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凌霜尽节更虚心——古代咏竹诗揽胜
- 1
-
-
作者
钟法
毛翰
-
出处
《大理大学学报》
CAS
1987年第1期56-62,共7页
-
文摘
〔品诗宜用比较法:将描写同一题材的诗歌作品,集中起来加以研究,看它们如何“同中出异”,各有什么艺术特色;分析诗人们怎样独辟蹊径,别具机杼而自成高格。这样做,对于提高我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均有裨益。正由于此,我们特不揣浅陋,遍觅诗丛,汇辑了我国历代咏竹的优秀诗篇,加以译析,作为在诗歌领域里,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一项赏试。〕
-
关键词
咏竹
凌霜
诗歌领域
诗歌作品
艺术特色
品诗
比较文学研究
不揣浅陋
湘妃泪
竹林之游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情浓当数黄栌枝,凌霜红叶映丹心
- 2
-
-
作者
田佩芸
龙瑞艳
-
机构
不详
-
出处
《中国公路》
2020年第18期90-91,共2页
-
文摘
回首进入高速行业的8年时光,不知不觉,同事对杨萍的称呼从“小杨”“杨萍”“杨主任”悄然变成了“萍姐”。这不仅仅是年岁渐长得来的称呼,更是用心用情的倾力付出,得到的温情认可。
-
关键词
杨萍
凌霜
红叶
-
分类号
I2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秋菊凌霜留晚节
- 3
-
-
作者
缪士毅
-
机构
浙江
-
出处
《花卉》
2019年第23期40-41,共2页
-
文摘
“季秋之月,菊有黄花。”每届此时,那傲霜怒放的菊花牵动了无数诗人的情愫。于是,诗人们不惜笔墨为之吟咏赞美,并留下了千古传唱的佳诗妙句,真可谓菊花飘香诗意浓。
-
关键词
菊花
凌霜
秋菊
-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凌霜音韵话梅花
- 4
-
-
作者
邓濯
-
出处
《美术之友》
2002年第5期38-39,共2页
-
-
关键词
凌霜
花园里
咏梅
天地之间
流水潺潺
如玉
清新活泼
如水
疏影横斜
爱国诗人陆游
-
分类号
I267.1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朱元璋与“凌霜侯”的传说
- 5
-
-
作者
李小军
-
机构
不详
-
出处
《保健与生活》
2022年第22期43-43,共1页
-
文摘
传说朱元璋与“凌霜侯”有一段很深的溯源。朱元璋幼时家境贫寒,常常以乞讨为生。有一年秋天,几天没讨到东西吃的朱元璋饿得头昏眼花。俗话说饥不择食,有气无力的他走着走着突然眼前一亮,发现一棵柿树上结满了金灿灿的柿子。朱元璋立即有了精神,爬到树上摘柿子吃,以果充饥。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一次领兵打仗再次经过此地,发现那棵柿子树依然挂满垂涎欲滴的柿子。
-
关键词
朱元璋
柿子树
凌霜
-
分类号
I2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凌霜朵朵菊花醉
- 6
-
-
作者
若荷
-
出处
《江河文学》
2013年第1期46-47,共2页
-
文摘
喜欢菊,每年都要种上几盆,从山中植回,或从市场买来,摆在家里,有时黄色,有时红色,有时就那么一色的白,品种不多,却形态各俱。山中的野菊,以白或浅黄色居多,白色之中,又带几分若有若无的蓝紫成分。世间的花朵,我更喜欢清新质朴的一类,这种喜欢,只有餐风饮露立寒秋的菊花,可以无私倾目给我。菊在夏天种植,然后舒枝绽蕾,从秋天开到春天,所以我的房间里,总有一缕芬芳流转。每到菊花开放之日,家里就会热闹起来,同事、
-
关键词
凌霜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赏菊
九九重阳
时代风尚
爱国民主人士
花枯
菊月
兴味盎然
-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咏物诗教学:在“物”与“人”的融通中迈进
- 7
-
-
作者
郭文佳
-
机构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
-
出处
《语文天地(小教版)》
2017年第9期52-52,共1页
-
文摘
古诗是我国悠久灿烂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咏物诗就是这颗明珠中夺目的亮点。学生进入高年级之后,由于理解能力的提升,教材就相应地设置了“咏物诗”的内容。那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才能紧扣“借物喻人”的特质,引领学生深入感知咏物诗的本质特点和表达密码呢?笔者即以《墨梅》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认知。
-
关键词
咏物
阅读教学
墨梅
诗创作
题画诗
宁静致远
花语
相互融通
荣利
凌霜
-
分类号
K203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渊明何爱菊?
被引量:1
- 8
-
-
作者
黄大宏
-
出处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2期44-46,共3页
-
文摘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为什么爱菊呢?他在《爱莲说》中解释说:“菊,花之隐逸者也。”他认为陶渊明爱的是菊的品格。这个看法对当时以至后世都产生了决定的影响,后人不但以此来看待诗人与菊的关系,同时菊也就被看作是凌霜傲雪、超俗脱尘的象征。深秋时节,飒飒秋风,
-
关键词
渊明
深秋时节
宋代理学家
凌霜
《爱莲说》
文人士大夫
《西京杂记》
采菊东篱下
陶诗
赠学仙者
-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中国历代咏菊诗词选
- 9
-
-
作者
苏利生
-
出处
《大理大学学报》
CAS
1988年第2期45-53,44,共10页
-
文摘
菊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早在三千年前的《周礼》就有“鸿雁来宾,鞠有黄华”的记载.历代的高人韵士,对菊花都有深厚感情,写下了不少颂菊的诗篇.屈原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是古今传诵的名句.菊花不仅受到文人志士的青睐,也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古代,民间就有重阳赏菊的风俗,“菊花会”“菊花诗会”久行不衰.1982年和1985年秋,上海举办两届菊展,展出菊花十万株,观众达二百万人.1986年《大众花卉》杂志举办群众推选十大名花的活动,菊花荣登金榜.由此可见,菊花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菊花隽美多姿,神韵可人;菊花傲寒凌霜,品格高尚,是中华民族情操和气质的象征.爱菊、赏菊能淘治人的心灵和气质.这里选出历代咏菊诗词十首,略加释析,以飨读者.
-
关键词
咏菊
菊花诗
文人志士
悠然见南山
赏菊
采菊东篱下
凌霜
人韵
郑谷
品格高尚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刘桢思想性格论
- 10
-
-
作者
张乃
-
出处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1988年第Z1期19-21,共3页
-
文摘
在“建安七子”中,刘桢曾以其“真骨凌霜,高风跨俗”的诗风,赢得历代文人的推崇。但对刘桢其人思想性格的研究,却因史料多已散佚而未能深入进行。然而,既然刘桢在建安时代激于情,感于物而写就的诗赋文章,是他当年心灵激荡的投影和艺木思维的折光,那么他的真实情感,人生理想,性格气质,也终究会在作品中融汇、升华,成为我们探寻其思想性格最可靠的人生“索引”。从展示作者内心世界的诗文中,可以清楚看到刘桢在其“归魏之初”,“获罪前后”,“病逝之际”三个相对历史时期思想性格的渐进演化的轨迹。 一、亢奋与期待——归魏之初的刘桢 刘桢在归魏之初,有一种强烈的政治亢奋,有一种高度的自我期许。
-
关键词
刘桢
思想性格
建安七子
人生理想
诗赋
凌霜
甄氏
政治抱负
曹丕
遂志赋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刘桢新论
- 11
-
-
作者
魏宏灿
-
出处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1期71-76,共6页
-
文摘
在建安文坛上,刘桢是一位重要的诗人。他曾以其“真骨凌霜,高风跨俗”的诗风,赢得历代文人的推崇。但对某些问题的探讨,由于受到传统结论的影响和因史料多已佚散的原因而未能深入进行,甚至出现溢美之辞。本文仅就其籍贯、思想性格和文学创作略陈管见。一曹丕《典论·论文》和《三国志·魏书·王粲传》皆谓刘桢为“东平人”。因此,后世许多著述多将其籍贯视为今天的山东省东平县。东平,东汉时期为东平国,治所无盐,在今东平县二十里处,辖有宁阳、富城、寿张等十县,地域广大。何以证明刘桢就是今山东省东平县人呢?恰恰相反,《世说新语》和《后汉书》
-
关键词
刘桢
《典论·论文》
《世说新语》
思想性格
山东省东平县
刘祯
文学创作
《后汉书》
凌霜
曹丕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补白
- 12
-
-
-
出处
《文史杂志》
1990年第2期8-14,共2页
-
文摘
兰花是我国六大名花之一。历史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对它花叶的飘逸、苞警的娟秀、气息的芬芳如痴如醉。但它的“身世”却颇为曲折。
-
关键词
冯梦龙
古今谈概
新列国志
墨憨斋
太霞新奏
《醒世恒言》
《喻世明言》
解秽
花叶
凌霜
-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K207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三月桃花
- 13
-
-
作者
陈商联
-
机构
南平市工商行
-
出处
《福建金融》
1991年第7期64-64,共1页
-
文摘
三月的一个星期天,四处是云蒸雾霭、氤氤氲氲。我独自漫步郊外,真可谓心旷神怡。暂离城市的喧嚣,置身野外,耳目悠然一新,超凡脱俗之感油然而生。放眼望去,镶嵌在青山绿水间的村庄、梯田、果园,呈现出诗画般的境意,晃动其间的点点人影似在弹奏农家的田园乐曲。 人勤春早,羊年元宵才过,农事已十分繁忙。正在歇息的老农乐呵呵地告诉我:“今年上头抓得好,供销社帮得好,天气遇得好,我能不好好干吗?”他怡然自得地笑望着前方,顺着他的目光,我才注意到路旁桃树枝桠上爆满了密密麻麻的红花,微风吹过,馨香飘逸。望着这朵朵桃花,我仿佛看到令人垂涎欲滴的累累的桃子。
-
关键词
告诉我
氤氤氲氲
令人
凌霜
上丹
双十
-
分类号
F8
[经济管理]
-
-
题名花木风韵三首
- 14
-
-
作者
尹瑞生
-
出处
《林业与生态》
1994年第10期15-15,共1页
-
-
关键词
碧纱笼
意中缘
凌霜
胡桃科
南岳
青钱柳
-
分类号
I22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暮江吟》与《山行》的审美比较
- 15
-
-
作者
谢若松
-
出处
《湖南教育(上旬)(A)》
1992年第9期22-22,共1页
-
文摘
白居易的《暮江吟》与杜牧的《山行》都以秋为题材,都以优美清新的语言把秋天的大自然描写得绚丽多彩,都通过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歌咏,来反映诗人愉悦的心情.但是,仔细比较之后,又觉得这两首诗在选取角度,创造意境,表现手法上,给我们的审美启迪却各不相同.一、选取美的角度不同《暮江吟》的审美角度是佇立江头所见。
-
关键词
暮江吟
审美角度
二月花
诗所
江头
凌霜
霜叶红
郑思
诗美
秋江图
-
分类号
G4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
-
题名为何广西称“八桂”
- 16
-
-
作者
君羊
-
出处
《广西林业》
1994年第1期34-34,共1页
-
文摘
广西,又称八桂。但广西为何叫八桂,许多人并不清楚,或者只是一知半解。 有人说,孙绰有《游天台山赋》诗中说的“八桂森挺以凌霜”,是广西被称为八桂之始。其实,那是泛指,还不是专指广西。也有人说,梁沈约在其诗中写的“临姑苏而想八桂,登衡山而望九凝”是广西被称为八桂之始。其实,梁诗中说的“八桂”,是指浙江的八桂岭而非指广西的。虽然,到梁代有很多人用“八桂”入诗。
-
关键词
八桂
游天台山赋
梁代
桂森
凌霜
人说
桂林府
唐代之前
大明一统志
陈代
-
分类号
K928.5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
-
题名档案絮语
- 17
-
-
-
出处
《档案时空》
1993年第Z1期1-1,共1页
-
文摘
凌霜傲雪,是青松的潇洒;出污泥而不染,是荷花的潇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江河的潇洒;甘处平凡兰台,默默无私奉献是档案员的潇洒。
-
关键词
凌霜
黄河之水天上来
档案员
兰台
毫亨
绥宁
-
分类号
G27
[文化科学—档案学]
-
-
题名浅谈“菊花”中主人翁的心路历程
- 18
-
-
作者
谢杉
-
机构
川外重庆南方翻译学院
-
出处
《商情》
2012年第5期208-208,共1页
-
文摘
中野重治,作为现代日本无产阶级的杰出诗人以他敏锐的艺术洞察力,深刻地揭露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本质和种种腐朽、黑暗的社会现象。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对中野重治先生的诗歌进行了的研究。对“菊花”这篇短篇小说中,主人翁的心路历程进行初步探讨。
-
关键词
中野重治
菊花
诗情
高洁
傲寒凌霜
-
分类号
F272.9
[经济管理—企业管理]
-
-
题名兰台艺苑
- 19
-
-
-
出处
《档案天地》
1994年第2期42-42,共1页
-
文摘
兰台艺苑兰台短笛刘岳林把自己当作闪光的金子,就会时时有被埋没的苦恼;把自己当成泥土,就会天天有奉献的欢乐。犁铧的锋芒,只有在翻开泥土时才能得到人们的承认;档案的价值,只有在利用后才能得到人们的重视。小溪虽不能掀起滔天巨浪,但却有自己美丽的涟漪和欢乐的...
-
关键词
兰台
滔天巨浪
黄河之水天上来
伙伴们
我自己
就这样
几度夕阳红
黄魁
凌霜
党政军领导
-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心中的桃花源
- 20
-
-
作者
沈灿娣
-
机构
福建省永定县城关中学高二(
-
出处
《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
2008年第11期33-33,共1页
-
文摘
古人称梅、兰、竹、菊为四君子。梅,剪冰裁雪,一身傲骨;兰,雅洁贞静,虚怀若谷;竹,筛风弄月,启今扬古;菊,清逸淡远,超凡绝俗。合而观之,都是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与时俯仰,不与世沉浮。
-
关键词
四君子
应诏
凌霜
物我交融
越名任心
一匡天下
萍踪浪迹
乌台诗案
赐金
庄周
-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