经》中“何所”的用法
被引量:
4
2
作者
张幼军
舟人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4-57,93,共5页
“何所”在东汉支娄迦谶所译《道行般若经》中有九种用法。其意义原本是“何处” ,是一个名词性短语 ,后扩大到“何” ,相当于“什么”“哪个”“为何” ,作主语、宾语、定语和状语。此外 。
关键词
《道行般若经》
“
何所
”
语法
疑问代词
类关系代词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复音疑问代词"何所"凝固的过程、动因与机制
被引量:
1
3
作者
王浩
《励耘语言学刊》
2020年第2期105-117,共13页
探索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发生发展机制一直是汉语史上的重要问题.本文对上、中古汉语、汉译佛经"何所"的用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旨在探讨复音疑问代词"何所"的来源及促成其词汇化的动因与机制.复音疑问代词"何...
探索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发生发展机制一直是汉语史上的重要问题.本文对上、中古汉语、汉译佛经"何所"的用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旨在探讨复音疑问代词"何所"的来源及促成其词汇化的动因与机制.复音疑问代词"何所"有两个来源,一是源于跨层结构"何/所V";一是源于偏正短语"何所".语义—语法两维条件,隐喻、语用推理机制、主观认同类推机制和重新分析,致使"何所"由跨层结构或偏正短语逐步凝固为一个复音疑问代词.而且,通过穷尽的"何所"用例考察,我们认为汉译佛经的"何所"与本土汉语存在历史演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所
双音化
动因
机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古汉语“何所”浅析
4
作者
陈经卫
方有国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55-56,共2页
"何所"结构是古汉语中较为常见的凝固形式之一,历来为诸多语法学者所研究和探讨,但是仍存在着众多分歧。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并结合古汉语诸多典籍,认为在古汉语中,"何所"结构并不仅仅是一种主谓倒装的疑问...
"何所"结构是古汉语中较为常见的凝固形式之一,历来为诸多语法学者所研究和探讨,但是仍存在着众多分歧。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并结合古汉语诸多典籍,认为在古汉语中,"何所"结构并不仅仅是一种主谓倒装的疑问句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汉语
何所
结构特点
发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何所”质疑
5
作者
李书田
《医古文知识》
2004年第1期 39,共1页
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古文>一书是辽宁省中医药人员职称晋升的一本考试教材,该书出版后,受到广大中医药职称晋升人员的欢迎.应当说是一部非常好的教材.但书中难免有个别疏漏之处,如教材19页:'欲何所之?'句.作者的解...
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古文>一书是辽宁省中医药人员职称晋升的一本考试教材,该书出版后,受到广大中医药职称晋升人员的欢迎.应当说是一部非常好的教材.但书中难免有个别疏漏之处,如教材19页:'欲何所之?'句.作者的解释是:何,为前置宾语,'之'为动词,即'欲之何所'.作者在这里将'何'看作是前置的宾语,而将'所'看作是一个名词,表处所,是错误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古文》
职称晋升
中医药
“
何所
”
质疑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何所从来
6
作者
马鹏宇
《学理论》
2021年第5期4-6,共3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治国理政的重要依据,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期的。溯源中国制度的优势何所从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制度自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制度的文化底蕴、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体系为其学理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治国理政的重要依据,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期的。溯源中国制度的优势何所从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制度自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制度的文化底蕴、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体系为其学理支撑、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其政治保证,充分把握这"三大法宝"是理解中国制度优势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优势
何所
从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汉译佛经“何所”与“诸所”的源形式
被引量:
3
7
作者
冯赫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0-86,共7页
汉译佛经不仅是丰富的佛学资源,而且是研究汉语历史语言及语言接触的重要材料。汉译佛经特有的"何所"不见于本土汉语,与汉语来源于"何所V"结构的"何所"不存在历史演变的关系。译经这类"何所"...
汉译佛经不仅是丰富的佛学资源,而且是研究汉语历史语言及语言接触的重要材料。汉译佛经特有的"何所"不见于本土汉语,与汉语来源于"何所V"结构的"何所"不存在历史演变的关系。译经这类"何所"及其变体"何许"可以解释为"所/许"脱离空间范畴后与疑问词"何"的组合,不属于汉语本身的自然演变。汉译佛经特有的"诸所"的源形式与汉语里固有的"诸所V"结构有关,但又不是"诸所V"结构内"诸所"直接词汇化的结果,而是形成于"诸所V"结构中"诸所有(N)"的特殊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经语言
源形式
“
何所
”
“诸所”
原文传递
论当代华裔美国作家的中国文化观——以徐忠雄、伍慧明、梁志英为例
被引量:
1
8
作者
关冬梅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第8期35-36,共2页
从文化分析的角度,解读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华裔文学繁荣期代表作家的中国文化观。主要分析徐忠雄的《家园》、伍慧明的《骨》和梁志英《何所不死》,探讨美国华裔文学发展到繁荣期华裔作家变化的中国文化观。
关键词
华裔文学繁荣期
《家园》
《骨》
《
何所
不死》
崭新的华裔美国文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何许人”的语源、语义考
9
作者
严慈
《励耘语言学刊》
2006年第2期148-158,共11页
"何许人"一语,初见于王充《论街》,而源于司马迁《史记》"何所人"。"许"、"所"一声之转。但在这里,"所"、"许"并非表示"处"的名词,而是用同"等"的助词。"何许人"犹"何等人",相当于"什么样的人",指来历不明的人,...
"何许人"一语,初见于王充《论街》,而源于司马迁《史记》"何所人"。"许"、"所"一声之转。但在这里,"所"、"许"并非表示"处"的名词,而是用同"等"的助词。"何许人"犹"何等人",相当于"什么样的人",指来历不明的人,不是历来所谓的"何处人"。现代的"何许样人"、"何等样人",是"何许人"白话化的表现,也是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所”
“许”
“处”
“等”
“何等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焦点标记“所”
被引量:
5
10
作者
徐江胜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6,共6页
"所"字结构中"所"总是联系着施动者和动词,由此演变为施动关系标记,进而又虚化为焦点标记。古汉语中常见的许多"何所V"形式,其中"所"并非与V结合成"所V"结构,"所"是焦点标...
"所"字结构中"所"总是联系着施动者和动词,由此演变为施动关系标记,进而又虚化为焦点标记。古汉语中常见的许多"何所V"形式,其中"所"并非与V结合成"所V"结构,"所"是焦点标记,在句法层面不起作用,在语用上强调"何"。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还可见到古汉语遗留下来的焦点标记"所"的痕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所
施动关系标记
焦点标记
何所
V
原文传递
题名
《世说新语》中“何所+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探析
1
作者
杜真豪
机构
北方民族大学文传学院
出处
《今古文创》
2024年第45期110-113,136,共5页
基金
北方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课题“《世说新语》中‘何所+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探析”(项目编号:YCX24062)研究成果。
文摘
笔者认为“何所+动词”的形式在《世说新语》中并不存在所字结构,主张从层次分析的角度出发,结合结构、意义等将“何所+动词”的形式放于具体的上下文语境和完整句子中进行分析。该形式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主语成分+何所+动词”;二是“主语成分+副词+何所+动词”;三是较为特殊的结构“主语成分+动词+何所+动词”“主语成分+何所+副词+动词”。“何所+动词”的联系十分紧密,“何所”与主语成分之间可以加入动词和副词成分,“何所”后可以加入不同类型的副词修饰动词,其内部结构层次会随之改变。“何所”,是一个复音疑问代词,其意义相当于疑问代词“何”,具有“什么”“为什么”“哪里”“表反问”等意义。
关键词
何所
+动词
结构层次
整体性
分类号
H315 [语言文字—英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道行般若经》中“何所”的用法
被引量:
4
2
作者
张幼军
舟人
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不详
出处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4-57,93,共5页
文摘
“何所”在东汉支娄迦谶所译《道行般若经》中有九种用法。其意义原本是“何处” ,是一个名词性短语 ,后扩大到“何” ,相当于“什么”“哪个”“为何” ,作主语、宾语、定语和状语。此外 。
关键词
《道行般若经》
“
何所
”
语法
疑问代词
类关系代词
Keywords
Daoxing Banruo Jing(道行般若经)
“
何所
”
question pronoun
seemingly relative pronoun
分类号
H141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复音疑问代词"何所"凝固的过程、动因与机制
被引量:
1
3
作者
王浩
机构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励耘语言学刊》
2020年第2期105-117,共13页
文摘
探索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发生发展机制一直是汉语史上的重要问题.本文对上、中古汉语、汉译佛经"何所"的用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旨在探讨复音疑问代词"何所"的来源及促成其词汇化的动因与机制.复音疑问代词"何所"有两个来源,一是源于跨层结构"何/所V";一是源于偏正短语"何所".语义—语法两维条件,隐喻、语用推理机制、主观认同类推机制和重新分析,致使"何所"由跨层结构或偏正短语逐步凝固为一个复音疑问代词.而且,通过穷尽的"何所"用例考察,我们认为汉译佛经的"何所"与本土汉语存在历史演变关系.
关键词
何所
双音化
动因
机制
Keywords
hesuo(
何所
)
Lexicalization
Motivation
Mechanism
分类号
H14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古汉语“何所”浅析
4
作者
陈经卫
方有国
机构
西南大学文学院
出处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55-56,共2页
文摘
"何所"结构是古汉语中较为常见的凝固形式之一,历来为诸多语法学者所研究和探讨,但是仍存在着众多分歧。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并结合古汉语诸多典籍,认为在古汉语中,"何所"结构并不仅仅是一种主谓倒装的疑问句式。
关键词
古汉语
何所
结构特点
发展
分类号
I141 [文学—世界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何所”质疑
5
作者
李书田
机构
辽宁中医学院
出处
《医古文知识》
2004年第1期 39,共1页
文摘
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古文>一书是辽宁省中医药人员职称晋升的一本考试教材,该书出版后,受到广大中医药职称晋升人员的欢迎.应当说是一部非常好的教材.但书中难免有个别疏漏之处,如教材19页:'欲何所之?'句.作者的解释是:何,为前置宾语,'之'为动词,即'欲之何所'.作者在这里将'何'看作是前置的宾语,而将'所'看作是一个名词,表处所,是错误的.
关键词
《医古文》
职称晋升
中医药
“
何所
”
质疑
分类号
R2-52 [医药卫生—中医学]
H13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何所从来
6
作者
马鹏宇
机构
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学理论》
2021年第5期4-6,共3页
文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治国理政的重要依据,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期的。溯源中国制度的优势何所从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制度自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制度的文化底蕴、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体系为其学理支撑、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其政治保证,充分把握这"三大法宝"是理解中国制度优势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优势
何所
从来
分类号
D616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汉译佛经“何所”与“诸所”的源形式
被引量:
3
7
作者
冯赫
机构
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出处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0-86,共7页
基金
山东大学自主创新项目(2012GN023)
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13DWXJ09)研究资助
文摘
汉译佛经不仅是丰富的佛学资源,而且是研究汉语历史语言及语言接触的重要材料。汉译佛经特有的"何所"不见于本土汉语,与汉语来源于"何所V"结构的"何所"不存在历史演变的关系。译经这类"何所"及其变体"何许"可以解释为"所/许"脱离空间范畴后与疑问词"何"的组合,不属于汉语本身的自然演变。汉译佛经特有的"诸所"的源形式与汉语里固有的"诸所V"结构有关,但又不是"诸所V"结构内"诸所"直接词汇化的结果,而是形成于"诸所V"结构中"诸所有(N)"的特殊变异。
关键词
汉译佛经语言
源形式
“
何所
”
“诸所”
分类号
H13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论当代华裔美国作家的中国文化观——以徐忠雄、伍慧明、梁志英为例
被引量:
1
8
作者
关冬梅
机构
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出处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第8期35-36,共2页
文摘
从文化分析的角度,解读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华裔文学繁荣期代表作家的中国文化观。主要分析徐忠雄的《家园》、伍慧明的《骨》和梁志英《何所不死》,探讨美国华裔文学发展到繁荣期华裔作家变化的中国文化观。
关键词
华裔文学繁荣期
《家园》
《骨》
《
何所
不死》
崭新的华裔美国文化
分类号
T-55 [一般工业技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何许人”的语源、语义考
9
作者
严慈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励耘语言学刊》
2006年第2期148-158,共11页
文摘
"何许人"一语,初见于王充《论街》,而源于司马迁《史记》"何所人"。"许"、"所"一声之转。但在这里,"所"、"许"并非表示"处"的名词,而是用同"等"的助词。"何许人"犹"何等人",相当于"什么样的人",指来历不明的人,不是历来所谓的"何处人"。现代的"何许样人"、"何等样人",是"何许人"白话化的表现,也是证明。
关键词
“所”
“许”
“处”
“等”
“何等人”
Keywords
deng he- Key words: "suo" (所)
(许)
(处)
(等)
dengren" (何许人)
分类号
H139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焦点标记“所”
被引量:
5
10
作者
徐江胜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
出处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6,共6页
文摘
"所"字结构中"所"总是联系着施动者和动词,由此演变为施动关系标记,进而又虚化为焦点标记。古汉语中常见的许多"何所V"形式,其中"所"并非与V结合成"所V"结构,"所"是焦点标记,在句法层面不起作用,在语用上强调"何"。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还可见到古汉语遗留下来的焦点标记"所"的痕迹。
关键词
所
施动关系标记
焦点标记
何所
V
Keywords
Suo( 所)
Agent-verb marker
Focus marker
"He Suo(
何所
) V"
分类号
H141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世说新语》中“何所+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探析
杜真豪
《今古文创》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道行般若经》中“何所”的用法
张幼军
舟人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复音疑问代词"何所"凝固的过程、动因与机制
王浩
《励耘语言学刊》
2020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古汉语“何所”浅析
陈经卫
方有国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何所”质疑
李书田
《医古文知识》
200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何所从来
马鹏宇
《学理论》
202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论汉译佛经“何所”与“诸所”的源形式
冯赫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
3
原文传递
8
论当代华裔美国作家的中国文化观——以徐忠雄、伍慧明、梁志英为例
关冬梅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何许人”的语源、语义考
严慈
《励耘语言学刊》
200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论焦点标记“所”
徐江胜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5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