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4,43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腋动脉分支的解剖学观察 被引量:3
1
作者 丁家明 雷英 黄永春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3-4,共2页
目的为临床提供有关腋动脉分支的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甲醛固定处理的正常成人尸体标本30具(男24,女6),解剖、观察腋动脉分支的起点及数目。结果胸上动脉(ST)起自腋动脉第1段者占85%,胸肩峰动脉(TA)起自第1、2段者,分别占5%和95%,胸外... 目的为临床提供有关腋动脉分支的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甲醛固定处理的正常成人尸体标本30具(男24,女6),解剖、观察腋动脉分支的起点及数目。结果胸上动脉(ST)起自腋动脉第1段者占85%,胸肩峰动脉(TA)起自第1、2段者,分别占5%和95%,胸外侧动脉(LT)主要起自第2段,占68 33%,肩胛下动脉(S)主要起自第2、3段,分别占23 33%和65%,旋肱前动脉(AH)主要起自第3段,占83 33%,旋肱后动脉(PH)直接起自第3段者为38 33%,主要与肩胛下动脉共干(41 67% ),右侧桡动脉(RR)起自第2段者1例,占1 67%,胸背动脉(TD)和肱深动脉(DB)起自第3段,分别占3 33%。结论腋动脉的分支大多为6支,也有9支者;胸肩峰动脉起点及出现率最恒定,胸外侧动脉发出部位最不恒定,可发自胸肩峰动脉,肩胛下动脉和胸背动脉。旋肱后动脉大多与肩胛下动脉共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分支 解剖学观察 肩胛下动脉 胸肩峰动脉 胸外侧动脉 旋肱后动脉 胸背动脉 旋肱前动脉 右侧桡动脉 尸体标本 正常成人 固定处理 肱深动脉 动脉 出现率 起点 共干
下载PDF
基于临床基线特征与颈动脉超声参数构建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易损斑块模型
2
作者 秦杰 李玉娟 +2 位作者 王苾莉 赖泽飞 马悦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2444-2449,共6页
背景:研究表明,颈动脉斑块的易损性和弹性与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存在及形成程度有关。超声作为筛查和评价颈动脉易损斑块的首选检查手段,具有无创、操作便捷、可重复性高和无辐射等的特点。目的:基于临床基线特征与颈动脉超声参数,探讨脑... 背景:研究表明,颈动脉斑块的易损性和弹性与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存在及形成程度有关。超声作为筛查和评价颈动脉易损斑块的首选检查手段,具有无创、操作便捷、可重复性高和无辐射等的特点。目的:基于临床基线特征与颈动脉超声参数,探讨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影响因素,基于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并验证风险列线图(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1月到2023年11月于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脑卒中筛查确定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1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180例患者按7∶3比例分为建模集(n=126)和验证集(n=54),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将建模集研究对象分为易损斑块组(n=54)和非易损斑块组(n=72)。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得出独立危险因素,构建Nomogram模型,并使用R语言绘制决策曲线以评估模型的临床效益。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校准曲线检验模型的预测效能,同时分析验证集的病例数据进行外部验证。结果与结论:①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脑卒中家族史、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值、颈动脉斑块数量、尿微量白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肌酐均与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易损斑块有关(P<0.05)。②构建的Nomogram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17,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6%和91.7%;决策曲线结果显示,该模型的潜在临床获益可观,可用性较高;校准曲线结果提示,模型具备较好的预测准确性;验证集结果显示,模型的外部预测性能良好。③结果说明,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易损斑块受年龄、脑卒中家族史、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值等因素影响,基于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风险Nomogram预测模型的预测性能良好,可为临床上治疗此类高危人群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基线特征 动脉超声参数 脑卒中高危人群 动脉斑块 NOMOGRAM
下载PDF
椎动脉开口狭窄诊疗的进展与争议 被引量:1
3
作者 李震 张林枫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1期11-16,共6页
近年来,脑卒中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病因[1]。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患病率从2012年的1.89%上升至2019年的2.58%,脑卒中发病人数近1704万[2]。其中,后循环缺血导致的脑卒中占患者总数的25%~40%,但相关死亡率达2... 近年来,脑卒中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病因[1]。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患病率从2012年的1.89%上升至2019年的2.58%,脑卒中发病人数近1704万[2]。其中,后循环缺血导致的脑卒中占患者总数的25%~40%,但相关死亡率达20%~30%,明显高于前循环缺血[3,4]。椎动脉狭窄是椎动脉管腔狭窄或被压缩导致的疾病,约20%的后循环缺血性卒中与之相关[5,6]。引起椎动脉狭窄的原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夹层、外伤、纤维肌发育不良、大动脉炎、神经纤维瘤病、异常骨压迫等[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纤维瘤病 动脉 动脉狭窄 后循环缺血 动脉管腔狭窄 动脉夹层 脑卒中发病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先天性双侧颈内动脉缺如伴右位主动脉弓1例
4
作者 唐翎 庄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9-359,共1页
1病例资料患者,女,36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疼痛以后枕部阵发性胀痛为主,阵发性加重3天,以"血管性头痛"入院。患者平素身体健康状况良好,专科查体无阳性体征。影像表现,TCD:双侧大脑中动脉、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增... 1病例资料患者,女,36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疼痛以后枕部阵发性胀痛为主,阵发性加重3天,以"血管性头痛"入院。患者平素身体健康状况良好,专科查体无阳性体征。影像表现,TCD:双侧大脑中动脉、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增快;颅脑CT平扫:骨窗示双侧颈动脉管缺如(图(1));头颈部CTA:右位主动脉弓,双侧颈内动脉缺如,双侧颈总动脉直接延续为颈外动脉(图(2)),右侧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通过椎-基底动脉形成吻合支代偿供血(图(3)),左侧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由粗大的前交通动脉代偿供血(图(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前动脉 血管性头痛 双侧颈总动脉 前交通动脉 阳性体征 双侧颈动脉 颈外动脉 影像表现
下载PDF
肢体创伤性动脉病变的介入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6
5
作者 李京雨 张强 +1 位作者 徐力扬 刘明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5年第2期85-88,共4页
 目的 评价介入放射方法诊断治疗肢体创伤性动脉病变的效果。方法 8例肢体动脉创伤伴有远端肢体缺血改变,其中2例伴大出血,伤者接受了选择性患肢动脉造影检查;7 例随后进行了动脉病变的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治疗方法包括动脉分支或主...  目的 评价介入放射方法诊断治疗肢体创伤性动脉病变的效果。方法 8例肢体动脉创伤伴有远端肢体缺血改变,其中2例伴大出血,伤者接受了选择性患肢动脉造影检查;7 例随后进行了动脉病变的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治疗方法包括动脉分支或主干栓塞、动脉内溶栓和血管内支架置放。结果 血管造影精确显示了动脉破裂、假性动脉瘤、血栓形成或动脉内膜损伤等病变性质。3例假性动脉瘤、3例动脉血栓病变综合应用介入治疗方法取代外科手术获得满意疗效。1例溶栓后证实动脉破裂和1例造影证实动静脉瘘后转手术治疗。结论 介入放射与外科方法相结合能明显提高肢体动脉创伤的诊断治疗水平,有效挽救伤者肢体和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病变 创伤性 诊断与治疗 肢体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 假性动脉 动脉造影检查 动脉内膜损伤 动脉创伤 治疗方法 动脉破裂 内支架置放 动脉内溶栓 诊断治疗 放射方法 缺血改变 动脉分支 血管造影 病变性质 血栓形成 外科手术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人体隐藏的“炸弹”
6
作者 郑文 《健康生活》 2024年第7期9-10,共2页
腹主动脉是人体主要的大动脉,是腹腔最粗的动脉,沿脊柱左侧下行,主要负责腹腔脏器、腹壁和下肢的血液供应。腹主动脉瘤是常见的一种动脉疾病,并不是人们所说的身体内长的肿瘤。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炎症、感染、遗传等因素导致动脉壁中层... 腹主动脉是人体主要的大动脉,是腹腔最粗的动脉,沿脊柱左侧下行,主要负责腹腔脏器、腹壁和下肢的血液供应。腹主动脉瘤是常见的一种动脉疾病,并不是人们所说的身体内长的肿瘤。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炎症、感染、遗传等因素导致动脉壁中层变薄,平滑肌细胞和弹力纤维减少甚至消失,动脉中膜被无弹力胶原代替而变得没有弹性,在长期高压动脉血流冲击作用下腹主动脉某段发生直径扩大、局部扩张,从而形成瘤状鼓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 动脉疾病 动脉中膜 动脉粥样硬化 弹力纤维 平滑肌细胞 腹腔脏器 动脉
下载PDF
动脉旁路辅助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的探讨 被引量:9
7
作者 董智慧 符伟国 +6 位作者 王玉琦 郭大乔 徐欣 陈斌 蒋俊豪 杨珏 史振宇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5年第5期280-283,共4页
目的探讨动脉旁路辅助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endovascularrepair,EVR)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自2003年6月至2005年1月动脉旁路辅助下腔内修复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5例(aorticdissectionaneurysm,ADA),主动脉弓动脉瘤、主... 目的探讨动脉旁路辅助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endovascularrepair,EVR)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自2003年6月至2005年1月动脉旁路辅助下腔内修复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5例(aorticdissectionaneurysm,ADA),主动脉弓动脉瘤、主动脉弓外伤性假性动脉瘤和胸降主动脉瘤(descendingthoracicaorticaneurysm,DTAA)各1例的治疗经过、结果和并发症。所有患者近端锚定区均<15mm。1例ADA行右左腋腋动脉旁路,其余都行右左颈总动脉、左颈总左锁骨下动脉旁路,1周后行EVR。结果8例都取得技术成功。DTAA患者动脉旁路术后无并发症,EVR术后并发脑梗死而死亡。腋腋旁路患者EVR术后即时造影显示左锁骨下动脉返流导致Ⅱ型内漏,未作特殊处理。其余患者围手术期无卒中、截瘫或肢体缺血性并发症。存活的7例都获随访,随访期3~22个月(平均14个月),未发生神经系统或肢体缺血性并发症,术后3个月CT证实7例均胸主动脉段假腔或者(假性)动脉瘤瘤腔完全血栓形成,腋腋旁路患者内漏消失。结论辅助性动脉旁路可以为胸主动脉腔内修复创造额外的近端锚定区,扩大腔内修复的适应证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动脉 腔内修复 动脉旁路 腔内修复 胸主动脉 动脉夹层动脉 ANEURYSM 外伤性假性动脉 动脉动脉 THORACIC 左锁骨下动脉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肾动脉成像的图像后处理技术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26
8
作者 余元新 梁长虹 +3 位作者 张忠林 谢淑飞 刘于宝 唐向周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5年第2期96-98,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肾动脉成像的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肾动脉变异和不同病变显示的优缺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使用多层螺旋CTA检查肾动脉的51例患者的血管重建图像,比较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肾动脉变异及不同病变的显示效果。29例...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肾动脉成像的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肾动脉变异和不同病变显示的优缺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使用多层螺旋CTA检查肾动脉的51例患者的血管重建图像,比较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肾动脉变异及不同病变的显示效果。29例与同期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S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51例患者中包括肾动脉变异12例、肾动脉狭窄27例、肾动脉瘤3例、肾动脉栓塞3例、肾动脉夹层6例。3例经手术证实,29例经DSA检查证实,19例经MRA等其他相关检查和随访证实。结果51例患者都能清晰显示变异的肾动脉、副肾动脉及肾动脉病变,特异度100%,灵敏度100%。29例患者与同期DSA图像对比,肾动脉的变异情况、病灶的部位、范围完全一致。各种常用图像后处理技术中,MPR难以完整显示血管的解剖学全貌,但能清晰显示肾动脉钙化、狭窄、栓塞、夹层、动脉瘤及肾内梗塞灶。MIP既能清晰显示肾动脉的解剖学形态,又能清晰显示不同病灶。VR能完整显示肾动脉的解剖学形态,在发现副肾动脉和对重叠血管、动脉瘤的显示方面优于MIP,但不能显示血管腔内情况。SSD可显示复杂的血管解剖学形态,但受阈值选择的影响较大。CPR可将迂曲的肾动脉伸展,显示较直观,并可应用来测量肾动脉狭窄处的截面积。结论MSCTA可直观地、准确地显示肾动脉变异及病变。肾动脉成像的各种后处理技术中,MIP和VR两者联合应用对肾动脉变异及病变显示最佳;MPR及SSD亦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后处理技术 多层螺旋CT 成像 动脉变异 数字减影动脉造影 解剖学形态 螺旋CTA检查 动脉狭窄 临床应用价值 副肾动脉 动脉栓塞 DSA检查 动脉病变 DSA图像 MSCTA MIP 重建图像 方法分析 检查结果 动脉 动脉夹层
下载PDF
CT衍生的血流储备分数对梗阻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研究
9
作者 王瑞 欧阳丽娜 +3 位作者 吴倩 牛媛媛 李贵兰 朱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13-719,共7页
背景目前,血流储备分数(FFR)是评估冠状动脉血流的功能和生理学的金标准,与之相比,CT衍生的血流储备分数(CT-FFR)反映冠状动脉病变处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在区分病变特异性缺血方面,均有较高的诊断性能和鉴别能力。目的评价CT-FFR对冠状... 背景目前,血流储备分数(FFR)是评估冠状动脉血流的功能和生理学的金标准,与之相比,CT衍生的血流储备分数(CT-FFR)反映冠状动脉病变处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在区分病变特异性缺血方面,均有较高的诊断性能和鉴别能力。目的评价CT-FFR对冠状动脉梗阻性稳定性胸痛患者发生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2017年1月—2021年6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因稳定性胸痛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检查的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中位随访时间2(0,25)个月。按照随访期内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将研究对象分为MACE组(55例)和非MACE组(61例)。比较两组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和CT-FFR之间差异性;再分别根据狭窄程度及CT-FFR中位数将患者分类,比较不同分类患者MACE总发生率和随访<3个月、3~6个月、>6个月MACE的发生率。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CT-FFR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绘制狭窄程度、CT-FFR及二者结合后预测冠状动脉梗阻性稳定性胸痛患者发生MACE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依据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不同指标的预测性能。结果116例患者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中位数为70%(60%,80%),中位CT-FFR为0.79(0.74,0.85)。MACE组患者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高于非MACE组(Z=-4.41,P<0.001),CT-FFR低于非MACE组(Z=-5.54,P<0.001)。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70%~90%患者MACE发生率高于50%~69%患者(χ^(2)=19.221,P<0.001);CTFFR≤0.8患者MACE发生率高于CT-FFR>0.8患者(χ^(2)=30.025,P<0.001);不同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联合不同CT-FFR患者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789,P<0.001)。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70%~90%患者随访时间<3个月MACE发生率高于50%~69%患者,CT-FFR≤0.8患者随访时间<3个月MACE发生率高于CT-FFR>0.8患者,狭窄程度70%~90%+CT-FFR≤0.8的患者随访时间<3个月MACE发生率高于其他分类(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CT-FFR呈负相关(rs=-0.5326,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70%~90%(OR=3.085,95%CI=1.147~8.298,P=0.026)、CT-FFR≤0.8(OR=6.527,95%CI=2.560~16.641,P<0.001)是患者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联合CT-FFR预测患者发生MACE的价值更高(AUC=0.812,95%CI=0.731~0.892,P<0.001)。结论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70%~90%、CT-FFR≤0.8可能是患者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与狭窄程度相比,CT-FFR对预测冠状动脉阻塞性稳定性胸痛患者发生MACE具有增益价值,狭窄程度与CT-FFR结合后的预测性能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CT衍生血流储备分数 冠状动脉狭窄 预测
下载PDF
超选择性颅内动脉灌注治疗肺癌脑转移 被引量:3
10
作者 姜镕 李笑更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334-339,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股动脉穿刺超选择性颅内动脉、支气管动脉插管,区域性动脉内灌注化疗药物治疗肺癌脑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经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的晚期肺癌脑转移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行经皮股动脉穿刺(BALT、SIM或TERUMO导管)分别超... 目的探讨经皮股动脉穿刺超选择性颅内动脉、支气管动脉插管,区域性动脉内灌注化疗药物治疗肺癌脑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经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的晚期肺癌脑转移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行经皮股动脉穿刺(BALT、SIM或TERUMO导管)分别超选择至颈内动脉、椎动脉和支气管动脉进行造影,证实肿瘤供养动脉后分别依次灌注稀释后的联合化疗药(包括鬼臼噻酚甙、嘧啶亚硝脲、卡铂、羟基喜树碱、5-氟脲嘧啶、吡柔比星),1次/月,连续治疗3次为1个疗程。治疗后1个月复查胸部CT、头部MRI,然后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疗效判断标准进行疗效评估。治疗期间每月测定1次血象及肝、肾功能,进行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监测,必要时予以保护性治疗。结果62例患者动脉内插管均获成功,患者的颅内高压症状于化疗药物灌注后24~48h不同程度减轻。头部MRI及胸部CT检查显示,62例中59例颅内转移瘤不同程度缩小,15例脑肿瘤直径<3cm,脑水肿消失。治愈好转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为80.65%(50/62)。结论应用颅内动脉灌注化疗药物治疗肺癌脑转移患者的方法操作简单、并发症少,药物可经导管直接进入肿瘤供养动脉,迅速杀死肿瘤细胞,而且全身不良反应(世界卫生组织抗肿瘤药物毒性反应分度标准)低于Ⅱ度。故对不适宜手术治疗的晚期肺癌脑转移患者,颅内动脉区域性化疗药物灌注治疗是有效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的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输注 动脉 脑肿瘤 支气管动脉 动脉 动脉灌注治疗 颅内动脉灌注 肺癌脑转移 超选择性 SELDINGER技术 化疗药物治疗 经皮股动脉穿刺 支气管动脉插管 动脉区域性化疗
下载PDF
正常和夹层升主动脉组织各层的生物力学和微观结构性质对比
11
作者 郭小亚 孙浩亮 +1 位作者 Dalin Tang 王梁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39-539,共1页
目的主动脉夹层疾病对主动脉血管壁各层的力学性质和微观结构的影响尚没有系统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比正常和发生A型夹层的人体升主动脉组织各层的力学性质和微观结构来探究该问题。方法从13例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和5例无主动脉疾病的供体... 目的主动脉夹层疾病对主动脉血管壁各层的力学性质和微观结构的影响尚没有系统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比正常和发生A型夹层的人体升主动脉组织各层的力学性质和微观结构来探究该问题。方法从13例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和5例无主动脉疾病的供体中共采集了18个升主动脉标本。对每个升主动脉标本进一步分解以获得3个组织样本:主动脉壁全层、内膜-中膜层和外膜层。对每个组织样本进行双轴拉伸测试获得实验应力拉伸比数据,采用Fung-Type材料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并计算组织硬度。采用Elastin Van Gieson染色和Masson染色来量化组织中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密度。采用统计分析以确定夹层主动脉和正常主动脉组织各层的力学和微观结构性质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在拉伸比为1.30时,夹层组内膜-中膜层样本的硬度在长轴方向上显著高于正常组(P=0.0068),而在其他方向或其他层组织中没有发现显著差异。尽管两组之间的弹性纤维或胶原纤维密度没有显著差异,但夹层组的所有3个组织层的弹性纤维密度通常较低,但胶原纤维密度较高。结论与正常主动脉组织相比,夹层主动脉组织中内膜-中膜层的弹性纤维密度较低,而组织硬度却较高,表明内膜-中膜层组织硬度可能是主动脉夹层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夹层 升主动脉 动脉疾病 动脉血管壁 动脉组织 动脉 弹性纤维 胶原纤维
下载PDF
选择性尺动脉持续循环压迫降低老年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桡动脉闭塞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小平 乔积民 +1 位作者 李凯 王志梅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122-125,130,共5页
目的 探讨选择性尺动脉持续循环压迫降低老年冠心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桡动脉闭塞的效果。方法 选取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45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25例。对照组术后采取桡动脉非闭... 目的 探讨选择性尺动脉持续循环压迫降低老年冠心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桡动脉闭塞的效果。方法 选取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45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25例。对照组术后采取桡动脉非闭塞性压迫,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定制的脉搏波血压计进行选择性尺动脉持续循环压迫,持续4 h。比较2组患者穿刺处出血、疼痛、拇指皮温、护士工作量、延时取压率、桡动脉血流速度、术后24 h桡动脉闭塞率和狭窄率等指标。结果 2组患者穿刺处出血、疼痛、拇指皮温、护士工作量和延时取压率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在解除血压计前0.5 h桡动脉血流速度较快,术后24 h桡动脉闭塞率和狭窄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不增加患者出血风险、疼痛、护士工作量和延时取压率的前提下,采用定制脉搏波血压计选择性持续循环压迫4 h可以增加桡动脉血供,降低术后桡动脉闭塞率和狭窄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动脉 持续循环压迫 动脉闭塞 动脉狭窄
下载PDF
腹腔血管变异伴脾动脉瘤1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涛 王德广 丛日东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年第12期187l-187l,共1页
关键词 腹腔干 血管变异 动脉 blood vessels 肝固有动脉 肝总动脉 肠系膜上动脉 中部 胃左动脉 胃右动脉 囊状扩张 腹主动脉 分支 动脉变异 扩张图 肠鸣音 诊断 体温 患者 腹胀
下载PDF
后循环动脉瘤介入与手术治疗的选择及其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成斌 鲁虎臣 马骏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398-400,共3页
后循环动脉瘤包括椎-基底动脉瘤、小脑后下动脉瘤、小脑前下动脉瘤、小脑上动脉瘤和大脑后动脉瘤,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3.8%-15%。由于该部位紧邻脑干、小脑及重要颅神经,手术入路选择相对困难,并且和相同大小的前循环动脉瘤(除外前交通... 后循环动脉瘤包括椎-基底动脉瘤、小脑后下动脉瘤、小脑前下动脉瘤、小脑上动脉瘤和大脑后动脉瘤,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3.8%-15%。由于该部位紧邻脑干、小脑及重要颅神经,手术入路选择相对困难,并且和相同大小的前循环动脉瘤(除外前交通及后交通动脉瘤)相比具有更大的破裂风险,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后循环动脉瘤的治疗变得十分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破裂 大脑后动脉 前循环动脉 巨大型动脉 手术入路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载瘤动脉 基底动脉 颅内动脉
下载PDF
组蛋白脱乙酰酶1基因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焦亡并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及炎性反应
15
作者 张国安 石践 +1 位作者 宋宝国 黄晓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5期5351-5361,共11页
背景:细胞焦亡作为炎症细胞死亡的一种独特形式,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不稳定性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探究重组B细胞淋巴瘤2相关蛋白A1(B-cell lymphoma 2-related protein A1,BCL2A1)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机制。方法:①使用200μg/mL... 背景:细胞焦亡作为炎症细胞死亡的一种独特形式,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不稳定性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探究重组B细胞淋巴瘤2相关蛋白A1(B-cell lymphoma 2-related protein A1,BCL2A1)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机制。方法:①使用200μg/mL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24 h以诱导内皮损伤。随后,分别使用50 nmol/L BCL2A1干扰质粒(sh-BCL2A1)和1.5μg/mL组蛋白脱乙酰酶1基因(histone deacetylase 1 gene,HDAC1)过表达载体(pcDNA-HDAC1)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或同时转染pcDNA-HDAC1和BCL2A1过表达载体(pcDNA-BCL2A1)。转染后培养48 h检测BCL2A1和HDAC1的表达水平、细胞活力、细胞焦亡水平以及BCL2A1乙酰化水平。②通过高脂喂养APOE-/-小鼠构建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进行体内验证。将500μL BCL2A1和HDAC1慢病毒过表达载体分别或同时尾静脉注射到小鼠体内,检测BCL2A1和HDAC1的表达水平以及小鼠动脉组织损伤情况。结果与结论: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BCL2A1上调,干扰BCL2A1可改善细胞活力并抑制细胞焦亡和炎症反应。此外,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HDAC1下调,通过促进BCL2A1去乙酰化提高了细胞活力及抑制了细胞焦亡和炎症反应。体内实验表明,BCL2A1在高脂喂养的小鼠动脉组织中高表达,而HDAC1低表达。此外,HDAC1通过促进BCL2A1去乙酰化减轻了高脂喂养诱导的ApoE-/-小鼠动脉组织病变。结果表明,HDAC1可能通过BCL2A1去乙酰化来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焦亡进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和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BCL2A1 HDAC1 乙酰化 细胞焦亡
下载PDF
女性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诊疗进展
16
作者 郭俊林 文俊杰 +1 位作者 顾永林 张立 《医学综述》 CAS 2024年第11期1329-1333,共5页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是胸痛患者心肌缺血的潜在机制,其在有缺血症状和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缺血的女性患者中较为常见,严重影响女性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与不良心血管事件增加有关。通过提高对CMD生理和病理机制的认识,可运用无创...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是胸痛患者心肌缺血的潜在机制,其在有缺血症状和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缺血的女性患者中较为常见,严重影响女性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与不良心血管事件增加有关。通过提高对CMD生理和病理机制的认识,可运用无创冠状动脉功能测试或侵入性冠状动脉功能测试识别相应患者并进行干预,现有的治疗措施主要改善症状和心肌血流。未来通过对该疾病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疗策略,从而为女性患者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法,改善患者预后,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 冠状动脉功能测试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缺血
下载PDF
重视周围动脉瘤的治疗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玉琦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09年第1期7-8,共2页
在血管外科医师经常要面对的周围动脉病变中,除了损伤以及闭塞性病变以外,最常见的就是动脉瘤了。周围动脉瘤是指颈动脉瘤、内脏动脉瘤和四肢动脉瘤等。四肢动脉瘤包括上肢的锁骨下动脉瘤、腋动脉瘤、肱动脉瘤、桡、尺动脉瘤和下肢的股... 在血管外科医师经常要面对的周围动脉病变中,除了损伤以及闭塞性病变以外,最常见的就是动脉瘤了。周围动脉瘤是指颈动脉瘤、内脏动脉瘤和四肢动脉瘤等。四肢动脉瘤包括上肢的锁骨下动脉瘤、腋动脉瘤、肱动脉瘤、桡、尺动脉瘤和下肢的股动脉瘤、腘动脉瘤、胫前动脉瘤、胫后动脉瘤、腓动脉瘤及其分支动脉瘤等。由于动脉瘤有破裂的趋势,甚至致命的风险,所以正确和及时地处理周围动脉瘤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性动脉 周围动脉 假性动脉 动脉 动脉重建 动脉 手术方式 感染性动脉 自体静脉 胫后动脉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致腰动脉损伤出血的介入治疗(附3例报告)
18
作者 丁立山 陈清亮 +6 位作者 詹鹏超 申猛 梁昊 郑鸣 李照军 马骥 李腾飞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42-646,共5页
随着脊柱微创技术和器械的发展,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应用越来越广[1~3]。虽然PTED相对微创安全,术中致腰动脉损伤引... 随着脊柱微创技术和器械的发展,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应用越来越广[1~3]。虽然PTED相对微创安全,术中致腰动脉损伤引发出血临床罕见,但此类出血往往处理困难、情况危急。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E)已被广泛应用于严重、无法控制的外周动脉出血,包括肝动脉栓塞、支气管动脉栓塞、子宫动脉栓塞等,有效止血率高,安全性良好[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栓塞 支气管动脉栓塞 子宫动脉栓塞 损伤出血 外周动脉 动脉损伤 经皮椎间孔镜 脊柱微创
下载PDF
颈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同期外科治疗的疗效分析:单中心经验
19
作者 叶志东 贺斌 +2 位作者 张建彬 陈洁 刘鹏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1期28-31,共4页
目的总结同期颈动脉血运重建手术及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单中心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1月中日友好医院心脏血管外科收治的54例颈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患者资料,其中同期行颈动脉内膜... 目的总结同期颈动脉血运重建手术及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单中心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1月中日友好医院心脏血管外科收治的54例颈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患者资料,其中同期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冠状动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38例,同期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CABG 16例。结果手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内出现小卒中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例,术后短暂低血压8例,术后高灌注综合征3例,二次开胸3例,心肌梗死4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同期CEA+CABG组与同期CAS+CABG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输血量、神经系统并发症和循环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9~140个月,平均(89.8±35.6)个月,因心肌梗死和心功能不全死亡患者各1例。结论同期CEA+CABG与同期CAS+CABG治疗颈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患者均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冠心病 动脉内膜剥脱术 动脉支架植入术 冠状动脉搭桥术 同期手术
下载PDF
“一站式”冠状动脉杂交手术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临床应用
20
作者 张航 石凤梧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4期467-470,480,共5页
“一站式”冠状动脉杂交手术(HCR)是将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这两种传统的再血管化方式相结合而组成的一种新型再血管化的治疗方式。与传统的再血管化治疗方式相比,“一站式”HCR具有手术效果更确切、创伤更小... “一站式”冠状动脉杂交手术(HCR)是将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这两种传统的再血管化方式相结合而组成的一种新型再血管化的治疗方式。与传统的再血管化治疗方式相比,“一站式”HCR具有手术效果更确切、创伤更小、风险更低、术后恢复更快、并发症更少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等优势,是传统外科手术与介入导管治疗技术为顺应疾病的发展及患者自身的需要而实现的有机结合,其实施充分体现了一体化诊疗过程中内外结合的思想,形成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新局面,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诊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将对“一站式”HCR的发展及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广大临床工作者对该术式的认识,进一步促进该术式的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 “一站式”冠状动脉杂交手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