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4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弓形虫PRU株速殖子感染小鼠产生包囊的试验研究
1
作者 李瑞芳 张曼玉 +5 位作者 孙卿 杜晶莹 蒋蔚 李增强 夏炉明 王权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620-4629,共10页
旨在获得弓形虫包囊,并对包囊传代保种,将其作为弓形虫慢性感染相关试验研究的感染性材料。本研究用四组不同数量的PRU株速殖子腹腔接种KM、ICR、BALB/c、C57BL/6四个品系小鼠,感染40 d后检测存活小鼠血清中抗体,取血清阳性小鼠各组织... 旨在获得弓形虫包囊,并对包囊传代保种,将其作为弓形虫慢性感染相关试验研究的感染性材料。本研究用四组不同数量的PRU株速殖子腹腔接种KM、ICR、BALB/c、C57BL/6四个品系小鼠,感染40 d后检测存活小鼠血清中抗体,取血清阳性小鼠各组织检查并分离包囊;以包囊灌胃感染不同品系小鼠,探究包囊传代剂量及最佳的传代小鼠品系。结果成功在感染低剂量的C57BL/6小鼠脑组织内分离得到包囊。包囊传代ICR小鼠死亡率低,且脑内成囊数显著多于其他品系小鼠(P<0.05)。C57BL/6小鼠腹腔接种10~50个弓形虫速殖子可存活并在脑内形成包囊;以20~50个弓形虫包囊灌胃感染ICR小鼠,可扩增得到大量包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U株 速殖子 包囊 慢性感染 包囊传代 小鼠模型
下载PDF
影响刚地弓形虫组织包囊体内外形成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徐丰慧 孟欣 崔平 《现代畜牧兽医》 2024年第3期86-90,共5页
在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发育为成熟组织包囊(bradyzoites)和卵囊(sporozoites)的两个时期,传统上需要进行动物试验,这极大地阻碍了对这些阶段的形态和代谢的生物学研究,而此阶段对弓形虫的感染至关重要。因此,在研究组织包囊... 在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发育为成熟组织包囊(bradyzoites)和卵囊(sporozoites)的两个时期,传统上需要进行动物试验,这极大地阻碍了对这些阶段的形态和代谢的生物学研究,而此阶段对弓形虫的感染至关重要。因此,在研究组织包囊时利用体外诱导的方法成为研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文章综述了影响组织包囊形成的因素,旨在为弓形虫病的研究、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地弓形虫 组织包囊 缓殖子分化 体内外诱导包囊
下载PDF
包囊游仆虫纤毛器微管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分化 被引量:7
3
作者 牛延宁 吴月华 +1 位作者 倪兵 顾福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6-111,共6页
应用FLUTAX染色及荧光显微术研究了包囊游仆虫的皮层微管胞器及其形成包囊和脱包囊过程中结构的分化:(1)细胞无性分裂过程中,棘毛基部的毛基体由紧密聚集状态逐渐分离、瓦解和消失;背纤毛基体逐渐膨大,基体内的周围微管散开成梅花形,之... 应用FLUTAX染色及荧光显微术研究了包囊游仆虫的皮层微管胞器及其形成包囊和脱包囊过程中结构的分化:(1)细胞无性分裂过程中,棘毛基部的毛基体由紧密聚集状态逐渐分离、瓦解和消失;背纤毛基体逐渐膨大,基体内的周围微管散开成梅花形,之后在相应皮层区发生由颗粒组成的条带形原基.(2)细胞形成包囊时,口围带、波动膜和额腹横棘毛等微管胞器经历了部分去分化的过程,伴随着细胞体的凝缩,其纤毛器相互聚集,定位于球形体包囊细胞腹面;背纤毛按原有模式排列,位于包囊细胞背面.(3)脱包囊过程中,细胞吸水膨大,细胞体分化成变形虫状并显示一致的弱荧光,但未见微管胞器的荧光图像;细胞通过包囊壁背面小孔脱囊而出,恢复成为正常形态的纤毛虫;此后,在细胞脱包囊后残留的包囊壁背壁尚保存有部分背纤毛的痕迹.根据所得结果推测,形态发生中,纤毛器微管对新结构的形成可能有物质联系或物质贡献;脱包囊时,细胞成变形虫状,其微管结构可能发生了解聚和再分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囊游仆虫 纤毛器微管 无性分裂 形成包囊 包囊
下载PDF
原生动物包囊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徐润林 李靖 白庆笙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4-69,共6页
对几乎所有的原生动物细胞而言,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包囊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它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存代价,是一种从某种意义上讲比某些高等生物更具优越性的生存策略。以国内外文献报道为依据,综述了原生动物包囊,特别是休眠包囊的研究... 对几乎所有的原生动物细胞而言,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包囊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它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存代价,是一种从某种意义上讲比某些高等生物更具优越性的生存策略。以国内外文献报道为依据,综述了原生动物包囊,特别是休眠包囊的研究进展情况,主要集中在包囊的形态、结构、组成、生命活动特征、包囊形成的分子作用机理和意义,以及包囊形成与解脱过程中细胞行为上的研究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动物 包囊 包囊形成 包囊解脱
下载PDF
中华蜜蜂细胞吞噬与包囊作用相关基因全长转录本鉴定及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郭思佳 张凯遥 +7 位作者 荆欣 高旭泽 冯佩林 邹培缘 张浩宇 陈大福 郭睿 付中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共10页
【目的】系统鉴定和分析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吞噬与包囊作用相关基因和全长转录本,为深入开展相关基因和剪接体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基于前期已获得的高质量中华蜜蜂纳米孔长读段测序数据,通过Blast工具将全长转录本比... 【目的】系统鉴定和分析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吞噬与包囊作用相关基因和全长转录本,为深入开展相关基因和剪接体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基于前期已获得的高质量中华蜜蜂纳米孔长读段测序数据,通过Blast工具将全长转录本比对Nr数据库筛选出吞噬与包囊作用相关基因和全长转录本。利用gffcompare软件将全长转录本与东方蜜蜂(Apis cerana)参考基因组上注释的转录本进行比较,鉴定未注释的新基因和新转录本。利用TAPIS pipeline预测和分析吞噬与包囊作用相关基因的可变多聚腺苷酸化(alternative polyadenylation, APA)位点,并通过TBtools软件鉴定APA位点上游的基序(motif)。使用Astalavista软件鉴定可变剪接(alternative splicing, AS)事件,并通过IGV浏览器进行结构可视化。通过RT-PCR验证AS事件的真实性。【结果】共鉴定到中华蜜蜂吞噬与包囊作用相关的基因66个和全长转录本395条,发掘出东方蜜蜂参考基因组未注释的2个新基因和303条新转录本。对参考基因组已注释的34个基因进行了结构优化,分别延伸了18个基因的5′端和12个基因的3′端,同时延长了4个基因的5′端和3′端。共鉴定到含有1个及以上APA位点的吞噬与包囊作用相关基因47个,其中多于5个APA位点的基因最多,为32个。在APA位点上游鉴定到多个基序,一致性序列为:GRBGCNKSDAACAAYTRBGCBMRNGGBYAYTAYWCNVWNGG。共鉴定到吞噬与包囊作用相关基因的AS事件296次,其中包括131次可变3′端剪接(alternative 3′splice site, A3SS)、85次内含子保留(intron retention, IR)、70次可变5′端剪接(alternative 5′splice site, A5SS)和10次外显子跳跃(exon skipping, ES)。RT-PCR结果显示,扩增的目的片段大小符合预期,证实了随机选择的2次AS事件的真实性。【结论】系统鉴定了中华蜜蜂吞噬与包囊作用相关基因和全长转录本以及AS事件和APA位点,优化了东方蜜蜂参考基因组注释的吞噬与包囊作用相关基因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蜜蜂 吞噬作用 包囊作用 全长转录本 纳米孔测序 可变剪接 可变多聚腺苷酸化
下载PDF
包囊游仆虫包囊形成和解脱过程中纤毛器的分化 被引量:12
6
作者 顾福康 张作人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1年第3期287-292,共6页
包囊游仆虫(Euplotes encysticus)形成包囊时,各类纤毛器中的纤毛杆被部分地或全部地吸收,毛基体被保留下来。休眠包囊中,背纤毛器的定位无明显变化,但原腹面纤毛器中的口围带和波动膜、额腹棘毛和横棘毛,以及左、右尾棘毛都按序陷入在... 包囊游仆虫(Euplotes encysticus)形成包囊时,各类纤毛器中的纤毛杆被部分地或全部地吸收,毛基体被保留下来。休眠包囊中,背纤毛器的定位无明显变化,但原腹面纤毛器中的口围带和波动膜、额腹棘毛和横棘毛,以及左、右尾棘毛都按序陷入在细胞质内深处,并相互汇聚在一起。脱包囊时,纤毛结构在原毛基体上再分化,新纤毛器按口围带、横棘毛、额腹棘毛和左、右尾棘毛的顺序从细胞内显露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囊游仆虫 包囊 纤毛器 分化
下载PDF
包囊游仆虫休眠包囊的超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23
7
作者 顾福康 倪兵 《实验生物学报》 CSCD 1995年第2期163-171,共9页
包囊游仆虫休眠包囊中,各类纤毛器的纤毛基体上方的大部分纤毛杆退化,或仅保留毛基体,有时部分额腹棘毛的毛基体也瓦解消失。残留纤毛的纤毛杆周围微管和中央微管仍具有“9+2”结构特征,也有少数纤毛杆出现2套“9+2”微管共处于一层纤... 包囊游仆虫休眠包囊中,各类纤毛器的纤毛基体上方的大部分纤毛杆退化,或仅保留毛基体,有时部分额腹棘毛的毛基体也瓦解消失。残留纤毛的纤毛杆周围微管和中央微管仍具有“9+2”结构特征,也有少数纤毛杆出现2套“9+2”微管共处于一层纤毛膜内的现象。毛基体中周围三联体微管的中央形成微管形结构聚合体,基体附属结构仅存在基体间连接及纤毛器托架的残余物;非纤毛区皮层表膜下未见微管层。纤毛区皮层含纤毛器腔周围微管层(相当于表膜下微管层)、纤毛器深部及附近的微管束和分散的微管群。并且,纤毛区皮层囊泡内含有呈不同形态的纤毛杆结构;大核核孔明显变大,核孔数目减少,核孔内膜附着染色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囊游仆虫 休眠包囊 超微结构
下载PDF
原生动物包囊的研究及其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张丽萍 《孝感师专学报》 1998年第4期54-57,共4页
包囊的形成在原生动物中是普遍的。本文研究原生动物包囊的形成及脱包囊、包囊的类型、包囊壁的结构以及形成包囊的生物学意义。
关键词 原生动物 包囊 类型 休眠包囊 繁殖包囊
下载PDF
微型包囊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9
作者 张韻慧 许建辰 +1 位作者 肖莉 李宁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55-458,共4页
论述了微型包囊技术在中药制剂领域的应用;讨论了各种囊材、制备工艺及其特点,并探讨了常规及特殊的应用规律,介绍了质量控制的常见方法。详细综述了近年来中药现代化研究领域微型包囊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展望了微型包囊技术在中药制... 论述了微型包囊技术在中药制剂领域的应用;讨论了各种囊材、制备工艺及其特点,并探讨了常规及特殊的应用规律,介绍了质量控制的常见方法。详细综述了近年来中药现代化研究领域微型包囊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展望了微型包囊技术在中药制剂现代化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制剂 微型包囊技术 纳米微粒
下载PDF
魏氏拟尾柱虫休眠包囊及其细胞器超微结构的观察 被引量:12
10
作者 顾福康 倪兵 +1 位作者 季玲妹 隋淑光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9年第6期406-410,共5页
为研究纤毛虫休眠状态下细胞的分化及其胞器的特征, 本文以透射电镜术显示, 魏氏拟尾柱虫(Paraurostyla weissei) 休眠包囊中, 颗粒层壁内有小泡, 表膜位置也偶见小泡样结构, 大部分线粒体以多个相互聚集在一起, 自噬泡将线粒体等胞器... 为研究纤毛虫休眠状态下细胞的分化及其胞器的特征, 本文以透射电镜术显示, 魏氏拟尾柱虫(Paraurostyla weissei) 休眠包囊中, 颗粒层壁内有小泡, 表膜位置也偶见小泡样结构, 大部分线粒体以多个相互聚集在一起, 自噬泡将线粒体等胞器包裹在内经历消化过程, 细胞内膜系统十分发达。作者推测, 颗粒层及表膜小泡可能是休眠细胞经由表膜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构, 自噬泡消化现象可能是细胞中物质和能量来源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氏拟尾柱虫 休眠包囊 线粒体 自噬泡 内膜系统
下载PDF
液芯包囊乳酸菌细胞释放及浓缩培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周剑忠 江汉湖 +2 位作者 董明盛 陈晓红 李超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0-72,共3页
对液芯包囊乳酸菌(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1∶1)进行了壳聚糖包膜,连续培养,发酵牛奶实验。结果表明,在MRS中连续培养40h,囊内细胞密度已高达6.6×1010cfu/g,培养基中游离细胞密度达5.2×108cfu/mL;在连续发酵牛奶时,发酵8... 对液芯包囊乳酸菌(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1∶1)进行了壳聚糖包膜,连续培养,发酵牛奶实验。结果表明,在MRS中连续培养40h,囊内细胞密度已高达6.6×1010cfu/g,培养基中游离细胞密度达5.2×108cfu/mL;在连续发酵牛奶时,发酵8h后,奶中的游离细胞密度已达108cfu/mL,这与酸奶生产过程中,刚接种后牛奶中乳酸菌的细胞密度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芯包囊乳酸菌 细胞释放 浓缩培养 壳聚糖包膜 牛奶
下载PDF
两种金小蜂毒液对菜粉蝶蛹血细胞延展、存活及包囊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5
12
作者 张忠 叶恭银 胡萃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51-561,共11页
活体微注射测定结果表明 ,将 0 5毒囊当量 (venomreservoirequivalent,VRE)的蝶蛹金小蜂毒液注射于其寄主菜粉蝶蛹体内 ,注射后 4~ 2 4h寄主浆血细胞和颗粒血细胞的延展、存活和对SephadexA 5 0微珠的包囊能力显著下降 ;以 0 0 0 2~... 活体微注射测定结果表明 ,将 0 5毒囊当量 (venomreservoirequivalent,VRE)的蝶蛹金小蜂毒液注射于其寄主菜粉蝶蛹体内 ,注射后 4~ 2 4h寄主浆血细胞和颗粒血细胞的延展、存活和对SephadexA 5 0微珠的包囊能力显著下降 ;以 0 0 0 2~ 0 0 2VRE μL的该蜂毒液处理其离体寄主血细胞均能产生同样的生理效应。该毒液抑制 90 %菜粉蝶蛹浆血细胞和颗粒血细胞延展的浓度各为 0 0 0 0 76VRE μL和 0 0 0 80 4VRE μL。可见 ,蝶蛹金小蜂毒液能显著抑制其寄主血细胞的延展和包囊作用 ,并导致血细胞的死亡。然而 ,同样条件下丽蝇蛹集金小蜂毒液对其非自然寄主菜粉蝶蛹的血细胞延展、存活和包囊作用则无任何效应。可见 ,寄生蜂毒液的生理作用具有明显的寄主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蝶蛹金小蜂 丽蝇蛹集金小蜂 毒液 菜粉蝶 血细胞 延展 存活 包囊作用
下载PDF
发酵乳制品中益生菌的包囊技术 被引量:11
13
作者 周剑忠 江汉湖 董明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40-141,共2页
由 于 益 生 菌 能 够 促 进 人 体 健 康 , 得 它 们 在 发 酵 乳 制 品 中 使 的 应 用 日 益 增 多 ,然 而 ,益 生 菌 在 这 些 乳 制 品 中 的 活 性 较 低 。 一 些 研 究 表 明 ,通 过 包 囊 的 方 式 可 以 ... 由 于 益 生 菌 能 够 促 进 人 体 健 康 , 得 它 们 在 发 酵 乳 制 品 中 使 的 应 用 日 益 增 多 ,然 而 ,益 生 菌 在 这 些 乳 制 品 中 的 活 性 较 低 。 一 些 研 究 表 明 ,通 过 包 囊 的 方 式 可 以 保 护 菌 体 ,提 高 它 们 的 生 存 能 力 。 挤 压 法 和 乳 化 法 是 适 用 于 发 酵 乳 制 品 中 益 生 菌 包 囊 的 两 种 技 术 。 本 文 综 述 了 发 酵 乳 制 品 中 益 生 菌 的 包 囊 技 术 、包 囊 中 存 在 的 问 题 及 解 决 方 法 ,以 及 用 亲 水 性 胶 体 包 囊 细 胞 在 益 生 菌 生 产 中 的 应 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乳制品 益生菌 包囊技术 挤压法 乳化法
下载PDF
冠突伪尾柱虫营养期和形成包囊期间细胞的超微结构 被引量:8
14
作者 顾福康 倪兵 +1 位作者 杨振云 杜宝剑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51-257,共7页
冠突伪尾柱虫营养细胞中含有轴杆样结构。细胞形成包囊期间 ,胞质内发生自噬作用 ,并产生由许多膜管聚集在一起组成的高尔基体 ,在高尔基体内其分泌物质聚集成高电子密度的嗜锇晶体。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含颗粒层、内层壁和外层壁的“尾... 冠突伪尾柱虫营养细胞中含有轴杆样结构。细胞形成包囊期间 ,胞质内发生自噬作用 ,并产生由许多膜管聚集在一起组成的高尔基体 ,在高尔基体内其分泌物质聚集成高电子密度的嗜锇晶体。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含颗粒层、内层壁和外层壁的“尾柱虫类包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突伪尾柱虫 营养期 包囊 超微结构 营养细胞 自噬作用 高尔基体
下载PDF
昆虫细胞免疫反应中的吞噬、集结和包囊作用 被引量:19
15
作者 吴姗 凌尔军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791-798,共8页
细胞免疫是昆虫天生免疫系统中很重要的部分,包括了由血细胞介导的一系列吞噬、集结和包囊等作用。本文讨论了近年来在昆虫细胞免疫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参与昆虫细胞免疫的血细胞类型,识别外来异物的受体因子,影响免疫活性的一些酶和化... 细胞免疫是昆虫天生免疫系统中很重要的部分,包括了由血细胞介导的一系列吞噬、集结和包囊等作用。本文讨论了近年来在昆虫细胞免疫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参与昆虫细胞免疫的血细胞类型,识别外来异物的受体因子,影响免疫活性的一些酶和化学物质等。另外还就吞噬模式,以及集结和包囊过程中粘附态细胞的形成等加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 免疫反应 细胞免疫 血细胞 吞噬 集结 包囊
下载PDF
弓形虫慢性感染小鼠脑内包囊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包安裕 王惠玲 +3 位作者 王高华 董惠芬 郭毅 蒋明森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37-839,共3页
目的观察弓形虫包囊在慢性感染小鼠不同脑组织内的分布情况。方法以AH株弓形虫包囊腹腔感染小鼠20只,饲养3月后取小鼠脑组织,分离出大脑皮层、海马、中脑、小脑和脑干各部分,逐一称重,用PBS液制备成脑组织匀浆(体积均为2 ml)。从每只小... 目的观察弓形虫包囊在慢性感染小鼠不同脑组织内的分布情况。方法以AH株弓形虫包囊腹腔感染小鼠20只,饲养3月后取小鼠脑组织,分离出大脑皮层、海马、中脑、小脑和脑干各部分,逐一称重,用PBS液制备成脑组织匀浆(体积均为2 ml)。从每只小鼠的每种脑组织匀浆中各吸取30μl匀浆液,涂片3张,每张10μl,瑞氏染色,显微镜下(10×40)计数弓形虫包囊个数,并用方差分析比较单位浓度(mg/ml)不同脑组织的匀浆液所含包囊的个数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单位浓度(mg/ml)不同脑组织的匀浆液所含包囊的数量有显著性差异(P<0.01),海马和大脑皮层处最多,脑干和小脑处最少。结论弓形虫包囊在慢性感染小鼠不同脑组织内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主要集中于海马和大脑皮层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 慢性感染 包囊
下载PDF
阔口尖毛虫形成包囊期间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 被引量:10
17
作者 顾福康 季玲妹 +1 位作者 倪兵 李恭楚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3期227-231,共5页
阔口尖毛虫形成包囊期间,细胞质内出现条带状或管道样的内质网和由不同大小的囊泡组成的包囊壁前体。并且,前体的产生与内质网有关;细胞质内发生自噬泡消化现象,这是细胞将原有结构和能量进行贮存、利用的一种重要形式;大核向细胞... 阔口尖毛虫形成包囊期间,细胞质内出现条带状或管道样的内质网和由不同大小的囊泡组成的包囊壁前体。并且,前体的产生与内质网有关;细胞质内发生自噬泡消化现象,这是细胞将原有结构和能量进行贮存、利用的一种重要形式;大核向细胞质突出形成阿米巴形结构,这与大核向细胞质排出部分核物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毛虫 阔口尖毛虫 包囊壁前体 超微结构
下载PDF
不同途径感染弓形虫小鼠在脑内形成包囊的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俊燕 杨秀珍 +1 位作者 吴增强 杨树森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616-619,共4页
目的用3种不同途径感染Fukaya株弓形虫速殖子,观察弓形虫感染小鼠慢性期病变特点及虫体在脑内的成囊过程,以期寻求一个稳定、易建的慢性感染动物模型,为弓形虫病的病理诊断提供依据,并对弓形虫的致病机理加深理解。方法弓形虫Fukaya株... 目的用3种不同途径感染Fukaya株弓形虫速殖子,观察弓形虫感染小鼠慢性期病变特点及虫体在脑内的成囊过程,以期寻求一个稳定、易建的慢性感染动物模型,为弓形虫病的病理诊断提供依据,并对弓形虫的致病机理加深理解。方法弓形虫Fukaya株速殖子(5×104个)分别以腹腔、皮下和口服途径感染小鼠,给适量药物使之形成慢性感染,并与不给药组做对照,于感染后第3d、6d1、4d2、1d、28d、42d和90d,取脑进行间接免疫酶染色,统计脑内虫体数量及形成包囊情况。结果不给药组第3d、6d与给药组第6d,3种感染途径的腹腔含虫数比较:均为腹腔感染>皮下感染>经口感染。比较小鼠脑内虫体分布:腹腔感染组,第28d的脑内虫体达到高峰,此时脑内包囊最多。皮下感染组,第21d的脑内虫体最多,脑内包囊也多。经口感染组,第21d脑内虫体最多,但脑内偶见包囊。经口感染Fukaya株速殖子似不易成囊。经腹腔、皮下和口服感染虫体的小鼠存活率在第42d分别为100%、66%、80%。结论弓形虫感染慢性期小鼠脑多被累及。腹腔与皮下感染弓形虫Fukaya株速殖子比口服易成囊,经腹腔感染方式建立弓形虫慢性感染动物模型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 感染途径 包囊
下载PDF
魏氏拟尾柱虫休眠包囊细胞器的电镜酶细胞化学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陈灵 倪兵 顾福康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99-203,共5页
为研究纤毛虫在休眠状态下细胞生命活动的特征及细胞器的功能 ,应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方法显示 ,魏氏拟尾柱虫 (Paraurostylaweissei)休眠包囊中 ,在自噬泡位置 ,酸性磷酸酶反应颗粒形成多种形态的泡状体 ,ATP酶反应颗粒聚集形成泡状体或... 为研究纤毛虫在休眠状态下细胞生命活动的特征及细胞器的功能 ,应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方法显示 ,魏氏拟尾柱虫 (Paraurostylaweissei)休眠包囊中 ,在自噬泡位置 ,酸性磷酸酶反应颗粒形成多种形态的泡状体 ,ATP酶反应颗粒聚集形成泡状体或球状体 ,在分散分布的线粒体中于内膜位置形成少数琥珀酸脱氢酶反应颗粒。由所得结果推测 ,纤毛虫休眠包囊中的自噬泡消化现象是细胞在特殊生理条件下的重要生命活动 ,是休眠细胞中物质利用和能量获得的主要途径 ;自噬泡消化中也进行着对能量的利用过程 ;分散分布的线粒体是功能细胞器 ,它们与提供细胞生命活动能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氏拟尾柱虫 休眠包囊 电镜酶细胞化学 细胞器
下载PDF
扁桃酸对小鼠腹水中假包囊内弓形虫速殖子的作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司开卫 李哲 +1 位作者 程彦斌 李小琪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2-44,共3页
目的 观察扁桃酸治疗弓形虫感染小鼠腹水中假包囊及其内弓形虫速殖子形态结构的变化。方法 弓形虫RH株感染小鼠 ,扁桃酸 2 0 0mg·kg- 1,2次·d- 1,经口灌服和静脉注射给药 ,分别在 2 4h、72h和死亡后取腹水涂片 ,应用Giemsa... 目的 观察扁桃酸治疗弓形虫感染小鼠腹水中假包囊及其内弓形虫速殖子形态结构的变化。方法 弓形虫RH株感染小鼠 ,扁桃酸 2 0 0mg·kg- 1,2次·d- 1,经口灌服和静脉注射给药 ,分别在 2 4h、72h和死亡后取腹水涂片 ,应用Giemsa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弓形虫速殖子形态结构 ,并计算小鼠存活时间。结果 光镜下虫体细胞膜迂曲断裂 ,胞质中出现空泡和颗粒样物质 ,细胞核碎裂 ;电镜下虫体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的破坏更明显。扁桃酸治疗组小鼠存活时间 (口服组 8.0d ,注射组 6.8d)均明显长于阳性对照组 (5.5d ,P <0 .0 5)。结论 扁桃酸可透过假包囊而直接作用于其内的速殖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桃酸 小鼠 腹水 包囊 弓形虫速殖子 药物治疗 弓形虫感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