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0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明清小说的党争书写
1
作者 汤克勤 《嘉应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25-29,共5页
古代党争频仍、严酷,人们对“朋党”一般畏之如虎,避之不及,也有对之反思,提出“君子之朋”“小人之朋”。明清小说体现了古代朋党观念的多个层面,其党争书写表现为以下特点:小说人物基本上隶属于君子朋党和小人朋党两个群体,正邪对立,... 古代党争频仍、严酷,人们对“朋党”一般畏之如虎,避之不及,也有对之反思,提出“君子之朋”“小人之朋”。明清小说体现了古代朋党观念的多个层面,其党争书写表现为以下特点:小说人物基本上隶属于君子朋党和小人朋党两个群体,正邪对立,正反相照。其小说情节主要是:利用“朋党”之名攻击政敌;君子朋党往往斗不过小人朋党,遭到小人朋党的迫害。在党争中,君子朋党和小人朋党的胜与败,实际上皆由君王操控;朋党双方最后均遭受君王制裁甚至消灭,结局悲惨;有的明清小说客观上写出了“党争亡国”的思想。某些明清小说能迅速反映时代思潮,生动体现出朋党观念,这是其值得肯定的价值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党争书写 朋党观念
下载PDF
省域意识与晚明党争--以“浙党”为中心的考察
2
作者 宋可达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42-54,共13页
有明一代,随着行省制度的成熟及诸省份省域范围的固定,在省级政区和科举制度的双重规整下,一种立足于特定地域文化认同和地域利益的省域意识开始形成。作为这种省域意识的现实反映,晚明政坛上出现了若干个以省为认同单位的地域性政治派... 有明一代,随着行省制度的成熟及诸省份省域范围的固定,在省级政区和科举制度的双重规整下,一种立足于特定地域文化认同和地域利益的省域意识开始形成。作为这种省域意识的现实反映,晚明政坛上出现了若干个以省为认同单位的地域性政治派别,浙党即为其中的典型代表。浙党兴起的基础,是浙江士大夫基于本省同乡的群体意识以及相似的文化认同和价值取向。在其发展过程中,又集中体现了浙江士大夫集团的相互帮衬、扶持及对异派的倾轧。晚明浙党的兴起与发展,折射出省域意识在明代政治生活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域意识 省域认同 明代 党争 浙党
下载PDF
明末江南文人集会结社与科举的党争化
3
作者 孟义昭 《社会科学动态》 2024年第7期88-93,共6页
明末南京是科举重地,也是江南文人士子聚集的中心城市。每逢乡试之年,江南各地士子纷纷赶赴南京。集会结社是江南士子在南京期间的重要活动,其中尤以凤凰台大会、金陵大会、桃叶渡大会和四次国门广业社集会最具代表性。国门广业社得名... 明末南京是科举重地,也是江南文人士子聚集的中心城市。每逢乡试之年,江南各地士子纷纷赶赴南京。集会结社是江南士子在南京期间的重要活动,其中尤以凤凰台大会、金陵大会、桃叶渡大会和四次国门广业社集会最具代表性。国门广业社得名于南京国子监广业堂,是赴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复社成员成立的雅集组织。阉党势力公然干预科举考试,复社在掌握政治话语权后也开始影响科举。复社通过科举影响政局,遭到反对势力的打击。在科举是否废止一事上,复社与温体仁一派展开了激烈斗争。各派势力插手科举,造成明末江南科举出现党争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科举制度 党争化现象
下载PDF
北宋党争与范纯仁的宦海浮沉
4
作者 向有强 《宋史研究论丛》 2024年第1期67-85,共19页
北宋中后期政治党争加剧了官僚士人的宦海沉浮,范纯仁适当其时并卷入其中,遭到八次贬谪。英宗朝以“濮议”事获罪,通判安州,给他带来政誉。神宗熙丰时期,“新党”用事,“旧党”范纯仁在日趋严酷的党争之中遭受打压,经历三次贬谪,仕途充... 北宋中后期政治党争加剧了官僚士人的宦海沉浮,范纯仁适当其时并卷入其中,遭到八次贬谪。英宗朝以“濮议”事获罪,通判安州,给他带来政誉。神宗熙丰时期,“新党”用事,“旧党”范纯仁在日趋严酷的党争之中遭受打压,经历三次贬谪,仕途充满艰辛困顿。哲宗朝党争更趋复杂激烈,他两次执政,意欲超越党争局限,居中调停党派矛盾以寻求国家长治久安之道,却在结党抱团、互相攻击的党争氛围中,招致各派的怨恨排挤,四次被贬,最终流放湘南,报国无成。范纯仁在党争中表现出的深谋远虑的政治卓见、公忠体国的政治品质以及守正忘私的国士风范,值得后世敬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党争 元祐党人 范纯仁 司马光 贬谪
下载PDF
北宋党争与文学 被引量:2
5
作者 程千帆 周勋初 巩本栋 《文献》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64-78,共15页
北宋党争的时间延续之长,卷入的人数之多,斗争的复杂激烈,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其影响亦及于北宋社会和文化的各个层面。本文主要从党争的角度,对北宋一代文学进行考察。
关键词 北宋党争 新旧党争 王安石 黄庭坚 文学创作 北宋中期 文学思想 欧阳修 苏轼 范仲淹
下载PDF
牛僧孺与“牛李党争”研究二题 被引量:2
6
作者 丁鼎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59-65,共7页
本文对牛僧孺在“牛李党争”中的地位、作用及其与两党人物的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客观的考察和论述。文章通过对大量史料的考订,认为牛僧孺实际上并非“牛党”的党魁,“牛李党争”之名也与历史实际不符。此外,文章还对牛僧孺与牛、李两... 本文对牛僧孺在“牛李党争”中的地位、作用及其与两党人物的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客观的考察和论述。文章通过对大量史料的考订,认为牛僧孺实际上并非“牛党”的党魁,“牛李党争”之名也与历史实际不符。此外,文章还对牛僧孺与牛、李两党人物的关系分别进行了考察,文章发现牛僧孺与李党主要人物的关系很耐人寻味:除了李吉甫、李德裕父子屡屡对他进和排挤打击外,其他李党主要成员不仅极少与他有矛盾冲突,而且还大多与他有着良好的交谊。由此可见他与李德裕、李宗闵、杨嗣复等汲汲于党同伐异的党魁是不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僧孺 牛李党争 二李党争 李德裕 李宗闵 杨嗣复
下载PDF
古代党争小说刍论 被引量:1
7
作者 汤克勤 《嘉应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59-64,共6页
古代党争小说是古代党争的产物。党争小说,指叙述党争内容的古代小说和即使无关乎党争内容却因古代党争而产生的小说,即党争小说包括两个层面:一、所有叙述党争内容的古代小说;二、所有因古代党争而产生的小说。在中唐朋党相争的政治环... 古代党争小说是古代党争的产物。党争小说,指叙述党争内容的古代小说和即使无关乎党争内容却因古代党争而产生的小说,即党争小说包括两个层面:一、所有叙述党争内容的古代小说;二、所有因古代党争而产生的小说。在中唐朋党相争的政治环境中,党争小说是由小说叙写政治及政治斗争的写作惯例与小说创作"失实"甚至"假小说以施诬蔑"的尝试相结合而形成的作品。它们在中唐迅速走向成熟,涌现出许多相类的小说作品,其中《周秦行纪》是其代表作,它们对后世的党争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争小说 古代党争 中唐
下载PDF
南唐党争:唐宋党争史发展的中介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兴武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68-74,共7页
五代十国时期,我国历史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南唐党争即发生在这一变革的过程中。南唐党争对南唐政权的盛衰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更是唐宋党争史发展的过渡环节。由唐及宋,朋党之争逐步与宦官势力脱钩,文士结党的政治纯粹性渐次明确;... 五代十国时期,我国历史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南唐党争即发生在这一变革的过程中。南唐党争对南唐政权的盛衰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更是唐宋党争史发展的过渡环节。由唐及宋,朋党之争逐步与宦官势力脱钩,文士结党的政治纯粹性渐次明确;士族门阀势力的消失改变了朋党结构,从而使党争内涵更加现实化;地域文化的冲突逐步成为文士结党相攻的直接原因;朋党之争演化为文人集团之间的意气之争,文化内部的自毁因子逐步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代 南唐党争 唐宋党争
下载PDF
北宋新旧党争影响下的笔记小说创作 被引量:3
9
作者 程国赋 叶菁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5-32,共8页
北宋新旧党争是宋代政治史上的重大事件,对此进行论述的笔记小说亦有不少。整理涉及新旧党争的55部笔记小说,其类别有:其一,属于旧党成员并坚定地反对变法者;其二,与旧党成员有亲缘或师从关系者;其三,与新党成员有亲缘关系者。他们在笔... 北宋新旧党争是宋代政治史上的重大事件,对此进行论述的笔记小说亦有不少。整理涉及新旧党争的55部笔记小说,其类别有:其一,属于旧党成员并坚定地反对变法者;其二,与旧党成员有亲缘或师从关系者;其三,与新党成员有亲缘关系者。他们在笔记小说中记录政事,描写党争,阐明自己的观点,使得笔记小说成为党派斗争的另一面镜子。其目的或补史之阙,或为党争而作,涉及新旧两党关于新法的论争、旧党对于新党用人方面的不赞成、新旧党人在学术上的冲突、新旧党争中的诗案、旧党对于新党人士的人身攻击、旧党指责王安石《日录》的问题等6个方面。而这6个方面中具有文学性的小说故事大多出现在写作于南宋时期的笔记小说中,以打击新党为写作目的。其写作手法主要有扭曲事实、虚构故事和曲意理解及引申发挥等三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旧党争 笔记小说 文史互证 王安石
下载PDF
陈瓘与《四明尊尧集》——北宋哲徽之际党争的一个侧面考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其凡 金强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11-119,共9页
Chen Guan, whose grandfather had laid a firm ground for the family’s official career, was born in Nanjianzhou Prefecture (present Shaxian, Fujian) under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n terms of his academic origin, Che... Chen Guan, whose grandfather had laid a firm ground for the family’s official career, was born in Nanjianzhou Prefecture (present Shaxian, Fujian) under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n terms of his academic origin, Chen Guan studied under Yang Shi, belonging to the Yuanyou school of learning.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Huizong, he was twice a court official and spared no effort to censuring the ministers in favor of political reformers, including Zhang Dun, Zeng Bu, Cai Bian, and Cai Jing. He strongly opposed the rule of Shaosheng, while advocating the restoration of the original political state of Yuanyou reign, thus becoming one of the targets of attack from the reformers for being a member of the "Yuanyou clique". Having been banished to many places, Chen Guan lived an unstable life, with many of his relatives and friends involved in trouble. During his exile, he wrote Zun Yao Ji (Collections in Respect for Emperor Yao) twice to reprove Wang Anshi’s Ri Lu (Daily Records), with an intention to expose and criticize the reformers theoretically. Therefore, he became a standard-bearer attacking the new school of learning and the reformers, which brought him more political persecutions.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Huizong, instead of settling the up-going fractional strife, most of Chen’s deeds, such as his blaming Zeng Bu for his "adjustment" in the Jianzhong Period, and his personal attack on Wang Anshi in his book S Mming Zun Yao Ji, made the political conditions even worse. The fractional strife that went on in the lat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urned from the difference in political viewpoints to emotional disputes and finally to personal attacks. Clinging to narrow factionalism, the old and new parties tried their utmost to do down each other and attack each other. It was true that the new party should be partially responsible for such a political situation, but Chen Guan and the old party were by no means free from accountability. Under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with the gradual decline of the new learning and the rising of the Yuanyou academic learning, Chen Guan and his Si Ming Zun Yao Ji gained popularity. From then on, Chen Guan’s moral ideology, 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works began to be well received, even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陈瓘 四明尊尧集 党争 元祐党人
下载PDF
弥“盗”、党争与北宋虔州盐政 被引量:5
11
作者 黄国信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1-29,共9页
北宋时期,官盐价贵,民间遂多盐盗。官府为了弥盗,一方面设置州军、收缴兵械,加强督责,另一方面则企图从根本上改变虔州盐法,特别是改变虔州的盐区归属,蹇氏搬运广盐入虔州的举措适应了当时、当地的市场以及民间习俗之需要。然而,神宗去... 北宋时期,官盐价贵,民间遂多盐盗。官府为了弥盗,一方面设置州军、收缴兵械,加强督责,另一方面则企图从根本上改变虔州盐法,特别是改变虔州的盐区归属,蹇氏搬运广盐入虔州的举措适应了当时、当地的市场以及民间习俗之需要。然而,神宗去世,元丰新法俱废,蹇氏虔州盐法不仅被元祐党人用于攻击变法派,其符合市场、民间生活习俗需要的盐法本身亦被废止。在北宋虔州盐政变迁过程中,政争因素、平盗需要干预了日常经济生活与政府财政,这表明,盐政的变化实际是朝廷政治与地方利益结合的结果,它并不能完全用财政以及商品经济发展之类的分析方法来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时期 盐盗 盐政 党争 历史发展 监督职责
下载PDF
从朋党到党社——明代党争之浅见 被引量:5
12
作者 商传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22-227,共6页
明代党争之盛行始自万历,其后才有东林、阉党之争,乃至复社运动。此前洪武、永乐所谓诸党,即以胡蓝之案、建文遗臣为“奸党”,乃是出于维护皇权专制需要的加罪之词,其实并无朋党之实。明代朋党之兴起,实因明中后期皇权专制之衰落,士大... 明代党争之盛行始自万历,其后才有东林、阉党之争,乃至复社运动。此前洪武、永乐所谓诸党,即以胡蓝之案、建文遗臣为“奸党”,乃是出于维护皇权专制需要的加罪之词,其实并无朋党之实。明代朋党之兴起,实因明中后期皇权专制之衰落,士大夫以结党而求发展势力以自固。弘治二年(1489年)两京御史案以治朋党为立案之本,当为明代党争之始,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朋党的势力。万历时期党争勃兴,此后朋党政治渐成明廷政治主流。此时兴起的东林党之所以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朋党,在于其独具的政治主张而提出士大夫的社会责任,它虽未形成社会改革的政治主张,但反对政治腐败和宦官当政的立场还是得到民众的支持。东林党的意义不仅在于他们的政治主张,更在于其所形成的士大夫群体这一政治集团。这种情况到复社时期更加突出,复社的立场与东林党一脉相承,但复社异于东林党之处则在于他们的组织方法与规程,因此崇祯五年复社虎丘大会才会盛况空前。复社运动影响深远,中国近代党会实与明末的结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党争 党社运动 东林党 复社
下载PDF
辽代党争探论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国庆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7-83,共7页
辽代前期,为争夺皇位,以耶律倍为首的太子党及其绪余与以耶律德光为首的大元帅党、以述律太后为核心的后党及其绪余先后进行了两次党争,文争武斗,互有胜负;辽代中后期,围绕皇权与后权的几次党争,主要发生在后族两房(大父房和少父房)朋... 辽代前期,为争夺皇位,以耶律倍为首的太子党及其绪余与以耶律德光为首的大元帅党、以述律太后为核心的后党及其绪余先后进行了两次党争,文争武斗,互有胜负;辽代中后期,围绕皇权与后权的几次党争,主要发生在后族两房(大父房和少父房)朋党之间,以及在后党支持下的耶律乙辛权臣党与耶律氵睿太子党之间,此伏彼起,接连不断。与其他王朝党争不同的是,辽代党争独具特色:大都发生在契丹统治集团内部的两姓皇族与后族之间;契丹民族传统的选汗制度———“世选制”影响下的皇位继承制,是诱发辽代党争的主要原因。辽代朋党之间为各自之私利,互相攻伐,不择手段,形成严重内耗,对辽代社会造成的危害不可小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代 契丹皇族 契丹后族 党争 特色 危害
下载PDF
南唐国党争与唐宋之交的社会转型 被引量:5
14
作者 何剑明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5-99,共5页
南唐时期,以宋齐丘为首的宋党以外,形成了或以孙晟为首、或以韩熙载为首的反对党,两党斗争对南唐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史家对其多持否定态度。本文认为,南唐国党争有其特殊性,对于消弭南北文化差异、整合南北文化、促进文化重心南移有一... 南唐时期,以宋齐丘为首的宋党以外,形成了或以孙晟为首、或以韩熙载为首的反对党,两党斗争对南唐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史家对其多持否定态度。本文认为,南唐国党争有其特殊性,对于消弭南北文化差异、整合南北文化、促进文化重心南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五代十国乃至今天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应当得到充分肯定,将南唐的衰亡归咎于区区党争是没有道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唐国 党争 唐宋之交 社会转型
下载PDF
发展中国家搞“党争民主”祸害无穷——中国民主实践的分层性与多样性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光斌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58-61,共4页
中国的民主实践不但有横向层面的社会自治、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还有纵向层面的自下而上的参与式民主,以及中国独有的、而且很可能是儒家文化圈以外的其他国家难以学习、难以模仿的自上而下的"民本民主"。"民本民主"... 中国的民主实践不但有横向层面的社会自治、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还有纵向层面的自下而上的参与式民主,以及中国独有的、而且很可能是儒家文化圈以外的其他国家难以学习、难以模仿的自上而下的"民本民主"。"民本民主"不但是西方程序民主所难实现的本质民主,本身还是一种程序性的制度安排,即自上而下的群众路线。为此,在民主政治问题上,中国没有什么好妄自菲薄的。正是由于中国自己的民主政治,即"民本民主"指导下的民主形式的多样性,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活力与创造力,才有中国今天的国家治理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争民主 协商民主 民本民主 分层性 多样性
下载PDF
马基雅维利论党争 被引量:2
16
作者 霍伟岸 谈火生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2-60,共9页
马基雅维利的党争理论具有辩证的逻辑和丰富的意涵。三对关键的概念使我们可以澄清马基雅维利有关党争论述的一些表面矛盾,并深入体察他对现代政党观念之形成所可能产生的深刻影响。罗马式党争与佛罗伦萨式党争这对理想类型化的概念有... 马基雅维利的党争理论具有辩证的逻辑和丰富的意涵。三对关键的概念使我们可以澄清马基雅维利有关党争论述的一些表面矛盾,并深入体察他对现代政党观念之形成所可能产生的深刻影响。罗马式党争与佛罗伦萨式党争这对理想类型化的概念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马基雅维利对于党争的积极评价;必然性与野心这对概念有助于我们把握党争的不可避免性与派系之害的可消除性或可控制性之间的关系;而贵族与平民这对概念则有助于我们思考人民在共和政治中应当具有怎样的宪制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基雅维利 党争 罗马 贵族 平民(人民)
下载PDF
党争、道学与文学——评沈松勤《南宋文人与党争》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成国 盖瑞雪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73-76,共4页
北宋党争向来是中国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点。但遗憾的是,很少有学者按照其间的内在逻辑和历史轨迹,进而研究南宋的党争(或以为南宋仅有宋金和战之争与道学反道学之争.它们不属于党争的范围)。浙江大学沈松勤教授的《北宋文人与党争... 北宋党争向来是中国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点。但遗憾的是,很少有学者按照其间的内在逻辑和历史轨迹,进而研究南宋的党争(或以为南宋仅有宋金和战之争与道学反道学之争.它们不属于党争的范围)。浙江大学沈松勤教授的《北宋文人与党争》已经为中外学术界广泛关注与认同,而他最新推出的《南宋文人与党争》(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版)一书,则以翔实的史料、可信的证据,及时地弥补了这一遗憾,从而在宋代文史研究上展现出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文人与党争 南宋 道学 文学 人民出版社 史学研究 历史轨迹 内在逻辑 浙江大学 文史研究
下载PDF
冯京的角色定位与熙丰党争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邦炜 吴菁菁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1-126,共6页
在熙丰党争中,冯京身为执政大臣,究竟是"中正不倚",还是"旧党‘赤帜’"?本文认为,两说均欠确当。冯京虽然是位颇为难得的"三魁天下之儒",但在官场上只是个并无建树的"平"、"弱"大臣... 在熙丰党争中,冯京身为执政大臣,究竟是"中正不倚",还是"旧党‘赤帜’"?本文认为,两说均欠确当。冯京虽然是位颇为难得的"三魁天下之儒",但在官场上只是个并无建树的"平"、"弱"大臣,而在党争中无非是一名较为理性的旧党人士而已。本文进而认为,研究者无形之中形成的某些思维定势,诸如"亲属一概同党"、"两党水火不容"、"官员非新即旧"之类,或许尚有进一步研究与突破的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冯京 熙丰党争 角色定位 思维模式
下载PDF
论两宋党争对宋诗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庆振轩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1期100-106,共7页
本文探析两宋朋党之争对诗人生活经历、创作心态、创作内容、艺术风格的影响。认为在党祸、诗祸的惩戒之下,诗人们由满怀热情参与现实斗争走向了力图超越人生困苦、逃避政治斗争的另一方面;宋诗由干预现实走到了诗人们不愿作诗、不敢作... 本文探析两宋朋党之争对诗人生活经历、创作心态、创作内容、艺术风格的影响。认为在党祸、诗祸的惩戒之下,诗人们由满怀热情参与现实斗争走向了力图超越人生困苦、逃避政治斗争的另一方面;宋诗由干预现实走到了诗人们不愿作诗、不敢作诗的另一面;宋人不是不懂形象思维,而是不敢运用比兴手法。宋诗造意深微,闲淡枯槁的特色,与两宋党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两宋激烈残酷的朋党之争是宋诗特色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诗 党争 创作心态 欧阳修 两宋 党祸 诗歌创作 宋代诗人 形象思维 作诗
下载PDF
熙丰党争补论 被引量:1
20
作者 符海朝 马玉臣 《贵州文史丛刊》 2005年第1期11-15,共5页
熙丰党争,除了围绕新法具体内容而展开的争论外,还在"祖宗之法"、"义利"、"开源节流"等深层次问题上进行了辩论。王安石认为"祖宗之法不足守",而反对派则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变"。从... 熙丰党争,除了围绕新法具体内容而展开的争论外,还在"祖宗之法"、"义利"、"开源节流"等深层次问题上进行了辩论。王安石认为"祖宗之法不足守",而反对派则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变"。从实践来看,变法派观点更符合实际,切实可行,但变革对象只是政策设施,而不是赵氏政权"维系防范的基本原则"。王安石引用发挥《易》中的"利者义之和"观点,为理财制造舆论,而反对派则直接援引孔、孟的义利对立观点,批评和阻挠变法中的理财。在如何理财上,王安石主张节流但更强调开源,反对派则坚守节流反对开源。这三方面内容,层层深入,是两党争斗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祖宗 党争 坚守 王安石 争斗 对立 展开 义利 《易》 符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