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3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的成立与南北传佛教的联合
1
作者 沈庭 《佛学研究》 CSSCI 2023年第1期16-32,共17页
二战后,中国国际地位空前高涨,中国佛教逐渐成为北传佛教最为重要的代表。在此背景下,法舫为代表的中国佛教界不仅被邀请参加第一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成为世佛联的主要创建者之一,而且成为世佛联主要的团结对象。在这个联合过程中,马拉... 二战后,中国国际地位空前高涨,中国佛教逐渐成为北传佛教最为重要的代表。在此背景下,法舫为代表的中国佛教界不仅被邀请参加第一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成为世佛联的主要创建者之一,而且成为世佛联主要的团结对象。在这个联合过程中,马拉拉塞克拉和法舫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而“原始佛教”观念则是团结近代中国佛教与斯里兰卡佛教的精神纽带,这种“本真”的想象对促成近代中斯佛教,乃至南北传佛教的联合产生过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佛教徒联谊会 近代佛教 南传佛教 马拉拉塞克拉 法舫
下载PDF
“犹太佛教徒”:以色列佛教的历史境遇与当代发展
2
作者 李治宇 《佛学研究》 CSSCI 2023年第2期304-315,共12页
两个世纪以来,佛教逐渐为欧美人士所接受。这一过程,犹太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9世纪后期,犹太人中开始出现佛教徒,称为“犹太佛教徒”(Jewish Buddhist)。1948年,以色列建国,佛教在当地得到了发展。犹太教为犹太民族的宗教,是一神教,... 两个世纪以来,佛教逐渐为欧美人士所接受。这一过程,犹太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9世纪后期,犹太人中开始出现佛教徒,称为“犹太佛教徒”(Jewish Buddhist)。1948年,以色列建国,佛教在当地得到了发展。犹太教为犹太民族的宗教,是一神教,具有排他性特征。佛教的包容特性,使得犹太佛教徒能够在保持犹太教文化认同的同时,过着佛教徒的生活。目前,佛教在以色列,已发展出具有本地特色的模式。受限于本地佛教僧才培养体系的建立,以及对东方佛教经典文字理解的限制,佛教在以色列的当代发展,同时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挑战。本研究认为,这一现象与犹太民族的历史遭遇,及其在现代社会中面临文化更替的环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犹太教 犹太佛教徒 以色列
下载PDF
律师、佛教徒、医务人员对自杀态度的研究 (自杀系列研究之二) 被引量:33
3
作者 杨洪 肖水源 +1 位作者 董群惠 杨德森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52-254,共3页
目的: 了解社会人群对自杀的态度, 为自杀预防工作提供资料和信息。方法: 采用二阶段分层随机抽样与选点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获取样本,用自编自杀态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自杀态度问卷涉及4个方面的内容,即对自杀行为性质的态度、对... 目的: 了解社会人群对自杀的态度, 为自杀预防工作提供资料和信息。方法: 采用二阶段分层随机抽样与选点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获取样本,用自编自杀态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自杀态度问卷涉及4个方面的内容,即对自杀行为性质的态度、对自杀者的态度、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和对安乐死的态度。每一条目从完全赞同到完全不赞同按1- 5 级评分, 每一因子分以2.5 分和3.5分为两个分界值划分为肯定 (即对自杀持肯定、宽容、理解的态度)、矛盾或中立和否定(即对自杀持否定、排斥、歧视的态度) 三种态度。然后对三组人群的态度进行对照观察。结果: 共完成调查429 例, 其中律师77例、佛教徒56 例、医务人员296 例; 三组之间在对自杀的态度上存在差异, 差异与职业和文化背景有关。结论: 三组人群对自杀各维度的态度有所不同, 同一群体对自杀态度的不同维度反应也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 自杀态度 律师 佛教徒 医务人员 态度
下载PDF
文士、将军、皇帝、佛教徒——梁武帝萧衍的社会角色及文学人格新说 被引量:3
4
作者 李中华 杨晓东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7-196,共10页
南朝萧衍曾是“竟陵八友”之一。在齐末的社会动荡中,他统率军队,开创了新王朝。登上皇帝宝座后,他是南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文治武功俱有可观。晚年他又是一个痴迷的佛教徒,曾经多次舍身同泰寺,最后在侯景之乱中悲惨地死去。萧衍的一... 南朝萧衍曾是“竟陵八友”之一。在齐末的社会动荡中,他统率军队,开创了新王朝。登上皇帝宝座后,他是南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文治武功俱有可观。晚年他又是一个痴迷的佛教徒,曾经多次舍身同泰寺,最后在侯景之乱中悲惨地死去。萧衍的一生,经历了由文士、将军、皇帝、佛教徒的社会角色转换,这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衍 皇帝 佛教徒 文学人格
下载PDF
六朝佛教徒对志怪小说兴起的作用 被引量:5
5
作者 朱恒夫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08-124,共17页
关键词 志怪小说 六朝 汉末 《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 阐述 神仙 秦汉 鬼神 佛教徒
下载PDF
民国佛教徒的抗日救国思想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明成满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3-187,共5页
在民国时期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佛教抗日救国的思想体系。从佛教救国的理论基础看,佛教徒从佛教教义中寻找僧尼参加军训和前线杀敌的合理性。从佛教救国的必要性看,认识到僧尼作为国民的一份子,肩负有救国的责任;救国是佛教徒报... 在民国时期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佛教抗日救国的思想体系。从佛教救国的理论基础看,佛教徒从佛教教义中寻找僧尼参加军训和前线杀敌的合理性。从佛教救国的必要性看,认识到僧尼作为国民的一份子,肩负有救国的责任;救国是佛教徒报国恩的需要;只有救国才能救教救僧;救国是今后佛教赖以生存和实践慈悲主义的重要途径。从佛教救国的可能性来看,佛教能帮助中国消除战争,实现和平,进而使中华民族复兴。从佛教救国的路径来看,包括潜心祈祷、宣扬佛法、兴办慈善公益事业等,僧伽应根据不同的年龄段采用不同的救国方式。这些内容是近代慈善公益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很大程度上唤醒了佛教徒,使他们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的潮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佛教徒 抗日救国 思想
下载PDF
入世潜修:对北京地区三所高校大学生佛教徒生活样式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韩琪 《宗教社会学》 2014年第1期105-136,共32页
本文以来自北京地区三所高校的大学生佛教徒为样本,考察了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佛教徒的信仰与生活样式(conduct of life)之间的关系。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提出了信仰与生活样式的关系这一研究主题,从这个视角出发,... 本文以来自北京地区三所高校的大学生佛教徒为样本,考察了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佛教徒的信仰与生活样式(conduct of life)之间的关系。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提出了信仰与生活样式的关系这一研究主题,从这个视角出发,他认为大乘佛教是难以发展出一种理性的、现世内的生活样式的。然而,受访的这些青年佛教徒呈现出一种理性且讲求方法的生活样式,即“入世潜修”。当前佛教界的现状以及佛教信仰本身的出世性与中国社会的入世导向之间的冲突正是这一生活样式的成因。本文旨在尝试澄清韦伯对于大乘佛教的论断,并进而提出我们需要发展适合中国当代情境的佛教徒生活样式的描述和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佛教徒 信仰 生活样式 入世潜修
下载PDF
从“老子化胡说”看汉魏六朝佛教徒的老子观
8
作者 刘玲娣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2-37,共6页
汉魏六朝时期是道教兴起、佛教传入中国,进而引发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激烈碰撞的时期。作为道家象征符号的老子,曾被道教和佛教双方进行大规模的宗教化解读和利用,"老子化胡说"是这个过程中的典型现象。从这个时期佛教徒对待... 汉魏六朝时期是道教兴起、佛教传入中国,进而引发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激烈碰撞的时期。作为道家象征符号的老子,曾被道教和佛教双方进行大规模的宗教化解读和利用,"老子化胡说"是这个过程中的典型现象。从这个时期佛教徒对待老子其人其书的基本态度可以看出老子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宗教史上的作用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化胡 佛教徒 教徒
下载PDF
全世界佛教徒团结起来,为实现和谐世界的崇高目标勇猛精进
9
作者 圣辉 《佛学研究》 2006年第1期12-15,共4页
2004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中韩日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议上,海峡两岸暨港澳佛教界八位高僧共发大愿,向世界发出在中国举办“世界佛教论坛”的《倡议书》,得到包括中韩日三国佛教领导人在内的各国佛教界的热烈响应。在中国政府的热情支... 2004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中韩日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议上,海峡两岸暨港澳佛教界八位高僧共发大愿,向世界发出在中国举办“世界佛教论坛”的《倡议书》,得到包括中韩日三国佛教领导人在内的各国佛教界的热烈响应。在中国政府的热情支持下,经过积极筹备,诸缘具足。今天,来自各国的大德长老聚会美丽的杭州,参加首届“世界佛教论坛”,这是中国佛教史和世界佛教史上千载一时,一时千载的盛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世界 佛教徒 世界佛教论坛 中国佛教 中国政府 海峡两岸 中韩日 交流会
下载PDF
佛教徒与北京精神
10
作者 传印 《佛学研究》 2012年第1期3-8,共6页
一、引言 首都北京市,建城史已有3000余年,建都史亦有1000余年。1949年9月27日,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主席主持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把“北平”易名为北京,同年10月... 一、引言 首都北京市,建城史已有3000余年,建都史亦有1000余年。1949年9月27日,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主席主持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把“北平”易名为北京,同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北京市成为伟大祖国的首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 佛教徒 精神 中央人民政府 1949年 中国共产党
下载PDF
改变世界:作为佛教徒的乔布斯
11
作者 成建三 《贵阳文史》 2012年第5期64-67,共4页
史蒂夫·乔布斯去世一周年,作为一个他的同龄人和研究者,我觉得应该写点什么来作为纪念。关于苹果公司的一系列产品已经世人皆知,它们的出现大大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为时代带来无限美好"(由于我不是苹果产品的使用者和受益者,我... 史蒂夫·乔布斯去世一周年,作为一个他的同龄人和研究者,我觉得应该写点什么来作为纪念。关于苹果公司的一系列产品已经世人皆知,它们的出现大大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为时代带来无限美好"(由于我不是苹果产品的使用者和受益者,我有限地同意苹果公司对乔布斯的这句溢美之词)。苹果公司也因为乔布斯而成为全球最伟大的公司,这里不仅仅指公司的市值全球第一,更多的是指乔布斯为苹果公司所留下的伟大遗产:公司具有的创新特质全球第一,包括超一流人才团队和理念,超一流的组织形式和产品设计,以及它在数十年间大起大落和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积累的经验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布斯 佛教徒 苹果公司 世界 产品设计 创新特质 一流人才 市场竞争
下载PDF
佛教教义对佛教徒生活的影响
12
作者 谢振玲 《黑龙江史志》 2009年第10期22-23,共2页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5-6世纪之间,在印度列国时代百家争鸣的纷争之中,佛教诞生了。佛教在佛陀佛教时期呈现出与众不同之势,随着时代的变迁,佛教走向多元化,并走出了自己的诞生之地,流传到世界各地,拥有了大量不同肤色的信徒...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5-6世纪之间,在印度列国时代百家争鸣的纷争之中,佛教诞生了。佛教在佛陀佛教时期呈现出与众不同之势,随着时代的变迁,佛教走向多元化,并走出了自己的诞生之地,流传到世界各地,拥有了大量不同肤色的信徒,随而成了世界性的宗教。佛教的教义对佛教徒的生活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 佛教教义 佛教徒
下载PDF
论中古时期中国佛教徒的焚身供养 被引量:1
13
作者 石刚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4-128,共5页
焚身供养是中国佛教所独有的现象,流行在南北朝到唐宋时期。这一在世俗看来残忍无比的宗教行为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宗教狂热。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分析,可知这一行为本身带有宗教献祭和宗教宣传的双重目的。然而,焚身供养和中国本土的重生文... 焚身供养是中国佛教所独有的现象,流行在南北朝到唐宋时期。这一在世俗看来残忍无比的宗教行为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宗教狂热。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分析,可知这一行为本身带有宗教献祭和宗教宣传的双重目的。然而,焚身供养和中国本土的重生文化传统严重冲突,终于导致其衰微直至基本绝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时期 佛教徒 焚身供养 文化传统
下载PDF
敦煌出土元代回鹘文佛教徒书简 被引量:20
14
作者 森安孝夫 杨富学 黄建华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37-48,共12页
1980年,·提肯(Tekin)出版了他的《元代回鹘文佛教文献》一书,同时还附有文献照片。在该书中,他研究了两件出自敦煌的回鹘文写本。一件是大英博物馆所臧斯坦因特藏的Or.8212-108,另一件是法国国立图书馆伯希和特藏的P.4521号卷。... 1980年,·提肯(Tekin)出版了他的《元代回鹘文佛教文献》一书,同时还附有文献照片。在该书中,他研究了两件出自敦煌的回鹘文写本。一件是大英博物馆所臧斯坦因特藏的Or.8212-108,另一件是法国国立图书馆伯希和特藏的P.4521号卷。虽然这两件写本均出口世纪上半叶封闭的敦煌藏经洞(第17窟,相当于伯希和编号163窟),但毫无疑问,正如大多数已发表的文章所谈的那样,它们不会早到那个世纪,可以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鹘文 伯希和 敦煌 文书 佛教文献 突厥文 东方学 佛教徒 文殊 书信
下载PDF
爱欲与文明中的人性复归——论人本主义思想影响下佛教徒形象的转型 被引量:1
15
作者 闫莹冬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15-16,共2页
人本主义思想由西方传播过来之后,新时期文学中的佛教徒形象不再是"自我典范"的完美化身,人性中的本我意识在其形象中得到挖掘和表现。在这一形象的转变过程中,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得到了充分的探索和展现,人性本我价值被执着地... 人本主义思想由西方传播过来之后,新时期文学中的佛教徒形象不再是"自我典范"的完美化身,人性中的本我意识在其形象中得到挖掘和表现。在这一形象的转变过程中,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得到了充分的探索和展现,人性本我价值被执着地追寻和追问,美好人性的复归愿望一次又一次地被表达和描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本主义思想 人性复归 佛教徒形象 转型
下载PDF
佛教徒死亡态度与自尊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云亭 刘金平 原露铭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246-249,共4页
目的:考察佛教徒的死亡态度特点和佛教徒死亡态度与自尊的关系,为佛教的生死观在生命教育,丧亲创伤治疗及临终关怀方面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平顶山地区佛教徒273人,用修订过的死亡态度描绘量表和罗森博格自尊量... 目的:考察佛教徒的死亡态度特点和佛教徒死亡态度与自尊的关系,为佛教的生死观在生命教育,丧亲创伤治疗及临终关怀方面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平顶山地区佛教徒273人,用修订过的死亡态度描绘量表和罗森博格自尊量表(SES)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总体来说佛教徒的死亡态度在自然接受维度得分最高;佛教徒的死亡态度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重病史、身体健康水平和家庭讨论气氛等基本背景变量上有显著差异,在皈依原因、信仰时间、诵经频率等宗教信仰变量上差异也显著;不同的自尊水平在死亡态度的5个维度上均差异显著,自尊水平高的被试在自然接受维度上的得分比自尊水平低的被试高,在其他4个维度上的得分均低于自尊水平低的被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徒 死亡态度 自尊
下载PDF
女性佛教徒皈依行为和宗教生活特点调查 被引量:2
17
作者 马永霞 《科技经济市场》 2007年第11期172-173,共2页
采取小样本抽样,以问卷调查、参与式观察和深入访谈的方法对正式皈依的女性佛教徒进行皈依行为和宗教生活特点的调查。结果表明,女性佛教徒的皈依行为受生活危机和社会人际网络的影响;女性佛教徒的宗教生活呈现出自利利他,重视团体活动... 采取小样本抽样,以问卷调查、参与式观察和深入访谈的方法对正式皈依的女性佛教徒进行皈依行为和宗教生活特点的调查。结果表明,女性佛教徒的皈依行为受生活危机和社会人际网络的影响;女性佛教徒的宗教生活呈现出自利利他,重视团体活动及人际交流与支持,受人际影响又反作用于人际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佛教徒 皈依 宗教生活 特点
下载PDF
佛教徒皈依的心理发展历程及其影响因素:一项质性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洁 《宗教心理学》 2015年第1期165-181,共17页
研究采用多种质性研究的方法,考察中国文化背景下佛教徒皈依的心理发展历程和影响因素。通过方便抽样和最大差异抽样,在浙江省金华市和湖州市两地选取了6名佛教皈依者。通过参与性观察和半结构式访谈获得第一手资料。进一步对原始资... 研究采用多种质性研究的方法,考察中国文化背景下佛教徒皈依的心理发展历程和影响因素。通过方便抽样和最大差异抽样,在浙江省金华市和湖州市两地选取了6名佛教皈依者。通过参与性观察和半结构式访谈获得第一手资料。进一步对原始资料进行转录、编码和主题内容分析。结果发现:(1)皈依者的心理历程包括六个阶段:迷茫、互动、探索、皈依、信奉、成熟。六个阶段之间既彼此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不同的阶段之间可以相互重叠、相互影响。(2)影响皈依的内在心理因素包括求知动机、交往动机、自我实现动机和自我超越动机。(3)社会、文化、区域、组织、人际关系等外在背景因素在皈依的不同阶段中具有诱发、强化、支持、维持或延缓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徒 皈依 背景 动机 质性研究
下载PDF
谢灵运与佛教徒交游及其文学
19
作者 张晓庆 《绥化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75-77,共3页
文章重点探析谢灵运与佛教徒之间的交游及其文学的关系。谢灵运与僧徒独特的交往方式,促进了佛教在南朝的发展;受佛教的影响,谢灵运在对实体自然的刻画中蕴造出理想状态的自然,其本质是对现实的超越;得益于佛学理论"顿悟说",... 文章重点探析谢灵运与佛教徒之间的交游及其文学的关系。谢灵运与僧徒独特的交往方式,促进了佛教在南朝的发展;受佛教的影响,谢灵运在对实体自然的刻画中蕴造出理想状态的自然,其本质是对现实的超越;得益于佛学理论"顿悟说",谢灵运创作了一批以"清"为尚的山水诗,从实践和理论上为"神韵诗学"做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灵运 佛教徒 交往方式 自然 神韵说
下载PDF
佛教徒饮茶史溯源 被引量:1
20
作者 百慧 《协商论坛》 2010年第5期62-62,共1页
茶与中国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佛教徒饮茶史至晚可追溯到东晋。《晋书·艺术传》记载,单道开在后赵的都城邺城昭德寺坐禅修行,不畏寒暑,昼夜不眠,“日服镇守药数丸,大如梧子,药有松蜜姜桂茯苓之气,时饮茶苏一二升而已”... 茶与中国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佛教徒饮茶史至晚可追溯到东晋。《晋书·艺术传》记载,单道开在后赵的都城邺城昭德寺坐禅修行,不畏寒暑,昼夜不眠,“日服镇守药数丸,大如梧子,药有松蜜姜桂茯苓之气,时饮茶苏一二升而已”。古代有将茶与姜、桂、桔、枣等果料香料一同煮饮的习惯,茶苏即此类。佛教初传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徒 茶史 中国佛教 晋书 修行 坐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