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35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本土经验与进路思考
1
作者 王华 杨颖 范卿泽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2024年第9期19-24,共6页
加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是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重要举措,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动力。当前,从国家、地方、学校三个层面,已探索形成有效培养路径,帮助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激发志趣和夯实基础... 加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是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重要举措,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动力。当前,从国家、地方、学校三个层面,已探索形成有效培养路径,帮助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激发志趣和夯实基础,但仍面临公平取向与卓越取向、目标多元与实现机制单一等现实矛盾。需加强政策法规保障、优化培养支持体系,搭建分类课程体系、做好学段教学衔接,建立从业晋升体系、提升教师队伍适切性,探索早期识别办法、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助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为国家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播下创新的“种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尖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早期培养 人才识别 中学生英才计划 创新驱动
下载PDF
基于ISM的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分析
2
作者 罗红艳 吉冰冰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8-95,共8页
文章通过文献梳理和德尔菲法确定了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18项重要影响因素,应用ISM模型建构出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的九层三阶解释结构模型,并解析了影响因素间的逻辑关系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学生认知、奖励制度等表层依赖... 文章通过文献梳理和德尔菲法确定了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18项重要影响因素,应用ISM模型建构出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的九层三阶解释结构模型,并解析了影响因素间的逻辑关系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学生认知、奖励制度等表层依赖因素对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及其效果发挥直接作用,高校重视与人才培养目标等作为中间联动因素的关键环节发挥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中介作用,国家战略急需等根源推动因素通过中间联动因素发挥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本源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科技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要凸显鲜明外部逻辑、突出关键因素作用、健全多元作用机制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M模型 创新人才培养 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自主培养
下载PDF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能只“拔尖”不“创新”
3
作者 蔡小雄 《中小学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62,共1页
目前,全国中小学都很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但细细观察各校冠以“拔尖创新”名义的教育行动,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着简单化、程式化理解的问题。一些学校错误地将“拔尖”等同于学科竞赛成绩,将“摘金夺银”认定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功培养... 目前,全国中小学都很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但细细观察各校冠以“拔尖创新”名义的教育行动,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着简单化、程式化理解的问题。一些学校错误地将“拔尖”等同于学科竞赛成绩,将“摘金夺银”认定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功培养。由此引发少数高中“削尖脑袋”搞竞赛,以逐层选拔考试、大幅超前学习作为常规教学手法,以魔鬼式集训、机械性刷题作为教学常态。乍一看,貌似也取得了相应成效。但我们不禁要问:以上诸法“拔”出来的“竞赛之尖”是“拔尖人才”吗?是“拔尖的创新人才”吗?此等“拔尖”能撑起民族复兴的明天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尖创新人才 学科竞赛 常规教学 选拔考试 拔尖人才 超前学习 民族复兴 创新人才的培养
下载PDF
黄晓: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四个“力”
4
作者 黄晓 《陕西现代职业教育研究》 2024年第1期88-89,共2页
拔尖创新人才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支撑,是人才资源中最关键、最稀缺的顶尖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在百年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面对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和... 拔尖创新人才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支撑,是人才资源中最关键、最稀缺的顶尖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在百年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面对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和科技竞争,教育系统要共同回答新征程的“命题作文”:如何高质量推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尖创新人才 命题作文 自立自强 综合国力竞争 大变局 人才资源 创新人才的培养 新征程
下载PDF
油气企业科技创新人才价值溯源分成评估 被引量:5
5
作者 王良锦 辜穗 +2 位作者 方峦 乐彦婷 李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2-151,共10页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力量,而科技创新人才是创新过程中的第一要素。作为油气生产的主要参与主体,油气企业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依靠拥有高水平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为了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动力,在人才价值...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力量,而科技创新人才是创新过程中的第一要素。作为油气生产的主要参与主体,油气企业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依靠拥有高水平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为了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动力,在人才价值创造与评估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依据生产全要素视角下的科技创新价值分享理论与方法,建立了油气企业科技创新人才价值溯源分成评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油气企业科技创新是一个系统性的复杂过程,匹配油气企业科技创新特征、具有产业适应性的人才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较少;(2)油气企业科技创新人才价值溯源分成,是以油气科技创新成果经济价值评估结果为前提对参与成果创造的团队和个人按照实际贡献进行价值追溯与量化的过程,需要通过对单项科技创新成果经济价值溯源和科技创新成果完成人价值溯源两次溯源来实现;(3)以创新成果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人才价值贡献率是人才价值溯源分成的核心参数,由完成人参与度、完成人创新度、完成人贡献度为内容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共同确定。结论认为,该方法为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业绩、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提供了参考,能够有效解决人才在油气科技创新活动中的经济价值量化问题,对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 科技创新人才 价值溯源分成 科技创新成果 经济价值 新质生产力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时代要义、现实隐忧与行动前瞻 被引量:11
6
作者 宋凤轩 王丽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19-125,共7页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行动要义,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拔尖创新人才。然而,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仍存在诸如选拔培养的效率追求与教育公平诉求的二元冲突、智能技术与教育应用的融合挑战、技...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行动要义,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拔尖创新人才。然而,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仍存在诸如选拔培养的效率追求与教育公平诉求的二元冲突、智能技术与教育应用的融合挑战、技能人才与教育偏见的双向博弈、人才培育与人才应用的分离困境等现实隐忧,阻碍了生产力质态的加速跃迁。教育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渠道,在塑造新质生产力人才队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应通过以下对策来指明未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行动前瞻,以期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一是基础教育上,细化融通培养机制,培育新质后备人才;二是高等教育上,依托智能学科平台,塑造新质中坚人才;三是职业教育上,建立数字孪生平台,发展新质智能人才;四是差异教育上,探索多元培养模式,打造新质多样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拔尖创新人才 人才强国 教育
下载PDF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思路 被引量:41
7
作者 戴耘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3,共23页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话题,但关于什么是“拔尖创新人才”,如何选拔和培养这类人才,尚缺乏成熟的理论准备和实践引导。本文旨在对创新潜能、发展、成就的理论以及对应的识别、培养、文化支持等社会实践做一个系统概...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话题,但关于什么是“拔尖创新人才”,如何选拔和培养这类人才,尚缺乏成熟的理论准备和实践引导。本文旨在对创新潜能、发展、成就的理论以及对应的识别、培养、文化支持等社会实践做一个系统概要的阐述。首先,在拔尖创新人才的界定上,本文提出了创新的五种形态和创新人才的两种不同类型。第二,在创新人才的识别问题上,本文提出了基于人才动态发展观并结合“总体筛选”和“个体考察”的人才识别模式。第三,在发展和培养问题上,本文提出兼顾成长阶段和领域具体性同时突出“探索未知”和“开放性”的培养模式。第四,在创新成就的文化支持上,本文探讨了如何在创新实践中营造兼容认知多样性和鼓励自由探索的生态环境。第五,本文进一步针对现有教育体制提出了五个实践策略上的着眼点。最后,关于教育实践的政策导向,本文提出了四个基本原则和四种认知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人才 创新类型 创新潜能 心智发展 人才识别 培养模式 创新文化 教育政策
下载PDF
差异教育:撬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阿基米德点” 被引量:16
8
作者 朱德全 王小涛 《重庆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6,共7页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浪潮下,拔尖创新人才在全球竞争格局中发挥着愈加关键的作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自然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的主要任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仅事关国家重大战略方针的贯彻,还是新时代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浪潮下,拔尖创新人才在全球竞争格局中发挥着愈加关键的作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自然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的主要任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仅事关国家重大战略方针的贯彻,还是新时代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实现人才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抓手。差异教育作为一种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并发展差异的教育模式,分别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理念、方法与评价上的支撑,是撬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阿基米德点”。具体而言,以“差异育人”为中心的差异教育理念承认并尊重个体具备的不同优势、天赋与潜质,让教育者明白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自己的创新领域成为“拔尖”人才;以“因材施教”为核心的差异教育方法,打破传统教学“设定标准”和“定向加工”的方法原则,契合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以“人尽其才”为主的差异教育评价标准,通过“多把尺子”为更多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发展机会,促使拔尖创新人才源源不断地“冒出来”。为此,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教育者有必要有机融入差异教育的理念主张,通过树立“尊重差异”的培养理念、创设“发展差异”的培养模式以及探索“多元包容”的评价体系,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差异教育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异教育 因材施教 人才培养 学生发展 拔尖创新人才
下载PDF
生物科学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多维度协同模式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1
9
作者 周玲 黄明敏 +6 位作者 何晓晓 涂海军 徐翔晖 谷旭阳 万木阳 陈燕 郭新红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7-130,共4页
针对高校生物科学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生物科学专业知识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以及教学资源组织形式和育人模式的改革、融合与创新,构建优秀师资、优质课程体系和高端育人平台,创建以课程引领、科教融合、实... 针对高校生物科学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生物科学专业知识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以及教学资源组织形式和育人模式的改革、融合与创新,构建优秀师资、优质课程体系和高端育人平台,创建以课程引领、科教融合、实践教学、科研训练、竞赛牵引、创新平台为核心的多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多维协同、追求卓越”的人才培养之路。通过推进实施该模式,湖南大学生物学院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可为国内外其他高校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科学 拔尖创新人才 多维度 协同模式
下载PDF
推动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 加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第七届全国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高端论坛综述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锋亮 周京博 《研究生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2023年11月10日,第七届全国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理论与实践高端论坛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本届论坛以“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主题,围绕“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制度建设”“交叉学科、跨学科与多学科”“创新人才培养”... 2023年11月10日,第七届全国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理论与实践高端论坛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本届论坛以“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主题,围绕“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制度建设”“交叉学科、跨学科与多学科”“创新人才培养”“产教融合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四个议题展开讨论。与会专家学者经过研讨认为,应持续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推动研究生教育强国制度创新,加强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以产教深度融合助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加快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高质量研究生教育发展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强国建设 创新人才 制度建设
下载PDF
“科教+产教”双驱动融合的计算机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被引量:3
11
作者 彭淑娟 钟善男 +1 位作者 柳欣 杜吉祥 《高教学刊》 2024年第10期62-65,共4页
面对传统科教与产教中计算机类研究生培养存在的耦合性不足,该文探索“科教+产教”双驱动融合视域下计算机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从思想转变和理念建设、体系构建和规划、资源保障和人才培养三个层面提出总体框架,并针对性... 面对传统科教与产教中计算机类研究生培养存在的耦合性不足,该文探索“科教+产教”双驱动融合视域下计算机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从思想转变和理念建设、体系构建和规划、资源保障和人才培养三个层面提出总体框架,并针对性地提出多条具体举措,充分诠释“科教+产教”双驱动融合的教育理念,最后阐明所提出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两点特色。研究成果能够在促进教育发展、推动科技创新的同时,成就更多适应新时代计算机类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类研究生培养 科教+产教 双驱动融合 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
下载PDF
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下仪器分析“教研赛”教学模式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雪岩 张蕾 +3 位作者 姜晓庆 许旭 邢志强 张鹏 《大学化学》 CAS 2024年第1期38-43,共6页
依照创新人才培养目标,针对传统仪器分析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以竞赛为依托,将科研前沿引入课堂,以线上教学为纽带,开展“教研赛”融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探索。该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解决... 依照创新人才培养目标,针对传统仪器分析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以竞赛为依托,将科研前沿引入课堂,以线上教学为纽带,开展“教研赛”融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探索。该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该教学模式也促进理论与实验教学的衔接,形成“虚实结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器分析 教学改革 “教研赛”融合 创新人才培养
下载PDF
基于紧耦合本科生学术导师制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洪伟 胡浩 +2 位作者 张玉臣 汪永伟 原锦辉 《计算机教育》 2024年第3期115-119,共5页
针对本科生导师制在中国高教普遍存在的导师赋责过重、生师比过高等问题,提出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紧耦合本科生学术导师制,分析紧耦合本科生学术导师制的特点和导师职责,以保密管理专业和密码管理专业为例介绍实施紧耦合导师制的过程,通... 针对本科生导师制在中国高教普遍存在的导师赋责过重、生师比过高等问题,提出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紧耦合本科生学术导师制,分析紧耦合本科生学术导师制的特点和导师职责,以保密管理专业和密码管理专业为例介绍实施紧耦合导师制的过程,通过4年教学实践成果,说明本科生学术导师制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耦合导师制 本科生导师 学术导师 创新人才 高等教育
下载PDF
产教深度融合 协同“三教”改革 共育创新人才——广轻-华为信息通信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实践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岗 秦文胜 辛继胜 《产业创新研究》 2024年第6期180-182,共3页
针对当前通信类专业人才培养在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以及就业质量等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以提升信息通信技术(ICT)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与华为及其产业链产教深度融合共建“广轻-华为信息通信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实施“产学研训一体”的... 针对当前通信类专业人才培养在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以及就业质量等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以提升信息通信技术(ICT)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与华为及其产业链产教深度融合共建“广轻-华为信息通信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实施“产学研训一体”的ICT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训战结合,师资校企混编,教材共建共享,协同开展“三教”改革,联合打造华为产业生态链ICT创新人才培养样板基地,提升了专业实力以及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以及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 “三教”改革 信息通信技术 创新人才 实践教学基地
下载PDF
科学教育促进创新人才培养:逻辑、问题与路径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军 杨颖 范卿泽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24,共6页
持续有效地培养创新人才是提升国家整体创新水平的重要支撑。基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本质功能与创新人才的内在特质分析发现,科学教育有助于发展创新必备的知识基础,能够促进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从而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反观现实,... 持续有效地培养创新人才是提升国家整体创新水平的重要支撑。基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本质功能与创新人才的内在特质分析发现,科学教育有助于发展创新必备的知识基础,能够促进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从而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反观现实,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仍存在系列问题,包括科学教育受应试惯性的影响强烈,科学教师的创新教育素养不足,科学教育的运行机制不完善等。为了发挥科学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功能,一是要优化科学课程体系,在科学教育全过程中落实创新人才的培养;二是要发展科学教师队伍,在创新型教师的引领下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三是要优化科学教育生态,在多方协同的教育环境中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教育 创新人才 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
下载PDF
会计学专业“跨界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探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蒋煦涵 章丽萍 蒋尧明 《财会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47,共5页
把握四链融合时代背景,培养跨学科创新人才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紧扣“四链融合”基本内涵,阐述了会计学专业“跨界融合”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明确培养目标、创新课程体系和提升师资队伍实力三个新要求。基于四链融合背景下会计学专业“跨... 把握四链融合时代背景,培养跨学科创新人才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紧扣“四链融合”基本内涵,阐述了会计学专业“跨界融合”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明确培养目标、创新课程体系和提升师资队伍实力三个新要求。基于四链融合背景下会计学专业“跨界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理念,分别提出建立“融合—共享—转化”学科数智化资源整合平台、组建“跨域、跨行、跨校”多角色组合的教研团队、设计“专业教育+智能教育+创业教育”三维联动的课程体系、优化“设问—溯因—反思”循环递进的教学策略四条创新人才培养实施路径。最后,研究了创新人才培养制度保障,对跨学科创新教育模式的构建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链融合 “跨界融合” 跨学科 创新人才培养
下载PDF
临床医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被引量:1
17
作者 范燕琴 袁军 +1 位作者 程荆 刘红燕 《继续医学教育》 2024年第9期1-4,共4页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当今教育界聚焦的热点话题,当前国家的教育模式由大众化扩大规模逐渐向拔尖型、创新型模式发展。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可作为重要手段帮助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和教育强国战略,推进临床医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于促进国...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当今教育界聚焦的热点话题,当前国家的教育模式由大众化扩大规模逐渐向拔尖型、创新型模式发展。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可作为重要手段帮助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和教育强国战略,推进临床医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于促进国家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意义非凡。当前探索如何建立临床医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迫在眉睫。文章总结了培养临床医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路径,包括:建设创新型教学团队,加强临床实践教学;强调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创新思维;加强教学与科研的整合,锻炼科学思维能力;开拓本科教学空间,注重医学教育国际化;改进考核评价方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融入课程思政。文章内容为如何培养拔尖创新型医学人才开阔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医学专业 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 创新模式
下载PDF
基于中学物理竞赛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杜玲玲 《中国考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2,共8页
我国的中学学科竞赛活动,是引导和培养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的重要途径。40年来,中学物理竞赛促进了一大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促进了中学物理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改进,也取得了优异的国际奥赛成绩,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和... 我国的中学学科竞赛活动,是引导和培养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的重要途径。40年来,中学物理竞赛促进了一大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促进了中学物理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改进,也取得了优异的国际奥赛成绩,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但在实践中也存在功利性强、竞赛教练资源缺乏、竞赛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巨大、奥赛成绩辉煌但拔尖创新人才仍显不足等问题。为提升我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促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应将物理竞赛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相结合,保持选拔工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非认知能力培养,发挥竞赛对常规教学的促进作用,完善竞赛的体制机制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尖创新人才 选拔机制 物理竞赛 教育评价改革
下载PDF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以“强基计划”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谭志雄 王佳怡 穆思颖 《高等建筑教育》 2024年第1期17-26,共10页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既是实现教育强国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迫切需要,更是强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支撑的重要举措。立足“强基计划”的战略背景与目标要求,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现状及态势入手,剖析总...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既是实现教育强国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迫切需要,更是强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支撑的重要举措。立足“强基计划”的战略背景与目标要求,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现状及态势入手,剖析总结人才培养阶段衔接性不足、创新能力培养不足及交叉学科设置不合理等问题。结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积极探索科教深度融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二三三四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即以双轮驱动配合“三类整合”课程体系,注重三大能力培养与四阶段科研训练,构建五方支撑培养体系,以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保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尖创新人才 “强基计划” 现实困境 路径优化
下载PDF
技术文明时代哲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转向 被引量:2
20
作者 卢晓东 沈欣怡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8-126,共9页
哲学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哲学家的培养是新文科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技术文明时代比以往任何时代更需要哲学家。百年来,中西若干哲学家的学缘和知识结构中科学、技术的鲜明痕迹及其哲思已现端倪,哲学家的知识结构需要不同以往。哲学的转向提... 哲学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哲学家的培养是新文科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技术文明时代比以往任何时代更需要哲学家。百年来,中西若干哲学家的学缘和知识结构中科学、技术的鲜明痕迹及其哲思已现端倪,哲学家的知识结构需要不同以往。哲学的转向提示哲学本科教育也需转向。牛津大学等多所世界一流大学哲学专业群提供了方向启发,哲学应成为某种轴心,动态地与技术、自然科学等诸学科应合。“应合”区别于“拼盘”与“跨学科”,成为高等教育课程论中一个新概念。应建设以哲学为轴心的、具有应合特征的专业群,将学生带至技术和科学前沿发问;重视课程元素、辅修/双学位、微专业、第二学士学位在丰富学生知识结构中技术与科学知识的作用,为哲学家涌现构造环境,让更多哲学家“冒”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尖创新人才 新文科 哲学家 技术文明 跨学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