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40篇文章
< 1 2 9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变化背景下糙果紫堇在中国适宜分布区的预测 被引量:1
1
作者 杨倩 袁园 +5 位作者 苏旭 刘玉萍 王东 李小莉 孙成林 杨萍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6,共10页
为探究糙果紫堇(Corydalis trachycarpa)的潜在适宜分布区,明确其适宜的生存环境,旨在为糙果紫堇的资源利用和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基于糙果紫堇现有的分布位点、气候变量和环境变量数据,利用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模拟糙果紫堇当... 为探究糙果紫堇(Corydalis trachycarpa)的潜在适宜分布区,明确其适宜的生存环境,旨在为糙果紫堇的资源利用和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基于糙果紫堇现有的分布位点、气候变量和环境变量数据,利用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模拟糙果紫堇当前气候条件下(1970—2000年)和未来SSP 245情境模式下4个时期(2021—2040年、2041—2060年、2061—2080年、2081—2100年)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分析限制其分布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影响糙果紫堇分布的最主要环境变量分别是海拔(Alt,贡献率60.9%)、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bio4,贡献率11.1%)、最暖季度降水量(bio18,贡献率9.4%)、降水量变异系数(bio15,贡献率7.0%),这4个变量的累计贡献率高达88.4%;(2)当前气候条件下,MaxEnt模型预测糙果紫堇的潜在分布区总面积约174.94万km^(2),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的四川西北部、甘肃南部、西藏东部、云南西北部和青海等地;(3)与当前气候条件下相比,SSP 245情境下未来4个时期糙果紫堇高、中、低适生区面积均有所增加,呈现向云南、西藏东部等低纬度地区扩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糙果紫堇 最大熵模型 地理信息系统 潜在分布区 气候变化
下载PDF
新物种环江黄连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郭兰芝 张小波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4期1-9,共9页
目的研究黄连属新物种环江黄连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为合理制定新物种资源保护政策、促进黄连属物种多样性稳定发展和开发利用的区域划分提供基础。方法通过资源普查和在线数据库检索,筛选出与环江黄连同属且近缘的黄连和短萼黄连的分布... 目的研究黄连属新物种环江黄连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为合理制定新物种资源保护政策、促进黄连属物种多样性稳定发展和开发利用的区域划分提供基础。方法通过资源普查和在线数据库检索,筛选出与环江黄连同属且近缘的黄连和短萼黄连的分布点。根据“同域近缘物种可能存在相似适生特点”假设,利用最大熵模型分别得到黄连和短萼黄连分布概率≥0.5的区域;利用ArcGIS软件,先获取与环江黄连采样点具有相似生态环境特征的区域,再与黄连和短萼黄连分布概率≥0.5的区域进行空间叠加。结果黄连和短萼黄连分布概率≥0.5的潜在分布区域分别归一化处理后,再空间叠加得到的区域包括四川省中部、湖南省、江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浙江省及安徽省南部地区。环江黄连受降水量、温度、日照时长、土壤、地形、植被类型及寒冷指数影响下得到的潜在分布区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和贵州省东南小部分地区。环江黄连的25个连续型变量经归一化处理和二值化处理后与近缘种黄连、短萼黄连分布概率≥0.5的区域分别归一化处理,叠加形成的分布区主要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与贵州省交界地带。结论环江黄连潜在分布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与贵州省交界地带,可为黄连属物种多样性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物种 环江黄连 潜在分布区 近缘种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光核桃的潜在分布区和生态位变化
3
作者 张淑宁 包文泉 +5 位作者 敖敦 赵光华 王淋 乌云塔娜 白玉娥 韩其木格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5-56,共12页
【目的】探究气候变化对光核桃分布和生态位的影响,为光核桃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本研究根据光核桃的216条地理分布数据,结合11个气候、土壤和地形因子,调用ENMeval程序包优化后的最大熵值模型(MaxEnt)模拟我国光核... 【目的】探究气候变化对光核桃分布和生态位的影响,为光核桃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本研究根据光核桃的216条地理分布数据,结合11个气候、土壤和地形因子,调用ENMeval程序包优化后的最大熵值模型(MaxEnt)模拟我国光核桃潜在分布区在未来3种气候条件下的空间分布格局,并使用ecospat软件包分析光核桃气候生态位变化,以确定影响光核桃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结果】(1)优化后的MaxEnt模型可准确预测光核桃的潜在地理分布区,分布区主要位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等较高海拔地区,总面积约为360711.8 km2,其中拉萨河谷、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干热河谷等地为光核桃高度适生区;(2)在未来气候条件下,光核桃适生区整体呈向西南收缩趋势,生境适宜度总体呈下降趋势;(3)影响光核桃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为气温年较差、等温性和海拔,光核桃未来时期与当前时期生态位的重叠率随气候变化加剧逐渐降低。【结论】随着未来气候变化,我国光核桃适生区将向纬度与海拔相对较高的地区进行迁移,光核桃气候生态位也将与当前生态位逐渐分化,温度和海拔是影响光核桃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基于上述结果,我们应在当前和未来环境适宜度均无显著变化的区域设立保护地,以减少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同时也可避免人类活动对光核桃资源的进一步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核桃 MaxEnt模型 潜在分布区 生态位 气候变暖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祁连山南麓门源草原毛虫分布区预测
4
作者 刘玉英 严林 +5 位作者 于红妍 牟丹 赵啟军 林扎西尖措 高太侦 谢久祥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27-838,共12页
【目的】门源草原毛虫Gynaephora menyuanensis是为害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主要害虫,严重妨碍草地生态和畜牧业发展,了解其在祁连山南麓的实际分布区和潜在适生区对门源草原毛虫的监测和防治以及草地生态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 【目的】门源草原毛虫Gynaephora menyuanensis是为害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主要害虫,严重妨碍草地生态和畜牧业发展,了解其在祁连山南麓的实际分布区和潜在适生区对门源草原毛虫的监测和防治以及草地生态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在对祁连山南麓门源草原毛虫的分布进行大量实地调查(147个位点)的基础上,采用专业统计分析软件IBM SPSS 22.0筛选影响门源草原毛虫分布的环境因子,应用生态位模型MaxEnt 3.4.4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 10.8预测祁连山南麓门源草原毛虫2021-2040年的适生区范围。【结果】影响门源草原毛虫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9月平均降水量、 9月平均太阳辐射等;2021-2040年门源草原毛虫在祁连山南麓的适生区变化趋势为高适生区和非适生区的面积呈减少趋势,中适生区和低适生区面积呈增加趋势;检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ROC, AUC)值为0.924,模拟结果准确性较好。【结论】本研究结果为阐明门源草原毛虫的地理分布规律及其监测防治提供了理论参考。全球气候变化为门源草原毛虫的栖息地扩张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建议根据门源草原毛虫的潜在适生等级,构建“分级应对”的监测和早期预警体系与防控模式,以应对害虫为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草原毛虫 青藏高原 草地保护 草地害虫 潜在分布区 分布规律
下载PDF
基于最大熵模型的云南思茅松潜在分布区
5
作者 覃阳平 李华 +2 位作者 雷相东 罗春林 陈棋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8-108,共11页
【目的】预测思茅松在云南省的潜在分布区,探讨影响思茅松潜在分布的主导环境变量,为思茅松适地适树、科学经营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多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云南省固定样地数据确定思茅松现实分布点,选取影响林分生长的19个生物气候变量... 【目的】预测思茅松在云南省的潜在分布区,探讨影响思茅松潜在分布的主导环境变量,为思茅松适地适树、科学经营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多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云南省固定样地数据确定思茅松现实分布点,选取影响林分生长的19个生物气候变量、3个地形变量和11个土壤变量,采用最大熵模型模拟思茅松在云南的潜在分布区,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精度,使用刀切法分析环境变量对思茅松潜在分布区影响的重要程度,最后通过思茅松存在概率逻辑值采用相等间隔法对思茅松潜在分布区进行分类。【结果】思茅松Maxent模型预测结果准确性极好,10折交叉验证AUC的均值为0.921。根据模型各因子的最终贡献率,影响思茅松潜在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为温度和降水,其次是土壤、地形因子;刀切法检验结果显示,影响思茅松潜在分布区排名前五的主导环境变量为最干季平均温度(Bio9)、等温性(Bio3)、最湿月降水量(Bio13)、最湿季平均温度(Bio8)和降水量的季节性(Bio15)。思茅松的核心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普洱市,其次是临沧市和西双版纳州,玉溪市和红河州有少量分布。【结论】最大熵模型能够很好的预测云南省思茅松的潜在分布区,筛选出影响思茅松潜在分布区的主导环境变量及其阈值合理,形成的思茅松潜在分布适宜性等级图可为思茅松适地适树、科学经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变量 最大熵模型 思茅松 潜在分布区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天山云杉潜在分布区预测
6
作者 周杰 王旭虎 +3 位作者 杜维波 周晓雷 杨洁 张晓玮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67-1176,共10页
天山云杉(Picea schrenkiana)是天山地区最主要的树种之一,为天山山地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气候相似性原理以最大熵(MaxEnt)模型为基础结合ArcGIS预测当前(2000—2020年)与2020—2040年、2040—2060年两个时... 天山云杉(Picea schrenkiana)是天山地区最主要的树种之一,为天山山地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气候相似性原理以最大熵(MaxEnt)模型为基础结合ArcGIS预测当前(2000—2020年)与2020—2040年、2040—2060年两个时段3种气候情景低温室气体排放条件(SSP1-2.6)、中温室气体排放条件(SSP3-7.0)和高温室气体排放条件(SSP5-8.5)下天山云杉的潜在分布范围,并分析影响天山云杉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MaxEnt模型对天山云杉的分布区预测可信度高,所有模型AUC值均大于0.99。温度(等温性、季节性温度变异、年平均温度)与降水(最冷季度的降水量、最湿月的降水量、最干季度的降水量)是影响天山云杉潜在分布的主导因子;其中温度为当前主要的影响因子,最冷季度的降水量为未来的主要影响因子。(2)当前时期天山云杉的适生区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内蒙古、西藏、甘肃、宁夏、陕西、四川等地区的山区,总适生区面积为299.17×10^(4)km^(2),高适区面积为49.45×10^(4)km^(2)。未来各情景下天山云杉的潜在适生区面积变化不大且分布仍以这些地区为主,但高适生区较当前均表现增加。除2020—2040年SSP5-8.5情景下天山云杉的适宜分布向东南方向迁移外,其他情景天山云杉的适宜分布有向西扩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熵(MaxEnt)模型 气候变化 潜在分布区 天山云杉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核心分布区植被对极端气候的响应 被引量:1
7
作者 靖娟利 赵婷 +2 位作者 王永锋 孙佳荟 付宝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353-3364,共12页
为了探究植被变化与极端气候之间的关系,以西南喀斯特核心分布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82~2019年NDVI数据和气象站点日气温和降雨数据,选择气候变化监测和指标专家组(ETCCDI)定义的极端气候指数,运用趋势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探讨了NDVI和极... 为了探究植被变化与极端气候之间的关系,以西南喀斯特核心分布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82~2019年NDVI数据和气象站点日气温和降雨数据,选择气候变化监测和指标专家组(ETCCDI)定义的极端气候指数,运用趋势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探讨了NDVI和极端气候时空变化及其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982~2019年西南喀斯特核心分布区NDVI总体(83.13%)呈显著上升趋势,仅少部分地区(0.51%)呈下降趋势.极端气候指数中,表征极端高温的指数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呈显著(P<0.05)增加趋势,表征极端低温的指数在时间和空间上(P<0.05)都呈显著下降趋势,而极端降水指数变化趋势不显著(P>0.05).年尺度上,西南喀斯特核心分布区NDVI与极端降水和极端气温暖指数呈正相关,而与极端气温冷指数呈负相关;NDVI与7个具有显著关系(P<0.05)的极端气温指数(TN90P、TX90P、TNX、TXX、TN10P、TX10P、TNN)的相关性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表征极端气温频率的TN90P、TX90P和TN10P三个指数是影响不同植被生长的主要因子.研究结果对于喀斯特地区生态保护与治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极端气候 时空变化 植被类型 西南喀斯特核心分布区
下载PDF
菜粉蝶及其近缘种东方菜粉蝶全球潜在分布区预测
8
作者 王瑛 杨采青 +2 位作者 王丽丽 张露 张爱兵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8185-8195,共11页
重要农业害虫菜粉蝶(Pieris rapae)及其近缘种东方菜粉蝶(Pieris canidia)幼虫主要危害十字花科的多种蔬菜和油料作物,对农业粮食安全造成重大威胁。收集到菜粉蝶和东方菜粉蝶分布数据共计248393个,其中野外调查收集361个。基于上述现... 重要农业害虫菜粉蝶(Pieris rapae)及其近缘种东方菜粉蝶(Pieris canidia)幼虫主要危害十字花科的多种蔬菜和油料作物,对农业粮食安全造成重大威胁。收集到菜粉蝶和东方菜粉蝶分布数据共计248393个,其中野外调查收集361个。基于上述现存分布点,利用6种物种分布模型算法对历史、当代和未来气候条件下两种粉蝶在全球的潜在分布区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基于去除空间自相关后的6个气候变量构建的13种算法的模型预测结果中,有6种算法的模型评估指标的值高于随机状态(0.5)。(2)当代气候条件下,菜粉蝶的潜在分布区主要包括北美洲、南美洲南部、欧洲西部、中国东南部以及澳大利亚南部;东方菜粉蝶主要分布于南美洲北部和亚洲南部等地区。相比于东方菜粉蝶,菜粉蝶在3个时期的潜在分布区面积都要更大,但是东方菜粉蝶在未来气候条件下潜在分布区增加的面积将会更大,具有更高的潜在入侵概率。(3)相比于作为入侵生物的菜粉蝶,其近缘种东方菜粉蝶更能适应高温多雨的气候,面对未来全球变暖的趋势,东方菜粉蝶很有可能成为入侵物种,有必要对其未来气候条件下的潜在分布区,加强虫害监测和防控预报。研究对重要农业害虫菜粉蝶和东方菜粉蝶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和比较,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粉蝶 东方菜粉蝶 潜在分布区预测 物种分布模型(SDMs) 入侵昆虫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预测湖南省榧树适宜分布区
9
作者 易烜 杨振宇 +5 位作者 朱晋梅 谢旭 黄靓 刘文剑 王琢玙 吴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55,共10页
【目的】榧树Torreya grandis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经济树种,预测榧树在湖南省的适宜分布区,探究影响其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有助于其保护策略的制定和开发利用适宜地的选择。【方法】以湖南省193个野外调查榧树分布点为基础数据源,选取了22... 【目的】榧树Torreya grandis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经济树种,预测榧树在湖南省的适宜分布区,探究影响其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有助于其保护策略的制定和开发利用适宜地的选择。【方法】以湖南省193个野外调查榧树分布点为基础数据源,选取了22个影响其分布的环境变量,运用MaxEnt最大熵模型和ArcGIS10.7软件,分析影响其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预测其在湖南省的适宜分布区。【结果】1)ROC曲线下训练数据集10次交叉验证拟合的平均AUC值为0.914,测试数据集10次交叉验证拟合的平均AUC值为0.867,标准差为0.074,模型预测精度可靠。2)限制榧树当前潜在适生区分布的4个关键因素依次是海拔、坡度、最干季平均温度以及最热季降水量,其百分比贡献率依次为29.40、16.90、8.60、7.30;置换重要性依次为53.30、14.60、5.70、6.50。43)榧树在湖南省的适生区总面积为9.114×10 km^(2),高适生区、中适生区、低适生区面积分别为0.872×10^(4)、2.659×10^(4)、5.583×10^(4) km^(2);榧树适生区主要集中在湘中、西、东南地区,高、中适生区集中分布在邵阳北部、南部、西南部,益阳西南部,永州中南部,娄底西北部以及怀化中南部。【结论】地形、气候等因子综合影响着湖南省榧树的地理分布格局,邵阳、益阳、永州、娄底、怀化等地区中,海拔较低、地势相对平缓、气候凉爽的溪谷地区可能适合榧树的引种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熵MaxEnt模型 榧树 适宜分布区 影响因子
下载PDF
预测姜黄属植物在中国当前和未来气候情景下的潜在分布区变化
10
作者 王鹏 金正 +4 位作者 余婷 秦康强 桑新亚 陶建平 罗唯学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27,共14页
姜黄属植物是我国重要的药用草本植物。然而,目前对其在中国的潜在分布规律仍然不清楚。为了研究姜黄属植物在中国当前的潜在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选取莪术、姜黄、郁金3个最具代表性的姜黄属植物作为研究对象,结... 姜黄属植物是我国重要的药用草本植物。然而,目前对其在中国的潜在分布规律仍然不清楚。为了研究姜黄属植物在中国当前的潜在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选取莪术、姜黄、郁金3个最具代表性的姜黄属植物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这3种姜黄属植物的现有分布记录和相关的气候、地形、土壤等环境因子,应用最大熵(maximum entropy,MaxEnt)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方法,预测上述3种姜黄属植物在当前和未来气候情景下的潜在适生区。研究结果表明,利用MaxEnt模型对3种姜黄属植物预测结果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AUC)均大于0.95,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3种姜黄属植物目前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地区、海南等省份,其中姜黄的适生区面积最大,郁金的适生区面积最小;在未来2090s SSP245气候情景下,3种姜黄属植物均表现为向我国东北方向扩张的趋势,适生面积达到最大;在未来2090s SSP370和SSP585气候情景下,3种姜黄属植物仅有小部分地区发生适生区的收缩和扩张;此外,最干季度均温是莪术潜在分布的关键因子,姜黄和郁金受年平均降水量影响最大。综上,3种姜黄属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南部,并有向北扩张的趋势,相关保护部门可基于本研究开展姜黄属植物的种植和扩繁工作,有助于提升姜黄属植物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属植物 最大熵模型 环境因子 气候变化 潜在分布区
下载PDF
汉水流域稻作文化景观潜在分布区识别
11
作者 陈思谕 王玏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7-64,共8页
【目的】稻作文化景观潜在分布区识别旨在突破以往主要以地理环境因素作为空间分布识别依据的方法,融入农耕文化活动对景观演变产生的影响,为潜在文化景观的普查与管理提供行动参考。【方法】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目的】稻作文化景观潜在分布区识别旨在突破以往主要以地理环境因素作为空间分布识别依据的方法,融入农耕文化活动对景观演变产生的影响,为潜在文化景观的普查与管理提供行动参考。【方法】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中与稻作生产相关的遗产项目为依据,运用空间分析和最大熵模型,构建稻作文化景观潜在分布区识别方法,并以汉水流域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汉水流域稻作文化景观高潜力区为陕西省安康市的汉滨区、石泉县、汉阴县,湖北省荆门市的钟祥市和京山市,湖北省天门市和潜江市;结合地貌特征分为山地型、平原-丘陵型、平原型高潜力区,区域内分别形成“山-林-村-田”、“谷-坡-田-村”、“湖-堤-田-村”的文化景观格局。【结论】从自然与文化融合的视角出发构建潜在分布区识别方法,有助于从区域层面整体判断稻作文化景观本底资源条件,促进流域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景观 生物文化融合 稻作 潜在分布区 汉水流域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预测中华秋沙鸭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潜在分布区
12
作者 秦明东 张文文 +2 位作者 孙冰洁 万名弢 许青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9-799,共11页
了解物种适宜生境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准确地评估物种栖息地的适宜性对物种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调查、文献检索以及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平台(GBIF)获取东北地区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的87个分布点,利用ENMTools最终筛选79个... 了解物种适宜生境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准确地评估物种栖息地的适宜性对物种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调查、文献检索以及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平台(GBIF)获取东北地区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的87个分布点,利用ENMTools最终筛选79个有效分布点和10个重要环境变量,使用优化后的最大熵模型(MaxEnt)对中华秋沙鸭的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东北地区中华秋沙鸭高适宜区主要位于长白山山脉和小兴安岭东部地区,较适宜区主要位于松嫩平原与辽河平原东部、长白山山脉西部地区,低适宜区主要位于三江平原、辽河平原与辽东丘陵地区。影响模型预测的主导环境特征变量是年降水量(61.2%)、降水量变异系数(14.9%)和等温性(10.8%)。此外,在地形因子中,距水源距离(5.9%)和海拔(1.7%)对中华秋沙鸭适宜生境选择同样有重要影响。其中AUC为(0.908±0.041),表明该模型可预测我国东北地区中华秋沙鸭的潜在分布区,可为制定中华秋沙鸭的保护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秋沙鸭 东北地 MaxEnt模型 适宜分布区
下载PDF
不同气候环境条件时黑荆和银荆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预测
13
作者 贺娜 王洋 +4 位作者 刘凌 户连荣 张知晓 马惠芬 季梅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8-84,94,共8页
以388个黑荆(Acacia mearnsii)和477个银荆(Acacia dealbata)分布点数据为数据基础,依据筛选出的气候环境因子(黑荆13个、银荆12个)构建黑荆和银荆在中国潜在分布区的评价指标体系;以适生性指数(IA)0A≤0.20(不适生区)、0.20A≤0.40(低... 以388个黑荆(Acacia mearnsii)和477个银荆(Acacia dealbata)分布点数据为数据基础,依据筛选出的气候环境因子(黑荆13个、银荆12个)构建黑荆和银荆在中国潜在分布区的评价指标体系;以适生性指数(IA)0A≤0.20(不适生区)、0.20A≤0.40(低适生区)、0.40A≤0.60(较适生区)、0.60A≤1.00(最适生区)为划分依据,运用最大熵模型(MaxEnt3.4.1)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10.5)相结合方法,选择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划分的环境模式中两种环境模式(低强迫气候环境条件(SSP1-2.6)、高强迫气候环境条件(SSP5-8.5)),分析黑荆和银荆在中国当前(1950-2020年)及2021-2040年、2041-2060年、2061-2080年、2081-2100年气候环境条件时的潜在分布。结果表明:(1)最大熵模型预测的模型精度均大于0.9,表明模型预测结果极好,可信度极高。(2)影响黑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年均温、年降水量、最冷月份最低温、等温性,影响银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最冷月份最低温、年均温、最冷季降水量、年降水量。(3)在当前和未来气候环境条件时,黑荆和银荆均适宜在中国的西南和沿海等温暖湿润地区分布,如西藏最南部、云南、贵州、四川南部、福建和台湾地区;而中国西北、东北等冬季严寒地区均为不适生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荆 银荆 气候环境变化 潜在分布区 中国
下载PDF
RR散点图低密度分布区占比Hcy FAR对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
14
作者 钱华 谭茗月 +2 位作者 陈姝萍 李博涵 刘艳 《河北医学》 CAS 2024年第6期1026-1031,共6页
目的:分析RR散点图低密度分布区占比(L)、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AR)对心肌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以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220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其入院时的Fillip分级标准... 目的:分析RR散点图低密度分布区占比(L)、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AR)对心肌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以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220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其入院时的Fillip分级标准将其分为低级组(Ⅰ~Ⅱ级,n=135)和高级组(Ⅲ~Ⅳ级,n=85),同时以出院预后为终点将其分为存活组(n=184)及死亡组(n=36)。入院时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L、Hcy及FAR水平,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构建以L、Hcy、FAR为变量的预测模型,以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ROC)分析L、Hcy及FAR对心肌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高级组的L、Hcy及FAR水平高于低级组(P<0.05);死亡组的L、Hcy及FAR水平高于存活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Hcy、FAR为心肌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预测模型分别为Y=-12.864+0.065×L+0.250×Hcy+0.892×FAR;Y=-13.367+0.435×Hcy+0.914×FAR。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L、Hcy、FAR联合评估心肌梗死严重程度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97,灵敏度为95.29%,特异性为78.52%,三者联合评估的AUC均高于各指标单独评估(P<0.05);L、Hcy、FAR联合评估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AUC为0.859,灵敏度为80.56%,特异性为81.52%,Hcy、FAR联合评估的AUC均高于各指标单独评估(P<0.05)。结论:L、Hcy、FAR对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均具有一定的评估价值,且三指标联合的效能较各指标单独评估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RR散点图低密度分布区占比 同型半胱氨酸 纤维蛋白原与白蛋白比值 严重程度 预后
下载PDF
影响入侵种反枝苋分布的环境因子分析及可能分布区预测 被引量:18
15
作者 刘伟 朱丽 桑卫国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34-841,共8页
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是苋属入侵种中发生频率最多、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杂草。基于反枝苋在世界范围内4 207个实际分布点及其对应的气候、地形和土壤3类要素28个环境因子的定量关系,利用主成分分析确定了影响其分布的主... 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是苋属入侵种中发生频率最多、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杂草。基于反枝苋在世界范围内4 207个实际分布点及其对应的气候、地形和土壤3类要素28个环境因子的定量关系,利用主成分分析确定了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据此估测其中心可能分布区和最大可能分布区,并与实际分布点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4个环境因子在决定反枝苋全球分布格局中起着重要作用。反枝苋中心分布区位于新西兰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南美洲北部少数地区、北美洲西北部及东南部部分地区、欧洲大部分地区和中国东南部,最大可能分布区位于南美洲中南部、北美洲大部分、非洲北部小部分、澳大利亚南部及北部少数区域、欧洲大部分地区和亚洲大部分地区及中国除西藏、青海、新疆、四川西部以外的地区。中心分布区的预测结果与实际分布点吻合较好,而最大分布区则过于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种 反枝苋 环境因子 最大分布区 中心分布区 实际分布
下载PDF
朱红毛斑蛾的发生规律、潜在分布区预测及防治策略
16
作者 宋炜 《武夷科学》 2024年第1期37-44,共8页
朱红毛斑蛾(Phauda flammans)以幼虫取食叶片危害各种榕属植物,主要为害小叶榕(Ficus microcarpa)、垂榕(Ficus benjamina)和高山榕(Ficus altissima)。调查发现,朱红毛斑蛾在厦门1 a发生3代,11月下旬化蛹越冬,翌年4月下旬为第1代幼虫... 朱红毛斑蛾(Phauda flammans)以幼虫取食叶片危害各种榕属植物,主要为害小叶榕(Ficus microcarpa)、垂榕(Ficus benjamina)和高山榕(Ficus altissima)。调查发现,朱红毛斑蛾在厦门1 a发生3代,11月下旬化蛹越冬,翌年4月下旬为第1代幼虫期。目前在厦门市各行政区已广泛分布。朱红毛斑蛾在厦门为害高峰(幼虫暴食期)主要集中在6月初、8月上中旬、10月中下旬,2023年7月底开始,朱红毛斑蛾的发生区域明显增加。根据预测,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4省为朱红毛斑蛾中高适生区。根据朱红毛斑蛾生物学特性,提出监测预警、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防治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红毛斑蛾 厦门 发生规律 生活史 潜在分布区 防治策略
下载PDF
中国斑腿蝗科特有种的分布及特有分布区划分 被引量:5
17
作者 许升全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24-629,共6页
按照150km×150km对中国陆地部分进行栅格划分,收集整理了中国斑腿蝗科237个特有种在各栅格的分布信息,建立了物种(237)×栅格(168)数据矩阵,研究了中国斑腿蝗科特有种的分布规律并用PAE法进行特有分布区划分。结果表明:除天山... 按照150km×150km对中国陆地部分进行栅格划分,收集整理了中国斑腿蝗科237个特有种在各栅格的分布信息,建立了物种(237)×栅格(168)数据矩阵,研究了中国斑腿蝗科特有种的分布规律并用PAE法进行特有分布区划分。结果表明:除天山山地分布的少数几个种外,中国斑腿蝗科特有种基本分布西南-东北走向。在该范围内南多北少。华南和西南是中国斑腿蝗科特有种最丰富的地区,在秦巴山区、藏东南和浙闽丘陵地带各有一个高密度的分布区。11个特有分布区中5个分布在东洋界部分,两个在中国东部古北和东洋界交界区,天山山地有一个分散的特有分布区,东北有2个特有分布区。特有分布区的分布和划分基本和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及区系相一致,但台湾地区归入华中区;横断山和秦岭山地的栅格在支序图中多形成未决分类单元,特有分布区划分困难;华南和华中地区的特有分布区可以进一步划分成更小范围的特有分布区;从云南西北的腾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有种 特有分布区 特有性俭约分析 分布 斑腿蝗科 动物地理 中国东部 天山山地 分布区 分布信息
下载PDF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 被引量:1410
18
作者 吴征镒 周浙昆 +2 位作者 李德铢 彭华 孙航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45-257,共13页
分布区类型是指植物类群的分布图式基本一致地再现。分布区类型的划分是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中国种子植物的 3116个属被划分为 15个类型和 37个变型 ,用固定的格式代表各种分布区。植物分布区类型的划分方法已经被实践证明... 分布区类型是指植物类群的分布图式基本一致地再现。分布区类型的划分是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中国种子植物的 3116个属被划分为 15个类型和 37个变型 ,用固定的格式代表各种分布区。植物分布区类型的划分方法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揭示各分布区类型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对世界所有种子植物的科进行了分析整理 ,提出了世界种子植物科分布区类型的划分方案。将世界种子植物的科划分为 18个大分布区类型 ,并沿用中国种子植物属分布区类型的表现方式 ,用数字 1~ 18代表不同的分布区类型 ,其中1~ 15与中国种子植物属分布区类型完全一致 ,16~ 18是中国没有分布的科。除 1,11,(16 ) ,(17) ,(18)外 ,均有或多或少的变型 ,共 74个。本文还提供了世界种子植物各科的分布区类型表。这种划分对理解世界被子植物区系的形成发展有一定帮助 ,并为陆地植物分区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植物 分布区类型 世界 植物地理
下载PDF
用GARP生态位模型预测刺萼龙葵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 被引量:52
19
作者 钟艮平 沈文君 +1 位作者 万方浩 王进军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2-166,共5页
检疫性杂草刺萼龙葵(Solanum rostratum)近年来扩散蔓延到中国华北地区,利用刺萼龙葵在原产地和其他入侵地的分布和14个环境变量,运用GARP生态位模型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刺萼龙葵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进行了预测,对环境图层的刀切法... 检疫性杂草刺萼龙葵(Solanum rostratum)近年来扩散蔓延到中国华北地区,利用刺萼龙葵在原产地和其他入侵地的分布和14个环境变量,运用GARP生态位模型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刺萼龙葵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进行了预测,对环境图层的刀切法结果表明,7个环境变量能提高预测的准确率,适合性卡平方一尾测验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预留数据的受测者工作曲线(ROC)检测表现出很好的预测能力,中国所有已知分布均被正确预测。刺萼龙葵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极广,可以分布在除西藏、青海、海南及两广南部外的其他地区,尤其在华中、华北及华东地区的适生的可能性最高,由此刺萼龙葵可能进入一个危险的快速扩散阶段,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杂草 刺萼龙葵 GARP 潜在分布区 预测
下载PDF
略论东方白鹳的繁殖分布区域的扩展 被引量:20
20
作者 何芬奇 田秀华 +3 位作者 于海玲 朱书玉 郑忠杰 林剑声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54-157,共4页
The Oriental Stork (Ciconia boyciana) used to be thought breeding mainly in north Far East region including NE China and the far eastern Russia~ [1~6] . Whereas,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cases of nesting... The Oriental Stork (Ciconia boyciana) used to be thought breeding mainly in north Far East region including NE China and the far eastern Russia~ [1~6] . Whereas,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cases of nesting effort of the stork were successively reported from eastern and central southern China,the region that constantly holding most of the wintering individuals of the bird~ [4~6] ,with the localities of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in Shangdong by the Yellow Sea,Gaoyou and Dafeng of N Jiangsu,and,along the lower branch of the Yangtze River such as at Wangjiang in S Anhui and at Poyang,Yugan,and Jinxian of the SE part of Poyang lake in N Jiangxi~ [12~14] . At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one pair of the stork found nesting on electricity pylon in 2003,then,2 pairs in 2005 and 7 pairs in 2006. In 2007,16 nests were found and in total of 48 chicks observed hatched and well raised,then,in 2008,15 pairs with 42 or 43 raised chicks at least. As it is reported that,during 2004-2006,in total of 11 nests of the stork,also built on top of electricity pylons (over 45 m high),were found at Wangjiang of S Anhui~ [14] ,whereas,due to human disturbance,only with 12 chicks could virtually get out of the nests~ [15,16] . The Oriental Stork found as summer residents around Poyang lake was in 2002,with 13 birds recorded,then 25 birds in 2003~ [12] . In 2004,2 pairs of the stork found nesting on pylon with 4 chicks raised. In 2007,5 pairs were found nesting on pylon at three localities (counties),Poyang,Yugan,and Jinxian,of the southeastern area of the lake,with 13 chicks getting out of the nests in safety and 2 other chicks falling down onto the ground then being transferred to Nanchang zoo for captive raising. Then,in early March 2008,we found 3 pairs started nesting on pylon at Poyang and Jinxian and observed birds mating in the nest,but,due to human disturbance,only 4-5 chicks,from 2 nests,were successfully raised. In fact,10 years have passed since the first attempt of one pair stork found nesting on electricity pylon in Taiwan in 1998,showing the bird started trying to breed in relatively lower latitude region of East Asia where historically being the wintering area of the bird,and,we thought that until now two new breeding subpopulations of the stork might hence be properly recognized being established,one at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and one along the lower branch of the Yangtze River,with a remarkable characteristic that all the birds in the two subpopulations are to prefer nesting on pylons,and they did it quite well,if there is no human disturbance.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factsheet on the Oriental Stork quite recently issued by BirdLife International,the whole world population of mature birds of the stork is currently estimated to be of 1 000-2 499 individuals only,so,number of each new subpopulation is to reach to 1% of its world population,with the whole breeding range of the bird,formerly estimated of about 474 000 km^2 ,much southward exten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白鹳 分布区 繁殖 黑色 粉红色 体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