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三言”与《十日谈》叙述语式与语体比较 |
刘勇强
杨庆茹
|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2
|
《十日谈》中的喜剧精神与悲剧精神 |
邱紫华
陈素娥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6
|
|
3
|
从《十日谈》看薄伽丘的女性观 |
蔡玲凌
刘春
|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
2012 |
6
|
|
4
|
不可探查的“关系”与“坏乡村”的秘密——关于孙惠芬的《生死十日谈》 |
周景雷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5
|
|
5
|
《十日谈》爱情观的根本特征 |
李雪梅
|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4
|
|
6
|
当我们谈论生死,我们在谈些什么——论《生死十日谈》 |
申霞艳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3
|
|
7
|
《三言》和《十日谈》中爱情婚姻故事的比较 |
黄永林
|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02 |
3
|
|
8
|
《十日谈》与《法苑珠林》对《月下小景》的影响研究 |
褚连波
|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3
|
|
9
|
从《十日谈》管窥中世纪西欧旅游 |
胡幸福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
2003 |
2
|
|
10
|
从《十日谈》看中世纪西欧旅游的条件与环境 |
胡幸福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2
|
|
11
|
论《十日谈》中女性形象所反映的女性意识 |
李蒙
|
《榆林学院学报》
|
2012 |
10
|
|
12
|
《十日谈》的理论基础和道德原则浅析 |
李雪梅
|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
3
|
|
13
|
男权文化中的女性欲望书写——以《十日谈》与《金瓶梅》为例 |
徐伟
刘爱琳
|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
1
|
|
14
|
《一千零一夜》与《十日谈》结构之比较 |
刘清玲
|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03 |
1
|
|
15
|
认同的产生、生产与再生产——《生死十日谈》与当代农村自杀文化叙事 |
陈舒劼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13 |
1
|
|
16
|
从平行研究角度看《十日谈》和《拍案惊奇》中爱情主题之比较 |
杨雄琨
罗显克
|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7 |
3
|
|
17
|
人文主义的经典之作:《十日谈》 |
谢荣贵
|
《哈尔滨学院学报》
|
2006 |
3
|
|
18
|
“非虚构”小说的乡村叙事艺术——以孙惠芬《生死十日谈》为例 |
周春英
刘阳
|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20 |
1
|
|
19
|
放纵的智慧——《十日谈》的欲望表现 |
郑炜华
|
《甘肃高师学报》
|
2005 |
2
|
|
20
|
《十日谈》中“罗勒花盆悲剧”探析 |
付江涛
|
《湘南学院学报》
|
2015 |
1
|
|