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保罗·策兰《从门槛到门槛》中的沉默转向
1
作者 有虹儒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08-114,共7页
《从门槛到门槛》是保罗·策兰的第二部诗集。在这部诗集中,保罗·策兰的诗歌创作从此开始转向“沉默”。在这部诗集中,策兰有意识地讨论诗歌语言在记录及展现真实历史时的有效性,怀疑诗歌写作的正义性。他的诗歌语言也逐渐趋... 《从门槛到门槛》是保罗·策兰的第二部诗集。在这部诗集中,保罗·策兰的诗歌创作从此开始转向“沉默”。在这部诗集中,策兰有意识地讨论诗歌语言在记录及展现真实历史时的有效性,怀疑诗歌写作的正义性。他的诗歌语言也逐渐趋向破碎,表现出间接、晦涩的特点。策兰诗中的“沉默”书写,通过否定性的表达方式,拓展了对历史真实与诗歌表现关系的思考,深化了德语诗歌对纳粹暴政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策兰 《从门槛到门槛》 沉默转向
下载PDF
走向他者之诗:列维纳斯论保罗·策兰的诗歌 被引量:2
2
作者 柴一凡 隋晓荻 《外语教育研究》 2017年第3期52-58,共7页
列维纳斯哲学以重思我与他者的关系为开端,重思我走向他者、为了他者的伦理责任,以打破西方哲学传统对他者的压迫。面对以本体论为中心的西方哲学传统,列维纳斯试图走向被西方哲学传统拒斥的诗,以探索改造这种传统的出路。据此,本论文... 列维纳斯哲学以重思我与他者的关系为开端,重思我走向他者、为了他者的伦理责任,以打破西方哲学传统对他者的压迫。面对以本体论为中心的西方哲学传统,列维纳斯试图走向被西方哲学传统拒斥的诗,以探索改造这种传统的出路。据此,本论文将试图回答以下这一问题:在列维纳斯的哲学中,诗歌,尤以保罗·策兰的晦涩诗歌为代表,何以使得外在于我的他者现身在场,何以使我走出自身、走向他者并为了他者而在。本论文试图说明,在列维纳斯看来,诗歌,尤其以保罗·策兰的晦涩诗歌为代表,不仅其自身是作为他者的面容、他者的意向而在场,而且它也实现了我走向他者、为了他者的可能。在列维纳斯哲学视域下,诗既是对他者现身的敞开,也蕴含着对他者言说的伦理内涵。作诗与读诗能使西方哲学走出总体性,从而使伦理学取代本体论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维纳斯 保罗·策兰 他者
下载PDF
保罗·策兰的对话诗学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子帆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23,共7页
保罗·策兰认为诗是"对话"而非独白,其诗学理念得益于曼德尔施塔姆,理论根基则是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对话诗学不可缺少的元素是"我""你"以及"诗歌的场所"。策兰诗中的"我"... 保罗·策兰认为诗是"对话"而非独白,其诗学理念得益于曼德尔施塔姆,理论根基则是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对话诗学不可缺少的元素是"我""你"以及"诗歌的场所"。策兰诗中的"我""你"是多重、直接和变幻的。"对话"是真实的相遇,在诗的对话中,"我—你"关系得以展开,精神涌现。对话者不是认知主体,他人不是作为客体呈现于我,而是"共在者"。诗歌为了勘测真实,"我—你"关系对应的是真实,"我—它"关系对应的是事实。诗歌寻找对话者,又要求沉默,策兰诗的张力正来自吐露与吞咽之间的矛盾。"对话"先天要求平等、责任和理解,而不是占有、利用和掠夺。"对话"又要求距离,"对话"能穿过时间,诗歌能够克服时间,诗歌要求永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策兰 对话诗学 “我-你” “我-它” 诗歌的场所
下载PDF
避开所言说之物的言说——对保罗·策兰诗歌的分析
4
作者 杨壹棋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21,60,共10页
本文将布莱希特与保罗·策兰作对比,认为他们是两种诗人类型,前者强调"说",即说出所言说之物(Gesagtes),后者主张"不说",即避开所言说之物:因为构成传统言说方式基础和背景的对应物,在这个时代已被悬置挂空了,... 本文将布莱希特与保罗·策兰作对比,认为他们是两种诗人类型,前者强调"说",即说出所言说之物(Gesagtes),后者主张"不说",即避开所言说之物:因为构成传统言说方式基础和背景的对应物,在这个时代已被悬置挂空了,而言说的对应物在这种言说里的丧失,让言说成为对真相的一种遮蔽;另一方面,要是把语言当作给出"所言说之物"的工具,就将封闭语言自身,同时也丢失了所言说之物。那么言说,便成为策兰所称的"犯罪"。"避开所言说之物的言说"的诗学主张,给出了诗人介入世界和记忆历史(所言说之物)的可能方式,策兰的诗歌经由这种方式焕发出卓越的语言之力,从而为历史和人类记忆作出了忠实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策兰 所言说之物
下载PDF
作为想象的对话——保罗·策兰对话性诗歌中的非对话性
5
作者 曹莉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9-137,共9页
德语诗人保罗·策兰的诗歌具有明显的对话性,在其诗中始终存在一个与“我”对话的身份不明的“你”。但是,通过考察策兰的犹太经验、写作的社会历史环境、诗歌语言及其写作手法,结合对策兰诗歌的文本分析,本文认为,策兰诗歌中的“我... 德语诗人保罗·策兰的诗歌具有明显的对话性,在其诗中始终存在一个与“我”对话的身份不明的“你”。但是,通过考察策兰的犹太经验、写作的社会历史环境、诗歌语言及其写作手法,结合对策兰诗歌的文本分析,本文认为,策兰诗歌中的“我-你”对话关系主要持守在文本想象的空间中,而其对话性诗歌中存在非对话性。本文对非对话性因素进行了讨论并指出了其根源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策兰 “我-你”关系 对话 非对话性
原文传递
谁能说出真正的保罗·策兰
6
作者 刘春 《文学自由谈》 2024年第5期75-81,共7页
这是一段发生在当代中国诗人之间的旧事,关于近些年在国内受到“追捧”的德语诗人保罗·策兰(Paul Celan,1920—1970)。这段旧事涉及了著名翻译家钱春绮,“朦胧诗”旗手北岛,“后朦胧诗”代表人物王家新,在翻译界具有重要影响的诗... 这是一段发生在当代中国诗人之间的旧事,关于近些年在国内受到“追捧”的德语诗人保罗·策兰(Paul Celan,1920—1970)。这段旧事涉及了著名翻译家钱春绮,“朦胧诗”旗手北岛,“后朦胧诗”代表人物王家新,在翻译界具有重要影响的诗人黄灿然,以及多位有影响的翻译家,在此记录下来,或许对喜爱策兰和外国翻译诗歌的读者有些许启发。事情是由王家新的译作开始的。虽然在1980年代初“朦胧诗”如日中天时就已出道,但王家新获得更大的影响则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人们普遍将其视作“后朦胧诗”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家新 后朦胧诗 钱春绮 保罗·策兰 翻译诗歌 北岛 著名翻译家 翻译界
原文传递
从“晚期风格”往回看——保罗·策兰对莎士比亚的翻译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家新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4-42,共9页
本文以著名德语犹太诗人保罗·策兰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翻译为例,深入考察策兰以其"晚期风格"对"古典风格"的重新审视和深刻重写,以及策兰本人通过创造性的翻译"给语言一副新的身体"的艰苦卓越的诗... 本文以著名德语犹太诗人保罗·策兰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翻译为例,深入考察策兰以其"晚期风格"对"古典风格"的重新审视和深刻重写,以及策兰本人通过创造性的翻译"给语言一副新的身体"的艰苦卓越的诗学努力,并在多重翻译模式的考察和比照中,提出我们怎样从自己的时代出发展开与经典的对话、我们在今天是不是需要反思和变革我们的翻译观并由此深化和刷新我们对存在、诗歌和语言的认知等一系列具有当下意义的诗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策兰 莎士比亚 翻译 重写 晚期风格
原文传递
保罗·策兰困境:深陷雪中的言语
8
作者 李斯 《作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41-42,266,共3页
保罗·策兰是夹在父辈的犹太传统和以色列家神的号令与德语传统及全人类的基督救赎暗码之间的一位奇特诗人,鉴于二战期间对犹太民族惨无人道的杀戮,相互冲突的神灵符号与二战的残酷现实使一位诗人对言语符号挥起"奥康姆剃刀&qu... 保罗·策兰是夹在父辈的犹太传统和以色列家神的号令与德语传统及全人类的基督救赎暗码之间的一位奇特诗人,鉴于二战期间对犹太民族惨无人道的杀戮,相互冲突的神灵符号与二战的残酷现实使一位诗人对言语符号挥起"奥康姆剃刀",使一个犹太人在欧洲的塞纳河里结束肉体生命。言语同样是策兰作为一位诗人的生命,这生命在神学符号的冲突中结束于既象征童年美好回忆,指称残酷现实的雪。流畅的"死亡赋格"因此坍缩成晦涩的个人内指典故,思想与言语的双重困境将诗人引向别无选择的、众多类似犹太艺术家最终都踏上的不归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策兰 死亡赋格 大屠杀 犹太意识 生存
原文传递
表象的灾难:论保罗·策兰诗学的发生 被引量:3
9
作者 冯冬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1-139,共9页
本文讨论奥斯维辛之后重要德语诗人保罗·策兰诗学的发生之源。策兰回应历史事件的主要方式,即是在作品中以被灾难标记并改变的语言与形象,去颠倒、阻断、撤销纳粹意识形态所宣扬的事态可直接表象性以及语言对事件在场的召唤之权能... 本文讨论奥斯维辛之后重要德语诗人保罗·策兰诗学的发生之源。策兰回应历史事件的主要方式,即是在作品中以被灾难标记并改变的语言与形象,去颠倒、阻断、撤销纳粹意识形态所宣扬的事态可直接表象性以及语言对事件在场的召唤之权能。本文并不阐释具体的策兰诗作,而仅仅保持为对策兰诗歌发生之基底的勾勒,尝试去理解后奥斯维辛艺术与诗如何突破纳粹对世界的过度表象,突破词与对象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而走向先验统觉破裂之后的表象自身的间距。策兰对陌异者的期许,暗示总体化灾难之后的诗歌要求言说主体摒弃对灾难的自然态度,从话语法则的内在变更入手进行诗化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策兰 表象 灾难 奥斯维辛
原文传递
金银木 ——致保罗·策兰
10
作者 子禾 《江南(诗)》 2019年第6期78-78,共1页
关键词 金银木 保罗·策兰 等着我
原文传递
暗语:与保罗·策兰
11
作者 扶桑 《人民文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17-120,共4页
我还未完成我的雪谁用你的脸,微笑向我?在夜里我们的手轻轻触到了一起,月白色的树枝啊在夜里——花园里的门,是敞开的——啊,我看到了,我一直看着但我还未能获准——
关键词 保罗·策兰
原文传递
巴别尔的敖德萨保罗·策兰的乌克兰
12
作者 狄青 《文学自由谈》 2022年第2期97-103,共7页
一伊萨克·巴别尔的身份“复杂”,他是苏联作家,却出生并成长于乌克兰的敖德萨;他是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短篇小说大师之一,却因了犹太人的身份从降生那日起便受尽屈辱和煎熬,这种命运一直与他如影随形到1940年,那一年他被当局秘密处... 一伊萨克·巴别尔的身份“复杂”,他是苏联作家,却出生并成长于乌克兰的敖德萨;他是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短篇小说大师之一,却因了犹太人的身份从降生那日起便受尽屈辱和煎熬,这种命运一直与他如影随形到1940年,那一年他被当局秘密处死。他是学霸,有阅读各种文学书籍过目不忘的本领,却因为犹太人身份而被心仪的学校拒之门外;1911年,同样是因为犹太人身份而未被家乡的敖德萨大学所录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别尔 苏联作家 敖德萨 犹太人身份 文学书籍 伊萨克 保罗·策兰 乌克兰
原文传递
回乡途中读保罗·策兰
13
作者 霍俊明 《中国诗歌》 2018年第6期301-302,共2页
关键词 保罗·策兰
原文传递
无花果养大的诗人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家新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11-14,共4页
论文通过对保罗·策兰诗歌的分析,认为策兰的诗,有着它自己的"词根"。他的诗从他的全部生活中生长起来。他的诗,是"经验"的产物,是生命的结晶,也是他作为"奥斯维辛"的幸存者穿过苦难历史的语言见证... 论文通过对保罗·策兰诗歌的分析,认为策兰的诗,有着它自己的"词根"。他的诗从他的全部生活中生长起来。他的诗,是"经验"的产物,是生命的结晶,也是他作为"奥斯维辛"的幸存者穿过苦难历史的语言见证。正因为如此,策兰的诗获得了它的真实可靠性。认同策兰这样的诗人,更因为他们一直在面对内心、面对他们灵魂内部的那些问题。在策兰那里体现了一个诗人与语言相依为命的关系,并且指出,高度的独创性,或"独一无二性",是一个判断诗歌和诗人的不可或缺的尺度。写作的难度关涉到对内心的发掘和忠实,关涉到朝向语言的纯粹和绝对性的努力,关涉到一种"不可能的可能"。策兰的诗之所以具有不朽的价值,就在于它既是对难度的某种克服,又是对难度的保持。有难度和没有难度,这会永远是一个尺度,它会把一个真正的诗人与那些充斥的冒牌货彻底分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策兰 经验 灵魂 语言 独创性 难度
下载PDF
从一杯水里窥见江河秘史--尤佑诗歌简论
15
作者 陈泉 《品位》 2022年第6期43-45,共3页
一初读尤佑,那种句法、音步、结构的“散文化”,是我对其诗歌的第一印象。诗的形式和内容一样平实、整饬,没有“跳来跳去”的布局,断句和断节也选择了沉静的音步,没有弄得“乒哩乓啷”乱响。但是后来,在陆陆续续读过他一定数量的诗歌之... 一初读尤佑,那种句法、音步、结构的“散文化”,是我对其诗歌的第一印象。诗的形式和内容一样平实、整饬,没有“跳来跳去”的布局,断句和断节也选择了沉静的音步,没有弄得“乒哩乓啷”乱响。但是后来,在陆陆续续读过他一定数量的诗歌之后,发现我的第一印象远远不足以覆盖他的整体创作。那些密集、跳跃的意象和用心经营的句法,从里尔克的色彩到李商隐的影子,新月派的优雅和保罗·策兰的晦涩不时地撞入我的阅读视域。在碎片化的特征风潮中,他熔解尽可能多的碎片,从而组装成一面完整的镜子,照见新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尔克 李商隐 散文化 第一印象 新月派 诗的形式 音步 保罗·策兰
下载PDF
《深入北方的小路》:时间与诗
16
作者 杨静南 《上海文化》 CSSCI 2024年第1期106-111,共6页
1.乍看《深入北方的小路》这样的书名,很难一下子把它与“二战”,与残忍的战争、炮火、死亡和牺牲联系在一起。这部书的目录也有些奇特,全书五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引用了一首俳句,这些俳句出自日本俳圣松尾芭蕉或小林一茶之手,两人所写的... 1.乍看《深入北方的小路》这样的书名,很难一下子把它与“二战”,与残忍的战争、炮火、死亡和牺牲联系在一起。这部书的目录也有些奇特,全书五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引用了一首俳句,这些俳句出自日本俳圣松尾芭蕉或小林一茶之手,两人所写的俳句也都优雅唯美,但同样一时半会也很难和残酷的战争联系在一起。翻过一面,题献页上,理查德·弗兰纳根把这部书献给第三百三十五号俘虏(335),这个第335号俘虏据说是作家的父亲,弗兰纳根这部小说就是以他的经历为原型写出来的。在这里,出现了战争的阴影。除了把这部小说题献给自己父亲,弗兰纳根还在小说正文前面引用了德语诗人保罗·策兰的一个句子:“妈妈,他们写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尾芭蕉 俳句 保罗·策兰 兰纳 唯美 俘虏
原文传递
以童年、故乡和传统作底色——谈我的绘画观
17
作者 刘利平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40-141,共2页
当有人问起我的绘画观时,我不得不谈到我的童年。就像发轫于山间的溪流,最终汇聚成汪洋大海;又如起于青萍之末的微风,最终孕育成惊世狂澜。我所有的绘画观皆发源于童年时代那一枚小小的果核。正如诗人保罗·策兰所说:“我带着世界... 当有人问起我的绘画观时,我不得不谈到我的童年。就像发轫于山间的溪流,最终汇聚成汪洋大海;又如起于青萍之末的微风,最终孕育成惊世狂澜。我所有的绘画观皆发源于童年时代那一枚小小的果核。正如诗人保罗·策兰所说:“我带着世界进入世界。”童年生活的种种,总是以一种或曲折隐秘或显露无遗的方式,走进我的绘画创作。我相信,很多人的艺术创作,其实都在奔赴童年和故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生活 保罗·策兰 艺术创作 青萍之末 绘画创作 童年时代 故乡
原文传递
“子午线”:《死亡赋格》及其翻译
18
作者 王家新 《上海文化》 CSSCI 2021年第7期100-110,共11页
去年十一月份为德语犹太诗人保罗·策兰诞辰一百周年,诗人的代表作《死亡赋格》问世也近七十年了。现在看来,该诗不仅在当时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和强烈冲击力,在战后德语文学和整个世界文学中具有标志性意义,多少年来它还一直伴随着... 去年十一月份为德语犹太诗人保罗·策兰诞辰一百周年,诗人的代表作《死亡赋格》问世也近七十年了。现在看来,该诗不仅在当时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和强烈冲击力,在战后德语文学和整个世界文学中具有标志性意义,多少年来它还一直伴随着人们对历史的哀悼、对现实的追问和反思,同时还伴随着人们对它不断的翻译。据了解,在众多新出版的纪念和研究策兰的文献中,就有德国评论家和编辑托马斯·思帕尔(Thomas Sparr)的一本关于《死亡赋格》的“传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语文学 保罗·策兰 赋格 子午线 托马斯 冲击力
原文传递
在诗歌辉光映射下的基弗绘画
19
作者 巴音博罗 《世界美术》 2022年第1期39-45,共7页
展览期至2022年1月11日的法国大皇宫基弗最新个展以“致敬保罗·策兰”为题,再一次印证了这位伟大的德语诗人对基弗绘画的巨大影响力。基弗说:策兰不是思考虚无,他还经历了虚无,体验了虚无。
关键词 保罗·策兰 基弗 虚无 绘画 诗歌
原文传递
与无限透明的蓝
20
作者 黄咏梅 《西湖》 2020年第5期67-69,共3页
我总是把曹霞当作我的"发小"。因为我们的友谊足够长,更因为这友谊在某个阶段具备了成长的意义。事实上,我们是半路认识。24岁之前,我在广西,她在四川,我吃粤菜长大,她吃川菜长大,唯一共同的是我们前后脚出生于70年代。我们... 我总是把曹霞当作我的"发小"。因为我们的友谊足够长,更因为这友谊在某个阶段具备了成长的意义。事实上,我们是半路认识。24岁之前,我在广西,她在四川,我吃粤菜长大,她吃川菜长大,唯一共同的是我们前后脚出生于70年代。我们这一代,但凡有一点文学情结的人,青春期都写过诗,起码爱过诗。有点像21世纪的网络游戏,或者可口可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岛由纪夫 亲爱的生活 保罗·策兰 金阁寺 咸蛋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