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共找到1,300篇文章
< 1 2 6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观文学史如何可能——兼评周群先生《儒释道与晚明文学思潮》
1
作者 韩伟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24年第12期119-123,共5页
“微观文学史”在兼顾文学通史与断代文学史优势的同时,着重突出对具体问题、具体人物、具体著述的深度开掘,通过“以论为史”的方式,实现点与面的融合。作为“微观文学史”代表,《儒释道与晚明文学思潮》注重哲学与文学、人物与生活、... “微观文学史”在兼顾文学通史与断代文学史优势的同时,着重突出对具体问题、具体人物、具体著述的深度开掘,通过“以论为史”的方式,实现点与面的融合。作为“微观文学史”代表,《儒释道与晚明文学思潮》注重哲学与文学、人物与生活、文献学与文艺学的全方位互通,这种互通构成了“微观文学史”的具体研究路径和呈现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释道与晚明文学思潮》 微观文学史 晚明
下载PDF
文化自信视角下儒释道思想融入高中教学实践研究
2
作者 和金锋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24年第18期52-54,共3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融入高中教育教学是凝聚全人类共同价值、增进文化自信自强的现实回应,也是高中教育教学创新实践的应有之义。儒释道作为中国传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融入高中教育教学是凝聚全人类共同价值、增进文化自信自强的现实回应,也是高中教育教学创新实践的应有之义。儒释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儒释道精华思想融入高中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学校要深入剖析儒释道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结合高中教学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 儒释道 高中教学
下载PDF
浅谈书法审美与儒释道文化参悟的关系
3
作者 程小宏 《广东经济》 2024年第19期93-95,共3页
书法是一门最具民族性和传统性的艺术,当然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观念的儒释道文化有着天然的渊源关系。理解和把握儒释道基本观念与内涵,对于书法创作很有益处。这里浅谈其中与书法创作相关的审美观念问题。
关键词 书法审美 书法创作 儒释道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核心观念 审美观念 传统性 民族性
下载PDF
基督教与儒释道文化中的临终反向关怀思想 被引量:8
4
作者 王京娥 康宗林 +1 位作者 黎莹 李梦倩 《医学与哲学(A)》 2018年第1期30-32,58,共4页
临终关怀在当下社会面临着科学及医疗水平快速发展与中国传统生死观、孝道文化等多重因素的挑战,以及临终关怀主客体的错位。临终反向关怀以强调临终者为主体的视角为临终关怀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从文化分析视角,尝试以临终关怀发展... 临终关怀在当下社会面临着科学及医疗水平快速发展与中国传统生死观、孝道文化等多重因素的挑战,以及临终关怀主客体的错位。临终反向关怀以强调临终者为主体的视角为临终关怀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从文化分析视角,尝试以临终关怀发展的西方文化基础及儒释道文化为脉络,探讨临终反向关怀本土化的文化载体。研究显示,基督教描绘的天堂、儒家追求的流芳百世、佛教向往的西方极乐世界、道家追求的修成仙道的人生终极目标的思想,从行为、言语、情绪、精神等方面为临终反向关怀提供了具体的思想及行动指导,临终反向关怀具备西方及本土文化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终反向关怀 基督教 儒释道 临终关怀 社会工作
下载PDF
元代作家陈基的儒释道文学思想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陆晓春 童晓峰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A01期290-292,共3页
陈基(1314-1370),字敬初,元末著名文学家,有诗文著作《夷白斋稿》三十五卷传世。他曾为诸多元人诗文集撰写序言,序中蕴涵有关诗文赋等丰富的文学批评思想。吴文治先生主编的《辽金元诗话全编》是一部全面整理元代诗话的辑录丛书,
关键词 文学思想 元代 儒释道 作家 文学批评思想 诗文集 文学家 辽金元
下载PDF
论王阳明的致良知说对儒释道三教的融合 被引量:9
6
作者 何静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0-126,共7页
王阳明的致良知说包括良知本体和致良知的工夫。王阳明借鉴儒释道的本体论和本源论,汲取儒门的良知本心说和佛教的心性本觉论,统摄万物一体、恬淡宁静和无住无滞等儒释道的意境,认为良知本体也即良知的本然状态是:万物赖以存在的根据,... 王阳明的致良知说包括良知本体和致良知的工夫。王阳明借鉴儒释道的本体论和本源论,汲取儒门的良知本心说和佛教的心性本觉论,统摄万物一体、恬淡宁静和无住无滞等儒释道的意境,认为良知本体也即良知的本然状态是:万物赖以存在的根据,宇宙的本源,是非的标准,和合儒释道气象的儒家的新境界。受宗密顿渐观的影响,王阳明认为“良知之理需顿悟,良知境界需渐修”;他的内圣外王的渐修观主要是缘于儒家的提撕,也跟其受佛道的启迪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致良知说 融合 儒释道
下载PDF
从相争到合流——中国古代儒释道对话的当代启示 被引量:7
7
作者 段玉明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8-105,共8页
伴随儒学独尊、佛教传入、道教兴起,"三教"在伦理本位、形神因果、夷夏之变、仪礼教法几个方面展开了长期的论辩。经过约五六百年的对话,儒释道终于从相争走向合流,逐步形成了"三教"鼎立的新文化格局。此一过程启... 伴随儒学独尊、佛教传入、道教兴起,"三教"在伦理本位、形神因果、夷夏之变、仪礼教法几个方面展开了长期的论辩。经过约五六百年的对话,儒释道终于从相争走向合流,逐步形成了"三教"鼎立的新文化格局。此一过程启示我们:在多元宗教的背景下,回避冲突、引入暴力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化解宗教冲突还是应走对话的道路。以中国古代儒释道对话的情形论,功能似合流与本位似合流或是宗教合流的两种途径,可以有效地化解宗教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释道 “三教” 对话 相争 合流
下载PDF
儒释道三教合流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吴永和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1年第2期35-39,共5页
所谓儒释道三教归一,亦称三教合流,系指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儒家、道家、佛教之观念系统间相互利用、相互渗透的过程.笔者拟从比较动态学的视角审视其合流各阶段的特质及社会机制,以把握这一流向的实质.儒释道三教归一的历史大致可分... 所谓儒释道三教归一,亦称三教合流,系指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儒家、道家、佛教之观念系统间相互利用、相互渗透的过程.笔者拟从比较动态学的视角审视其合流各阶段的特质及社会机制,以把握这一流向的实质.儒释道三教归一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三教合流的起始阶段.笔者认为,在这一历史时期作为社会思潮之主流的乃是道家文化之独特表现形态的“清谈”、“玄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释道三教 家文化 三教合流 懦家 佛教文化 合谐 封建政治 中国社会
下载PDF
传统文化背景下企业家儒释道价值观及其价值创造机制 被引量:5
9
作者 辛杰 兰鹏璐 《财经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3-103,共11页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价值观为核心,本研究在阐释企业家儒释道价值观涵义的基础上探索性编制其测量量表,证实企业家的儒释道价值观对企业的财务价值和非财务价值均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发挥着完全或部分中介作用,企业家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价值观为核心,本研究在阐释企业家儒释道价值观涵义的基础上探索性编制其测量量表,证实企业家的儒释道价值观对企业的财务价值和非财务价值均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发挥着完全或部分中介作用,企业家精神在道家价值观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中起到负向调节作用。企业家需基于儒释道价值观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将儒释道价值观落实到具体的企业社会责任行动中,培育优秀的企业社会责任文化。企业家精神在新时代需要被赋予基于伦理维度和济世精神的新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释道价值观 价值创造 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家精神
下载PDF
儒释道思想与中国山水画之“水”的意境 被引量:4
10
作者 胡悦晗 王公瑾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139-142,共4页
本文通过考察儒释道思想与中国山水画中"水"的意境的关联认为:儒家思想表现在对山水画整体的和谐统一观上;道家思想表现在通过"水"追求愉悦流畅的心情表达、水墨为上的观念形成、以及无墨处皆成妙境的意蕴;禅学思... 本文通过考察儒释道思想与中国山水画中"水"的意境的关联认为:儒家思想表现在对山水画整体的和谐统一观上;道家思想表现在通过"水"追求愉悦流畅的心情表达、水墨为上的观念形成、以及无墨处皆成妙境的意蕴;禅学思想表现在山水画中"水"的地位提升、"水"的审美趣味、"水"的表现风格与种类发展。儒释道思想为山水画之"水"的意境提供了价值依托,山水画之"水"的意境也是儒释道思想的一个展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释道思想 山水画 意境 审美
下载PDF
浅谈唐代茶诗中的儒释道旨趣 被引量:11
11
作者 陈力祥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71-74,共4页
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有"唐诗宋词"之美誉,与唐代茶文化相关的诗歌称之为唐代茶诗。唐代茶诗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教的价值旨趣,即儒家礼仪的价值旨趣、佛家禅悦的价值旨趣和道家隐逸的价值旨趣。研究唐代茶诗中所蕴含的儒... 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有"唐诗宋词"之美誉,与唐代茶文化相关的诗歌称之为唐代茶诗。唐代茶诗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教的价值旨趣,即儒家礼仪的价值旨趣、佛家禅悦的价值旨趣和道家隐逸的价值旨趣。研究唐代茶诗中所蕴含的儒释道价值旨趣,有助于弘扬中华传统茶文化,尤其是唐代茶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茶诗 儒释道 礼仪旨趣 隐逸旨趣 禅悦旨趣
下载PDF
湛若水与王阳明关于儒释道问题的论辩 被引量:4
12
作者 黎业明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7-41,共5页
湛若水与王阳明曾经围绕儒释道问题展开直接论辩。相对而言,湛若水比较强调儒与释道之间的异,王阳明则更强调儒与释道之间的同;湛若水排斥佛道二教的态度较为激烈,王阳明对待佛道二教的态度则比较温和。两人对待佛道二教的不同观点、不... 湛若水与王阳明曾经围绕儒释道问题展开直接论辩。相对而言,湛若水比较强调儒与释道之间的异,王阳明则更强调儒与释道之间的同;湛若水排斥佛道二教的态度较为激烈,王阳明对待佛道二教的态度则比较温和。两人对待佛道二教的不同观点、不同态度,既与他们修习佛教、道教的不同经历以及所接受的佛教、道教的不同影响相关,又与他们的卫道意识、自立门户意识有所差异相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湛若水 王阳明 儒释道
下载PDF
韩国古典小说《春香传》蕴含的中国儒释道文化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舒畅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1-166,共6页
韩国古典小说《春香传》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儒释道文化元素,探究小说《春香传》中蕴含的三纲五常、贞节烈妇、礼义忠孝的儒家思想,因果报应、忍度智慧、平等与悲悯的佛家思想,梦境灵验、福祸相依、信仰神灵的道教思想,从而窥探中国儒... 韩国古典小说《春香传》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儒释道文化元素,探究小说《春香传》中蕴含的三纲五常、贞节烈妇、礼义忠孝的儒家思想,因果报应、忍度智慧、平等与悲悯的佛家思想,梦境灵验、福祸相依、信仰神灵的道教思想,从而窥探中国儒释道传统文化对韩国古典文学创作的影响,旨在为学界研究韩国古典文学提供有益的借鉴,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域外传播研究,也对促进中韩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 古典小说 《春香传》 儒释道文化
下载PDF
“走进去”与“走出去”:儒释道思想国际传播战略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先红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8-72,共15页
儒释道思想国际传播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新时代文化战略。讲好儒释道思想故事既是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也是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工程。儒释道思想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和命脉,是人类文明交流互... 儒释道思想国际传播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新时代文化战略。讲好儒释道思想故事既是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也是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工程。儒释道思想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和命脉,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基础叙事。一方面,要制定“走进去”战略,系统构建四大儒释道对外话语体系:治国理政政治话语体系、中医养生民间话语体系、慈悲包容宗教话语体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公共话语体系;另一方面,要制定“走出去”战略,系统实施五大国际传播战略,即儒释道思想语料库建设、儒释道思想返本开新学术交流、儒释道思想跨媒介叙事、儒释道思想仪式化生活和儒释道思想关键词对外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战略 中华文化传播 儒释道思想 对外话语体系
下载PDF
从佛教论议文献看南北朝的儒释道三教融合 被引量:2
15
作者 何剑平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92-195,共4页
我想从佛教论议的视角略谈南北朝的三教融合问题。论议又作论义,它由两人或多人参与,通过论辩双方的往返问难以显扬正理。佛教论议,在印度原为一种判决经典真伪、以种种异文句义解释佛说的学术辩论活动,(1)在东汉未年传入中土后成为... 我想从佛教论议的视角略谈南北朝的三教融合问题。论议又作论义,它由两人或多人参与,通过论辩双方的往返问难以显扬正理。佛教论议,在印度原为一种判决经典真伪、以种种异文句义解释佛说的学术辩论活动,(1)在东汉未年传入中土后成为讲经过程中重要的义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教融合 南北朝 佛教 儒释道 文献 辩论活动
下载PDF
儒学的自我革新与儒释道三教论衡——宋学形成路径的思想史考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冯兵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6-44,共9页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宋学的形成主要基于中唐以来的古文运动对儒学思想表现力的重视与解放、疑经惑传思潮中儒学生命力的自我激发,以及儒释道三家相激相长过程中儒家义理学的兴盛三大主要的思想发展过程。而这三者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的。其...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宋学的形成主要基于中唐以来的古文运动对儒学思想表现力的重视与解放、疑经惑传思潮中儒学生命力的自我激发,以及儒释道三家相激相长过程中儒家义理学的兴盛三大主要的思想发展过程。而这三者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的。其中,古文运动、疑经惑传思潮以及儒学对佛老思想的批判借鉴代表着儒学的自我革新,释道两家思想作为外部力量对儒学的革新具有刺激和促进作用。在唐宋之际重大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如此数种思想活动的内外交错互动,最终构成了宋学得以产生的思想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学 古文运动 疑经惑传 儒释道 唐宋鼎革
下载PDF
《西游记》中的儒释道思想探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崔雪茹 罗莎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97-103,共7页
儒家、道教和佛教三家思想互相借鉴与融合,对中国各个时期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明清时期,儒释道三足鼎立,其融合发展逐渐成熟深刻,文学艺术作品中多见其影响。儒释道的融会贯通在明清小说代表之一的《西游记》中有着典... 儒家、道教和佛教三家思想互相借鉴与融合,对中国各个时期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明清时期,儒释道三足鼎立,其融合发展逐渐成熟深刻,文学艺术作品中多见其影响。儒释道的融会贯通在明清小说代表之一的《西游记》中有着典型深刻的反映。《西游记》不仅仅是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它还将儒释道三家文化融合,开篇就以石头文化来讲述儒释道三家的联系。同时,作为明清小说的代表,它用具体的人物代表三家,反映了儒释道融合的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释道 融合 《西游记》 石头文化
下载PDF
《牟子理惑论》:儒释道三教辨通思路的初建 被引量:3
18
作者 解兴华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6-123,324-325,共8页
本文对现存中国佛教史上的第一篇佛教著述《牟子理惑论》进行研究,全面分析了该论所展示的佛教在初传中国时与礼教、儒家、道家、道教在孝道、服制、夷夏观、生死观、鬼神观、性情观等诸多观念的对立,发现《牟子》在试图解决这些对立时... 本文对现存中国佛教史上的第一篇佛教著述《牟子理惑论》进行研究,全面分析了该论所展示的佛教在初传中国时与礼教、儒家、道家、道教在孝道、服制、夷夏观、生死观、鬼神观、性情观等诸多观念的对立,发现《牟子》在试图解决这些对立时构建了一个儒释道三教辨通的基本思路,即将以"自苦解脱"为根本目的的佛教描述为以发现及实践"道"之真理为根本目的的佛教,礼教、道家、儒家与佛教在"道"这一最高的抽象原则上获得统一,而以道观之,佛教对本土思想、制度等的一切反动均具有了合法性。本文进而提出,东汉末年牟子儒释道三教关系的辨通思想实为后世学者构筑三教一致理念提供了最初的基本轨范,是中国佛教史儒释道三教辨通思路的初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子 理惑论 儒释道三教辨通
下载PDF
儒释道互动融合之路径分析:寺观立祠祭祖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宏利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0-34,共5页
儒释道作为中国传统核心文化尽管分属不同的文化系统,但通过不同时期的求同、会通、创新等阶段实现了理论上的互动融合,并且形成极具中国特色的"三元一体"文化格局。三者的互动融合除了知识精英的理论探索与努力外,现实的需... 儒释道作为中国传统核心文化尽管分属不同的文化系统,但通过不同时期的求同、会通、创新等阶段实现了理论上的互动融合,并且形成极具中国特色的"三元一体"文化格局。三者的互动融合除了知识精英的理论探索与努力外,现实的需要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因祭祀祖先这一实践需要而出现的"寺观立祠祭祖"现象成为儒释道互动融合的路径依赖之一。本文即选取"寺观立祠祭祖"这一社会历史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士僧道交往"和"祭祖仪式的彼此影响"三项内容具体分析儒、释、道互动融合的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释道 互动融合 寺观立祠祭祖
下载PDF
东南亚的儒释道文化 被引量:4
20
作者 古小松 《东南亚纵横》 2014年第2期51-59,共9页
从宗教信仰角度看,东南亚的11个国家中,越南和新加坡属于祖宗崇拜、儒释道为主的文化。此外,在东南亚众多的族群、6亿多人口中,越南的京族和各国的华侨华人以祖宗崇拜和信奉儒释道为主,人口约有1.5亿。
关键词 东南亚 儒释道 祖宗崇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